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少版四年级音乐上册(简谱)第5单元《听: 鳟鱼(片段)》教学设计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苏少版四年级音乐上册(简谱)第5单元《听: 鳟鱼(片段)》教学设计

‎《鳟鱼》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欣赏《鳟鱼》主题部分 课 时 一课时 教材分析 ‎《鳟鱼》是奥地利音乐家舒伯特唯一的一首“钢琴五重奏”作品。其塑造了鳟鱼在小溪中悠然自得地游动的形象,并且用叙事的方式呈现了歌词的故事内容。带有变化性的段落,也将故事的跌宕起伏以音乐要素的变化展现的玲离尽致。全曲较长,在课堂上,主要是通过欣赏主题乐段,听出不同的主奏乐器,让学生对乐曲形象有所了解。‎ 教学目标 1. 聆听《鳟鱼》的主题旋律,通过不同的乐器音色特点,感受乐曲每次主旋律的变化。带领学生用律动展现作品画面,体会作者想表现的主人公形象。‎ 2. 能初步理解钢琴五重奏的含义,记住主题旋律并尝试演唱歌词。‎ 教学重点 能试着区别不同乐器的音色。‎ 教学难点 感受乐曲的旋律特点,理解音乐不同乐段所想表达的画面。‎ 教学准备 课件 卡纸 串铃 指挥棒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孩子处于中高年级,还是比较喜欢跟着音乐律动的。所以应该抓住这一特点教学。用直观的形象,线条,动作,为学生展示不同乐段特点。‎ 习惯培养 养成良好的听觉习惯,静心倾听。‎ 板书设计 小提琴图 ‎ 中提琴图 大提琴图 低音提琴图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意 图 一. 导入 1. 师模仿指挥家的动作,生猜角色。‎ 2. 分别听片段猜乐器。(小提琴、大提琴)‎ 分别出示绘本中的小提琴大提琴图片,找一找特点。‎ 3. 请生将小提琴大提琴的音色的高低位置在黑板上表现。‎ ‎(用准备好的卡纸)‎ 用幽默的几个动作将学生带入设定的环境,通过认识乐器,为下面的欣赏铺垫,并且通过直观的高低位置表示乐器音色的高低感受。‎ 1. 介绍提琴家族还有:中提琴和低音提琴。分别听中提琴和低音提琴的音色,并与小提琴、大提琴作比较。‎ 2. 出示钢琴五重奏的图片,总结四件提琴乐器。‎ 3. 请生将中提琴,低音提琴加入音色高低位置的排列中。‎ 4. 带生走进音乐会现场,欣赏音乐猜曲名和作者。(《摇篮曲》舒伯特)‎ 5. 听《鳟鱼》,简介舒伯特及钢琴五重奏。‎ 一. 欣赏乐曲 1. 看师用律动表现主题旋律,体会音乐所表现的画面。生试一试,说一说。‎ 2. 听第一次主题:‎ ‎<1>猜主奏乐器(小提琴),加入拉小提琴的动作及声音。‎ ‎ 加入声音: ‎ ‎ lin bengbeng beng beng ‎ (生加动作,唱一唱,加入第一次主题)‎ ‎<2>师:如果这是才睡醒的鳟鱼,那下面一段,它的心情怎样?‎ ‎3. 听第二次主题:‎ ‎<1>生回答此时鳟鱼很活跃,很开心。‎ ‎<2>猜主奏乐器(钢琴),师在钢琴颤音演奏的地方用摇铃表现,请生试一试。‎ ‎<3>介绍颤音,并钢琴示范。‎ ‎<4>说说此时表现的画面(快速摆尾水中游),师生一起律动。‎ ‎4. 听第三次主题:(加律动听)‎ ‎<1>猜主奏乐器(大提琴)‎ ‎<2>师:如果大提琴演奏的是这条鳟鱼,此时它在怎样游?(轻松,悠闲)‎ 这段旋律配上手部律动,更容易让学生理解音乐想表达的形象。用简单的动作,非常典型地表现了鳟鱼的几种游法,很有趣,引得学生不禁也想试一试。‎ 加入小乐器,引导学生注意聆听音乐中有变化的地方,帮助他们想象画面,想象鳟鱼的变化。为每一次主题乐段的变化找到特点。‎ ‎<3>画出主旋律线。‎ ‎ ‎ ‎ ‎ ‎ ‎ ‎<4>除了这条鱼,还有没有别的鱼?用什么乐器表现的?(听音乐,师加手的律动)(小提琴)‎ ‎ ‎ ‎<5>这是一条怎样的鱼呢?(调皮的) ‎ ‎<6>请一个女孩子原地跳一跳大提琴的旋律,师围绕其跳小提琴的旋律。‎ ‎<7>画出另一条旋律线。(请生试试)‎ ‎ ‎ ‎ ‎ ‎5. 哼唱主题旋律,加词。‎ ‎6. 听变奏处,提问发生了什么?(生自由猜测)‎ ‎7. 师唱唱鳟鱼遇到了什么。‎ ‎8.提问:最后鳟鱼到底有没有被渔夫钓到?回家找找答案,下节课我们交流。‎ 这个部分可以说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许多老师在此部分时只强调了主奏乐器是大提琴,而忽视了另一条细小旋律,一句带过甚至不会提到。这样并未能让学生充分感觉到每一次主旋律出现时变奏的不同。我通过律动加画旋律线,不仅让学生更直观的听出乐器音色,同时也为故事增加了趣味性,很轻松地就解决了小难点。‎ 从教师手部的动作,到师生用舞蹈动作表现,都在引导学生画出两条音乐旋律线。帮助他们听出不同的乐器,及旋律变化的特点。‎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帮助课后得以拓展。‎ 课后反思:‎ ‎ 音乐是一种无形的艺术表达方式,对于小学生这个阶段的孩子来说,欣赏音乐是具有难度的。作为音乐老师就是要化难为易,音乐看不见,我们就让它现形。将自己的智慧变成魔法棒,巧用视觉元素,直观地展现音乐,并且让学生学会如何欣赏。日后,他们通过老师曾教的方法,能自己领悟音乐、想象画面、最后爱上这种表达方式,才是我们最自豪的地方。‎ ‎ 音乐课,不光只有唱和听,更是在培养孩子的“多元智能”。有的人觉得,我的孩子在音乐方面没有天赋,他听不出音调、旋律、节奏和音色等要素,然而我认为,并不是这样。有的人天生对“音乐智能”敏感,有的人则略迟钝,但是,通过“空间智能”和“肢体运作智能”是可以提升敏感度的。虽然他们相互独立存在,但彼此间还是有微妙联系的。‎ ‎ 这节课上,我就运用了“空间智能”中的高低位置和线条,帮助他们感受、辨别和记忆旋律。同时借助律动,也开发了他们的“肢体运作智能”。通过“肢体运作智能”,又帮助学生理解音乐。所以,多种智能之间相辅相成,互相联系,彼此帮助,不仅丰富课堂,又培养了学生,真是一举两得。‎ ‎ ‎ ‎ 今后,我还会致力于研究如何将视觉元素巧妙应用在音乐课堂上,让孩子爱上音乐课,更热爱音乐!‎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