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三首》 教材分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三首》 教材分析

‎ 21. 《古诗三首》‎ 教材分析:‎ ‎《出塞》 是部编小学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是唐人七绝的压卷 之作。 全诗反映了 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 也表达 了 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 早日平息边塞战争, 使国家安宁的爱国主 义情感, 是一首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佳作。《凉州词》 是一首 充满豪情但又悲壮的诗歌, 短短几句写出了 出征前男儿从军, 以身许 国, 生死早已置之度外的豪情壮志, 表达他们崇高的爱国之心。《夏 日绝句》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公元 1128 年发生了 著名的靖康之变,‎ 靖康知府赵明诚见大势已去于是携带妻子李清照从北向南逃窜, 当他 们逃至今安微省和县乌江口 时, 在这里停顿了 下来, 也就是在这个项 羽拔剑自刎的地方, 李清照看当下民族屈辱, 山河破碎, 感慨万千,‎ 于是面对着浩浩江水随口 吟出这首诗。 作者借古讽今, 从而表达自己 家国爱恨, 爱国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 ‎《出塞》‎ 教学目 标:‎ ‎1、 准确通顺的诵读古诗, 了 解诗的大意。‎ ‎2、 诵读古诗, 读悟结合, 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 感悟诗歌博大的人 性美。‎ 教学重难点:‎ ‎1、 把握诗歌含义。‎ ‎2、 想象诗境, 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过程:‎ 一、 回望古时话边关 ‎1、 同学们, 你们喜欢读诗吗? 老师找了 几句诗, 大家一起来读 一读好吗? PPT 出示:‎ ‎(1) 王维: 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2) 王之涣: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18‎ ‎2、 在读的时候你们发现这两句诗里其实都含有地名吗?‎ 阳关、 玉门关。‎ 中国古代将玉门关、 阳关以西的广阔地域称为‚西域‛‚塞外‛。‎ 人们从这里出发, 前往西域就称之为‚出塞‛。‎ 板书: ‚出塞‛‎ ‎3、 塞外远离中原地区, 是我国的边疆。 古往今来, 许多诗人在 此留下足迹:‎ 高适看到: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王维在这里看到的是: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还有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的《出塞》, 今天我们就和王昌龄 一起踏上出塞之路。‎ 二、 初读古诗正字音 ‎1、 同学们, 好好的去读读王昌龄在塞外边关所作的这首诗吧。‎ 读的时候, 要注意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朗读正字音。 注意: 教应读 jiā o(平仄相对, 字义‚使、 令‛)‎ ‎2、 读诗讲平仄规律, 我们也试着把一声、 二声拉长, 读的平缓;‎ 三声、 四声读的短一些。 学生试读。‎ ‎3、 大家想读的更好一些吗?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大家可以给它 画画节奏读一读? (自由朗读)‎ 我们可以根据这种诗体的特点来读, 读出停顿:‎ 秦时/明月 /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4、 一个女加一个子就组成了 一个‚好‛, 下面男生和女生一人一 句, 老师来读题目 !‎ ‎5、 嗯, 读得很有韵味, 俗话说: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让咱们全 班一起来读吧。‎ 三、 漫步诗歌 ‎1、 王维在塞外看到的是大漠孤烟, 长河落日; 高适瞧见的是黄 18‎ 云白日, 飞雁落雪。那王昌龄又看到了 什么呢?(在诗中找一找吧? )‎ 明月 (月 亮)、 关(边关)、 人(戍边的将士)、 阴山(板书)‎ ‎2、 唐朝的王昌龄在这里看到的月 亮和边关有何特别之处吗?‎ 秦朝时代的月 亮、 汉朝的边关。‎ 秦汉离王昌龄所处的年代已过千年了 , 读: 秦时明月 汉时关。‎ 唐朝的王昌龄见过秦汉时代的边关和月 亮吗?‎ ‎3、 是啊, 古人不见今时月 , 今月 曾经照古人。 秦汉的雄关到唐 朝, 也已经变成荒土。 你们觉得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战争 提到战争, 你会想到怎样的画面? 有什么感受吗?‎ ‎(残酷、 荒凉、 牺牲)‎ 边关的战争仅仅发生在唐朝吗? 从秦汉到唐朝, 边疆的战争从未 停止过。 读: 秦时明月 汉时关。‎ 一次一次又一次, 这明月 边关不知见过多少战火, 此情此景, 王 昌龄感叹道: 秦时明月 汉时关。‎ ‎4、 王昌龄在这感慨历史, 他翻阅资料, 发现了 一段这样的记载:‎ ‎《资治通鉴•唐纪》 载, 唐玄宗时, 改府兵为募兵, 兵士戍边时 间从一年延至三年、 六年, 终于成为久戍之役, ‚天宝以后, 山东戍 卒还者十无二、 三‛。‎ 同学们, 你们知道什么叫‚还者十无二、 三‛‚久戍之役‛ 吗?‎ ‎‚还者十无二、三‛用诗人的话这就叫(读): ‚万里长征人未还。‛‎ 守卫边关, 辛苦吗? 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万里长征、 未还)‎ 同学们, 请看这张唐朝的地图, 你们看到玉门关了 吗? 战士从这 些城市去守边关, 你怎么形容这个过程呢: 万里长征!‎ ‎‚万里长征‛ 多么漫长, 谁来读一读?‎ 在这万里的征途中, 战士会遇到哪些困难?‎ 山一程, 水一程, 这些困难造成了 什么结果? (人未还)‎ ‎‚未还‛ 是什么意思?‎ 18‎ 不能回家是一种什么滋味呢? (难过, 痛苦)‎ 带着难过的感觉读一读这三个字: 人未还。‎ 这是一场即漫长又痛苦的征途, 读: 万里长征人未还。‎ 战争造成了 多少人有家不能回, 无家可回。 如果你是战士, 此时 你看着这轮明月 会想些什么, 说些什么呢?‎ 思念、 想家、 想亲人、 难过。(板书: 思乡 )‎ 春风 又绿江南 岸, 明 月 何时照 我 还。 可 战士们 回 的 去吗 ?‎ 读. . . . . .‎ 风一更, 雪一更, 聒碎乡 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带着这份感情,‎ 再读一读这句话‚万里长征人未还。‛‎ 同在月 光照耀下的家乡 的亲人会做些什么呢?(板书: 盼归)‎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战士们回来了 吗? 读. . . . . .‎ 作为读者, 你读出了 诗人王昌龄此时的心情吗? (同情战士)‎ 带着这种感觉, 再读这一句。‎ ‎5、 自秦汉至隋唐, 多少战士埋骨青山。 读. (1、 2 句)‎ 自秦汉至隋唐, 多少亲人在家望穿双眼, 哭断心肠。 读. (1、 2 句)‎ ‎6、 将军百战死, 壮士人未还! 让我们回到长城边, 听听士兵们的呼 唤。(播放电影《长城》 秦腔唱段插曲‚秦时明月 ‛)‎ 看完这段影像, 你们有什么感觉吗? 还能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话 吗?‎ ‎7、 同学们, 注意到天空中的那些灯了 吗? 它叫孔明灯, 咱们中 国人燃放孔明灯来许愿。 此时的战士们, 会有些什么心愿呢?‎ 回家、 和平. . . . . . . (板书: 渴望和平)‎ ‎8、 多么直白而真挚的愿望啊, 王昌龄也在诗里许下了 一个心愿,‎ 去看看吧!‎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9、 结合注释, 你们能说说王昌龄的愿望是什么吗?‎ 胡: 汉族以外民族的通称。‎ 18‎ 如果敌人度过了 阴山会怎样? (侵略、 战争)‎ ‎10、 你们知道这个‚飞将‛ 是谁吗?‎ 出示李广的资料 同学们, 你们觉得李将军厉害吗? 是啊, 他很了 不起, 但终究敌 不过历史的浪涛。 汉代的将军可能到唐朝来镇守边关吗?‎ 是的, 不可能。 那王昌龄想表达的是什么呢?‎ 对, 是想有更多像李广那样的人才为国效力。(板书: 求贤若渴)‎ ‎11、 这两句诗表达了 王昌龄的殷切愿望。 我们来表达一下诗人的 愿望, 引读──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12、 这两句诗仅仅表达了 王昌龄的愿望吗? 还表达了 谁的愿望?‎ ‎(战士、 百姓、 故乡 的亲人、 统治者。)‎ 是啊, 这是千百年来边关战士的希望, 他们希望——读: 但使龙 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也是千百年来家乡 亲人的希望, 他们希望——读: 但使龙城飞 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更是千百年来所以百姓的愿望, 他们希望——读: 但使龙城飞将 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他们希望国泰民安, 和谐美好。 再读——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 胡马度阴山。‎ 四、 展望未来 ‎1、 这首诗是王昌龄早年去西域所写, 青年王昌龄看见千百年来:‎ 战争未止, 听见战士: 思乡 盼归。 他悲天悯人, 许下这千古豪情。 学 完这首诗, 此时的你们有什么想法吗?‎ ‎2、 最后, 让我们再一次高歌那秦时明月 。 你们读一句, 老师读 一句。(吟诵)‎ ‎3、 王昌龄当年渴望的和平, 我们做到了 ; 他求贤若渴的愿望,‎ 我们达成了 ; 他眼中的太平盛世, 我们看到了 !‎ ‎(PPT: 播放阅兵式视频)‎ 18‎ 你们看到了 那些保家卫国的战士了 吗? 看到那些像飞将军一样 的人了 吗? 盛世雄风今犹在, 托交尔等后来人。 下课!‎ ‎【板书】 出塞 明月 边关家对英雄的渴望 征人父母妻子孩子对和平的向往 ‎《凉州词》‎ 教学目 标:‎ ‎①学习本诗中的生字新词, 理解古诗大意, 背诵古诗。‎ ‎②抓住重点词句, 启发学生想象, 读懂诗意, 体会是人的情感。‎ ‎③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体会将士们的豪情。‎ ‎④了 解更多的边塞诗, 体会其特点, 激发学生学习 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诵读, 想象画面, 边读边悟。‎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揭题 ‎1. 上学期, 我们曾经学过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的一首《凉州词》,‎ 谁来给大家背背?‎ 指名背——齐背 ‎2. 这是一首边塞诗, 边塞诗在唐朝时期尤为兴盛, 进入它发展 的黄金时代, 《全唐诗》 中所收录的边塞诗就有两千多首。‎ 这节课, 老师就带领大家把目 光拉回到遥远的唐代去看一看——‎ ‎(配乐, 师朗读)‎ ‎3. 这些都是唐代的边塞诗歌, 他们有的倾诉离别的思念, 有的 描写边关的风光, 有的讲述战争的残酷……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边 塞诗, 体会一种别样的情怀:‎ 二、 读题. 解题 ‎1. 生齐读课题 18‎ ‎2. 通过预习, 你对诗题‚凉州词‛和诗人王翰有了 哪些了 解呢?‎ ‎(指名回答)‎ ‎3. 师补充: 凉州词是一种曲调名, 是为唐朝很流行的的一种曲 子(凉州歌) 配的唱词。 王翰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 性格豪爽, 无 拘无束, 他的诗大多都豪放壮丽。 而最有名的就是他的《凉州词》,‎ 我们赶快去读读吧!‎ 三、 初读古诗 ‎1. 打开书, 自由读诗, 把字音读准确。‎ ‎2. 指名读(出示全诗), 相机识字‚琵琶‛ ‚葡萄‛ ‚催‛‎ ‎3. 读诗不仅要读得字正腔圆, 还要读得有板有眼, 读出节奏,‎ 谁再来试试?‎ ‎4. 师生合作读(师四生三、 生四师三、 师读题生读全诗)‎ 四、 理解诗意 ‎1. 熟读古诗, 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 而要深深地烙印在自己的 心上, 理解就很重要。 要想理解这首诗的意思, 你有什么好方法? 指 名答 出示: ①多读 ②先理解字词再理解一句话 ③查工具书 ④结合 注释 ‎2. 现在请大家结合课后的注释试着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如有不 懂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 和同桌交流或请教老师都可以。‎ ‎(生自学 师巡视)‎ 五、 品读感悟 ‎1. 一、 二句 (出示图画及一、 二句)‎ ‎① 师: 有人说诗词言情, 诗词言志, 而诗词更多的时候是一幅 画。 那在这幅画中你看到了 什么? 听到了 什么?‎ 指名答(出示: 葡萄酒、 夜光杯、 琵琶声、 战马、 将士)‎ 变色 ‎② 把这些事物联系起来, 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谁能用自己 18‎ 的语言描述一下? 指名描述 ‎③ 这样的画面使你感受到了 怎样的气氛? (板书: 热烈)‎ ‎④ 指名读一、 二句, 把这种气氛读出来。‎ ‎⑤ 出示音乐琵琶声, ——你们听, 琵琶声传来了 , 此刻, 军旗 烈烈, 战马嘶鸣, 出征在即, 谁再来试试? 指名读 ‎2. 品三、 四句 ‎① 这样难得的盛宴, 这样难得的气氛, 将士们开怀畅饮, 似醉 非醉之时好像在说—出示三、 四句, 引读 ‎② 在说什么呢?‎ 指名答(醉就醉吧, 醉卧在沙场上又有什么呢? 请不要见笑, 从 古至今征战的人有几个是活着回来的呢? )‎ ‎③ 是啊, 从古至今出去打仗又有几个人能活着回来呢? 我们一 起去看看边关的战场吧!(课件展示)‎ ‎④ 这战场怎样? 板书: 残酷 ‎⑤ 这次酒宴后, 将士们就要奔赴这残酷的战场, 等待他们的也 许会是什么? (死亡)‎ ‎⑥ 而此时他们仍在高兴的喝酒, 你觉得这是为什么呢?‎ ‎(举杯消愁、 视死如归、 将生死置之度外)‎ ‎⑦ 带着自己的体会读三、 四句。‎ ‎⑧ 师: 此刻, 在将士们眼中只有这红红的葡萄酒而别无他物,‎ 也许面对残酷的战争他们想举杯消愁, 但更多的是即将奔赴沙场前将 生死置之度外的壮烈与豪迈。(板书: 豪迈)‎ ‎⑨ 让我们带着这种情感再读后两行(引读)‎ ‎⑩ 是啊, 这一醉,(板书: 醉) 醉在这热烈的气氛, 还有什么不 能看开呢? 这一醉, 醉在这残酷的现实, 在潇洒中实现自己悲壮的辉 煌; 这一醉, 醉在这豪迈的气概, ‚为国捐躯, 视死如归‛ !‎ 六、 拓展延伸 千百年来, 多少视死如归的勇士, 他们就这样胸怀壮志, 共赴困 18‎ 难, 精忠报国, 魂归关外, 豪放不羁的诗人王翰作为运送粮草的官员 曾亲历边关, 被边关战士英勇杀敌的爱国精神所感动, 却又对战士们 残酷、 悲凉的军旅生活无可奈何! 于是, 诗人将这强烈的情感诉诸笔 端, 写下了 这首千古绝唱。 让我们再一起读一读这壮丽的诗篇! 齐读 七、 作业 课后, 老师再向大家推荐一首边塞诗,‎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 终不还。‎ ‎(解释: )‎ 板书: 凉州词 唐 王翰 热烈↘‎ 残酷→醉 豪迈↗‎ ‎《夏日绝句》‎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起调高亢的诗歌, 诗人鲜明地提出了 自己人生的价值取 向。 根据这首古诗的特点, 本教学以情为主线, 体现以读为本的教学 思想, 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 读中品情; 力图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 去体验、 感受、 升华、 拓展; 使学生自主地与文本、 与诗人进行跨时 空的心灵对话, 感受诗人的爱国热情, 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操。‎ 教学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 、 理解古诗中重点字的意思和在诗中的含义。‎ ‎2 、 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古诗, 并能背诵。‎ ‎3 、 通过熟读, 体会古诗的意境。‎ 18‎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反复诵读诗文, 结合具体语境展开想象,‎ 从而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过程中体会诗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 体会诗人宁死不屈的品质, 感悟其强烈的爱国热情。‎ ‎2 、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体悟诗人的爱国热情,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操。‎ 教学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 学生: 1 、 搜集诗人的相关资料及写作背景。‎ ‎2 、 本课的生字、 词语卡片。 1‎ ‎3、 自读《四面楚歌》 等成语故事, 了 解历史人物。‎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 揭示课文题目 ‎1 : 不知道。 师: 他是 西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 文学家、 思想家。 他的成就主要是——‎ 板书: 《史记》, 师: 知道这部著作吗? 生大多数不知道。‎ 板书: 四面楚歌, 师: 听过这个故事吗? 生: 听过。‎ 师: 这是司马迁记载在《史记》 中的一个故事。 在《有故事的 成语》 一文中我们学过。 那么哪个勇敢的孩子来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 呢?‎ 生讲‚四面楚歌‛ 的故事。 刘邦和项羽大战, 项羽却大败, 最 后被刘邦给围在垓下, 但项羽是猛人啊! 于是刘邦就想了 一计, 即 四面楚歌, 找了 许多会江东的乐曲的人在垓下周围弹奏, 歌唱, 表现 繁华的一面, 这样, 项羽的部队就军心不定了 , 许多兵听到家乡 的曲 便想家老, 再也无心战斗, 最后项羽的部队投降了 一大半。‎ 18‎ ‎2‎ ‎1) 师: 项羽被刘邦打败, 逃到乌江边上, 想到江对岸的百姓觉 得愧疚难当, 便拔出宝剑自刎了 。‎ ‎2) 板书: 李清照, 师: 你了 解这个人吗? 生通过资料作介绍本 诗作者。‎ ‎3) 师: 多年以后, 李清照来到项羽自刎的乌江边上, 想到自己 的生世, 感慨万千, 于是作下《夏日绝句》 这首诗。‎ ‎3 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夏日绝句》 这首诗的创作是有一定的背景的, 孩子们 处于二年级, 单独来理解这首诗的话会显得很吃力。 如果把它放在具 体的历史背景中去, 结合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史记》 中记载的‚四面 楚歌‛ 这个故事来理解就比较容易了 。‎ 二、 合作学习生字, 初读古诗 ‎1‎ ‎2 小组相互纠正字音。‎ ‎3‎ 顺口 溜……鼓励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小组合作识记生字。‎ ‎4‎ 从音、 形、 义三方面进行讲解, 其他的孩子可以补充。 教学中着重指 导‚鬼‛、‚亦‛ 的书写。‎ ‎5 开火车抽读生字并组词。‎ 设计意图: 初读古诗, 先要扫清字词障碍。 这个环节在课前布置了 预习作业。 课堂上就采用检查汇报的方式。 这个过程充分发挥孩子们 的自主合作的意识。‎ 三、 读中悟诗, 讨论交流 ‎1、 学生自读古诗。‎ ‎2、 师: 字音准确, 声音洪亮而又整齐。 读得真不错。 掌声响起!‎ 对孩子们的朗读给予充分肯定。‎ 18‎ ‎3 师再范读, 请孩子们仔细听诗的节奏如何把握。‎ 预设生: 1、 2 行采用 1、 2、 2 节奏, 3、 4 行采用 2、 1、 2 节奏。‎ 师: 为什么要这样朗读呢?‎ 预设生 A: ‚生‛ 与‚死‛ 是反义词, ‚人杰‛ 与‚鬼雄‛ 相对;‎ 预设生 B: 整个整个的词画在一个节奏里, 这样才不会把句子读 破。‎ ‎4、 学生自由读。‎ ‎5、 小组比赛读。‎ ‎6、 个人展示读。 其他孩子听后谈谈自己的看法, 作出评价。‎ 在反复朗读中理解诗句意思, 感受项羽的悲壮之举, 体会诗人强 烈的爱国情怀。‎ 设计意图: 孩子处于小学低段, 对古诗朗读的节奏把握不准, 还 处于模仿阶段, 所以在教学中采用听范读, 找节奏, 再模仿读这样的 方式进行。 但因为孩子们有一些诗词积累, 所以我们又提出‚为什么 要这样读? ‛ 让孩子们感受如何不把句子给读破了 。 在反复朗读中理 解诗句意思, 感受项羽的悲壮之举, 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四、 读出韵味, 深入体会 ‎1、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首古诗, 看谁读得最好。‎ ‎2、 分小组讨论, 理解诗句含义。 师: 孩子们, 学了 这首诗, 你 有什么收获? 你还有什么疑惑?(这个环节主要采用孩子们自己内部 解决的方案: 一个孩子提问题, 请其他孩子帮忙解决。)‎ 预设问题 1: 理解第一句‚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人活着要做人中豪杰; 死了 , 也要成为鬼中英雄。‎ 预设问题 2: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至今人们还怀念项羽, 佩服他宁死不肯逃回江东。‎ 预设问题 3:‚项羽‛ 是什么人? 李清照为什么‚至今思项羽‛ ?‎ ‎(说说项羽的故事。)‎ 秦朝末年, 统治者的残暴激起了 人民的不满, 各路豪杰纷纷起义 18‎ 抗秦, 项羽率领八千江东子弟渡江转战中原, 消灭秦军主力, 立下赫 赫战功, 秦朝灭亡后, 与刘邦争夺天下, 最终, 项羽兵败亥下, 退至 乌江渡口 。 当时, 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 回到江东, 重振旗鼓, 项 羽觉得自己无颜再见江东父老, 不肯过江逃生, 便下马步战, 杀敌数 百, 负伤十余处, 最后从容自刎, 时年 31 岁。‎ 预设问题 4: : 你理解了 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 吗?‎ 师小结: 是啊! 项羽活着是西楚霸王, 人中豪杰, 就是死, 也要 做鬼中英雄, 而决不屈膝投降。 这种精神就叫做‚舍生取义‛。‎ ‎3‎ ‎‚死‛ 相对, ‚人杰‛ 与‚鬼雄‛ 相对。‎ ‎4‎ 设计意图: 学习 是在自身已有的基础是有所提高这样一个过程。‎ 孩子们在学习这首诗之后, 究竟明白了 什么, 还有什么不懂, 这个环 节的设计就是让孩子们对自己本节课的一个小结与反思的过程。 谈谈 自己的收获或者疑惑, 促进自己的成长。‎ 五、 指导书写 ‎1、 老师在田字格里示范写一遍生字, 提醒学生注意笔顺笔画。‎ ‎2、 学生选出难写的字交流写好它们的办法。‎ ‎3、 学生练习写字, 教师巡视并相机指导。‎ ‎4 展示学生书写作品, 大家一起欣赏评价。‎ 设计意图: 识字写字仍然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识字教学中, 以学生 已有的知识基础之上, 回顾常用 的记忆字形的方法, 让孩子们自 主识 字。 写字教学中, 我将继续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对本课容易出错 的字, 进行板书示范, 孩子一观察, 二描, 三书写, 四评价, 经过四步走,‎ 扎扎实实提高孩子们的书写能力。‎ 六、 拓展延伸 ‎1、 把这首诗的意思讲给同学听。‎ ‎2、 课外收集李清照的词读一读, 如《声声慢》 等等。‎ 18‎ 设计意图: 中国古代诗词是祖国文化中的瑰宝, 本课只是一个引 子, 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鼓励孩子们去读去了 解更多的优秀诗词, 把优 秀的文化进行传承。‎ 板书设计:‎ 司马迁《史记》 四面楚歌 李清照 夏日绝句 教学反思:‎ ‎《出塞》 这首诗属于汉朝乐府诗题, 是一首感叹边战不断、 国无 良将的经典之作。 诗人以平凡的语言, 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 气势流 畅。 全诗反映了 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 也表达了 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 早日平息边塞战事, 使国家安宁的忧国忧民 之情, 是一首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佳作。‎ ‎《凉州词》 描写了 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 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 地理形势, 突出了 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 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 提供了 一个典型环境。 后两句写的是戍卒的离愁。 当戍边士卒听到羌 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 曲调时, 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何须 怨‛ 三字, 使诗意更加含蓄, 更有深意。 王之涣这首诗表现了 戍边士 兵思念家乡 思念亲人的情感, 表达了 作者对戍边将士不得还乡 的同情,‎ 写得苍凉慷慨, 悲而不失其壮。‎ ‎《夏日绝句》 整首诗的文字高亢、 激昂, 字里行间, 包含两段历 史, 三个典故, 作者借古讽今, 从而表达自己家国爱恨, 爱国情怀表 达得淋漓尽致。‎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1. 借助资料的阅读, 反复品悟。 通过想象,‎ 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 ‎2. 了 解古诗的大意, 体会戍边将士思念家乡 , 思念亲人的情感。‎ 一、 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 标, 我取得了 以下教学效果:‎ ‎1. 在上课前, 我对‚折柳赠别‛ 这一环节中是否要用诗句有过 18‎ 犹豫, 但最终还是保留了 。 我引入‚折柳赠别‛ 这一环节, 目 的是为 了 让学生了 解为什么战士要吹奏《折杨柳》 的曲子, 因为《折杨柳》‎ 所表现的是离愁别绪, 更表现了 战士思念家乡 , 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诵读折杨柳赠别的诗, 也是为了 让学生感受那种离愁别绪, 但周老师 说没有必要, 《折杨柳》 只是‚别解‛, 既是‚别解‛, 每个人有每个 人的看法。 但我觉得, 因为战士用羌笛吹奏《折杨柳》, 更能表现他 们的思念之情, 这对本课的主题有关, 有助于学生理解战士戍边生活 的痛苦和寂寞。‎ ‎2. 每首诗都有自己的基本内涵, 即使是像这样一首比较复杂的古 诗, 它所要表达的基本意思也是明确的。 它跟王翰的《凉州词》:‚葡 萄美酒衣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 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 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都有保家卫国, 不打败敌人誓不回家的壮志 豪情。 有老师说, 战士守卫边疆那种壮志豪情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存在,‎ 难道战士们对战争的厌恶与埋怨不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存在吗? 如果 硬要把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作为王之涣诗的主旨, 这语文教学真的应 该如此另类。 一首诗难道可以承载古诗教学的全部? 难道对学生各种 人文精神的滋养都要在一节课中完成? 难道有诗人对战争描写得‚壮 怀激烈‛就一定不能容忍其他诗人描写战争的残酷与无情? 难道对学 生的教育也一定只能渗透保家卫国的思想而不能让他们感受战争的 悲惨从而树立反对战争, 拥抱和平的情感?‎ ‎3. 课堂上我抓住‚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这两句诗, 从修辞 手法和思想感情两方面入手, 进行深入赏析, 体会项羽的英雄气概,‎ 李清照的赞颂、 悲愤、 担忧等复杂的感情。 课堂上给孩子创设情境,‎ 出示李清照、 项羽和南宋的历史资料, 从而使孩子们能融情于文本中。‎ 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 在一次一次的朗读中将感情表达得淋漓尽 致, 并能结合古诗赏析明白做人的价值取向: 有正气、 有骨气、 有气 节。 每个孩子心中都有崇拜的英雄, 也激励自己努力去做这样的英雄,‎ 18‎ 预设的教学目 标就完成了 。 最后通过欣赏名言警句、 古诗, 拓宽学生 的视野, 也感受到中华古诗词的魅力。‎ 二、 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 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 在这三首古诗的教学 中, 感受到古诗的教学还要以读为手段, 鼓励学生积极的自主探究,‎ 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经过训练后, 基本上能自己结合 工具书, 完成对诗意的理解, 。 在教学中, 我进一步加强了 对诗歌的 评析, 使学生的理解达到更高的层次。‎ 三、 不足之处 ‎1. 教师的激情没有更好地带动学生的激情, 在情感上没能产生理 想化的共鸣。‎ ‎2. 教师心情有些急躁, 当学生的回答有些茫然时, 没有更好地去 引导他们去思考, 而是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孩子。‎ 四、 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 我会这样做: 首先引导学生结合拼 音把每首诗词读正确, 读流利, 在此基础上, 从整体上对诗词的内容 有个大概的了 解; 然后结合注释, 采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 式, 理解每句诗词的意思, 进而理解整首诗词的意思, 体会作者的思 想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诗词, 背诵诗词。 引导学生理解词语, 应尽 量避免就词解词的做法, 要体现从整体入手的原则。 采用多种方式训 练学生诵读, 应避免单纯的朗读技巧的指导和机械的朗读腔调的模仿。‎ 结合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体会, 引导学生把握住作者的 感情基调, 读出自己的感受。‎ 18‎ 18‎ 18‎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