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6单元 第20课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部编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6单元 第20课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部编版

‎20*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本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语言浅显易懂,故事内容贴近学生生活,与学生的情感生活体验十分接近。本文讲的是巴德(课文中的“巴迪”是父母对巴德的昵称)童年时期写了第一首小诗,母亲和父亲给予了“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在他的成长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者从评价中感悟到父母给予的爱。课文以巴德父母的两个极端的评价为题,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课文中除了鲜明的父母亲形象,还在细节描写中凝聚着感情,渗透了深刻的哲理。‎ 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可以划分为“童年的故事”和“后来的认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14自然段)“我”七八岁时写了一首诗,母亲说“精彩极了”夸奖我,父亲却说“糟糕透了”打击我。第二部分(第15~17自然段)几年以后,“我”认可了父亲对那首诗的评价;成年后,“我”理解了父母两种评价中包含的爱,以及这不同的评价对“我”产生的深远影响。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含义较深,耐人寻味,具有启发性,给学生提供了多维的思考感悟空间。‎ 课文第一部分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了父母对同一首诗的不同态度,以及作者情感的变化。母亲念完诗,一次又一次地拥抱“我”,不断赞扬,认为“精彩极了”。父亲的表现却截然相反,把诗扔回原处,认为“糟糕透了”。母亲看重的是只有七八岁的孩子居然写了一首诗,应该肯定和鼓励;父亲更看重诗的质量,他严厉的批评是想对“我”进行必要的提醒,担心“我”骄傲。母亲和父亲对这首诗的不同评价使“我”的情感发生了很大变化。得到母亲的表扬后,“我”兴奋、激动,迫不及待想得到父亲的肯定和赞赏。“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只有半小时的时间,作者分三句话来写,可见“我”等得很焦急,可是父亲毫不客气的批评和“我”的心理期待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令“我”难以接受,“我”扑到床上失声痛哭。从动作、神态、心理等细节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我”从得意、焦急到最后失望难过的情感变化。‎ 课文第二部分写出了后来“我”的经历和认识。有了母亲的鼓励,我一直在写作,有了父亲的批评,我努力学着修改。随着年龄的增长、成绩的取得,“我”越来越认识到无论批评还是表扬,都是父母对“我”的爱。仅有表扬容易让人自满和浮夸,仅有批评容易让人颓丧和自卑,父母两种不同的表达爱的方式,对“我”的成长起到了巨大作用,让“我”逐步走向成功。‎ ‎1.认识“誊、励”等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父母分别是怎样评价“我”的诗的,“我”对父母评价的认识前后有怎样的变化。‎ ‎3.研读重点句子,正确理解“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含义,体会父母表达爱的方式的不同。‎ ‎4.学会正确对待批评和表扬。‎ 教学重点 体会父母爱孩子的不同表达方式:母爱宽容、和蔼、鼓励;父爱理性、深沉、严格。‎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理解“糟糕透了”的评价也是一种爱。‎ ‎1.字词教学 本课要求会认的字中,“誊、励、篇”特别容易读错,要重点进行强调和指导。另外,五年级的学生识字能力比较强了,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查字典、询问他人或者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大胆猜读、跳读。‎ 学习字词时,要做到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相结合,集中学习与随文学习相结合。可以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借助语境自主识记,也可以在学完课文后提醒学生:“誉”和“誊”要区分开,“祥”是“礻”字旁,和“详”区分来,还可以组词“誊写、荣誉”“吉祥、详细”进行分辨。“篇”字根据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进行识字,可以告诉学生古代文章写在竹简上,古人把竹简用绳子或皮条编集在一起,称为“篇”,因此“篇”字是竹字头。‎ ‎2.阅读教学 本文主要写作者在七八岁的时候写了人生中的第一首诗,妈妈对此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父亲的评价却是“糟糕透了”。作者在“精彩极了”的鼓励中和“糟糕透了”的警告中,把握人生的方向,成长为一名著名的作家,揭示了父母对自己的两种极端的断言,其实是两种不同的表达爱的方式。‎ 文章前一部分文字浅显生动,后一部分的个别语句含义较深,具有启发性,给学生提供了多维的思考感悟空间。所以在教学时,要坚持以生为本,以读为本,把“读”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通过有声有色的朗读,使学生更多、更直接地与文本对话,在文本语境中同人物进行心灵对话,使课堂教学回归语文教学的本质。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到文章的表达方法。‎ 本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情感体验十分接近,应该更多地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感受父爱与母爱的不同。‎ ‎3.表达运用 在生活中,同学们每天都感受着来自父母的爱,父母的爱本质是一样的,但表现形式是有区别的。通过学习课文和联系生活实际,同学们对两种爱的方式要有清晰的认识。‎ 部分学生可能会表示对这两种爱的方式的认同,但缺乏深入的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两个方面谈看法:一是对巴德父母表达爱的方式要客观分析。如,母亲的鼓励给了巴德信心,但是过度的表扬与赞美会使人迷失方向;父亲的警告能够督促巴德做得更好,但是严厉的呵斥也可能让人丧失自信。二是能联系生活说说自己的见解。如,由于爸爸的不断鼓励才让自己的钢琴弹得越来越好,可见鼓励能使人进步;考了满分有点骄傲自满,幸亏有妈妈的批评和提醒才没有退步,可见批评让自己警醒和上进。学生可根据生活实际发表见解,言之有理即可。‎ 也可以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把这一部分教学内容和口语交际或习作课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学生要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学会感恩。‎ ‎1.自读课文,认识生字词,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字典或使用其他工具书解决。‎ ‎2.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试着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感受父母之爱的不同。‎ ‎3.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旁做批注。‎ ‎1课时 板块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爱的奉献》。‎ ‎2.过渡:大多数人从呱呱坠地那一刻开始,就沐浴着父爱与母爱的恩泽。有了父母之爱,我们才能更加勇敢与自信,也才能健康成长。但大家能理解爱的内在含义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看看作者是怎样理解父母给他的爱的。‎ ‎3.出示作者资料。‎ 巴德·舒尔伯格,美国著名畅销书作家。在他68年的写作生涯里,共创作了34部作品,其中13部被拍成电影或搬上舞台。出版的作品有《在滨水区》《码头风云》《什么使萨米逃走》《醒着的梦》《聪明的糊涂和糊涂的聪明》《我喜欢这个不讨人喜欢的人》等。‎ 板块二 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出示朗读要求。‎ ‎(1)读准字音,不认识的生字词可以查字典或询问他人,然后多拼读两遍。‎ ‎(2)把课文读通、读顺。‎ ‎2.出示生字、词语课件。‎ ‎(1)开火车读。‎        誊写 鼓励 篇幅 出版 慈祥 歧途 谨慎 ‎(2)教师适时强调字音。如“冤枉”在课文中标注的是字的本音,在读词语的时候,后一个字要读成轻声,文中“枇杷”的读音也是如此。‎ ‎“誊”易错读成yù。‎ ‎“歧”易错读成qǐ。‎ ‎3.检查学生读课文的情况。‎ ‎(1)可抽查、轮读,也可分角色朗读。‎ ‎(2)学生之间互相纠正,教师进行针对性指导和评价,对于读得好的同学给予表扬,对于读的不好的同学要准确指出不足之处,然后加以鼓励。‎ 板块三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整体感知。‎ ‎(1)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介绍了作者童年时,父亲和母亲对“我”的作品给予了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对“我”的人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作者从这两种评价中感悟到了父母的爱。‎ ‎(2)课文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时间顺序。‎ ‎2.分段学习。‎ ‎(1)学习第1自然段。‎ 抓住母亲读了“我”的诗时的反应,勾画出相关词语。‎ ‎①从妈妈的神态(“眼睛亮晶晶地,兴奋地嚷着”)、语言(“巴迪,真的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和动作(“她搂住了我”“她高兴得再次拥抱了我”)可以看出妈妈对“我”的诗评价极高。‎ ‎②感受妈妈对“我”的鼓励。从这些描写中并不是说明八九岁小孩的诗真的非常好,妈妈是因为看到自己的孩子在八九岁就会写诗,感到开心,从中可以感受到妈妈很爱“我”,十分鼓励“我”。‎ ‎③勾画出“我”听到妈妈的评价后的表现。(我既腼腆又得意洋洋)‎ ‎(2)学习第2~4自然段。‎ ‎①在等待父亲回来时,“我”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②从哪个地方能看出来“我”比较重视父亲的评价,期待父亲的评价?‎ ‎③“我”迫不及待的心情表现在什么地方?从中可以看出什么?‎ ‎①抓住“迫不及待”“自豪感”“满怀信心”这三个词语,体会作者等待父亲回来的心情。‎ ‎②“我用最漂亮的花体字把诗认认真真地重新誊写了一遍,还用彩色笔在它的周围描上一圈花边。”体现出“我”重视爸爸的评价,希望能得到爸爸较高的评价,心里的期待是十分强烈和急切的。‎ ‎③从“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我实在等不及了”体会作者焦急、急切的心情。‎ ‎(3)学习第5~14自然段。‎ ‎①爸爸对这首诗的反映是什么?‎ ‎②听到爸爸严厉的批评时,“我”又有怎样的表现呢?‎ ‎③爸爸真的是不疼爱“我”吗?‎ ‎①通过学习,体会这段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我们可以得知巴迪并没有得到爸爸的表扬,反而得到了批评。‎ ‎②体会“扔”这个动作,说明爸爸对于“我”的要求十分严格,态度也十分严厉。‎ ‎③抓住“我”的心里描写(“我紧张极了”“诗只有十行,可我觉得他读了几个小时”)、神态描写(“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动作描写(“我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失声痛哭起来”),体会作者的伤心、失落和难过。‎ ‎④将妈妈和爸爸的评价作对比,感受作者面对两极分化的评价后心里产生的落差。从中理解这是由于妈妈高度的赞扬,让“我”内心有些膨胀,爸爸是为了不让“我”骄傲自满,才对“我”提出严厉的批评,体会父爱的深沉和严格。‎ ‎(4)学习第15自然段。‎ 几年后成长的“我”是如何对待父母不同的评价的呢?‎ 抓住作者对父母评价的看法的转变,作者知道了妈妈的评价是对自己的鼓励,根据爸爸的评价自己可以对自己的文章进行修改。说明母亲自始至终都在包容“我”、鼓励“我”,父亲对“我”的评价是否定中有肯定,批评中有鼓励。‎ ‎(5)学习第16、17自然段。‎ 长大成人的巴迪可以说是相当成功的,成功的巴迪与父母不同的教育方式有什么密切的联系呢?巴迪又是怎样看待的呢?‎ ‎①成熟后的巴迪清楚地认识到慈祥的妈妈的评价给他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严厉的爸爸的评价给他警告以免误入歧途。不管是妈妈的慈祥还是爸爸的严厉都出自对自己的爱。‎ ‎②齐读第17自然段,体会作者成功的原因是妈妈的激励与赞扬,爸爸的批评与指正。明白要谨慎对待生活中的赞美和批评,体会父母用不同的爱在鼓舞我们。‎ ‎3.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童年时的巴迪写了一首诗,却得到了父母不同的评价,让小巴迪内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但是此时的他还不理解,相信以后,他会明白父母对他的不同方式的爱。‎ 板块四 课文总结,拓展延伸 ‎1.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课文内容。‎ ‎2.过渡:如果说爱有两种,一种是慈祥,一种是严厉,你更想得到哪一种爱?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不仅要懂得用全面的眼光来看待父母的爱,也要懂得正确对待生活中的赞美和批评。‎ ‎3.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童年时的巴迪写了一首诗,却得到了父母不同的评价,让小巴迪内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但是此时的他还不理解,相信以后,他会明白父母对他的不同方式的爱。‎ 完成对应训练。‎ ‎1.立足教材,学会运用。课文既有鲜明的形象,又凝聚着感情,渗透着深刻的哲理,文质兼美,富有人情味,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情感体验十分接近。文章前一部分文字浅显生动,后一部分概括优美,个别语句含义较深,具有启发性,给学生提供了多维的思考感悟空间。‎ 学生已经有五年的学习经历,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本课又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接近,很容易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学生可联系上下文或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出对“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理解,进而理解父母的爱具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文中一些含义深刻,富有哲理的句子,既是学生理解学习上的重点、难点,也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因此,对本课的教学,可以从“悟”字出发,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感悟,悟情悟理。‎ ‎2.以问促读,以读促悟。读是一种最有效的语言实践活动,无论是情感体验,还是个性感悟,只有充分读了,才能有所理解,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有所体验。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读好写父母亲的句段,生生合作研读“我”听了父母亲的话后的表现,通过读,体悟父母亲的情感,正确地捕捉“我”当时的内心想法,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动,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情有所感,理有所悟,最后对母亲和父亲的爱便有了深刻的感悟。让学生在自己的语言实践中去发现,去体验,去感悟,读是最有效的语言实践活动,因此,在教学中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读:自读,指读,范读,同桌互读,小组读,齐读。范读是引领学生体悟作者的情感;自读,理解着读,读中去揣摩,去体会;指读,把个人体验,感悟到的表现出来;互读,加强生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齐读,释放自己的情感。‎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