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水珠从哪里来 教科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水珠从哪里来 教科版

《水珠从哪里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观察到装有冰块的塑料杯外壁有许多小水珠,思考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并尝试做出自己的解释。2、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判断塑料杯外壁上小水珠的来源。3、通过实验和分析,探究塑料杯外壁上小水珠的形成与杯内冰块的关系。4、根据获得的新证据,对小水珠的成因做出更合理的解释。教学重难点:1、经历水珠从哪里来的假设——分析——再假设的探究过程2、探究塑料杯外壁上小水珠的形成与杯内冰块的关系教学准备:4只大小形状一样的塑料杯、清水、冰块。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在同学们面前有一只干燥的塑料杯和一袋冰块,如果把冰块放进杯里会产生什么现象呢?试一试,看哪个小组发现得最多。评析:这里的问题"如果把冰块放进杯里会产生什么现象呢?"指向是否太宽泛,可以想象,学生会有许多不相关的发现,不利于本课核心概念的研究.(学生观察思考回答),现在同学们心中有什么疑问?。生:水珠从哪里来? 评析:由于前面的问题设计,这里学生提出的问题就会是五花八门的了,不可能只有这一个问题.我认为这个环节的教学设计还是直接一点好.二、作出猜测。师板书课题:问得好,相信这也是所有同学心中的疑问,小组讨论猜测一下,你们认为这些小水珠可能是怎么来的呢?学生预测,解释只要符合逻辑,鼓励越多越好师:同学们的假设可靠吗?你能根据生活经验解释分析一下吗?评析:这个环节的"根据生活经验解释分析假设"往往被教师所忽视,假设应该是有根据的,不是胡乱的猜测.老师可以课前准备一些相关的视频资源,课中结合学生的叙述再现一下,当然,有真实的再现更好.师生共同分析所有提到的这些合理的解释。通过这些分析和讨论,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塑料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不是杯内的冰融化形成的。    三、实验探究。1、师:通过我们刚才的讨论和分析,觉得塑料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不是杯内的冰融化形成的水。那么,水珠的形成与冰有关系吗?你能想办法证明吗?(分小组讨论证明方法)2 、学生讨论后形成共识:做一组对比实验:(大屏幕出示实验方法:三只同样的塑料杯,其中一只杯里加自来水,一只杯里什么也不加,另一只上加冰,静静地放在桌上。隔几分钟观察两个玻璃杯外壁有没有出现水珠。)评析:学生设计实验是否可以多样化?我认为只要方法正确,控制条件好、科学就可以。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能力特点,也可以统一实验方法,强调一下条件的控制。3、学生观察师:有什么发现吗?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呢?评析:可以用三张吸水纸分别擦拭一下三个杯子外壁。4、师:那么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与杯内的冰有什么关系呢?你对水珠的形成有没有新的猜测?评析:可以抓住这样几个关键问题先讨论--小水珠与杯内的冰有什么关系吗?小水珠不是冰融化而来的,那又是什么变来的?冰在实验中起到什么作用?学生猜测(水蒸气遇冷形成;可能涉及水蒸气、凝结、水汽等,随机大屏幕展示:空气中有水蒸气吗?水蒸气是从哪里来的?)5、师:空气中有水蒸气,为什么水蒸气遇到装有冰的杯壁时形成了小水珠,而遇到没装冰块的杯壁却没有形成小水珠呢?(装冰的杯壁和没装冰的杯壁有什么不同呢?可以让学生用手感觉一下。)评析:学生在又一轮的假设和寻求证据的时候,同样的,应该和现实生活紧紧联系起来。四、得出结论。 生归纳,师板书:水蒸气 遇 冷 水珠。评析:要得到这样明确的知识结论呢,还是让学生继续求证自己的假设呢?我认为应该是后者!五、拓展延伸。在夏末的早上,小草上会结上许多露珠,你知道这些露珠是怎么形成的吗?评析:假设并求证的过程应该是本学习内容的重点所在,所以这里的拓展就显得多余了。“小草上会结上许多露珠”可以当做是一种生活经验在前面的假设分析的时候用到。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