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全单元备课(课时备课+单元备课)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全单元备课(课时备课+单元备课)

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单元备课 ‎ 教学内容 ‎1.两位数乘三位数的笔算 ‎ ‎2. 积的变化规律 ‎3.常见的数量关系 ‎ 教材分析 ‎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数与运算’部分的重要内容,是义务教育阶段整数乘法的最后一个知识块。它是在学生已经理解了表内乘法、一位数乘两、三位数的乘法、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运算的意义,探索了乘法的计算方法,体验了算法的多样化,并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本单元主要教学目标是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理解算理。因此,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应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运算意义,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为后续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及小数乘法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⒈使学生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方法。‎ ‎⒉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 ‎⒊知道速度表示法,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应用这种关系解决问题。‎ 教学措施 ‎1. 注意让学生自主掌握乘法运算的基本方法。‎ ‎2. 重视引导学生探索运算中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习模型化的数学方法。‎ ‎3.以探索运算中数值规律的练习为载体,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4.把握重难点传授,细致耐心地讲解,并注重学生的反馈和练习,着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及应用。‎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养成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课时安排 两位数乘三位数的笔算 3课时 积的变化规律 1课时 常见的数量关系 2课时 课题 三位数乘两位数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47页内容及练习八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 ‎2.使学生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计算问题的体会,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 ‎ ‎3.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 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 难点:理解“用两位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和那一位”对齐。‎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个性修改 一、创设情境,复旧导新 ‎ ‎  师:王大伯在北京工作,过中秋节了,他很想念家中的亲人,决定在中秋与国庆双节期间回老家一趟,他买了12斤月饼,每斤45元,请同学们算一算王大伯买月饼一共花了多少钱? ‎ ‎  1.让学生理清题意,找出题中的已知量和所求量。 ‎ ‎  2.根据已知量和所求量列出算式 ‎ ‎  3.全班齐做,然后指名口答其计算过程,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 ‎  师:在回老家的时侯,他为了节约钱,决定不座飞机,座火车,当他到家时,他算了算,从北京到老家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行145千米。那你们算一算从北京到王大伯老家有多少千米? ‎ 由学生列出式子,师板书:145×12(刚才我们计算的是两位数乘两位,现在是几位数乘几位数了) ‎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 ‎ 二、自主交流,合作探究 ‎ ‎  (一)、估算 ‎ ‎  师:那你可以估算出145×12的大致范围吗?估算时,我们是先把一个数看成整十、整百,再进行估算。小组交流讨论,你是如何估算的?(小组交流讨论3分钟) ‎ ‎  师:哪位同学把你的估算过程和想法跟我们分享一下呢? ‎ ‎  生:把145看成150,150×10=1500,150×2=300,相加等于1800。所以我觉得,大约是1800千米,但比1800小。(一定有生可以得到) ‎ ‎  (二)、笔算 ‎ ‎  师:这个同学很有想法哦,那他估得接近145×12的积吗?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145×12到底等于多少。那要如何准确算出145×12的积呢? ‎ ‎  生:用竖式计算。 ‎ ‎  师:也就是笔算乘法(PPT显示) ‎ ‎  师:那么要如何用竖式计算145×12的积呢?先在你们的练习本上试着算一算。 ‎ ‎  (学生尝试计算,师巡视,找二三位同学在PPT旁的黑板上板演并说出自己的计算方法) ‎ ‎  生1:拆分法,145×2=290,145×10=1450,290+1450=1740【不排除会有学生这样做】 ‎ ‎  生2:竖式计算 ‎ ‎  (全班学生齐做,把学生做错的几种不同情况,反馈出来) ‎ ‎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几位同学的竖式,有什么不一样?你们觉得那位同学是正确的? ‎ ‎  生:…… ‎ ‎  师:我们一起用计算器来验算一下积到底是多少?你算对了吗? ‎ ‎  让正确的学生讲一讲“你是怎么算的” ‎ ‎  师:那1与5相乘的积要写在哪位数位上呢?是个位上,还是十位上?为什么呢? ‎ ‎  生:写在十位上,因为1在十位上,相同数位要对齐 ‎ ‎  (此处,学生的表述可能不规范,可能说,“在这里的1表示的是10”,师要予以引导,得到这个之后,师可以再结合145×12=145×2+145×10,让学生明白145×12竖式的算理) ‎ ‎  师:那列竖式计算145×12时,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么算? ‎ ‎  生:2乘以145,再算10乘145 ‎ ‎  师:积要写在哪里?为什么? ‎ ‎  生:10乘145的积写在十位上,因为1在十位上,数位要对齐 ‎ ‎  师:最后写什么? ‎ ‎  生:将两次乘积相加 ‎ ‎  师:那其他几个同学的竖式有问题吗?有的话,问题在哪里? ‎ ‎  生:他没有乘以百位,…… ‎ ‎ (师要强调我们现在算的是三位数乘两位数,要记得乘百位,可以和45×12进行对比。) ‎ ‎  师:现在请同学们观察45×12、的竖式有145×12什么不同?找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 ‎ ‎  (三)、小结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 ‎  1.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去乘三位数,得数的末位和两位数的个位对齐。 ‎ ‎  2.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去乘三位数,得数的末位和两位数的十位对齐。 ‎ ‎  3.然后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注意满十进一。 ‎ ‎  (四)、两位数乘两位数与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比较 ‎ 三、学以致用,巩固新知 ‎ ‎  49页做一做。(4名学生在PPT旁的黑板上板演,其余学生齐做,师巡视,辅导学困生,集体订正) ‎ 四、谈谈收获 ‎ ‎  师: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 ‎ ‎  师:哪个同学可以来帮我们小结一下三位数乘两位数竖式计算的步骤和要注意的地方啊? ‎ 板书设计 笔算乘法 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12小时,火车1小时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有多少千米?‎ ‎ 145×12=1740(千米)‎ ‎ 答:城市到北京有1740千米 。‎ 课 计算比赛 堂 检 测 ‎ 323 145 679 286‎ ‎ × 24 × 27 × 13 × 35 ‎ 课题 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 ‎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48页内容及练习八3-5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简算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笔算,提高计算能力。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计算的能力。‎ 教学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 难点:掌握竖式的简便写法。‎ 教学准备 口算卡片 课件 教学过程 个性修改 一、复习导入;‎ ‎1. 口算 ‎10×5= 210×4= 200×3= ‎20×3= 130×5= 240×2= 教师用卡片出示口算题,指名口算,并说一说口算的过程。‎ ‎  2.口算时有什么简便方法?说给大家听一听。 让学生初步感知因数末尾有0时,可以先把0前面数字相乘,再在积的末尾添上0。‎ ‎3.在笔算因数末尾有0的或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时,怎样计算呢? ‎(板书课题:因数末尾、中间有0的乘法) 二、自主探究 ‎1.出示例2。 特快列车1小时可行160千米。普通列车1小时可行106千米它们30小时各行多少千米?。‎ ‎  问:说一说这题如何列式?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 ‎  板书课题补充;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  怎么计算出结果?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自己试一试。学生独立进行计算。‎ 请不同算法的学生说一说口算的过程。‎ ‎(1)160×30= (2)106×30= ‎2.160×30怎样算呢?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不同的计算方法,然后汇报。 学生可能想到以下几种算法: ‎(1)先口算出16×3=48,再在积的末尾添两个0。 ‎(2)笔算: ‎ 1 6 0‎ ‎ × 3 0‎ ‎ 4 8 0 0‎ ‎(3)3个160是480,那么30个160就是4800等。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出笔算过程:‎ ‎ 1 6 0‎ ‎ × 3 0 为什么在积的末尾 ‎ 4 8 0 0 添上两个0 呢?‎ 使学生明确:添上一个0表示是160×3的积,添上两个0就是160×30的积。在因数的末尾一共有两个0,所以在积的末位添上两个0,这样计算很简便。 ‎3.106×30怎样算?自己试一试。 ‎(1)让学生独立试算,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 ‎(2)讨论:在算得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使学生明确:只有因数末尾的0没有参与运算,直接在积的后面添上去,因数中间的0要参与运算,不能添在积的后面。 ‎4.教材第48页“做一做”。 第1题:指四名同学板演,余者练习,然后集体订正。教师注意强调计算时,要把末尾0前面的数字数位对齐。 第2题:小组分工完成,互相检验,然后集体订正。 ‎5.师生共同小结: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怎样算简便? 组织学生议一议。 ‎(1)把因数末尾有0前面的数字相乘。 ‎(2)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练习八”第3题。 快速写出每题的结果,并在小组中交流口算的方法。 ‎2.教材“练习八”第4题。 投影出示“神舟九号”飞船的图片。教师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指名汇报,集体订正。 ‎3.教材“练习八”第5题。 指名读题,理解题意,适当点拨,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4.教材“练习八”第6题。 你能很快比较出每组算式的大小吗?小组或同桌之间交流一下,然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板书设计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例2:特快列车每小时行160千米,普通列车每小时可行106千米,30小时各行多少千米?‎ ① ‎ 160×30=4800(千米) ②106×30=3180(千米)‎ ‎ 1 6 0 1 0 6‎ ‎ × 3 0 × 3 0 ‎ ‎ 4 8 0 0 3 1 8 0‎ 答:30小时它们各行4800千米、3180千米。‎ 课 堂 检 测 列式计算 ‎①一个因数是360,另一个因数是30,积是多少?‎ ‎②306的23倍是多少?‎ ‎③15个703相加的和是多少? ‎ 教 学 反 思 课题 三位数乘两位数练习 ‎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49页内容 教学目标 ‎1.巩固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法则,使学生能熟练的进行计算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培养认真书写及检查的习惯 教学 重难点 重点: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难点: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题卡 课件 教学过程 个性修改 一、复习回顾 ‎1.笔算下列各题。 ‎124×29= 306×24= 520×30= 指三名学生板演,余者练习,然后集体订正。‎ ‎2.说一说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步骤和方法。 先让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再指名说一说。 ‎3.教师针对前一课时学生在做练习题时出现的错误进行简要讲解。‎ 二、指导练习 ‎1.教材第49页练习八第2题。 ‎(1)课件出示教材练习八第2题。 ‎(2)组织学生讨论已知信息,了解题目要求的内容。 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检查。 ‎(3)教师指出:森林是我们人类的宝贵财富,我们要爱护森林,保护环境。‎ ‎2.教材第50页练习八第8题。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题做得对吗?错在哪里?将错题改正在练习本上。 ‎(2)学生独立改正,小组互相说说: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为了避免错误,可以怎样检验? ‎(3)集体订正,交流计算方法、应注意的问题、检验的方法。‎ ‎3.教材第50页练习八第10题。 课件出示第10题中各种观赏蔬菜,指名说一说各自的价格和卖出的盆数。再让学生在小组中共同完成第(1)、(2)两题,并相互检查。 组织学生议一议:从表中你还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把自己的发现在班上交流。‎ ‎4.教材第50页练习八第11题。 ‎(1)课件出示教材练习八第11题。 ‎(2)组织学生讨论已知信息,了解题目要求的内容。 分析:总共有四款不同价钱的电话机,分别是128元、108元、198元和210元,不变的条件是李老师带了3000元,要买15台同样的电话机。 共有四种购买方案: ‎①购买128元的电话机15台。 ‎②购买108元的电话机15台。 ‎③购买198元的电话机15台。 ‎④购买210元的电话机15台。 ‎(3)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检查。排除不符合要求的方案,得出答案。 这一题考查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能力,由学生自己去分析共有多少种选购方案。‎ 三、实践应用 ‎1.基本练习。 ‎(1)教材第49页练习八第3、6题。 指名学生口答,其余学生订正。 ‎(2)教材第49页练习八第7题。 指名4个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教材第50页练习八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解法,小组订正。‎ ‎2.拓展练习。 教材第50页练习八第12*题。 小组交流方法,教师可适时提示。‎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三位数乘两位数 方法: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去乘三位数,得数的末位和两位数的个对齐,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去乘三位数,得数的末位积两位数的十位对齐,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课 堂 检 测 教 学 反 思 课题 积的变化规律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51页内容及练习九第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数学有趣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规律,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看经验,发展学生推理能力 教学 重难点 重点:理解积的变化规律。 难点: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个性修改 一、创设情境 ‎1.口算。 ‎15×8= 25×4= 170×5= ‎26×100= 30×50= 32×300= ‎36×20= 9×800= 42×400= ‎8×600= 20×300= 240×5= 教师用卡片出示口算题,学生开火车练习。 ‎2.引入。 买一个文具盒需12元,买2个文具盒需多少元?(24元)买4个文具盒呢?(48元)买6个文具盒呢?(72元)买文具盒的个数越多,所需的钱就越多。那么在乘法算式中,积有怎样的变化规律呢?(板书课题:积的变化规律) 二、自主探究 ‎1.投影出示例3。 ‎(1)6×2=12 (2)20×4=180 ‎ 6×20=120 10×4=40 ‎ 6×200=1200 5×4=20 ‎2.仔细观察两组题目,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充分讨论,互相说出自己的观点。 引导学生交流看法,在学生汇报中点拨。 ‎(1)左边第一道算式与第二道算式比较,哪个因数没有变,哪个因数变了?是怎样变的?积又有什么变化? ‎(2)左边第一道算式与第三道算式比较,又有哪些地方变与没变呢?‎ ‎(3)请将左边第二道算式与第三道算式也作类似的比较,发现规律。‎ ‎(4)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出你的发现吗?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分别乘10、100,积也分别乘10、100。‎ ‎(5)用以上的方法比较右边三道算式,概括出你的发现。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分别除以2、4,积也分别除以2、4。 ‎(6)你还能举例说说你的发现吗? ‎3.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概括。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以几,(0除外)积也乘几或除以几。‎ ‎4.教材第51页“做一做”第1题。 ‎(1)你能看出每组算式有什么规律吗?小组交流,独立填写得数。 ‎(2)指名说说你发现了什么,然后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51页“做一做”第2题。 ‎(1)要求学生先弄清题意,想一想怎样解答这个问题。 ‎(2)小组讨论交流,点名学生汇报。 教师板书: 方法一:200÷8=25(米)25×24=600(平方米) 方法二:200×(24÷8)=600(平方米) 追问方法二的同学,说说自己的做法。(长不变,宽乘3,面积也乘3)‎ 师:你的方法真巧妙,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教材“练习九”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看谁做得又对又快,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你能说说今天在学习过程中所发现的规律吗? 积的变化规律 板书设计 ‎6×2=12 20×4=80‎ ‎6×20=120 10×4=40‎ ‎6×200=1200 5×4=20‎ 归纳规律: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以几)积也乘几(或除以几)‎ 课 堂 检 测 ‎1.根据5×3=15写得数 ‎ 60×5= 120×5= 90×5= ‎ ‎ 30×10= 30×20= 15×5=‎ ‎ 10×5= 6×5= 5×5=‎ ‎2.找规律填空:‎ ‎16×17=272 16×68= 16×51= 16×102=‎ ‎16×68= 16×139= 16×34= 16×85=‎ 教 学 反 思 课题 单价、数量和总价 课型 新授课 教材第52页内容及练习九3-4题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了解单价、数量、总价的含义,初步理解三者的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 ‎2.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表达数量关系的能力,并能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 重难点 重点:理解单价×数量=总价。 难点:运用单价×数量=总价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个性修改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在前面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会遇到一些数量关系,比如说购物时会有买了多少件商品、付了多少钱之类的问题。下面的问题你会解答吗?(引出例4)‎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出示例4。 点名口答,列式,板书: ‎(1)80×3=240(元) ‎(2)10×4=40(元) ‎2.提问:这两个问题有什么共同点?小组探究,互相讨论、交流。 ‎3.小组代表汇报,教师板书学生总结的共同点,然后说明单价、数量、总价。板书如下: 每件商品的价钱 → 单价 买了多少 → 数量 一共用的钱数 → 总价 ‎4.你知道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吗?想一想,议一议。教师总结并板书:‎ 单价×数量=总价 ‎5.巩固练习:‎ 教材出示第52页“做一做”第1题。 同学们现在知道了单价、数量和总价,你能举例说明吗? 小组内分别举例说明,组长和其他的组员进行评判。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第52页“做一做”第2题。 ‎(1)小组内说一说。 ‎(2)选代表汇报。 ‎(3)集体订正。 ‎2.教材“练习九”第3题。 提出一个己知单价和数量,求总价的问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小组内互相交流。 ‎(3)教师巡视。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单价 数量 总价 ‎①单价X数量 = 总价,‎ ‎②总价 ÷ 数量 =单价 ‎③总价 ÷ 单价 = 数量。‎ 课 堂 检 测 ‎1.每套校服120元,买5套要用多少元?‎ ‎ 题目已知( )和( ),求( )数量关系式( )‎ ‎2.学校买排球共花了240元,每个排球60元,学校一共买了多少个排球?‎ ‎ 题目已知( )和( ),求( )数量关系式( )‎ ‎3.学校买了3台复读机共花了420元,每台复读机多少元?‎ ‎ 题目已知( )和( ),求( )数量关系式( )‎ 教 学 反 思 课题 速度、时间和路程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53页内容及练习九5-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 重难点 重点:理解“速度×时间”和走过的路程之间的关系 难点:理解“速度×时间”和走过的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个性修改 一、激趣导入,初步感知 ‎1.引导语:同学们,课前老师让大家每人收集三种交通工具的速度,老师刚才检查了一下,发现大家都完成得非常好!我选取了其中三位同学的作品,想不想欣赏一下,请看(播放视频):‎ ‎(1)这是周雨兮同学的作品:自行车每分钟行225米。‎ ‎(2)这是陈艺涵同学的作品:汽车每小时行70千米。‎ ‎(3)林刍逸同学的作品:飞机每秒飞行150米。‎ ‎2.感受人类智慧:瞧!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的交通工具越来越快捷了!以前,从北京到上海开车需要11小时左右,但是现在坐飞机的话,大约只需2小时。‎ ‎3.物体的速度: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2个物体的速度(播放视频):‎ ‎(1)树懒平均每天移动40米。‎ 同学们,40米有多长?‎ 教师的前门到后门大约10米,那40米有几间这样教室的长度?‎ 树懒1天只能爬4间教室的长度,你感觉怎么样?‎ ‎(2)光每秒传播30万千米。‎ 同学们,1秒的时间有多长?‎ 如果一个人以光的速度绕地球飞行,1秒也就是“嘀嗒一下”就能绕整个地球7.5圈,你感觉怎么样?‎ 对,这是迄今为止人类发现最快的速度。 ‎ 二、深入探究,理解速度 ‎(一)、理解单位时间 ‎1.读5个物体的速度:谁来读一读这5个物体的速度。‎ ‎2.相同点: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5个物体的速度,他们都有什么相同点?‎ ‎3.单位时间:像自行车每分钟行225米,这里的每分钟在数学上叫单位时间。除了每分钟,你还发现了哪些单位时间?‎ ‎4.归纳板书:同学们的回答非常精彩,像这些每分、每时、每秒、每天都叫单位时间。‎ ‎5.扩展:除了这些,还有其他的单位时间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6.反例:那2小时是单位时间吗?‎ ‎(二)、理解速度 ‎1.再次读速度:同学们,自行车每分钟行225米是自行车的速度,谁能说一说什么是汽车的速度吗?下一个……‎ ‎2.概括:现在请同学们再次观察这5个物体的速度,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速度吗?(板书)‎ ‎(三)、速度的读写法 ‎1.过渡:看来,同学们对速度有了一定的理解。在生活中,人们为了更简明、方便地表示速度,采用统一的速度表示法。比如:汽车每小时行70千米,先写路程70千米,再写斜线,最后写时间单位时。读作70千米每时。‎ ‎2.在黑板上师范写:请跟着老师也写一遍。先写……再写……最后写……,读作……,表示汽车每小时行70千米。‎ ‎3.练习巩固:剩下4个物体的速度怎么读,怎么写呢?请同学们拿出练习纸完成第一题。 ‎ 三、理解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1.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不仅明白了什么是速度,而且还知道了速度的读写法,下面我们就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2.独立解决,同桌交流:会解决吗?拿出练习纸完成第2题。‎ 完成的同学与同桌互相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3.反馈:‎ ‎4.线段图:为了更清楚地展示出你们的想法,我们请线段图来帮帮忙。瞧!这是汽车的速度,5小时行多少千米该怎么画?‎ 现在你们觉得用线段图表示有什么好处?‎ 是的,线段图可是我们学习的好帮手,它使我们明白了为什么用乘法计算的道理。以后的学习我们还会经常用到它。‎ ‎5.归纳三者关系:我们再来看看算式中的每个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 现在你们发现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了吗?(板书:乘号)我们一起说。‎ ‎6.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路程、时间和速度。(板书课题)‎ 四、巩固练习、体验应用 ‎1.联系生活,渗透安全意识 ‎ ‎(1)李叔叔开车去上海出差,他说:“3小时行驶了180千米”。根据李叔叔的话,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会解决吗?‎ ‎(2)仪表盘上的数学信息。‎ ‎(3)李叔叔按照这样的速度继续行驶,他说:“我再开2小时就能到达目的地了”。请问现在离目的地还有多远?‎ ‎(4)开完会李叔叔准备回家了,导航显示上海到三门全程大约320千米,李叔叔归心似箭,打算以80千米/时的速度开回家,大约需要多少时间?‎ ‎(5)李叔叔按照80千米/时的速度行驶着,可是开到这条路上的时候却犹豫了,这是为什么呢?(限速60千米/时)对,大家要遵守交通规则。‎ 五、总结全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都有哪些收获?‎ 今天学习的知识只是行程问题中的一小部分,还有很多知识等待着我们继续探索研究,下课!‎ 板书设计 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 例3:一辆汽车的速度是80千米/时,2小时行多少千米?‎ ‎80×2=160(千米)‎ ‎ 答:汽车2小时可行160千米 李老师骑自行车的速度是226米/分,10分钟可行多少米? ‎ ‎225×10=2250(米)‎ ‎ 答:10分钟可行2250米 课 堂 检 测 ‎1.当个公正小裁判 ‎(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的路程叫速度( )‎ ‎(2)小明每分钟走的路程不叫速度( )‎ ‎(3)知道了路程和所行驶的时间、速度,可用关系“速度=路程×时间”去计算()‎ ‎2.小明早上从家到校要15分钟,他的速度大约是120米/ 分,小明每天约走多少米? ‎ 教 学 反 思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