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平行四边形▏沪教版 (9)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平行四边形▏沪教版 (9)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学情分析 ‎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是沪教版五年级第五章《几何小实践》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不仅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它们的特性,还掌握了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的位置关系,为学习平行四边形奠定了基础。本节课重在让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特性及其应用。教材的编排始终遵循四年级的认知规律和思维规律,注重注重在学生实践操作中经历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注意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实践过程中逐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在整个教材编排体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数学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在生活中也接触过平行四边形,积累了一些感性的认识,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交叠两条透明色带,经历探究的过程,自主探究、讨论,真正成为数学课堂学习的主动参与者。‎ 教学内容: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五年级第一学期数学P59-6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通过观察、测量等操作活动认识平行四边形,了解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2、 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性,体会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折、剪、量等手段,运用对比的数学方法,归纳抽象出图形的特征。‎ 2、 经历从直观认识到推理论证的过程。‎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1、 在数学知识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数学思维的严密性。‎ 2、 在动手操作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初步了解它的特征。‎ 教学难点:运用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来正确判断平行四边形。‎ 教学准备:尺、量角器、剪刀、长方形纸条(2张/人)、平行四边形纸若干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1、谈话引入:同学们,我们学过的图形有哪些,谁来说一说? ‎ 预设: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圆。‎ ‎2、还记得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有怎么样的关系吗?‎ 预设: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师用集合圈在黑板上表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 6‎ ‎3、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几何图形的知识。‎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1、课前,老师发给你们每人2条长方形纸带,现在请你把它们交叠起来,看看交叠 的部分是一个什么图形?‎ 预设1:长方形,因为我是十字型垂直放的,所以4个角都是直角。(ppt)‎ 交叠图形的对边就是长方形纸条的对边,是互相平行且相等的。‎ 预设2:正方形,因为我是垂直放的,4个角都是直角。我的2条长方形纸条是一样宽的,所以交叠后的图形的4条边都相等。‎ 预设3:平行四边形,因为这2条纸带是长方形,长方形对边互相平行,所以这个是平行四边形。‎ ‎2、你能灵活地运用长方形的特点解决问题。那这到底是不是平行四边形呢?‎ 老师想请你们自学,先来看一下学习要求。‎ PPT呈现:自学要求:‎ 1、 什么是平行四边形?‎ 2、 平行四边形可以怎么表示?‎ ‎3、平行四边形的对边互相平行,可以怎么表示?‎ 把书翻到P59页,请你们带着问题去学习,并把你觉得重要的内容圈划下来。‎ ‎3、谁来汇报一下你的学习成果?‎ 生: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就叫做平行四边形 出示教具这个是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摸一摸对边。‎ ‎4、我们再来看看前面交叠成的图形,它是平行四边形吗?‎ 学生上来说(出示相等的符号)‎ ‎ 找到两组对边,上下是一组对边,平行吗?左右是一组对边,平行吗?‎ 预设1:上下一组对边就是长方形纸条的对边,所以是平行的。‎ ‎ 左右一组对边是另一张长方形纸条的对边,所以也是平行的。‎ 师:那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这个四边形的两组对边是分别平行的,所以它是一个平行四边形。‎ ‎4、揭示课题:今天的这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位新朋友——平行四边形。‎ ‎(板书:平行四边形)‎ 预设2:平行四边形可以用符号“ ”表示。平行四边形可以记作 ABCD。 ‎ 6‎ 师:老师先用逆时针的顺序标上字母ABCD。(板书:教具 ABCD)‎ 预设3:把AD边和BC边叫做一组对边,它们互相平行,记作AD//BC。 (板书: AD//BC )把AB边和DC边也叫做一组对边,它们互相平行,记作AB//DC。 (板书: AB//DC )‎ ‎6、你们真棒,不仅验证了**同学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还把平行四边形的表示方法、边的表示方法都找到了。‎ ‎(二)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1、现在,请你们再将刚才的2张长方形纸条拿出来。这次我有要求了哦,我希望交叠出的部分是一个平行四边形。‎ ‎2、老师想把这个平行四边形剪下来,有什么办法?‎ 预设1:按紧透明的纸条并用铅笔沿着边,把交叠部分的平行四边形画出来,并把它剪下来。‎ 预设2:用尺贴着边,再用铅笔沿着边画下来。‎ ‎3、请你们把剪好的平行四边形举起来示意一下。同伴之间摸一摸互相平行的对边。‎ ‎4、我们知道了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请你们大胆猜一猜,平行四边行的对边还有什么特征?‎ 生猜测: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 (板书:两组对边相等?)‎ ‎5、现在请你们四人小组合作,来验证刚才的猜想。‎ ‎(活动一)请你们小组拿出一张平行四边形纸,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验证对边相等。‎ 项目 内容 要验证的猜想 ‎ 对边相等?‎ 运用的工具 ‎ ‎ 验证的结果 ‎ ‎ 预设1:我们小组用直尺测量对边的长度,都是2厘米。‎ 预设2:我们小组是剪的(横或竖剪),剪好将它们叠在一起,一组对边完全重合。‎ 师:这个方法不错,那你如何去验证另一组对边也相等呢?有没有更好的剪法?‎ 预设3:沿着对角线剪,剪下来的两个三角形完全重合,说明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师:你的方法真是一箭双雕,只剪了一次,就同时证明了两组对边相等。‎ ‎(ppt展示沿着对角线剪开)‎ 师小结:刚才你们通过量一量,剪一剪的方法,证明了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互相相等。‎ 6‎ 6、 我们除了研究图形的边,还要研究图形的角。请你给黑板上的平行四边形标上角的符号。(1、2、3、4)你能找到对角吗?‎ 预设:∠1和∠3是一组对角,∠2和∠4也是一组对角。‎ ‎7、猜一猜,平行四边形的对角又有什么特征吗?‎ 生猜测:两组对角分别相等。 (板书:两组对角相等?)‎ ‎(活动二)现在请你们再拿出一张平行四边形纸,标上角的符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验证对角相等。‎ 项目 内容 要验证的猜想 ‎ 对角相等?‎ 运用的工具 ‎ ‎ 验证的结果 ‎ ‎ 预设1:我们小组用量角器进行测量的,量出的角度是XX度。‎ 师:说的好,我们可以用测量的数据进行验证。还可以怎么样验证?‎ 预设2:我们小组用剪的方法。‎ 师:你真会动脑筋,能给大家说说吗,你是怎么剪的? ‎ 生1:沿着对角线剪开。‎ 师:他们小组这样剪,你们发现什么问题吗?‎ 生2:这样剪开,只验证一组对角相等。‎ 师:那如何剪比较好呢?(中间剪开,剪下四个角……)‎ 师总结:通过小组合作验证,我们发现平行四边形不仅两组对边分别平行,还分别 相等;两组对角也分别相等。‎ ‎5、现在请你们利用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判断下列图形中,哪些是平行四边形?哪些不是平行四边形?为什么?‎ ‎ (1) (2) (3) (4) (5)‎ ‎(三)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性 ‎1、大家刚才已认识了什么样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知道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6‎ 这些图片里面也隐藏着平行四边形,你们能找出来吗?(地砖图)‎ ‎2、其实平行四边形在日常的生活中的应用也是相当广泛的 ‎(出示电动门关到开,开到关,第一遍加速播放,教具配合一起动)‎ 师: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性啊?生:可以伸缩。‎ 师:是啊,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正是利用这个特性,才制作了很多方便我们生活的工具。生活中从不缺少平行四边形,而是需要我们要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 ‎3、视频停,你能找到平行四边形吗?上来指出。‎ 三、巩固练习 现在请你们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去解决一些问题。‎ ‎1、判断:‎ ‎(1)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但不相等。‎ ‎(2)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就是平行四边形。‎ ‎(3)平行四边形不稳定,很容易变形。‎ ‎(4)长方形是平行四边形。(从定义出发去理解)‎ 重点反馈(4),并在集合圈里加上平行四边形。‎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学到了哪些你不知道的知识呢? ‎ 五、独立练习 ‎ ‎ 如左图所示,AD//BC,AB//CD,像这样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 ),这种图形可以用符号( )来表示,左图可以记作( )。‎ ‎ ‎ 六、机动拓展 在方格图上画平行四边形,已给3个顶点。 ‎ ‎ ‎ 检测时间: 12月 检测题目:‎ 6‎ 教案中的独立练习 检测反馈情况统计:‎ 班级 总道数 正确道数 正确率 练习课需要关注学生名单 五(3)‎ ‎42‎ ‎42‎ ‎100%‎ ‎42‎ ‎42‎ ‎100%‎ ‎42‎ ‎41‎ ‎97.6%‎ ‎18‎ 五(7)‎ ‎43‎ ‎43‎ ‎100%‎ ‎43‎ ‎43‎ ‎100%‎ ‎43‎ ‎40‎ ‎93.0%‎ ‎15、33、41‎ 存在问题及措施:‎ 问题:‎ ‎1、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特征容易忽略,对边相等。‎ ‎2、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者之间边和角的特征还不清楚。‎ 措施: ‎ ‎1、课堂上的概念还需要再敲扎实。‎ ‎2、对前序的知识要有一定的复习和巩固。‎ 教学反思:‎ 本节课要求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教学活动,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要通过折一折、剪一剪、量一量等活动主动探索平行四边形的边和角的特征。 ‎ 本堂课的不足之处:1、课堂评价语言有些生硬,不生动,没能水到渠成。2、对课堂生成的资源利用得不够好,以后还有待加强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3、对于学生活动操作的要求还不够明确,导致学生的活动目的性不强,使得探究的过程没有意义。‎ 6‎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