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呼风唤雨的世纪》教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呼风唤雨的世纪》教案

‎7《呼风唤雨的世纪》‎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科学说明文, 主要介绍了 20 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 展历程, 展示了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 烂前景。 文章采用作比较、 举例子等说明方法体现出了 20 世纪人类 利用科技取得的非凡成就; 为了 增强文章语言的生动性, 文章还运用 设问、 引用等表达方式。‎ ‎【教学目 标】‎ ‎1.认识 5 个生字, 会写 12 个生字。 正确读写‚呼风唤雨‛、‚意料‛、‚改观‛、‎ ‎‚程度‛、‚依赖‛、‚农耕社会‛、‚腾云驾雾‛、‚寄托‛、‚幻想‛、‚洞察‛、‚原 子核‛、‚程控电话‛、‚因特网‛、‚联系‛、‚哲学家‛、‚归根到底‛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语言简洁、 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 能联系生活实际,‎ 谈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3.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 以及学 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要点:‎ ‎1.认识 5 个生字, 正确读写‚呼风唤雨、 出乎意料、 改观、 程度‛ 等词语, 理 解‚呼风唤雨、 出乎意料‛ 等词语的意思, 理解并区分‚发现‛ 和‚发明‛ 的不 同含义。‎ ‎2.读通课文, 感知内容。初步了 解人类是凭借现代科学技术才使生活大大改观。‎ 一、导入学习 ‎1.板书词语:呼风唤雨 ‎(1)指名读,齐读词语 ‎(2)理解‚呼风唤雨‛的意思 16‎ 呼风唤雨——使刮风下雨。原指神仙道士的法力, 现在比喻能够支配自然。‎ ‎2.补全课题:呼风唤雨的世纪 ‎(1)指名读课题 ‎(2)理解‚世纪‛:计算年代的单位,100年为一世纪。‎ 课文中指的是:20世纪,即1900年—1999年这100年的时间。‎ ‎(3)齐读课题 ‎3. 课题质疑:‎ 预设: 为什么 20 世纪是呼风唤雨的世纪?‎ 谁能呼风唤雨?靠什么呼风唤雨?怎么呼风唤雨?……‎ ‎4.媒体出示图片和作者简介:‎ 路甬祥, 中国科学院院长, 中国科学院、 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0 年当选为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8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副院长。‎ 过渡:带着这些问题,让科学家路甬祥带领我们去了解 20 世纪。 我们一起去读 读课文,解决心中的疑问。‎ 说明: 作为年代计算单位的‚世纪‛ 是无法‚呼风唤雨‛ 的, 课题本身就是教学 难点。 授课伊始, 先理解‚呼风唤雨‛ 的本义, 随后教师补全课题, 学生就可以 围绕课题展开质疑,并带着疑问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媒体出示自学要求:‎ ‎(1) 正确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思考:谁能呼风唤雨?‎ 靠什么呼风唤雨?‎ 为什么20世纪是呼风唤雨的世纪?‎ ‎2.指名分节读课文,随机正音。‎ ‎3.媒体出示:‎ 读词语,注意带点字的读音 改观 依赖 ‎.‎ 16‎ 农耕 ‎.‎ 社会 潜 ‎.‎ 入 船舶 ‎.‎ 哲 ‎.‎ 学家 ‎4.初步读文释疑。‎ ‎(1)谁能呼风唤雨?‎ ‎(2)靠什么呼风唤雨? 板书:现代科学技术 ‎(3) 媒体出示句子: 是谁来呼风唤雨呢? 当然是人类; 靠什么呼风唤雨呢? 靠 的是现代科学技术。‎ 读句子。认识设问句,知道设问句的特点是自问自答。‎ 说明: 在正确读文的基础上, 先解决课题质疑的部分疑问。 同时, 初步教学设问 句的句型结构,理解其特点是自问自答。‎ 三、研读课文(第2节)‎ ‎1.自读第1、2节,思考:为什么说人类靠现代科学技术就能呼风唤雨呢?‎ ‎2.交流,媒体出示句子:‎ 在 20 世纪一百年的时间里, 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得那么多奇迹般的、‎ 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 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 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 其改变 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 ‎(1)指名读句子,根据停顿符号,注意正确的停顿;自由练读。‎ ‎(2)理解词语‚出乎意料‛:出人意料,没有想到。‎ ‎(3)辨析词语:发现 发明 l 词义理解:‎ 16‎ 发现——指人们利用现代科学技术, 经过研究探索, 看到或找到了 一些前人不了 解的事物或规律。‎ 发明——指创造出的新事物或新方法。‎ l 媒体出示句子练习:‎ 火药、指南针、造纸和印刷术是中国的四大( )。‎ 我( )马路上随意张贴的小广告中有很多错别字。‎ 地质工作者在塔里木盆地( )了大油田。‎ ‎(4)齐读句子。‎ ‎3.轻声读句子,思考:现代科学技术是怎样使人类呼风唤雨的?‎ ‎(1)交流,随机板书:发明和发现 生活改观 ‎(2)理解词语‚改观‛:改变原来的样子,出现新的面目。‎ ‎(3)教师引读:在20世纪一百年的时间里,……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 ‎4.(尝试让学生质疑) 人类历史长达数百万年, 为什么唯独 20 世纪是呼风唤雨 的世纪?‎ ‎(1)读句子,圈画关键词。‎ ‎(2)交流:一百年 上百万年 其 ‎(3)默读句子,思考:‚其‛在句子中指的是什么?‎ ‎‚其‛ 在句中指的是‚20 世纪一百年间的改变‛, 与‚人类历史上百万年 的总和‛ 进行对比, 突出 20 世纪的改变之大。‎ ‎5.朗读指导。‎ ‎(1)说说此时的内心感受:惊叹、赞叹科学技术的作用之大。‎ ‎(2)带上自己的感情,读好句子。‎ ‎(3) 教师引说: 20 世纪在人类上百万年的历史长河中, 只是短暂的一小段, 可 在这一百年中, 人类凭借现代科学技术, 使生活(大大改观), 一百年的改变却 远远(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 说明: 教学这一句长句有三个重点: 一是根据停顿符号, 把句子读正确、 读通顺,‎ 尤其是句末‚上百万年‛ 不能读成破句;二是对‚发现‛ 和‚发明‛ 的理解与辨 析, 首先区分字义, 通过词语辨析的句子练习达成, 然后是理解句子的含义, 知 16‎ 道是‚发现和发明‛ 让人类生活‚大大改观‛; 三是对代词‚其‛ 的理解, ‚其‛‎ 在句中指代的是‚20 世纪一百年间的改变‛, 与‚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 形 成一种比较,从而突出 20 世纪的改变之大, 而这一改变都是现代科学技术的进 步带来的。‎ 四、小结复习 ‎1.师生配合读课文第1、2节。‎ ‎2.分课时作业。‎ ‎(1)抄写词语:‎ 意料 改观 程度 依赖 寄托 幻想 洞察 联系 哲学家 因特网 原子核 程控电话 农耕社会 腾云驾雾 归根到底 ‎(2)辨析近义词,选择正确的词语填写在括号里。‎ 发现 发明 ‎①警察在小树林里( )了被盗的小汽车。‎ ‎②瓦特( )壶盖会跳动,经过研究,他( )了蒸汽机。‎ ‎③牛顿是看到从树上掉下来的苹果而( )了地球有引力。‎ ‎(3)照样子,积累词语。‎ 呼 ‎.‎ 风唤 ‎.‎ 雨 ( ) 情( ) 谊 (‎ ‎) ( )‎ ‎(4)读课文,了解课文介绍了20世纪的哪些发现和发明。‎ ‎(5)课外收集现代科技成就。(选做)‎ 板书: 现代科学技术 ‎29 呼风唤雨的世纪 16‎ 发现和发明 ‎(生活改观)‎ 第二课时 ‎【课时要点】‎ ‎1.读文圈画词句, 知道‚农耕社会‛ 特点, 了 解人类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所获得 的各种发现和发明,感受人类生活的变化之大。‎ ‎2.理解是现代科学技术使人类的幻想变成现实, 体会‚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 万树梨花开‛的含义。‎ 一、导入学习 ‎1.媒体出示句子:‎ 在 20 世纪一百年的时间里, 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得那么多奇迹般的、‎ 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 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 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 ‎. . . .‎ ‎, 其改变 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 ‎2.齐读句子。‎ 过渡:现代科学技术使人类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二、研读课文 ‎(一)读第3节,了解人类的农耕生活。‎ ‎1.自读第3节,直线划句: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人类的生活是怎样的?‎ ‎2.交流,媒体出示句子:‎ ‎(1) 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 ‎(2) 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 ‎(3) 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 和腾云驾雾的神仙, 来寄托自 己的美好愿望。‎ ‎3.理解‚农耕社会‛。‎ ‎(1)指名读句1,人们主要从事农业耕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2) 理解词语‚依赖‛: 依靠别的人或事物而不能自给自足。‚赖‛ 字形指导,‎ 16‎ 右半部分是‚负‛。‎ ‎(3) 教师引读: 在农耕社会, 人们的生活都依靠自然环境, 生活十分简单, 没 有……没有……没有……也没有……。‎ ‎(4)媒体出示,想象说话:假如没有( ),我们的生活将( )。‎ ‎(5) 媒体出示: 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 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的农耕社 会,真( )。‎ 说明: 农耕社会的最大特点是依赖自然, 无论是对词语‚依赖‛ 的理解, 还是想 象说话, 都是为了 让学生感受缺乏现代科学技术的农耕社会, 生活的艰辛和无奈。‎ ‎4.感受‚美好寄托‛。‎ 过渡: 按照我们的想法, 农耕社会的生活真是困难重重。 的确, 当时人们也是无 比渴望拥有超越自然的能力,也把这些愿望寄托在神话传说中。‎ ‎(1)指名读句3,思考:人们有着怎样的美好愿望?‎ ‎(2)交流:‚千里眼‛寄托着人们( )的美好愿望。‎ ‎‚顺风耳‛寄托着人们( )的美好愿望。‎ 腾云驾雾的神仙寄托着人们( )的美好愿望。‎ 人们还会有什么其他的美好愿望吗?‎ ‎(3)农耕社会,这些想法实现不了,只能是人们的‚幻想‛。板书: 幻想。‎ 学习生字:幻。比较:幻——幼。‎ 过渡:直到20世纪,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帮助下,这些‚幻想‛才成为现实。‎ ‎(二)读第4节,了解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所获得的发现和发明。‎ ‎1.自读第4节,浪线划出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得了哪些发现和发明。‎ ‎2.交流,媒体出示句子:‎ ‎20 世纪, 人类登上月 球, 潜入深海, 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 探索原子核 世界的奥秘; 20 世纪, 电视、 程控电话、 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 高速火车、 远 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 ‎(1)读句正音释义:潜入深海 远洋船舶 原子核 光年 程控电话等 ‎(2)根据标点理解句子结构:再读句子,有什么发现?‎ 分号前的句子写人类的各种发现;分号后的句子写人类的发明创造。‎ 16‎ ‎(3) 作者用结构相同的句式, 分别介绍了 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得了一系列 的发现和发明。师生配合朗读。‎ 说明: 本段教学以读为主。 首先是把句子读正确, 包括生字的正音及部分专业词 汇的解释等; 其次是从句子结构入手, 由句中的分号‚; ‛ 出发, 引导学生在读 句中理解感受‚发现‛ 和‚发明‛ 的不同含义, 与第一课时中的教学形成呼应;‎ 最后还是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加强对句子的理解。‎ ‎3.读读句子,看看图,说一说:这些发现和发明是怎样改变了人类的生活?‎ ‎(1) 学生随机交流: 古时候的‚千里眼‛ , 现在有了 望远镜、 视频, 能让千里 以外的人彼此看得到, 还有一些可视电话也是; 古时候的‚顺风耳‛ , 现在有了 程控电话、 手机、 录音机等, 可以让两个相距很远的人很快听到对方的声音;‚千 里马‛ 也有了 , 高速火车、 飞机, 让人想到哪里都很方便; 只要坐上飞机, 人们 也能腾云驾雾; 飞船已经登陆月 球, 做了 很多实验, 实现了‚嫦娥奔月 ‛的愿望……‎ ‎(2) 师小结: 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各种幻想成为现实, 使人类的生活变得 更加舒适和方便,也使人类了解更多未知世界的奥秘。 板书: 现实 ‎4.齐读第4节,感受科学技术的运用使人类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三)感受科学技术的变化之快 ‎1. 20 世纪, 科学技术的运用所带来的发现和发明改变了 人类的生活, 速度之快,‎ 范围之广,真是——精彩纷呈、出人意料。‎ ‎2. 媒体出示句子:‎ ‎20 世纪的成就, 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来形容。‎ ‎(1) 读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2) 理解: ‚春风‛ 指‚现代科学技术‛, ‚梨花‛ 指‚发现和发明‛。‎ ‎(3) 齐读诗句。‎ ‎(四)读第5节,理解‚呼风唤雨‛的深意 ‎1. 课文 3、 4 小节, 以对比的手法, 介绍了20 世纪前后人类的生活变化, 这些 变化都源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 正如英国数学家、 哲学家伯特兰· 罗素所 言——(引读) ‚归根到底, 是科学使得我们这个时代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时代。‛‎ 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使20世纪成为了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16‎ ‎2. 自读第5节,联系上文,思考:‚呼风唤雨‛具体指什么?‎ ‎3. 交流,媒体出示句子:‎ 回顾 20 世纪的百年历程, 科学的确是在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神话, 科学正在 为人类创造着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美好的生活。‎ ‎(1)指名读句,随机板书:科学创造神话(奇迹)‎ ‎(2) 相比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 科学使人类的生活摆脱了 自然条件的束缚, 有 了更多创造的空间,改善了人类的生活。‎ ‎4. 齐读第5节,思考:你觉得20世纪是一个怎样的世纪?‎ ‎5. 引读课文最后一句。‎ 说明: 通过课文的学习,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呼风唤雨‛ 的深层含义。 人类在 ‎20 世纪凭借着现代科学技术, 使生活不再完全依赖自然, 获得了 超越自然的能 力,这就是‚呼风唤雨‛在本文的深意。‎ 四、小结复习 ‎1. 我们了 解了 20 世纪的各种科学发明和发现给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我们也有 理由相信科学的力量, 会创造更多的奇迹! 下一节课, 我们将把视线转到我们的 日常生活,用我们的眼睛去发现科学的魅力, 用手中的笔描绘丰富多彩的生活。‎ ‎2.布置作业。‎ ‎(1)比一比,组词:‎ 幼( ) 赖( ) 舶( ) 迹( )‎ 幻( ) 懒( ) 泊( ) 逐( )‎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填形容词:( )的发明 ( )的生活 ( ) 的变化 填动词: ( )神话 ( )飞机 ( ) 奥秘 ‎(3)读句子,思考:‎ 在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 人们的生活中没有 ‎. .‎ 电灯, 没有 ‎. .‎ 16‎ 电视, 没有 ‎. .‎ 收音机,‎ 也没有 ‎. . .‎ 汽车。‎ ‎①这句话中用了( )的修辞手法。‎ ‎②请用‚没有……没有……也没有……‛写一句话。‎ ‎(4)抄写句子,体会加点词句的意思:‎ ‎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 ‎. . . .‎ 的世纪。‎ 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 ‎. . .‎ ‎‛‚顺风耳 ‎. . .‎ ‎‛ 和腾云驾雾 ‎....‎ 的神仙, 来寄托自己 的美好愿望。‎ ‎20 世纪的成就, 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 . . . . . .. . . . . . . .‎ ‎‛ 来形容。‎ 板书:‎ 现代科学技术 ‎29 呼风唤雨的世纪 幻想 现实 科学创造神话(奇迹) 发明和发现 ‎(生活改观)‎ 16‎ 第三课时 ‎【课时要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现代科学技术带来的生活变化之大。‎ ‎2.拓展阅读,说话练习,交流现代科学技术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和舒适。‎ ‎3.读写指导,了解总分结构的写作方法,并尝试围绕主题写一段话。‎ 一、 复习巩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 拓展阅读:20世纪的各种发现和发明 ‎——《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 100 个瞬间》 ,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路甬祥主编。‎ X 射线: 1901 年由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 被广泛应用于医疗诊断和物质结构的研究。‎ 维生素: 1912 年, 英国化学家霍普金斯在使用人工合成饲料喂养动物的过程中发现了 维生素。‎ 青霉素: 1928 年, 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从霉菌的原液里发现青霉素, 它至今仍是人类 有史以来发现的最好的抗菌素。‎ 洗衣机: 1906 年, 美国人费歇设计制造了 世界上第一台电动洗衣机。‎ 磁悬浮列车: 1911 年由俄国一位教授最早做出磁悬浮列车的模型。‎ 霓虹: 1912 年由法国化学家克劳德发明。‎ 彩色胶片: 1923 年, 戈德斯基和曼内斯制成世界上第一张彩色胶片。‎ 冰箱: 1923 年, 瑞典两个工程师制成了 世界上第一台电冰箱。‎ 电视: 1925 年, 苏格兰发明家贝尔德首次推出电视系统。‎ 圆珠笔: 由匈牙利人比罗兄弟 1938 年独立设计发明。‎ 因特网: 1969 年, 美国五角大楼首创因特网。‎ 移动电话: 20 世纪的三四十年代,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出现的步话机是移动电话的雏 形。 20 世纪 70 年代, 民用的对讲式移动通信业务开始普及。 现在, 移动通 信可以随时随地进行。‎ ‎1. 默读拓展材料 ‎2.随机交流(生活、医疗、军事、航空、交通等方面)‎ ‎(1)你知道哪些现代科学技术的发现和发明?‎ 16‎ ‎(2)这些发现和发明给你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改变?‎ 三、写作指导 ‎1.例文赏析与评点。‎ 人类发明了许多物品,使我们的生活更便捷。‎ 两个人即使远隔千山万水, 可是只要拿起听筒, 拨几个号码, 不用花几分钟,‎ 就能听到对方的声音, 进行语言交流, 这是电话给人类带来的奇迹。 有了 电话还 不够, 人类又发明了 电脑, 通过电脑, 人们可以进行文字沟通, 可以开展视频对 话,发一个E-mail,几秒钟就能让对方收到,既节约纸张,又方便快捷……‎ 科技发展可真是帮了我们大忙了! 我相信通过努力, 我们的生活一定会锦上 添花!‎ ‎(1)什么是总分语段?‎ 所谓总分结构的语段, 就是先用一个概括性的句子写出全段的主要内容, 这 个概括性的句子叫做‚总起句‛, 也叫‚起始句‛。 接着, 围绕总起句分几个方面 来叙述, 这些句子叫做‚分述句‛。 这样的层次结构就是‚总分关系‛ 的结构。‎ 用总分关系写的语段,内容集中,中心更突出。‎ ‎(2)读例文,找总起句与分述内容。‎ ‎‚人类发明了许多物品, 使我们的生活更便捷。 ‛ 这是总起句。 第二节的内 容,小作者具体介绍了人类发明的电话和电脑是如何使人类的生活更便捷的。‎ ‎3.试着用总分结构的语段写小练笔《科技带来的生活变化》。‎ 教学反思 ‎《呼风唤雨的世纪》 这篇文章是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先生写的 一篇科技类说明文, 文章仅用了 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 2 0 世 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 展示了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 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了 解 20 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 化。‎ 难点: 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一、 教学效果 16‎ 围绕本课教学目 标, 我取得了 以下教学效果:‎ ‎1. 语文学习真实有趣, 激发了 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 网络中的信息浩如烟海, 面对如此庞大的信息量, 我们的学生该 怎么办呢? 我们既不能过高地估量网络的功能, 认为网络上的信息足 能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 在教学时, 先提出学习的任务, 然后让学生 带着问题到网上查找, 而自己却很少了 解网络上的信息, 也不能怕学 生在网上迷失方向, 直接提供给学生几个相关的网站, 让他们在其中 学习。 教师省却了 让学生查找资料的过程, 而学生的视野被禁锢了 。‎ 为了 使学生更有效地使用网络资源, 方便快捷地学习, 课前我先 让同学们预习课文, 搜集相关资料, 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同时,‎ 基于网站内容来源于书本, 而要高于书本; 专题网站要有自己的个性 和特点, 专题网站应具有扩展性等特点。 我查阅大量资料制作了 网络 课件。 这样的网页中有学生自己搜集的学习内容, 学生的学习兴趣会 倍增。‎ 课前我还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能较充分地对网页中的内容进 行阅读了 解, 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又拓宽了 学生的视野,‎ 还可以帮助认知速度慢的同学,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其目 的是想用 这种方式来构建学习内容。 让学生在网络化教材的学习中, 去决定他 的学习方向。 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而教师也由学习内容的传 播者变成学生的学习导师, 合作伙伴和学习顾问。 教师的主要作用是 知道学生如何选择学习方向, 筛选信息, 判断信息, 这些实际都是一 个学习化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甚至可能会 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学习内容, 丰富课程本身的内容。 这也给了 他们充 分思考问题的时间。‎ 上课时, 我就从三个方面入手, 与学生交流谈话, 让学生发现问 题主动质疑。‎ ‎(1) 齐读课题, 当你看到这个课题, 在你的脑海里闪现过哪些疑 问 16‎ ‎(2) 在你初读课文之后, 你又有哪些疑问?‎ ‎(3) 有没有让你感兴趣的, 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部分? 学生的思 维如有源之水, 提出了 一系列的问题: 什么是‚呼风唤雨‛ ? ‚一世 纪‛是多长时间?‚呼风唤雨的世纪‛是哪一个世纪? 为什么说是‚呼 风唤雨的世纪‛ ? ‚发明‛ 和‚发现‛ 有什么区别? ‚呼风唤雨的英 雄‛是谁? 它是靠什么来呼风唤雨的? 怎样理解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 ‎‚千里眼‛‚顺风耳‛ 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20‎ 世纪的成就, 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学生的回答使我明白学生对本课的学习有了 兴趣, 他们已完整地构建 了 自己的学习内容。 我认为按照这种方式构建新的语文课程体系, 将 使语文教育发生根本的变革。‎ ‎2. 培养创造性思维, 学生是主体, 教师做引导。‎ 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信息由单一化到多元化, 学 生由被动接受到自由选择, 自主探索, 部分学生极易在信息的海洋里 迷失, 使课堂处于失控状态, 无法完成教学任务, 容易导致学生水平 的两极分化。 所以, 信息化教学在对学生的学习品质提出了 更高的要 求的同时, 也对我们教师驾御课堂的能力提出了 新的要求。 首先, 在 课件设计的问题, 导向性一定要强。‚任务‛ 设计要有明确的目 标。‎ 我的纵向栏目 主要帮助读懂课文。 我的横向栏目 重在激趣, 升华主题,‎ 开阔视野。‎ 其次, 注重思维策略的训练。‎ ‎(1) 用‚发散思考思维活‛ 策略训练小学生如何质疑。 启发: 当 你看到这个课题, 在你的脑海里闪现过哪些疑问? 在你初读课文之后,‎ 你又有哪些疑问? 当你浏览网页时, 有没有让你感兴趣的? 强调留下 深刻印象的部分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 不同方面想问题, 提出自己的 不同见解。‎ ‎(2) 用‚理解深刻有见解‛ 策略训练学生如何理解课文的思想感 情。 提问: 科学永无止境, 本文带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学生在老师 16‎ 的引导下查阅阅读平台, 了 解科技历史, 关注科技发展, 形成了 深刻 的见解, 自然也会对科技的未来充满信心。‎ 注重对学生的帮助引导。 教学决不能放任自流, 学生如果目 标不 明确的, 就等于在大海捞针, 花时间多, 收获却不大, 直接影响到教 学效果。 为了 让学生能够了 解‚世纪‛‚呼风唤雨‛ 的意思, 知道‚20‎ 世纪‛ 到底是多长时间, 我让学生直接进入第一部分进行学习, 使同 学们一目 了 然; 20 世纪都有哪些科学技术成就?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 相互探讨, 然后有理有据地讲明自己的理解——20 世纪的成就, 真 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来形容? 学生通过对比 ‎20 世纪前后人们的生活的不同, 对这句古诗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想 说明什么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 ‎(3) 注重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课堂上要 让学生积极发言, 但敢说的前提是会听, 我要求学生要特别注意‚听‛,‎ 他们会听老师提出的重点和要点, 同学回答问题时也认真地听, 并做 到了 回答问题时不说重复话、 不说半句话, 敢讲自己的发现和见解。‎ 真正形成了 教师与学生, 学生与学生的互动。‎ ‎3. 用美好的心灵畅想未来。‎ 教育的责任在于帮助学生从美好的角度, 想象人类的前途, 追求 生命的意义。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看阅读平台, 听新闻联播, 让学生畅 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明白了 没有做不到的, 只有想不到的。 只有艰辛 的努力, 才有丰硕的果实。 课堂上还安排了 一次畅想活动, ‚我长大 了 ……‛ 大家谈。‚我长大了 要开通星际航班, 让地球上的人们都能 到外星球去旅行。‛‚我长大了 ……‛ 一个爸爸妈妈是医生的孩子说,‎ ‎‚大了 要当个医学家, 发明一种药, 为生病的人解除病痛, 健康长寿。‛‎ 给学生一次想象与表达的自主空间, 能将爱与理想的种子种植在 孩子们阳光灿烂的心田, 唤起学生真诚、 善良、 自信、 拼搏的情怀,‎ 谁能说这不是教学的精彩和感动呢?‎ 二、 成功之处 16‎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 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 科学常识性说明文,‎ 设计不好就容易成为资料展示厅或者科学常识课, 失去了 语文的本真,‎ 缺少语文的味道。 因此, 我在教学这课时始终围绕理解、 品味、 运用 语言来进行, 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 凸现语文学科特点; 在引领学 生理解、 品味、 运用语言的同时, 让学生体验2 0 世纪科学技术的飞 速发展, 体会说明文的特点。‎ 三、 不足之处 上完本课后, 我认识到自己在落实方面到位, 重难点突出, 但在上 课时的语速过快, 没有给足孩子们思考的时间, 小组合作交流时间太 短。 教学过程中, 遗漏了 一些知识点。‎ 四、 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 我会这样做: 首先通过理解课题引 起学生探讨 20 世纪科技迅猛发展的热情, 引入重点段的学习。 接着 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 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地学习。‎ 品读词句, 学习表达方法。 然后引导学生联系所查阅的资料, 想到人 类登上月 球、 潜入深海等事情的意义, 想到电视、 电话等事物的飞速 发展; 再通过课件出示有关文中列举例子的图片, 让学生直观地感受 科技的发达; 同时, 通过朗读的指导, 使学生感受科技的巨大成就,‎ 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最后拓展升华办一张科技手抄报 。‎ 16‎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