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同课异构PPT4套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同课异构PPT4套

第1课时 第2课时 观看短片, 说说你有什么 想法和感受。 第1课时 众所周知,我们国家以前一穷 二白,人民受尽了欺凌,从课文中 找出一个词,它的意思正好与“中 华崛起”的意思相反。 中华不振 可是,有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 他叫周恩来,就在这种时代背景下, 他立下了一个远大的志向:为中华 之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初读课文 课文的题目告诉了我们少年周恩来读书 的目的是什么呢? 为中华之崛起 齐读课题。读课题时,我们应该把哪个 词读重一点? 中华 “崛起”在这里指中华的什么呢?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崛起:兴盛、繁荣、富强。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了中华的振 兴而读书。 我会认 崛起 模范 魏校长 清晰 效仿 淮安 疑惑 训斥 严肃 振奋 胸怀 赞叹 非凡 顾客 我会写 肃 振 胸晰 惑 凡疑 怀 顾 训 赞 效 斥 晰、振、胸、怀、效、 疑、顾、训左右结构 赞、惑上下结构 肃、凡、斥独体字 我会读 胸、怀、效、惑三拼音节 振、凡、赞、训前鼻音 zhèn 趣味记字法 1.谜语识字:两个先生坐在宝贝上。 坏土去掉心自来。 2.换一换: (赞) (怀) 校——效 书写指导 晰、振、胸、怀、训左窄右宽 赞、惑 左右相等 效、凝、顾 上下相等 请大家认真观察本课的生字,揣摩笔 画,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整体感知 快速默读课文,用小标题的形式列出 课文所写的三件事情? 立志“振兴中华”——耳闻“中华不 振”——目睹“中华不振” 找一找这三件事情分别在文章的哪几 个自然段,试着划分课文的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第1~10自然段):在修 身课上,周恩来表明志向:要“为中华之 崛起而读书”。 第二部分(第11~14自然段):听伯父说 “中华不振”,他疑惑不解。 第三部分(第15~17自然段):写周恩来 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看到的场景让他真正体 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读中理解 “若有所思”“左顾右盼”等词语的意思。 画出令自己感到“中华不振”的语句。 课堂练习 第2课时 少年周恩来在读书时立下了为中华之 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那么他为什么会 立下这样的志向呢? 复习导入 严肃 清晰 抱负 胸怀 赞叹 疑惑 表情 忘怀 果真 非凡 左顾右盼 指望 训斥 体会 分量 响亮 正确读出下列词语,并选一两个词语 练习说话。 研读课文 自读第1~10自然段。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思考:关于“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 其他同学是怎么回答的?周恩来是怎么回答 的?周恩来的回答和其他人相比有什么不同? 学习第一部分 在一次修身课上,魏校长向同学们提 出了一个问题:“你们为什么而读书?” 学生们踊跃回答。有的说__________;有 的说__________;也有的说__________。 周恩来的回答是“__________________” 我会填 u其他学生的读书目的是:为家父、为明理、 为光耀门楣,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 u周恩来的读书目的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 族的振兴联系起来。 对比,突出了少年周恩来的胸怀大志, 具有远大的理想。 你觉得周恩来这个宏伟志向是出于一时 冲动说出的,还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想法? 少年周恩来的回答“清晰而坚定”, “清晰”是很清楚的意思;“坚定”是不动 摇的意思。少年周恩来说的志向,绝不是一 时冲动,而是经过了认真充分的思考,志向 坚定,决不动摇。 响亮而坚定 这是少年周恩来发自内心的强烈愿望。 所以他在说这句话时是怎样的语气? 这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校长的赞叹, “赞叹”的近义词是什么? 赞扬、肯定 有志者当效此生! 校长当时是怎样为周恩来叫好的? 校长让同学们仿效少年周恩来的什么呢? 远大的志向、博大的胸怀以及炽热的爱 国情怀。 这位同样也满怀爱国之心的老校长的赞 叹,对少年周恩来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鼓励、肯定、支持 学习第二部分,感悟“中华不振” 默读第11~14自然段。 思考:周恩来明白伯父说的“中华不振” 的含义吗?把相关句子画上波浪线,并在一 旁写一写自己读后的想法。 伯父告诫少年周恩来不要去被外国 人占据的地方,周恩来有什么反应? 疑惑不解 被外国人占据?为什么呢? 中华不振哪! 有了疑惑,周恩来是怎么问的? 伯父是怎么回答的? 中华不振:意为中国不再振作, 软弱无能。这是因为清政府腐败无能, 实行闭关锁国,导致国家发展缓慢, 与帝国主义国家差距越来越大,最终 与列强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 u周恩来的话要读出疑惑、惊讶的语气,想 象周恩来当时会是怎样的心情。 u伯父的话要读出沉重、悲痛、压抑的语气。 想象伯父当时会有怎样的表情和心情。 分角色朗读 悲愤、难过 悲哀、无奈 学习第三部分,深入理解“中华不振” 读第15~17自然段。思考:被外国 人占据的地方是怎样的? 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 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外国人。 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 在哭诉着什么。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 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 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 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 画出描写中国妇女被欺侮的句子。 设想一下那位妇女可能在哭诉什么? ①亲人的无辜惨死——被轧死。 ②外国人的嚣张。 ③巡警的狗仗人势。 ④正义得不到伸张。 假如当时你就在现场,假如当时你亲 眼看见了这样的事情,你会怎么做?可是 文中却说:“谁又敢怎么样呢?” 想象当时的中国巡警会怎样训斥那位 妇女,站在一旁的外国人又会说些什么。 看到这一切,少年周恩来陷入了深深 的沉思之中,当时的他在想什么呢? 他可能在想:中华不振啊,我该怎么办才 能使中国人不受外国人欺负?为什么在中国人 自己的土地上、在光天化日之下有一群中国人 竟然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同胞被侮辱、被欺凌、 被折磨,却不敢给自己的同胞伸张正义? 周恩来读书的目标是什么呢?请大 家填一填,然后齐读。 周恩来不是为( )而读书,不是 为( )而读书,也不是为( ) 而读书。他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 主义欺凌,就要( ),为中华之 崛起而读书! 父亲 明理 光耀门楣 振兴中华 今天我们的国家与那时相比,的确繁 荣富强了很多,那是不是我们今天读书就 可以松懈一些了呢?今天我们又是为什么 而读书呢? 早日实现中国梦 课堂小结 课后拓展 1. 推荐读一读《周恩来传》。 2. 小练笔:给周恩来爷爷写一封信,给他 描述一下今天中国的繁荣面貌,再谈谈 自己读书的志向。 立下宏志 同学读书:光耀门楣——满足个人 远 大 抱 负 “中华不振”——疑惑不解 亲身感受 周恩来读书:振兴中华——心系祖国 热闹非凡,外国人横行 读书目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妇女含冤,无处申辩 深刻体会 “中华不振” 博 大 胸 怀 板书设计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以前我们学过一篇课文—— 《难忘的泼水节》,那里有周恩 来总理欢乐的身影,我们今天要 学习的课文讲的也是周恩来的故 事。这件事发生在少年周恩来的 身上,那年他十二岁。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人教版 语文 四年级 上册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一课时 周恩来(1898-1976年),伟大的马克 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 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华人 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和 领导人之一,毕业于南开大学,早年留学日 本、法国等地,回国后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 副主任、主任,自1949年起任中华人民共和 国国务院总理,1976年逝世。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jué shěn fàn zū 朗读课文 扫清障碍 崛 起 沈阳 范模 租界 wèi 魏校长 xiào 效仿 huái 淮安 huò 惑疑 chì 斥训 xī 晰清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效 惑 顾 训 斥疑租 凡 sù xī zhèn xiōng huái zàn xiào zū yí huò fán gù xùn chì 晰 振 胸 怀 赞肃沈 shěn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左右 结构 上下 结构 沈 独体 结构 肃 晰 振 胸 怀 赞 效 斥租 疑 惑 凡 顾 训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加一加: 日+析=晰 或+心=惑 换一换: 阻 租 祖 组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两个先生坐在宝贝上。( ) 2.坏土去掉心自来。( ) 大家都来猜一猜: 赞 怀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胸 不要少写“丨” 胸怀 xiōng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赞 不要写成“乚” 看到那蜿蜒起伏的长城,游客们连声赞叹。 造句 连声赞叹 zàn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我爱记笔记 肃效振淮范崛 识字游戏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热闹非凡:形容热闹的场面 或景象。本课指租界里来往 的额外国人很多,很热闹。 过年了,村子里热闹非凡。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疑惑不解:因为有疑问而 困惑不能理解。本课指周恩 来对伯父说的中国人不能到 租界的话不能理解。 看着一干二净的房间我 高兴极了,可令我疑惑不解的 是:谁帮我打扫了房间?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课文先写( ), 再写( ),最后写( )。 耳闻“中华不振” 中国人 自由读课文,说一说课文写了什么事? 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 在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 整体感知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给课文划分段落。 第一部分( ):在修身课上,周恩来表明 了心迹: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二部分( ):听伯父说“中华不振”, 他疑惑不解。 第三部分( ):在租界里看到一位中国妇 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无处说理,体会“中华不振”。 第1-10自然段 第11-14自然段 第15-17自然段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同桌小声讨论一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是什么意思? “崛起”是兴起的意思。为中华的兴起 而读书。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再读课文 思考:你能不能用一个简短的句子说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中华不振,周恩来亲眼见到中国人在租界 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一、比一比,再组词。 课堂演练 崛(       )   租(       )   效(       )   掘(       ) 祖(       )   郊(       )  崛起 发掘 出租 祖国 效果 郊外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二、把词语补充完整。 疑(    )不解      热闹(   )(   )    左(    )右( ) 难以(   )(   )    (    )有所(    )   惑 顾 非 盼 凡 忘 怀 若 思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三、填空。  魏校长问学生们为什么而读书,周恩来说: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字词听写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少年周恩来与众不同 的志向,当堂向全体师生表明心迹:为中华之崛 起而读书!现在我们要深入了解课文,一起深入 了解周总理为什么会立下这样的志向? 第二课时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自由读第一部分(第1-10自然段), 想一想周恩来读书的原因和其他人相比有什 么不同之处? 互动课堂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你们为什么而读书? 为家父而读书。 为明理而读书。 为光耀门楣而读书。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此时的周恩来在做什么呢?他是怎么回答的? 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 而坚定地回答道: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 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从“清晰而坚定”中你体会到 什么? “清晰”很清楚。“坚定”不动摇。周恩来说的 志向,绝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经过了认真充分的思 考,志向坚定,决不动摇。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为中华之 崛起而读书”,把个人 的学习与民族振兴的大 业联系起来。 思考: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和其他人相比有什么不同之处? 其他人为了 满足自己的 生活需求而 读书。 对比 突出周恩来 的伟大抱负。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位同学是谁呢?他就是周恩来, 中华人民和国第一任总理。 这一部分最后才指出这位同学是谁,这样 写有什么好处? 承上启下 设问 设置悬念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自由读第二部分(第11-14自然段), 想一想什么事让十二岁的周恩来难以忘怀?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一到沈阳,伯父就告诉他,沈阳有些地 方是外国人的租界,不要随便去玩,有事也 要绕着走,免得惹出麻烦没有地方说理。 不要随便去玩 有事绕着走 没有地方说理 “租界”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租界:指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 在中国强行取得的供其在一定时期使用和管 理的地区。如:天津租界地、上海租界地等。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少年周恩来疑惑不解,问道:“那不是 我们中国的地方吗?为什么不能去呢?” “中华不振哪!”伯父叹了口气,没有 再说什么。 分角色朗读 反问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华不振”是什么意思? 以前政府腐败,国家不强盛,许 多帝国主义国家和我国签订不平等条 约。中国不振作,软弱无能。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华不振”四个字和伯父沉郁的表情让周 恩来难以忘怀。想一想少年时期的周恩来是一个 怎样的孩子? 爱问问题 好奇心强 关心国家大事 热爱祖国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自由读第三部分(第15-17自然段), 周恩来带着疑惑,背着伯父进了租界。他看 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 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黄头 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 Ø ( )的租界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租界? 外国人横行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 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 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 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Ø ( )的租界蛮横无理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面对女人的哭诉,中国巡警是怎样做的? 围观的中国人是如何做的?为什么会这样? 中国巡警 只能劝慰女人 中 华 不 振 训斥女人 围观的中国人 紧握拳头 不敢怎么样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 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 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 呢?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 比喻句,把“这个问题”比作“一团烈火”。 写出了周恩来忧国忧民,胸怀天下。 看到这一切,12岁的周恩来有什么感受呢?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旧社会人民困苦的生活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所以,当修身课上魏校长提出为什么而 读书这个问题时,就有了“为中华之崛起而 读书”的响亮回答。 中华不振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照应开头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不是为( )而读书,不是为 ( )而读书,不是为( )而读书,也 不是为( )而读书。他认识到,中国人要想 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 )。读书就 要以此为目标。 明理 做官 挣钱 吃饭 振兴中华 读一读,填一填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在青少年时期,为中华之崛起努力 读书,以后,他也是为了这个目标,忘我地工 作,无私地奉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结构梳理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立志“振兴中华” 耳闻“中华不振” 目睹“中华不振” 疑惑不解 切身体会 当效此生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课文写周恩来( )时代耳闻目睹了中国人 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 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 )”的含义,从 而立志要( )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 来的( )。 主题概括 少年 中华不振 为振兴中华 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拓展延伸 言 志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写 道: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 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 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 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 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 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 国雄于地球。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917年,周恩来中学毕业后,在同学们和师 友的帮助下,筹到了一笔赴日本留学的经费。出 国前,他回到母校,与小学时的同学话别。他给 同学写下了临别赠言是: “愿相会在中华腾飞世界时”。 由天津乘船东渡日本前夕,他又写下了一首 抒发救国抱负的著名诗篇: 大江歌罢掉东去,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   ) 2.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 崛起而读书!”。(   ) 3.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 子的外国人。(   ) 一、下列句子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人物的? 课堂演练 C D B A.外貌   B.心理   C.神态   D.语言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朗读:魏校长听了,高兴地连声赞叹:“好哇!为中华 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这一句应该这样读:(   )  A.魏校长受到感染,读出佩服和赞叹的语气。  B.魏校长吃惊,要读出惊讶和疑惑的语气。 C.魏校长鄙视他,认为周恩来在说大话。 二、选择正确选项。 B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三、修身课上,同学们回答为什么读书时,少年周恩 来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结合周恩来看到的 “中华不振”的现实与他在修身课上的铿锵话语,推想一 下他在想什么?   中国人受到外国人的欺侮都是因为“中华不振”, 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崛起:兴起,奋起。 崛 起 周恩来(1898-1976),原籍浙 江绍兴,出生于江苏淮安。伟大的无 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 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 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创 建人之一。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一直任政府总理,1949—1958年曾兼 任外交部长。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 议全国委员会第一届副主席,第二、 三、四届主席。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周恩来 少年时立下的志向。周恩来能成为一个伟 人,与他少年起就有一颗强烈的爱国心, 并能立下大志是分不开的。他立下这个志 向的时候,还是和我们差不多大的孩子, 是什么促使他立下如此远大的志向呢?我 们一起来看课文。 1.识记生字词,理解“中华不振”“租界”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 国家繁荣昌盛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疑惑 训斥 胸怀 赞叹 jué shěn fàn wèi sù xī huái zū huò chì 崛起 沈阳 模范 魏校长 严肃 清晰 淮安 租界 竟然 抱负 胸怀 追问 赞叹 屈辱 果真 非凡 响亮 哭诉 指望 撑腰 围观 劝慰 不幸 体会 分量 左顾右盼 若有所 思 1.值得学习的人或事物。 ( ) 2.心里不明白,不相信。 ( ) 3.胸襟。这里指少年周恩来博大宽广的内心世界。 ( ) 4.好像在思考着什么。 ( ) 5.形容热闹的场面或景象。 ( ) 6.劝说安慰。 ( ) 7.指向左右两边看。可以用来形容得意、犹豫等神态。 ( ) 根据下列解释写出对应的词语。 模范 疑惑不解 左顾右盼 胸怀 若有所思 热闹非凡 劝慰 自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了周恩来少年时代耳闻目睹了中国 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 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 说说课文主要讲了哪三件事? 第二件(10--14自然段): 第一件(1--9自然段): 第三件(15--17自然 段): 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立志: 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伯父让周恩来没事不要到 租界去玩,这让他疑惑不 解。 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目睹一位中国人在租界受到了不公平 的待遇,却无处说理,从而明白了“中华不振”的含义。 1.自读课文第1—9自然段。 2.画出“同学们为了什么而读书,周 恩 来为了什么而读书”的句子。 3.思考:他们读书的目的有什么区别? 为家父而读书 为明理而读书 为光耀门楣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提问为什么而读书? 周恩来的回答是 …… 同学们的回答是 思考:同学们读书的目的与周恩来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 周恩来: 同学们: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把个人的 学习与民族振兴的大业联系起来,他不 愿意自己的民族再这样软弱,不愿意自 己的同胞再受到这样的欺凌,要为祖国 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奋斗。 为了自 己 为了国 家 为了满足自己生活的需求而读书 用朗读表达自己的感情 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 坚定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 读书!” ··· ·· 这一部分讲在( ),周恩来在全班 同 学 面 前 表 明 志 向 — — “( )”,博得了魏校长的 喝彩,并号召大家向周恩来学习。 修身课 上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是什么呢? 1.指名读课文第10—14自然段。 2.理解“中华不振”的意思,了解周恩来 为什么事而疑惑不解? 一到沈阳,伯父就告诉他,沈阳有些地方 是外国人的租界,不要随便去玩,有事也要绕 着走,免得惹出麻烦没有地方说理。 租界? 什么叫“租界地”? 租界就是帝国主义国家强迫我们国家 以“租借”的名义划出的由他们管辖的地 区。在上海、天津、沈阳等地就有英租界、 法租界等。 少年周恩来疑惑不解,问道:“那不是 我们中国的地方吗?为什么不能去呢?” “中华不振啊! ”伯父叹了口气,没有 再说什么。 中华不 振? 中华不振兴 当时的政府腐败无能,国力衰 弱,领土不完整,人民饱受帝国主 义的欺凌。 “中华不振”的含义: 课文11-14自然段这一部分讲了 ( )刚到沈阳,就听伯父 叹着气说“( )”,这使 他( ),难以忘怀。 周恩来 中华不振 疑惑不解 分组读课文第15—17自然段。 读完后思考也可互相交流:周恩来又亲眼 看见了什么事,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 的含义? 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 前围着一群人。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 在哭诉着什么。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洋人的 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 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训斥她。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租界里, 谁又敢怎么样呢?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 (外国人横行霸道,中国人倍受欺凌) 在外国人的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把下面的句子换个说法,意思不变。 在外国人的租界里,谁都不敢怎么样。 “中华不振” 的含义是什么呢? 当时的政府腐败无能,国力衰 弱,领土不完整,人民饱受帝国主 义的欺凌。 课文15-17自然段这一部分讲周恩来在( ) 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女人受到( ), 而围观的中国人都( )。这使他真正体会 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租界 洋人的欺侮 敢怒不敢 言 小结回顾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社会 20世纪初,当时的中国政府软弱无能、 贫穷落后,英、法、德、意等帝国主义国家 都欺负我们。他们不但侵略我们的国家,霸 占我们的国士,还让我们赔款,国内局势也 非常混乱,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常 常在中国人自己的领土中却被外国人欺辱, 大家敢怒而不敢言。 帝国主义军队进入中国 圈占土 地 建造楼房 强占租界 横行霸道 欺凌中国人 1868年,上海的租界当局建了一个外 滩公园。公园建成后,租界当局就派巡警在 公园门口看守,不准中国人入内。没有多久, 在上海外滩公园的门口,竟然挂出了这样一 块刺目的牌子:“华人与狗不准入内!” 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 屈辱中拯救出来呢?这个问题像 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 想一想,说一说 周恩来从租界回来后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他在想: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为什么却让洋人欺压 中国妇女? 他在想: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在光天化日之下, 一群中国人面对一个洋人,为什么竟不敢给 自己的同胞声张正义? 这一桩桩触目惊心的事实强烈刺激着他的心,国家 不兴才让人民遭受奇耻大辱,他想:我一定要好好 读书,将来让中国崛起。 讨论:是什么原因使周恩来立下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周恩来刚到沈阳,就 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 振”,这使他疑惑不解。 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 看到一位中国女人受到洋 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 人都敢怒不敢言,这使他 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 含义。 周恩来立志要“为 中华之崛起而读 书”。 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而读书”, 你的回答是什么?想一想,写下来, 注意写清楚理由。 你是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强大而读书! 为中华之腾飞而读书! 1917年,周恩来中学毕业,在同学和师友的帮 助下,筹到一笔赴日本 留学的经费。出国前,他回 到母校,与小学时的老师和同学话别。他给同学写 下的临别赠言是“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由 天津乘船东渡日本前夕,他又写下了一首抒发救国 抱负的著名诗篇:“大江歌罢掉头东,邃(suì)密 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