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美术三上天然的斑纹说课稿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美术三上天然的斑纹说课稿

‎《天然的斑纹》说课案 ‎    今天我上的是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的第五课《天然的斑纹》。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和教学程序几方面加以说明。‎ ‎    一、教材分析 ‎    《天然的斑纹》一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本课旨在通过教学实践引导学生了解学生关于“肌理”的知识,并能用不同的拓印方法来表现肌理。使学生从中体会自然界的神奇和美。肌理指形象表面的纹理。由于物体的材料不同,表面的组织、排列、构造各不相同,因而产生粗糙感、光滑感、软硬感。肌理有视觉肌理和触觉肌理之分。人们对肌理的感受一般是以触觉为基础的,但由于人们触觉物体的长期体验,以至不必触摸,便会在视觉上感到质地的不同。这样体现于图片等上面的肌理,我们称它为视觉肌理。‎ ‎    肌理这个名词对小学生而言是很难理解的,在本课的教学中它主要是指纹理、色彩,例如:指纹、树纹、叶纹等等,从这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入手,让学生从中发现规则或无序的种种变化,并尝试表现。从尝试中感受肌理对于形象的强化作用。侧重于触觉肌理的感受表达。‎ ‎    二、教学目标 ‎    1、能够用一两句话说出不同肌理效果带给自己的独特感受。‎ ‎    2、尝试用拓印、磨印或者是绘画的不同方法把各种凹凸不平材料的肌理效果表现出来,力求完成一件有趣的作品。‎ ‎    三、教学设计 ‎    教学准备方面:一个是按教师的整体要求请孩子们收集具有天然斑纹的物体或图片资料。老师也同样的准备工作,收集更多类型的材料,比如石块、木块、布料、树叶、纸张等等。上课时大家一起亮一亮比一比,无形中就会给孩子们一个启发:肌理原来有这么多的种类和变化呀。再就是孩子们准备相关的拓印工具,水粉笔,毛笔,调整色盘等。老师另准备部分制作好的磨印、拓印画面。‎ ‎    教学重难点设计方面:教学的重点在于从观察、触摸、语言表述到动手表现,充分感受不同质地材料的肌理美。难点在于动手表现上,用不同的方法表现不同的肌理美,才能创造出更加漂亮的肌理美。‎ ‎    三、学法指导和教学程序设计 ‎    讲授、启发谈话法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比较抽象的肌理概念,三年级学生的动手能力还是相对薄弱了些,时间上不够充裕的话,最好用演示法来展示不同拓印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观察比较法是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分析出不同肌理的美感或者特点。范图展示法的作用基本等同于演示法。‎ ‎    教学程序的设计:‎ ‎    本课设计为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是引导孩子们理解什么是肌理、什么是触觉肌理和视觉肌理这几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并且在老师的协助看护下尝试表现肌理的不同绘画方式并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一种,在第二课时时,完成一副完整熟练的作品。两课时的整体教学顺序是这样的。‎ ‎    一、是导入阶段,通过简单地摸一摸,说一说,让孩子们感受到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源于生活,大自然中有美好的事物等待我们去发现,让学生从直观上获得了触觉经验,先认识了触觉肌理,引发了学生的表现欲望,为下一步教学作好了铺垫。‎ ‎    二、发展阶段,教师通过展示范图和直观材料让学生自己主动去探究表现方法,我为孩子们设计了小组讨论、动手尝试等方式,力求让学生们自己总结规律,学生的想法如果不成熟,就可随时点拨,还可以当堂示范直观引导,让学生多观察、多发现,以提高实践与创新能力。‎ ‎    三、小结评价阶段,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以鼓励为主。评价是进步的阶梯,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它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促进欣赏水平的提高。‎ ‎    四、深入创作,按自己练习的感受和收获,选择一种方式创作一副作品。这个主要是第二课时的任务了。‎ ‎    五、拓展阶段,鼓励孩子们到生活中大自然里发现更多的肌理,尝试更多的表现方式方法。‎ ‎    一点补充:美术老师平时课多,作业多,活动多,总之就是可用的时间少。既然是培训,个人觉得还是上一堂比较接近现状的课好些,所以在准备教具时选择的最简单的方式,实物收集和利用幻灯片做图片陈列,没有去做非常复杂花哨的课件。在平时教学中,如果每堂课都按参评公开课的标准准备下来,估计就不用睡觉了。所以我今天上的课就是我们平时的方式,从选课题到备课到准备上课使用的材料基本是三天时间,当然这中间包括了每天四节课和其他正常的教学工作。中间出现的问题,考虑不周的地方肯定是不少,请大家随意点评,谢谢。‎ ‎《天然的斑纹》教学案 课题:《天然的斑纹》‎ 教材分析:‎ ‎    这是一节造型/表现课,在本课中通过教学让学生不光能用眼睛看,还可以通过触觉去感知身边的事物,并且掌握如何表现出肌理的不同绘画或者拓印方法。来培养学生动手、动脑与人合作及大胆表达、表现自己感受的能力。‎ 学生分析:‎ ‎    三年级的小学生通过这几年的美术训练,已经形成了一些造型、表现的能力,本节课教师可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这对于学生掌握新知及表现肌理会有很大的帮助,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性思维和大胆表现能力。‎ 学习领域: 造型/表现 课时: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能够用自己的话说出不同的肌理效果带给自己的独特感受。‎ ‎    2、尝试用拓印、磨印或者是绘画的不同方法把各种凹凸不平材料的肌理效果表现出来,力求完成一件有趣的作品。‎ 教学重点:‎ ‎    从观察、触摸、语言表述到动手表现一系列的训练,充分感受不同质地、材料的肌理美。‎ 教学难点:‎ ‎    能用不同的方法表现肌理,感受天然斑纹的美感,并且强化这种肌理美感。‎ 教学方法:‎ ‎    讲授法、演示法、展示法、启发谈话法、观察比较法。‎ 教具准备:‎ ‎    教师:石块(玉镯)、木块、不同质地的布料、树叶、纸张、羽毛、瓦当等不同纹理的材料,制作好的部分范图。‎ ‎    学生:收集到的树叶、羽毛、贝壳等,水彩用具、油画棒、生宣纸等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学具整理。‎ 二、导入阶段:‎ ‎    孩子们,平时我们习惯了用眼睛来观察事物感受事物,今天我们换一种方式,老师准备 的几件东西都藏在这个箱子里了,在没有让它们亮相之前,我想让几个孩子来用手触摸一下,然后说一说摸到它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呢?其他的孩子根据他的描述猜猜它可能是什么东西呢?咱们来看看谁的小手最棒,谁的表达最清楚,谁的猜测最准确。‎ ‎    这几件实物分别是:海螺、贝壳、麻袋、树叶、陶瓷瓦当等。‎ ‎    师小结:在刚才的游戏中,我们触摸到的这些物体,有的表面是粗糙的,有的表面是光滑的,有的摸起来有温暖的感觉,有的摸上去又硬又凉。出现这些不同的感受是由于不同的事物有着不同的质地、色彩、纹理,这就叫做肌理。这是大自然创造的一种美,是天然的斑纹,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表现这种美!‎ ‎    板书课题:《天然的斑纹》‎ 三、发展阶段:‎ ‎    (一)、进一步明确触觉肌理的含义。(通过触摸感受到的肌理)‎ ‎    请孩子们伸出自己的小手,仔细观察一下,能不能感受到肌理的存在呢?拿出一片树叶,轻轻摩挲一下表面,能不能感受到肌理的存在呢?看看大家还准备了什么材料,都试着摸一下,有没有不同的感觉呢?‎ ‎    师小结:当我们的手触摸到一个物体的时候,物体表面的肌理不同,我们心里的感受也不相同,这种通过触摸感受到的肌理就是触觉肌理。‎ ‎    (二)欣赏图片及事物,让学生谈感受,认识视觉肌理。(通过看所感受到的肌理)‎ ‎    刚才我们的游戏让大家了解了什么是触觉肌理。触觉肌理是用手可以触摸到的纹理,那现在咱们再试着摸摸桌面,什么感觉呢?能触摸到凹凸不平的肌理吗?是不是比较光滑的?再仔细看一看桌面,上面明明有一圈一圈的年轮呀?这样眼睛可以看到、但是用手触摸不到甚至不必用手触摸的花纹还是不是肌理呢?孩子们触摸、思考、讨论。答案是肯定的。‎ ‎    师小结:人们对肌理的感受一般是以触觉为基础的,也就是说基本都是摸到的,但由于人们触摸物体的长期体验,以至于不必触摸,便会通过看在视觉上感受到质地、纹理的不同。这种不需要触摸就能感受到的肌理,我们称它为视觉肌理。比如说还有水面的波纹、起伏的麦浪、层层的松林、月亮的表面、装饰材料的木纹、石纹等。‎ ‎    (三)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老师展示的图例(利用孩子们熟悉的事物制作的范图),比较自己收集的树叶、羽毛等许多事物,想一想、说一说、试一试能用哪些方法把它们的斑纹表现出来呢?学生以思考分析为主,可做简单尝试,教师巡视。‎ ‎    师生共同小结:‎ ‎    (1)可采用油画棒或铅笔覆纸拓印。不太适合过于薄软的纸张。‎ ‎    (2)用水粉色涂于物体的表面,将纸覆盖其上再印下它的纹理。宣纸等软纸比较适合这种方法。‎ ‎    (四)鼓励学生大胆采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最合适的手段表现想表现的斑纹,师巡视指导。小组方式进行。‎ 四、课堂小节,作业展评。‎ ‎    (一)对尝试作品的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以鼓励为主,相互观摩,共同进步。‎ ‎    (二)教师布置,今天我们尝试了不同的拓印方法,来表现天然的斑纹-肌理。课下孩子们可以继续多做练习,在练习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或者掌握最好的一种方式,下节课咱们一起来完成一副美丽特殊的作业。‎ 五、板书设计:‎ ‎      天然的斑纹 ‎      肌理:触觉肌理 ‎            视觉肌理 ‎      拓印:磨拓(干)‎ ‎            湿拓 ‎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纪律要求 二、对上节课做回顾小结,针对大家在尝试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问题做分析并指导修改。‎ 三、学生按照自己的练习结果选择合适的拓印方法完成作业,教师巡视指导。‎ 四、作业展评,欣赏并评议,教师引导讨论,做最后总结,以鼓励性评价为主。‎ 五、课后拓展:‎ ‎    展示最终完成的作品,鼓励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去发现更多更美的斑纹。‎ 教后反思:‎ ‎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发现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在有利于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增强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的基础上,提高对教学情景的创设,对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在很大程度上更能反映教师的教学综合能力。因此,让教师充分发挥教学空间进行大胆设想、尝试、创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比如,三年级三班王子豪同学在学习拓印添画的过程中,能自己创造性地去发明拓印。‎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