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1-20 发布 |
- 37.5 KB |
- 4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小学语文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精编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教 学 设 计 46 1、大青树下的小学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会写生字,能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这所小学的喜爱之情。 3.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课文,抄写描写窗外安静情景的句子。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 2.理解课文内容,积累优美词句。 【教学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这所民族小学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和风情的图片、文字资料。 2.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范读课文。 1.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有好多民族聚居在一起,共同生活,和睦相处。不同民族的孩子们也在一所学校共同学习。就有这样的一所小学,大家愿意不愿意去参观一下? 2.板书课题:大青树下的小学。 3.教师范读。 二、自学生字新词,试读课文 1.大青树下的小学美不美?大家肯定想亲自去走一趟,转一圈。请你自己试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 2.学生试读。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4、带生字的新词,正音、巩固。 三、分组朗读,组间比赛 1.分小组朗读,每组读一自然段,各组练习。 2.巩固字、词,指导写词。 “戴”,半包围结构,右上包左下,注意各部分位置,相互要结合紧凑。 “蝴”左中右结构,相互要靠近些。 “雀”字“小”字下边的撇(丿)要长些。 “舞”字中间四竖要写短小、靠拢些,第三横要长些,整个字第十三画是撇折。 3.学生写字。 4.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复习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二、分段读议,加深感悟 1.第一自然段 a.请各自轻声读第一段,想一想读着这部分课文,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可引导学生从上学路上的景色、不同民族学生的服饰、到校后的活动等方面想象、讲述。 b.大家一边在头脑中展开想象一边朗读就能读得更入情入境,谁来读一读? c.配乐朗读这一段。 2.请各自轻声朗读第二、三自然段,想象一下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孩子是怎样上课学习的,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a.“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的钟声敲响了,学生开始上课了。 b.学生各自读课文,然后交流。 46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认真上课的情况想象补充,譬如:大家专心听讲,窗外有猴子蹦来跳去都不去张望;大家积极开动脑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小手举得高高的;读书时整齐响亮,声音抑扬顿挫…… c.如果你是一棵小树、一只小鸟、蝴蝶或者一只猴子,看到小朋友们学习这么认真,课文朗读得这么动听,你会怎么做? 3.朗读有关句子,想象句子描述一幅情景? a.这所小学留给你什么印象?交流感受。 b.我们参观了这所小学,了解了他们上学、上课学习、下课活动的情景,多么美丽的小学,多么可爱的学生!参观结束了,让我们说上几句道别的话。 三、感情朗读,比赛背诵 1.课文写得很美,你喜欢哪一部分?请你有感情地朗读一下。 2.把你喜欢的部分背下来,看谁先背出来。 3. 把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抄在作业本上。 四、作业 五、小结 【教学后记】 2、花的学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文的生字,会写8个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好词好句。 2.通过诵读课文,展开想象,感悟、积累语言;感受花孩子的活泼、调皮;想想花的学校释什么样子的,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3.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美,想想文中描绘的情景,感受大自然的花富有的灵性、童真童趣。 【教学重点】 识字与写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学生对花的学校的了解,对诗句意思的理解。 【教学准备】 有关泰戈尔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联想感知,激趣引入: 1.说说自己的学校是什么样的。 2.你们可知道某不但我们有学校,连花儿也有学校呢,今天学习第二课《花的学校》,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 二、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的情况。 1.读准下列字音。 降、润、罚、扬、臂、赏、碰 2.交流、识记生字。 A.加偏旁记忆的字:闰——润臂——劈虫——触角——触 B.换偏旁以及的字:汤——烫壁——臂 3.读读写写下列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 46 润湿:潮湿润泽。 原野:宽广平坦的地方 狂欢:纵情的欢乐。 急急忙忙:心里着急,行动加快。 三、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 1.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请四名同学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其他同学思考每一节诗讲了什么内容?教师相机指导。 3.说说每节诗的内容。 第一节:想象阵雨降落时,花儿在绿草地上跳着狂欢的舞。 第二节:想象雨来时,关了门在做功课的花朵们变放假了。 第三节:想象花孩子们在雨中穿着各色的以上,冲了出来。 第四节:想象花孩子们急急忙忙赶回家,他们对准妈妈扬起了双臂。 四、朗读课文,画出自己最欣赏的句子。 1.听教师朗读。 2.教师领读,学生齐读课文。 3.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最欣赏的句子。 4.同桌交流,说一说这些句子美在哪里? 5.教师利用课件出示佳句。 6.让同学们说出自己的感受,大家共同欣赏。 五、课堂小结: 你读了花的学校这一课,有什么感受呢? 六、作业设计: 画一座花的学校。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开火车认读本课生字。 2.检查朗读课文的情况。 二、读中感悟,探究解疑。 1.学习第一节。 A.老师范读。 B.交流汇报这一节中优美的词句,并说明喜欢它的原因。 C.反复吟诵,细细揣摩,品味语言的精妙。 润湿的东风走过原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 理解体会:哪一个词语概括了东风的特点?(润湿) 从“走过”、“吹着口笛”这两个词语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读了这句话,你会想到怎样一幅画面? 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地上跳着狂欢的舞。 理解体会:为什么是“一群一群的花”,而不是“一朵一朵的花”呢? 你认为花会从什么地方跑出来呢?教师引导,启发想象。 你从“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这句话中感悟到什么? “狂欢”是什么意思?你能想象出花儿在绿草地上跳舞的情景吗? D.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2.学习第二节。 A.学生齐声朗读。 B.读中感悟,合作探究。 为什么“我”觉得“那群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它们关了门在做功课”? 你是怎么理解“雨一来,它们变放假了”? 46 3.指导学习第三节。 A.教师范读。 B.合作探究。 “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说明了什么? 你是怎么理解“绿叶在狂风里哗啦啦地响”一句的? “雷拍着大手”是什么意思? 你是怎么理解“花孩子们变穿了紫色的、黄色的、白色的衣裳”的? 你认为花孩子们冲了出来,要到哪里去?为什么? C.教师指导朗读。 D.学生自由朗读。 4.学习第四节。 A.学生齐声朗读。 B.指导学生理解、感悟、朗读。 小作者认为花孩子们的家在哪里? “那儿”是指哪儿? 你能想象出花孩子们急急忙忙赶回家的情景吗? 在作者看来,蛤孩子们急急忙忙赶回家是为了什么? C.学生自由拉哪个度、感悟、想象。 三、介绍作者,推荐阅读: 1.介绍作者泰戈尔。 2.推荐阅读《泰戈尔作品集》。 四、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有美而富有童趣,作者从花的身上产生了丰富的想象,我们以后也可以运用拟人的手法来写植物,相信大家也会写得很有趣。 五、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第一小节。 2.把学生画的花的学校在教室的墙壁上展出。 3.课后阅读泰戈尔的作品。 【教学后记】 3、不懂就要问 【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生字。 2.自由读课文,学会质疑。善于提问,在提问中了解课文内容。 3.通过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懂就要问。 【教学重难点】掌握新字、新词。养成爱提问的好习惯。 【教学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孙中山的图片、文字资料。 2.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 揭题。 46 2、介绍孙中山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画出本课的生字。 三、学习生字 1.自由拼读,先自行消化较容易的生字。 2.出示生字,采取多种多种方法识字。 3、学生交流识记方法 如:孙→(子)+(小)→孙(孙子) 诵→( )+( )→诵(背诵) 4、学生学写生字 四、再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做到正确、流利。 2.齐读课文。 3.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孙中山在私塾时,不仅会背书,还敢于向老师提问,老师为学生回答了问题,孙中山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填空: 孙中山从此养成了( ),这个习惯就是( )。 六、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二、学习课文 1.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不懂就问》一文。(板书课题)看到课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自由提问题后,教师引导:读了课文,我们就能找出答案。 2.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3.学生回答提出的问题。 4.教师总结:是啊,在学习中我们会遇到许多问题,我们就要像孙中山一样,从小养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今天,你们要不要试一试? 5.分小组学习,教师巡视、倾听、参与提问或解答。 6.全班汇报。 7.指导朗读课文。 四、拓展延伸 1.谈谈学习方法。 2.出示名言进行积累。(幻灯出示) 五、师生总结 1.学习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2.老师希望你们也能养成养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并运用到我们以后的学习中去。 【教学后记】 46 4、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会写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要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会其中的意境。 2.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要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教学准备】1.课文插图。2.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熟读古诗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播放香山枫叶的录像) 2.板书:山行,你们想读一读吗?引导学生自读。 二、品读古诗,领悟意境 1.明确目的,交给方法(学习要求) (1)读一读这首诗。(2)圈画出诗中描写的景物。(3)在不懂的地方作上标记,互相讨论,再和同伴说一说诗的意思。 2.再读古诗,品读诗句 (1)诗人在山中行走,看到了哪些景物?(板书)从这些景物中,你们知道诗人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为什么? (2)解读感悟诗句。(出示课件)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①谁来读第一句?(个别读、齐读) ②说一说第一句的意思?这些景物给了你什么样的感受? 过渡: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映入我们眼帘的首先是这么一幅宁静、悠远的景象,诗人坐在马车上,忽然叫道:“停!停!停!”这是因为什么呢?他看到什么呢?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①欣赏枫林,感悟诗境。(出示枫林图) ②师:在作者的眼里,这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艳,还要美。谁来说说,春天的花是怎样的?(争奇斗艳、五彩缤纷、生机勃勃) ③漫山遍野的枫叶为什么红于二月花呢?诗人用“二月花”与“枫叶”进行比较这样写好在哪儿? 师生共同讨论:诗人运用比较的写法,写出了这时的秋天像春天一样充满活力,透过“霜叶”作者感觉到了山林热烈、生机勃勃的景象。枫叶不畏霜寒,经霜后更加明艳动人。 ④指导朗读 三、整体感知,体会诗情 1.想象画面,边想象边用自己的话再来描绘这深秋的山林景色? 2.背诵 四、为画题诗,指导默写 1.(深秋山林图的练习纸)请你在画上题上这首诗,为画更增一份美。 2.学生默写,老师指导。 3.展示作品,点评。 五、总结学法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正确流利地读古诗,看图片想象画面,理解诗意,学完以后再 46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希望同学们以后也运用这样的方法多读、多背古诗。 六、识字、写字 第二课时 一、回忆导入,明确主题 1、背诵秋天的古诗。 2、板书课题《赠刘景文》。 二、初读古诗,感知诗意 1.配乐范读,想象画面。 2.读准、读通诗句。思考讨论:诗中写出哪些景物? 3.通读全诗,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三、赏析诗句,把握诗蕴 1.夏日荷花是什么样子的?(板画“荷叶”理解“擎雨盖。)到了秋末,荷花又变成什么样了?(出示“荷尽”图,理解“尽”。) 2.秋天的菊花在枯萎时与夏日的荷花有什么不同?(出示“菊残”图,理解“傲霜枝”) 3.比较两图,读前两行诗。你体会到了什么? 4.“菊残犹有傲霜枝”,菊花的精神,令诗人对秋天平添了一分敬畏,而秋天的果实更以她沉甸甸的收获,令诗人对秋天偏爱有加。 5、再读后一句诗句,说说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想想秋天除了“橙”和“橘”,还有哪些果实也成熟了? 四、诵读全诗,体味诗情 1.学生自由吟诵,朗读、背诵。 2.讨论:诗人赠给朋友刘景文的是什么?除了这首诗,还有什么? 五、抄写古诗。 六、课外延伸。 查找有关苏轼及其作品的资料,进一步了解苏轼其人其文其事。 第三课时 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已知的材料。 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他写了什么吗? 3.看图说话:(出示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诗读通、读正确。 2.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三、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2.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3.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是怎样的心情? 4.感情朗读。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四、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五、你还读过哪些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教学后记】 46 5、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体会隐喻的写作方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3.学习作者善于发现美、描述美、赞赏美。 【教学重难点】 初步体会隐喻的写作方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学会善于发现美、描述美、赞赏美。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我们每天走在上学、放学的路上,你有没有发现路途上美丽的风景?本文作者就发现了上学路上的美丽风景,让我们随作者一起去学会发现美、描述美、赞赏美! 2.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 3.作者简介(略) 4.课外延伸(介绍法国梧桐) 二、自读课文,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认读生字,指正字音。 3.边读边思考:金色巴掌指的是什么? 三、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把你喜欢的句子用横线标出来。 2.课文分几部分,每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3.通过上下文你理解了哪些词语? 四、交流课文内容。 五、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认读、组词。 2.记忆生字,提醒学生与熟字区分比较。 3.书写点拨。 4.写生字和词语,当堂展评。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1.听写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语段。 二、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从哪里可以看出门前水泥道的美?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2.小组内合作交流。 3.采用指名读、比赛读等方式激励学生朗读。 4.比喻就是打比方,就是在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借助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把一物当作另一物来写。你能说一个打比方的句子吗? 5.短文描写的是什么季节?这个季节还有什么样的美景? 三、交流感悟,丰富想象。 1.“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多美的发现啊!你在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 2.小组内讨论交流。 46 3.指名说一说。 四、总结感受。 1.这篇课文描写了上学路上水泥道的美。秋天一夜风雨过后天放晴了,“我”在上学路上,发现水泥道上布满了落叶,通过比喻的手法详细描写了水泥道的美,最后动情地赞赏了水泥道的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上学路上水泥道的美。 五、拓展练习。(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1)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 (2)梧桐树的落叶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 (3)棕红色的小雨靴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 (4)我还知道: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 【教学后记】 6、 秋天的雨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清凉、留意、扇子、炎热、”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的美好。 4.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2.理解课文使用的多种修辞手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秋天的是个怎样的季节!你们能用一个词语表达出来吗? 2、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指导识记生字,积累好词好句 1.秋天的雨可神奇了。听老师范读课文,看看秋天的雨给大地带来了怎样的变化。(朗诵) 2.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⑴自由朗读课文,划出课后双线格里的8个生字。 ⑵同桌之间互相指读,看谁读得准,记得牢。 (3)出示字词,自由读、指名读、教师指导两个轻声(钥匙、衣裳)。 ②出示句子: “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这是两个什么句子?(比喻)谁会读?(指导扇的读音)指名读、齐读。 ③出示句子: “橘子、柿子倾斜角挤我碰。” “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 这两句又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拟人)谁来读读、齐读。 指导“柿”字的笔画,区分“喇”和“刺”。 46 ⑷再读②③中的句子,像这样的好句子,课文中还有很多很多,你快去找找看,读一读。 ⑸学生展示读,教师适时鼓励。 3、小朋友们读得真好,现在和伙伴们交流交流:课文是从哪能几个方面来写秋天的雨的?(是钥匙、是颜料、藏气味、吹喇叭。) 4、再读课文,体会秋天的美好。 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过程中,识字、学词、练句,走进语言文本,体会感悟文本。 三、课后练习 1.抄写本课生字新词。 2.选择你喜欢的词句读一读,背一背,写一写。 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 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是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它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它还会吹金色的小喇叭呢!同学们是想看看秋雨的颜色、想闻闻秋雨的气味,还是想听听秋雨的声音呢? 二、品读课文,读中感悟,体会秋天的美好 1.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小组交流。 (你看到了什么,你闻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 2.个别汇报,相机点拨,朗读体会: ⑴喜爱秋雨颜色的同学们,看到秋雨的色彩了吗?给大家讲讲。 ⑵课件展示(说一说,填一填描写颜色的词语) ( )的银杏树 ( )的枫树 ( )的田野 ( )的果树 ( )的菊花…… 你知道秋雨还有哪些颜色吗?想一想,仿照上面短语的形式说一说。 ⑶小结:现在你们明白为什么说秋雨“五彩缤纷”了吗? ⑷你喜欢哪种颜色?把有关句子读给大家欣赏。 ⑸听说秋天的雨滴里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我们班哪位小朋友们被那诱人的香味勾住了?想象一下,说说看,秋天的雨里还有哪些香味?(说中扩展) ⑹秋天到了,水果成熟了,散发出阵阵诱人的香味,令人陶醉!(引导朗读) ⑺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不喇叭,同学们听到了什么?谁也听到了?(喜鹊、松鼠、青蛙……)引读课文。 ⑻小结:小喇叭告诉大家,冬天快要来了,你看──(媒体展示动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图)同学们快快选择一种可爱的动物或植物,说一说它们是怎样过冬的。 ⑼同学们喜欢秋天的雨吗?(说说喜欢的原因) ⑽激朗读: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⑾媒体播放“秋天美景”,感受秋天的美。 ⑿朗读全文。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小组交流,探究发现。 三、小结 小朋友,学完了这篇课文,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 四、自主选择,感情朗读,积累背诵 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有感情地朗读,赛读,评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背诵。 五、拓展延伸,鼓励展示 1.让我们一起再回到“秋天的颜色”这首小诗,现在你能按这个格式自己写一首吗? 2.美丽而又丰收的秋天已经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学了这篇课文后,此时你最想做的又是会么? 3.自选作业: ⑴收集描写秋天的词句。⑵画一幅秋天的图画。 ⑶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秋游,把看到的景色写成一段话。 【教学后记】 46 7、 听听,秋的声音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3.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秋天的音响中,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并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情,在此基础上进行仿写,用自己的语言表现美。 【教学难点】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情,在此基础上进行仿写,用自己的语言表现美。 【教学准备】 1.各种音响(如,风声、雨声、落叶声、蛐蛐叫声)的录音带。 2.配套的课文朗读磁带。 3.旋律优美的轻音乐磁带。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展开想象 1.游戏导入 2、揭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配乐范读课文。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遍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三、品读想象,体会交流 1.品读第1—3节,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边读边展开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可以让学生从看到的、听到的这些方面来想象)。 2.指名学生进行描述,把自己想象的画面描述得美一点。 3.学生评议并补充画面,把画面说生动、说形象。 4.带着这种美好的感情朗读自己喜欢的一节。 四、仿写诗歌,积淀语言 1.教师有感情地配乐诵读第4—5节。 2.读后引述:听听,秋的声音还有许多许多,让我们一起走近每一片叶,每一朵花……去听听他们的声音,并仿照课文第1、2节或第3节的样子,也来作一段诗,好吗? 3.学生自由作诗,在小组交流。 五、品读体会,升华情感 1.指名诵读最后一节 2.交流:从这一节感受到了什么? 3.带着这种情感齐读最后一节。 六、诵读回味,表现情感 【教学后记】 46 8、去年的树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重点词句的含义。 2.渗透通过加批注、多元对话等手段理解课文的方法。 3.感受鸟儿和树之间友谊的纯真。懂得朋友之间要信守诺言,要真诚奉献。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通过课文描写,体会树和小鸟的友情,感受课文的情感美。 理解课文包含的情感和寓意。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境导入,提示课题 课件出示:鸟儿的日记。 1.2016年10月28日晴——给好朋友大树唱歌并告别。 2.2017年1月28日阴——给好朋友大树唱歌并告别。 师导语激趣:同学们,看!这是鸟儿写的日记,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出示课题:去年的树 二、初读课文,多元对话 1.请大家尽情地读读课文,与课文交流、对话。 2.交流初读心得: 读到现在你有什么想说的了?你的收获,你的疑问,你的感受等等,都可以说。 (1)读懂估计: *鸟儿和树是好朋友。——读段 *鸟儿从南方飞来后,发现去年枝繁叶茂的树不见了,于是,鸟儿追寻着树的踪迹,一步步寻访,当它终于找到被做成火柴的树时,火柴也即将燃尽。 *树——树根——火柴——灯火(划一划,你有能把书读薄的本领,真了不起) *小鸟不忘记对树的许诺,对着灯火,唱起了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读最后一段 *这一只候鸟。——读有关句子(你很会捕捉课文信息,真不简单) (2)问题估计: *课文为什么取名为《去年的树》而不是《今年的树》或《小鸟和树》 提问:今年还有树吗? *为什么鸟儿还会对着灯火看了这么长,还唱起了去年唱过的歌?(板书后存疑) *为什么要看了两次? 3.根据下面的提示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出示文稿): 鸟儿和树是好朋友。她天天唱歌给树听。鸟儿将要飞回南方时,答应。可是第二年春天,鸟儿从南方飞会来飞回来,却发现。她四处寻访,问了、和,知道。于是,鸟儿。 4.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潜心对话 师:这篇童话很有特色,它是通过“对话”来展开故事情节的。全文中一共写了几次对话呢?分别是哪几次?(课件出示) 1.(出示第一次对话)寒冷的冬天就要来到了,鸟儿必须离开树,飞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临走之前,一对好朋友依依相别,树对鸟儿说-——(示意学生读)“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鸟儿说——(示意学生读)“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 师;树和鸟是一对多好的朋友呀,一个天天唱歌给对方听,一个天天听对方唱歌,他们是那 46 样的相依相惜。可是,寒冬来临,他们不得不分手,这是多么的无奈、多么的伤感呀!临别,他们是怎样说这番话的呢? (1)与同桌分角色练习读一读。 (2)指名一组同桌读。听他们读,你感受到这对好朋友在分别时的心情是什么样的?(舍不得、难过,难舍难分) (3)请你邀请一位好朋友一起读读他们的对话,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4)全班男女共读。 过渡语:师:他们就是这样,依依相别,并约定明年春天,鸟儿再回来唱歌给树听。春天又来了。原野上,森林里的雪融化了。鸟儿又回到这里找她的好朋友——树来了。然而,昔日的好朋友却不见了。她找了又找,问了又问……文稿插入: 地找 (我们可以说小鸟历尽千辛找,你还能用什么词来说说她怎么找?——不顾一切——千里迢迢——心急如焚。在寻找过程中,小鸟的心情是多么的急切,朋友在哪儿呢? 2.(出示:鸟儿与树根、大门、小女孩的三次对话) (1)请自由读下面的三次对话,可以一个人读、也可以和同桌分角色读,体会不同角色的心情,用恰当的语气来读。学生练习。 (2)指名读,鼓励学生评价,教师指导:树根本是树的一部分,读他的话是,要读出同情,伤感的语气。门先生对发木的事见多了。已不以为然。读他的话是,要平淡、冷漠。小姑娘的声音要稚嫩些。鸟儿的三次询问要一次比一次焦急。(找不到朋友,会在心里说些什么呢?她会怎样呼唤她的朋友呢? (3)指名分角色朗读三次对话 3.(文稿出示:两个“看”的句子)师:鸟儿在寻找朋友的一次次询问中,得知树被“砍倒”,被“切成细条条”“做成火柴”“卖掉了”“火柴已经用光”只剩下用火柴点燃的火还在亮着时。 (1)(出示文稿: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透过这个“看”字。你能体会到什么?指名学生交流。师小结:鸟儿费劲周折,终于找到自己的朋友-------尽管那只是用自己的好朋友的身体做的火柴点燃的灯火。鸟儿怎能不伤心,她睁大了眼睛,仿佛在说:“朋友,我终于找到你了,我来给你唱歌了!” (2)(出示文稿):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 小鸟“又看”了灯火一会儿,从第二个“看”字,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交流体会,鸟儿唱起去年唱过的歌,她履行了自己的诺言。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透过那深情的“看”字,我们仿佛听见鸟儿在说------------- ""学生交流体会,教师小结:正如同学们感受的那样,这两个人“看”字虽然平淡、普通,却包含了鸟儿对树的无比深情与留恋。(连读两个句子) (3)有感情朗读句子。“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 二、体会道理,拓展延伸 师:鸟儿飞走了,带着伤感飞走了,但她给灯火留下了歌声,留下了世间最宝贵的东西。你知道这是什么吗?(友情、守信)。 《去年的树》优秀教学设计 课文学完了,作为读者,你肯定还有很多话想说,你想对谁说呢?(文稿出示:) 我想对小鸟说:“。” 我想对大门说“。” 我想对火柴说:“。” 我想对伐木人说:“。” 1.选一个,写下来。 2.几分钟后,全班交流。 三、回归课题,升华理解 去年的树,今年已不复存在,让我们无限留恋地读——(读题)。 去年的树,为什么会不复存在?留给我们太多太多的思考,让我们意味深长地读——(读题)。 四、余念:鸟儿明年还会来吗?2018年的日记又会怎样写? 【教学后记】 46 9、 那一定会很好 【教学目标】 1.会认“缩、茎”等7个生字。正确朗读理解“舒服、舒展、努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树克服困难努力成长的快乐和为人们服务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树克服困难努力成长的快乐和为人们服务的快乐。 理解课文使用的叙事手法。 【教学准备】 1.学生搜集有关种子成长,树木用途的图片、文字资料。 2.教师准备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ppt图片:种子破土而出,枝繁叶茂的大树,手推车,椅子,说说想到了什么? 2.从一粒小小的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一棵树经历了怎样的历程?这其中能让我们体会到什么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3.板书课题:“那一定会很好”。 4.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初读课文,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 2.出示ppt,检查生字新词的学习情况,多种形式读,正音、巩固。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随时纠正出现的问题。 三、精读课文,体会感悟课文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一想: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大树走过了一段怎样的历程?在文中画出来。 2.小组学生各自读课文,然后讨论交流。 3.交流大树经历的历程。 (板书:种子被泥土包裹——钻出地面——长成高大的树——砍倒做成手推车——拆了做成椅子——成为美丽的木地板)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在大树的变化过程中,大树的心情怎样?(板书:舒服) 5.默读课文,把课文中含有“舒服”这个词语的句子划出来。边交流边出示ppt句子,各种形式读,体会感悟大树变化中的快乐。 6.课堂小结:这是一棵怎样的树?(板书:成长快乐,服务他人也快乐) 四、对比学习,感悟体会。 我们学过《去年的树》,这篇课文也写了一棵树的经历,今天学的这篇课文和《去年的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1.ppt出示《去年的树》,学生自由朗读。小组讨论这篇课文和《去年的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2.全班交流,师引导体会。 3.ppt出示相同点和不同点。 五、有感情地朗读两篇课文。 六、课堂练习 ppt出示练习题。 【教学后记】 46 10、在牛肚子旅行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积累词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了解青头为救红头所做出的努力,了解牛的吃食特点。 以读为主,抓住文中描写青头的词句进行理解、体会。 4.体会青头临危不惧,解救红头所表现出来的朋友间真挚的情感。 5.激发学生珍惜友情,团结互助。 【教学重难点】 了解青头为救红头所做出的努力。 体会青头与红头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导入新课 1.开门见山,提出本节课学习内容。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3.质疑:读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说的? 4.教师梳理问题,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学生自由读课文,并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2.分段指名读课文。 3.集体评议,纠错正音。 4.出示文中生字新词,指名认读。 5.教师强调识字难点。 6.学生齐读词语,巩固识记。 7.回到文中,同桌一起读课文。 三、读文解疑,整体感知 1.谁在牛肚子里旅行? 2.红头为什么会到牛肚子里旅行? (1)学生默读课文1-4自然段。 (2)指名反馈。 (3)引导体会红头的意外遭遇,始料不及。 (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4自然段。 3.红头是怎样在牛肚子里旅行的? (1)学生自由读课文5—17自然段。 (2)从文中画出说明红头所在地点的语句。 (3)引导学生用上“先……再……接着……最后……”将以上各句连起来,来介绍红头在牛肚子里的旅行过程。 四、总结课堂,了解牛吃食的特点 1.学生正确、流利地齐读课文5-17自然段。 2.说说:从红头的旅行过程,你还发现牛吃东西时有什么特别的表现?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说说:红头是怎样在牛肚子里旅行的? 2.导言:这是多么可怕的一次旅行,红头能顺利回来,离不开谁的帮助和鼓励? 46 二、再读课文,了解青头对红头的帮助和鼓励 1.学生默读课文5-17自然段。 2.找出描写青头帮助、鼓励红头的语句,进行朗读、体会。 (1)指名反馈找句子。 (2)练习说话:当红头被大黄牛吃到嘴里时,青头……;当红头被吞进牛肚子里时,青头……;当红头感到悲哀沮丧时,青头……;当红头重新来到牛嘴里,但已经不能动弹时,青头……;当红头流着泪感谢它时,青头…… (3)组织谈话:从青头的所作所言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齐读全文。 三、总结想像,拓展延伸 1.总结:在青头的帮助和鼓励下,红头惊险地完成了在牛肚子里的旅行,这可真是个奇迹啊! 2.引导想象:当红头从牛肚子里出来后,还会对青头说了些什么? 3.拓展:你能试着讲一个有趣的历险故事吗? 【教学后记】 11、一块奶酪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认读词语,掌握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阅读、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蚂蚁队长严于律己,爱护幼小的品质,蚂蚁群体 团结合作的精神,学习蚂蚁们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 从本文的语言及神态描写中,体会蚂蚁们的心理活动。 体会蚂蚁队长严于律己的品质,蚂蚁群体 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导入。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 文,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新词的学习情况,多种形式读,正音、巩固。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随时纠正出现的问题。 三、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 1.出示ppt朗读课文的指导方法,按要求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什么内容?教师相机指导。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写了 ____________事。 四、精读课文,读出感受,读出感情。 (一)默读课文, 思考: 46 1.蚂蚁队长的禁令是什么?在文中画出。 2.蚂蚁队长想吃奶酪吗?结合文中句子说一说。 3.你喜欢这位蚂蚁队长吗?说说 理由。 (二)小组交流讨论,把自己想象成是其中一只蚂蚁。 (三)全班交流,根据交流,出示ppt句子,边交流边读句子体会,师随交流板书: 蚂蚁们多么自律,多么有毅力!他们的心真齐啊! 蚂蚁队长严格遵守纪律,不违反禁令,严于律己,爱护幼小。 (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感悟体会。 五、知识拓展。 奶酪(cheese),又名干酪,是一种发酵的牛奶制品,类似酸牛奶,比酸奶浓度高,近似固体食物,营养价值更丰富。 【教学后记】 12、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 【教学目标】 1.会认“暴、凑”等8个生字,会写“晒、洞、准”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准备、吃饱、晒太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想想画面。 3.品味语言,感受故事独特的表达方式,并在反复朗读中预测将要发生的故事。并从课文中画出相关的依据。 【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文内容想想画面。 通过反复的朗读,找出依据,预测将要发生的故事。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揭题,板书课题。 3.教师范读。 二、自学生字新词,试读课文。 1.这座老屋为什么总也倒不了?相信同学们肯定知道其中的原因。请你自己试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 2.学生试读。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教师相机出示每小节中带生字的新词,正音、巩固。学生感到陌生的词语也该提示。 三、朗读练习。 1.开火车朗读,每人读一自然段。 2.指名分段朗读。 四、巩固字、词,指导写词。 1.指名读生字,新词。 46 2.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a.着重分析指导“暴、壁、晒”。并且在黑板上田字格中示范。 “暴”是上下结构,注意“氺”不要写成“水”。 “壁”下面的“土”要写得宽一些,能托住“辟”,与它相近的字“劈”注意区分。 “晒”左右结构,左面的“日”字旁千万不要写成“目”字旁。 b.学生写字。 3.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导入:通过上一课的学习,在老屋身上发生的事情有哪些呢? 二、分段读议,加深感悟。 1.第一、二自然段。 (1)请各自轻声读第一段,你能说说老屋是什么样子的吗?老屋为什么准备倒下去? (2)学生读后交流。 可引导学生从老屋存在的时间、老屋现在的样子、用途等方面想象、讲述。 (3)老屋已经这么老了,根据这一点,你能预测出什么结果?你的预测和课文中所描述的一样吗?在朗读这一、二个自然段的时候,你觉得应该用什么语气来朗读呢? (4)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做好评点,然后练习练习。 (5)指名朗读,最好对学生的评价(注意使用鼓励性的语言)。 2.第三、四、五自然段。 (1)“等等,老屋!”这是谁在和老屋说话?他和老屋说了什么?老屋是怎么做的? 品读下列句子: ①“再过一个晚上,行吗?”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小猫有什么可以学习的品质? ②老屋低下头,把老花的眼睛使劲往前凑:“哦,是小猫啊!好吧,我就再站一个晚上。从加点的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如果你是老屋,你会怎么做? 3.第六自然段。 (1)老屋说:“再见,好了,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读完这句话,你觉得老屋能倒下吗?你猜测的依据是什么? 4.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要求: (1)老屋说:“再见,好了,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 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在第几自然段?用笔画一画。 (2)有哪些小动物遇到了困难,需要老屋帮助?他们分别遇到了什么困难? (3)老屋每一次都是怎么做的? (4)你觉得老屋能倒下吗?为什么? 5.如果你是老屋,帮助了那么多遇到困难的人,你的心里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去做? 三、分角色朗读,现身表演,体会人物的美好品质。 选择一个学生演老屋,3个孩子演其他的小动物,其他同学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课堂上情景再现。 四、续写故事。 还有谁遇到了困难,需要老屋帮助?按照文章的写法,想一想,写一写。 【教学后记】 46 13、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 【教学目标】 1.借助绘本阅读,在观察、想象、发现中,让学生享受阅读的情趣。 2.以故事的形式引领孩子们丰富的情感世界,让他们体会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3.以读写绘的方式引领学生续编故事或创编故事。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及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故事性。 【教学难点】引领学生续编故事或创编故事。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激趣导入 2、板书课题。 二、观察封面。 三、共读故事,随机设疑: (一)板块一 1.一天,胡萝卜先生匆匆忙忙地拿着一片果酱面包就上街去了。当长胡子蘸到了甜甜的果酱,就飞快地——长了起来。他一步一步往前走,长胡子被风吹到了身体后面。 2.那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聪明的你大胆猜猜。小朋友的想象力可真丰富。我们来看看书中的故事吧。 (二)板块二 1.一个小女孩站在街口放风筝,因为风筝的线太短,她的风筝怎么也飞不过屋顶。小女孩的心里可着急了。 2.当胡萝卜先生经过的时候,小女孩看见了风里飘动的长胡子,高兴地说:“我可以用它来做放风筝的长线了。”女孩剪了一段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用来放风筝。风筝一下子就越过了屋顶。 3.当他走过鸟太太的树下,鸟太太正为找不到绳子晾宝宝的尿布而发愁呢!这时鸟太太最希望的就是什么?当鸟太太看见胡萝卜先生风里飘动的长胡子,高兴地说:“可以用它来晾宝宝的尿布呀。”哪位鸟太太来高兴地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鸟太太剪了一段胡萝卜先生的胡子,系在两根树枝的中间,晾起了一长串鸟宝宝的尿布。他们再也不用担心没有干净舒适的尿布了。 4.教师继续讲故事,鼹鼠老师带着学生过马路,他们挨着个,但不是前面的撞了后面的,就是后面的踩了前面的,可真难走啊! 5.这时,鼹鼠老师看见胡萝卜先生的胡子,突然有了好主意。聪明的鼹鼠老师想到了什么?她剪下一段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让每个小鼹鼠都拉住这段胡子,自己牵着胡子走在最前面。这样,小鼹鼠顺利地过了马路。 6.当鸭子先生对掉落在地上的书正发愁时,看见了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他说:“这下我总算找到捆书的绳子了。”鸭子先生剪下一段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把书捆成两包,然后,拎着书一摇一摆地走了。 7.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飘在后面,不知不觉被许多人剪下,派上了许多用处。仔细观察这副图,你能找到胡萝卜先生的胡子在哪吗?看谁发现得最多,还要试着像前面一样给他们编编故事。同桌可以讨论一下。 8.情境故事:谁是我们班的故事大王?老师请四位。老师先给四位故事大王提个要求,你可以大胆地编,但是别人已经讲过的地方不能重复。老师和其他同学一起当旁白,还要注意认真地听。 9.胡萝卜先生想为自己配一副近视眼镜,就走进白菜小姐开的眼镜店。配完眼镜,白菜小姐说:“如果你用长胡子做绳子,把眼镜系住,就不怕找不到眼镜了。”白菜小姐说这些话的时候, 46 用一根长胡子系住了眼镜。当胡萝卜先生的眼镜不小心从鼻梁上滑落下来的时候,他的胡子系住了眼镜。胡萝卜先生说:“我的胡子真是太棒了。” 四、整体回味,感悟主题 1.你觉得胡萝卜先生的胡子怎么样? 2.出示:“我的胡子真是太棒了。”谁来当胡萝卜先生夸夸自己的胡子?指读——齐读。 3.设疑感悟:胡萝卜先生的胡子真是太棒了,不仅帮助了自己更帮助了别人。可是,胡萝卜先生是那么喜欢自己的胡子,当他发现自己心爱的胡子被别人用掉的时候,他会生气吗?为什么?想一想。 小结:我明白了,胡萝卜先生不会生气还会很快乐,因为帮助别人就是一种快乐。可是假如有一天,胡萝卜先生的胡子越来越少了,甚至用光了,没有了,他还会快乐吗?不管快乐还是不快乐,我们都能感觉胡萝卜先生有一课乐于助人的心。 4.故事取题目:故事讲完了,可是我们还不知道故事的题目呢,你想给这个故事取什么题目?这个故事的题目就是《胡萝卜先生的胡子》,故事的作者是王一梅阿姨。 五、创编故事,绘写结合: (1)胡萝卜先生的胡子真的很神奇啊,帮助了那么多人,让那么多人快乐。当胡萝卜先生继续往前走,还会发生什么样神奇的故事呢?用你的画笔画下来并写一写你的故事吧。 (2)评价交流。 【教学后记】 14、 不会叫的狗 【教学目标】 1.了解、体会童话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 2.初步掌握阅读童话的基本方法。 3.体会蕴藏在作品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与内涵,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教学重点】 1.在阅读理解中使童话的概念更清晰,初步掌握解读童话的方法。 2.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体会、挖掘课文幽默的语言中所蕴藏的关于社会和人生的思考。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童话内容,理解童话形象 1.请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复述童话内容。 2.课文中的小公鸡、狐狸、杜鹃和猎人是如何看待这只不会叫的小狗的?分角色将相应的态度读出来。 小公鸡——关心小狗,诚心诚意地教;狐狸——嘲笑、看不起; 杜鹃——怜悯、关心; 猎人——厌恶、猜忌。 点拨:童话中的比拟特征即通常说的人格化手法,常常把非人的有机物、无机物以及抽象的思想、概念比拟成人,赋予它们人的思想感情、行为动作和说话做事的能力。例如本文中的小公鸡、狐狸、杜鹃、小狗等进入了童话领域就都“活”起来了,我们要把它们看做活生生的人,去理解、去体会。 3.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狗呢?你是从哪里发现的? 46 不幸、可怜——它不会叫,虽然成功地学会了两种叫声,却依然不能像其他同伴一样有正常的生活; 勤奋刻苦——它一遍又一遍地练习,不辞辛苦; 有尊严、有追求、不甘人后——当发现自己不会叫之后,积极努力地追求自己的理想,虽遇到困难却从未放弃。 点拨:童话中的主人公是一篇童话重点刻画的对象,阅读童话,要注重通过体味主人公的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明确主人公的形象特征。 三、探讨童话结局,挖掘童话的深层内涵 1.课文为小狗设计了三种结局,你觉得哪一种最好?为什么? 点拨:童话是现实生活的一种折光,它的形象和情节对现实的社会和人生有着一种象征和隐喻,不能孤立地仅仅将形象放在童话本身的情节中去理解,而应联系现实生活,思考其中蕴藏的有关生活的启示。 2.发挥你的想象力,为小狗设计第四种结局,并说一说你的设计理由。 四、梳理有关童话的知识,落实知识点 1.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它具有趣味性、幻想性和象征性,阅读童话要理解童话中的幻想内容,把握童话中的比拟特征,重视童话的现实意义。 2.明确童话与寓言的区别。 童话与寓言的区别: 相同点: 它们的故事都是假托的、创造的、幻想的,都可以采用各种生物或非生物来充当故事的角色,也都富有教育意义。 不同点: (1)寓言的篇幅一般较为短小,结构简单,语言朴素,幻想的程度也较轻。而童话的篇幅较长,长篇可达数万字,短小者一般也有一二千言。 (2)童话的结构比较曲折,能细致地刻画人物形象,幻想也比寓言更为丰富、奇特。 (3)童话的主要对象是儿童,它描写的内容和表现的生活,也都照顾到儿童的知识范围和心理特点,所运用的语言也易为儿童接受。而寓言虽然也是儿童文学的一种重要体裁,但它并不是儿童文学专有的样式。 五、课堂小结 【教学后记】 15、 搭船的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2.正确认读本课十一个生字,会写八个。 3.学生反复诵读,展开想象来理解课文,体验情感。 4.展开小组讨论,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体验,交流。 5.引导学生学习课外读物,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教学重难点】 1.认识翠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神奇。 2.感受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好境界,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词卡片。 46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质疑课题,看到课文的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⑴ 是什么鸟要搭船?⑵ 这只鸟是什么样子的?⑶ 这只鸟为什么要搭船? ⑷ 这只鸟搭船要去哪里?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自由读课文,并标段,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朋友,也可以请教老师或同组同学,争取把课文读正确。 2.听范读课文的录音,要求学生听准字音。 3.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评价。 4.检查识字,小组之内互查,开小火车读。 三、指导生字书写。 1,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字型,观察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让生试说笔画笔顺。 2,给生字组词或用生字说一句话。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出示生字词卡片,复习巩固。 二、再读课文,深入品位。 1.师:刚才大家生字掌握得真好!现在自己再自由地读一读课文,边读边想,搭船的鸟是什么鸟你喜欢这样的鸟吗,为什么?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课件出示第2自然段中的“多么美丽的小鸟啊!”师:从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你想怎么读这句话?引导学生一边想小鸟的样子,一边读后面描写小鸟样子的句子。 3.课件出示翠鸟图引导学生背诵这一段积累语言。 4.如果你看到这样一只小鸟立在船头,你会产生什么想法?引导学生读第3自然段的问句。 5.课件出示第四自然段,“一下子”,“没一会儿”说明了翠鸟的动作怎么样师指导朗读。 6.最后通过妈妈的介绍,我知道了那只鸟叫“翠鸟”。由此可见,大自然也是我们学习知识的方法之一。师指导朗读第5自然段。 三、积累与扩展。 1.生背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2.把自己了解到的有关翠鸟的知识介绍给周围的伙伴。 【教学后记】 16、 金色的草地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只要仔细观察生活,就会发现许多有趣的现象。教育学生保护花草树木,爱护大自然。 2. 继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 3. 学习本课的生字。 46 【教学重点】 1. 引导学生只要仔细观察生活,就会发现许多有趣的现象。教育学生保护花草树木,爱护大自然。 2. 学习本课的生字。 【教学难点】蒲公英开花与合拢,造成草地颜色不同的原因。 【教学准备】 课件、蒲公英的实物、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利用图画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介绍蒲公英 3.板书课题:金黄的草地 二、 学习生字、新词 1.读准生字字音,在课文中圈划出生字,再读读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词义。 2.检查,重点指导。 读准字音:呵欠 傍晚 一本正经 记住字形:弟:中间的长竖不出头。 返:“反”字的最后一笔注意变化。 3.在生字本上书写本课生字,老师巡回指导。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课文,标画自然段,思考每一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 2.给课文分段。 全文共五个自然段,可分两部分。 第一段(第1、2自然段):每当蒲公英开放时,草地变成金黄色。我们常揪掉蒲公英来寻开心。 第二段(第3至5自然段):蒲公英白天开,晚上合,草地也因他们的开合改变着颜色。我们发现后便喜爱上了这种小花。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播放课件或观察挂图:在草地上盛开着一片蒲公英,他们金黄金黄的,太美了! 2.看完画面,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板书:金色的草地 把你看到的感受印在脑海里,与同学们读课题。 二、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1.学习第一、第二自然段。 (1) 自由读第一、二自然段,找出与你感受相同的句子,然后再读一读。 (2) 指名读,评读。 (3) 看到这片金色的草地,“我们”的心情如何? (4) 你想感受一下吹蒲公英的感觉吗? (5) 练习读第一、二自然段,体会童趣。 2.学习第三至五自然段。 过度:蒲公英一直是金色的吗?“我”有了一个什么新发现呢? (1) 自由读第三至五自然段,思考:“我”有什么新发现? (2) 总结:蒲公英的花瓣是可以合拢的,它随着时间变化而一张一合,张开就是金色的;合拢就是绿色的。 (3) 这个发现令“我”非常惊讶,大家再来读读第四自然段。 (4) 有了新发现后,“我们”有什么变化? 46 (5) 为什么“我们”不再揪它了? (6) 从“我”的变化看,你有什么感受? 三、总结课文、 升华情感 1.学习本课后,你有什么感受?相互交流。 2.只要仔细观察生活,就会发现许多有趣的现象。 【教学后记】 17、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 3.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2.感悟诗境。 【教学准备】 课件;课外积累的诗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 二、读通诗文,初悟诗意 1.会读这首诗吗?自己大声读读。 2.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再去读读、找找、划划。(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三、想象,领悟诗意 1.师板画天门山。 2.说说现在,你的眼前仿佛浮现出什么画面?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四、诵吟古诗,拓展积累。 1.这么美的诗,能积累下来吗?生自由背诵,指名背,齐背。 2、介绍李白。 第二课时 一、趣说东坡与西湖,导入诗文。 1、激趣 2、揭题,导入诗文。 ①透过读诗题,你读懂了什么?(a.天气变化——初晴后雨;b.地点——湖上舟中;c.干什么——饮酒聊天) ②根据提示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说说诗题的意思。 ③小结:了解诗题是我们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苏轼写诗信手拈来,跟大家写日记似的,常常在题目中介绍一些写诗时的背景,理解了诗题,我们再来读一读。 二、细读诗句 (一)感受西湖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光山色。 初晴——水光潋滟晴方好 后雨——山色空蒙雨亦奇 46 1.读诗句你读懂了什么?(晴天的西湖水面波光粼粼,雨天的西湖朦朦胧胧) 2.短短两句诗,两幅神奇的画卷就在我们眼前出现了。先让我们来看一看晴天的西湖。(晴天的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 1.水光潋滟 (1)借助注释说说第一句的意思。(晴天的西湖水面波光闪闪,是多么美好!) (2)你从诗句中那个词知道西湖水面波光闪闪?(潋滟) (3)潋滟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波光粼粼,波光闪闪,湖水荡漾,) (4)是什么让西湖水面波光闪动?(太阳)晴天下的西湖,景物有什么特点?(西湖的水在阳光下更加透彻,波光粼粼;西湖的山更青了;西湖的柳在阳光下仿佛披上了一层碎金;西湖的鱼儿欢快地舞蹈,一跃而起,仿佛穿了一身金缕衣;西湖的荷花和荷叶更加鲜艳了……) 小结:是啊!西湖的景物在晴日里这样鲜艳明媚,如果你就是苏轼,你会怎样吟诵这句诗?面对这波光粼粼的西湖水面,我们一起来陶醉地赞美——水光潋滟晴方好! 2.方好 (1)面对这样美丽的湖光山色,请你用一个字来赞叹。(好!美!妙!奇!……)诗人怎么表达?(方好) (2)理解这个“方”字。正当,恰好; (3)是怎样的景致让西湖的晴天美得恰到好处?(水光潋滟的精致,山青水秀的景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景致……) (4)晴天的西湖能不能少这一抹阳光?能不能少西湖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就是这晴日里的西湖让世人从心底说出了——水光潋滟晴方好!(齐) 雨天的西湖——山色空蒙雨亦奇 1. 山色空蒙 (1)正当诗人和友人陶醉在这明媚鲜艳的西湖山水之中,突然,发生了什么变化,谁借助注释来说一说?(雨天,西湖云雾迷茫,也是那么奇妙!) (2)在晴天里西湖的山是什么样的景象?(苍翠欲滴)现在呢?(朦朦胧胧、山色蒙蒙、云雾弥漫、……) (3)这朦胧迷茫的景象用诗句中的一个词语就是(山色空蒙)。 2.亦奇 (1)闭眼想象一下这西湖雨天的美景,看见这样的西湖雨景你有什么感受?(奇妙)把你的感受带入诗句当中读一读。 (2)晴空万里下水波粼粼的西湖十分奇妙!雨天里这朦朦胧胧的西湖奇妙吗?(也奇妙) (3)从哪个字当中你读出了“也”?(亦)亦就是也的意思,在古诗文当中常常用到。 (4)西湖的美景是这样的出神入化,带着你自己的感受读一读。 (二)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领略西施之美 (1)一天之中,诗人享受了晴天和雨天两种美,真是高兴。这时他由西湖想到了什么(谁)?(西子) (2)西子是谁?(西施)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春秋时期越国美女) 2.淡妆浓抹总相宜 (1)从古诗当中找一找诗人是怎样赞美西施的?(淡妆浓抹总相宜) (2)淡妆浓抹是几种装扮,有什么特点?(淡妆素雅,浓抹鲜明艳丽) (3)总相宜 A.那西施是着淡妆好呢还是浓抹好,看看诗人的怎么赞美的?(都好)你如何知道?(总相宜) B.淡妆适合西施,浓抹也适合西施,西施天生就美,所以不论淡妆还是浓抹都适合。男生,我们来夸一夸西施的美——淡妆浓抹总相宜。 (4)这句话仅仅在赞美西子么? 三、小结:(略) 46 第三课时 一、激趣导入 1.激趣导入 2.揭题释题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字音 3.读出节奏,边读边试着在书上画画小斜线吧。 三、感悟诗境 师:整首诗向我们展示了洞庭湖的美景,那么刘禹锡在《望洞庭》这首诗到底写了哪些景物,他又由此想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轻声读全诗,边读边圈画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1.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师:在这湖光秋月宁静和谐的氛围中,诗人静静地凝望着洞庭湖波光粼粼的湖面,他想到了什么呢?他是怎样写的? (原来诗人看到这湖面想到了未经打磨的铜镜。) 师:这里诗人把什么比作什么?(生答)诗人为什么把湖面比作没有打磨过的铜镜呢?(模糊,朦胧) 师:月光照在湖面上给人一种朦胧的美感,湖面宽广,虽然风平浪静,但是还是会泛起层层微波,真的是这样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欣赏图片)夜晚,湖面迷迷蒙蒙,看不清,就像没有打磨过的铜镜一样。诗人刘禹锡对景物的观察是多么的细致啊,我们也要像他一样,在生活中做一个善于观察的人。(指生读,师评价) 来,我们一起感受感受洞庭湖的朦胧美吧。(齐读) 师: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相互映衬,显出一种和谐之美。 师:秋天的夜晚,湖面上波光粼粼,洒满了银色的月光,湖水与月光相互映衬,显得非常和谐。湖上一点风都没有,湖面就像一面未经打磨的铜镜。请把这美丽的景色一起读出来吧。(两句诗连起来,全班齐读) 3.遥望洞庭山水翠 师:在这朦胧的月色中,诗人眺望远处,还看见了什么景色呢?谁能把它读出来?(生读)在这句诗中诗人着重写了什么景物?(生答)(板书:山 水) 师:这里的山水有什么特点?你能用诗中的哪个字眼来概括出来?(翠) 师:在皎洁的银辉之下,山愈显青翠,水愈显清澈,山水相互映衬,浑然一体,这也是一种和谐之美。谁能用自己的朗读表现山水之美?(指名读) 小组赛读。 4.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你觉得这句诗妙在哪?(生答:……比作……) 师:这是多么精妙绝伦的比喻啊,诗人为什么要这样比喻呢? (诗人看到月光洒在湖面上,湖面波光粼粼,想到了……) (诗人的视线又从广阔的湖面集中到君山这一点,君山在这湖中就好像…)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那是怎样一幅美景吧。(出示图片) 师:诗人想象丰富,比喻恰当,写下这句诗,你感受到诗人对洞庭湖怀有一种怎样的感情呢?(喜爱、赞美) 师:一只晶莹剔透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带着你的喜爱之情一起来读读这一句吧。 5.小结全诗 师:在诗人刘禹锡眼里,八百里洞庭不过是案上杯盘而已,诗人举重若轻,自然淡泊,把人与景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这也是人与景的和谐之美啊。(板书:人 景) 师: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湖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底。让我们再一起读读这首山水小诗,感受诗人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吧!(齐读) 6.背诵环节(指名背) 46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刘禹锡的《望洞庭》,诗人把美丽的洞庭湖景描绘出来,让我们得到了美的享受,其实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许许多多有名的诗人都慕名而去,写下了不少经典名篇,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2.布置作业: 【教学后记】 18、 富饶的西沙群岛 【教学目标】 1.认识“饶、屿”等10个生字。会写“蓝、赖”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五光十色”等21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摘抄课文中优美语句,丰富语言积累。 【教学重点】 1.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尤其是描写海水色彩和海域物产的段落。 2.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尤其是描写海水色彩和海域物产的段落。 2.了解课文的写作特点。 【教学准备】 让学生自读课文,搜集与西沙群岛有关的图片与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出示祖国地图。简介西沙群岛:它是祖国南海上的一群岛屿。它由许多小岛组成,是我国的海防前哨。 2.播放西沙群岛风光片。 二、初读课文 1.读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学生质疑)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检查生字新词。 4、指名读课文,说说通过读课文知道了什么。读画出文章的中心句: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 三、重点探究 1.课文是围绕哪几方面描写西沙群岛可爱的呢?(板书:风景优美 物产丰富) 2、说说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具体介绍西沙群岛的风光和物产的?(板书:海水(面)、海底、海滩、海岛) 3.课文可以怎样划分段落? 4.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方面,读一读,把自己特别喜欢的语句画下来, 5.请给大家读一读你喜欢的段落。 四、写字指导。 46 指导书写学生提出的难写的字。 五、布置作业 1.练习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课文是围绕那句话写的?指名读。 二、精读理解。 1.上节课同学们都读了自己喜欢的段落,这节课要来给大家说一说为什么喜欢。 u 第2段,你读到这段话时,有什么样的感觉?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海面 五光十色 瑰丽无比) (1)你能把海水的美读出来吗? (2)海水真美呀!说说为什么这么美?(学生读——)用自己的话说说。 (3)这么美的海水,让人一看,就觉得西沙群岛是个——(教师指板书)风景优美的地方。 u 第3段,说说这段话中向我们介绍了海底的哪些物产。 (1)课件出示填空:海底有( )、( )、( )、( )。 (2)这些物产有什么特点呢?再读课文。 (3)引读第3段:下面根据老师的问题,请大家一起把在海底见到的物产说一说。 (4)明确并列段式。 课文第3段分别介绍了海底的珊瑚、海参、大龙虾和鱼,可不可以把它们的次序调换一下来介绍呢?像这样把几个不分先后,主次的内容写在一起的段落就叫并列段式。 (5)说话训练:介绍海底的物产。 刚才同学们和老师一块到了西沙群岛,游览了奇妙美丽的海底世界,坐在下面的老师都没去过西沙群岛,现在我想请你把在海底所看到的向老师们介绍一下。 (生上台说、师生评议) u 第4段,你为什么喜欢这段话?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海底 珊瑚各种各样 海参到处都是 大龙虾样子威武 鱼多得数不清) 教师小结:海底真是个大宝库,有谁喜欢珊瑚的,请举手;有谁喜欢海参的,请举手……请把你们的喜欢之情读出来! 学生朗读体验。重点理解“蠕动”“威武”; 重点体会“有的……有的……有的”句式。仿说。 u 第5段,西沙群岛的海滩上怎样呢? a.喜欢这些美丽的贝壳吗?想一想,贝壳有哪些颜色,形状到底怎样奇,怎样怪? b.这些贝壳真是美丽,真是奇特,让我们把它的“美”和“奇”读出来吧! c.有谁能把海龟的“趣”读出来? d.西沙群岛的海滩真是神奇有趣,让我们再回头深情地看一眼吧!学生自由地入情入境地朗读。 u 第6段,海岛上又是怎样的呢? a.读完后,西沙群岛的鸟给你留下怎样的感觉呢?学生从“鸟的天下”“各种”“遍地”“厚厚”等词语体会到“鸟多”。谁能把鸟的多“读”出来? b.西沙群岛真是鸟的乐园。假如你是其中的一只小鸟,你能把众鸟齐鸣的场面向大家描述一下吗? 三、背诵课文。 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感受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 ②教师出示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的有关图片,学生看图背诵相应的段落。 四、小结 读完这篇课文,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西沙群岛真是一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地方。 46 五、布置作业 ①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②课后搜集描绘祖国风光的谚语、诗句。 【教学后记】 19、 海滨小城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重点感受海滨的美丽的景色。 2.学会本课生字词。 3.了解海滨景色的特点,学习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观察的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体会文中描写小城美丽景色的语句。懂得怎样按一定顺序观察,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的观念方法,休会海滨小城景色的特点,学会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教学难点】了解海滨景色的特点,感受海滨的美,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 【教学准备】 海滨小城的录像带、挂图、幻灯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题 1.点明这就是海滨小城(板书课题) 2.学生谈谈看完录像后对海滨小城的印象。 3.学生读题,理解“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先检查预习情况,(1)读生字词(2)学生说说自己如何掌握这些生字词。 2.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的中心句。 (中心句:这座海滨小城真是既美丽,又干净) 3.轻声读,想想围绕这个中心句,作者把海滨小城分成哪两部分来写?(海滨 小城)再分别把这两部分内容读一读。 三、品读第1-3自然段 过渡:现在我们先去看看美丽的海滨。 1.出示“海滨”挂图,仔细看图,图上有哪些景物?你能不能按一定顺序用自己的话把这幅图描述出来?(指名学生说,引导学生由远及近,由上到下观察景物) 2.同桌一起读课文第1-3自然段,然后讨论: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海滨的?写海滨的哪几处景物? 3.学生汇报同桌读书情况并交流问题。(板书:大海沙滩) 4.大海的景色有什么特点?默读第1自然段,把你喜欢的词语或句子划出来。 (1)学生默读 (2)集体交流 (3)指导读“天是蓝的……云朵”,读出对大海色彩美的赞叹。 5.大海真美啊,大海的早晨就更美了,齐读第二自然段。 ①这一段你喜欢哪些词,为什么? ②理解:镀上 46 6.远处的大海是那样多彩,近处的沙滩又有什么特点? ①轻读第3自然段 ②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些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③学生交流汇报 (板书:贝壳多)(理解:寂寞) ④学生再读文中写贝壳多的句子。 ⑤这里除了讲沙滩的贝壳多之外,还讲了沙滩在船队靠岸时喧闹(理解:喧闹) ⑥这喧闹的情景文中没有具体描写,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像,想像当时喧闹的情景:会有些什么人,说些什么话,做些什么事?然后用一段话把你想的描述出来。 ⑦指名学生说话。 7.齐读第1——3自然段,最后让我们再一次感受海滨美景? 五、总结 1.学生谈谈学习收获。 2.老师小结:这一节课我们随作者欣赏了海滨的美丽景色,体会到作者从远到近写大海,抓住大海的多彩,海滩的贝壳多来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播放海滨录像。 2.作者写海滨先写了什么景色,再写了什么景色?(板书:大海、沙滩) 3.你觉得大海美在哪里?沙滩呢?(板书:色彩绚丽、动静结合) 4.在这样广阔无垠而又绚丽多彩的海滨的衬托下,小城又是什么样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前往――海滨小城。你会看到另一番迷人的景色。 二、学习第二部分:小城。 1.自由读四-七段,说说作者写了小城的哪几个地方?再想想小城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学生读后交流。(师板书:庭院、公园、街道。美丽、整洁) 找出留给你印象的句子,读一读。 那么,作者是怎样写小城的美丽和整洁的呢? 3.我们随作者先来到庭院。学生观看录像,师范读。 指名朗读,找出这一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第一句) 自由读这一段,说说你觉得哪句话写得美,为什么? 实物投影出示句子: “凤凰树开了花,开得那么热闹,小城好像笼罩在一片片红云中。” ①热闹:写出花多,花艳,争相开放。含拟人手法。 笼罩:覆盖,花多,几乎满城都是。 一片片红云:花多,花红,很美。 板书:花美 你见过这样的树开这样的花吗?这就是海滨城市特有的。 ②这是一个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 ③你能把美的感受带给大家吗?指名多人读,齐读。 ④如果你留心观察,就会发现庭院中的树――(很多)板书:树多;有……这些树都是亚热带树木,这也是海滨小城的特色。 ⑤你还能找出与众不同的地方来吗?(板书:叶香) 齐读第四段。 4.总结学法。小黑板出示:先找中心句,抓特点,再理解词句,感情朗读。 下面请大家带着以下问题自学五、六段。同学们可以分组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 出示思考题: ⑴每一段各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用“――”划出。 ⑵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用“ ”划出,并圈出哪些词用得好,为什么? 46 ⑶小城的公园、街道具有哪些与众不同的地方? 5.学后交流,检查自学。 刚才,同学们学得都很认真,讨论得也很热烈,那么你通过自学已解决了哪些问题呢?指名交流。 6.齐读第五、六段。 7.这座海滨小城真是――(又美丽又整洁)这一段在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总结全文。) 三、总结全文。 1.小城的树美、花美、环境美,你们知道这样的美是谁创造的吗?(小城勤劳的人民) 他们在这样美丽整洁的环境中生活、工作,一定会感到很愉快。难怪作者一开头就自豪地告诉大家――(第一句)。 2.由此可见,小城的人们都十分热爱自己的家乡,那么你热爱你的家乡吗?好,教师布置一个作业,请大家用一段时间留心观察,写一段话,介绍你的家乡,写时要抓住事物的特点。 【教学后记】 20、 美丽的小兴安岭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丰富的物产,激发学生执掌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学会15个生字,掌握生字新词。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小节。 4.指导学生学习作者按四季变化的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按四季变化的顺序,抓住每季特点观察的方法。 2.体会课文中用词准确、生动的优美句子。 【教学难点】文中介绍的景象及动物、物产等,学生不够熟悉,可能感到生疏,理解会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学生收集小兴安岭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读要求: 1.自由读课文。读后用铅笔画出生字新词。 2.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3.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 读后交流: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小兴安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再读课文,质疑问难 组织学生认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然后交流有什么问题需要同学、老师的帮助。 归纳主要问题:为什么说小兴安岭是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1.自由读课文第一小节,思考:读了这一段,你们都知道了什么? 46 2.默读第一小节,想一想,从几个地方看出树很多? 出示红松、白桦、栎树的图片,认识这些树木,了解各自的特点。 3.练习朗读,体会“绿色的海洋”的美丽。 五、作业: 1.书写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出示部分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2.小兴安岭什么最多?朗读第一小节。(板书:林海) 二、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1.继续学习课文,知道小兴安岭美在哪里。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小兴安岭的美,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三、学习第二小节 1.(出示春天景物投影片)这一小节主要描写了这些景物。它们是按顺序列出的。 2.指名朗读课文,思考:这些景物什么样? 3.理解描写树木的句子。 (1)读这一句,想想:春天的树长得什么样? (2)出示句子,比较理解作者用词的准确。 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 春天,树木长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 (3)指导朗读这句话。 4.其它景物各是什么样?学生自学汇报。 5.看图想像春天的画面,感悟春天的美。 6.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小节。 四、学习第三小节 1.大声朗读这段话,像学习春天的一段一样,按顺序一句一句找景物,用“__”画下来,对照图画说出夏天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 2.再次朗读,思考这些怎么样,怎么美?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3.学生自学汇报。 4.练习朗读。 五.以自学为主,学习第五、六小节。 1.观看录像,激发兴趣: 2.学生自学: (1)体会秋天和冬天的美,找出秋天、冬天各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 (2)再读这两段话,把你的感情读出来。 3.秋天。重点理解秋天“飞舞”的落叶和丰硕的“宝”,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并感情朗读。 4.冬天。重点体会“刮”的准确,并感情朗读。 六、总结 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树木的特点。 七、学习拓展: 两者任选一道 1.你最喜欢小兴安岭哪个季节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下来。 2.把你最喜欢的季节的景色用你手中的画笔画出来。 【教学后记】 46 21、 大自然的声音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字及相关的词语,认识7个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了解课文的描写方法(叙述的顺序),想象课文中描述过的声音,感受大自然的美。 3.课文以清新活泼的笔调介绍了大自然中风的声音,水的声音和动物的声音,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及词语,注意读准“柔、敲、湃”这三个字以及多音字“呢”的字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大自然的美。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难点】让学生知道大自然有哪些美妙的声音,并感受美妙的声音,说说你有些什么新的发现。 【教学准备】 大自然的声音音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二、入境想像,美读感悟。 1.教师过渡:我们跟着大自然出发了。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4自然段,看看你找到了大自然哪些美妙的声音?(学生认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并在书上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做上记号。) 2.师:你们听到了哪些美妙的声音?(学生说出“风、水、动物”的声音,教师相机板书) ☆关于风的声音(大胆想像,美读悟妙) (1)师:那让我们先去听听风之曲吧!“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他会在森林里演奏他的手风琴。”你们听…… (2)播放手风琴变奏曲,教师根据节奏的变换范读相关句子,让学生在音乐的变换中体会微风和狂风带给人不同感受的对比。 (3)出示相关句子:“当微风拂过,那声音轻轻柔柔的,好像呢喃细语,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温柔;当狂风吹起,整座森林都激动起来,合奏出一首雄壮的乐曲,那声音充满力量,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力”。 (4)指名美读,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读?(读时注意微风的轻柔读得轻、缓,狂风的雄伟读得急、猛,感受风声的美妙)再指名2~3人有感情朗读。 (5)读得真好,让我们聆听了音乐会的风之曲。 (6)男女生合作读(女生读“微风”部分,男生读“狂风”部分),教师适时用手势划出朗读的节奏和声音的高低起伏。 (7)教师引读,学生接读: 正因为这样,所以,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他会在森林里演奏他的手风琴。 当他翻动树叶,树叶便像歌手一样——唱出各种不同的歌曲。 不一样的树叶——有不一样的声音; 不一样的季节——有不一样的音乐。 (8)教师小结:真是一位可与贝多芬媲美的音乐家呀!既会演奏舒缓的小夜曲,又能合奏出雄浑的交响曲,让我们发现大自然的风声原来如此美妙。 ☆关于水的声音(直观感知,美读悟趣) 过渡:还有谁也是大自然的音乐家?在书上找一找,自己读一读。 (1)指名生回答,为什么这样说呢?出示相关句子:小雨滴敲敲打打,一场热闹的音乐会便开始了。滴滴答答……丁丁冬冬……所有的树林,树林里的每片树叶;所有的房子,房子的屋顶和窗户,都发出不同的声音。 ①“滴滴答答……丁丁冬冬……”声音多好听啊!连水也能演奏,真是趣事,像这些描写事 46 物声音的词,它有个名字叫“象声词”。想像一下,小雨滴落在不同的地方还会发出什么声音?你能不能也说几个?(劈劈啪啪……) ②同学们说的这些词所描绘的声音真像。如果把它们补充到课文中来,小雨滴这敲敲打打的音乐会,也是生动有趣、热闹非凡啊!谁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指名读,指导读好“滴滴答答……丁丁冬冬……”的不同音效。 (2)指名生说:小雨滴不仅会演奏,还会唱歌。出示相关句子:当小雨滴汇聚起来,他们便一起唱着歌:小溪淙淙地流向河流,河流潺潺地流向大海,大海哗啦啦地汹涌澎湃。从一首轻快的山中小曲,唱到波澜壮阔的海洋大合唱。 ①指名学生读。是什么让小小的雨滴拥有那么大的力量,可以唱出“大合唱”?一滴小雨滴能做到吗? ②学生说说自己体会到的水之乐曲的美妙。想象小雨滴“汇聚”起来,从小溪→河流→大海的美妙经历。(体会不同水声的特点。) ③出示填空:当小雨滴起来,他们便一起唱着歌:小溪,河流,大海。从,唱到。指名学生填空。 ④师生小组合作朗读。1组读小溪,2组读河流,3.4组词大海,老师读最后一句话。(从体会“淙淙、潺潺、汹涌澎湃”感受水声变化的美妙。) (3)小雨滴又会演奏,又会唱歌,可真了不起!让咱们一起随着小雨滴的伴奏一起唱歌吧!(全班配乐读第三自然段) (4)你们喜欢这个自然段吗?喜欢就试着背一背吧! (5)学生试背——指名当堂背诵——想背的一起背。 ☆关于动物的声音(角色体验,美读悟乐) (1)教师导语:听到了风之曲水之歌,动物们也不甘示弱,来到音乐会上一展歌喉。 (2)谁想当这些小动物,来演一演。学生模仿出相应动物的叫声。大自然中,还会有哪些动物的叫声。看谁敢挑战难关,说说像课文中这样的词,学着叫一叫。 (3)情境互动。师:小鸟(小虫、蝈蝈),你在唱什么呀?出示句子“你知道他们唱的是什么吗?他们的歌声好像告诉我们:‘我在歌唱,我很快乐!’”教师范读句子。真是太快乐了,你们自己也读读吧。 (4)指名读,同座轮读,小组赛读。 (5)看来,大自然的每个角落都有歌声,快乐无处不在。全班一起齐读第4自然段。 三、回归全文,积累语言。 大自然的声音太美妙了,真有“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的感受。这样吧,让我们全身心地走进大自然,静心聆听这场天籁之声的音乐会。全班有感情地配乐朗读课文。 四、自主记、写生字。 1.学生齐读5个生字(出示“威、敲、汇、涌、阔”) 2.怎样记住这5个生字伙伴的样子呢?自由地和同座说一说,记一记吧。 3.你记住哪个字就说哪个字?(学生说自己识记生字的方法) 4.指导书写“敲”字。 5.学生练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五、想像拓展,课外延伸。 大自然就在我们身边,当你走进大自然,用心灵去感受那些美妙的声音,相信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把你有趣的发现写下来吧。 【教学后记】 46 22、 父亲、树林和鸟 【教学目标】 1.复习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亲对树林和鸟的爱,激发学生爱鸟、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3.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结合课文说说词语的意思,并用“舒畅”、“快活”造句。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鸟的具体表现,体会父亲的爱鸟情感。 理解“我”的心情变化:为什么心里掠过一丝沉重,也由衷地感到高兴;教育学生懂得爱鸟、保护大自然。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质疑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生字。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检查生字词。(见一见昨天认识的生字朋友) 3.通读全文,了解课文大意。 会读书的同学能把课文读成一句话,你能在默读全文后,在文中找一个句子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学生汇报: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唱歌的鸟。(板书) 指名读句子,体会“一生最喜欢”。 师:读了这句话,爱动脑筋的孩子此时又会产生疑问了,请提出你不懂的问题。 三、细读感悟。 到底这树林和唱歌的鸟凭什么魅力而成为父亲一生的最爱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树林里的鸟吧。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哪个段落描写了树林的鸟?(提示:默读时动眼、动脑、动手画。) 2.学生汇报,指导学习第十自然段。 师:谁能把这一段话读正确、通顺、流利?(指多名学生读) 师:读了这段话,你了解到鸟的什么特点?(鸟有气味) 师:哪句话最能让你了解到小鸟有气味? 随机指导朗读句子“每一只鸟才张开……呼吸着”。 师:这句话中哪个词语给你的感受最深? 随机指导理解“舒畅”一词:你用什么办法理解这个词? 小结:查字典、换近义词或者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指导朗读句子,读出鸟儿的欢快舒畅,可以加上动作读。 师:谁能用“舒畅”来说一句话? 3.指导朗读句子:多么美好的黎明、多么快活的小鸟,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它们的快活吧――齐读一至四句。 4.这是鸟特有的气味,非一般人所能闻到,那如何才能闻到?读第十段最后一句,用刚才的办法,把这个句子读成一个或者两个词语,也就是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 结合学生的汇报,随机指导理解:你怎么理解“用心”一词?(换近义词:专心,认真。)我们平常闻气味都是用鼻子闻,可父亲却说要用心闻,那么,怎样闻才是“用心地闻”呢?你能联系前文,找到文中的的话来解释吗? 5.默读课文第二至第九段,思考前面的问题。 6.学生汇报,随机指导理解“用心地闻”。 “突然,父亲站住了……闻了又闻?(从“上上下下、望了又望”体会父亲仔细看、用心闻。) 46 “我茫然地望着……兀立的父亲。”指导朗读,体会父亲静静地用心地闻、仔细地观察。 随机指导理解:茫然、凝神静气。(查字典、联系上下文) 再读句子,你仿佛看到了父亲是()地站在那。 7.一旁茫然的我,这时心里想什么?(哪有鸟?父亲怎么知道林子里有鸟?)请位父亲来回答。 8.指导读父亲说的话,体会父亲用心爱护鸟的感情以及父亲对鸟的熟悉。 9.父亲这么仔细观察、用心地闻鸟味,再次读文段,读到父亲的心里去,看看你还能体会到什么。(爱鸟――读第一段) 10.看来,父亲对于鸟来说真是个有心人,而喜欢树林和鸟的父亲对鸟的了解仅止于气味吗?―― 11.默读课文第十一至十六自然段,思考:父亲对鸟还有哪些更深入的了解?(用读句子-读词语的方法找一找) 12.学生汇报学习结果,随机结合课件指导朗读。 “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想知道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是什么样的吗?――看课件。 理解“群鸟齐鸣”,指导朗读第十一段。 “鸟最快活的时刻,是飞离树枝飞向天空的……”(指导指导朗读句子,体会“快活”,并用“快活”来说一句话。) 鸟儿歌唱着要飞上天空时,心里想的是什么?可是却不知它面临的危险―― “黎明时的鸟,翅膀潮湿,飞起来沉重。”所以,最容易被猎人打中。 看,父亲知道鸟儿什么时候唱歌,也了解鸟儿最快活与最危险的时刻,父亲真了不起啊!这一切都源自于――读第一段中心句。 13.听了父亲的一番话,此时,我的心情如何? 14.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我心情为什么“沉重”,也由衷地感到高兴。 15.小结:是啊,父亲不是猎人,即使是猎人也不会伤害小鸟,因为――(齐读第一段,即全文中心句) 四、总结全文。 1.读了这篇课文,令你最感动的是什么?(再次体会父亲对鸟的了解与喜爱。) 2.将题目的顿号换成一个字或者一个词,读一读。(爱) 3.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写作方面:先概括再具体的表达方法。 内容感悟:爱护动物,保护大自然。 鸟儿们常常欢歌笑语,喜欢自由飞翔,它们也有自己的欢喜忧愁,我们应该像文中的父亲一样,关爱鸟儿,让它们和我们一样快乐地生活。 五、拓展。 走进大自然,去看一看鸟是怎样飞的,听一听鸟的叫声,再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 【教学后记】 23、带刺的朋友 【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自主识字。借助近义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朗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归纳课文中记叙的刺猬的两件事例。 3.体会句子的不同表达方式,懂得使用比喻句能够使句子生动形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46 4.体会作者对刺猬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对于小动物的关注与喜爱。 【教学重难点】 朗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归纳课文中记叙的刺猬的两件事例。 体会句子不同的表达方式,懂得使用比喻句,发挥想象,使句子更生动形象。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启发谈话。 2.揭题课题:带刺的朋友。(板书课题) 3、带刺的朋友是指谁呢?(刺猬)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师:请大家轻声读课文,思考并完成填空。 思考:小作者通过哪几件事写出对刺猬的喜爱之情?找出相应的小节,用简要的话概括地说。 2.出示:作者通过件事写出对刺猬的喜爱之情,分别是_____和_______。(找出相应的小节;用简要的话概括地说)。 三、再读课文,体验感悟 (一)学习第1小节 1.过渡:那刺猬偷的到底是怎样的枣呢?我们一起来看第一小节。 指名读。 媒体出示:秋天,枣树上挂满了一颗颗红枣儿,风儿一吹,轻轻摆动,如同无数颗飘香的玛瑙晃来晃去,看着就让人眼馋。 2.师:这里,老师有一句句子(媒体出示),请你来比较一下,你更喜欢哪一句,并说说理由。(数量多、香味、动态美感(起风时)、比喻句) 过渡:这枣是多么诱人啊,真让人眼谗,怪不得会引来刺猬偷枣儿。 (二)学习第2-9小节 1.师: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2—9小结,文中有一句话直接夸奖了那只刺猬,快速地找找是哪一句,用直线划出来。 学生交流: 媒体出示:刺猬这小东西,偷枣儿的本事真高明啊! 2.师:对啊,让我们好好读读这句话,体会一下作者的惊喜以及对刺猬的钦佩之情。 师引读:我暗暗钦佩:刺猬这小东西,偷枣儿的本事真高明啊! 师:“钦佩、本事”什么意思?谁能用近义词来解释一下?(佩服、本领) 谁来解释“高明”?(技艺,见解,好得超过了一般水平)板书 过渡:小作者说,刺猬偷枣儿的本领好得超过了一般水平,那么刺猬究竟是怎样偷枣的呢? 3.师:老师请同学们再次认真默读课文第2—9节,用曲线划出体现刺猬偷枣本领高明的句子,并圈出描写刺猬偷枣的动词。 4.师引读4-7小节,体会一下刺猬偷枣的高明。 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老师也感觉到这可爱的小家伙偷枣的本领的确十分高明。 5.老师请同学用“刺猬偷枣的本事真高明啊!”这句话作为总起句,来复述刺猬偷枣的过程。在这中间,我们必须用到“爬、停、掉、归、打滚、扎、驮、跑”这8个动词,可以选用“先”、“再”、“然后”、“接着”、“最后”这些连接词。看看谁来挑战一下? 6.师:学到这儿,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刺猬? 板书:聪明机灵 (三)第二件事(自学) 过渡:刺猬不仅利用身上的刺来偷枣,它还可以利用刺来保护自己呢! 1.师:轻声自由读10-15小节,在读的过程中,老师请大家找找哪句话描写了刺猬用自己的聪明击退大黑狗呢? 46 生交流。 刺猬可真鬼,一个个把身子紧紧地缩成一团,洒满月光的庭院里,如同长着六个“仙人球”似的。 2.师:“鬼”可以用哪个词来代替?(机灵、聪明)板书 哪个词能表现出刺猬的“鬼”?(缩成一团) 刺猬只是把自己的身子紧紧一缩,就击退了大黑狗,说明它非常(聪明、机灵)对!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它的鬼,它的聪明、机灵。 这句句子又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身子缩成一团的刺猬)比作(仙人球)。有什么作用?(生动形象) 3.跟这么机灵聪明的刺猬打交道,大老黑可遭殃了。瞧,缩成一团的刺猬心里得意着呢!此刻,刺猬们看着口流鲜血的大黑狗,会怎么想?怎么说呢? 展开合理想象:大黑狗已经向那几只刺猬扑去。刺猬可真鬼,一个个把身子紧紧地缩成一团(图片展示),如同长着六个“仙人球”似的。跟这么机灵聪明的刺猬打交道,大老黑可遭殃了。瞧,缩成一团的刺猬心里得意着呢!此刻,刺猬们看着口流鲜血的大黑狗,会怎么想?怎么说呢? (嘿!你这只大黑狗想吃我,没门!) 4.怪不得文中的爸爸会说:“(狗啃刺猬——没处下嘴。)” 狗啃刺猬——没处下嘴 这是一句什么句?(歇后语) 今天,老师给大家再积累两句和刺猬相关的歇后语。 黑瞎子捧刺猬——碰到棘手事;蝎子碰到刺猬——怎么着(蛰) 大家还知道别的歇后语么? 5.到这里,刺猬已经把大黑狗击退了,怪不得小作者这么开心。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课文的最后一小节。 6.同学们,如果这只聪明机灵的小刺猬就在你身边,你会怎样来夸夸它呢? (你真是鬼啊!大黑狗在你旁边,竟然没有伤害到你,却把自己给伤害了!你真棒!真牛!以后再有动物伤害你,你要更加地保护好自己哦!) 四、总结拓展。 师: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刺猬能利用它身上的刺来背枣,还能用刺来击退敌人,保护自己。只要你注意观察,你也会发现你身边的动物都有自己独到的本领。相信大家一定也能找到自己可爱的朋友。 下面老师给大家布置一份作业: 1.阅读或搜集一些小动物的特殊本领,体会它们的可爱之处。 2.学习刺猬偷枣的写作方法,选择自己最喜欢或者最熟悉的小动物来写一写。注意观察,用合适的动词,写出你对它的喜爱之情。 【教学后记】 带刺的朋友 24、 司马光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生字。 2掌握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 3.培养学生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整理资讯的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46 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复述全文。联系实际,说说学习课文的体会。 掌握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在反复诵读中品味古文独具魅力的语言。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师);课前搜集文言文的有关知识(学生)。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同学们的预习完成得不错。现在,请打开课本,先自读课文,希望大家遇到生字词能多读两遍,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开始吧! 2.课文比较短,请大家再读一遍.这次试着读出停顿,读懂句子。 3.看大屏幕,把本课生字读一读,每个生字读两遍。 4.生字解决了,谁能把这篇古文给大家读一读?(抽读)请其他同学注意听,如果他有什么地方读得不够好,等会儿提提意见。(学生点评) 5.刚才几位同学都能做到“音准”,“文顺”,但老师觉得你们的停顿还掌握得不太好。现在,请听老师的范读,可以拿出铅笔,一边听一边体会,哪里该断句,哪里该重读,作上记号。(教师读两遍) 6.这次,请大家跟着老师小声读,看作下的停顿和重音的记录是否合适。 7.现在的感觉和刚开始自己读不一样了吧?古文啊,就是要慢慢读,反复读,才能读出味道来!再试试……(齐读) 三、理解课文: 1.(1)这个故事发生在司马光小时侯,那年他多大?(七岁)大家是怎么知道的? 师领读(课件出示:光生七岁,与群儿戏于庭)对,课文一开头,就给我们介绍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光生七岁”,就是……(齐声翻译本句) (2)这句话还告诉我们什么?(教师引导翻译词句,并点击出示单字解释) 生:事情发生的地点(院子里) 从哪个字可以看出?——“庭” 大家找到这个字了吗?我们把它勾出来,还可以做上笔记。 故事里的人物--“群儿”这群孩子在做什么?哪个字能说明? --“戏” "戏于庭"就是…… (抽学生翻译)“于”就是“在”的意思。 (3)谁能把我们刚才理解到的信息连起来,给大家说一说。(翻译全句) (4)7岁的司马光和一群小朋友在院子里做游戏,肯定是玩得非常……(生:开心、高兴)就让我们高高兴兴地把这句话读一读吧!(齐读) 教师指导阅读(心情更加愉快,语气再高兴点儿!) 2.可是,就在这个时候,意外发生了……(过渡) 指读(课件出示: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1)老师注意到,有的同学在阅读本句时停顿还掌握得不是特别好。(指导:范读、齐读) (2)原来,院子里有个大家伙,是什么?——“瓮” 大家是从哪里了解到这个字的意义的?——注释(齐读) 没错,借助注释理解相关内容,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 (3)那在本句中,还有哪些字是你们在阅读中弄明白的? “足”“跌”“没”……(汇报学习情况) (4)是否还有未理解的字,提出来让大家帮帮你。 (5)现在谁能够看着大屏幕,把事情的起因给同学们说一说?(翻译本句) (6)看着自己的小伙伴掉进这么大的水缸里,危在旦夕,真让人……(生:着急)那谁能用焦急的口吻来读读,尽量读出紧迫的感觉来?(抽读、范读、齐读) 3.在这危急的关头,其他孩子是怎么做的? 抽读(课件出示: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 (1)范读 自读:再读读,“多读几遍,其义自见”,试一试。 (2)通过阅读,大家了解了哪些字的意思?(生自由回答,教师相机点拨) “皆”、“弃”、 46 “去”、“持”、“击”、“破”…… (3)还有没有不理解的字,老师来考考你们……(查漏补缺) (4)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众皆弃去” 板书:众 弃 去 (翻译)其他的孩子都放弃而离开 想象一下,孩子们当时的表情、心理、动作?……(进一步理解体会) 只有司马光,(指屏幕读:“持石击瓮破之”) 板书:光 持 击 破 (5)抽生完整翻译全句。 (6)两者一比较,就让人觉得司马光真是个与众不同的孩子,他……(评价,谈品质) (7)根据回答指导阅读:那你们能不能也来沉着、冷静地(或带着佩服的语气……)读读,做一回勇敢的小司马光呢? 4.结果怎样? 齐读(课件出示:水迸,儿得活。) (1)“水迸”(点击出现并阅读注释“迸:向外溅出或喷射。”) (方法指导)同学们学会了参考注释,就可以迅速地理解字意。 (2)(板书)儿 得活 解释:“得活:得救” (3)孩子得救了,真是让人松了一口气,让我们一块儿来读读这令人欣慰的结局吧!(齐读) 5.复述全文 《司马光友》这篇古文我们学完了,篇幅极短,文言文就是这样简练。同学们是否可以发挥想象,再加上平时积累的好词好句,把这个故事讲得更具体,更生动?大家先想想,想好了对同桌说说,让他给点建议。 (教师巡回指导)动作、心理、语言…… 四、指导背诵 1.同学们的故事讲得绘声绘色,读课文也一定要读得声情并茂,并要懂得加入自己的体会。(领读) 2.“好文不厌百回读,熟读成诵有收获”.这节课我们通过反复朗读,初步领略到了文言文的魅力.现在,就请大家熟读成诵,把它放进自己的知识宝库里吧! 3.(指导背诵方法)老师刚才看了一下,同学们都背得很认真,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掌握到了合适的方法。老师背类似的古文,一般会先想想故事内容,再背.想一句,背一句,就容易许多.不信,我们来试试?(教师说句意,学生背对应句子) 4.同桌互背。 5.教师抽背。 6.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个故事吧!(齐背) 【教学后记】 25、 掌声 【教学目标】 1.会认生字,会写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懂得要主动地关心、鼓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教学重难点】 1.读懂课文,了解英子产生变化的原因。 2.体会两次掌声的含义,使学生受到爱的教育。 46 【教学准备】 PPT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体验掌声 1.同学们,今天有那么多老师来我们班听课,作为小主人,你们欢迎他他们的到来吗?你想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你的心声呢? 2.今天我们要阅读的故事也和掌声有关。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掌声》。 师板书,生书空,齐读课题。 二、预习检测,了解掌声 初读课文:争取比预习时读得更好! 1.生字巩固: b. 语境认识 “因为她得过小儿麻痹症,腿脚落下了残疾,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 “老师是刚调来的,还不知道英子的情况。” 指名读,齐读 2.了解大意 a.读了课文,你对课题中的掌声有什么了解呢? 围绕着课题获得的信息,往往都是文章的重要内容,只要把这些信息一结合,就能知道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谁想来试试? 三、研读重点,感悟掌声 1.读出了大意,我们就该深入课文,慢慢品味了。你知道文中哪段话是具体描写掌声的吗? 与文章题目直接相关的段落一定是值得我们好好阅读的中心段落。 2.其他同学边完成以下任务(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根据两次掌声把第三段分成两部分,用“/”标出,并划出描写两次掌声的句子。交流反馈。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理解含义 (一)解读第一次掌声: 1.让我们一起看看第一次掌声的情景:“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2.默读课文描写第一次掌声的部分,你读懂这阵掌声了吗?(是送给谁的?为什么要送给她呢?有什么含义呢?) a.(追溯起因,了解英子言行及心理) 生:因为英子是一个自卑的孩子,犹豫了好久,才鼓起勇气走上讲台。 生:因为她曾经得过小儿麻痹症。 b.解释小儿麻痹症并展示小儿麻痹症患者落下残疾的画画。 c.就是这个病症,不仅让英子的身体受到了伤害,更对她的行为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3.是啊,了解了这些,相信我们就不难理解那次轮到英子讲故事时她的反应了。让我们再次回到那次课堂上,看看英子的反应吧! “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起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 a.请你读读这两个句子,你能从中体会到些什么吗? 生自由朗读。 b.师:你读出了什么,交流交流吧! c.重点体会“犹豫” (1)“犹豫”是什么意思呢?(迟疑,拿不定主意,左右为难,不知该不该) (2)她在犹豫什么?(要不要上台)英子为什么犹豫呢?(心里有着怎样的矛盾?) 46 ——她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自卑 (用上“如果上去……,不上去……”句式说一说) 男女生分读。 这两个想法一直在英子的内心不断地打转,斗争,让英子的内心充满了矛盾,也让她一直犹豫不决,同为女生,我想女孩子们一定体会英子的痛苦,—— 她的心里既是那样紧张又那样害怕,既是万分痛苦又万般无奈,相信男孩子们也愿意为她分担一些,是吗—— d.小结阅读写作之法 看来,你们读懂了英子的内心。一个“低头”的动作,一个“犹豫”的神情就让我们看到了英子的复杂矛盾的内心。这句话中还有这样的词能告诉你英子内心的秘密吗?(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情的重点语句) 一个人的动作神态和他的心理是紧密相连的。英子的每个动作和神情都是她复杂的内心活动外在的表现。发现了这个秘密,我们就相当于掌握了一个重要的阅读技巧,也获得了一个有力的写作法宝。 阅读时,想要读懂一个人的内心,可以通过研究他的每个动作,每个神态来感受;写作时,想要写出一个人的心理,除了直接描写,也可以透过他的动作,神态来表现。 4.理解第一次掌声的含义 师:面对这样一个两难的选择,英子最后做出决定了吗?(齐读) “英子终于站了起来,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你看到了吗?你看到了吗?你们看到了吗? (指名读,齐读) 看着英子的一举一动,你有什么感受吗? (需要很大的勇气,走得很吃力,很痛苦,很紧张,很不自信) 你读懂了她的一举一动!你更厉害,读懂了她的内心。 师:对于身患残疾的英子来说,走上讲台的每一步都需要极大的勇气。 你们真是一群善解人意的孩子,英子如果能听到你们的话语,那该多好呀!她一定会非常感动,在英子身边有能理解她的人吗?从哪儿看出来呢? (出示句子: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1)不就是一阵掌声吗?真的能说明他们理解英子吗?—— 此时此刻,英子听到的仅仅是一阵掌声吗?那掌声中还有——(鼓励、支持、信任)鼓励中有…… 那阵掌声仿佛在说:“……。” 此时英子听到的何止是一阵热烈而持久的掌声啊,那是同学们用双手在诉说着藏在心底的千言万语啊! 同学们所有的鼓励都融入了那阵掌声中,—— 同学们所有的信任都藏在了那阵掌声中,—— 同学们都在为英子加油,他们把所有支持的力量都汇聚在那阵掌声中,—— 此时无声胜有声,我们和英子都知道,就这样一阵热烈而持久的掌声已经胜过了千言万语。 (2)让我们也用自己的双手为英子加油吧。 生鼓掌,理解“热烈而持久”。 (二)解读第二次掌声 1.第一次掌声我们都读懂了,那第二次掌声你能读明白吗? “故事讲完了,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2.同样是热烈的掌声,你觉得一样吗?多了一份赞美! (1)体会不同之处:请你联系上下文读读,这阵掌声中藏着什么呢?(夸奖) “她的普通话说得很好,声音十分动听。” 掌声在对英子说——(英子,你的普通话说得真好!声音也十分动听! 你成功了,祝贺你!英子,你真棒!) 46 (2)体会相同之处:有相同的地方吗?——支持、信任、肯定、赞美都给了英子极大的鼓励。 多么温暖而美好的两个字眼啊!让我们好好把它们收藏在笔下吧!仔细观察观察,怎样才能把这两个字写得更漂亮呢? 3.面对同学们一次又一次的真诚而贴心的鼓励,英子内心有何感受呢? “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 英子激动极了,—— 英子感激极了,—— 英子更加自信了,—— 4.同样是一摇一晃的这个动作,在文中也出现了两次,你觉得一样吗?(自卑和自信) 从同学们的朗读表情中,我知道你们读懂了这两个看似相同的词。 5.让我们再次用朗读重温这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听听那两阵动人的掌声吧! 鼓励,就像一股清凉的甘泉,像一缕温暖的春风,像滋润人们心田的雨露,又像照入人们心窝的阳光,神奇而有力量,让身患残疾的英子扔掉了自卑,找到了自信,有了微笑面对生活的勇气。 四、 联系实际,描绘掌声 五、交流反馈,升华掌声 希望同学们也能像英子一样牢牢把握人们给予你的鼓励,勇敢自信地微笑着面对生活中的一切 ! 【教学后记】 26、 灰雀 【教学目标】 1.认识“桦、胸”等5个生字。会写“郊、散”等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 【教学重点】 1.认识列宁对男孩的关爱和教育,渗透保护鸟类的教育。 2.从人物的语言及神态描写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难点】 1.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2.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课件 2.教学挂图。 3.多媒体课件。 4.收集关于列宁的生平、故事等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导入,交流资料 1.出示列宁照片,说说他是谁?利用课前预习收集的资料,谈谈你对列宁的了解。 46 2.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简介列宁。今天要学习的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发生在伟大领袖列宁身上的看似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故事。 3.板书课题,书空“雀”字笔顺,提示“雀”字是从描摹鸟的体形而造出的象形字。 二、读通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好自然段序号。 2.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重点指导读准“散(sàn)步”、 “胸(xiōng)脯(pú)”、“白桦(huà)树”。注意“诚”“病”“蹦”读后鼻音。 3.赛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读书竞赛,互相提提意见、帮助别人读得更好。 4.课文哪几自然段是具体写列宁寻找灰雀、灰雀回到林中的事的? 2~13是课文的具体写这件事的,那第1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三、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说说了解到了什么。 2.课文是怎么描写这三只灰雀的?找出来读一读。 说说哪几个词语用得好,借助多媒体动画,相机理解“婉转”、“来回跳动”、“惹人喜爱”。 3.教师引读列宁喜爱灰雀的句子,体会列宁心中的感受,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4.巧妙结尾、设置悬念:第二天,那只深红胸脯的灰雀竟然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里去了?列宁和小男孩围绕着这只灰雀发生了一段怎样的故事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自主观察本课生字有什么特点。 2.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字形的? 3.提醒:本课左右结构的字较多,注意左右比例。独体字“步”、“者”书写时笔画要舒展。 4.学生描红、摹写。 第二课时 一、图导入,激发兴趣 1.展示出三只灰雀在枝头欢歌、跳跃的图画。 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多么惹人喜爱。列宁每天散步都来到这儿,和它们打打招呼,问候问候它们。可有一天,列宁发现有一只灰雀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儿去了呢? 二、精读课文,感悟真“爱” 1.自由轻声读一读课文3-10自然段,哪几段是列宁说的话,哪几段是小男孩说的,找一找、读一读。 2.屏幕出示课文3、5、7、9自然段,请大家读列宁的这几句话,仔细体会列宁这些话的意思。 a.学生交流。哪句话特别有体会,可以说一说,也可以把体会到的用朗读来告诉大家。 b.列宁的着急、担心、惋惜、关心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词来概括,是什么?板书:爱。 3.聪明的孩子,有谁知道灰雀到底到哪里去了?你从课文哪儿看出来的?出示4、8、10段。 a.各自练读这几段话,指名朗读检查。指导读好“一定会飞回来的!”教师运用手势,指导学生加强语气。 b.读后体会:这时候,小男孩在想什么呢? c.男孩为什么要捉走这只灰雀?他对灰雀的喜爱和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发表看法,相互补充,汇报体会。 4.相机小结:列宁的爱是给鸟自由,男孩的爱却夺去了鸟的自由,列宁才是真正的爱鸟! 5.细细体会列宁和男孩的心理感受,分角色朗读3-10自然段, 三、烘托高潮,深入体会 1.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小男孩把灰雀放回树林,看,它们又在枝头欢唱了。 多媒体投影显示:列宁和小男孩在白桦树旁看着灰雀。 2.学习课文11-13自然段,自由朗读体会, 3.读了这几段,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交流、提出疑问,如“列宁为什么要问鸟?鸟怎么会说话呢?”等等。 46 4.小组讨论,解答上面列出的两个关键问题。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列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他可不愿伤害这个可爱的小男孩的心,这就是对孩子的爱! 5.你们一定也和列宁一样,为鸟儿重归自然、为孩子改正错误而高兴吧!拿起书来,美美地读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6.小结板书,总结课文。 四、收集故事、积累提高 1.学了这篇课文,你发现了什么?大家一起来说说。 2.收集列宁或其他名人的故事,读一读,开展讲故事比赛。 【教学后记】 27、 手术台就是阵地 【教学目标】 1.学习先找出重点段再给课文分段的方法。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学习先找出重点段再给课文分段的方法。 【教学难点】了解白求恩大夫在万分危急的情况下,坚守阵地,连续三天三夜冒着生命危险为伤员动手术的事迹,教育学生学习白求恩大夫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对工作极端负责,对同志极端热忱的高尚品质。 【教学准备】 白求恩说的话(第三自然段中)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并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27课《手术台就是阵地》。同学们看了课题后想说点什么? 二、学习生字新词。 1.自读生字表里的生字。 2.老师出示生字,学生读。 3.记字形。说说哪些字最难记,你有什么好方法。 4.在记字形的同时,说一说字词义 5.读词。 三、读熟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自读课文,尽量做到正确。 2.听老师的范读,查自己是否有错。 3.再自读课文,尽量做到流利。 4.同桌互读互查。 四、默读课文,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1.默读,自己画。 2.小组讨论,帮助解疑。 3.全班讨论,筛选重点问题。 为什么说手术台就是阵地?为什么把手术台当作阵地?说明了什么? 46 第二课时 一、导入,回顾重点问题。 上节课我们一起解决了不少问题,还有一个问题要在这节课来解决。问题是为什么说手术台就是阵地?为什么把手术台当作阵地?说明了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知道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白求恩大夫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 二、解决重点问题,有语气地朗读。 1.什么叫阵地?(阵地就是军队为了战斗而占据的地方,通常设有工事)(手术台就是外科医生做手术用的台子。)了解了词语后再理解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 ①默读课文的有关段落,画出描写白求恩在小庙里做手术时,都发生了什么情况? ②读出自己所找的段落,谈一谈自己对这些句子体会。 ③体会后有语气地朗读。 2.再看看白求恩在这种情况下是怎样做的? ①默读课文有关段落,画出描写白求恩是怎样做的。 ②读一读自己画的句子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③体会后,有语气地朗读。 三、给课文分段。 1.回忆,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找出哪几个自然段是讲白求恩把手术台当作阵地的? 3.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自然段。第二段:2-4自然段。第三段:5自然段。) 4.小结重点训练项目:先找出重点段再分段。 四、课后作业 1.敏捷 ①理解词义。(动作等)迅速而灵敏。 ②可以用在什么地方。思维灵敏、动作灵敏、嗅觉灵敏等。 ③范句:小狗的嗅觉真灵敏,只要闻一闻坏人的东西的味道,就能跟踪并找到他。 ④自己造句。 2.争分夺秒 ①理解词义:不放过一分一秒,形容对时间抓得很紧。 ②范围:比赛、做作业、手术、救火、试验、抢险等。 ③范句:大堤上,解放军叔叔争分夺秒地运送着沙袋,使洪水不再漫过大堤,保住人民的生命财产。 ④造句。 五、默读课文照样子填空。 1.学生读例句。 2.自己填写。 【教学后记】 46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