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 掌声》教案 (15)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 掌声》教案 (15)

‎25 掌声 文本分析:‎ ‎《掌声》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因身体残疾而内心忧郁、自卑的小女孩英子,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不得不上台讲故事。她本以为会被无情地嘲笑,想不到同学们却给了她鼓励的掌声。从此,英子变得开朗、自信,以微笑面对生活。课文通过英子前后的变化,表现了鼓励和关爱的掌声中蕴含的巨大力量。本文结构清晰,语言质朴,看似平淡的语言中饱含着充沛的情感,对人物的神态、动作的描写,也生动地反映了人物内心的情感。在教学时,教师要着眼于“情”,扎根于“读”,抓住两次“掌声”这一线索,以英子获得掌声前后的变化为突破口,指导学生寻找、朗读、品味课文中有关神态、动作描写的句子,体会人物的情感,进而感悟到“掌声”的内在意蕴。引导学生掌握并运用“抓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来体会人物内心世界”的阅读方法,联系上下文体会文字背后蕴含的情感,从而获得情感与审美的双重体验。‎ 教学目标:‎ ‎1.认识“默、姿”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落、调”,会写“掌、班”等11个生字,会写“掌声、文静”等16个词语。‎ ‎2.能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说出英子前后的变化及其原因。‎ ‎3.能从人物的动作、神态中体会到心情变化并与同学交流。‎ ‎4.能从第2至4自然段中任选一段转换人称进行复述。‎ 教学重点:‎ ‎1.体会英子前后的情感变化,体会课文用“掌声”做题目的好处。‎ ‎2.找出描写人物动作、神态等的句子,体会人物的心理。‎ 教学难点:‎ ‎1.在理解人物心理和情感的基础上,转换人称进行复述。‎ ‎2.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要主动去关爱别人,特别是那些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正确地看待自己。‎ 课时安排:2课时 ‎ ‎ ‎1.认识“默、姿”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落、调”,会写“掌、班”等11个生字,会写“掌声、文静”等16个词语。‎ ‎2.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会带着问题默读课文,了解英子前后的变化,思考变化的原因。‎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歌曲《掌声响起来》,师生谈话交流。‎ 导语:我们每个人都获得过掌声。小时候,第一次开口说话,第一次站立,第一次行走……,我们的每一步成长,都有家人在身边鼓掌喝彩,我们在掌声中感受到了成长的喜悦。渐渐地,我们长大了,上学了,我们又获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掌声。成功的时候,掌声是一种祝贺与激励;失意的时候,掌声是一种鼓励与期许。我们获得掌声,也把掌声送给大家。当掌声响起来的时候,你会想到什么呢?(学生自由表述)是的,掌声往往会让我们鼓起勇气,信心倍增。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与“掌声”有关。‎ ‎2.出示课题,齐读课题,质疑课题:看到这个课题,你有哪些疑问?‎ 预设:是谁发出的掌声?这掌声是给谁的?是为什么事鼓掌?……‎ ‎3.教师过渡,引入新课。‎ 过渡:预习过课文的同学已经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了,课文中的“掌声”是同学们送给腿脚有残疾的英子同学的。可以说,这热烈的掌声,改变了英子一生的命运。掌声为什么有这样神奇的力量?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受感受。‎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出示自读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借助生字表、工具书等,读准字音。‎ ‎(2)标出段落序号,根据注音拼读,将读不通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 ‎2.检测字词预习情况,教学生字词。‎ ‎(1)出示带拼音的字词卡片,指名认读;教师纠正字音,学生识记生字。‎ 声 全 地 脚 流 向 来 一一 热 气 下 情 定 讲 通话 郁 欢会 ‎(2)指导归类识字。‎ ‎◆部首归类:‎ 灬:烈(烈火)——点(点滴)——然(果然)——烹(烹饪)——煮(煮沸)‎ 辶:通(通过)——述(讲述)——这(这个)——边(左边)——逃(逃跑)‎ ‎(3)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结构及笔画,示范书写重点字,指导生字书写。‎ ‎◆书写指导:‎ ‎[掌]上边尚字头的竖压在竖中线上,秃宝盖要写得宽。中间的“口”要写得扁。下边“手”的第一笔平撇写在横中线上,弯钩写在竖中线上。‎ ‎[默]左边的“黑”第八笔横变为提,四点底稍倾斜。右边的“犬”撇、捺要舒展,撇穿插到左边的四点底下面。‎ ‎[烈]上边的“列”第四笔点落到横中线上。下边的四点底要写得舒展。‎ ‎[勇]上边部分第二笔点和第七笔竖写在竖中线上,第四笔是横折。下边部分“力”的横折钩,横长折短,撇从竖中线起笔,要写得舒展。‎ ‎◆易错提示:‎ ‎[班]左边部分“王”最后一横变成提。中间部分竖撇起笔高于“王”,压在竖中线上,要写得舒展有力。‎ ‎[轮]右下部分不要写成“抢”的右下部分。‎ (4) 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纠正坐姿、握笔姿势、书写错误等。‎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课前产生的疑问认真默读课文,尝试自主解决问题。‎ 思考:谁发出的掌声?是为谁鼓掌?是为什么事鼓掌?写了几次掌声?‎ ‎2.出示几个提示时间的词语,引导学生借助提示简要说说故事的大意。‎ 提示词语:掌声前 两次掌声 掌声后 预设:课文的主人公是英子。(掌声前:)英子因为生病,腿脚落下了残疾,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两次掌声:)有一次,老师让同学们轮流上台讲故事,等英子上台后,教室里响起了热烈而持久的掌声。等英子讲完故事,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掌声后:)从那以后,英子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再像以前那么忧郁,鼓起了生活的勇气。‎ ‎3.尝试给课文划分层次,归纳出每一层次写了什么。‎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代了英子的性格和她的身体状况。‎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写在一次讲故事的课上,同学们为英子鼓了两次掌,英子变了。‎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写英子在信中表明,她十分感激、珍惜同学们的掌声。‎ ‎4.出示课后题第1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默读课文,想一想:英子前后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5.找出描写英子变化的句子。变化以前的句子用“”画出来,变化以后的句子用“”画出来。‎ ‎6.指名学生汇报用横线画出的句子,分析英子变化前的性格特点。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讲读第1自然段。‎ 过渡:收获掌声前的英子是一个怎样的女孩呢?(文静、胆小、自卑、忧郁……)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第1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 ‎(2)是什么原因让英子“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因为她小时候生过病,腿脚落下了残疾,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 ‎(3)英子走路的姿势是怎样的?(一摇一晃。)‎ ‎(4)为了不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英子是怎么做的?(上课前,她早早地就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 ‎(5)这说明英子的内心是怎样的?(自卑,害怕被人嘲笑。)‎ ‎(6)出示填空,教师小结并引导感受英子的内心世界。‎ 小结:是呀!英子之所以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之所以每天早早地来,下课后最后一个离开,都是因为她小时候生过病,腿脚落下了残疾,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可是英子多么想像正常孩子一样生活啊!‎ 课堂上,同学们都积极地回答老师的问题,英子多么想 ,可是因为 ,她只能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下课了,同学们都在一起快乐地游戏,英子多么想 ,可是因为 ,她只能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课外活动,同学们都去参加喜欢的活动,英子多么想 ,可是因为 ,她只能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这份安静真让人心疼!‎ ‎(7)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 ‎(8)思考:还有哪些地方可以表现出英子的自卑、忧郁?‎ 预设:第2自然段“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第3自然段“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从这两句神态描写中都能感受到英子内心的敏感。她不够自信,不愿意上台讲故事。‎ ‎7.指名学生汇报用波浪线画出的句子,分析英子变化后的性格。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讲读第4自然段。‎ 过渡:那现在的英子还是那么文静、胆小、自卑、忧郁吗?(不是。)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第4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4自然段。‎ ‎(2)这一段中的英子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快乐、自信、爱与人交往、开朗……)‎ ‎(3)出示填空,教师小结并引导学生感受英子的变化。‎ 小结:是啊,英子变了,变得不再像以前那么忧郁了。‎ 以前,英子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现在,她和同学们一起游戏说笑。‎ 以前,她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现在,她让同学们教她跳舞。‎ 以前,她总是早早地来、最后一个走;现在,她 。‎ 以前,她不敢在课堂上举手发言,生怕被注意到;现在,她 。‎ 以前,她 ;现在,她 。‎ 这种变化多么令人高兴!‎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适当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点评表扬学生的课堂表现。‎ 过渡:从自卑、忧郁到自信、开朗,是什么让一个孩子有了这么大的转变呢?(同学们的掌声。)掌声究竟有怎样大的魔力,能让一个孩子前后判若两人?下节课,我们继续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今天这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新词,还尝试了“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这一阅读方法,一边读一边进行了思考,让我们很快就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大家在往后的学习或是课外阅读中,也要有意识地多运用这种方法,养成思考的习惯,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同学们今天的表现有几点值得肯定: 让我们以掌声鼓励鼓励这几位同学,感谢他们分享的好方法!‎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句。‎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1.能从人物的动作、神态中体会到心情变化并与同学交流。‎ ‎2.体会课文用“掌声”做题目的好处。‎ ‎3.从第2至4自然段中任选一段转换人称进行复述。‎ ‎1.引导学生找出描写人物动作、神态等的句子,体会人物的心理。‎ ‎2.在理解人物心理和情感的基础上,转换人称进行复述。‎ ‎3.引导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要主动去关爱别人,特别是那些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正确地看待自己。‎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教师小结指导。‎ 掌声 全班 腿脚 轮流 投向 调来 热烈 勇气 落下 姿势 情况 镇定 讲述 忧郁 默默地 慢吞吞 普通话 联欢会 一摇一晃 ‎2.指名学生说一说英子的变化。‎ 过渡:上节课我们具体分析了英子的变化,英子前后有怎样的变化呢?‎ 预设:原先的英子——文静、忧郁;改变后的英子——自信、开朗。‎ ‎3.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因为同学们的掌声。)掌声竟然有这么神奇的作用!那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就让我们回到那次难忘的故事会吧!‎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一)品读两次“掌声”。‎ 过渡:请同学们一边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一边思考:同学们给了英子几次掌声?同学们两次鼓掌的原因是一样的吗?‎ ‎1.出示句子,指名朗读。‎ 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故事讲完了,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2.分析第一次掌声。‎ ‎(1)“骤然间”是什么意思?(一瞬间,突然爆发。)‎ ‎(2)英子才刚刚站定,大家为什么要给英子鼓掌?他们可能会在心里对英子说些什么?‎ 预设:英子,不要怕,勇敢一点。/英子,你是最棒的!加油!/英子,我们相信你能行!/英子,好样儿的!我们大家都爱你!‎ 小结:从你们一句句热切的话语中,老师听明白了,这是鼓励的掌声,也是关心的掌声。‎ ‎(3)英子刚刚站定,掌声立刻响了起来,这掌声是怎样的掌声?‎ 预设:“热烈而持久的”,“刚刚站定的那一刻”表明掌声是及时的,“骤然间响起”‎ 表明掌声是大家不约而同地发出的。同学们虽然什么话都没说,但这掌声就是同学们的心声啊!‎ ‎(4)让我们将千言万语都融入在这掌声中吧。谁来读读这句话?‎ ‎3.分析第二次掌声。‎ 过渡:故事讲完了,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同学们又为什么为英子鼓掌?(夸奖英子,赞美英子。)‎ ‎(1)假如你是英子的同学,此刻你想用掌声对英子说些什么?‎ 预设:英子,你的普通话说得真好,声音也十分动听!/英子,你讲得真好!你真棒!/英子,你做到了,我真为你感到高兴!/英子,你克服了自己的自卑,表现得这么好,你真是既勇敢又厉害!/英子,以后要多多表现自己呀!不要再一个人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了。/英子,你除了行走不方便外,其他方面不比任何人差,甚至比别人更出色呢!‎ 小结:老师听到了,英子也听到了,这掌声是赞赏的掌声,是鼓励的掌声,是期许的掌声。‎ ‎(2)让我们带着无尽的赞赏和期许,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4.出示第5自然段英子的来信,说出英子变化的原因。‎ 过渡:老师这里有几年后英子写来的信。谁来给大家读一读?‎ 几年以后,我们上了不同的中学。英子给我来信说:“我永远不会忘记那掌声,因为它使我明白,同学们并没有歧视我。大家的掌声给了我极大的鼓励,使我鼓起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 ‎(1)鼓励学生主动朗读第5自然段。‎ ‎(2)思考:从自卑、忧郁到自信、开朗,同学们的掌声对英子来说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她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预设:英子从同学们的掌声中感受到了鼓励和关爱,获得了动力,才使性格产生了这样的变化。掌声的力量使她鼓起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 ‎(二)体会英子的心情变化。‎ 过渡:同学们的掌声让英子获得了微笑着面对生活的勇气。这当中,英子是怎样克服内心的障碍,有了这么大的转变的呢?‎ ‎1.出示组句,引导学生思考:读下面的句子,你体会到英子怎样的心情?‎ 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2.指名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相机点拨指导。‎ ‎(1)指名朗读第1句话。这是英子上台时的表现。“犹豫”是什么意思?(迟疑,拿不定主意。)你在生活中有过“犹豫”的时候吗?说说看。‎ ‎(2)英子为什么“犹豫了一会儿”?(她因为腿脚残疾,有些自卑,不想让别人看到她走路的姿势,不太想上台讲故事。)‎ ‎(3)“慢吞吞”站起来的动作,“眼圈红红的”的神态,让你感受到了什么?(英子的内心很难受,很痛苦。)‎ ‎(4)出示填空,引导学生想象说话。‎ 填空说话:此时英子的心里真是左右为难,上去吧, ;不上去吧, 。‎ ‎(5)“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 预设:英子走得很艰难,很慢。(为什么呢?)腿脚不方便,更重要的是她很自卑,不愿意上台,又不得不上台,心里很矛盾,很痛苦。(但她“终于”还是走上了讲台,说明了什么?)英子经过一番心理斗争,下定了决心。“终于”一词反映了英子下决心的过程,也表现了英子的坚强和勇敢。‎ ‎(6)再指名朗读第1句,读得低沉、缓慢些。‎ ‎(7)过渡:同样是“一摇一晃”,英子下讲台时的表现有何不同?指名读第2句话。‎ ‎(8)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鞠躬?(致意,感谢。)英子为什么“鞠了一躬”?(她十分感激同学们的掌声,感激同学们的鼓励和肯定。)‎ ‎(9)指名演示“深深地”鞠躬的动作,说说自己的体会。(“深深地”说明鞠躬的幅度特别大,足见英子内心的感激之深。)‎ ‎(10)此时此刻,听到教室里第二次响起的热烈的掌声,英子真想说:“ !”‎ 预设:谢谢大家!谢谢大家没有看不起我,谢谢大家鼓励我、支持我、赞赏我,我以后一定会克服困难,会更加努力的!‎ 小结:所以,尽管英子还是“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但她此时的步伐是坚定的,心里是轻松的、喜悦的、激动的。‎ 方法拓展: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等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人物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阅读一篇文章时,我们能够从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中,分析人物的心理,体会其内心情感。‎ ‎3.再次默读课文,思考:英子的心情发生了什么变化?圈画出描写英子神态和动作的其他语句,体会英子的心情。‎ ‎4.指名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相机点拨指导。‎ 预设:(1)她很文静……最后一个离开。(英子不愿意被人看见走路的姿势,很自卑。)‎ ‎(2)轮到英子的时候……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动作描写,说明英子在回避这件事情,心里紧张、自卑。)‎ ‎(3)在掌声里,我们看到,英子的泪水流了下来。(神态描写,英子的心里充满了感动。)‎ ‎(4)她和同学们一起游戏说笑……教她跳舞。(英子在掌声的鼓励下,变得开朗、自信。)‎ ‎5.出示填空,引导学生试着将英子前后的心情连贯起来说一说。‎ 起初,英子比较自卑、忧郁。听到老师让她上台讲故事时,她十分紧张、犹豫,但她还是勇敢地站上了讲台。听到同学们的第一次掌声时,她非常感动;故事讲完了,同学们再次给她鼓掌,她内心充满了感激。后来,英子变得开朗、自信了。‎ 三、积累表达,情感深化 过渡:是什么让自卑的英子变得自信乐观?是什么化解了英子内心的忧伤与孤寂?是什么让英子重拾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是——(学生齐答)掌声!同学们,两次掌声永远留在了英子和作者的心里。我想在座的每一位同学,你们的心中肯定也有许多感想,或者你也想到了亲身经历过的一次掌声,说给大家听听。‎ ‎1.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的亲身经历,教师相机点拨,注意提示学生讲一讲自己当时的心情。‎ ‎2.假如你就是英子,也请你来说一说几年前那次收获掌声的经历。‎ 提示:(1)转换成英子的角度讲故事,人称变成“我”。‎ ‎(2)讲一讲“我”当时的心情,可以多加入一些“我”内心的想法。‎ ‎(3)说“我”所见,说“我”所想,说“我”所做。以“我”的目光重新梳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不要描述“眼圈红红的”等,那是别人看到的情形,“我”自己是看不到的。‎ ‎(4)注意使用比较自然的口语。‎ ‎3.指名学生试说第2自然段,教师相机点评指导。‎ 示例:(第2自然段)‎ 一天,老师让同学们轮流上讲台讲故事。我的心里顿时敲起了重鼓,慌成一团。怎么办?我可以拒绝吗?可是,拒绝也要有理由。难道我要当着大家的面告诉那位新来的老师说,老师,我腿脚残疾,我不能让大家看到我走路的姿势?那会比杀了我更难受。又或者,我就这么沉默着坐着不动,听别人去告诉老师,说我的腿脚不好?不,那样只会让大家更看不起我。我一边胡思乱想,一边眼睁睁地看着我前面的同学一个个上去,又一个个下来,他们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我完全什么都不知道。“下一位,英子!”老师的话像一声惊雷,震醒了胡思乱想的我。这就到我了?这时,全班同学的目光像一支支利箭,齐刷刷地射过来。我赶紧低下了头,脑子里一片空白,眼睛一阵阵发热……‎ ‎4.指名学生从第2、3、4自然段中任选一段,转换人称复述课文内容,教师相机点评指导。‎ 示例:(第3、4自然段)‎ 上台去吗?不,我心里是多么不情愿啊!这可恨的腿!不上台?这怎么行呢?老师的要求怎么可以不做?再迟疑下去,老师准会过来询问的,同学们肯定又要叽叽喳喳地议论一番,那些同情的、奚落的眼神……我不敢再想。还是上台吧,与其忍受非议,我宁愿自己曝光,况且,平常我那么想要参与课堂讨论,想要跟同学们一样表现自己,这不正是一次机会吗?虽然这机会有些让人难过……‎ ‎。我犹豫了一会儿,强忍着眼泪,慢吞吞地站了起来。同桌一言不发,尽可能地给我让了让位置,方便我出去。全班同学一言不发,全都耐心地等着我。我能感受到大家灼热的目光,就在那安静的目光里,我迈着沉重的步子,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就在我刚刚站定的那一刻,大家忽然一起鼓起掌来,那掌声十分热烈,而且持续了很长时间。我的眼泪一下子流了出来。泪光蒙眬中,我看到了同学们真诚的脸,看到了老师鼓励的眼神,看到每个人都在用力地、认真地为我鼓掌,似乎在用掌声传递着他们的热情和鼓励。我感动万分,泪水直往外涌。掌声渐渐停止了,我稍稍克制一下自己的情绪,开始为大家讲述自己的一个小故事。大家听得很认真。等我讲完,大家又鼓起掌来,一边鼓掌,一边赞许地朝我点头。我既高兴又激动,高兴的是自己迈出了勇敢的一步,激动的是同学们不但没有嘲笑我,还认可我、鼓励我。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噙着眼泪深深地朝台下鞠了一躬,然后,在大家的掌声中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从那以后,我再也不像从前那样,总是一个人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了,再也不躲开班上的集体活动了,相反,我总是积极地加入同学们当中,和他们一起上课,一起放学,一起游戏,一起说笑。在一次联欢会上,我还让同学们教我跳舞呢!因为那满怀鼓励的掌声让我明白,同学们没有看不起我,更不会嘲笑我、歧视我,他们一直在帮助我、鼓励我、关心我,是他们的掌声让我鼓起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我想我永远不会忘记那堂课上的掌声。‎ ‎5.自由交流:结合课文内容,联系生活经验,说说自己对“掌声”的认识。‎ 预设:(1)掌声能使人更自信。(2)掌声能让人更勇敢。(3)掌声让人感到温暖,感到友爱。(4)掌声是鼓励、夸奖、帮助、关心、支持、友善、爱……‎ ‎6.教师小结。‎ 小结:掌声改变了一个人的性格,转变了一个人的人生态度。掌声可以传递关爱,传递尊重,给人积极向上的力量。当别人身陷困境时,我们要毫不吝啬地献出鼓励的掌声;而我们自己也要学会从别人的鼓励、关爱的掌声中得到力量。‎ ‎7.出示小诗,引导学生一起完善并朗读。‎ 掌声诉说着欢迎,表达着人们心里的热情;‎ 掌声诉说着鼓励,告诉人们要勇敢战胜困难;‎ 掌声诉说着温暖,传递着集体的友爱;‎ 掌声诉说着支持,告诉人们不要觉得孤单;‎ 掌声诉说着欣赏,蕴含着无尽的肯定和赞扬;‎ 掌声诉说着 , ‎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过渡:现在大家知道,课文的题目为什么叫“掌声”了吧?‎ 明确:(1)课文是围绕“掌声”来写的。(2)掌声改变了英子的性格和人生态度。(3)掌声体现了同学之间互相鼓励、互相关爱的情感。(4)掌声可以传递关爱,传递尊重,给人积极向上的力量。‎ 小结:大家看,掌声的“掌”字,上面是高尚的尚,下面是手。这就告诉我们人人都要伸出一双高尚的手,献出自己的掌声。‎ ‎2.简介作者及相关资料。‎ 董保纲 1973年生,河北威县人,著名青年作家。现为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新闻书画家协会理事,《格言》杂志签约作家,报社编辑、记者。作品多次被《读者》《青年文摘》《青年博览》《格言》等杂志转载并入选各类文集。主要作品有《最深情的故事,最真心的感动》《最真心的故事,最深刻的感动》《一路花香》等。‎ 相关资料 事实上,“英子”确实是有原型的,她是我的一位高中同学,尽管她的腿有着严重的残疾,但是,在老师、同学们的关爱和鼓励下,她的生活充满着阳光。她喜欢唱歌、跳舞,喜欢写文章。尽管在她的周围经常有一些异样的目光,但她自己在不断地寻找快乐。当时,我一直想围绕她写点什么,这个念头在心底储存了很多年,但就是不知道从哪个角度下笔。我参加工作后,一次偶然地在报纸上读到一段文字,说在某一个国家,公民都非常懂得尊重他人,常常给别人送去掌声。这段文字一下子激发了我的灵感。几乎是一气呵成,我写成了这篇《生命的掌声》,并很快得以发表。‎ 我在文章中想表达的就是,每个人都具有生命的尊严,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只要一个人的心理上没有残疾,他(她)的生命就永远会洒满阳光。同时,适当地给别人以鼓励,哪怕是一次小小的掌声,都会给他们以莫大的力量,甚至会因此改变他们的一生。‎ ‎——节选自《作家和你谈课文》之《让生命的掌声响起来——〈掌声〉的创作体会》‎ 五、丰富积累,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温暖行动。‎ 过渡:大家想一想,在我们班里有哪个同学获得了成绩,需要你的赞美;有哪个同学需要你的鼓励,帮他建立自信。把你想说的写在纸上,下课后偷偷地塞在他的书包里。‎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透过人物的动作、神态,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师: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同学们送给英子掌声这件事呢?‎ 生:第2、3自然段。‎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默读第2、3自然段,同时画出描写英子动作的句子。‎ ‎(生默读课文,勾画句子)‎ 师:谁愿意来读一下你画的句子?‎ 生: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出示句子)‎ 师:那一刻,英子的心情你们能体会到吗?是怎样的心情呢?‎ 生1:很害怕。‎ 生2:自卑。‎ 生3:紧张。‎ 师:请把你们的体会融入句子里再读一下,好吗?(出示句子: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生1: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自卑地把头低了下去。‎ 生2: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紧张地把头低了下去。‎ 师:是呀,从低头的动作中,我们体会到了英子的自卑和紧张。‎ 师:你们还画出了哪个句子?‎ 生1: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 ‎(出示句子)‎ 师:谁能告诉老师,英子为什么犹豫呢?她是怎样想的呢?‎ 生1:因为她怕同学们看见她走路的姿势嘲笑她。‎ 生2:因为她不想让同学们看见她走路难看的姿势。‎ 生3:她会这样想,如果我上去的话,同学们会嘲笑我,不上去,老师又会很失望。‎ 师:所以,英子犹豫了一会儿。能用你们的朗读把英子的犹豫表现出来吗?‎ ‎(生试读)‎ 师:犹豫中,英子又是怎样做的呢?‎ 生:英子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 师:再读读这句话,你能体会到英子怎样的心情?‎ 生1:我从“慢吞吞”体会到她不愿意上讲台。‎ 生2:我从“眼圈红红的”体会到她的内心很痛苦。‎ 师:最理解英子的人大概就是你们了,你们能把她的痛苦和无奈读出来吗?‎ ‎(生朗读并相互评价)‎ 赏析:这一教学片段,目的非常明确,就是透过人物的动作和神态,感受其内心世界。教师为了让学生准确地把握英子的心理,首先让学生找出第2、3自然段中描写英子动作、神态的词句,抓住“立刻”“犹豫”“慢吞吞”“眼圈红红的”等词句去细心品悟,再引导学生揣摩“英子为什么犹豫呢”“她是怎样想的呢”,进而体会英子犹豫不决的心理,初步感知人物的心理活动。最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们不仅感受到了残疾女孩英子的内心世界,也在他们的心里埋下了善良、同情、理解、关怀的种子,情感教育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一、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研究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为此,教学本课时我采用了“以读代讲,角色感受”的方法,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书,促进学生思维和情感体验,让学生悄然走进文本。当学生调集起已有的生活体验,把自己当成是课文中的英子,像她那样去想、去做的时候,学生便不再是他们自己了,他们便不知不觉中沉浸于文本之中,就具有了自己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我觉得这样能让学生更好地把握住英子的性格特点,激发学生关爱残疾人的情感,并由此产生一种强烈的关爱他人的愿望。教学中,我有多处这样的设计:假如你是英子,你走上讲台前心里会想什么?当你听到掌声以后心里又会怎样想?假如你是台下的同学,你想对英子说些什么?这样的设计就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众所周知,这样的机会也是靠老师给学生创造的。‎ 二、重视朗读的指导。‎ ‎“书声琅琅”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特征。朗读并不是仅仅靠传统的“读书百遍”就能奏效的,在宝贵的40分钟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朗读的指导就起着“引路人”的作用。‎ 第1自然段和第4自然段的教学中,我让学生想想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出英子的不同性格特点。在第3自然段中,我注重指导学生该怎样读好英子犹豫的心理、激动的心情。我在教学中注重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自己寻找并感受英子不同的内心世界。通过不同的语气朗读,学生能更好地把握英子的前后变化,并在朗读当中表现出对英子的同情和为英子的改变而高兴的心情,真正做到了在读中体味,在读中感悟,真正地让学生在朗读教学中具有了独特的内心体验。教师在课堂上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读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三、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词义。‎ 对中年级学生,在理解词语的意思时不能直接给出解释,也不能让他们按字典解释照搬,而应结合课文,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在课文中有几个这样的词语:犹豫、忧郁、歧视等。“犹豫”一词我在教学中结合后面的“慢吞吞”来理解,说明英子不愿意走上讲台,但是老师的要求又不能不做,因此拿不定主意。“‎ 忧郁”和“歧视”可以放在一起来指导。这两个词虽然都是在课文的后半部分才出现,但含义在前半部分已经显露出来。例如第1自然段:“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这其实就是英子忧郁的表现。而为什么英子会这么忧郁,走上讲台时又那么犹豫呢?就是因为英子很自卑,害怕同学们歧视她。在这样的语境下来理解“歧视”,学生就能知道这里“歧视”的意思是“看不起”。在教学中多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词义,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就会相应地得到提高。‎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