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案),同课异构2套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案),同课异构2套

部编版四年级 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案),同课异构2套 第七单元 ‎ 本单元以“报效祖国”为主题,包含《古诗三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延安,我把你追寻》四篇课文,“习作:写信”和“语文园地”。‎ 本单元最重要的语文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本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均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其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都是以主要人物的言行来体现人物的品质的。教学本单元课文,要以读为主,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品质,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单元习作是“写信”,在关注书信格式的同时,还要注意书信的内容以及书信的对象。“语文园地”主要是学生之间交流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学会正确运用成语,学会使用反问句。背诵、积累古诗。‎ 内容 课时 内容简说 教学要点 古诗三首 ‎2‎ ‎《出塞》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表达了诗人对安定、和平生活的渴望与期盼。《凉州词》描写了出征前将士们开怀畅饮的场面,表现出将士们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豪迈情怀。《夏日绝句》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1.会认30个生字,会写“塞、秦”等23个字,读准“将、宁、要”3个多音字,会写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边塞诗”的特点。默写《出塞》《夏日绝句》。‎ ‎3.学习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的胸怀和抱负,梅兰芳坚贞不屈的可贵品质,激发学生立志读书,热爱祖国的情感。‎ ‎4.对比朗读,体会延安精神的内涵及重要性。‎ 为中华 之崛起而读书 ‎2‎ 文章主要叙述了少年周恩来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见到一位妇女被欺负却无处说理,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沉重分量,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事。‎ 梅兰芳 蓄须 ‎1‎ 这篇课文讲述了梅兰芳为了表达对日寇的抗议,找很多借口,留起胡须,最后不惜自伤身体,拒绝为日本人演戏的事。‎ 延安,我把你追寻 ‎1‎ 这是一首歌颂延安的诗歌,表达了作者对延安精神的追寻以及对延安的向往之情。‎ 习作 ‎2‎ 写信 ‎1.知悉写信的格式,学会写信。‎ ‎2.与同学交流写信的注意事项。‎ 语文园地 ‎1‎ 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 ‎1.交流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2.正确运用表现革命烈士的成语,学会运用反问句。‎ ‎3.背诵《别董大》,积累有关别离的诗句。‎ ‎21古诗三首 ‎1.会认“塞、秦”等4个生字,会写“塞、秦、征”等10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将”的读音和意思。理解“飞将、沙场、人杰”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出塞》《夏日绝句》。‎ ‎3.借助课后注释及工具书,了解古诗大意。边读边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的意境。‎ ‎4.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重点 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的意境。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难点 了解古诗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大意。‎ ‎1.字词教学 本课的生字教学,会认字有4个,要掌握的多音字1个,会写字10个。读音方面:其中“项、雄”是三拼音节,特别注意“征”是后鼻音,不要读成前鼻音。‎ 识字、写字方面:左右结构的字有“征、词、催、醉、雄、项”。 “催”是易错字,学生容易把单人旁写成双人旁。‎ 记忆生字方面:可以采用两个熟字相加,如“工+页=项”;可以采用换偏旁的方法,如“摧——催”。‎ 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时,放手让学生凭借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自学,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 ‎2.阅读理解 这三首诗前两首是边塞诗。对于古诗的理解,要从“解诗题”开始,然后到“知作者”,接着是“明诗意”,最后是“悟诗境”。学生要多了解诗的创作背景,感悟作者丰富的情感。‎ ‎3.表达运用 学以致用,学生学会通过注释,以及关键词了解诗意,快速融入诗中的意境,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1.预习提纲 ‎(1)搜集王昌龄、王翰、李清照的资料,了解诗人的生平,掌握文学常识。‎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借助注释或其他方法弄懂词语意思。‎ ‎(3)再读课文,了解三首古诗的大意。‎ ‎(4)在书上作简单的批注,初步体会到作者的丰富情感。‎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出塞》‎ 课时目标 ‎1.会认“塞、秦”等4个生字,会写“塞、秦、征、词”等10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将”的读音和意思。理解“但使、龙城飞将”等词语,理解诗句的意思。‎ ‎2.边读边想象画面,理解古诗内容。‎ ‎3.在品读过程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一、谈话导入,引入课题 ‎1.同学们,你们对唐诗一定不陌生吧?许多同学都是从咿呀学语时就开始接触唐诗的。的确,唐诗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的一朵奇葩。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积累了不少的古诗,现在,老师想考考大家,看看这几句古诗,你们会填吗?(出示课件)谁来试试,把这几句补充完整?‎ 课件出示:‎ ‎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看来,同学们平时很注重积累,那你们发现没有,这几句诗有什么特点呢?(都是描写边塞军旅生活)‎ 我们把这种描写边塞军旅生活和自然风光的诗,称之为边塞诗。‎ 教师出示边塞图片,让学生感受边塞的环境。是啊,边塞只有长河落日、大漠孤烟、茫茫戈壁,给人一种荒凉孤寂的感觉。‎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一位年轻的诗人来到西域游历,看到了边塞的风光,见证了边塞的金戈铁马,于是,他挥笔写下被历代诗评家视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出塞》,这位诗人就是27岁的王昌龄。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这首诗歌。(出示课题《出塞》,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 通过诗句及图片的展示,拉近学生与诗的距离,让他们能快速地了解边塞诗的特点。‎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出塞》这首诗。要仔细地读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诗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生字读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诗歌读通顺。‎ ‎2.学习本课生字词。‎ 课件出示:‎ 会认字:塞 秦 征 将 杰 项 会写字:塞 秦 征 词 催 醉 杰 亦雄 项 ‎(1)学生自读生字,根据自己的识字经验,交流汇报。‎ ‎(2)师生共同交流学习生字。‎ 教师教学生字时,重点引导学生注意:“征”是后鼻音,不要读成前鼻音。“塞”是多音字,不要读错,重点掌握“将”字的读音。“催”是易错字,学生容易把单人旁写成双人旁。‎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同桌间互相听写生字,互相订正。‎ 设计意图:‎ 从生字的音、形、义三方面,通过多种方法识字,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提高识字能力。‎ 三、了解诗题意思 ‎1.诗的题目是“出塞”,那“塞”是什么意思?(边关要塞)“出塞”又是什么意思呢?(到边疆戍守边关)‎ ‎2.简介作者和背景。‎ 人们常说,不打无准备的仗,充分的预习可使你在课堂上学得更轻松,关于王昌龄,关于这首诗,你有哪些了解呢?老师这里有一些资料,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件出示相关资料)‎ 课件出示:‎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他的诗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 设计意图:‎ 介绍时代背景和作者,为学生研读诗的主题打下基础。‎ 四、自读注释,通晓诗意 ‎1.了解了诗题,了解了诗人,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看看这首诗每句讲了什么意思,不懂的地方可以用问号标出来,也可以借助课本上的注释帮助理解。‎ ‎2.生汇报学习情况。‎ ‎(1)哪位同学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你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2)学生汇报、交流不懂之处。‎ 预设:为什么作者要写“秦时明月”?王昌龄是不是这些边塞将士中的一员呢?‎ ‎(3)“秦时明月汉时关”是什么意思?‎ 预设:意思是“秦汉时期的明月照着秦汉时期的边关”。‎ ‎(4)那谁能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边关呢?(荒凉,冷清,孤独,寂寞)‎ ‎3.夜深了,一轮明月照耀着清冷荒凉的边关,提起这明月,我们就会想起中国古诗中描写明月的诗句。(出示课件相关诗句)‎ 课件出示:‎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1)请大家思考一下,诗人笔下的明月与什么联系在一起?‎ 预设:思念家乡,思念亲人,保家卫国。‎ ‎(2)是啊,远离家乡和亲人,守卫边关的将士们把思乡之情都寄托在了这一轮皎皎的明月上。他们能回到日思夜想的故乡吗?他们能回家与亲人团聚吗?诗人发出感慨:万里长征人未还。‎ ‎(3)现在,带着你们的理解齐读这首诗。‎ 设计意图:‎ 抓住“明月”进行对比教学,信息量大,学生爱学,这样的纵横对比,使学生明白诗中的意象,为理解诗人的情感打下基础。‎ 五、感悟诗的意境 ‎1.再读古诗,感悟意境。‎ 这首诗想要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穿越历史的长河,回到千年前的唐朝边塞,再度走进这首诗。(学生齐读诗的前两句)读了这两句诗,你的脑海里出现了什么画面?‎ ‎2.教师引导:是啊,宁静的夜晚,偏远的边关,清冷的月光,戍边的将士,这是一幅多么孤寂、萧瑟的画面啊!‎ ‎3.都有谁在盼着远方的将士归来呢?(白发苍苍的父母,可怜的妻儿)‎ ‎4.同学们,我想用一个字就能概括他们此时心中的痛苦、无奈,一个“悲”字。这就是战争带给我们的痛苦,此时此刻,他们多么想念能征善战的飞将军——李广。‎ ‎(师简介李广,课件出示李广资料)‎ 李广(?—前119),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西汉名将。匈奴畏服,称之为飞将军。司马迁评价他:“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这样的将军怎能不让我们怀念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后两句诗。为什么唐代的士兵在思念他?(希望能有一位像李广一样能征善战的将军来带领他们保家卫国,希望朝廷能够起用良将……)‎ 设计意图:‎ 教师通过激情的语言,描绘了“人未还”的悲惨情景,引导学生感受边疆战事惨烈,戍边将士生活艰苦,渴望战事平息回到家乡。‎ 六、回顾全诗,拓展延伸 ‎1.现在,想象你们自己就是戍边的将士,你们伫立在边关,思绪万千,有悲有壮,让我们用朗读来表达我们的悲壮情怀吧!‎ ‎2.和《出塞》一样有着悲壮情怀的边塞诗还有很多,老师也搜集了一首,大家可以看一看,读一读。‎ 课件出示:‎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学生读古诗,分组齐读。‎ 设计意图:‎ 教师通过出示课外的边塞诗,让学生增加同类型知识的积累,拓宽学生视野,拓宽知识面。‎ 第2课时 ‎《凉州词》《夏日绝句》‎ 课时目标:‎ ‎1.学习《凉州词》《夏日绝句》,理解“沙场、人杰、江东”等词语,理解诗句的意思。‎ ‎2.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感悟古诗的节奏、韵律和意境,体会诗人是怎样表达情感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一、学习《凉州词》‎ ‎(一)复习旧知,谈话导入《凉州词》。‎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出塞》这首诗,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谁掌握的知识多一些。‎ 课件出示:‎ ‎(1)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2)“塞”有三种读音,在“出塞”中读(sài)。在 “阻塞”中读(sè)。在“塞车”中读 ‎(sāi)。‎ ‎2.唐代的边塞诗歌,有的倾诉离别的思念,有的描写边关的风光,有的讲述战争的残酷……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边塞诗《凉州词》,体会一种别样的情怀。‎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使学生快速掌握上堂课知识,进入本节课的学习,同时因为《凉州词》和《出塞》一样都是边塞诗,因此学生更易接受。‎ ‎(二)理解题意。‎ ‎《凉州词》为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歌)配的唱词,不是诗题,而是一种曲调名。当时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设计意图:‎ ‎《凉州词》与前一首诗《出塞》不同,理解后,学生会更容易进入课文的学习。‎ ‎(三)理解诗句。‎ ‎1.学习第一、二句。‎ 课件出示:‎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1)读一读诗句,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指名答。‎ 生:我仿佛看到了将士们举起酒杯,正要痛饮葡萄酒,马上就听到了催人出发的琵琶声和战马的嘶鸣。‎ 师:说得非常好,那么谁能说说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回答,教师及时评价、总结,并课件出示诗句意思:‎ 诗意:精致的酒杯中斟满了葡萄酒,将士们正准备举杯痛饮,却听到了战马上弹起琵琶,在催人出发了。‎ ‎(2)指导朗读:这样的画面使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气氛?你们听,琵琶声传来了,此刻,军旗猎猎,战马嘶鸣,出征在即。谁再来试着读一读,把这种气氛读出来。(指名读,师相机指导)‎ ‎2.学习第三、四句。‎ 课件出示:‎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教师引导:这样难得的盛宴,这样难得的气氛,将士们开怀畅饮,似醉非醉之时好像在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2)理解“沙场”即战场。‎ ‎(3)第三、四句诗是什么意思呢?谁来说一下?‎ 教师指名学生作答,并及时评价。‎ 课件出示:‎ 诗意:将士们喝醉了躺在战场上。也请你不要笑话,自古以来当兵打仗,有几个能从战场上平平安安地返回家乡?‎ ‎(4)“醉卧沙场”表现出来的不仅是将士们豪放、开朗、旷达的感情,而且还有着视死如归的勇气,这和豪华的筵席所呈现出的热烈气氛是一致的。“几人回”则表现出战争的残酷,渲染了悲壮的氛围。‎ ‎(5)指导朗读,互相背诵:“古来征战几人回”这个反问句,残酷地展示了战争的后果,深化了古诗的主题。朗读时,要语气加强,声调上扬。‎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以读悟情,以读入境,加深体验,培养语感。深入挖掘文本,扎扎实实进行听说读写训练。‎ 二、学习《夏日绝句》‎ ‎(一)教师谈话,导入新课《夏日绝句》。‎ ‎1.同学们,喜欢听歌曲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歌曲《月满西楼》,可要认真听哦!‎ ‎(播放歌曲)歌曲听完了,谁来说一说自己的感受?指生交流。‎ ‎2.这首歌柔美、清幽,你知道它的歌词是谁写的吗?‎ 这首词的作者就是堪称“婉约词宗”的宋代才女李清照。课前老师让大家搜集了李清照的资料,谁来说一说你对她的了解?‎ 指名交流后,根据学生回答适时出示资料:‎ 李清照(1084—约1156),号易安居士,生于齐州济南(今山东济南)。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著有《易安居士文集》。‎ 李清照的词成就最高,她的词作多是写离愁别绪,婉约缠绵。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宋代才女——李清照,一起走近她的这首千古绝唱:《夏日绝句》。(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以情感为突破口,充分利用学生已构建的知识库,让他们在感受诗人情思的同时,激起他们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初读感悟,注意断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诗的节奏和停顿。‎ 生自由练读,指生展示读,注意停顿。‎ 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2.学生读诗后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小组内讨论交流。‎ ‎3.学生齐读《夏日绝句》。‎ 设计意图:‎ 积累在学语文的过程中是比较重要的,新课标也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 ‎(三)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2.品读第三、四句诗。‎ ‎(1)提问:从哪两句诗可以看出诗人怀念项羽?‎ 生: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学生齐读。‎ ‎(2)引导:那从哪一个字可以看出诗人对项羽深深的怀念?‎ 重点理解“思”字后,指名读第三、四句诗。‎ ‎(3)点拨:诗人为什么如此怀念项羽?谁能向我们介绍一下项羽?‎ 课件出示:‎ 项羽(前232—前202),秦朝末年的起义军领袖,曾领导起义军消灭秦军主力,自称“西楚霸王”,后被刘邦打败,不愿屈服投降、苟且偷生,在乌江边自刎而死。‎ ‎(4)再读诗句,学生闭上眼睛,教师进行引述:此时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听到了什么?‎ ‎(5)指导朗读这两句诗:同学们,请用你们的声音表现出对项羽这个英雄人物的怀念之情,请你们声情并茂地传递对他的崇敬。‎ 教师引读: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3.引导过渡:站在英雄曾经顽强抵抗的地方,看着眼前滚滚流淌着的江水,李清照不禁高喊——(课件出示诗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1)生齐读: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2)提问:“人杰”“鬼雄”你是怎样理解的?‎ 预设:人杰:人中豪杰;鬼雄:鬼魂中的英雄。‎ ‎(3)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预设:“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是李清照做人的标准,那就是:有正气、有骨气、有气节。让我们读出她豪迈的气概吧!‎ ‎(4)指导朗读:一个内敛、含蓄的女词人却有如此宽广的胸襟,人们怎能不为之动容呢?我们所有的女生站起来,把这种气魄读出来。(女生读)你们的决心老师感受到了。来,男生们,拿出你们的男儿气概。(男生读)让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一起来读吧!(师生齐读)‎ ‎(5)同学们,我们的女词人此时此刻想表达出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这份宁死不屈的爱国热情真是令人荡气回肠呀!让我们再次感受这份浓烈的情感!‎ 设计意图:‎ 以诵读体味为主要的教学形式,注重在诵读中意会、体味。创设情境,使枯燥的文字转化成丰富的形象,让丰富的形象又生发出更为多彩的画面,这样静态的阅读中注入了动态的情景,使隐含的意境逐渐显现。让学生凭借意象的力量,超越时空,感受诗歌永恒的魅力。‎ 三、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讲述:在历史长河中,又有多少文人墨客如李清照一样抒发着自己的爱国热情,让我们走近他们去感受那份炽热的情感吧!‎ 学生交流搜集到的古代爱国诗篇,并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2.总结:《夏日绝句》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诗的开头两句是针对那些贪生怕死,偏安一隅,不思收复失地的南宋统治者说的。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意思,借历史典故来抒发感情。李清照用项羽宁死不屈的气概来强调自己“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观点。全诗围绕一个“思”字,直抒胸臆,写出了诗人对待生死的态度,特别是“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已经成为格言警句,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爱国青年。‎ 设计意图:‎ 教师除了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之外,还应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成的独特感受,引导他们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再通过联系实际生活,使民族文化的因子逐步融入学生的骨血,为他们的生命着上民族的底色。‎ 一、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古诗词,我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出塞》一诗中,引导学生根据诗意想象边塞的情景,学生畅所欲言,描绘出一幅孤寂、萧瑟的画面。‎ 二、采用读悟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时,我采用读悟结合的方法,先让学生自读自悟,划出古诗朗读的节奏,同时,补充一些与学生生活时代相差较远的资料,以便加深学生的理解。‎ 三、不足之处。‎ 这节课基本上完成了教学任务,但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其一,表现在设问时还缺乏对学生情况的调查,有些问题学生回答时似是而非,有的是答非所问。其二,学生的见识较少,在引导品读悟情时挖掘得不够深,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只有老师代答 ‎;再有,由于时间紧,让学生带着感情诵读时间不够充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要注意改进,力求做到尽善尽美。‎ ‎21古诗三首 课题 古诗三首 课型 讲读课文 ‎ 授课 时间 ‎2课时 ‎ 教学 目标 ‎1.认识本课“塞、秦、征”等8个生字,会写“词、催、醉”等10个生字,理解“但使、飞将、欲饮、人杰”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默写古诗《出塞》《夏日绝句》。‎ ‎3.理解诗句的意思,再明白诗的大意。‎ ‎4.体会诗人的思想,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教学 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 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人的思想,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 ‎3.背诵古诗《出塞》。‎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分钟 一、知诗人 解诗题 课前预热:以诗会友《静夜思》。李白在什么情况下会思念家乡?你有过想家的经历吗?‎ ‎1.知诗人: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三首》。说到唐诗,你们会想到哪些唐代诗人?你对诗人了解多少?我们今天学习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写的《出塞》。(课件出示2)‎ ‎2.读诗题《出塞》。“塞”是什么意思?“出塞”怎么解释?‎ ‎(是古代军歌的一种题目,出征到塞外的意思。)‎ ‎3.你想到边塞看看吗? ‎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语言美。】‎ ‎【设计意图:初步感受诗文内容,扫除学习诗文中的障碍。】‎ 欣赏图片。边塞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教师板书:《古诗三首》)‎ 在学习在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 ‎(课件出示3)‎ ‎(出示课件——王昌龄照片、生平简介)‎ 新课 教学 ‎(   )分钟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课件出示4)“塞、秦、征、还”‎ ‎2.学习生字 ‎(课件出示5)“塞、秦、征”‎ 指导书写:(课件出示6)‎ ‎ “塞”的中间第三横长;“秦”上大下小;“征”左窄右宽。‎ 三、再读诗文,探究诗意 ‎1.师:学习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写的《出塞》。‎ 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说说哪个字容易读错。‎ ‎(2)大家跟读,学习“秦”字。‎ ‎(3)提问“但使,飞将,不教,胡马”等词的意思。‎ ‎2.朗读古诗:根据平仄规律和七言绝句这种诗体的特点来读。‎ 师:到底诗人吟了什么诗,我们来听听看。‎ ‎(生听课件中范读)(课件出示7)‎ ‎(指名读,齐读,师范读。)‎ 读得字正腔圆是学诗的第一步,我们还要读出诗的韵味,读出诗的感情,这就是要理解诗的意思。我们来说说学习古诗有什么好的方法?‎ ‎3.师:现在请同学自由朗读这首诗,通过图文结合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诗中的字、词,不懂的字用“△”标出。‎ ‎(生自由朗读学习古诗)‎ ‎4.交流学习一、二两句。‎ 在这两行诗中,有什么不懂的字词可提出来。‎ ‎【设计意图:有序的问题引导,让学生循序渐进的进入诗中,逐层深入地积累知识。】‎ 小组合作理解诗意:根据我们说的学习方法再读古诗,把理解的词放入诗中,用我们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 ‎5.反馈交流:在边塞看到秦汉时的明月,照着秦汉时的边关,万里出征的将士们仍未归还。只要汉代的飞将军李广还在,决不会让匈奴的军队越过阴山。(课件出示8)‎ ‎6.指导第一句的修辞手法“互文”。像这样前文含有后文中省略的词这样的修辞手法叫“互文”,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教师板书:互文 秦汉)‎ ‎7.同桌互说诗意,再读古诗。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8.指导朗读朗读整首诗。‎ 朗读古诗时不仅要读准字音,有感情,还应有节奏,我们根据画好停顿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生有节奏地朗读古诗)‎ 三、悟诗情 体会“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 我们理解了古诗的意思,现在我们来体会诗中的情感。 ‎ ‎(一)感悟画面之悲。‎ ‎1.师范读诗句。‎ 你眼前出现一幅什么画面?‎ ‎(板书:明月 关 人未还)这样的画面给了你什么样的感觉? ‎ ‎2.指导读出感觉。 ‎ 小结:古代描写军旅生活的诗歌,大都要写到明月和边关。“明月”“边关”已经成了戍守边关将士们生活的两个典型的景物。 ‎ ‎(二)感悟人心之悲。 ‎ ‎1.从征人角度感悟。 ‎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诗的意境,并锻炼学生的鉴赏能力。】‎ ‎【设计意图:学习写法,积累经验。】‎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展示,提升对课文的理解。】‎ ‎“人”指什么人?(板书:同情征人)(唐代镇守边塞的士兵统称征人) ‎ ‎(1)想一想:白天军务繁忙,到了静夜面对边塞荒凉的关山和一轮明月,那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来驻守边关的征人们,会想什么呢?(家  亲人) ‎ ‎(2)补诗句:(课件出示9李颀诗:“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师:不知何处传来悠扬的芦笛声,引得征人直往家乡的方向望。他们望到了什么? ‎ ‎(望到的依然是明月和边关。)他们什么心情?体会失望、悲伤。 ‎ 读出语气。 ‎ ‎(3)激情引读:回家是千百万征人萦绕心头上的梦啊!却只能化为一句——(引读)‎ 课件出示10‎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 ‎2.从亲人的角度感悟 ‎ ‎(1)过渡:征人在万里之外喋血沙场,在同一轮明月下他们的家人在做什么呢?‎ ‎(2)想象说话:白发苍老的双亲,拄着拐杖,倚在门口,对远方的儿子说__________。勤劳善良的妻子,干完农活,站在村口,对远方的丈夫说____________。孤苦年幼的孩子,对远方的父亲喊:_________。(课件出示11)‎ 指名反馈 ‎ ‎(3)师:多么动情的呼唤,多么强烈的期盼,但他们等来的盼来的却依然是“人未还”引读。此时月圆人却不圆他们会是什么样的心情?(悲伤)(板书:悲壮) ‎ ‎(4)指导读出感情。 ‎ ‎(三)感悟历史之悲 ‎ 师:这样的思念,这样的等待,是不是一年,两年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事频繁,征人死伤无数。翻开历史的长卷,朝代变迁:我们发现从秦代到唐代中间隔着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这是悠悠千年的历史啊。(课件出示12) ‎ 师:至秦至汉至唐,明月依旧,边关如故,多少征人尽望乡啊,依然是——(引读)‎ 课件出示13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悠悠千年,月圆家不能圆,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依然是(引读)‎ 体会诗人情感:一句“人未还”让我们尝尽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写下这两行诗句,诗人王昌龄留下了眼看泪。这是什么样的眼泪?反馈并读出语气。 ‎ 师:这是伤心的眼泪更是同情的眼泪。同情征人有家不能回的悲伤,同情征人的家人失去亲人的悲痛。让我们带着感受来齐读这两行诗。 ‎ ‎3.征人们为什么不回家?我们来看一段资料。另外还有许多边塞诗,也反应了边塞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 ‎ 课件出示14“据《资治通鉴—唐》记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唐·李颀《古从军行》 ‎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唐—王昌龄《塞下曲》 ‎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王翰《凉州词》。‎ 体会“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1.看到征人悲惨的生活,看这千百万妻离子散的家庭,你们想对这无休止的战争说什么?所以诗人这样写到:“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设计意图:了解历史,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文本理解和感悟能力。】‎ ‎(1)为什么要写西汉飞将李广呢?‎ ‎(补充:《塞下曲》能骑善射,力大无比。)“不教”是什么意思? ‎ ‎(2)读出豪迈、勇敢、一往无前。 ‎ 从这两行诗中感受到诗人什么样的希望?(板书:渴求良将,渴望和平。) ‎ ‎2.激情引读 ‎(1)这两句诗表达了王昌龄殷切的希望,我们来表达下诗人的希望好吗?(引读) ‎ ‎(2)这两句诗仅仅表达了王昌龄的希望吗?还表达了谁的希望?是呀,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的希望,他们希望(引读)这也是千百年来征人们亲人的希望,他们希望。(引读) ‎ ‎3.体会壮的感情 ‎ 出示《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体会战士们的豪情壮志。齐声朗读。 ‎ 四、布置作业 ‎ 将你今天在课堂上的收获加上你的想象,将《出塞》这首诗改成一篇记叙文或一个故事。‎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分钟 五、总结 ‎ ‎1.“人未还”虽说是悲痛的,但也见证了战士们保家为国的壮烈。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这首诗。从诗中你感受到王昌龄是一个什么样的诗人?(板书:忧国忧民) ‎ ‎2.写法:这首诗的体裁是“七言绝句。”这首诗气势雄壮,既写了征人的哀叹,又写出了渴求良将的愿望和报效国家的志向。真不愧为“七绝诗”的压卷之作。 ‎ 同学们,古时战事不断,今天的世界仍不太平,世界上战争从未停止。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这样一首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诗篇。让我们带着体会齐诵这首诗。有能力的同学可以不看书。‎ ‎【设计意图:总结学法,积累学习古诗的经验。】‎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 ‎  万里长征人未还(huán hái ) 还(hái huán)来就菊花 ‎  但是龙城飞将在(jiànɡ jiānɡ ) 将(jiānɡ jiànɡ)军 ‎  不教胡马度阴山(jiào jiāo) 教(jiāo jiào )课 二、填空。‎ ‎1.龙城飞将指的是( ),他是( )代名将,被世人成为( )‎ ‎2.“阴山”指今天的( )境内,古代中国的边疆要塞。‎ ‎3.这首诗中的( )是千古名句,前半句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方法。‎ ‎4.《出塞》作者王昌龄是( )代诗人。诗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两句向我们展示了一幅 图。诗中融抒情和议论为一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三、选择。‎ ‎1.“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一句中“飞将”指的是( )。‎ A.李广 B.岳飞 C.文天祥 ‎2.“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一句中“度”的意思是( )‎ A.度步 B.度过 C.越过 四、说说你对“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两句诗的理解。‎ ‎ ‎ ‎【答案】‎ 一、huán hái jiànɡ jiānɡ jiào jiāo 二、1. 李广 汉 飞将军 2. 内蒙古 3.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4.唐 冷月照边关的苍凉;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希望朝廷启用良将,早日平息边关战争,人民安居乐业。‎ 三、1.A 2.C 四、不仅写出了战争的残酷,对边塞战士的同情,还写出对历史沧桑的感悟与对现实的无奈,其实后面两句更直接的写出作者对良将的向往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第二课时 ‎ 教学 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学习李清照崇高伟大的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奋发图强的精神。‎ ‎3.背诵古诗。默写古诗《夏日绝句》。‎ 教具 准备 ‎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分钟 一、谈话激趣 同学们,我们知道,古诗语言精炼,意境深远,是悠久的中华文化瑰宝之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外两首诗。‎ ‎2.出示并理解课题。‎ ‎(课件出示16:沙漠图片)西域沙漠,人烟稀少,这,就是唐朝的边塞重镇,凉州当地歌曲中夹杂有少数民族的曲调,别具一格,人们称之为凉州词,许多诗人都喜欢为它填写新词咏唱。今天我们来学习唐朝著名诗人王翰写的《凉州词》。(教师板书:《凉州词》)‎ ‎ ‎ ‎【设计意图:根据学古诗的几个步骤学习古诗,是学生更加熟练地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新课 教学 ‎(   )分钟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感。‎ ‎(课件出示17)“琵、琶”注意:葡萄和琵琶的读音。‎ ‎2.学习生字 ‎(课件出示18)“词、催、醉”‎ 指导书写:“词、催、醉”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催”是左窄右宽;“醉”左右结构匀称。‎ ‎3.教师范读,指导读出节奏。‎ ‎4.学生自由读注意读出诗的节奏感,借助注释说说读懂了什么。‎ ‎【设计意图:自学生字,通读全诗,为学诗做准备】‎ ‎5.小组交流读懂了什么。‎ 三、学习古诗《凉州词》‎ 师:刚才大家通过读诗初步了解了古诗的内容,你刚才说到那盛宴摆满了葡萄美酒啊,让我们读读这一句(出示诗句第一行)。(课件出示19)‎ ‎1.展开想象,你看到了什么?‎ 醉人的葡萄酒、那精致的夜光酒杯闪着亮光盛满了香甜的美酒。‎ 师:同学们,这就是夜光杯,相传是周穆王时代,西域胡人用白玉精制成,因“光明夜照”得名;凉州往西就是新疆的吐鲁番,那里可是盛产葡萄美酒和夜光杯的地方,(课件出示20)很多同学发出了惊叹声,谁来读出这样惊喜的感觉?‎ 这样的葡萄美酒和夜光杯,让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场景?你想想到些什么?‎ 碰杯声、欢笑声,劝酒声,多么欢快的气氛啊。这情景使人异常兴奋——读:‎ 盛大的酒宴上有很多夜光酒杯盛满了香甜的葡萄酒,酒席上摆满了丰盛的食物,很多将士在举杯欢庆,真是豪华的盛宴啊,真是令人神往啊,谁能把这样盛大的场面读出来。‎ 指名读,女生读。‎ ‎2.将士们刚要举杯豪饮时,你们听,什么声音传来了?急促的琵琶声。‎ ‎ 边听边读,这急促的琵琶声在催促什么?‎ ‎(1)这急促的琵琶声在催促战士们赶快奔赴战场。‎ ‎(2)这急促的琵琶声还在催促什么?还有不同的感受吗?西域人有骑在马上弹奏他们特有的琵琶以助兴的习俗。‎ ‎——是不是应该从“催”里读出:‎ ‎【设计意图: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深刻的理解诗意。】‎ ‎(1)快尽兴畅饮;(2)快奔赴战场(3)快喝,喝完了要奔赴战场。‎ 师小结:同学们通过边读边想,从这个“催” 字中读出了不同的情怀。‎ ‎3.小结:这场酒宴真是非常隆重,有欢快的琵琶声,有醉人的美酒,酒宴上人声鼎沸、酒杯交错,谁来读出这样盛大的场面。指名读、分组读。‎ ‎4.激越的琵琶声,让我们在场所有的将士们兴致飞扬,诸位老兄,我有点醉了,想告辞了,你们想对我说什么?这样难得的盛宴就应该一醉方休。‎ 展开想象:“怕什么,醉就醉吧,醉卧沙场,不也是人生一大快事吗?请诸位莫笑,引入下一句。(板书:醉)‎ 指名读,从“醉卧沙场”中我听出了你们那份潇洒从容,小组读,醉了躺着沙场上为什么不要笑我呢?因为从古至今没有几个人在战场上能活着回来。‎ ‎5.是啊,你抓住“几人回”读出了将士的心声,大家再好好读一读这一句,想一想你从几人回中读出了什么?小组讨论汇报。‎ 自古以来边关烽火难息,多少将士血洒疆场!多少母亲失去自己的儿子,多悲凉啊,指名读,从你的朗读中让我想到王昌龄《出塞》的一句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多少将士就这样到了戍边再也没回来啊,谁再读。女生配乐读,我听出了母亲们的心声。‎ 伤人一万,自损八千,战争是多么残酷啊。——读全句没有几个人活着回来啊,这里运用反问的句式说出将士们的心声,在质问这场残酷的战争啊。‎ 小组读。‎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形式的读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尽管有那样多的将士们战死沙场,可仍然有无数的热血男儿们奔赴戌边、前仆后继,这是为什么?为国戌边死得其所,是无比悲壮的。‎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从古至今戌边的战士为了国家领土的完整拼死沙场、寸土不让,他们的死是悲壮的,更是豪迈的。(板书:悲壮 豪迈)‎ ‎——男生齐读。‎ 正是因为将士们有这样的豪迈的气度,才有醉卧沙场的潇洒从容。全班读。‎ 小结:好一个“几人回”,同学们今天很会学习,通过反复品读,读出了几种不同的感受。‎ ‎6. 总结全文,回归整体:‎ ‎《凉州词》短短四行,二十八个字,那盛大的场面让我们闻到了醉人的美酒,看到了将士们一醉方休、醉卧沙场的那份潇洒从容,全诗前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抒发了戍边将士为国捐躯的悲壮与豪迈。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把整首诗自己试着读一读。‎ 师:从你们这悲壮豪迈的声音中,让我们听到了战士们的心声:为国捐躯、视死如归。‎ ‎7.指导背诵。‎ 师:下面让我们将这种豪情融化在记忆中,融化在血液里,把这首诗试着背一背。‎ 学生试背,指名背,小组背,全班齐背。‎ 四、学习古诗《夏日绝句》‎ ‎(一)(课件出示21)全诗内容 ‎1.用多媒体出示,指导朗读。‎ 师导语:在那个国破家亡,风雨飘摇的时代,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南宋统治者却整日沉迷于享乐,不思恢复中原,公元1127年,李清照途经当年项羽自刎的乌江渡口,触发了她的无限感慨,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夏日绝句》。‎ ‎(在激昂的琵琶声中,毛笔楷书的诗句一一出现,师富有感情地大声朗读。)‎ 同学们听出老师怎样的感情读的这首诗吗?‎ ‎(悲愤、激昂)‎ 谁来试着读一读?‎ ‎2.请三、五名同学大声朗读,其他同学评一评,谁读得好?为什么?‎ ‎((课件出示22)用多媒体课件,入情入境,一下子将学生带入诗中描绘的意境中,因此,学生读得非常有感情。)‎ ‎3.分小组讨论,理解诗句含义。‎ ‎(1)理解第一句 学生讨论,汇报:活着要做人中豪杰;死了,也要成为鬼中的英雄。(板书:生 人杰 死 鬼雄)‎ ‎(2)理解“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学生讨论,汇报:至今人们还怀念项羽,佩服他宁死不肯逃回江东。(板书:有骨气 有气节)‎ ‎4.思考讨论:‎ ‎(1)“项羽”是什么人?李清照为什么“至今思项羽”?(说说项羽的故事。)‎ ‎ (课件出示23)秦朝末年,统治者的残暴激起了人民的不满,各路豪杰纷纷起义抗秦,项羽率领八千江东子弟渡江转战中原,消灭秦军主力,立下赫赫战功,秦朝灭亡后,与刘邦争夺天下,最终,项羽兵败亥下,退至乌江渡口。当时,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振旗鼓,项羽觉得自己无颜再见江东父老,不肯过江逃生,便下马步战,杀敌数百,负伤十余处,最后从容自刎,时年31岁。‎ ‎(2)读了这段文字,你理解了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吗?‎ ‎【设计意图:积累诗句,更利于阅读古诗。】‎ 设计意图:在古诗教学中注重“情境交融”,不仅能促进学生理解诗意,更能帮助他们体会作者的感情和诗中的意境,激发他们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 师小结:是啊!项羽活着是西楚霸王,人中豪杰,就是死,也要做鬼中英雄,而决不屈膝投降。而南宋的那些统治者却在做什么?请同学们再看一段资料。‎ ‎ 师小结:虽然岳飞被害的事情发生在李清照写这首诗之后,但如果李清照知道了这件事也一定会痛骂当时的统治者。有一首写道“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反映的就是当时中原人民的状况,而另一首诗“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反映的就是状况,面对这样的遗民,面对这样的统治者,李清照再也忍不住了。‎ ‎5.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和朗读指导。‎ 师过渡:李清照大声地呼喊“南宋的统治者啊!你们为什么不能像项羽那样……”生接着说“南宋的统治者啊!你们为什么……”‎ ‎(诗句内容较简单,学生通过自学讨论就能理解诗意,后面几道思考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李清照为什么要写这首诗。)‎ ‎ 6.总结全诗,朗读升华 师总结:是啊!一个封建时代的弱女子竟有如此的爱国情怀,竟有如此的胸襟和气魄,实在令人佩服。‎ 讨论:读了这首诗,你懂得了应当怎样做人?‎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  )分钟 师小结:做人要像李清照那样,做一个热爱祖国的人,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同学们只有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勤奋学习,将来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才不会受敌人的欺辱。让我们怀着对李清照的敬仰,让我们抱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信念,再一次大声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吧!‎ ‎7.配乐朗读全诗,让学生的思想境界得到进一步地升华。‎ ‎((课件出示24)‎ ‎ 激发学生树立远大抱负,体会诗人的情感。‎ 在激昂的琵琶曲中,大声朗读,让这首诗的字字句句和李清照的精神永远留在同学们的心中。)‎ 五、作业 ‎1.写一写这首诗的读后感。‎ ‎2.读一读李清照其他的诗词。‎ 板书 内容 ‎21 古诗三首 ‎             《出 塞》‎ 互文 明月 关 ‎ 秦汉 人未 悲壮 同情征人,渴求良将、渴望和平 ‎《凉州词》‎ 唐:王翰 醉 悲壮 豪迈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 人杰 有骨气 死 鬼雄 有气节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填空。 ‎ ‎1.“欲饮琵琶”中的“欲”意思是( ),“夜光杯”是指( )。‎ ‎2.《夏日绝句》主旨是哪句? , 。‎ ‎3. 李清照, 代女词人。号 ,齐州章丘人。‎ 二、判断对错。‎ ‎1.王翰和王之涣都是唐代诗人,他们写的《凉州词》都是边塞诗。( )‎ ‎2.最后一句是反问句,是千古名句,令人深思。( )‎ ‎3.这首诗描写了战士们出征后的场面。( )‎ 三、回答问题。‎ ‎1.《夏日绝句》这首诗怀念项羽,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价值观?‎ ‎ ‎ ‎2.“醉卧沙场君莫笑”,表现了守边将士什么样的精神面貌?‎ ‎ ‎ ‎【答案】‎ 一、1.将要 用晶莹剔透的白玉做成的酒杯 ‎2.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 ‎3.宋 易安居士 二、1.√ 2. √ 3.×‎ 三、1.李清照认为人要讲求气节,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 ‎2.表现了守边将士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是视死如归的勇气的精神面貌。‎ 教学反思 ‎1.在教学诗句时,我首先找出诗句中关键和难理解的字词,扫平障碍,继而再理解诗句就非常容易了。‎ ‎2.古诗朗读同样也要读出感情和抑扬顿挫。除了老师示范,我还利用本课现成的朗读磁带让学生连听几遍,示范效果挺好。再让学生进行朗读,朗读的效果的确好多了,真还有些古人吟诗的味道呢!其次老师还在古诗翻译的基础上再加以联想和想象,另配上悦耳的轻音乐朗读给学生听,让学生边听边体会诗中的意境,这样既能把学生带到美好的境界之中,又能为学生后面能顺利改写古诗作了良好的铺垫,起到了一举两得的作用。‎ ‎3.以前教学古诗大多采用串讲形式,这里且不谈它的效果如何,至少我以为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思维活动,自主合作,带着问题,由浅入深地学习理解诗句,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的教学还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不能直接释题,还得逐词理解后才能释题。这是四年级的第一首古诗教学,也算是学习古诗的起步,学生理解诗句的方法还要加强。应以解词串句法作为理解古诗文意思的主要方法。‎ ‎2.课堂部分在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点做得还不够,不自觉地以教师为主,应让“教师为导,学生为主体”成为习惯。‎ ‎3.诗是要多朗诵的。可是在本教学过程的朗诵的成分显然是比较少的。‎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这三首古诗是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七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这组教材围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专题进行编排,都是关讲于历史上英雄的豪迈气节的。《出塞》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表达了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安定,人民生活幸福的思想感情。《凉州词》这首诗没有直接描写战争场面的险恶,也没有具体叙述边疆生活的艰苦,而是从出生之前的饮酒写起。诗中以生活的美好与战争的残酷做对比,抒发了人生感叹,尽管这首诗的格调是悲壮苍凉的,但不悲观绝望;诗人对生活充满热爱,对死亡并不畏缩,“醉卧沙场”一语尤其显示出豪迈的气概。《夏日绝句》是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诗歌。一、二句“言理”,从生为人杰、死作鬼雄两方面具体说明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襟怀高远,极富英豪丈夫之气。三、四句将“楚汉之争”中的项羽故事,熔冶为诗,语带惋惜,弦外有音。‎ ‎【作者介绍】‎ 王昌龄 (698—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其代表作有《相和歌辞•放歌行》《杂曲歌辞•少年行二首》《塞下曲四首》等,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 王翰(生卒不详),唐代诗人。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性格豪放,能文善诗。与后来的大诗人杜甫很有交情。他的诗流丽畅达,七绝《凉州词》是流传很广的名篇。‎ 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其代表作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名句赏析】‎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这首诗没有直接描写战争场面的险恶,也没有具体叙述边疆生活的艰苦,而是从出生之前的饮酒写起。开篇第一句就充分写出了地方特色。甘醇的美酒,精致的酒杯,表明了美好的生活象征着生命的珍贵。但是,这次痛饮之后,就要奔赴战场,立即面临生死的考验。而从古到今,真正能从残酷的战争中活着回来的又有多少人呢?难怪他们要一醉方休。诗中以生活的美好与战争的残酷做对比,抒发了人生感叹,尽管这首诗的格调是悲壮苍凉的,但不悲观绝望;诗人对生活充满热爱,对死亡并不畏缩,“醉卧沙场”一语尤其显示出豪迈的气概。‎ ‎《出塞》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格律】‎ 本诗格律为: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这首诗依然是一首五言绝句。但是近体诗两句之间平仄相对,叫“对”;两联之间平仄相似,叫“粘”。这首诗第一联二、四字平仄相同,但上下仍相对,属于近体诗中的“拗救”现象。同时,第二联平仄依然相对。但是邻联失粘。应该属于折腰体的五言绝句。吟诵时相对比较难一些。调式应该重新组合,不能用一般的平起五言绝句调式。另外,对“拗救”现象的处理,吟诵时要注意修改第四字的音高和旋律。 [押韵] ‎ 本诗押的是“一东韵”,一个很开阔雄浑的韵。诗歌的主旋律是豪迈雄浑的,然而入声字比较多,显得有些决绝。 [声韵] ‎ ‎“生—当——作!人—杰!”,“当——”字拖长,是一种强调,确信、肯定。“作!人—杰!”,三个字中用了两个仄声字“作”“杰”,改换音韵,并且起强调作用。铿锵有力的声音告诉我们,是男子汉就应该活着做人中最杰出的人。 ‎ ‎“死-亦!为—鬼-雄————”,“死亦”与“生当”相对,一个去声字和一个入声字“亦”连用,声如破竹,造出一种强烈的对比感和声韵铿锵的发誓的感觉,同时,拉长“鬼雄———”,让人感觉豪气万丈自胸中发出。即使死了,也要在地狱里做一个鬼中的英雄。 ‎ ‎“至-今——思—项-羽-”,“至今——”拉长述说从一千多年前遥远的汉朝到南宋的今天,我依然在想着那位叫项羽的英雄。 ‎ ‎“不-肯-过-江——东————”,一个入声字“不”和去声字“肯”“过”‎ ‎,连着一个拉长的平声字“江”,一个押韵的,可以无限延长的字“东”,仿佛再现出那个战败后,不肯苟且偷生、宁死不屈的英雄项羽自刎的画面。让人肃然起敬。‎ ‎【用典】 ‎ ‎1.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2.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3.项羽(公元前232—前202):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曾领导起义军消灭秦军主力,自立为西楚霸王。后被刘邦打败,突围至乌江(在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 课后作业 ‎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按要求做题。‎ ‎1.给下面的字组词。‎ 杰( )鬼( )雄( )项( )亦( )‎ ‎2. 给下列字加部首组成新字,并用新字组一个词。 ‎ ‎ 正——( )——( ) ‎ ‎ 崔——( )——( )‎ 二、填空。‎ ‎( )时明月( ),万里( )人( )。但使( )飞将在,( )胡马( )。这首诗的题目是《 》,诗句中“但”的意思 是,这首诗的后两句大意是:( )。‎ 三、选择。 ‎ ‎1.《出塞》是一首( )。‎ A.山中田园诗 B.赠友送别诗 C.边塞诗 ‎2.王昌龄是( )代诗人。‎ A.宋 B.唐 C.清 ‎3.下面的诗是王昌龄所作的是( )。‎ A.《清明》 B.《回乡偶书》 C.《从军行》‎ ‎4.《凉州词》是一首( )。 ‎ A.送别诗 B.边塞诗 C.赠友送别诗 ‎5. “度”的意思是( )。‎ A.越过 B.度过 C.过度 四、回答问题:《夏日绝句》这首诗中诗人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 ‎ 阅读能力大提升  ‎ 五、课文整体梳理。‎ ‎1.《古诗三首》其中《出塞》的作者是唐代诗人 。这是一首著名的 诗,表达了诗人 的愿望。‎ ‎2.《凉州词》中以生活的美好与战争的残酷做对比,抒发了诗人对人生感叹,尽管这首诗的格调是悲壮苍凉的,但不悲观绝望;诗人对生活 ,对死亡并不畏缩, 一语尤其显示出豪迈的气概。‎ ‎3.《夏日绝句》 句“言理”,从生为人杰、死作鬼雄两方面具体说明 ,襟怀高远,极富英豪丈夫之气。 句将“楚汉之争”中的项羽故事。全诗仅 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 六、重点段落品析。‎ 凉州词 ‎(唐)王翰 ‎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①凉州词:当时有《凉州曲》,这首诗是为“曲”配的“词”。‎ ‎②夜光杯:这里指很精致的酒杯。‎ ‎③催:催促欢饮的意思。 ‎ ‎④沙场:指战场。‎ ‎1.古时描写战争的著名诗句很多,如( )朝( )写过: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A.宋,岳飞 B.元,戚继光 ‎2.这首写战争的诗,不写( )而写( ),表现了边塞战士在边地荒寒艰苦的环境下,过着紧张动荡的征戍生活。 ‎ A.激烈的战争场景;将士们开怀痛饮 ‎ B.悠扬的民族音乐;优美的大漠风景 ‎3.这首诗写的事情是什么?( ) ‎ A.边疆的将士奋勇杀敌,伤亡惨重 ‎ B.边疆的将士在开怀痛饮,尽情酣醉 ‎4.假如你当时就在即将出征前的现场,你会有什么感慨?‎ ‎ ‎ ‎5.连线题。‎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戚继光《马上作》‎ 晓战随军鼓,宵眠抱玉鞍。 王昌龄《从军行》‎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李白《塞下曲》‎ 思维创新大拓展 七、“古来征战几人回”,你认为是悲伤语还是豪壮语?请说一说理由。‎ ‎ ‎ ‎ ‎ ‎ ‎ 参考答案:‎ 一、1. jié ɡuǐ xiónɡ xiànɡ yì 2.征 征用 催 催促 二、秦,汉时关,长征,未还。龙城,不教,度阴山。《出塞》,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三、1. C 2. B 3. C 4. B 5. A ‎ 四、借古讽今。李清照诗借用西楚霸王项羽失败后不肯苟且偷生、乌江自刎的历史故事来讽刺南宋朝廷的逃跑主义,表示了希望抗战,恢复故土的思想感情。‎ 五、1.王昌龄,边塞,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 ‎2.充满热爱;“醉卧沙场”。‎ ‎3. 一、二;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三、四;二十。‎ 六、1.A 2. A 3.B ‎4.表现出豪放、开朗、兴奋的情形,有一点视死如归样子。此外还可能感慨战争的无情与残酷。‎ ‎5.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晓战随军鼓,宵眠抱玉鞍。——李白《塞下曲》‎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戚继光《马上作》‎ 七、“古来征战几人回”,你认为是豪壮语。这两句是欢宴痛饮时的劝酒之语,意谓:醉就醉吧,就是醉卧沙场,也请莫笑,我们不是早将生死置之度外了吗?所以这不是厌恶战争,哀叹生命的悲伤语,这里表现出来的是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是视死如归的勇气。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