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1-23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6《西门豹治邺》教案
26.《西门豹治邺》教案 文本分析: 本文是一篇记叙文,文中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代,讲的是魏王派西门豹去管理邺这个地方,西门豹巧施妙计,和群众一起破除迷信,兴修水利,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历史故事,刻画了一个为老百姓做好事、办实事的古代地方官的形象,赞扬了他反对迷信、尊重科学的品质。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先写了西门豹到邺这个地方后,通过调查研究,弄清了这里贫穷的原因;接着重点写了西门豹是怎样巧妙地破除迷信的;最后略写西门豹发动老百姓兴修水利,使庄稼年年得到好收成。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学习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体会人物品质;二是使学生受到破除迷信、尊重科学的教育。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豹、芜、娶”等12个生字,学会“魏、派、媳”等13个生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分角色表演这个故事。 3.学习本课描写人物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受到破除迷信、尊重科学的教育。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新词,积累好词佳句。 2.找出邺这个地方贫穷的原因,理解西门豹是如何巧妙地破除迷信的。 教学难点: 1.理解西门豹的办法妙在何处。 2.将课文改编为剧本,并分角色表演课本剧。 课时安排:2课时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把握文章思路,知道文章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由学生姓氏导入复姓概念,引出本文主人公。 导语:这个学期就快结束了,大家都熟悉班上的同学了吗?都交上好朋友了吗?有谁觉得自己缺少朋友或者不受关注的,站起来向大家简单推销一下自己吧。就按“姓什么,叫什么,性格怎么样,交友口号是什么”来说。(学生发言)很好,希望你们能在班上收获更多的友谊和关注。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他们的名字有一个字的,也有两个字的,但他们的姓都是一个字。其实呀,我们国家的姓氏虽然绝大多数都是一个字,但也有两个甚至更多字的情况,这种姓叫复姓。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的主人公的姓氏就是两个字,他姓西门,单名一个豹字。 2.出示课题,介绍人物。 西门豹 战国时期魏国安邑(今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安邑一带)人。魏文侯时任邺(今河南安阳一带)令,是著名的政治家、水利家,曾立下赫赫功勋。他在治理邺地时,通过教化百姓,开渠引水,并寓兵于民,使得邺城民富兵强,成为战国时期魏国的东北重镇。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把课文读通顺。 预设:预留充分的自读时间,让学生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查查工具书,在有疑问的句子旁打上问号。 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1)出示带拼音的字词卡片,指名认读。教师纠正字音,识记生字。 会写的字:西门 王 出 水 着 灾 弟 求 会认的字:荒 婆 官 头 血 开 灌 方法拓展:“豹、淹、旱”等字可以结合相关图片理解字义;“魏”可以联系学生的姓氏进行记忆;“派、逼”等字可以通过情境造句的方法理解字义。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识记生字的方法和技巧,好的方法可以推广到全班。 ◆形近字示例: 饶(求饶)——浇(浇花) 烧(烧水)——绕(围绕)妇(妇女)——扫(打扫) 归(回归)——刍(反刍) ◆顺口溜示例: 烧、浇、挠、饶、绕、晓:有火才能烧,有水才能浇,有手才能挠,有食才丰饶,有丝来缠绕,有日见分晓。 (2)指导归类识字。 饣:饶(富饶)饮(饮料)饼(饼干)馆(饭馆) 氵:派(指派)淹(淹没)浮(浮动)注(注水) (3)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结构及笔画,重点字书写示范,指导生字书写。 (4)学生书写练习,教师巡视,纠正坐姿、握笔姿势、书写错误等。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圈画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交流圈画内容,教师结合交流情况点拨理解重点词语。 (1)西门豹到了那个地方,看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 预设:引导学生观察“荒芜”的图片,使学生直观认识到“荒芜”代表的意思,然后提示学生思考,得出田地长满野草的原因在于无人管理,自然迁移到“人烟稀少”的概念,明白该词语的含义。 (2)那些官绅都(提心吊胆),大气也不敢出。 预设:可引导学生根据“提心”“吊胆”的字面意思合理想象,猜测词语的意思,再查阅词典,确定其准确含义。在准确理解的基础上展开讨论,分析在何种具体情境下适合使用该词,并进行造句训练。 (3)官绅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跪下来磕头求饶。 预设:提示学生进入该场景—— 巫婆被扔进了河里,自己也马上要被扔到河里,展开想象,揣测官绅当时的心理、表情会是什么样的,然后意会“面如土色”的意思。教师可以补充几张面如土色的图片加深学生的印象,也可以提示学生调动回忆,回想自己在班级里“面如土色”时的情形。 小结:本课的生词既有本身词义复杂的词,也有在特定历史环境中才使用的陌生词。大家一方面可以运用之前学到的方法来理解词语,另一方面也要学会查阅历史资料,补充词语相关的文化知识。 3.指导词语归类。 ◆ABB式:眼睁睁一个个 ◆ABAC式:越来越穷 4.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阅读与思考。 A.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是什么?主要人物又是谁?(战国时候;邺;西门豹) B.西门豹看到了什么?又做了什么?(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破除迷信,兴修水利) C.经过西门豹的治理,那里最后变成了什么模样?(庄稼年年都获得好收成) 预设: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到相关句子,再回答问题。 D.出示课件,填空并齐读:本文讲述了(战国时期),魏国的国君派(西门豹)管理(邺)这个地方,他破除(河神娶媳妇)的迷信,又(兴修水利),造福于民的故事。 预设:以填空的形式引导学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2)合作与交流。先标上段序,小组合作,给课文划分层次,交流为什么这样划分,归纳出每一层次分别写了什么。再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预设:抓住西门豹的行动变化进行思考,根据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划分段落。如果用起小标题的形式,那么故事的经过可以概括为:摸清底细→惩治巫婆和官绅→兴修水利。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9自然段):西门豹来到邺这个地方,了解到给河神娶媳妇和旱灾造成了邺田地荒芜,人烟稀少。 第二部分(第10~15自然段):在河神娶媳妇那天,西门豹将计就计,揭穿了“河神娶媳妇”的骗局,惩治了巫婆和官绅,教育了百姓。 第三部分(第16自然段):西门豹发动百姓开渠引水,灌溉田地,邺地每年都有好收成。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适当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过渡:古时候,人们由于知识水平不高,很多自然现象解释不了,就创造了各种“神”,把很多自然现象说成“神”的活动,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各种迷信思想和迷信活动。而西门豹却敏锐地看出了这种做法的危害,巧妙地破除了当地的迷信思想,带领百姓走上了一条真正的致富之路。下节课上,我们就将仔细分析西门豹的所作所为,体会他的大智慧。 小结:今天这节课上,我们主要学习了生字和词语,朗读了课文,同时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划分了文章层次。大家的表现都很不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在生字书写上进步很大,识记速度也有了很大提升;在朗读老大爷的话时,注意到了人物语气的变化,真不错;在词语理解方面可以当老师的小助手了;还有同学,总结段落大意总能做到简洁、准确。希望大家能够向他们学习,勇于发言,敢于提问,做一个积极向学的好学生。因为只有这样做,你们才能真正投入到课堂上来,真正动脑思考,真正达到理解和学习的目的。)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熟读课文,交流识字经验。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1.了解西门豹破除迷信的方法及其巧妙之处。 2.感受西门豹的人物形象,受到尊重科学的教育。 3.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表演课本剧。 1.了解西门豹惩办首恶、教育百姓的经过。 2.指导改编并表演课本剧。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教师小结指导。 西门豹 魏国 派出 娶媳妇 淹水 硬逼 浮着 旱灾 徒弟 求饶 2.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西门豹通过破除迷信、兴修水利,最终使邺城的人民过上了富足的生活。但是,在邺城横行那么多年的迷信思想,有那么容易破除吗?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看看西门豹是怎么做的。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合作学习,初探事情起因。 (1)自由朗读第1自然段,思考:西门豹到了邺这个地方后,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预设:先由教师出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寻找答案,再与同桌交流,确定答案。西门豹看到了邺城“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情景。 (2)分角色朗读第2~8自然段,明确西门豹摸清了哪些底细。 ①教师出示表格,引导学生填表。 西门豹提出的问题 提问的目的 老大爷的回答 了解到的情况 这里为什么田地荒芜,人烟稀少 了解原因 河神娶媳妇给闹的 河神娶媳妇是主要原因 这话是谁说的 了解作恶的是谁 巫婆说的 巫婆是“首犯” 新娘是哪儿来的 了解谁是受害者 没钱人家的女孩 受害人是穷苦人家的孩子 漳河发过大水没有 了解漳河的情况 没有发过,年年旱灾 漳河的实际情况 预设:教师点名,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朗读时要抓住人物的性格和身份,读出人物的特点,传达出巫婆官绅作恶多端和百姓可怜的情绪。引导学生抓住西门豹的“四问”和老大爷的“回答”来填表。 ②抓住老大爷回答中的三个“闹”字,理解字义,总括信息。 明确:这三处“闹”分别是“河神娶媳妇给闹的”“每闹一次,他们要收几百万钱”“年年闹旱灾”,意思分别为“造成”“操办”“发生”。可见邺地穷困的根源是迷信思想作怪,获益人是巫婆和地方上的官绅,而邺地实际需要解决缺水问题。这里既有天灾,又有人祸,百姓愚昧。 (3)轻声读第9自然段,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以下问题: ①“这样说来,河神还真灵啊。”西门豹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②“下一回他娶媳妇,请告诉我一声,我也去送送新娘”说明了什么? 明确:①这句话是“正话反说”。从表面上看,河神确实很灵,因为河神娶媳妇后的确没有发过大水。但实质上,漳河没有发过水是因为这里降水量少,年年闹旱灾就是证明。巫婆和官绅利用这一点来欺骗百姓,搜刮钱财。西门豹讲这句话时心里已经明白河神娶媳妇是个骗局,“真灵啊”是反话,带有讽刺意味。 ②这句话一语双关,西门豹要借送新娘惩办首恶的计划已经成竹在胸,这样说是为了防止因过早泄露而打草惊蛇。 2.交流讨论,深挖事情经过。 过渡:西门豹明显是打定主意要在河神娶媳妇那天破除迷信,那么他具体会怎么做呢?他最后达到自己的目的了吗?他的做法恰当吗?请大家自由朗读第10~15自然段,跟随老师一起来探究。 (1)学生圈画西门豹的施计过程,教师相机点拨品析重要语句。 A.不行,这个姑娘不漂亮,河神不会满意的。麻烦你去跟河神说一声,说我要选个漂亮的,过几天就送去。(西门豹为什么要说“这个姑娘不漂亮”?他真的要另选一个姑娘吗?) 明确:西门豹这样说是为了找个理由把巫婆投到河里。说这个姑娘不漂亮,河神不会满意,要另选一个漂亮的,西门豹并不是真的这样认为,而是故意装着认真给河神娶媳妇,用这些话做借口。这样既可以挽救“新娘”,又可以惩罚巫婆,可谓一举两得。 B.等了一会儿,西门豹对官绅的头子说:“巫婆怎么还不回来,麻烦你去催一催吧。”(如何理解西门豹此处的行为和语言?) 明确:“等了一会儿”并不是真的要等巫婆从漳河里出来,而是做出等的样子。“还不回来”并不是西门豹认为巫婆能回来,而是故意这样说,表面上做出以为巫婆能回来的样子。“麻烦”表面上是对官绅头子说的客气话,实际上是要严惩这个官绅头子,把他投进漳河里。 C.官绅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跪下来磕头求饶,把头都磕破了,直淌血。(这一句运用了什么描写?他们为什么“面如土色”?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明确:这一句运用了神态和动作描写。官绅吓得“面如土色”是因为他们害怕自己也被投进漳河,害怕丢了性命。从中可知所谓的河神都是骗人的。 (2)再读西门豹施计过程,探究西门豹做法的巧妙。 ①西门豹为什么要把官绅头子投进漳河?为什么不把其他官绅都投进漳河? ②西门豹为什么不直接把巫婆和官绅抓起来杀掉? ③西门豹破除迷信巧妙在哪里? 预设:教师出示问题,学生反复默读第二部分,分小组进行讨论。在课堂上分享讨论的结果,教师做好引导和纠正工作。 明确:①杀官绅头子的原因是A.他是首恶,与巫婆勾结骗钱害人;B.不杀官绅头子就不能吓唬到别的官绅,逼他们说出真相;C.不杀他,他又会联合别的巫婆来骗钱害人。 不杀其他官绅的原因是A.他们不是首恶;B.逼他们说出真相;C.表现西门豹惩罚有度。 ②因为当时的老百姓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巫婆和官绅的真面目,西门豹这样做目的是使广大百姓在河神娶媳妇的现场受到深刻教育,从迷雾中觉醒,明白巫婆和官绅都是骗钱害人的。西门豹最终用事实教育了被愚弄的老百姓,破除了迷信。 ③巧妙之一在于安排周密。西门豹先以姑娘“不漂亮”“河神不会满意” 为由,派巫婆去跟河神“说一声”,再派官绅头子去“催一催”,这样做既保护了新娘,又惩办了巫婆、官绅头子。巧妙之二在于不动声色。西门豹假装客气,“麻烦”那些恶人去跟河神“说一声”,在不动声色中坚决地将他们扔进漳河。巧妙之三在于假戏真做。西门豹自始至终严肃认真地演好“送送新娘”这场戏,语言上不留一点儿破绽,行动上假戏真做,让官绅们胆战心惊,让老百姓有充分的时间看这场戏。巧妙之四在于讲究策略。区别对待,即惩办首恶,教训胁从,主要目的是破除迷信,教育百姓。 3.放手自学,领悟事件结果。 过渡:送走了巫婆和官绅头子,送走了封建迷信,邺地的人祸算是解决了。那么天灾呢?我们再接着看最后一个自然段。 (1)学生齐读第16自然段,根据阅读体验互相提问并解决问题。 预设: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学,统计学生们的提问,并让学生一一解决。对于问题,教师可以做适当的提示。如西门豹为什么要开渠引水?(为解决干旱问题)本段与上段有什么逻辑关系?(只有西门豹先破除迷信,人们才会相信他,才愿意去开渠引水,庄稼才能丰收;如果不先破除迷信,就没有人敢开渠,人们照样逃离,就不会改善邺地的状况) (2)复读全文,整体感知人物形象。 明确:西门豹是一个关心百姓生活、重视调查研究、尊重事实、有智慧、讲策略的人。 小结:这个故事虽然发生在两千多年以前,却一直流传到了今天,并将一代代传扬下去。人们会永远记住这个成功治邺的地方官,因为他的智慧,因为他的一心为民。真正有德行的人会在人们的口口相传中名垂千古,而恶人只会遗臭万年。 三、拓展阅读,赏析名段(篇) 过渡:西门豹巧施妙计,就惩治了在邺地作恶的巫婆官绅,破除了邺地百姓的迷信思想,他的智慧让人敬佩。我国古代像西门豹这样的聪明人还有不少,蔺相如就是其中的一位。下面我们就一起读一读完璧归赵的故事,看看蔺相如又是怎么个聪明法。 1.出示课外阅读片段,指名朗读。 完璧归赵 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有一回,赵王得了一件无价之宝,叫和氏璧。秦王知道了,就写一封信给赵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这块璧。 赵王接到了信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攻。 正在为难的时候,一位大臣说有个人叫蔺相如,他勇敢机智,也许能解决这个难题。 赵王把蔺相如找来,问他该怎么办。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赵王和大臣们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秦王怕他把璧真的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蔺相如知道秦王丝毫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一回到住的地方,就叫手下人化了装,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了。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就先把十五座城交给赵国,赵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2.阅读与交流。 (1)是谁派人送信到赵国要和氏璧?他打算拿什么来换?(秦王;十五座城池) (2)赵国为什么要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去见秦王?(赵王担心如果把宝玉给秦国,怕得不到秦国答应给的十五座城;如果不给,又怕秦王派兵攻打赵国。蔺相如认为自己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3)蔺相如是如何保住和氏璧的?(蔺相如不畏强暴,以指出璧瑕为借口,机智地索回了和氏璧,并当廷与秦王据理力争,终于使这块宝玉完整无损地回到了赵国) 四、读写结合,学有所获 过渡: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今天学的这篇课文运用了大量的语言描写,像这样的文章特别适合改编成剧本。请大家参考教材上的示例,一起改一改,演一演吧! 1.出示“小练笔”,学生分组练习改编。 小练笔:试着根据“阅读链接”中的剧本开头改编课文,并演一演这个故事。 提示:剧本里的时间、地点、人物和背景课文中都已经交代,需要改编的场景是西门豹揭穿巫婆官绅骗局的过程,即课文第10~15自然段。课文本身的人物语言可以直接引用,也可以根据表达需要稍作修改,其他人物的语言要通过合理想象来补充,还可加入恰当的对话使情节保持流畅。 2.小组交流,分角色表演,集体评议。 提示:各小组确定剧本内容后,组内成员选定表演者并进行演出排练,在班上举办一次课本剧演出比赛。演员们在表演时注意动作、表情要随着人物的心理和情节的发展而变化,台词要饱含感情。演出完毕后,教师点评,学生选出最佳剧本、最佳演员。 五、背诵积累,拓展延伸 1.背诵、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丰富积累。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创设情境,感悟人物内心 师:同学们,下面我们来进行一场小采访,好吗? 生:好。 师:当时,漳河边上站满了人,他们都看到了西门豹破除迷信的整个过程,围观的人肯定有很多很多想法,假如当时你也在场,你会问老百姓、卫士、官绅、西门豹哪些问题呢?再请一些同学扮演老百姓、卫士、官绅、西门豹,回答同学提出的问题。 (先请三位同学当老百姓,屏幕上出现老百姓的头像) 生:我想问老百姓,你们同意西门豹惩治巫婆、官绅这种做法吗?为什么? 生(老百姓):我同意,因为巫婆和官绅都是骗钱害人的。 生(老百姓):我同意,因为巫婆和官绅害死那些么多人,也应该轮到他们受罚,西门豹这样做,既可以服众,又可以达到惩治他们的目的。 师:下面请出官绅。 生:卫士把你们的头子投进漳河时,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官绅):我的心情是提心吊胆的,怕西门豹也把我们扔下去。 生(官绅):当时我的心情很害怕,看见头子被扔下去没有好下场,我怕我们也没有好下场。 生:官绅,当你们在磕头求饶时,你们打算以后怎样做? 生(官绅):我以后想当一个好人,不骗钱,不相信迷信。 生(官绅):我以后要做西门豹这样的人。 师:好,我们就请出西门豹。(屏幕出现西门豹的头像) 生:西门豹,你为什么要这样做? 生(西门豹):因为巫婆和官绅都骗钱害人,他们不受到惩罚是不行的。 师:希望同学们将来长大成人后,如果能做官,也要做一个像西门豹这样的好官。 赏析:本教学片段是对理解西门豹惩处巫婆和官绅情节的一个深化。教师通过创设情境,以“新闻采访”的形式来揣摩人物心理,体会西门豹破除迷信方法的巧妙。这一教学方式十分新颖,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思考的现状转化为学生主动并乐于思考,让课堂真正“活”起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