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1-20 发布 |
- 37.5 KB |
- 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 认识吨 苏教版 (1)
《吨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7页的例题,练习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感受认识吨的过程。 2.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1吨=1000千克。 能力目标:能正确换算质量单位。 情感目标: 感受“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设计理念: 生活是这节课的载体。《课标》提倡学生的学习内容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知识的价值;让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方面获得发展。因此本节课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力图体现这一理念。 教学重点: 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1吨=1000千克。 教学难点: 发现生活中的吨,能借助其它物体或质量单位描述吨的大小。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20千克的一桶矿泉水。 教学过程: 一、同学们,请看这些图片,你们会填出合适的单位名称吗? (媒体出示苹果、猴子、草莓、西瓜等图片)让学生分别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媒体依次出示大型轮船、石料、大象图片)边出示边提问:那么这些物品我们可以用学过的单位名称吗? 师又问:计量这些比较重或大宗物品一般用什么作单位呢?(吨) 老师小结:(课件出示)计量比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通常用吨来作单位。 师:看来吨与我们以前所使用的质量单位有所不同,它和我们以往学过的千克和克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吨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吨可以用t来表示。(边说明边补充课题) 二、 课件出示课题:吨的认识 1、情景导入新课: 在一个阳光明媚,天气晴朗的日子里。小熊、小马、小牛和小鹿相约到河边玩。它们走到一座小桥边,小马提议:“这里有桥,咱们一起过吧。”小熊说:“等等,这里有个牌子,上面写着‘限重1吨’呢!” 启发学生思考:限重1吨是什么意思?1吨有多重呢?“吨”和“千克” 有什么关系?4个小动物能同时过桥吗? 2、我们来举一个生活中的实例。 看一袋大米有多重?2袋?3袋呢?……10袋呢?(依次数下去) 10袋这样的大米就是1000千克也就是1吨。 1吨=1000千克 (板书) 3、现在我们看看4个小动物能同时过桥吗?(计算得出不能)同学们真好帮他们解决了一个问题,如果他们4个一起过桥那可就危险了。 4、1吨到底有多重呢? (1)看一看 请看看这四个小朋友抬50千克的大米抬的是满头大汗,1吨有多少个50千克呢?(生回答后板书),那抬1吨大米需要多少个小朋友呀?(80个小朋友) (2)拎一拎 再看一桶矿泉水,谁能抱的起来,抱起来时感觉怎么样,如果一桶矿泉水重20千克,大家推算一下50桶矿泉水重多少呢?同学们非常聪明,大家可以体会一下。 (3)说一说 同学们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吨的知识,可以和你周围的同学互相说说。 三、巩固练习 1、想一想;()个()的重量大约是1吨。 学生口答。 2、“想想做做”第四题。 学生独立在书上填空,全班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3、“想想做做”第五题。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学生独立在书上填空,指名口答。 4、请看大屏幕,大货车能否装6000千克的机械,是否能顺利从桥上行驶。 学生判断,说理由。 5、小淘气在学习了《认识吨》一课后,回家写了一篇数学日记,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师:(学生修改后进行德育教育)生活中我们要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来表示物体的重量。 四、布置作业 必做题: “想想做做”第1、2、3、6、题。 选做题:小调查: 你知道你家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吨吗? 如果每月少用1吨水,你认为能做到吗? 你准备用哪些方法来节约用水? 板书设计: 吨( t )的认识 1吨=1000千克 400千克+300千克+500千克+100千克=1300千克 1300千克>1吨 (20)个50千克是1吨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结合具体实例,经历和感受认识吨的过程,从而认识新的质量单位“吨”,知道1吨=1000千克,并感受“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感觉比较成功的地方有三点: 首先,利用主题画创设问题情境。围绕“能否同时过桥”引导学生开展讨论,让学生迫切想知道1吨有多重。其次,在感受1吨的过程中,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知道1吨=1000千克,然后让学生用眼睛去看,还要亲身去体会,动脑去想象,如让学生来抱一抱这个环节,通过学生亲身去体验、感受20千克的重量,再想象一吨有多重,更容易理解1吨的实际含义,来加深对吨的认识。再次,在了解吨在生活中的应用时,我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练习,丰富了学生对吨的感受和认识。 当然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在亲历认识“吨”的过程中,如果让学生之间相互背一背,说一说也许更好,还有就是给学生的时间不是太充裕,学生的展示也不太充分。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需要多学习、多完善,为了学生学习的需求而不懈的努力!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