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3篇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3篇

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3篇 ‎【1】‎ ‎4 古诗三首 第1课时:学习《山行》‎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山行》。‎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大意。‎ ‎4.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表现秋天的美好境界,注意“径、斜”读音。‎ 教学准备:‎ ‎1.课文挂图、字理演变图、生字卡片或课件。‎ ‎2.朗诵的背景音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出示挂图(或课件出示),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深秋,天气已经很冷,远处山林中传来阵阵清脆悦耳的马铃声,诗人杜牧坐在马车上正慢慢走来,今天我们一起学一首杜牧写的古诗《山行》。‎ 二、初读感知,识记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1.自己读,定位识字,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注意“径、斜”的读音,理解“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生处”等字词的含义。‎ 小结:这首诗只用了二十几个字,就为我们描画了一幅这么美丽的秋景。真了不起呀!其实,这每一个字都是经过诗人精心雕琢的,你能不能沉下心来,再来细细地品味它,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三、再读感悟,背诵古诗 ‎1.边放课件,边放古典音乐,用优美的语言把学生带人意境。(走在带有深秋寒意的山路上,看到小路盘旋曲折,斜斜地向远处的山顶延伸。诗人一边走一边向远处望去,只见那白云缭绕的地方住着几户人家。诗人走着走着,忽然停下了车,为什么呢?因为美丽的枫林晚景把他给吸引住了。诗人不禁赞叹:“霜叶红于二月花。”)‎ ‎ 2.刚才我们跟随诗人一起观赏了秋天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你能把这感受读出来吗?(齐读)诗人写得美,你们读得也美,想不想把它背下来。(自由背)‎ 四、指导写字 ‎1.“雨”作偏旁时,左边竖变点,横折钩变成横钩。‎ ‎2.“车”字的下横要写得伸展。‎ 五、拓展活动 ‎1.填字,涂色,说说你眼中的秋天。旨在要求学生巩固生字,并能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结合生活经验给秋天涂色,找到身边的秋天并说一说身边的秋天。教师应引导学生尽可能遵循客观实际,‎ ‎2.背诵、默写《山行》。‎ 板书设计: ‎ 山行 远景:寒山 石径斜 人家 近景:枫林 霜叶 第2课时:学习《赠刘景文》‎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的音、形、义。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现在是什么季节?喜欢秋天吗?你能用一些词句来说说你所看到的秋天景色吗?‎ ‎2.从你们的话中,我感到大家都很喜欢秋天,古人也很喜欢秋天,他们常常吟诗作词来赞美秋天。‎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古诗——《赠刘景文》(出示诗人、题目):知道这首诗是谁送给谁的吗?学习生字:赠、刘。‎ ‎3.介绍诗人及写诗的背景:‎ 苏轼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别人又叫他苏东坡。一天,他和朋友们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与他很谈得来。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就写了这首诗送给刘景文,所以题目就叫《赠刘景文》。(学生接读,提醒注意后鼻音)‎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2.同桌相互听一听,看看他读得对吗?‎ ‎3.反馈:‎ ‎(1)指名读(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 指名学生评价:听了他的朗读,你有什么评价?‎ ‎(2)引出生字教学:赠 刘 盖 菊 残 犹 傲 君 橙 橘 相互交流: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的?‎ ‎(3)学生说说识记生字的方法——读生字卡片 ‎4.朗读这首诗(谁能大声地再来读读?——大家再自信地读给自己听听——齐读)‎ 三、细读品味 ‎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读诗光读还不行,还要边读边想,看看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首诗的诗句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呢?‎ ‎2.反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教学)‎ ‎(1)荷尽 出示两幅图片:为了帮助大家读得更好,进一步感受秋天的美景,老师给你看这两幅图。‎ 让学生说说哪幅图写出了诗意,并说说理由。(理解“尽、擎雨盖”)‎ 讨论:荷花凋谢了,荷叶枯萎了,诗人为什么还要写这些?‎ 指导朗读:那你能通过朗读把荷花池的美丽表达出来吗?(个别读——女生读——齐读,教师随机评价:真好啊!真是看了还想看。)‎ ‎(2)菊残 出示图片,说图意,理解“菊残、傲霜枝”。‎ 秋风中,菊枝仍精神抖擞地挺立着,你想对它说什么?‎ ‎(3)橙黄橘绿 读了这几个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回答,适时出示图片)‎ ‎ 3.苏轼看到的秋天就这些景物吗?发挥你的想象,帮诗人说说他看到却没有写出来的景色。‎ 学生交流:一起观赏这些美景——学生说感受:秋天真是一个 的季节!‎ ‎4.引出诗句:看来秋天的美景才不止这二十八个字呢!怪不得诗人说:“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你现在明白这两句诗的意思了吗?学生说诗意,悟诗情,教师板书:爱秋天。‎ ‎5.齐读古诗:现在再来读这首古诗,相信你头脑中的这幅画会更美。带着对秋天的赞美语气来齐读这首诗。‎ 四、熟读背诵 ‎ 1.说说方法:这么美的诗你想不想把它背出来?平常你都是如何背诗的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给大家分享一下吧!‎ ‎2.熟读背诵。‎ 五、书写指导 ‎1.出示要写的字:赠 刘 盖 菊 残 君 橙 ‎2.学生认读。‎ ‎3.让学生观察,说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教师补充总结。‎ 六、交流已经积累的描写秋天美景的诗。‎ ‎《枫桥夜泊》(唐·张继) 《秋词》 (唐·刘禹锡) ‎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板书设计:‎ 赠刘景文 ‎ 荷 菊 ‎ ‎ 橙 橘 第3课时:学习《夜书所见》‎ 教学目的:‎ ‎ 1.掌握生字的音、形、义。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诗趣 ‎1.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唐诗宋词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两大瑰宝。之前,我们也已经学习、积累了不少唐诗宋词,今天就请同学们来展示一下吧。‎ ‎2.学生展示《山行》《赠刘景文》《所见》等诗词。‎ ‎3.今天,我们就一起再来学习一首古诗——叶绍翁的《夜书所见》。请同学们伸出右手的食指,跟老师一起写诗的题目。‎ ‎4.板书诗题——夜书所见 二、解诗题 ‎1.一首诗的题目就是这首诗的眼睛,透过这双眼睛我们能看到诗的灵魂,请同学们自读课题,想一想你能从诗的题目中知道些什么?‎ ‎2.组织学生交流。‎ 时间——夜晚 书:写 所见:所看到的 重点强调——诗中的“书”,在这里当动词“写”来讲。‎ ‎3.适时介绍作者叶绍翁。‎ 叶绍翁:南宋诗人,最有名的诗是《游园不值》,流传千古的名句是“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三、初读古诗 ‎1.课件出示古诗,学生自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 2.检查朗读情况,适时正音。‎ ‎ 3.读给同桌听一听,看看有没有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四、品一品,知诗味 ‎1.同学们读了古诗,谁能说一说诗中写的故事发生在哪个季节?(深秋)‎ ‎2.你是从哪些词中看出来的?再读古诗,把这些词语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注出来。‎ ‎3.小组间交流。‎ ‎4.集体交流。指名说一说。‎ ‎(梧叶、寒声、秋风、促织)‎ 学生交流时,教师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古诗的注释,来帮助我们理解诗意。并适时引导学生谈对这些词语的认识。‎ ‎5.教师引导:是的,诗人叶绍翁就是抓住了秋天的梧叶、寒声、秋风来写秋天的,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了那个阴冷、萧瑟的深秋时节。‎ ‎(板书:景——冷)‎ ‎6.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并出示前两句:“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学生补充填空:‎ 一阵阵( )吹动( ),发出( )的声音,让人感到( )。‎ ‎7.此情此景,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怎样的作者形象?‎ ‎(孤苦、忧愁……他最想念的就是家)‎ 教师点出,这就叫——思乡之情。‎ ‎(板书:思念家乡)‎ ‎8.于是,此情此景,独自一人在外的作者发出了由衷的感慨,写出了这样的诗句:‎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学生读,读出此时作者的悲秋、思乡之情。‎ 这就叫——我手写我心,我心抒我情。‎ ‎9.可是,叶绍翁的伟大之处,并不在于他能把秋愁写得淋漓尽致,更在于,他能让自己从秋愁中跳出来,发现生活中别样的美。‎ 你们瞧,作者走出了屋子,放眼望去,他看到了什么?‎ ‎——“一灯明”‎ 这是什么呀?(这是小孩在打着灯笼捉蛐蛐呢!)‎ 于是,作者笔锋一转,写到:“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学生读,体会此时作者的惊喜。‎ ‎10.作者为什么如此肯定,这“一灯明”就是儿童在挑促织呢?‎ ‎(因为他小时候也在夜晚打着灯笼抓蛐蛐。他此时一定想到了自己的童年,想到了自己的朋友,想到了自己的家。)‎ ‎ 童趣萦绕心头,让作者感觉如此温暖、如此亲切。这是一种暖暖的思乡之情。‎ ‎ 板书:事——暖 五、品一品,悟诗韵 无论是深秋景色带给作者的冷,还是童年童趣带给作者的暖,都寄托的是作者对家乡浓浓的思念之情。‎ ‎1.小组合作读古诗,读出诗的韵律美。‎ ‎2.你可以在诵读的基础上背诵这首古诗,把它也纳入你的积累库。‎ ‎3.你可以和着熟悉的调子,唱一唱这首古诗,感受诗的意境美。‎ 板书设计:‎ ‎ 景——冷 夜书所见 思念家乡 ‎ 事——暖 ‎【2】‎ ‎4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径、斜、赠”等10个生字。会写“寒、霜、盖”等1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挑”。‎ ‎2.过程与方法: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山行》。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加学生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积累,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增加学生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积累,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山行》‎ 一、古诗激趣。‎ ‎1.学生交流古诗,背诵古诗。‎ ‎2.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1)理解诗题,认识作者。‎ ‎(2)解释词语,说说诗意。‎ ‎(3)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4)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二、揭题。学习《山行》‎ ‎1.认真读诗,想一想哪些你能读懂了?‎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交流。‎ ‎(1)山行:在山路上行走。‎ ‎(2)作者:杜牧(唐)(学生用课外知识交流对杜牧的认识,加深记忆,更方便的理解诗意。)‎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3)交流: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生处……‎ ‎(学生发现交流,再结合学生质疑,解读古诗句 。)‎ ‎3.句子的理解。‎ A.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 B.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C.因为留恋这枫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车来(观赏)。‎ D.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 ‎ 4.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古诗的诗意。‎ ‎(自己说、同桌说、指名说)‎ ‎ 5.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6.介绍古诗。‎ ‎ (可从小导游、小画家、小诗人等不同的视角,来表达古诗的意思。)‎ ‎7.交流: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在朗读熟练的基础上,体会感情。(表达了作者对深秋山林景色的赞美与喜爱。)‎ ‎ 8.美读古诗。‎ 形式多样,体会情感。‎ 三、作业。‎ 背诵并默写古诗《山行》。‎ 板书设计:‎ 山 行 山路绵长,山势高缓 白云深处,人家居住 停车喜爱,枫林晚景 远近相融,热爱自然 第二课时:学习《赠刘景文》‎ 一、回忆导入,明确主题 ‎1.同学们,四季更迭,秋天已然悄悄地来到我们跟前。关于“秋天”,我们以前学过不少课文,你还记得吗?(学生背诵相关片断)‎ ‎2.总结自己对秋天的经验。‎ 按句式说话:“在我的印象中,秋天_________________。”‎ ‎3.在古代大诗人苏轼的心目中,秋天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赠刘景文》。‎ 二、初读古诗,感知诗意 ‎1.配乐范读,想象画面。‎ ‎2.读准、读通诗句。思考讨论: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荷、菊、橙、橘)‎ ‎3.通读全诗,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三、赏析诗句,把握诗蕴 ‎1.夏日荷花是什么样子的?(当学生说不清时,可引导背诵已学课文《荷花》片断,课件出示“荷叶”图,理解“擎雨盖。)到了秋末,荷花又变成什么样了?(出示“荷尽”图,理解“尽”。)‎ ‎2.秋天的菊花在枯萎时与夏日的荷花有什么不同?(出示“菊残”图,理解“傲霜枝”)‎ ‎3.比较两图,读前两行诗。你体会到了什么?‎ ‎4.“菊残犹有傲霜枝”,菊花的精神,令诗人对秋天平添了一分敬畏,而秋天的果实更以她沉甸甸的收获,令诗人对秋天偏爱有加。‎ ‎(出示诗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读诗句,想想秋天除了“橙”和“橘”,还有哪些果实也成熟了?‎ ‎(学生说不出时,可出示图片,展现秋天果实累累的画面……)‎ 再读诗句,说说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四、诵读全诗,体味诗情 ‎1.学生自由吟诵,配乐朗读、背诵。‎ ‎2.讨论:诗人赠给朋友刘景文的是什么?除了这首诗,还有什么?‎ ‎3.阅读现代文《秋天的窗口》。‎ ‎4.补充句段,或写一段话。‎ 没有春花的明艳,没有夏日的葱郁,但是秋天有___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__,‎ 有________________,秋天是美丽的。‎ 虽然秋风萧瑟,秋叶飘零,但是秋天也有美好的一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天是美好的。‎ 六、课外延伸。‎ 查找有关苏轼及其作品的资料,进一步了解苏轼其人其文其事。‎ 板书设计:‎ ‎ 赠刘景文 ‎ 荷尽 菊残 ‎ 美在秋天(乐观向上)‎ ‎ 橙黄 橘绿 ‎ ‎ 第三课时:学习《夜书所见》‎ 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 ‎3.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三、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四、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五、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十五夜望月》(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板书设计:‎ ‎ 梧叶 寒声 ‎ 江 秋风 思乡之情 ‎ ‎ 儿童 促织 回忆童年 ‎ 篱落 灯 ‎【3】‎ ‎4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写生字十三个,背诵三首古诗。‎ ‎2.学会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意思,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学会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意思,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山行》‎ 一、导入新课 ‎1.谈话交流: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师)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但是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 ‎ 板题:山行 杜牧 ‎2.师播放诗歌录音,生看课文听录音,注意“石径、斜、霜叶、坐爱”等词语的音形。‎ 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 ‎1.简介作者:‎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 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3.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4.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5.小组汇报交流。‎ 点拨:(1)山行:在山上行走(谁在山上行走)‎ ‎(2)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3)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4)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é,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5)白云生处:生:生出,存在。(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6)坐:因为。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7)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8)红于:比……更红。‎ ‎6.理解诗意:‎ ‎(1)学生根据理解讲解诗句内容。‎ ‎(2)教师点拨:‎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的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句意是:因为真爱夕阳照射下的枫林晚景,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 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霜叶”是指秋天的枫叶,“红于”是“比……红”的意思,这里是说霜叶的美是二月的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了解的整首诗的意思,现在知道诗人想写什么了吗?那再来用心读读好吗?‎ ‎2.评价。你觉得诗中哪些词语写得特别好?读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3.想象漫游:此时,你也随着杜牧来到了山脚下,你都看到了哪些景物呢?你产生了什么感想呢?‎ ‎4.生带着理解朗读全诗。‎ ‎5.作业布置:根据诗意,画一幅秋色图吧!‎ 板书设计:‎ 寒山 山行 白云、人家 热爱自然 枫林 点明原因,揭示中心 第二课时 ‎《赠刘景文》‎ 一、复习导入 ‎1.生背诵古诗《山行》。(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杜牧的诗,他用美妙的语言赞美了秋天。今天我们要来学习另一首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古诗──《赠刘景文》(出示诗人、题目。)知道这首诗是谁送给谁的吗?学习生字:赠、刘。‎ ‎2.介绍诗人及写诗的背景:‎ 苏轼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别人又叫他苏东坡。一天,他和朋友们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与他很谈得来。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就写了这首诗送给刘景文,所以题目就叫《赠刘景文》。(学生接读,提醒注意后鼻音。)‎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2.同桌相互听一听,看看他读得对吗?‎ ‎3.反馈:‎ ‎(1)指名读:‎ ‎(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 评价:听了他的朗读,你有什么评价?‎ ‎(2)引出生字教学:‎ 会读:赠 刘 残 犹 傲 君 橙 会写:赠 刘 盖 菊 残 君 橙 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的?‎ ‎(3)学生说说识记生字的方法──读生字卡片。‎ ‎3.朗读这首诗。‎ ‎(谁能大声地再来读读?──大家再自信地读给自己听听──齐读。)‎ 三、细读品味 ‎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读诗光读还不行,还要边读边想,看看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2.反馈:‎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教学。)‎ ‎(1)荷尽:‎ ‎①出示2幅图片:‎ 为了帮助大家读得更好,进一步感受秋天的美景,老师给你看这两幅图。‎ ‎②让学生说说哪幅图表现了诗意,并说说理由。(理解“尽、擎雨盖”)‎ ‎③讨论:‎ 荷花凋谢了,荷叶枯萎了,诗人为什么还要写这里?‎ ‎④指导朗读:‎ 那你能通过朗读把荷花池的美丽表达出来吗?‎ 指生读。‎ 女生读。‎ 全班齐读。‎ ‎⑤教师随机评价:‎ 荷花再好,开尽的时候也只剩下一片萧条的景象了。‎ ‎(2)菊残:‎ ‎①出示图片,说图意,理解“菊残、傲霜枝”。‎ ‎②秋风中,菊枝仍精神抖擞地挺立着,你想对它说什么?‎ ‎(3)橙黄橘绿:‎ 读了这几个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苏轼看到的秋天就这些景物吗?发挥你的想象,帮诗人说说他看到却没有写出来的景色。‎ 学生交流──一起观赏这些美景──学生说感受:‎ 秋天真是一个 的季节!‎ ‎4.引出诗句:‎ 看来秋天的美景才不止这二十八个字呢!怪不得诗人说:“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你现在明白这两句诗的意思了吗?学生说诗意,悟诗情,教师板书:爱秋天。‎ ‎5.齐读古诗:‎ 现在再来读这首古诗,相信你头脑中的这幅画会更美。带着对秋天的赞美语气来齐读这首诗。‎ 四、熟读背诵 ‎1.说说方法:‎ 这么美的诗你想不想把它背出来?你有什么方法告诉大家?‎ ‎2.熟读背诵。‎ 五、书写指导 ‎1.出示要写的字:‎ 赠、刘、盖、菊、残、君、橙。‎ ‎2.学生认读。‎ ‎3.让学生观察,说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六、交流已经积累的描写秋天美景的诗。‎ 板书设计:‎ 赠刘景文 荷尽 无擎雨盖 菊残 有傲霜枝 对比——秋美(正是橙黄橘绿时)—爱秋天 第三课时 ‎《夜书所见》‎ 一、复习检查 ‎1.背诵前两首诗。‎ ‎2.说说重要诗句的意思。‎ 二、揭示新课 ‎1.齐读《夜书所见》。‎ ‎2.释题:“夜书所见”中的“夜书”指的是在夜晚读书,“所见”指所看到的。‎ 三、读诗句,悟诗意 ‎1.自由读诗句,借助拼音读准字音,不会读的字用笔画出来,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解决。‎ ‎2.四人小组合作读诗句,把诗句读通顺、读流利。‎ ‎3.自由读古诗,边读边想:读懂了哪些词?还有哪些词不明白?‎ ‎4.全班交流。‎ ‎5.教师指导理解未解决的词语。‎ 如:篱落:篱笆的下面。 促织:蟋蟀。‎ ‎6.指导朗读,体会诗意。‎ 四、想意境,诵诗句 ‎1.让学生朗读诗句,边读边想诗句描绘的情景。‎ ‎2.让学生看着挂图,背诵诗句。‎ ‎3.诵读诗句,读出品味来。‎ 五、认字写字 ‎1.重点指导“会写字”(如“送”,要指出该字的结构、该字所在的田字格中位置及注意易写错的地方等)。‎ ‎2.看卡片识字,加强记忆。‎ 六、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十五夜望月》(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板书设计:‎ ‎ 梧叶 寒声 ‎ 江 秋风 思乡之情 ‎ ‎ 儿童 促织 回忆童年 ‎ 篱落 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