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每课教学反思(附目录)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每课教学反思(附目录)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每课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5 草船借箭 6 景阳冈 7*猴王出世 8*红楼春趣 口语交际:怎么表演课本剧 习作:写读后感 语文园地 快乐读书吧:读古典名著,品百味人生 5 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 节改写的,情节曲折,引人入胜。整个故事赞扬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本文的教学设计,我力争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合作探究的语文综合素养, 重视探究性阅读过程的指导,并抓住主要问题,适时、适度地巧问妙点,使学生对课文内容 的理解更透彻,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更准确。 这节课在设计上直入研读专题,牢牢抓住“神机妙算”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 并以此辐射全文,摆脱 “多余的情节分析、繁琐的提问设计、僵化的章法讲解”的传统模 式,整堂课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思为本、寓学生的主动研 究于阅读活动之中。并紧扣单元训练重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在“读议、探 究、感悟”中不知不觉理解课文,感悟活的人物形象,并拓展相关文章及视频,并延伸到整 部小说,让学生对阅读《三国演义》产生兴趣。 但这节课也有很多的不足,我觉得很遗憾,备课时没有很好的考虑到学生实际及怯场的 状况,以致本该出彩的地方没达到高潮,甚至在指导朗读的时候有点头重脚轻的偏差等。总 之还有很多地方不尽人意,恳请各位专家提出宝贵的意见。 6 景阳冈 《景阳冈》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水浒传》第二十三回选编的。课文记叙了武松在阳 谷县的一家酒店内开怀畅饮后,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表现了武 松豪放、勇武而又机敏的英雄性格。课文中武松的形象栩栩如生,让人过目难忘。作者运用 了多种表现方法来刻画人物,特别是在动词的运用上,很有特色,对表现武松打虎时的惊心 动魄的场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使文章大大增色。因此我特别注意在教学中抓住人物的特 点进行教学。 一、打虎前写喝酒,抓语言见特点 我教课文描写武松打虎前的内容,先让同学们快速默 读这一部分,并画出武松的语言。通过武松的语言,体会武松有什么特点。同学们默读后很 快就举手回答:通过武松的语言,我体会到武松具有倔强的特点。通过武松的语言,我体会 到武松这个人比较豪爽。我觉得武松很勇敢。我还觉得武松有点爱面子。 …… 我根据同学 们的口述板书豪爽、 倔强、 勇敢、 酒量惊人、 胆量过人。然后我趁热打铁追问,你是通 过哪些句子体会到武松具有这些特点?学生个个举手发言,非常踊跃。 二、景阳冈上打虎时,抓动作见特点教这部分时我抓住武松和老虎的动作进行教学,提 问武松赤手空拳打死猛虎是通过他的什么来写的?(动作)板书 ⑴、力量超人。“武松双手抡 起哨棒,……把那树连枝带叶打了下来。……把那条哨棒折成两截……”“……揪……按…… 提……打……” ⑵、机敏胜人。从武松三次“闪”突出武松的“机智”或“机敏”liuxue86.com。 然后我点拨,三“闪”’这个动作字跟哪些字比较接近?“闪”与“躲”在这里哪个字用得 更好?用“闪”对表现武松的形象好在哪里?老虎的动作让学生通过读课文来体会,学生找出 动词为“一扑……一掀……一剪” 通过学生的回答我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老师高兴地 看到,同学们不仅能够根据人物的语言、动作体会人物的特点。在今后的阅读中,希望同学 们能够根据人物的语言、动作准确把握人物的特点。 在你写作时,也要为你笔下的人物设计出符合他的特点的语言、动作,这样,你笔下的 人物就会栩栩如生,你的文章就会更加具有感染力。在我们的生活中,武松的这种精神是不 可缺少的。因此在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去体验,这样才能加深对课文重点的理解。 才能体会作者写作的独具匠心。 7*猴王出世 《猴王出世》 一文是一篇略读课文,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石猴 从出世到 成为猴王的经历, 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特点, 感受其形象, 激发对古典 文学的兴趣, 这是教 学的重点。 课文是古代白话文, 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 因此,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进 而读懂课文内容是教学的难点。 根据本文的语言表达特点,教学时,我以读为主线来安排教学过程。首先, 学生自读课文, 把课文读正确、 读通顺, 读中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 然后围绕“石 猴是怎样出世的, 又是 怎样成为猴王的”等问题读读议议。 接着再读课文, 读中 感受形象。最后组织学生讲讲猴 王出世的故事,并适度拓展,开展语文活动。孙 悟空, 学生大都比较熟悉, 帮助学生感受他最 初的形象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 时我注意结合学生头脑中已经建立的孙悟空的形象,将 读、想、做等有机结合, 让孙悟空最初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鲜明地树立起来。 如, “忽见丛 杂中跳出一个 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 ! 我进去!’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 中”, 可让学生边读边联系平时所感受的孙悟空的形象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 什么。想象 后说一说,说后再读,这样,猴王形象就会在学生头脑中树立起来。另外选中这篇课文, 在于学 生们喜欢文中人物——孙悟空, 能在孩子们的愉 快心情中展开教学。 设计教学时, 我的构 思是这样的:先让学生说说你心目中的 孙悟空是什么样的, 学生对他的金箍棒、 虎皮裙, 他 那顽皮的动作和神态太了解 了。一个在上面说,下面的同学仿佛此时的孙悟空就在他们眼前 活灵活现一样。 有的同学学他的猴样十足; 有的同学学他的金箍棒, 耍得左右翻飞; 有的同 学学 他的说话,引得大家捧腹大笑。有的同学讲孙悟空的故事。有孙悟空大闹天宫、 闹地 宫、 闹龙宫; “孙悟空三大百骨精”等脍炙人口的名篇。 故事后我让学生说 说故事留给 我们的思考和启发。有的说孙悟空敢说敢干, 有挑战精神; 他不怕玉 皇大帝,敢于反抗;还有 的埋怨唐憎:说孙悟空舍命相救 ,他却人妖不分,那 么容易被蒙骗,让孙悟空受尽委屈;我想像 孙悟空一样有无穷的本领那该多 孩子们打开话匣子,学课文变得很容易。 15 分钟的读书、思考后的交流、 讨论更始热 烈。后面的交流感悟、朗读展示,让为师感到了学生的潜力,这类课 文放手,学生完全有能力 学会,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以孙悟空的名字来由〈石猴〉到变化〈美猴王〉为线索,把故事过程展示出来,这样让教 学过程显得更有趣。本文语言精练优美,节奏感强。教学中,我重 点在于让学生充分朗读〈个 人读,小组读,全班齐读〉,在朗读中体会古代的白 话文的语言特征。还有,句段赏读,让学生一 边读,读出语气,感悟美猴王的顽 皮、活泼、勇敢、个性。 其中, 孙悟空始叫石猴, 再称美猴王。 我点拨学生说一说:石猴——美猴王。 让学生感 受这称呼中微妙区别, 并说说美猴王“美”在哪, 学生将体会到:勇敢 无畏,也是一种美。 当然在本节课中也有不足之处:例如课文中有一些难认的字, 其中, 许多 字在本课尚 未列入“会认”的范围, 这些字, 学生凭借拼音会读即可。 课文中有 些词句, 学生能知其 大意即可。 如, “盖自开辟以来, 每受天真地秀, 日精月华, 感之既久, 遂有灵通之意”一 句, 学生大概知道“这块石头自从盘古开天辟地时 就有了,日久天长,有了灵气”这个意思就 行了。教师大可不必逐个细讲,只要 在有些影响阅读的古今差异较大的词义出现时, 可让学 生通过查字 (词) 典解决, 有的老师可直接告诉学生。 避免占用课堂大量时间。 教学过程 中各步骤都能运筹 帷幄, 美中不足的是仍旧觉得难以真正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精 读自己认 为优美的部分,感受语言的精美,修辞的灵活运用,所刻画人物的栩栩如生。 另一不 足是朗读的指导欠缺时间, 几乎没法进行。 细想想, 如果这一节课能 真正放手自主, 把教 师琐碎的解析删除也许真可以面面俱到。 教学之前还应让学 生把预习任务完成得更好些, 包括分段,概括段意,试拟标题,试谈人物印象, 这些方面都做好了,前面那十几分钟也能充分 应用到学生的自主阅读交流中去。 勇敢无畏也是一种美。 8*红楼春趣 《红楼春趣》是部编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节选自清代小说家曹雪 芹写的《红楼梦》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这一回黛玉重建桃花 社,众人先是填柳絮词,后来因为发现一只挂在竹梢的风筝,于是在黛玉的建议下,众人开 始放风筝,感悟红楼群芳放风筝的童真童趣。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 1、教学效果(思效) 猜谜起兴,图片导入。 课堂导入,应该选择最合适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这样才最有效果。学生都喜欢猜谜语, 教学本课时,我首先出示“风筝”的谜语,学生猜出来后,我立即出示各种各样的风筝的图 片,让学生说说放风筝的乐趣,随后导入:“经典名著《红楼梦》中也有一段放风筝的精彩 描写,让我们快去看看吧。”用这种方法,直观、形象,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兴趣,活跃思 维。 2、教学收获(思得) (1)研读课本,精准定位。 《红楼春趣》对于小学五年级学生而言,本文是学生接触的又一文言文体,加之绝大多 数学生对《红楼梦》并不熟悉,很多语言艰涩难懂,甚至连读通都不容易;文中人物所放的 风筝都有很深的隐意,暗示人物的后来的命运,学生没有关于《红楼梦》的背景知识和生活 体验,理解自然不易。 因此,在本课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处理教材,定位教材,采取合理的策略,我在备课、 写教学设计时把重点放在抓住人物放风筝的动作、语言、神态上,感悟放风筝的快乐,初步 了解人物性格特点。这样一来,人物放风筝“趣”的细节描写就成了教学中的“抓手”,随 后的教学就顺畅多了。 (2)紧扣“趣”字悟人物。 在教学过程中,我紧扣“趣”字,顺藤摸瓜,让学生感悟人物性格特点。我设计了“课 文中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等人放风筝怎么有趣”,让学生从文本出发,由浅入深,由表 及里,仔细阅读,对文本分析研讨,找出人物放风筝时语言的不同之处,以表格形式呈现出 来,直观、形象把每个人的情况进行对比,探究人物性格特点。 3、不足之处(思失) 回顾整节课,仍然感觉到有不少遗憾。课文中放风筝虽然写的有声有色,写出了大家的 童真童趣,但是,这种场景,学生读来仍然感觉很奇怪,很压抑。我可以把大家放风筝的一 些隐意简单说给学生听,让学生领悟封建礼教下的自由快乐、童真童趣是压抑的,是有限的。 4、改进措施(思改) 在以后教学中,我应该针对“放风筝”这一特定的活动,开展对比阅读,如出示高鼎的 《村居》,让学生是感受“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快乐活泼的场景;欣赏歌手 陈燕唱的《放风筝》歌曲,感受放风筝的心情。这样拓展教学,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是立体 的、全面的。 口语交际:怎么表演课本剧 排演课本剧,不失为一种让小学生锻炼自己口头写作能力的途径。它是以教材为依据, 为小学生所熟悉,易激发小学生的兴趣一种表演形式。课堂上课本剧的表演更注重教学目标, 课本剧要求的是小学生的自由发挥,表演重在说,重在参与。第二单元口语交际是“我们都 来演一演”其目的是演一演课本剧,学习课文生动的情节,鲜明的人物性格。进一步学习、 了解名著,激发学生热爱读名著的兴趣。 在排练前,我先组织学生交流喜欢本组的哪一篇课文或者课文中的哪一个片段。自由结 合,组成小组,商量一下要演一部课本剧。然后大家出谋划策,设计剧本。我重点指导学生 怎样把叙述语言改变成人物的对话;表演时可以加上哪些表情或动作?需要设计怎样的服 装、道具等。 整个教学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放手学生自读自悟,给了学生比较多 的学习讨论时间。引导学生都参与到课文里,担任自己喜欢的角色。表演是孩子喜欢的节目, 为了演好角色,学生就必须主动去读课文,揣摩人物的心理。这是一个需要多种才能的综合 活动,需要学生发挥创造能力。师生的关系完全是平等的,教师只是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 习作:写读后感 12 月 15 日,我遵从教研组安排上了一节习作研讨课。这是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写读后感 的习作。刚接到任务时,这对于我来说可是一大难题,从教这么多年从来没有挑战上过习作 方面的研讨课呢?真有点赶鸭子上架的感觉。但是任务总得完成啊!于是,课前我做了许多准 备,在执教本单元课文时就比较详细地点拨学生联系生活抓文本关键语句谈去体会,还查找 之前别的老师的导学案,学习,模仿创新,找资料,备课,请教。最后设计出合适自己的学 生使用的习作导学案。 为了利用好课堂这一主阵地,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地位,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以回 忆谈谈印象深刻的学过的课文进行导入,首先让学生进行一地板块:自主学习,明确要求, 细读课本习作的提示,给 “读后感”下定义(写读后感,)就是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 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这部分我让让学生群学再汇报。 明确习作要求后进行第二个板块:赏析范文,发现写作方法。我让学生依据课本中的范 文“愤怒和惋惜”——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和我另外收集的《狼牙山五壮士》读后感, 放到导学案里,这两篇不同写法的范文让学生群学交流. 通过形式有别的范文让学生通过读、思、议等展示补充形式,老师作适当的点拨和引导, 这样使学生领悟并归纳出写读后感的方法——读是基础,感是重点;联系自己生活实际,对 比有感而发;观点明确,加以联想;叙议结合;格式正确,过渡自然。老师进行板书总结。 然后在学生掌握了写读后感的方法与步骤的基础上,让学生在第三板块:“妙笔生花” 当堂训练写一写感受片段,最后进行全班展示学生,补充,学生写出来都挺不错,个别不足 之处学生们都可以给于方法指导。 课上完了,我觉得自己能按预期的计划完成,课后老师们点评也给予的很高的评价。让 我激动不已,但也感谢他们给我提的一些宝贵建议:1.如果在导入环节能深入点让学生就本 册书中谈谈你最深刻的文章是什么?有点什么感受?而不是单纯的说说你学过哪些课文会更 好,会是为后来交流写感受做更好的铺垫。2.老师点拨时候如能够让学生交流结尾怎么写的 方法会更完美了。 我想,学生要写好读后感,首先做到对给出的文章用心地读,用情地读;其次要选好“感 受点”,一篇好的文章或一本好书,可写的感受点很多,我们只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或身边的 实际选择一个自己最善于写的来写;最后要联系实际,进行对比有感而发,因为没有情感的 读后感是苍白无力的,是不能感染人的。 这堂习作研讨课,我收获了许多,发现了不足,勇敢迈出第一步,相信我和学生今后再 也不会害怕作文了。 记住:“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 语文园地 快乐读书吧:读古典名著,品百味人生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典名著精髓荟萃。小学生应从小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 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使之发扬传承。小学生多读古典名著除了可以提高一定的文化素养外, 还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新课标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就编排一组“中国古典 名著之旅”。我以此为契机指导学生读古典名著。 一、勾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开始学生还不认识古典名著,教师就要想办法勾起他们的兴 趣。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选择了从一些趣味性强的古典名著开始。结果,学生们的 阅读兴趣慢慢的激发起来了。 读名著从《百家姓》开始。我是怎样来的?我为什么用这个姓?堂号是什么?我的祖先 是谁?一系列的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勾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然后告诉学生看那本书可以找到 答案,把掌握的知识告诉亲友,并结合第六组“综合性学习”做一期“手抄报”展览(同姓 的一齐做)。学生从动手中得到了相关的知识,顿时从自己的收获中迈出喜爱古典名著的第 一步。 读名著从人物开始。每部古典名著都有一批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例如《水浒传》中“及 时雨”是谁?“浪里白条”又是谁?为什么叫这个绰号?《隋唐演义》中谁是英雄榜中第一 条好汉?他用什么兵器?接着呢?《西游记》中为什么会出现了哪么多妖魔鬼怪?他们想干 什么?请你给你喜欢的名著列一个“英雄榜”或者“兵器谱”之类的排名,并简要说说排列 的理由。学生们在讨论中更喜爱古典名著了。 读名著从成语、谚语等开始。许多成语、谚语都是从一些古典的文学作品中引申出来的。 例如“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等。这些话 语背后都有一段故事的。开个故事会,看看谁是“小博士”,谁的知识最渊博。 读名著从历史典故开始。历史典故都是一些非常有趣的故事。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的。 好像办喜事为什么要贴“囍”?过年的“福”字为什么要倒着贴?为什么农历一月要叫正月, 和谁有关呢?让学生自己试着寻找收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办本《故事会》互相交流传阅。 这样,就能把古典名著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生活的多姿多彩,有利于形成正 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读名著从影视开始。不少古典名著都拍摄成影视作品,但同时也加入一些夸张歪曲的元 素,误导青少年。《西游记》就出现了许多版本,什么央视版、搞笑版、港台版、Q 版等。 哪一个才正宗呢?让学生“看电视、读原著、试对比、找穿帮”。这样做既提高学生的阅读 理解能力,也提高学生的辨别是非能力。 二、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 不动笔墨不读书。古典名著篇幅之长,人物之多,关系之复杂,语言之精妙,成年人也 不容易弄清弄懂,更何况是小学生。所以指导学生在读书时一定要作笔记:记人物,记情节, 记优美词句。从小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只有这样才能有条理地读书,收获也会更多。 不喜欢的不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让学生做喜欢的事,读喜欢的书。每个学 生的兴趣不一样,喜欢读的书也不一样,让他们自由的读,让他们的思想自由驰骋,往往会 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许多名人讲起成功的经历就是得益于小时候的读书,从小接触自己 感兴趣的学科,并为之奋斗终身。 读一次的不算读。这是我常对学生说的一句话。像四大名著之类的巨著,不读几次, 恐怕连主要的人物都弄不清,情节也是一知半解,更不要说懂其精髓。不同时期、不同经历 同读一部书,理解不同,收获也不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偷。” 提高小学生读古典名著的兴趣,加大课外阅 读量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教师不但要引导好,还要提供一个让学生展示才华的 平台,让学生继续保持这种兴趣,使祖国的灿烂文化得以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