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3单元 语文园地 部编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3单元 语文园地 部编版

语文园地 ‎  本单元语文园地安排了三个板块,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 ‎1.交流平台。‎ ‎“交流平台”与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密切相关,旨在引导学生交流、总结连续细致观察的好处。教材提供了《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两篇课文中的三个语段,这三段话体现了观察的三个层次,是逐步提升的。意在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细致观察才能看到事物的细节,持续观察才能发现细微的变化,运用多感官留心观察才能察觉易被忽略之处,从而明确只有细致、连续、调动多感官观察,才能有所发现,写得准确形象。‎ ‎2.词句段运用。‎ 这一部分指向实践运用,包括“词语运用”“句子运用”两个内容:一是区分动物住所的不同名称,体会表达的准确性、丰富性,引导学生积累并在生活中运用;二是通过比较,体会句子表达的准确性,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3.日积月累。‎ ‎“日积月累”呈现的是一组气象谚语,意在引导学生学习先民智慧的结晶,积累谚语,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照应单元主题“处处留心皆学问”。‎ ‎1.能结合阅读体验,交流连续细致观察的好处,逐步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 ‎2.能正确搭配动物和它的“家”,知道动物的“家”有不同的说法。‎ ‎3.通过比较句子,体会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4.积累与秋天有关的气象谚语,了解俗语的特点,感悟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结合阅读体验,分析、感悟、总结观察的好处及方法。‎ ‎2.看图片连词语,体会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多样性。‎ 教学难点 ‎1.对比朗读句子,积累语言,体会表达的准确性。‎ ‎2.通过积累谚语,感悟观察的重要性。‎ ‎1.结合课文,充分领悟 教学“交流平台”时,引导学生回顾课文,说说本单元课文中让自己印象深刻且表达准确生动的语句,以及从中感受到的作者进行连续细致观察的表现。出示“交流平台”的三个例句,朗读句子,交流其中有哪些作者连续细致观察的表现。如,第二个例句有对爬山虎的脚的变化的观察;第三个例句,不仅观察了蟋蟀住宅外部的特点,还倾听了蟋蟀的琴声。然后阅读泡泡中的提示,体会连续细致观察的好处。最后鼓励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并及时记录下来,为自己的习作积累丰富的素材。‎ ‎2.对比发现,体会表达 教学“为动物找到家”时,可以根据示例,让学生初步感知动物的“家”有不同的理解,结合生活实际、借助图片或视频感知“圈、廊、棚”等动物的住所。再让学生尝试连线,在交流汇报中体会表达的丰富性。要注意有些词语的搭配是生活中约定俗成的。要在学习中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说说更多类似的词语,并鼓励积累、运用。‎ 教学“比较阅读句子”时,可采取师生、同桌、男女生合作朗读等形式,初步感知每组句子的意思有所不同。在交流讨论中,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理解加点词语的意思,并体会句子意思的不同。在充分感知与理解的基础上,再次整体朗读。读“逐渐”时可通过拉长语音,感受时间推移的过程;读“最多”时可加重语气,体会对蟋蟀住宅描写的精准,从而体会句意的不同,以及表达的准确性。‎ ‎3.朗读理解,鼓励积累 教学“日积月累”板块时,可以先引导学生自读,在此基础上采用多种形式的读,体会谚语短小精练、朗朗上口的特点。然后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对谚语的理解,在学生思考、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相机进行讲解,同时引导感受先民善于观察、善于总结的品质。‎ 让学生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积累谚语。鼓励学生拓展其他气象谚语,丰富积累。‎ ‎1.学生复习回顾课文主要内容和部分语句。‎ ‎2.学生自主诵读谚语并其他相关资料。‎ ‎3.多媒体课件。‎ ‎2课时 第一课时 ‎1.结合阅读体验,交流连续细致观察的好处,逐步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 ‎2.正确搭配动物和它的“家”,知道动物的“家”有不同的说法。‎ 板块一 单元统整,发现交流 ‎1.导入:本单元我们学过《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这两篇课文,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向我们呈现了生动形象的事物,让我们了解到了观察的重要性。本节课,我们继续来探索观察的奇妙。‎ ‎2.课件出示第一段话,指名朗读。‎ ‎(1)引导学生感悟观察的第一个层次——观察要细致。‎ ‎(2)重点抓住动词“扒土”“搬掉”“踏地”“推到”“铺开”的运用,对蟋蟀身体部件“前足”“钳子似的大颚”“后足”“两排锯”的描写。‎ ‎(3)教师总结:连蟋蟀后腿上如此微小的锯齿都能发现,可见观察得多么细致入微。作者精准地抓住了“用前足扒土、用钳子似的大颚搬掉、后足踏地、推到、倾斜地铺开”等表示动作的词语,描写了蟋蟀是如何运用身体各个部分建造住宅的。能将蟋蟀建造住宅的过程写得如此详细、准确,让读者一读就明白,凭借的正是作者的细致观察。‎ ‎3.课件出示第二段话,指名朗读。‎ ‎(1)引导学生感悟观察的第二个层次——观察要连续。‎ ‎(2)重点抓住“不几天、后来、逐渐”等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 ‎(3)教师总结:通过“不几天、后来、逐渐”等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可以看出,作者观察爬山虎不是一蹴而就的。植物的成长是有过程的,一时半会儿的观察不准确,也表达不出爬山虎的变化,所以观察植物是需要时间的。由此可见,观察事物,仅仅有细致是不够的,还需要时间。‎ ‎4.课件出示第三段话,指名朗读。‎ ‎(1)引导学生感悟观察的第三个层次——观察要用心。‎ ‎(2)重点抓住作者不仅写出了看到的蟋蟀的平台,还写出了听到的蟋蟀的鸣声(琴声)。‎ ‎(3)教师总结:观察不仅要有敏锐的眼光,做到细致准确,还要有认真的态度和长久的耐心。同时,观察还要与多种感官和思考结合起来,不仅要用眼睛看,还要用耳朵听,用心想。这样才能将观察到的细致、准确地表达出来。‎ ‎5.拓展阅读,欣赏佳句,进一步体悟如何进行观察。‎ ‎(1)课件出示佳句示例。学生读一读,谈谈感悟。‎ 片段1:灰鹤在沼泽地上开舞会。它们围成一圈,起初用两条长腿蹦高,后来越跳越起劲,索性大跳特跳起来了。那奇形怪状的花步子,真能把人笑死!转圈呀,蹿跳呀,打矮步呀——活像踩着高跷跳俄罗斯舞!‎ 片段2:街上出现了一些大苍蝇,它们身上蓝里透绿、闪着金光。它们跟秋天一样,一副没睡醒的样子。它们还不会飞,只能勉勉强强用它们的细腿在墙壁上爬,摇摇晃晃的。‎ 片段3:叩头虫在表演它那晕头转向的把戏——把它仰面朝天放着,它就把头吧嗒一点,蹦个高儿,在空中翻个跟头,一直落在地上,站得好好的。‎ ‎(2)齐读泡泡中的三句提示语,加深印象。‎ 板块二 对比发现,学用词语 ‎1.过渡:中国的语言博大精深,不同的动物因其生活的环境不同,它们的“家”的叫法也不一样。下面我们就来为动物们找找家吧。‎ ‎2.理解词语,欣赏图片,帮动物找到家。‎ ‎(1)课件出示图片。‎ ‎(2)学生观察图片,理解对比词语:圈、厩、棚、塘。‎ ‎(3)连一连,帮动物找找家。‎ ‎(4)根据图片内容,再看一看:你给动物们找的家对吗?‎ ‎(5)学生自纠自查。‎ ‎3.对比发现,体会表达的多样性。‎ ‎(1)读一读,你有什么发现?‎ ‎(2)教师点拨:“鸟巢”也可以叫“鸟窝”,“马厩”还可以叫“马棚”,“牛圈”也可以叫“牛棚”。“厩”只能与“马”搭配组成“马厩”一词。“狗”的住所只能称为“狗窝”而不能叫“狗洞”。‎ ‎(3)学生对比着读一读。‎ ‎(4)教师总结:同一种住所,还可以有多种说法,表达可以是多样的,但必须是准确的。‎ ‎(5)课件出示图片,拓展认知。如:蛇的住处称“洞”;兔的住处称“窟”;蚕的住处称“匾”;蜜蜂的住处称“房”;猪的住处可以称“圈”,还可以称“栏”;鸡的住处可以称“窝”,也可以称“笼”……‎ ‎3.课堂小结: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体会到因为观察得认真、细致,因为经历了长期的观察,叶圣陶、法布尔才能把文章写得那么具体,那么生动。我们在交流各自发现的同时,还体会到观察的重要性,今后同学们要养成留心观察的意识和习惯。‎ 第二课时 ‎1.引导学生通过对比阅读,掌握用词的准确性。‎ ‎2.积累有关秋天的谚语,感悟观察的重要性。‎ 板块一 对比体会,理解句子 ‎1.课件出示第一组句子,指名读一读,注意加点的词语。‎ ‎(1)学生明确差别:第二句比第一句多了加点的词“逐渐”。‎ ‎(2)提问启思:去掉加点的词语可以吗?为什么?‎ ‎(2)教师点拨:“逐渐”这个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 说明爬山虎的脚是一点儿一点儿变成灰色的。第二句比第一句在表达上更具体,更准确。‎ ‎2.课件出示第二组句子,指名读一读,注意加点的词语。‎ ‎(1)学生明确差别:第二句比第一句多了加点的词“最多”。‎ ‎(2)提问启思:去掉加点的词语可以吗?为什么?‎ ‎(3)教师点拨:“最多”写出了蟋蟀的住宅深度、宽度的最大值,一般不超过九寸深、一指宽。第二句比第一句在表达上更准确,更严谨。‎ ‎3.小结:通过这个部分的训练,我们知道在语言表达上用词一定要怎么样?(学生齐答:准确、恰当)‎ 板块二 学会观察,日积月累 ‎1.过渡:谚语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组有关秋天的谚语。‎ ‎2.课件出示教材上的六句谚语。‎ ‎3.采取多种方式反复朗读谚语,体会谚语朗朗上口的特点,激发兴趣。‎ ‎(1)指名学生朗读,教师及时纠错正音。提示:第一句中的“扇”指扇子,读四声。‎ ‎(2)选读得好的学生领读。‎ ‎(3)男女生比赛读、开火车读、齐读。‎ ‎4.学生分小组交流对这几句谚语的理解。‎ ‎5.全班交流,教师适时指导、补充。‎ ‎(1)立了秋,把扇丢。(秋天一到,天气变得凉爽,就用不着扇子了)‎ ‎(2)二八月,乱穿衣。(农历二月和农历八月正是季节交替的时节,昼夜温差大,所以有穿棉衣的,也有穿单衣的,人们的着装显得十分混乱)‎ ‎(3)夏雨少,秋霜早。(夏天如果雨水少,天气就会提前变冷,秋霜就会降得比较早)‎ ‎(4)八月里来雁门开,雁儿脚上带霜来。(白露时节的到来,在每年的农历八月,大雁对天气的变化相当敏感,于是它们集团往南方迁徙,为过冬作准备。这些候鸟的活动,预示着天气变冷了,好像是给人们发出了信号,让人们抓紧时间收割庄稼,多添一些衣服,以便迎接寒冷季节的到来)‎ ‎(5)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字面意思是每下一场秋雨天气就会冷一些,下了十场秋雨后就要穿棉袄了。说的是到了秋天,每下一次雨就要注意保暖,添加衣服,直到冬天穿上棉袄)‎ ‎(6)八月暖,九月温,十月还有小阳春。(指北方一些地区,农历八、九月了天气还很暖和,到了农历十月,冷天里偶尔也还有像春天一样温暖的时候)‎ ‎6.教师提问启思:这些言语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呢?‎ ‎7.学生交流。‎ ‎8.教师总结:同学们可别小看这些言语,它们都是劳动人民经过长年累月的细致观察、经验总结,创造出来的,可见生活中处处离不开观察。‎ ‎9.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其他有关秋天的谚语,鼓励平时积累。‎ ‎10.课件出示相关谚语,拓展积累,再次体悟观察的智慧。‎ ‎1.有关秋天的谚语。‎ 夜立秋,热到头。‎ 霜降摘柿子,立冬打软枣。‎ 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 头伏芝麻二伏豆,晚粟种到立秋后。‎ 秋前秋后一场雨,白露前后一场风。‎ 秋前北风马上雨,秋后北风无滴水。‎ ‎2.有关气象的谚语。‎ 日落胭脂红,无雨必有风。‎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久雨刮南风,天气将转晴。‎ 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蚂蚁搬家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 ‎  语文园地是提供给学生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教学平台。语文园地形式多样,内涵丰富,既发端于整组教材,又对教材做了相应的拓展延伸;既沟通了课内外学习,又架起了书本知识和实践活动的桥梁。本次语文园地看起来内容板块不多,但是实质上需要掌握的东西并不少,甚至说容量相当大。在课文学习时,学生虽然对于课文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但是理解得并不是很透彻,经过语文园地的学习,学生对于“观察”这一问题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在生活中不仅要学会细致观察、连续观察,而且要充分利用眼睛看、耳朵听、用心想,这不仅对于学生的生活是有益的指导,对于学生写作也有很大的提升作用。另外,语文园地的教学,无论在哪个环节,都必须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遇到问题老师不要急于向学生解答,而是放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充分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