五年级下册语文课件-9 古诗三首 (共47张PPT)部编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件-9 古诗三首 (共47张PPT)部编版

小学语文部编版五年级下册 9 古诗三首 从军行 秋夜将晓出篱 门迎凉有感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边读边画出文中的生字, 注意生字的读音。 rèn 仞 yuè 岳 jì 蓟 tì 涕 shāng 裳 xiāng 襄 字词学习 会认的字 仞 岳 摩 涕遗 巫 会写的字 组词 千仞 九仞 墙仞 造句 那座山怪石嶙峋,万仞 绝壁,仿佛藏满了沧桑。 仞 rèn 笔顺 组词 岳父 岳母 泰岳 造句 五岳山川,巍巍耸立, 那是祖国不屈的脊梁。 岳 yuè 笔顺 组词 按摩 摩天 摩托 造句 站在摩天大楼上,向下俯视, 一切的一切是那么的渺小。 摩 mó 笔顺 组词 遗憾 遗愿 遗嘱 造句 爸爸没能上大学,至今 想起来非常遗憾。 遗 yí 笔顺 涕 tì 笔顺 组词 鼻涕 涕泪 痛哭流涕 造句 先生每每说到激动处,涕 泗横流。 巫 笔顺 组词 巫峡 巫山 巫术 wū 造句 和你相比,我就是小巫 见大巫了。 王昌龄(?—约756),唐代诗人,字少 伯,京兆长安(今西安)人。被后人誉为 “诗家夫子”“七绝圣手”。诗长于七言, 多描写边塞生活,有些诗还生动地描绘了雄 伟苍茫的边塞风光和战斗场面。这类诗写得 气魄雄伟,声调铿锵,语言精确,展现军人 爱国立功和思乡怀土的内心世界。 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芙 蓉楼送辛渐》等。 作者介绍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 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说说读完古诗你仿佛看到了怎 样的景象? 整体感知 从 军 行 (唐)王昌龄 青 海/长 云/暗 雪 山, 孤 城/遥 望/玉 门 关。 黄 沙/百 战/穿 金 甲, 不 破/楼 兰/终 不 还。 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玉门关:古关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 楼 兰:西域古国名,这里泛指西域地区的各部族政权。 词语理解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句意:青海湖上乌云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 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长云:连绵不断的云。 整体感知 “孤”一字有什么作用? “孤”可以体现边塞地区的开阔荒凉,可以体会到戍边将 士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这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场景?表现了戍边将士怎样的感情? 前两句诗开篇描绘了一幅壮阔苍凉的边塞风景。青海湖上的天空,长 云遮蔽,湖北面绵延着的雪山隐约可见,翻过雪山,就是河西走廊荒漠中 的孤城,再往西,就可以看到玉门关。 这两句写景中包含丰富的感情,有戍守边疆将士们对边防的关注,有 他们对自己能担负保家卫国责任的自豪,也有边疆环境恶劣、将领戍边生 活艰苦的孤寂心情,种种感情都融进了这苍凉辽阔、迷茫昏暗的景象中。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金甲:铠甲,古代士兵穿的战衣。 句意: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 打败楼兰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第三句写“黄沙”“百战”“穿金甲”分别有什么作用? “黄沙”渲染了边塞战场的典型环境,道出边塞的荒凉 萧瑟。“百战”形象说明将士戍边时间漫长,边塞战斗之频 繁。“穿金甲”渲染战斗艰苦、激烈,将士在边疆的战斗中 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战士身经百战,铠甲都磨穿了,体现战 争之苦。 结合前三句诗,说说最后一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作用。 首句写边疆地理位置和环境。一个“暗”字,给人以沉重 压抑之感。次句写形势的险恶, 他们征戍在边疆前沿,回望祖 国,只见玉门关一座孤城。第三句写战斗的紧张激烈,语言概 括且形象鲜明。末句代战士们立誓,正面地讴歌他们的忠勇。 “不破楼兰终不还”是战士的誓言,有了前三句的铺垫, 战士 们的誓词分量才显得更重,体现了战士的豪情壮志。 全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情景 交融,展示了雄伟苍茫的边塞风光和 戍边的艰苦,表现了身经百战的戍边 将士们虽思念家乡但仍奋不顾身、誓 杀强敌、以身报国的豪情壮志。全诗 格调悲壮,充满着英雄主义的气概。 中心主旨 青海湖 长云 雪山 孤城 玉门关 从 军 行 不畏艰险 誓死卫国 杀敌报国 豪情壮志 边塞景物 雄浑苍茫 黄沙 百战 不破 终不还 结构图示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 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诗的风格豪放,气 魄雄浑。 陆游出生第二年适逢靖康之乱,随父离开中原南下,少年时 就生活在战乱和动荡之中。中年入蜀抗金,在仕途中不断受到 当权派的排斥打击,几次因力主抗金而被罢职,隐居山阴,写 下了大量的诗词,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具有极高文学 成就。 代表作有《示儿》《游山西村》《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 作者介绍 三万里河:指黄河。“三万里”形容很长。 五千仞岳:指华山。“仞”,长度单位。“五千仞” 形容很高。 摩 天:碰到天,形容很高。 遗 民: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姓。 胡 尘:指金统治地区的风沙,这里借指金政权。 王 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词语理解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 万 里 河/东 入 海, 五 千 仞 岳/上 摩 天。 遗 民 泪 尽/胡 尘 里, 南 望 王 师/又 一 年。 整体感知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诗意: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 华山耸入云霄向上碰到天。 前两句诗中的“入”字和“摩”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入”字表现出了河的活力与生气,“摩”字突出了山 的高俊。 诗的前两句描写了什么景物?有 什么特点呢? 前两句诗中描写了黄河、华山, 运用夸张手法极力表现了黄河一泻千 里,华山高耸入云的特点。让我们感 受到了祖国山河的壮丽。 诗意:中原人民在暴政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 盼了一年又一年。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从“又”一字中体会到老百姓的什么感受? 一个“又”字扩大了时间的上限。遗民苦盼,年复一年,但 路远山遥,他们哪里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们忘得干干净净! 诗人极写北地遗民的苦苦盼望,实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 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山河本来是 不动的,由于用了“入”“摩”二字,就使人感到这黄河、华山不仅 雄伟,而且虎虎有生气。两句一横一纵,北方中原半个中国的形胜, 便鲜明突兀、苍莽无垠地展现出来了。奇伟壮丽的山河,标志着祖国 的可爱,象征着民众的坚强不屈,饱含作者的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 抒情做了铺垫。 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含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 之中。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品读释疑 后两句笔锋一转,顿觉风云突起,诗境向更深远的方向开拓。第 三句“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 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 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诗人极写北地遗民的苦望, 实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当然,他们还是不断地盼望下去。人 民的爱国热忱真如压在地下的跳荡火苗,历久愈炽;而南宋统治集团则 正醉生梦死于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国恨家仇丢在脑后,可谓心死久 矣。诗人为遗民呼号,目的还是想引起南宋当国者的警觉,激起他们的 恢复之志。 中心主旨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热情地赞美了沦 陷区的大好河山,表现了诗人对沦陷区百姓的同情, 抒发了诗人渴望收复大好河山、统一祖国的强烈愿 望,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沦陷区百姓的同情、对南 宋统治者长期未能收复失地的失望与悲愤之情。 三万里河 五千仞岳 遗民(泪尽) 南望(王师) 秋夜将晓出篱 门迎凉有感 山河壮美(景) 痛苦失望(情) 忧 国 忧 民 结构图示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 野老,河南珙县人(今河南巩义西)人。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 “李杜”。 主要作品:《望岳》《登高》《春望》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吏”“三别”。 写作背景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天。宝 应元年(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胜仗,收复 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 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 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至此,持续八年 之久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杜甫当时正流落在四川,听闻 这个的消息后,欣喜若狂,遂走笔写下这首诗。 剑外:指作者所在的蜀地。 蓟北:泛指唐朝蓟州北部地区,当时是叛军盘踞的地方。 却看:回头看。 妻子:妻子和孩子。 青春:指春天。 词语理解 词语理解 剑外:指作者所在的蜀地。 蓟北:泛指唐朝蓟州北部地区,当时是叛军盘踞的地方。 却看:回头看。 妻子:妻子和孩子。 青春:指春天。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 外/忽 传/收 蓟 北,初 闻/涕 泪/满 衣 裳。 却 看/妻 子/愁 何 在,漫 卷/诗 书/喜 欲 狂。 白 日/放 歌/须 纵 酒,青 春/作 伴/好 还 乡。 即 从/巴 峡/穿 巫 峡,便 下/襄 阳/向 洛 阳。 整体感知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诗意:忽然间从剑门外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我刚听到这个喜讯, 眼泪就洒满了衣裳。 诗人多年飘泊,艰苦备尝,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是由于故乡 战乱,无法回去。如今“忽传收蓟北”,真如春雷乍响,山洪 突发,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喷薄 而出,涛翻浪涌。 诗人为何听闻消息便哭了? 诗意:再看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丝忧伤,我胡乱的把 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诗人哭过之后为什么又“喜欲狂”? “喜欲狂”是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更高洪峰。当自己悲喜 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回头看妻儿,全是笑逐颜开, 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增加了自己的喜,诗人再也无心伏案 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诗意:在大晴天里放声高歌,应当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 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这一句是就“喜欲狂”作具体描写。居然高兴到大白天就喝 酒唱歌,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 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季,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 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想到这里, 又怎能不欢喜! 本句诗主要描写了什么? 诗意:方舟从巴峡东下,穿越巫峡顺流而下,一过襄阳就径 直奔向洛阳。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尾联连用了“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四个地名, 请分析“即从”“穿”“便下”“向”几个连接词的作用。 这四个连接词将四个本来相距很远的四个地点串联在一起,表 达出诗人听闻喜讯后的喜悦心情,以及迫不及待渴望回到故乡 的思乡之情。 这首诗是诗人听到家乡收复的消息后,在惊 喜欲狂的状态下写成。诗的前半部分写初闻 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 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 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 淋漓地抒发了作者的无限喜悦兴奋,表达了 强烈的爱国之情。 中心主旨 首联:喜报传来泪沾裳(盼望已久) 颔联:妻子一扫往日愁云(欣喜若狂) 颈联:纵酒欢唱作伴还乡(多年心愿) 尾联:想象中飞驰到洛阳(归心似箭) 还乡之切 (想象) 爱 国 之 情 收复之喜 (实写) 闻 官 军 收 河 南 河 北 结构图示 随堂练习 一、一锤定音。(在加点字的正确读音下画“√”) 涕泪(tì qì) 千仞(rèng rèn) 五岳(yè yuè) 二、为下列加点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打“√”。 1.却看妻子愁何在 【却】A. 但,表示转折 B. 回头 【妻子】A. 妻子和孩子 B. 丈夫的配偶 2.青春作伴好还乡 【青春】A. 青年时期 B. 春光 √ √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