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身上尺子 北京版 (2)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身上尺子 北京版 (2)

我身上的“尺子”‎ 一、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1.综合实践,综合是主线。‎ 综合实践是指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综合实践可以理解为“数学探究”和“数学建模或数学实际应用”。“数学探究”就是综合运用所学习的数学思想、方法、知识、技能解决一些数学问题,“数学建模”就是综合所学习的数学思想、方法、知识、技能解决一些生活和社会中的问题。‎ 本单元学生已经学习了厘米和米以及用尺子测量长度,但是在生活中我们不可能随身带着尺子,所以出现了“身上的尺子”这一综合实践内容。如果综合实践课知识让学生活动体验,也许不能准确地体现数学的价值。而综合实践还是应该以综合为准绳:一要综合课堂结构,一节综合实践课的活动设计要把目标、内容、顺序、问题融为一体,让学生觉得每个环节都是连贯的、有整体感;二要综合知识结构,一节综合实践课的活动设计要把学生所学的知识连成线、形成片、织成网;三要综合能力结构,一节综合实践课的活动设计要把教师的研究、开发、生成的能力和学生分析、解题、创新能力有机的结合。‎ ‎2.综合实践,理解是重点。‎ ‎ ‎ ‎ 综合实践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的全面理解。数学源于生活,所以生活原型是数学理解的基石,所以本节课从生活中的故事引入。数学结于知识,所以本节课利用数学知识的萌芽点进行课前活动、利用数学知识的联结点进行课堂活动、利用数学知识的生长点进行学生能力的培养活动。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就是主动地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去诠释新问题、新知识,与此同时建构“数学结构”、促进“数学记忆”、活化“数学思维”、引发“数学想象”。‎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米和厘米的基础上,进行的实践活动练习。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到把课本中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活动中的乐趣,进一步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两个不同的长度单位的用处,加深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认识以及它们之间的转换。‎ ‎2.学生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测量长度的正确方法,学习了加法、乘法的计算,还学习了简单的估算。所以课前给学生布置了三个活动任务:自己和妈妈分别用拃测量爸爸的身高;用自己知道的身体尺子测量生活中物体的长度或高度;用尺子准确地测量表格中身体尺的长度。学生能够和家长一起顺利的完成课前活动,对于身体尺也稍有了解。‎ 附:课前活动 活动一 你和妈妈分别用拃测量爸爸的身高(爸爸平躺在床上或沙发上)。‎ 测量爸爸身高的结果(拃)‎ 自己 妈妈 活动二 你测量了家里的什么?‎ 用什么测量的?‎ 测量结果 活动三 一拃 一拳 的一周 一脚 一步 一庹 身高 长度 ‎(厘米)‎ 三、教学目标:‎ ‎1.通过课前时间测量活动,加深学生对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认识,在活动中巩固使用测量工具测量长度的正确方法。‎ ‎2.通过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题能力。‎ ‎3.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运用身体尺进行测量和估算。‎ ‎2.教学难点:会用尺子准确测量,能用身体尺估测的长度。‎ 五、课堂教学:‎ 一、绘本故事导入 师:她的名字叫恩熙,今天她要和我们一起上数学课。秋天到了,恩熙要换上长袖衣服,当她穿上衣服时发现:‎ 衣服袖子短了裤子穿不上了鞋子小了上衣也短了 二、认识身上的尺子,探究其中的秘密 ‎(一)认识身上的尺子 师:这是怎么回事呢?‎ 生:因为她长个儿了。‎ 师:对,她和爸爸妈妈比了比确实长个儿了。原本需要站在板凳上的够的东西现在都不用了,门铃一下按到,电话能拿到,书架上的书能拿到,洗手、洗脸也能开关水龙头。‎ ‎【设计意图:用绘本故事导入,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从生活入手对数学的理解。】‎ 妈妈准备给她做新衣服,她们商量了一下,决定不做衬衫做连衣裙了。可是,妈妈怎么也找不到尺子。‎ 于是妈妈就用了让恩熙痒痒的方法给她量了一下,你知道是怎么测量的吗?‎ 生:她可能是用手测量。‎ 师:哦?怎么用手去测量呢?请同学来演示一下,用手测量一下老师手臂的长度。‎ 生:(用拃测量)老师的手臂大约有三拃。‎ 师:原来我们的身体就自带“尺子”,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把尺子两个字用引号引起来吗?‎ 生:因为它不是真正的尺子。‎ 师:的确是这样,但是这“尺子”也能帮我们测量长度,来看看恩熙妈妈量出的结果,谁来数一数。‎ 生:裙身4拃,腰2拃,袖长2拃,肩1拃,袖口不到1拃。‎ 师:既然是用拃来测量的,谁告诉我们什么是拃?‎ 生:从大拇指到中指或大拇指到小指的长度就是一拃。‎ 师:周末给同学们布置了这样一项任务,你和妈妈一起用拃量爸爸的身高。‎ 播放吴天昊同学和妈妈测量爸爸身高的视频。‎ 吴天昊汇报:我测量爸爸的身高大约有13拃,妈妈测量爸爸的身高大约有10拃。‎ 师:谁还愿意汇报一下测量的结果?‎ 生:汇报。‎ 师:为什么每个同学和妈妈测量的结果都不一样呢?‎ 生:因为自己手小妈妈手大。‎ 师:测量的时候什么没变?‎ 生:爸爸的身高。‎ 师:我们过几年再测量爸爸的身高时会有变化吗?‎ 生:会。‎ 师:为什么会有变化?‎ 生:因为我们的手会长大。‎ 师:会不停的长大吗?‎ 生:不会,长成熟了就不长了。‎ 师:我们身体上除了拃这把尺子,还有别的尺子吗?‎ 生说师板书:脚(从脚尖到脚跟的距离),拳的周长,步(从脚尖到脚尖或从脚跟到脚跟的距离),庹(手臂伸平从一只手的中指指尖到另一只手的中指指尖的长度),身高。‎ 师:原来我们身上有这么多尺子可以测量长度,课下让大家用身体尺测量了周围物体的长度,请同学来说一说。‎ 播放视频 高思佳:我测量了我家的客厅大约有7步长。‎ 胡颖昕:我测量了我家客厅的墙壁大约有2庹长。‎ 王奕涵:我测量了我写字台的长度大约有5脚。‎ 师:谁还来说一说你用什么身体尺测量了哪些物体的长度。‎ 学生汇报。‎ 师:大家都想说一说自己的测量结果,那就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测量结果。‎ 出示照片 师:同学们看看这是谁?‎ 生:是郭高旭。‎ 师:请她来说说她在干什么呢?‎ 郭高旭:我在公园里量石台,开始用拃量,但是觉得太长量起来麻烦,改用步测量,大约有4步。‎ 师:这位同学的择优意识值得我们学习。‎ 师:同学们不用尺子也可以测量物体的长度,看,恩熙也量了自己家里物体的长度,桌子用拃测量,床用脚测量,院子的长度用步测量,看来不同长度的物体要选择不同标准的身体尺。‎ ‎【设计意图:找到身体尺,在生活中会用身体尺,并能够选择合适的身体尺去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择优意识。】‎ ‎(二)知道身上“尺子”的秘密 师:我们用身上的尺子测量了这么多东西,但还想知道大约有多长,想知道一个数据,所以我们课前还分别测量了身体尺的长度。谁来汇报一下。‎ 生:(胡孟霖、裴铭硕、吴天昊、陈以宣)汇报测量结果。‎ 师:我们以这四个同学的数据为例,再认真观察一下自己的这些数,你能发现什么?和同桌说一说。‎ 生:一脚和拳头一圈的长度差不多,身高和一庹差不多。‎ 师:仔细观察,我们的身高一般情况大约有7脚那么长。‎ 师:这些长度会有变化吗?‎ 生:会随着身高的增长而变长。‎ 师:但是不管怎么长大身体尺之间的关系不会变,多么神奇的身体尺呀!‎ ‎【设计意图:课前的测量多了让学生复习用尺子测量长度,在发现身体尺之间的关系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交流、分享、汇报的能力】‎ 三、运用身体尺测量并计算结果 ‎1.估一估,测一测 师:测量了身体尺的长度,那我们就需要刻意的记一记它们的长度。这样我们没有尺子的时候就可以估计和测量长度了,现在就来看看身体尺与米尺的关系,估一估一米大约有几拃?‎ 生1:我估计一米里面大约有我的3拃长。‎ 生2:我估计一米里面大约有我的10拃长。‎ 生3:我估计一米里面大约有我的7拃长。‎ 生4:我估计一米里面大约有我的5拃长。‎ 师:我们估计的是不是准确呢,同桌合作一人拿米尺一人用身体尺量一量。(两个人用一个米尺) ‎ ‎【设计意图:在活动中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体现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促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并初步渗透了验证的思想,也就是估计也需要有依据。】‎ 师:谁来说说自己测量的结果?‎ 生1:(一拃大约15厘米)测量一米里面大约有7拃。‎ 生2:(一拃大约12厘米)测量一米里面大约有9拃。‎ 师:你们测量的结果和你们估计的结果一样吗?‎ 生:不太一样。‎ 师:怎么不一样?‎ 生:我估计大约有3拃,但是测量之后大约有7拃呢。‎ 师:看来我们在估计长度时也需要有依据。我们每个同学测量和估计的结果都一样吗?‎ 生:肯定不一样。‎ 师:那为什么不一样?‎ 生:我们手的大小不同。‎ 师:看来由于手的大小不同,量出1米的结果也不太相同。但是什么没变呢?‎ 生:1米的长度是不变的。‎ 师:我们再来估一估一米里面大约有你的几脚呢?‎ 生:一米里面大约有我的5脚。因为我的一脚大约有20厘米,1米等于100厘米,100里面有5个20,所以我估计大约有我的5脚长。‎ 师:这位同学根据米和厘米的关系,在根据自己脚的长度,估算出了1米里面大约有她的5脚长。真是个会学习的孩子!‎ 师:同学们再估计一下一米厘米大约有你的几步?‎ 生1:一米里面大约有我的3步,我的一步大约是33厘米,33加33再加33是99厘米,差不多是1米。‎ 生2:一米里面大约有我的9步。‎ 生3:我有疑问,我想知道你(生2)的一步有多长?‎ 生2:我的一步大约46厘米。‎ 生3:你(生2)一步46厘米,两步就差不多90厘米,只能说明1米里面有你的两步多,不到三步。‎ 师:刚才这位同学竟然纠正了这样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从这个问题中我们进一步体会到,有依据的估算才是有价值的。‎ ‎【设计意图:学生从异想天开的猜测,到学会用尺子测量验证,再到学会用测量身体尺的结果有依据的估测。学生经历了学习数学的本质更加深了对数学的理解。】‎ ‎2.测量教室里物体的长度。‎ 师:刚才我们以拃、脚、步为标准估计了1米的长度,现在我们以米为标准估一估教室的长度大约几米?‎ 生1:我估计教室大约有9米长。‎ 生2:我估计教室大约有5米长。‎ 生3:我估计教室大约有10米长。‎ 生4:我估计教室大约有8米长。‎ 出示照片:‎ 师:下课的时候老师找同学一起测量了教室的长度,你们看他们用什么测量的?‎ 生:他们用庹测量的。‎ 师:现在你们再估一估咱们教室大约有几米长?‎ 生1:大约有7米长。因为有7个人。‎ 师:每个人的一庹都正好是1米吗?‎ 生2:不是,一庹和身高差不多,要比一米多,先看成7米,再把他们每人多出来的长度合起来应该也差不多1米。所以我估计教室的长度大约有8米。‎ 师:我们用庹测量出了教室的长度大约有8米,再来以教室为标准估一估从教室前门到水池大约多少米?‎ 生1:我估计大约有12米长。‎ 生2:我估计大约有20米长。‎ 生3:我估计大约有10米长。‎ 生4:我估计大约有40米长。因为从我们班出去要经过四个班,这样就是4个8米,大约有32米再加上从四班到水池的几米,大约有40米那么长。‎ 师:这些身体尺可以帮我们测量长度,我们的身高能不能做尺子呢?谁愿意来试试,和梁老师比比身高,估一估梁老师有多高。‎ ‎ ‎ 生:梁老师比这位同学高了几拃,这位同学的身高加上几拃,梁老师大约……‎ 师:刚才比身高估计了梁老师有多高,现在还是这位同学和门比一比,估计一下从地面到黑板上沿大约有多高。‎ ‎ ‎ 生:黑板上沿比这位同学高一庹左右,把她的身高看成1米,从地面到黑板上沿的高度大约有2米。‎ 师:看来身高也可以在没有尺子的情况下帮助我们测量高度。‎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学生综合运用了所学知识(乘法的意义分析、乘法口诀和乘加计算、单位累加、)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估算、解题、综合应用的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数感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与此同时还体现了学生对数学更进一步的理解。】‎ 四、了解其它描述方式 师:看,恩熙和我们一样,很高兴发现了身上的这些尺子,身上这些规则的尺子可以测量物体的长度,现在我们看看恩熙还有什么方法表示物体的大小。‎ 师:你能像她一样描述一下物体大小或长短吗?同桌先说一说。‎ 生1:我家的冰箱比我高一些。‎ 生2::妈妈的手机和我的大小差不多。‎ 生3::灯的开关和我的手指大小差不多。‎ 生4:我家养的仓鼠和我的拳头大小差不多。‎ 生5:我的雨伞和我的腿差不多高。‎ 生6:我妈妈给我买的葫芦丝和我的手臂长度差不多。‎ 五、总结 师:我们可以用身体尺描述这么多物体的长度和高度,一起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干什么了?‎ 师: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身体尺,知道了身体尺之间的关系,利用身体尺测量和估计了物体的长度,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在没有尺子的情况下能够用自己身上的尺子去估计、估测周围物体的长度。‎ 六、教学反思:‎ 一、课前任务,体验活动作用。‎ ‎ 课前活动中和妈妈一起测量爸爸的身高,在此活动中创设了亲子活动、促进了亲子关系,同时了解一种不用尺子也能测量长度的方法和“长度单位”拃。在这个活动的前提和引导下,学生找出了身上的其它尺子去寻找身边能够用身体尺测量的物体去实践并进行记录,在学生学会记录的基础上渗透了统计的思想。虽然用身体尺测量了物体的长度和高度,但最终仍要落到度量单位上,在测量身体尺长度的活动中让学生体会长度单位统一的必要性、隐约地体会数学需要有理有据的验证说明。‎ 二、课中思考,感受变与不变。‎ ‎ ‎ ‎ 课堂中教师的追问,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数学思考更能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例如在本节课中教师进行了三次追问:1.在你和妈妈用拃测量爸爸身高的活动中,测量的结果不同是因为手的大小不同,如果过几年你在测量时结果会有变化,是因为自己在长大,但是这其中什么没变?是爸爸的身高,也就让学生明白虽然测量的标准不同但是测量的物体是相同的。2.在学生和老师一起找到了身体尺之间的关系时,教师追问你的身体尺长度会变吗?学生回答会随身高的增长而变大。那身体尺之间的关系会变吗?不会变。(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人体的成长也是有科学依据的)3.在学生分别用拃、脚、步为标准估计1米的长度时,教师追问在估算的过程中标准标准在变估算结果在变,但是什么没变?1米的长度没变。(让学生感受到同样的物体可以用不同的标准或单位去衡量)‎ 三、课堂问题,活动中找标准。‎ 在整节课中教师不断的提出问题,但不管是课前活动中的问题还是课堂活动中的问题,不管是实际测量中的问题还是估测中的问题,不管是教师的提问还是学生的回答,都没有离开其中的宗旨“标准”。课前学生和妈妈测量爸爸身高的活动中,由于人不同所以标准不同测量结果也不同;在估计一米长度的活动中,由于用了不同的身体尺所以标准不同估计的结果也不同。在估算教室、楼道、身高等长度活动中,学生学会了找到合适的标准去估算,所以可以有理有据的估算出教室、楼道、身高的长度。‎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