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9古诗三首教案新人教版五四制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9古诗三首教案新人教版五四制

‎9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能正确认读“暮、瑟”等生字,规范书写“缘、输”等生字,掌握多音字“降”。理解“吟”“缘”“降”等字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题西林壁》。‎ ‎2.过程与方法 结合古诗中的画面并联系上下文,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感悟品味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3.情感与价值 想象诗中画,读懂诗中意,能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想象诗中画,读懂诗中意,能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结合古诗中的画面并联系上下文,学习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的写作方法,感悟品味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准备】‎ 学生:按照预习单的要求预习,并且完成预习单。‎ 教师:1.制作教学课件。‎ ‎2.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15‎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谈话,导入新诗 师:古典诗歌中写景的诗句很多,大家能背几句吗?‎ 生背《望天门山》《山行》《绝句》……‎ 师:同学们每背一首诗,都呈现一幅美丽的图画。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题目叫《暮江吟》。‎ ‎(师板书,音乐《春江花月夜》起。)‎ 师强调“吟”的读音。‎ 师:同学们来看看这个“暮”字,上面是个草字头,下面是“日”,你能看出什么来吗?‎ 生:有太阳落山的意思。‎ 师:从诗题中看出了时间,还看出了什么?‎ 生:诗人在江边。‎ 师:傍晚在江边吟诗,这是谁呀?(白居易。)‎ 师:谁来介绍介绍作者。(生介绍。)‎ 二、知诗人,初赏诗 师:老师这里也有关于白居易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PPT出示作者简 15‎ 介,学生指名读。)‎ 师:要了解这首诗,还要回到822年,诗人在去杭州上任的路上,他看到江边红日落下的美景,陶醉其中,不禁吟诗一首,就是这《暮江吟》。(课件出示图片,师范读。)‎ 师:听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触?‎ 生:我感到自己是一棵小草,被夕阳的余晖照耀着,一半绿,一半红。‎ 师:你怎么那么会表达呀!‎ 生:我感到自己是一只小螃蟹,在江中游,阳光下的江面照得一半红,一半绿。‎ ‎  ……‎ 学生自由说感受。‎ 三、初读古诗,知大概 师:多美啊!接下来,同学们用喜欢的方式来读诗,可以坐着读,可以站着读,可以离开座位读。‎ ‎(同学们纷纷找伙伴读。)‎ 师:谁来读?(指名读诗。齐读。)‎ 思考:这是一首什么诗?写什么时候的景?在诗中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四、再读古诗,交流读懂的地方和读不懂的地方,不懂的地方做记号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师:你读懂了哪里?你哪个地方没读懂?‎ 师:谁来帮帮他?‎ 15‎ 五、精读诗句,理解诗意 ‎(一)学习前两句诗。‎ ‎1.出示投影片。(展示夕阳西下的江上景色。)指导看图。齐声朗读前两句诗。‎ ‎2.重点理解词语。‎ ‎“残阳”是什么意思?‎ ‎“铺”是什么意思?从这个“铺”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把“铺”换成“照”“射”可不可以?‎ ‎(诗人描写了傍晚的残阳和江水,江水的特点是:半江瑟瑟半江红。)‎ ‎3.出示灯片。‎ 提问:江水为什么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你看见过这种景象吗?(因为太阳接近地平线,江面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所以半江是绿色,半江是红色。“铺”既写出了夕阳的柔和,又写出了夕阳照得广阔而均匀。)‎ ‎4.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5.小结:通过学习前两句诗,我们知道了前两句诗主要写傍晚时分,夕阳斜照在江面上是什么样的景色。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们一起欣赏和想象当时那美丽的意境。‎ 师述:夕阳渐渐地落下去,晚霞映红了天空。夕阳的余晖洒在了宽阔的江面上,忽然间,江水似乎分成两半,这一半是碧绿碧绿的,那一半是鲜红鲜红的,微风轻轻地拂过江面,江水泛起了粼粼波纹,像一颗颗闪光的宝石,又像空中闪烁的繁星。啊!多么迷人的傍晚景色。‎ 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景色美不美?这样的景色会让诗人产生怎样的感受?用一个什么词语来形容它。(陶醉,恋恋不舍,流连忘返。)‎ 15‎ 大家就饱含恋恋不舍的情感读读吧。‎ ‎(二)学习后两句诗。‎ ‎1.(出示投影片:夜晚月光下的江边景色。)指名朗读后两句诗。‎ 思考:诗人描写了夜晚的哪些景物?诗人是怎样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来描写的?‎ ‎2.“可怜”是什么意思?‎ ‎“九月初三”是指农历九月,此时已进入深秋季节,这句点出了观赏江景的季节是深秋。‎ ‎3.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深秋的夜景?为什么这样打比方?‎ 珍珠晶莹闪亮,使人一见就生喜爱之心,用珍珠来比喻露珠就照应了“可怜”,诗人写的是初三夜的月亮,因为是弯月,所以把月亮比作弯弓。‎ ‎4.指名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 ‎5.闭上眼睛欣赏体会后两句诗的美丽意境。‎ 师述:不知不觉,夜幕降临了,白居易立在江边久久不愿离去。秋风拂面,他感到特别凉爽和舒服,一会儿看看草地,一会儿望望天空。啊,那美丽的小草上挂满了露珠,在柔和的月光映照下像一串串晶莹剔透的珍珠,夜空中那一弯新月就像一张精致的弓。他不禁脱口赞叹道:“这深秋的夜晚多么迷人,多么可爱啊!”同学们,你们感受到了吗?‎ ‎(出示课件。)同学们,你们现在能根据这首诗把屏幕括号里的内容填完整吗?谁来连贯地把整首诗的意思说完整?(学生先说,最后指名读。)‎ 六、指导朗读,领悟感情 ‎1.师:朗读古诗时不仅要读准字音,有感情,‎ 15‎ 还应有节奏。我们根据画好的停顿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生有节奏地朗读古诗。)“一道残阳铺水中”,要求学生读得平缓、轻柔;“半江瑟瑟半江红”,要读出惊叹的感情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则要读出赞美的情感。‎ ‎(注意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可以采用多种读法:如男女对比接读。)‎ 师:我建议马上举办一个诗歌朗诵会,请在座的各位诗歌爱好者参加,来一个诗歌朗诵能力大比拼,好吗?学生先练读,再赛读。‎ ‎2.指导配乐朗读。‎ 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这一路上他的心情愉快,被江边这红霞满天、弯月东升、露水晶莹的美景所陶醉了。下面我们随着音乐也来细细地品评诗歌一番。(生配乐朗读。)‎ ‎3.谈感受。‎ 师:如果此时你就是诗人,来到这深秋傍晚的江边,领略到这安静的、优美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指名说感受,带着这些感受再齐读一遍。)‎ ‎4.诗人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那么诗人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你读出来了吗?‎ ‎(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美景,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暮江美景的喜爱之情。)‎ 七、总结全文 这首诗向我们勾画了夕阳西下时江上美景,同时也描述了深秋夜晚月光下的江边迷人的景色,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美好迷人的景色中,让我们再一次闭上眼睛回味诗中美丽的意境。(听配乐朗诵。)‎ 第二课时 15‎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诗这种体裁,语言精练,所表达的情感却十分丰富,读起来还朗朗上口,所以深受大家的喜爱。今天老师还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古诗,宋代苏轼写的《题西林壁》。(课件出示课题。)‎ 二、释题,作者简介 齐读课题。结合书下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题”“西林”的意思。‎ 简介作者苏轼及写作背景。‎ 师生共同交流收集到的资料。‎ ‎1.有关苏轼的自然情况及写作风格。‎ ‎2.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及庐山的相关情况。‎ ‎3.教师讲述苏轼少年时代“发奋识尽天下字,立志读遍人间书”的逸闻趣事。‎ 三、初读课文,感知美 师:通过汇报资料,相信你们对作者苏轼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他写的这首《题西林壁》,距今已有九百多年了,为什么仍被历代的人们所喜爱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研究的。‎ ‎1.学生自由反复读古诗,说说诗中的庐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读后谈感受,初步感知庐山的美。‎ 四、分组自学,理解美 ‎1.根据我们以前学习古诗的经验,大家说说我们该怎样学习这首诗呢。‎ 15‎ ‎(学生说出学习方法,课件出示:读诗句—解诗意—悟诗情—入诗境。)‎ ‎2.分组合作,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细读古诗,遇到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 五、汇报交流,感悟美 ‎(一)交流第一、二行诗句。‎ ‎1.学生汇报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结合“横看”和“侧看”的不同感受,让学生发挥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庐山的“岭”和“峰”是什么样子的,感悟庐山的美。‎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诗,读出庐山的不同姿态。‎ ‎4.引导学生发现这两句中三组反义词(横—侧,远—近,高—低)的运用,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 ‎(二)交流第三、四行诗句。‎ ‎1.学生自由地表达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针对学生理解上遇到的困难,结合辞海中的义项,帮助学生选择“只”“缘”在诗中的正确意思。‎ ‎3.结合“真面目”字面的意思,讨论: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从而帮助学生体味诗所蕴含的道理。‎ ‎4.引发创造。引导学生像诗人那样用诗句说明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5.议一议:从这首诗中你能感到作者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 ‎6.说一说:联系实际并结合诗中所表达的哲理,说说在生活中我们该怎样看人、看事、看问题。‎ 15‎ ‎7.朗读第三、四行诗句。‎ ‎(三)学生根据诗意绘画,通过展示内化诗意。‎ 六、个性诵读,表达美 ‎1.教师语言激励,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假如你就是苏轼,看到庐山峰峦奇丽,云雾缭绕,山中溪水潺潺,鸟语花香,宛如仙境一般,你的心情会怎样?怎样读才能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呢?‎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组内交流体会。‎ ‎3.引导学生谈感受,结合感受进行个性化朗读。‎ ‎4.教师示范读。(配乐配像。)‎ ‎5.学生再读,读出诗的韵味。最后齐声吟诵。‎ 七、聆听歌曲,欣赏美 师:有的时候古人根据自己的兴致,把诗词配上曲子唱出来,更能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境,想听听吗?(课件播放歌曲《题西林壁》。)‎ 八、默写古诗 ‎1.引导学生发现本诗中容易写错的字,同时指导学生将这些字书写到黑板上的田字格里。‎ ‎2.一名学生黑板前示范书写,其他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可抄写,可默写。‎ 九、总结全文,升华美 师:(看板书总结。)这是一首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前两句写作者看到的景色,(板书:看景。)后两句是作者由景所悟出的道理。(板书:悟理。)作者借欣赏庐山的感受,告诉我们无论看人、看事、看问题都要多角度,多侧面地去观察、去体会,‎ 15‎ 这样才能得出一个比较全面、公正的评价。‎ 十、拓展延伸,积累运用 ‎1.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游览过庐山、赞美过庐山,除了这首诗之外,你还知道哪些诗人写过庐山。‎ 生:我知道李白写过《望庐山瀑布》。‎ ‎2.老师也收集了几首描写庐山的诗给大家看一看。(课件出示:李白的《望庐山五老峰》、陶渊明的《饮酒》、苏辙的《游庐山山阳七咏》、毛泽东的《庐山仙人洞》)。‎ ‎3.挑选一首觉得写得好的咏庐山诗抄下来背一背。‎ 课件出示作业:‎ ‎(1)以“我眼中的苏轼”为题办一份手抄报。可以写他的诗、词、散文,也可以收集他的逸闻趣事。‎ ‎(2)收集一些富有哲理的小诗,抄一抄、背一背,体会其中所蕴含的道理。‎ ‎(3)写一写你这节课的感受和收获。‎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看图片、赏雪梅 ‎1.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几张图片,我们一起来静静地欣赏。(放图片。)‎ 师:美吗?‎ 师:你知道这是什么花吗?那你知道这种花在什么时节开吗?(生回答。)‎ 15‎ 师:说得对!这是梅花,在冬天开放,很美丽。特别是雪中的梅花更惹人喜欢。自古以来,人们把雪和梅作为报春的使者。可是,雪和梅却争执起来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雪梅》这首诗中去探个究竟。‎ ‎2.板书课题。 “雪梅”指雪中的梅花。‎ 二、读古诗、诵《雪梅》‎ ‎1.借助拼音,把这首诗读正确。‎ 评:看到你们读书的认真样,真为你们高兴。‎ ‎2.认读标拼音的字。‎ ‎3.同桌互读,有读得不正确的地方请告诉他。‎ ‎4.指名读,请其他同学认真听,注意听他读得怎么样。‎ ‎5.听老师读,注意节奏。‎ ‎6.自己读,读出节奏。评:节奏感出来了,诗的韵味也就出来了。‎ ‎7.齐读。‎ 三、品诗句,悟道理 ‎1.作者在诗里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来理解诗意。注释是我们的好帮手。指名读注释。结合注释,和同桌交流,说说诗意。‎ 反馈。相机指导。‎ 学习古诗,注释是我们的好帮手。指名读注释。结合注释,说说诗意。不理解的内容做上记号,和同桌交流。‎ 反馈。你还有什么地方不理解?指导。‎ 重点指导:“降”,服输。“阁”,同“搁”,放下。“逊”,不及;比不 15‎ 上。‎ 一、二句意思:梅花和白雪相互争春,彼此各不相让,谁也不肯认输,连诗人要评论它们二者的高下,也需要搁下笔来好好地想一想,煞费一番心思了。‎ 三、四句意思:梅花在颜色的洁白上要比雪差三分,而雪在气味的芳香上,却要输给梅花一段了。‎ ‎(板书:雪白、梅香、各有长短。)颜色洁白是雪的长处,是梅花的短处;而怡人的清香是梅花的长处,却是雪的短处。‎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不服输的语气;诗人为难的语气;各有长短的语气。)‎ ‎2.雪和梅争春,为什么比不出高低?假如没有梅花,就不能映衬出雪的洁白无瑕;没有雪的寒冷,也就不能显出梅花不畏风霜,吐露芬芳的高贵品格。怎样才能更完美呢?(板书:取长补短。)‎ ‎3.让我们一起踏雪寻梅,看看雪与梅互相映衬的美景吧!引出主题:只有取长补短,既有晶莹洁白的雪,又有暗香浮动的梅,才是冬天最美的景,才是最美的报春使者。‎ ‎4.这首诗写雪与梅的古诗不仅向我们展示了雪与梅互相映衬的美景,还告诉我们应该取长补短的道理。‎ 四、谈《雪梅》、拓诗词 ‎1.简介诗人。‎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卢钺,是宋朝人。‎ ‎2.师读诗,简介诗意。‎ ‎3.生齐读。‎ 15‎ ‎4.谈雪与梅的关系。‎ 师:古往今来,有不少诗人往往把雪和梅放在一起写。这是因为雪中有了梅花,就透露出春的信息;梅花因在雪中开放,更显示出不畏严寒的高尚品格。如我们所学过的《梅花》一 诗。‎ ‎5.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也十分喜欢雪中的梅花,他曾写下这一首词《卜算子·咏梅》 ,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首词。‎ 五、总结全文,领悟品质 师:孩子们,梅花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别的花都是在春天开放,它却不一样,越是寒冷,越是风欺雪压,它就开得越精神,越秀气。所以,它象征着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的精神品质。它被称为“岁寒三友”之一,还被称为“花中四君子”之首。希望我们向梅花一样也能不畏严寒,在艰苦的环境中仍能坚强不屈,好吗?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板书设计】‎ 暮 江 吟 白居易 ‎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珍珠‖月似︱弓。‎ 题西林壁 苏轼 15‎ 看景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悟理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雪 梅 卢钺 雪白  梅香 各有所长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古诗是生命的歌唱,是美丽的化身,是永远值得后人咀嚼、消化、回味的精神食粮。古诗的阅读与欣赏应当超越单纯的训诂文字、诠释词语的范围,跨入语义学与美学的领域,用心灵去捕捉诗的意象和境界。然而,“死抠字词——理解句意——总结思想”的老三套做法,条分缕析,肢解原本文脉贯通、浑然一体的千古佳句。这种教学形式抑制了学生的创造需要,扼杀了学生思维的灵性和生命的活力,古诗所蕴藏着的美感被扫荡殆尽,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也深受影响。所以我认为古诗教学,首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还给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因此,在备课时,我紧紧围绕以学定教的原则设计教学环节,从学生已知入手,探讨未知。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全程参与(课前、课中、课后)。在两首诗的教学中,适时地安排自学环节,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查找、理解字词,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在交流自学成果的过程中,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变僵硬的教师灌输为学生间的自我启迪,从而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悟,自得。‎ 15‎ ‎[不足之处] 1.由于我在教学此诗前对学生理解能力的估计不准确,因此,在理解诗意这个环节中显得仓促,学生对诗意的理解还不够到位。‎ ‎2.在拓展环节,课外延伸的内容多占用了一些时间,致使时间不够用。在课堂上教学的不足,我将努力克服,加以改进,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争取做得更好。‎ 15‎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