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8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小学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8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说课稿 开始: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将要说课的课题是《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 一、说教材 ‎《食物在体内的旅行》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第8课的内容。通过前面7课内容的学习,学生对人类身体的结构特征有了一定的了解,学生对消化器官有一定的初步认识,他们一般都知道口腔、食道、胃、肠等消化器官名称,对它们的功能也有初步的认识,但是有些认识并不正确。本节课的学习,将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正确认识各个消化器官及其功能,能初步明确身体内部有一整套的器官来分解消化食物,食物进入人体后是要在一整套消化器官共同作用下才被吸收利用的。本课和上一节课“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都在体现一种人体结构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帮助学生在认识上建立联系。 ‎ 聚焦板块,通过启发学生根据日常生活中一些场景的回忆,结合人体轮廓图对消化器官进行辨别,形成对消化器官的初步认识 探索板块,首先引导学生在人体轮廓图上呈现自己对于食物在人体中消化过程的初始想法,再让学生对照教师提供科学家绘画的人体消化系统图进行阅读分析、修正、完善自己的认识。在讨论修正过程中,引导学生对“食管”和“胃”的形态和功能进行模拟实验研究。‎ 研讨板块,设计了三个问题,通过这三个问题的研讨,旨在引导学生明白各个消化器官的功能与形态的联系,同时希望学生能将各个消化器官联系起来,形成“系统”的意识。‎ 拓展板块,用一个“小提示”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资料来进一步了解事物的消化过程。同时提醒学生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来保护各消化器官,从而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 二、 学情分析 食物的消化,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话题。说熟悉,是因为我们每天都要吃食物,但哪些器官参与了消化?它们各起什么作用?食物按怎样的顺序被消化、吸收?对学生来说是模糊的。很多学生在前概念里认为胃是最主要的消化场所,食物营养都是在胃里被吸收的,所以本课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上,通过对比科学家绘画的人体消化图来让学生认识人体的消化器官,然后通过模拟实验、观看视频、小组讨论等学习方法,让学生对消化系统有一个初步、整体的认识。‎ 三、 说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人体的消化器官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和大肠,每个器官都有各自的功能。2.食物在人体内会按顺序进入这些消化器官,被消化吸收。‎ 科学探究目标:‎ 1. 在教师引导下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制出食物消化过程图,并能够在不断完 善认识的过程中,对自己的画的食物消化图进行补充完善。‎ ‎2.在教师引导下能查阅资料,了解食物在体内消化的过程,对照资料能完善自己对人体消化器官的认识。‎ 科学态度目标:‎ ‎1.愿意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合作交流。‎ ‎2.善于在反复观察、研究中完善认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消化器官可以将食物转变成我们可以吸收的营养与能量,健康生活可以 保护消化器官。‎ 四、 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食物在口腔的变化,感受牙齿、舌和唾液的共同作用。‎ 难点:了解唾液对食物消化的作用 五、 说教法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的顺序,重点运用探究式、互动式的方法去教学,逐步使学生学会掌握概念的一个系统模式。   ‎ ‎ 1、其中探究式教学法,首先是根据目标去创设疑问,再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操作实验,并且在实验的过程中去思考,去引出新概念,最后归纳总结。设疑 —观察(实验)—思考—总结—应用。‎ ‎2、而互动式教学法体现在整节课堂中,例如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和回答,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答疑等。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会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也有助于教师及时得到反馈,改进教学方法。‎ ‎3、本节课还采用了复习、归纳、阅读、讲解、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的素质。(理论性的知识:联系实际→进行思考→实验探究→分析讨论→得出结论→联系实际→发挥想象→提高兴趣。)‎ 六、 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我们知道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时,应尽量避免单纯地、直露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而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渗透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法指导:‎ ‎1、培养学生学会通过实验、观察获取相关知识,并得出科学结论的探究式学习方法。‎ ‎2、指导学生以实际生活的经验和对教材的阅读,从中归纳出,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 ‎3、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最大程度的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 ‎ 七、 说教学过程 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2分钟)‎ ‎1.谈话交流:上节课我们了解了食物在口腔被初步消化,发生了很多变化。‎ ‎2.当食物进入身体后,还会经历哪些器官,是按照什么样的路线进行的?‎ ‎3.揭示课题: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板书课题)‎ ‎(二)、探索:食物在人体里的”旅行“路线(预设8分钟)‎ ‎1.请同学们拿出活动手册,在空白的人体轮廓图中画出这些器官,你怎么想的就怎么画。‎ ‎2.学生画图。‎ ‎3.请学生上来,实物投影展示并简单介绍。‎ ‎4.每个同学画出的消化器官和顺序都不一样,疑惑:到底是哪些器官,什么顺序,在各个器官里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三)、研讨:认识人体的消化器官(预设25分钟)‎ ‎1.谁有好办法,帮助我们确切地知道食物在人体中“旅行”的路线呢?‎ ‎(预设学生可能的回答:网上搜索资料、查阅百科书、解剖、模型、CT 、 B超 、 X线、看录像等等)‎ ‎2.请同学们认真对照科学家通过以上多种方式获得的人体消化图。‎ 看看你的哪些想法是合理真实的。‎ ‎(教师出示课件展示”科学家绘制的人体消化图”。)‎ ‎3.学生分小组交流比较并完成记录自己合理或不合理的想法。‎ ‎4.学生汇报认为合理的路线(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 ‎5.师生共同交流各个器官的结构与它的功能有什么关联。‎ ‎ (口腔—磨碎食物—牙齿、舌头、唾液)‎ ‎(食道—运输—蠕动、直)‎ ‎(胃—磨的更细—肌肉发达、有消化液)‎ ‎(小肠—吸收食物的营养—长)‎ ‎(大肠—吸收水分)‎ ‎5.出示吸管和装有食物和水的塑料袋,这两种材料可以模拟什么器官?(预设:食道和胃)‎ 怎么模拟?(挤压吸管模拟食道蠕动,反复揉捏塑料袋模拟胃蠕动消化食物)‎ ‎6.学生分小组进行模拟实验。‎ ‎7.学生汇报:挤压吸管使食物往前移动说明食道是靠蠕动来运输食物的,其他的消化器官也是如此。反复揉捏塑料袋,袋中的食物从小块变成了糊状,这说明通过胃的蠕动,食物从小块变成了食糜。‎ ‎8.现在我们对食物在体内的旅行已经有了详细的了解,接着请看科学家研究获得的食物在人体内被消化、吸收的整个过程。(播放食物在体内消化的完整过程)‎ ‎9.这段录像告诉我们实际上参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不止这5个器官,还有肝脏、胆囊、胰腺它们会分泌出消化液,流入胃、小肠,参与食物的消化。‎ 如果缺少几个器官,还能正常完成消化和吸收的任务吗?(预设:不能)所以这个任务是由这些器官相互协作、共同完成的,这就是一个整体——消化系统。人的任何一项生命活动都是如此。‎ ‎(四)、拓展: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预设5分钟)‎ ‎1.同学们有被噎到、胃痛、肚子饿、肚子痛、牙痛的经历吗?(预设:有)你知道是怎么引起的吗?(预设:……)‎ ‎2.消化器官对我们人体健康非常重要,我们应该怎样来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呢?(预设:……)‎ ‎3.在民间有很多关于饮食健康的谚语和儿歌。如:‎ 饮食健康我知道 饮食卫生要注意,变质食物不要吃。‎ 细嚼慢咽易消化,定时定量有节制。‎ 三餐分配要合理,合理搭配不偏食。‎ 饭后休息半小时,适当运动促消化。‎ 专心吃饭肠胃好,心情愉快身体棒。‎ 八、板书设计: ‎ 一个好的板书,可以使人一目了然,清晰易懂。‎ ‎ 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 食物 ‎ ‎ 口腔 磨碎食物 ‎ ‎ ‎ 食道 运输食物 ‎ ‎ ‎ 胃 磨得更细 ‎ ‎ ‎ 小肠 吸收营养 ‎ ‎ ‎ 大肠 吸收水分 ‎ 粪便 ‎ ‎ 以上是我对《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这节课的说课。‎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