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

一、长度单位 第1课时 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 教材第2页 ‎【教材分析】‎ 例1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并使学生初步体会测量就是用“单位量”。‎ 教材首先呈现古人用度量巨石的宽度、用拃量布的长度以及用脚长量竹竿的长度的情境,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测长度必须要用长度单位,同时了解到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某部分作为长度单位。‎ ‎【学情分析】‎ 本节课教学充分利用课本和生活中丰富的教学测量标准,先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课桌的长,再让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从而深刻体会到,要想知道物体的长度,必须要用统一的长度单位。‎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创造活动过程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3.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厘米和米,掌握测量物体的方法。‎ 难点:建立1厘米和1米的直观表象。‎ ‎【教学准备】‎ 课件、硬币、曲别针、三角形等 ‎【教学流程】‎ → ‎  ↓        ↓‎ → ‎  ↓        ↓‎ → ‎  ↓        ↓‎ → ‎【情境导入】‎ ‎1.出示例1主题图课件。‎ 师:同学们,这幅情境图中都有什么?‎ 生1:大石头。‎ 生2:地毯。‎ 生3:长方形布。‎ 生4:竹竿。‎ ‎……‎ 师:同学们观察得不错。那你们知道它们有多长吗?‎ ‎(如果有的同学不知道怎么办,教师可让他们继续观察情境图)‎ 生1:把两臂伸直测量。‎ 生2:用拃去测量。‎ 生3:用脚去测量。‎ 生4:就是用身体的一部分去测量。‎ 师:测量的结果是多少?‎ 生1:大石头有2个两臂伸直的长度。‎ 生2:长方形布有5拃长。‎ 生3:竹竿有4个脚长。‎ 师:什么东西最长?‎ 生:……‎ ‎(因为测量用的标准不同,所以无法判断谁最长)‎ 师:同学们,两臂伸直的长度,一拃的长度,一只脚的长度,这三者的长度不一样,也就无法判断大石头、长方形布、竹竿的长度谁最长,对吗?‎ 生:对。‎ 师:同学们的困惑,老师也知道。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统一长度单位。‎ ‎【探究新知】‎ ‎1.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数学课本的宽)。‎ ‎(1)选定标准。‎ ‎①教师提问:如果我们要量数学课本的宽有多长,也就是它的这条边有多长(手势比划),那么我们可以找些什么物品作为量的标准呢?‎ ‎②学生自主选定物品作标准。如硬币、曲别针、等边三角形纸片、正方体小方块等。‎ ‎(2)学生测量操作。‎ ‎(学生分小组用自己选定的物品作标准量数学教科书的宽,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汇报交流。(①用什么物品作标准;②量得的结果)‎ ‎(4)学生思考讨论。‎ ‎①我们量的都是数学课本的宽,为什么量得的结果却不相同呢?‎ ‎②为什么有的人量得的结果又是相同的呢?‎ ‎(通过交流讨论,使学生感受到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得的结果就不同;用相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得的结果就相同)‎ ‎2.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长度。‎ ‎(1)师:我们再用我们手中的物品作标准来量一量其他的长度,比如说文具盒的长度、课桌的长度,好吗?‎ ‎(2)学生测量操作。‎ ‎(学生分小组测量自己选定的物品,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汇报交流。(①量的什么物品;②量得的结果)‎ ‎3.比较、思考。‎ ‎(1)教师质疑:我们进行了两次测量,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两次测量的结果,你有什么想法?你有什么疑问?‎ ‎(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想法和疑惑)‎ ‎(2)教师归纳:同学们,你们的比较与思考都非常有意义,正是因为用了不同的物品作标准,也就是用了不同的长度单位(出示课题:长度单位)来量物体的长度,‎ 才使得我们量得的结果各不相同,与事实不符、长短颠倒。所以,在测量物体长度的时候,我们就应该选择相同的物品作标准,也就是要有“统一”的长度单位。‎ ‎(3)揭示并补充完整课题:统一长度单位。‎ ‎4.(1)师:我们现在明白了,在测量物体长度的时候应该选择统一的长度单位。‎ ‎(2)教师提问:那么你认为选择什么物品作统一的长度单位比较合适呢?‎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和自己的感受得出用正方体小方块比较合适)‎ ‎(3)组织学生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①用正方体小方块量文具盒的长。‎ ‎②用正方体小方块量数学课本的宽。‎ ‎(4)学生交流测量的结果。‎ ‎(通过交流得出文具盒的长大约都是24个小方块长,数学课本的宽大约都是15个小方块的长)‎ ‎(5)教师归纳:文具盒大约有24个小方块长,课本的宽要短一些,大约是15个小方块的长,这样的结果才是符合事实的。可见,统一长度单位是我们实际生活的需要。‎ ‎【巩固应用】‎ ‎1.量一量下面图中蔬菜的长度。‎ ‎(1)课件演示蔬菜由零乱到整齐。‎ ‎(2)教师提问:它们的长短还会不会混乱呢?我们可以用什么作统一的长度单位来测量呢?‎ ‎(3)学生在练习本上填写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长。‎ ‎(4)集体订正。‎ ‎2.估一估文具的长度。‎ ‎(1)用课件展示零乱的文具。‎ ‎(2)教师提问:‎ ‎①估一估,这些文具大约有几个小方块长?‎ ‎②你打算怎样估呢?‎ ‎(3)学生在练习本上填写每种文具大约有几个小正方块长。‎ ‎(4)集体订正。‎ ‎【课堂小结】‎ 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统一长度单位 ‎1.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数学课本的宽)。‎ ‎2.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长度(文具盒、课桌的长)。‎ ‎3.归纳总结:‎ 在测量物体长度的时候,应该选择相同的物品作标准,也就是要有“统一”的长度单位。‎ 第2课时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 教材第3页 ‎【教材分析】‎ 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测量长度的工具,尺子就是这样的工具。尺子上有若干长度单位。为了便于交流,尺子的长度单位是统一的。厘米就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而且它最方便让学生感知,所以教材选择将“厘米”作为学生学习的第一个长度单位。‎ 例3教学用厘米度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通过具体方法的指导,体会测量长度的本质,就是确定一段长度里包含多少个长度单位。从而领会为什么测量时,尺的刻度“0”要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 ‎【学情分析】‎ 本节课内容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厘米和用厘米测量。在认识厘米时,教师让学生拿出尺子,帮助学生认识尺子上的刻度及实际长度。然后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并掌握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在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教学中,通过指、认、量、说、比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经历了认识厘米、建立长度单位的过程,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充分享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在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空间,并通过鼓励学生尝试自己解决问题,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勇于实践,积极创新。‎ ‎【教学目标】‎ ‎1.通过看一看、记一记、找一找等多种实践活动形式,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逐步建立对1厘米的印象。‎ ‎2.让学生学会使用刻度尺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共同合作的良好态度,并在实际观察操作中,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难点:让学生建立对1厘米的表象。‎ ‎【教学准备】‎ 课件、学具等 ‎【教学流程】‎ → ‎  ↓        ↓‎ → ‎  ↓        ↓‎ → ‎  ↓        ↓‎ → ‎【情境导入】‎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手中的两根不同颜色的缰绳,你觉得哪根长一点呢?‎ 师:哪位同学能想出办法,有根据的说出哪根长点,哪根短点?(引出尺子)‎ 师:非常好,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我们的祖先啊,就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那么,到底怎样用尺子量呢?‎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用尺量的方法,然后再来解决这个问题,好吗?‎ ‎【探究新知】‎ ‎1.教学例2。‎ ‎(1)出示例2主题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 ‎“0”表示起点,就像我们赛跑时都要从起点开始跑,那我们用尺子量物体长度时,也要从“0”开始量。‎ 尺子上还有很多数字,这些数字都对应着一根长的刻度线,所以数字几,我们就把它叫做刻度几,而且这些数字都是按顺序排列的。尺子长些,数字就多些;尺子短些,数字就少些。‎ ‎(2)认识、感受1厘米。‎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的食指、田字格、图钉的宽度吗?请你们把自己的食指、田字格、图钉放在尺子上,你发现了什么呢?(引出1厘米)‎ 师:请同学们找找,自己尺子上,还有哪些是1厘米的长度。‎ 生:从刻度2到3,或者3到4……都是1厘米。‎ 师:这说明了什么呢?‎ 尺子上每相邻的两条长刻度线之间的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厘米可以用“cm”表示。‎ 师:我们大家现在一起用手比划一下,看看1厘米有多长。互相看一下,记住了吗?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学生同桌两人互相比划给对方看,加强感知,增强记忆。‎ ‎(3)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现在知道1厘米有多长了,那3厘米又有多长呢?‎ 师:同学们还能在尺子上找到其他3厘米的长度吗?‎ 学生在直尺上找出3厘米,同桌两人互相交流。‎ ‎2.教学例3。‎ 课件出示例3主题图。‎ 师:你能量出下面纸条的长度吗?‎ 生:把纸条放在尺子上就可以量出来。‎ 师:随便放尺子上量吗?‎ 生:不是。把尺的刻度0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就是纸条的长度。(学生小组内互相交流自己的做法。测量时,直尺上“0”与物体一端对齐,另一端落在直尺上的位置数字是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 ‎【巩固应用】‎ ‎1.师:老师这里有一把尺子,可是它断了一节,没有刻度“0”,只剩下刻度3到刻度10,那么这把尺子能不能用来量物体的长度啊?同学们能不能帮老师想一想办法?‎ ‎(1)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测量物体的方法。‎ ‎(2)指名学生到讲台前用这把尺子测量一件物体的长度。(比如:铅笔盒)‎ ‎(3)方法:把尺子上的刻度“3”与铅笔盒的一端对齐。然后看铅笔盒的另一端落在尺子上的什么位置,这个位置上的数字是几,就用这个数字减去数字“3”,就可以计算出铅笔盒的长度。‎ ‎2.其他测量长度的工具(课件展示)。‎ 卷尺、米尺、皮尺。‎ ‎3.其他的长度单位。‎ 尺、寸、英寸、米、公里、码、里、海里。‎ ‎【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大家学会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1.认识厘米 直尺上的“0”表示起点,测量物体长度从“0”开始。厘米可以用“cm”表示。‎ ‎2.认识、感受1厘米 ‎(1)食指的宽度约是1厘米。‎ ‎(2)直尺上从刻度0到1,2到3,……都是1厘米。‎ ‎3.用厘米量 测量时,从直尺上的“0”开始,然后看另一端,得出所量物体的长度。‎ 第3课时 认识米和用米量 ‎【教学内容】‎ 教材第4页 ‎【教材分析】‎ 例4引入米尺和米。从用厘米尺量黑板的长引入,其目的在于体现测量时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的重要性,进而体会到引入较大单位的必要性。之后,通过观察米尺、比画等活动,帮助学生深化对米的认识,逐步形成1米的实际表象。‎ 例5认识米和厘米的关系。教材通过让学生观察米尺,找出长度计量的基本单位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学情分析】‎ 测量是教学中的重难点,在练习时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巩固测量的方法。学生在进行操作性学习的过程中,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既可以丰富感性认识,又能加深对长度单位概念的理解。‎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使学生知道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3.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提高学习积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立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能用米尺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难点:用米作长度单位测量较长物体的实际长度。‎ ‎【教学准备】‎ 课件、米尺等 ‎【教学流程】‎ → ‎  ↓        ↓‎ → ‎  ↓        ↓‎ → ‎  ↓        ↓‎ → ‎【复习导入】‎ ‎1.复习提问:用手比划1厘米有多长,并说说自己的哪个手指的宽是1厘米。‎ ‎2.让学生在尺上指出2厘米、4厘米、5厘米的实际长度。‎ ‎3.测量黑板,引入新课。‎ 教师请一名学生拿着厘米尺到讲台前,告诉大家他的尺的长度,再量出黑板的长度,看看量了几次。‎ 这名学生在黑板前用20厘米的尺,一次一次地依次量,下面的学生一边看,一边与同桌交流看法。‎ 学生量完后,教师说明: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作单位就不方便了,那么用什么工具测量合适呢?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探究新知】‎ ‎1.认识、感受米。‎ 师:(教师拿出米尺)同学们,这是米尺,它的长度是1米。‎ ‎(板书“1米”,在黑板上画出1米长的线段,米可以用“m”表示)‎ 让学生观察自己带来的1米长的卷尺,和教师1米直尺的刻度是一样的。‎ 师:1米到底有多长呢?‎ 同桌两人,一人伸直双臂,一人用米尺量,发现伸直的两臂的长度大约是1米。‎ 师:你们能用手中的米尺再量一量从地面到讲台的什么地方是1米吗?‎ 学生用米尺测量。发现从地面到讲台桌面的高度也是1米。‎ 师:大家仔细观察,看看1米有多长,你能比划一下吗?‎ 师:好,现在,同学们请闭上眼睛,先想想1米有多长,然后,说说我们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呢?‎ ‎2.课件播放生活中一些大约是1米的物体,让学生感知一下。‎ ‎3.认识米和厘米间的进率。‎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厘米,今天我们又学习了米,那么米和厘米是什么关系呢?‎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厘米,1厘米有多长呢?同学用两手指比一下,教师在黑板1米长的线段上面并排画出1厘米。1米有多长呢?同学们用两手比一下,那么米和厘米是什么关系呢?‎ 教师出示折尺,这是一把折尺,伸直正好是1米,与1米的直尺相比,一样长。看一看这把尺上有多少厘米。10厘米、20厘米、30厘米、……100厘米。再看看这把1米的直尺,1米里面有100厘米;请同学们看看你的卷尺,1米里面也是有100厘米。同时,教师在黑板1米长的线段上,以10厘米为单位,分成10份(如图)。‎ 板书:1米=100厘米(学生齐读两遍)‎ 用直尺来量米尺,发现1米=100厘米。‎ ‎【巩固应用】‎ 教材第4页做一做。‎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认识米和用米量 ‎1.认识感受米 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米可以用“m”表示。‎ ‎2.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第4课时 线段的认识和画法 ‎【教学内容】‎ 教材第5~6页 ‎【教材分析】‎ ‎“认识线段”这部分内容是教学量长度的基础,更是以后学习面积和体积的重要知识准备。教材在讲解认识线段时,直接给出几条线段的直观图,告诉学生这些都是线段。并通过让学生量这几条线段的长度,使学生了解到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从而得到线段的特征有哪些。‎ 动手画线段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进一步巩固了线段的特征。‎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线段之前,已经学习了比较物体的长短,生活中也经常接触此类的内容,有较丰富的生活经验,这些都为这节课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但二年级学生年龄小,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还比较低,还不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事物的本质特征,要使他们对线段概念提升到一个概括的、抽象的认识,有一定难度。所以教材用直观的方式来说明什么是线段,比较严格的定义到高年级再予以介绍。‎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线段,了解线段的基本特征,构建线段模型。‎ ‎2.通过实践操作,学会用刻度尺量线段的长度,并会画线段(限整厘米)。‎ ‎3.培养观察、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线段的基本特征。‎ 难点: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各种弯的、直的物品若干 ‎【教学流程】‎ → ‎  ↓        ↓‎ → ‎  ↓        ↓‎ → ‎  ↓        ↓‎ → ‎【情境导入】‎ 师:请小朋友每人拿出课前准备的细线,同桌相互比比两根线的长短。‎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交流结果。‎ 师:现在请小朋友来介绍介绍你们是怎样比的?‎ 生:我是先把细线的一端对齐,然后把线拉直,再看另一端。‎ 板书:拉直;一端对齐。‎ 直直的 师:我们把这根细线拉直以后,就可以看成是一根线段。‎ ‎【探究新知】‎ 教学例6‎ ‎1.感知线段的直。‎ 师:请拿出袋里的东西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的、曲的吸管、铅笔、绳子、铁丝等。‎ 学生汇报。‎ 师:你觉得桌子上哪些东西是直的?‎ 学生迅速找出自己认为是直的东西。‎ 师:请大家互相检查谁拿对了,谁拿错了,并且互相纠正。‎ ‎2.感知线段的两个端点。‎ 师:请同学们再看一看、摸一摸那些直的东西。除了直以外,你还发现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师:假如从铅笔的任意一端开始,摸到铅笔的另一端,我们就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把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我们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像书本的边、直的吸管那样都有两个端点。‎ ‎3.从实例理解线段。‎ 师:请同学们观察课本第5页例6,拉紧一条线叫线段吗?‎ 教师在讲台演示,然后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线照着操作,指名一名学生到讲台前演示给同学们看,感知什么是线段。‎ 师:同学们知道线段都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 实际投影展示:‎ ‎(1)线段是直的。‎ ‎(2)线段有两个端点。‎ ‎(3)线段可以量出长度。‎ 师:大家说得很好,请同学们看看:课本第5页上的黑板边、课桌边、书边都可以看成线段吗?还有哪些东西的边也可以看成线段?(同桌互相交流)‎ 小结:我们把像课本第5页中间的图叫线段,线段都是直的,有两个端点,可以量出长度。比如书本的边、盒子的边、铅笔、直的吸管都可以看作是线段。‎ 学生找出身边的“线段”,并说一说、评一评。‎ ‎4.量线段和估线段。‎ 师:线段可以度量吗?‎ 让学生量一量课本上面线段的长度,并说说量法。‎ 小结量法:先把尺子上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教师出示横、竖两条同样长的线段,请学生估计这两条线段哪条长、哪条短或者同样长呢?‎ 学生自由发表想法。‎ 学生通过用尺子度量,发现这两条线段是一样长的。‎ 小结:不太长的线段通过用厘米和米可以量出它的长度。而生活中的线段有时需要估计一下,有时又要通过实践来得出正确的结论。另外,同样长的两条线段,往往人们会觉得竖放比横放长,这是视觉的误差,同学们在生活中要注意这个问题。‎ ‎5.画线段。‎ 教师让学生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 学生尝试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让几个学生演示怎样画线段,大家评价哪种方法好。‎ 学生操作后汇报。‎ 请方法好的学生再演示一遍,边画边说。‎ 教师出示断了3厘米多的尺让学生讨论:怎样用这把尺画出3厘米长的线段?‎ 小组讨论,试画。‎ 小组派代表汇报。‎ 师:刻度尺有不同的标记方法,只要掌握画法就能准确画出线段。‎ ‎【巩固应用】‎ ‎1.教材第5页做一做。‎ ‎2.用卷尺量一量跳远距离。‎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线段的认识和画法 线段:直的  有两个端点  可以量长度 画线段: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起,几厘米长的线段就画到尺子几厘米的地方。‎ 第5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教材第7页 ‎【教材分析】‎ 例8安排了解决问题的内容,意在巩固学生初步建立的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进而培养学生对长度单位进行实际运用的能力。‎ 从呈现形式来说,教材仍然以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反思与回顾三个步骤呈现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其中,在分析与解答环节,特别突出了判断(估测)的方法,即运用自己熟知的一定长度作标准(如一拃的长度、身高等)去比较或推测,既有方法上的引领,又有测量思想的渗透。回顾与反思环节,则是以学生熟悉的物体的长度作标准,回到情境中对解答的结论进行检验。这两个环节中,都突出了用长度表象解决问题,使学生重视长度观念的建立。‎ ‎【学情分析】‎ 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必须建立在长度估测的基础上。由于学生只认识了“厘米”和“米”,很容易作出非此即彼的简单推断。‎ 虽然旗杆、课桌、小鸟、篮球场等在生活中很常见,但学生并不一定都清楚它们的长度,也就是说我们应高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运用单位和数据相结合及借助参照物的方法,恰当选择长度单位。‎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建立米和厘米的长度观念。‎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单位和数据相结合的判断方法。‎ 难点:学会借助参照物进行判断。‎ ‎【教学准备】‎ 课件、橡皮、杯子、直尺等 ‎【教学流程】‎ → ‎  ↓        ↓‎ → ‎  ↓        ↓‎ → ‎  ↓        ↓‎ → ‎【复习导入】‎ ‎1.用手势比划出1厘米、5厘米、1米各有多长。‎ ‎2.播放课件:长颈鹿与小羊比本领的动画片。‎ 师:在长颈鹿和小羊比本领时,为什么长颈鹿赢了?‎ 生:因为长颈鹿长得高。‎ 师:长颈鹿到底有多高呢?是5厘米还是5米?由此引入新课。‎ ‎【探究新知】‎ ‎1.想一想。‎ 课件出示高大的长颈鹿图片。‎ 师:你们在现实生活中见过长颈鹿吗?在哪里见过?‎ 生:在动物园里见过。‎ 师:联系实际想一想,你和长颈鹿相比,谁高?‎ 生:长颈鹿比我高。‎ ‎2.议一议。‎ 提出问题:长颈鹿高5厘米还是5米?‎ 学生小组合作,通过手势比划感知5厘米和5米有多长,并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巡视,注意发现有代表性的观点,为向全班汇报作准备。‎ ‎3.说一说。‎ 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 生1:我大拇指的宽度大约1厘米,5厘米就是5个1厘米,也就是用大拇指的宽量5次的长度,这跟我的中指的长度差不多,长颈鹿不可能那么矮,所以我觉得长颈鹿有5米高。‎ 生2:我尺子上从0到5的长度就是5厘米。‎ 这太短了,还没有长颈鹿的耳朵长,所以我觉得长颈鹿不可能是5厘米,只能是5米高。‎ 生3:我伸开双臂,两手之间的距离大约1米,还没有长颈鹿的脖子长,我觉得长颈鹿有好几个1米,应该是5米高。‎ 生4:我的身高1米多,还没有长颈鹿的脚高,所以长颈鹿应该是5米高,而不可能是5厘米高。‎ 生5:4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长颈鹿一样高,所以长颈鹿是5米高。‎ ‎……‎ ‎【巩固应用】‎ ‎1.教材第7页做一做。‎ ‎2.选择合适的长度,在括号里画“√”。‎ ‎(1)  ‎(2)  ‎(3)  学生自己辨别以上物体的长度,教师及时反馈。‎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测量较短的物体,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测量较长(高)的物体,一般用米作单位。‎ 橡皮长2厘米    长颈鹿高5米 大树高10米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