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概念知识点整理,精品3套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概念知识点整理,精品3套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概念知识点整理,精品3套 ‎ 二年级上数学各单元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 知识要点归纳: 1、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将物体的左端对准直尺的“0”刻度,看物体的右端对着直尺上的刻度是几, 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4、米和厘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 100厘米=1米 5、线段 ⑴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有长有短,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⑵画线段的方法:先用笔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再对准要画到的长度的厘米刻度,在它的上面也点一个点,然后把这两个点连起来,写出线段的长度。 ⑶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当不是从“0”刻度量起时,要用终点的刻度数减去起点的刻度数。 6、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小明身高1(米)30(厘米) 练习本宽13(厘米) 铅笔长17(厘米) 黑板长2(米) 图钉长1(厘米) 一张床长2(米) 一口井深3(米) 学校进行100(米)赛跑 教学楼高25(米) 宝宝身高80(厘米) 跳绳长2(米) 一棵树高3(米) 一把钥匙长5(厘米) 一个文具盒长24(厘米) 讲台高90(厘米) 门高2(米) 教室长12(米) 筷子长20(厘米) 一棵小树苗高1(米) 小朋友的头围 48厘米 爸爸的身高 1米 ‎75厘米或175厘米 小朋友的身高 120厘米或1米20厘米 ‎ 第二单元 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 知识要点归纳: 一、两位数加两位数 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把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在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2、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3、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数相加时,不要遗漏进上来的“1”。 4、和 = 加数 + 加数 一个加数 = 和 - 另一个加数 二、两位数减两位数 1、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再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 2、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笔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减起;③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3、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个位加10再减,十位计算时要先减去退走的1再算。 4、差=被减数-减数 被减数=减数+差 减数=被减数+差 三、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1、连加、连减 连加、连减的笔算顺序和连加、连减的口算顺序一样,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①连加计算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计算,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加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②连减运算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计算,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减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2、加减混合 加、减混合算式,其运算顺序、竖式写法都与连加、连减相同。‎ ‎3、加减混合运算写竖式时可以分步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加(减)一样,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也可以用简便的写法,列成一个竖式,先完成第一步计算,再用第一步的结果加(减)第二个数。‎ 四、解决问题(应用题)‎ ‎1、 步骤:①先读题 ②列横式,写结果,千万别忘记写单位(单位为:多少或者几后面的那个字或词) ③作答。‎ ‎2、求“一个已知数”比“另一个已知数”多多少、少多少?用减法计算。用“比”字两边的较大数减去较小数。‎ ‎3、比一个数多几、少几,求这个数的问题。先通过关键句分析,“比”字前面是大数还是小数,“比”字后面是大数还是小数,问题里面要求大数还是小数,求大数用加法,求小数用减法。 4、关于提问题的题目,可以这样提问: ①…….和…… 一共…….? ②……比……..多多少/几……? ③……比……..少多少/几……? 第三单元 角的初步认识 知识要点归纳: 1、角:像红领巾、三角板、钟面、等实物上都有大大小小不同的角。 2、角各部分的名称: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3、角的特点:①一个顶点,两条边(两边是直的);②它的两条边是射线不是线段;③射线就是只有一个端点,不能测量出长度。 4、用直尺画角的方法:画角时先确定一个点,用直尺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一个角。 5、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只和两条边叉开(或张开)的大小有关。 6、角的两边张得越大,角就越大。 7、★画直角的方法:①画一个点 ②从这点起画一条直线 ③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所画的直线重合,直角顶点与所画的点重合 ④沿三角板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直线 ⑤画完直角要标上直角符号 8、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顶点对顶点,一边对一边,再看另一边。 9、三角板上的3个角中,有1个是直角。正方形、长方形都有4个角,都是直角。红领巾上有一个钝角。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2个锐角,最多有3个锐角。1个三角形中只有1个直角或者只有1个钝角。七巧板中有5个三角形,1个正方形,1个平行四边形。长方体和正方体上都有24个直角。 第四单元 表内乘法(一) 与 第六单元 表内乘法(二) 知识要点归纳: 1、乘法的含义 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和的简便算法。如:计算:2+2+2=6,用乘法算就是:2×3=6或3×2=6. ‎ ‎2、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⑴连加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的方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写乘法算式时,可以用乘法计算。写乘法算式时,可以先写相同的加数,然后写乘号,再写相同加数的个数,最后写等号与连加的和;也可以先写相同加数的个数,然后写乘号,再写相同加数,最后写等号与连加的和。 如:4+4+4=12改写成乘法算式是4×3=12或3×4=12 4 × 3 = 12 或 3 × 4 = 12 ? : : : : : 相同加数 相同加数的个数 和 相同加数的个数 相同加数 和 ⑵乘法算式的读法。读乘法算式时,要按照算式顺序来读。如:6×3=18读作:“6乘3等于18”。 3、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实际表示的意义 在乘法算式里,乘号前面的数和乘号后面的数都叫做“乘数”;等号后面的得数叫做“积”。 4、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单。一道乘法算式表示的就是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和。如: 4×5表示5个4相加或4个5相加。 5、加法写成乘法时,加法的和与乘法的积相同。 6、乘法算式中,两个乘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7、算式各部分名称及计算公式。 乘法:乘数×乘数=积 加法:加数+加数=和 和—加数=加数 减法:被减数—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8、在9的乘法口诀里,几乘9或9乘几,都可看作几十减几,其中“几”是指相同的数。 如:1×9=10—1 9×5=50—5 9、看图,写乘加、乘减算式时: 乘加:先把相同的部分用乘法表示,再加上不相同的部分。 乘减:先把每一份都算成相同的,写成乘法,然后再把多算进去的减去。 计算时,先算乘,再算加减。如: ‎ 加法:3+3+3+3+2=14 乘加:3×4+2=14 乘减:3×5-1=14 ‎ ‎10、“几和几相加”与“几个几相加”有区别 ‎ 求几和几相加,用几加几;如: 求4和3相加是多少? 用加法(4+3=7)‎ 求几个几相加,用几乘几 。‎ 如: 求4个3相加是多少? (3+3+3+3=12或3×4=12或4×3=12)‎ 补充:几和几相乘,求积 ? 用 几×几. 如:2和4相乘 用2×4=8‎ ‎ 2个乘数都是几,求积 ? 用 几×几。如:2个8相乘 用8×8=64‎ ‎11、一个乘法算式可以表示两个意义,如“4×2”既可以表示“4个2相加”,也可以表示“2个4相加”。‎ ‎“5+5+5”写成乘法算式是(3×5=15)或(5×3=15),‎ 都可以用口诀(三五十五)来计算,表示(3)个(5)相加 ‎3×5=15读作:3乘5等于15. 5×3=15读作:5乘3等于15‎ ‎ 第五单元 观察物体 ‎ 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 知识要点归纳: 1、在排列和组合中,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才不会选重或选漏。 2、数字的组合;衣服的搭配;握手;怎样付钱;推理、猜测。‎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米,知道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学会尺量物体长度和画线段的方法。‎ 概念公式:‎ ‎1米‎=100厘米 ‎0刻度的认识:尺子的左端从0刻度开始表示起点(这叫尺的0刻度)。‎ 线段的特征:都有两个端点(物体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另一端也看作个点,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重点: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竖式计算、验算方法及混合运算和估算 概念公式:‎ 进位加法:两位数加两位数时,相同数位对齐,个位相加超过十要向前一位进一。‎ 两位数加两位数和有可能是两位数,也有可能是三位数。‎ 退位减法:两位数减两位数时,相同数位对齐,个位数不够减时要从十位退一,在本位加十再计算。‎ 两位数减两位数时,差有可能是两位数,也有可能是一位数。‎ 验算方法:掌握加数+加数=和,被减数-减数=差等之间的关系并运用到实际运算中。‎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时不需要进行精确计算,只需要估算出大致结果,引出加减估算。‎ 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 重点: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及关系,学会用直尺画角,判断是否是直角。‎ 概念公式:‎ 一个点引出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点叫做顶点。‎ 角有两条边一个顶点,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一个三角板中,最大的角是直角。直角是90度,比直角大的角叫钝角,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 第四、六单元: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二)‎ 重点:体会乘法的意义。感知乘法是相同加数的简便方法 概念公式:乘法口诀表(略)‎ 巩固练习:针对乘法口诀表出题,如补充乘法口诀和一些具体运用。‎ 第五单元:观察物体 重点:1、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2、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含义并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概念公式:‎ 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1、对称轴是一条直线 ‎ ‎2、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 ‎ ‎3、在轴对称图形 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两侧的距离相等。‎ 定义: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科称图形 方法:1、找出所给图形的关键点。 ‎ ‎   2、找出图形关键点到对称轴的距离。 ‎ ‎   3、找关键点的对称点。 ‎ ‎4、按照所给图形的顺序连接各点。‎ 画法:1、找出图形的一对对称点。 ‎ ‎   2、连接对称点。 ‎ ‎  3、过这条线段的中点作这条线段的垂线。‎ 第七单元:统计 重点:引导学生掌握数据的收集、整理方法并会填写统计图。‎ 概念公式:数据收集-----统计-----填写 练习巩固:可按实际情况统计班级人数等方式练习。 ‎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 一、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 重点难点:‎ ‎1、不进位加法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3)让学生感受加法计算和日常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进位加法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能用两位数的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不退位减法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3)进一步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退位减法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能用两位数的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多几”、“少几”的应用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某数多几或少几”的实际问题。‎ ‎(2)可以利用学具的操作,让学生搞清楚是与哪个数量进行比较,然后发生了什么变化,最后再用算式记录下来。‎ ‎(3)能正确列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4)渗透统计的思想和方法。‎ ‎6、连加、连减 ‎(1)探索并掌握100以内连加和连减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验算法多样化。‎ ‎(2)能用100以内的连加和连减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7、加减混合 ‎(1)探索并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能熟练计算。‎ ‎(2)提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实践活动(一):我长高了 ‎ ‎(1)巩固长度单位和加减法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估计、测量、计算)‎ ‎(2)让学生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和价值性,提高估测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渗透统计知识,感受成长的快乐。‎ 知识点:‎ ‎1、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法时:  ‎ ‎ ①相同数位对齐,加号写在高位下行之前。‎ ‎②从个位加起。‎ ‎③如果个位满10,向十位进1。‎ 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法时:  ‎ ‎ ①相同数位对齐,减号写在高位下行之前。‎ ‎②从个位减起。‎ ‎③如果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个位作10再减,计算时十位要记得减去退掉的1。‎ ‎2、求“一个已知数”比“另一个已知数”多多少、少多少?用减法计算,用“比”字两边的较大数减去较小数。‎ ‎3、多几、少几已知的问题。比谁少几,就用谁减去几;未知数比谁多几,就用谁加上几。‎ 例题 ‎1.口算 ‎51-30=   60-35=   59-28=    10+13=    12+10=‎ ‎42+24=   10+55=   25+66=  89+10=  66+16=‎ ‎99-85 =   80-40=   65-41=   71+11=   68+26=‎ ‎61-53=   53-48=   17+35=   83-40=   61-57=‎ ‎74-52=   35+46=   18+12=   86-51=   22+60=‎ ‎87-40=   29+43=   87-53=‎ ‎2、列式计算:‎ ‎(1)比29多17的数是多少?7的3倍是多少? 8个6是多少?‎ ‎(2)两步竖式计算 ‎45+5+40=   83-50-4=   30-14-8=‎ ‎70-33+7=   96-70+6=   94-60+4=‎ ‎7+23-4=    93-49+27=‎ ‎3、应用 ‎(1)二年级一班参加课外美术小组的有9人,参加音乐小组的人数是美术小组的2倍,参加音乐小组的有多少人?‎ ‎ (2)二年级有8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有6人。一共有多少人?‎ 二、米和厘米 角和直角 重点、难点 ‎1、(1)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能用给定的“工具”进行估计和测量。‎ ‎(3)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4)能用厘米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 ‎2、(1)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能用米估计较长物体的长度。‎ ‎(2)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能恰当选择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3)认识米尺,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4)初步认识线段,能辨别,能测量线段的长度,能画定长的线段 ‎3、(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通过“找一找”、“说一说”、“折一折”、“画一画”等活动,初步认识角,并且能够辨认。‎ ‎(3)知道一个角各部分的名称,会正确画角。‎ ‎4、(1)结合具体情境,直观认识直角,会画直角标记。‎ ‎(2)能利用工具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会利用工具画直角。‎ ‎(3)知道:一个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知识点 ‎1、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时:把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这几,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4、‎1米=100厘米 100厘米=‎1米。‎ ‎5、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可以测量出长度。‎ ‎6、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它的两条边是射线不是线段。射线就是只有一个端点,不能测量出长度。 7、角的画法: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边,就画成一个角。‎ 用三角板可以画出直角(课本41页图例)。‎ ‎8、三角板上的3个角中,有1个是直角。正方形、长方形都有4个角,都是直角。‎ ‎9、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 ‎10、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只和两条边张开的宽度有关。‎ 例题 ‎1、‎1米21厘米=(  )厘米    53厘米-18厘米=(  )厘米 ‎2、一条线段有(  )个端点,是直的,可以度量。‎ ‎3、一个角有(  )个顶点和(   )条边,边是直的,不可以度量。‎ ‎4、‎1米的绳和100厘米的绳比较,(  )‎ ‎①两样长②‎1米的绳较长③‎100厘米的绳较长 ‎5、亮亮身高85厘米,玲玲比亮亮高10厘米,玲玲身高多少厘米?‎ ‎6、一根绳子对折两次后,长‎3米,这根绳子原来长多少米?‎ 三、表内乘法 重点、难点 ‎1、乘法的初步认识 ‎(1)结合数一数、摆一摆的具体活动,经历相同加数连加算式的抽象过程,感受这种运算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2)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抽象为乘法算式的过程,初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体会乘法和加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会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知道写法、读法,并能应用加法计算简单的乘法算式的结果。‎ ‎2、乘法的初步认识 ‎(1)能根据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含义。‎ ‎(2)知道用乘法算式表示“相同加数连加算式”比较简便,为进一步学习乘法奠定基础。‎ ‎(3)能从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学会解决简单的乘法问题。‎ ‎3、5的乘法口诀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并经历5的乘法算式的计算过程和5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 ‎(2)能用5的乘法口诀进行乘法计算,体验运用乘法口诀的优越性。‎ ‎(3)能用5的乘法运算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4、2、3、4的乘法口诀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2、3、4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进一步体会编制乘法口诀的方法。‎ ‎(2)能够发现每一组乘法口诀的排列规律,培养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习惯,逐步的发展数感。‎ ‎(3)掌握2、3、4的乘法口诀,会用已经学过的口诀进行乘法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5、(1)结合具体情境,掌握乘加、乘减算式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能用含有两级运算的算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4)在做一做2题中,应适当拓展,引导学生发现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乘法口诀。‎ ‎6、6的乘法口诀 ‎(1)经历独立探索、编制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从已有的知识出发探索新知识的思想和方法。‎ ‎(2)掌握6的乘法口诀,并能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7、7的乘法口诀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编制7的乘法口诀,学会从已有的知识出发探索新知识的方法。‎ ‎(2)掌握7的乘法口诀,并能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和价值性。‎ ‎8、“倍”的意义及应用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倍”的意义。‎ ‎(2)利用操作和图示帮助学生理解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并探索“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3)能利用乘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4)学会运用数学思维去观察、发现、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发展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9、8的乘法口诀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编制并掌握8的乘法口诀。‎ ‎(2)会用学过的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0、9的乘法口诀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编制并掌握9的乘法口诀。‎ ‎(2)会用学过的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实践活动(二):看一看、摆一摆 ‎(1)利用主题图复习第3、4、5、6单元的相关知识(观察物体、角的认识、表内乘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和数学的价值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知识点 ‎1、几个相同数连加除了用加法表示外,还可以用乘法表示。用乘法表示更加简捷。‎ ‎2、相同加数相加写成乘法时,用相同加数×相同加数的个数或相同加数的个数×相同加数。         如:5+5+5+5 表示:5×4或4×5‎ ‎3、加法写成乘法时,加法的和与乘法的积相同。‎ ‎4、乘法算式中,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5、算式各部分名称及计算公式。‎ 乘法:因数×因数=积   加法:加数+加数=和  减法:被减数—减数=差 ‎     和—加数=加数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6、在9的乘法口诀里,几乘9或9乘几,都可看作几十减几,其中“几”是指相同的数。‎ 如:1×9=10—1               9×5=50—5‎ ‎7、     看图,写乘加、乘减算式时:‎ 乘加:先把相同的部分用乘法表示,再加上不相同的部分。‎ 乘减:先把每一份都算成相同的,写成乘法,然后再把多算进去的减去。‎ 计算时,先算乘,再算加减。‎ 如:‎ 加法:3+3+3+3+2=14    ‎ ‎ 乘加:3×4+2=14     乘减:3×5-1=14‎ ‎8、“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用     这个数×倍数或倍数×这个数。‎ ‎9、有几个相同加数,就是这个相同加数的几倍。如:3个 5 就是5的3倍。‎ 例题 ‎1、判断,在(  )里,对的打“√”,错的打“×”‎ ‎(1)求“8比5多多少?和求“比8多5的数是多少?”都用加法算(  )‎ ‎(2)求“9比16少多少?”和求“比16少9的数是多少?”都用减法算(  )‎ ‎(3)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 ‎(4)5×5=25读作:两个因数都是5,积是25。(  )‎ ‎2、先看图,再填空 ‎★★★    ★★★    ★★★    ★★★‎ ‎(1)求一共有多少个的加法算式是:_________;‎ ‎(2)求一共有多少个的乘法算式是:___________;‎ ‎(3)第一堆有3个,总个数是第一盘的(  )倍,求一共有多少个的算式是:________________。‎ ‎(4)画出△来,使△的个数是○的4倍。‎ ‎○○○‎ ‎(5)在8×6=48中,8和6都叫做( ),48叫做( )‎ ‎(6)先把乘法口诀填完整,再写出两个相应的乘法算式。‎ ‎(1)(  )八二十四(2)七(  )六十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口算 ‎7×7=   3×2=5×4= 1×3 = 4×9=2×9=‎ ‎4×3=   2×3=  9×9=   2×7=  1×9=  3×8=‎ ‎6×1=   8×8=   6×5=   5×7=   5×1=  2×2=‎ ‎5×8 =   2×4=   5×2=   2×5=   6×2=  2×6=‎ ‎3×5=    3× 1×8=     5×9=   4×7=   1×7=‎ ‎3×7=    4×2=    4×8=   6×6=   7×9=  3×3=‎ ‎7×8=     3×1=    1×4=    3×4=    1×5=  1×1=‎ ‎4、下面不能直接改写成乘法算式的是(   )‎ ‎①7+7+7 ②3+3+4+3+3  ③8+8+8+8‎ 四、观察物体 重点、难点 ‎1、建立观察角度 ‎(1)通过观察活动,体验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能辨认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发展空间观念。‎ 多少票?‎ 六、数学广角 ‎1、简单的排列和组合 ‎(1)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利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2)让学生经历摆学具、画图示、列图表等过程,逐步抽象 出全面的、有序的排列和组合的方法,使学生的思维逐步由具 体过渡到抽象。‎ ‎(3)能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在活动中培养 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 ‎2、简单的推理 ‎(1)经历对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 ‎(2)能借助“做标记”、“列图表”等方式整理信息,并能 对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按一定方法进行推理。‎ ‎(3)能有条理的表达自己思考的过程,与同伴进行合作与交 知识点 ‎1、在排列和组合中,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才不会选重或选漏。‎ 例题 ‎1、简单的逻辑推理 三个同学的数学成绩是90分、96分、98分。甲说:“我不是最高,也不是最低。”,乙说:“我比甲高。”那么,甲是()分,乙是()分,丙是 (  )分。‎ ‎2、填符号 在○里填上+、-、×、>、<或=‎ ‎4(  )6=24        8 (  ) 8=16   70-22(  )8×6‎ ‎7×4(  )23      66(  )40(  )25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