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语文 小学四年级下册17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人教版语文 小学四年级下册17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1

《17.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 经过。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 自然的情趣。课文按游览的顺序,依次写了去金华双龙洞的路上见闻, 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乘船出洞的 情况。全文结构严谨,内容安排浑然一体,井然有序,两条线索有机 交融,贯串始终;观察仔细,描写形象生动,景物特点鲜明;叙述有 详有略,详写孔隙、内洞风貌,突出了双龙洞的特点。课文重点引导 学生学习作者观察、表达的方法,通过语言文字领略金华双龙洞的神 奇之美,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一、教学效果(思效) 本节课围绕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金华的双龙洞,离学生实际 生活较远,因此我在教这课时,创设了一个快乐夏令营的情境,让同 学们以夏令营队员的身份,去欣赏课文,并且以这条游览的主线贯串 整节课的始终。通过自已设计的过渡语,让学生沉浸在游览双龙洞的 情境中。这样不仅把枯燥的文字变成有趣的游览,还调动了学生的学 习积极性。 2.抓住课文的写作线索。作者采用了两条线索,并将其有机地融 合,条理清晰。课始,学生非常容易地找出线索之一:出金华——过 罗店——渐渐入山——到双龙洞口——游外洞——过空隙——游内洞 ——出洞。在讲读课文时我就主要采用这条线索来讲。线索之二:泉 水,迎着溪流上山——溪流从双龙洞口往外流——外洞泉水来路是石 壁下方的孔隙——泉水在内洞缓缓流——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这条 暗线学生没有一下子说出来,是在我的提示下找出来的。 3.“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自悟,边 读边想象,以读促悟。借助图片、录像等电教手段创设情境,努力营 造自主阅读、积极对话的氛围,使学生能感悟出语言文字背后的情韵, 把自己对文本的综合体会表达出来,把课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使课堂上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 4.抓住重点语句理解。文中有两个句子写出了作者乘船进入内洞 时的真实感受,无疑是本篇课文中的重要语句。教学时,我先播放配 乐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直观体会作者的真实感受;然后,又让学生 抓住“挤压”“稍微”“准会”等词语,联系生活实际解读作者心情; 最后,水到渠成地小结学法,热情鼓励。这样处理,不但顺利地达成 了预设目标,而且渗透了学法指导,还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 想感情,效果很棒。 二、成功之处(思得) 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是及时抓住教学契机让学生 展开想象的空间动笔写了一段话。例如,在讲解内洞墙壁上的一段文 字:“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 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时,我及时抓住这 个能够让学生展开想象的机会,让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在内 洞的石壁上可能还会有什么样的图案,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学生 在短短的几分钟内,都能依据自己的想象写出一小段话,既锻炼了动 笔写的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三、不足之处(思失) 在教学中按游览路线带学生学习外洞、孔隙、内洞的时候却存在 着一个问题,就是图片、录象出示的时机没有把握好。 四、改进措施(思改) 如果我再重新来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让学生浏览文 本,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课件引领,引导学生感悟文本,使学生 能感悟出语言文字背后的情韵,把自己对文本的融合体会表达出来; 接着创设情境,启迪学生展开想象,讨论交流:“这些石钟乳、石笋像 什么?”老师发图片,结合课件启发学生想象;最后在学生理解课文 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我是小小导游员”,在内化语言的 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读书悟文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