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0以内数的加减法(加减混合) ▏沪教版 (2)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0以内数的加减法(加减混合) ▏沪教版 (2)

‎《10以内数的加减法综合练习》案例及反思 学情分析:‎ ‎《10以内数的加减法综合练习》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1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通过课前对课标、教材和教参的深入学习,和对学生10以内加减法学情的了解,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 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练习,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口算10以内数的加减法。‎ ‎2、 通过经历一题多种思维方法的交流活动,激活学生思维,培养数感。‎ ‎3、 让不同思维层次的学生,在练习中都有收获,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及能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正确熟练地口算10以内数的加减法。 ‎ 教学难点: 训练学生思维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数字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我会算。 ‎ ‎1、教师出示卡片请学生口算。‎ ‎2+3+5 8+2-9 10-4-3 ‎ ‎8-4+2 2+7-6 7-6+3 ‎ ‎(前3题指名学生回答,后3题全班学生出手势表示。)‎ ‎2、出示课题:10以内数的加减法综合练习 ‎【设计意图:检验学生计算的能力。】‎ 三、我会填。‎ ‎1、算一算、想一想。‎ ‎(1)算一算,每条边上3个数相加的的得多少?(指名学生回答。)‎ ‎ 2 3 2‎ ‎3 3 ( 板书:每条边上的得数是7.)‎ ‎ 2 3 2‎ ‎(2)、想一想,怎样把数字调换一下,使每条边上3个数相加的得数是8.‎ ‎(指名学生上台移动数字卡片。)‎ ‎【设计意图:这道题的完成,使每个学生体验成功感。】‎ ‎2、算一算、填一填。‎ 在空格中怎样填,使每条边上3个数相加的得数是9?你是怎样填的?‎ ‎ 1‎ ‎ 2 3‎ ‎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同时简单板书学生思路。)‎ ‎【设计意图:学生可能会有多种想法,在交流中能感受到解决一个问题可以这样想,还可以那样想。】‎ 3、 算一算,说一说。‎ ‎(课件出示)用你喜欢的方法完成下面的题,并说一说你先填哪一个空格,为什么?‎ ‎ 1 3‎ ‎ ‎ ‎2 5‎ 每边上3个数相加的得数是8.‎ ‎5‎ ‎3‎ ‎7‎ ‎3‎ ‎3 ‎ ‎3‎ ‎4‎ 每边上3个数相加的得数是9. 每边上3个数相加的得数是10.‎ ‎(让学生任选一题,同位互相说一说。教师小结。)‎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审题,找突破口的思维方法。】‎ 四、我会说。‎ ‎1、口算挑战。‎ ‎ 5+3-8+2 7+3-9+5 4-3+9-5-2 2+5-4+6-1‎ ‎(学生先在学习卡上完成,然后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数感。】‎ ‎2、从算式中你能知道鸡、鸭、鹅代表什么数吗?‎ 鸡+鸭-鹅=1 鸡=( )‎ 鸭-鸡+鹅=9 鸭=( )‎ 鸡+鹅=8 鹅=( )‎ 鹅-鸡+1=5‎ ‎(学生自由讨论后,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五、我们的收获。‎ 师:这节课中,你最喜欢什么样的题呀?有什么收获呢?‎ 六、板书设计。‎ ‎10以内数的加减法综合练习 ‎ 5+3-8+2=‎ 图1 图2 7+3-9+5= ‎ ‎ 4-3+9-5-2=‎ ‎2+5-4+6-1=‎ 教学评价与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深刻体会到教师了解学生的练习起点,合理有效地制定教学目标的重要性。‎ 一直以来,在新授课教学中教师会关注和思考,并依此来确定教学目标。但到了练习课,教师很少去关注学生在上练习课前的学习起点,教师的注意力一般会聚焦在如何完成教材的习题任务上,因此,所定的教学目标不能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相结合,致使练习教学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要在以往,我可能会按照传统、保守、保险的教法,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完成巩固练习,形成知识的技能和网络。这样的教学,教师比较好把握,学生接受知识也很省时、很奏效。但实际上这样的设计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了,因为他们已经学完了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以及相关练习,而且这部分知识的整理和复习也学完了,既然都做完了,再做基本练习也没有太大意义,基于以上的认识及教学理念,我本节课特制定了如上教学目标。事实证明,这样的设计目标是正确、可行的。‎ ‎《课标》指出: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但是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思维能力以及问题解决的技能都有所不同,因此我们在设计练习的题型是,要充分考虑到学生间所存在的差异,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背景和所学知识的特点,练习设计要采取螺旋上升的设计方式,做到由易到难,有层次、有梯度、是不同学生得到不同发展。本节课我在此思想的引导下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我将本节课教学内容分为三个层次:“我会算”、“我会填”、“我会说”。‎ ‎“我会算”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目的在检验学生对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掌握情况。我们设计的是折叠卡片,让学生用手势表示,全班参与,气氛热闹,达到了检验学生口算能力的目的。‎ ‎“我会填”中第1题比较容易,让学生试填,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感。第2题是想让学生说出多种想法,在交流中感受到解决一个问题可以这样想,也可以那样想。第3、4、5题同时出示,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完成,说一说你先填哪个空?同时说明这几题的形式不同,数据不同,但是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是相同的。也就是训练学生审题,找突破口的思维方法。‎ ‎“我会说”让学生先独立的根据算式写得数“5+3-8+2、7+3-9+5 ‎ ‎4-3+9-5-2、2+5-4+6-1 ”,然后讲算式的意思,以此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学生数感的培养。最后一题最难,重在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当然,这节课还存在不足的地方。‎ ‎1、在解决“我会填”的问题时,教师对学生的估计不足。我问“怎样交换数字卡片的位置,使每边3个数相加的和得8?”直接让学生思考并回答,结果花了7分多钟勉强地才成了此题,比预想的要多花一半的时间。很显然,我没有了解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没有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急于求成了。我应该引导学生充分了解每边3个数排列的特点和规律,之后再来回答这个问题,就容易理解了。‎ ‎2、课堂练习题量过于饱满,以至整体节奏把握不够均衡,虽然教学重点有所突出,但某些内容深入挖掘还不够细致。比如,应该去掉“我会说”中的最后一题,将时间留给“我会填”部分,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体验、感悟和消化。‎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