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1-23 发布 |
- 37.5 KB |
- 2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集体备课(单元备课+课时备课)
第五单元 单元备课 教学 内容 16、麻雀 17、爬天都峰 习作 单 元 教 材 分 析 本单元为习作单元。习作单元都是围绕某项关键的习作能力编排的,在结构体系上与其他单元有较大的区别。整个单元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精读课文,选择能体现该项习作能力的典型文章,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让学生感受表达的特点,学习习作方法。第二部分是“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交流平台”旨在结合对精读课文的分析,帮助学生梳理、总结从课文学到的习作方法。“初试身手”是让学生初步尝试用学到的习作方法进行表达联系。第三部分是习作例文,为学生提供可资借鉴的习作范文。最后单元习作,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习作方法进行习作实践,培养完成单元习作所需要的习作能力。习作单元的全部内容都以习作能力的达成为目标,各部分联系紧密。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习作要求是“写一件事,把事情写清楚”。围绕“把一件事情写清”这一习作目标,本单元编排了《麻雀》《天都峰》两篇精读课文和《我家的杏熟了》《小木船》两篇习作例文。四篇课文都是以第一人称叙写的,所写的也都是作者生活中遇见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生活气息较浓,易于学生学习。 《麻雀》一文叙述了一只老麻雀在庞大的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使小麻雀免受伤害的动人故事。《爬天都峰》以文写的是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和一位素不相识的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爬上又高又陡的天都峰的事。两篇精读课文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感受把事情写清楚的方法。 “交流平台”围绕怎样把一件事情写清楚展开交流,以《麻雀》《爬天都峰》为例,引导学生梳理、总结把事情写清楚的方法。“初试身手”安排了两项内容,旨在引导学生初步尝试运用所学的方法,把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写清楚。 两篇习作例文《我家的杏熟了》和《小木船》借助旁批和课后题,提示学生怎样把事情写清楚。单元习作《生活万花筒》,让学生选一件印象深刻的事,按一定顺序把这件事情写清楚,是对单元所学的综合利用。 单 元 目 标 1.认识1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23个字,会写31个词语。 2.知道要按一定顺序写清楚。 3. 知道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事情发展过程写清楚。 4、能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梳理、总结把事情发展写清楚的方法。 5.能发挥想象把图片的内容写清楚。 单 元 重 点 难 点 1、 能引导学生根据语言描写想象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之美。教学是注意引导学生了解景物引发的联想何不同的感受。 2、 教学时应通过反复有感情朗读,使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3、学习并运用联想和想象来写景状物,抒发观赏景物的感受。 教 学 建 议 1.学习课文过程中,发展思维与语言表达能力,初步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语文的习惯。 2、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从而把握主人公的情感主线。边读边画出心情变化的词语,贴近主人公内心世界,有利于教学展开。 学习作者写作方法,有目的的学习、模仿作者的写法、写作顺序、修辞方法等,增加习作生动性、趣味性。 3、结合文后情景练习的图片和自己的生活经历,发挥想象,进行精彩片段的方法迁移,图意说清楚、生动,把听者带入现场情景中。 课 时 安 排 单元课时分配 《麻雀》 2课时 《爬天都峰》 2课时 习作:生活万花筒 1课时 课题:16《麻雀》 课型 新授 教 学 目 标 1.会认“嗅、奈”等6个生字,会写“嗅、呆、奈”等13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无可奈何、扎煞、掩护”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说说课文围绕麻雀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怎样的。 3.抓住重点词句,能够找出文中描写小麻雀、猎狗、老麻雀的神态、动作的句子,学习作者通过神态、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的方法。 4.感悟老麻雀为保护小麻雀而表现出的那种强大的力量,感悟“母爱”的力量。 重点 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说说课文围绕麻雀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怎样的。 2.感悟老麻雀为保护小麻雀而表现出的那种强大的力量,感悟“母爱”的力量。 教学准 备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设 计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出示麻雀的图片)同学们认识它吗?你们知道哪些与麻雀有关的成语或俗语呢? 课件出示: 预设:鸦雀无声;门可罗雀;燕雀安知鸿鹄之志;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2.同学们知道得可真多。(出示猎狗的图片)那么关于狗的成语或俗语大家又知道哪些? 二 次 备 课 课件出示: 预设:鸡飞狗跳、鸡鸣狗盗、狼心狗肺、狗仗人势、画虎不成反类犬。 3.对比麻雀与狗,从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预设:麻雀小而弱,猎狗大而强。 4.那么当这两者相遇的时候,会发生什么?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麻雀》。 设计意图: 通过图片的对比,让学生整体感知猎狗与麻雀的差别,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圈画出不懂的生字词,通过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语。 2.多媒体课件出示本课“我会认”中的生字。 课件出示: 嗅 奈 拯 嘶 哑 庞 注意“拯”是翘舌音,“嘶”是平舌音。 3.出示本课“我会写”中的生字,指导记忆、书写。 课件出示: 嗅 呆 奈 巢 齿 躯 掩 护 幼 搏 庞 量 愣 (1)让学生观察生字,找出适合自己记忆的方法。 (2)区分形近字:“躯”与“驱”,“搏”与“博” 。可以从偏旁入手,“躯”与身体相关,所以是身字旁,“搏”是用手搏斗,所以是提手旁。 (3)指导书写。请同学们观察一下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注意生字的间架结构。 教师着重指导:“嗅”,注意右部下面有一点;“齿”上宽下窄;“幼”字的偏旁不是“纟”,而是“幺”。 4.出示重点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 课件出示: 摇撼:摇动。 无可奈何:没有办法,无法可想。 庞大:(形体、组织或数量等)很大。 5.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根据课件提示,概括课文内容。(先出示填空,学生完成填空后再出示答案) 课件出示: 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在打猎回来的路上,亲眼看到猎狗想吃掉小麻雀,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的故事。 三、划分段落,归纳段意 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学生自读课文第1~3自然段,弄清这一部分交代了什么内容,了解这一部分是故事的开始。 2.学生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边读边思考:“我”看到了一只什么样的小麻雀?在书中画出描写小麻雀动作、外形的句子。 课件出示: 我顺着树荫路望去,看见一只小麻雀呆呆地站在地上,无可奈何地拍打着小翅膀。它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分明是刚出生不久,从巢里掉下来的。 反复读一读这些句子,对“呆呆地”和“无可奈何”进行深入解读,让学生说一说它们在句子中的意思,深入理解这两个词语在句中的作用。接下来,让学生想一想从描写小麻雀动作和外形的句子中,我们能看出什么。 预设:“呆呆地”说明小麻雀吓傻了,“无可奈何”说明了小麻雀没有任何办法。从小麻雀的动作、外形中,可以看出小麻雀从鸟巢掉落到地上时的孤独和无助。 设计意图: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把书多读几遍,反复咀嚼文中的关键词语,教师适时给予指引,使得学生读起来有明确的方向。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比直接告诉学习的结果更重要。 3.小结第一部分的学习,过渡到第二部分。 猎狗发现了这只刚出生不久的小麻雀,那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我们来看看第二部分。 三、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学生默读课文第4自然段,想一想:小麻雀的危险是什么?课文中哪句话表明了这种危险?在文中画出来。 预设:小麻雀的危险就是猎狗想吃掉它。“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这句话表明了这种危险。 2.(课件出示句子)从猎狗的动作中,你觉得这只“ 分明是刚出生不久”的小麻雀遇到了一个怎样的敌人? 课件出示: 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 预设:从猎狗“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的动作看,小麻雀遇到了一个凶狠、比自身强大百倍的敌人。 设计意图: 将猎狗的凶神恶煞与上文中小麻雀的孤独无助进行对比,为下文写老麻雀奋不顾身保护幼儿做铺垫。 3.品读第4自然段的第2、3句话。 (1)教师指名学生读第4自然段的第2、3句话,并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 当猎狗走近小麻雀的时候,谁出现了?它是怎样出现的?课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表明它的到来让猎狗意想不到? 预设:猎狗走近小麻雀的时候,老麻雀出现了。课文中用“突然”一词表明老麻雀来得迅猛,让猎狗意想不到。 (2)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读第4自然段中的第2、3句话。(课件出示这两句话) 课件出示: 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它挓挲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 (3)提问:作者把老麻雀比作什么?为什么说老麻雀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地? 预设:作者把老麻雀比作了一块石头。因为老麻雀想拼命拯救自身的孩子,所以落下得很利落,很干脆。 (4)提问:“绝望”是什么意思?老麻雀挓挲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是什么样子的?在这里说明了什么? 预设:“绝望”的意思是没有希望,老麻雀觉得没有什么胜算可以救小麻雀。“挓挲”一词形象地写出了老麻雀临战时的紧张状态,“绝望地尖叫”突出了老麻雀虽然惊恐、害怕,但仍然勇于面对强敌的形象。这里说明了老麻雀拼尽全力,不顾自己的安危,只想着救小麻雀。 4.指名学生读第5自然段,提出问题,其他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1)课件出示问题一: 课件出示: “它浑身发抖,发出嘶哑的声音,准备着一场搏斗。” 老麻雀为什么会浑身发抖,发出嘶哑的声音? 预设:因为老麻雀在庞大的猎狗面前是弱小的,没有任何捍卫自身和幼鸟的武器,所以,它十分紧张,“浑身发抖”。但是,它又十分地愤怒,表示出绝不畏缩的态度,所以,“发出嘶哑的声音”。 (2)课件出示问题二: 课件出示: “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一种强大的力量”指的是什么力量? 预设:在猎狗面前,老麻雀没有只顾自身的安危而丢下自己的孩子不顾,而是毅然猛扑下去,为拯救自己的孩子准备与猎狗进行殊死的搏斗。这是“一种强大的力量”,这力量就是伟大无私的母爱!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体会文中用词的精妙,这对学生平时的习作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正如叶圣陶先生所强调的那样: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 四、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教师让学生默读课文第6、7自然段,提出问题:猎狗愣住了,是因为害怕吗? 预设:猎狗愣住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害怕,而是被老麻雀奋不顾身救小麻雀的行为所震动。 2.“我”为什么急忙唤回猎狗,带着它走开了? 预设:因为“我”被老麻雀果敢、坚定的行动和奋不顾身、拯救幼子的精神所感动,也由于怜爱之心的驱使,所以“我”急忙唤回猎狗,带着它走开了。 五、总结全文,揭示主题 1.正是这种强大的爱,拯救了小麻雀;正是这种无私的爱,吓退了猎狗;正是这种伟大的爱,感动了充满爱心的作者——屠格涅夫。 2.《麻雀》选自屠格涅夫的小说《猎人笔记》,在原文的结尾,其实还有这样一段话: 课件出示: 是的,请不要见笑。对那只小小的、英勇的鸟儿,对它的爱的激情,我是怀着虔敬之情的。我想,爱比死和死的恐惧更强大——只有它,只有爱,才维系着生命,并使它充满活力。 3.因为爱,小麻雀得救了,我相信,这只小麻雀将沐浴着老麻雀那种浓浓的爱而健康成长。 (1)“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同学们也是沐浴着父母之爱在一天天长大,在你们的成长道路上,也会有许许多多感人至深的爱的故事。谁来说说你的爱的故事,和大家一起分享? (2)学生自由畅谈故事。 (3)可怜天下父母心,此时此刻的你们肯定有千言万语想对你们的父母说,就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用行动来表达你们对父母养育的感激之情吧。 设计意图: 引用“原文”资料补充课内,体现大语文教学观,让学生更加明确文章所蕴含的深刻道理:爱,维系着生命,使生命充满活力。引出父母之爱的话题,既使文中的爱得到了升华,同时又将这种爱迁移到现实生活中来,勾起学生回想父母对他们的点点滴滴的爱,使他们明白要对父母的爱怀着感恩之心。 六、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录好词佳句。 2.阅读屠格涅夫的小说《猎人笔记》。 课堂检 测 按照课文内容完成下列各题。 ①小麻雀 ②老麻雀 ③母爱 ④猎狗 ⑤敬佩之情 本文叙述了一只( )在( )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 ),使其免受伤害的故事,赞扬了( )的无私和伟大,抒发了作者对老麻雀的( )。 板书设 计 教学反 思 一、阅读教学。 阅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手段,也是领会课文潜在内涵的重要途径。创设多种途径阅读,达到以读增智、以读悟情、以读促思的效果,既有利于学生划分文章段落层次,还有利于营造浓厚的情感氛围,如本文通过阅读,老麻雀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精神深深地刻在学生的心中,使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情感体验达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二、主题升华。 首先,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适时运用富有感情的语言使学生感受到爱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强大力量;其次,凭借语言文字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感受老麻雀对孩子无私的爱。在教学的结尾阶段,当学生感受到了老麻雀的母爱之后,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的爱,把思想感情迁移到生活中来,使同学们表达出真情实感。升华文章感情的同时,也使母爱这个话题得到了延伸,从而达到了教学目的。 三、作业设计。 在作业设计中增加了课外阅读推荐,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采用见闻录的形式,真实、具体、生动、形象,体裁风格多样,语言简练优美,可谓散文化小说、诗化小说的范例。在这部作品中,作者把人和景物综合在一起,有独到的好处,可以为学生的习作提供很好的借鉴。 课题: 17爬天都峰 课型 教 学 目 标 1.会认“级、链”等5个生字,会写“哩、级”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相”。能正确读写“假日、抬头、云彩”等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是读好对话,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和情绪。 3.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是如何相互鼓舞、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 4.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弄清课文是如何将“我”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 重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 难点: 1.弄清课文是如何将“我”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 2.读懂课文最后一段中爸爸的话,懂得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勇气,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的道理。 教学准 备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设 计 二 次 备 课 教 学 过 程 一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1.有没有同学去过黄山?有这么一句话叫“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从这句话中我们就能感受到黄山美丽的景色。老师这里有一些黄山的图片,咱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2.黄山风景很美,俗话说“无限风光在险峰”,可见想要领略这美丽风光也不是一番易事。这不,这里有一个小伙伴就要去爬黄山天都峰。(板书课题) 3.她能爬上去吗?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一看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圈出本课的生字词,通过查阅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语的含义。 2.课件出示本课“我会认”中的生字多种形式认读。 3.出示本课“我会写”中的生字,教师指导记忆、书写。 (1)学生观察生字,找到适合自己记忆的方法。 (2)教师指导学生区分形近字“辫”“辩”“辨”和“瓣”。 (3)指导书写。 ①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占格,注意字的间架结构。 ②教师着重指导“攀”字,这个字的笔画较多,书写时注意字的布局。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回指导。 5.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 (2)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三、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2课时 一、深入议读,领悟课文 1.默读课文,圈点思考。 在爬山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 心里是怎么想的?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想想从哪些词语、句子中可以看出“我”有害怕、畏惧的心理。 2.指名交流,指导朗读。 (1)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害怕、畏惧的心理?(指名学生回答,出示相关语句) (2)教师指导学生读好这个问句和感叹句,以及“啊”“哩”等语气词,在读中体会“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 3.自由读文,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 预设:作者看到了什么从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的?他们是怎样爬的?他们爬上去了吗?他们为什么能爬上去呢? 4.读读议议,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我”和老爷爷的第一次对话。 ①讨论句意:他们所说的话中都带有一个“也”字,经过讨论,让学生体会到其中有“天都峰这么高,又这么陡,你年纪这么小(这么大)怎么也来爬呀”的含义,表面上是双方都有怀疑,其实都是对对方表示敬慕,说明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 ②指导朗读:讨论句意后,教师可再让学生讨论这两句对话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出来,并指名做朗读练习。 ③(课件出示句子)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交流,从中感受“我”是受老爷爷的鼓励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的内心活动。 (2)“我们”是怎样爬天都峰的? ①自由读第6、7自然段,画出描写爬山动作的词语并体会。 ②这些加点的词语说明了什么? ③阅读第7自然段,从“终于”二字上体会爬山的辛苦以及上山后的喜悦,明白“我”和老爷爷互相鼓励、克服困难一起爬上峰顶的不易及喜悦。 ④指导朗读:要读出对爬天都峰的不容易的感慨以及爬上天都峰后欣喜、高兴的情绪。 思考讨论:“我”和老爷爷为什么互相道谢? (3)阅读“我”和老爷爷的第二次对话。思考讨论:“我” 和老爷爷为什么要互相道谢? 二、分角色朗读,体会情感 1.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教师范读“我”和老爷爷的第二次对话。范读时可辅以动作、姿势,增强感染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学生练习朗读,练习过程中,可以同桌两人为一组,模仿老师的动作边表演边朗读,加深理解,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总结课文,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 1.读爸爸的话,讨论:“汲取”是什么意思?“我”和老爷爷是怎样互相“汲取”力量的? 2.你从爸爸所说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收获。 四、拓展活动 想象一下“我们”下山时的情景:我们沿着山路往回走,一路上遇到了许多游人。有的人望着险峻的天都峰退缩了,有的人在曲折的山路上犹豫不前,有的人看到曲折的道路不知该如何前进……想一想,把你在学习了《爬天都峰》后的感受分享给大家。 五、课堂总结 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相处时,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要善于从别人身上获取力量,增添勇气,从而到达成功的峰顶。 课堂检 测 一、用多音字组词。 假:jiǎ( ) jià( ) 似:sì( ) shì( ) 干:ɡān( ) ɡàn( ) 背:bēi( ) bèi( ) 还:huán( ) hái( ) 都:dū( ) dōu( ) 二、读句子,用斜体词语造句。 1.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 终于: 2.在鲫鱼背前,爸爸给我和老爷爷照了一张相,留作纪念。 纪念: 3.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 鼓舞: 三、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笔陡—— 似乎—— 奋力—— 汲取—— 四、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 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1.这段话介绍了天都峰很()又很()。 2.0仿照课文写句子: 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 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似乎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 计 17爬天都峰 爬天都峰前——盘天都峰时——爬天都峰后 害怕、退缩 信心满满 兴奋、喜悦 教学反 思 习作五 生活万花筒 教学内容 习作五 生活万花筒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根据本单元课文的写法,围绕自己亲身经历的、或看到的事去写习作。 2.引导学生学会审题、选材、明确习作要求。 3.掌握叙述事情的方法,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 4.叙事要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挚。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围绕自己亲身经历的、或看到的事去写习作。 难点是掌握叙述事情的方法,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叙事要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挚;能结合本单元课文的写法去写习作。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创设情境,确定事件。 (一)头脑风暴 生活是个万花筒,每天都有许多的事发生着,令人感动,令人赞叹不已的事情,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让自己印象深刻的难忘的事,也许其中有一些给了你很深的印象和启迪。今天,我们就试着把你心中的这件事写下来告诉大家你记忆中的事有哪些呢?生自由交流。 (二)选择素材 1、小组交流材料 2、听后帮小伙伴选一件最想听的事。 二、审题指导,整理事件。 1.读到这个题目,你都了解到了什么?(板书:生活万花筒) 审题:所记的是一件印象深刻的事,而不是两件事。要按一定的顺序来写。发生的时间:可以发生在不久前,也可以是过去好几年的,地点:可以在学校,也可以在街头巷尾。 2.你认为这次作文的重点应在什么上下功夫? 请你以“生活万花筒”为主题,选择自己亲身经历的或是看到的一件事写下来,与大家分享。注意要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完整,写具体,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题目自拟。 3、回忆事件: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阅读例文,组织材料。 1、确定写作材料 (1)默读习作提示,思考:文中列举了哪些内容的事? (2)交流,可以是好事,也可以是吸取教训的错事,日常生活中的新鲜事、乐事,总之是有意义的,写下来能给人以启发的事。 (3)回顾亲身经历的事,看看有没有必要把它写下来。 2.想想你想写的自己印象深刻的是什么事,是什么原因让你这样,是激动,是伤心,还是害怕……按要求准备。 要求:(1)说一说是什么事。如果学生提到例文中的事情就一起分析一下例文是怎么写的,如果提不到,老师就引导到《我家的杏熟了》《小木船》两篇例文上,共同分析例文的写法,从中感悟写法。 (2)说一说两件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汇报自己的选材。 (1)请习作较好的同学先汇报,其他同学认真听,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较为客观的评价。 (2)再请中等和有一定困难的学生进行汇报。同学和老师之间进行及时评价,友善地提出不足之处。 4、从例文中感悟写法。 (1)学习《小木船》默读思考:文章从几方面把一件事写具体? (2)交流: (3)归纳方法 把事情的几个方面(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写具体。 四、运用方法,尝试写作。 根据你刚才的材料进行写作练习,注意要把过程写得生动具体。 五、教师总结 六、布置作业。完成初稿。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明确要求: 写难忘的一件事,关键是什么事,要写出为什么让人难忘,重点是要写出难忘,要想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就要抓住细节重点写出这件事的经过,要写出你的感受,是激动,是害怕,还是高兴,要表达真实的感受,还要注意顺序。 二、指导修改。 1、修改标题。学生独朗读自己的习作草稿,看看题目是否满意。 2.修改开头。交流本单元的开头,你的开头还用修改吗? 3、修改结尾。回忆本单元的结尾方式,《小木船》首尾呼应,《爬天都峰》直接写自己的感受。 4、引导学生自我修改。 教师点拨:好多人喜欢边读边修改,但一般情况下,这种方法不是最好的,因为默读时速度往往较快,又加上习作是自己写的,对里面的内容比较熟悉,容易把错的地方看成对的。而朗读却不一样,朗读的速度相对较慢,要读出字音就必须看清字形,因此能更好地发现一些错误,如语病、漏字、添字、错别字等,从而全面地加工、润色。最后我们还应该把改后的习作和原文作对照,比较看看改后的习作好在哪里。对照习作要求,能改的更好。 5.小组交流,合作评价修改,汇报讨论结果 6.教师总结:写事情经过的时候,我们要抓住细节;详细介绍过程中,你的心理活动,你的想法,动作表现,什么结果,获得什么样的感受。(板书:经过、结果) 教师点拨:在比较中体会自己和别人习作的优点和不足,取长补短。 三、展示交流 1、朗读分享。 选好文章,让学生自豪地读习作。 2、共同赏析 师生共同点评。先学生评价,老师再补充评价,点拨指导。 (评价要点:起因、经过、结果是否清楚?经过是否具体?你认为哪里需要修改,哪里你最喜欢?) 四、同学互评。 组内同学根据刚才的点评互评,互改习作,教师巡视,相机关注指导。 五、修改习作。结合大家的评价修改自己的习作。 六、读写延伸。 回家读给家人听,根据他们的建议再次修改习作。 板书设计: 生活万花筒 一件事:起因、经过、结果 (重点写) 一定的顺序 交流平台与初试身手 课型: 新授 教 学 目 标 1.学习写一件事情,写作方法。 2.记住记叙文的六要素。 3.调动多感官,叙述清楚,丰富表达的内容。 重点 难点 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体验出发,创造性地展开话题,在叙事中真实、具体地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把事情说清楚。 教学准 备 课件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设 计 二 次 备 课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经历过很多事情,但是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什么?(指学生回答) 师: 这节课我们会通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栏目,把你在生活中经历的一件事和同学们一起交流,一起分享吧。(板书:交流平台 初试身手) 二、回顾课文,受到启发 1.回顾我们本单元学过的课文,说一说,作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交流了如何把一件事情说清楚。 2.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写事情发展的过程中,注意抓住细节,也就是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进行描写。 ◇我觉得不要把一件事情用一个长长的段落写完,这样,让阅读者感觉思维疲劳,读不下去,要把一件大事分割成小的阶段,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分段来写。 3.出示《风筝》课文插图,教师小结: 写作文选材要选择贴近生活中的事情,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 4.出示《麻雀》课文插图,教师小结: 作者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写了下来,活灵活现的展现了麻雀和猎狗相遇时的情形。 5.读了四个小朋友的话,你有什么发现? (读了四个小朋友说的话,我发现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交流了如何把一件事情说清楚。第一个小朋友和第二个小朋友交代了要写清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这六要素。第三个小朋友总结了要合理安排记述顺序;第四个小朋友讲了要想把事情叙述清楚就要认真观察: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心去想……) 三、交流表达,初试身手 1.读一读,找规律 师:读了题目要求知道了什么? (我知道这是要求我们看图进行场面描述,看图想象当时的情形,图上的人在干什么、说些什么 、想些什么等)(我知道这是要求我们认真观察家人炒菜、擦玻璃、做家务的过程写下来,写的时候注意用上表示动作的词。) 2.练一练、学应用。 (1)小组讨论。(2)交流汇报。 只听见“砰”的一声枪响,运动员们就像刚出膛的子弹一样,飞快地向前冲。我们班的小刚同学大显身手,勇往直前;其他几个跑道的运动员则紧追不舍。拉拉队员们则拼命地喊“加油、加油”。只见小刚就像一架加足马力的战车,越跑越有劲儿,越跑越快,没等其它跑道的运动员追上来,就一阵旋风般最先到达了终点。 她先用牙签把虾仁背上的一根黑色的筋一个一个挑出来,接着把虾仁在清水里洗干净后,放在菜箩里将水沥干,装进碗里;然后她把黄酒、生粉、盐、鸡精和蛋清放入碗里与虾仁一起搅拌均匀,放在一边等待下锅。 一切准备就绪后,妈妈开始炒虾仁。她先点着火,然后倒入适量的花生油,等油冒烟时,只听见“哧啦”一声,妈妈将虾仁倒进锅里翻炒,等虾仁从原先伸展开的样子变成头尾相连的圆圈,从透明的颜色变成深红色,像一个小红球时,就说明虾仁熟了,“炒虾仁”的气味香气扑鼻,闻的我只咽口水,心想:好香啊!真想马上尝一口。这时,妈妈说:“可以出锅装盘了。”妈妈的这一句话,停止了我的想法,只看见妈妈在锅里撒了一点葱花后,就把又红又嫩的虾仁装盘让我端到餐厅去。 教 学 反 思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