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全国各地中考化学试题-四川省自贡市(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年全国各地中考化学试题-四川省自贡市(解析)

‎2019年四川省自贡市中考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共15题,每小题2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分)(2019•自贡)表示“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标志是(  )‎ A. B. ‎ C. D.‎ ‎2.(2分)(2019•自贡)下列物质属于氧化物的是(  )‎ A.CaO B.NaOH C.KMnO4 D.H2SO3‎ ‎3.(2分)(2019•自贡)目前未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监测项目的是(  )‎ A.一氧化碳 B.二氧化氮 ‎ C.稀有气体 D.可吸入颗粒物 ‎4.(2分)(2019•自贡)下列各图中〇和●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则其中表示化合物的是(  )‎ A. B. ‎ C. D.‎ ‎5.(2分)(2019•自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变成水蒸气说明分子可以再分 ‎ B.八月丹桂飘香,说明分子在不停运动 ‎ C.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 D.4000L氧气能压缩在40L的钢瓶中,说明分子的体积变小 ‎6.(2分)(2019•自贡)下列基本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读出液体体积 B.测溶液的pH ‎ C.加热液体 D.稀释浓硫酸 ‎7.(2分)(2019•自贡)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下列属于新能源的是(  )‎ A.天然气 B.石油 C.氢气 D.煤 ‎8.(2分)(2019•自贡)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其主要的灭火原理是(  )‎ A.隔绝空气 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 C.清除可燃物 D.升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9.(2分)(2019•自贡)煤油中含有噻吩(用X表示),噻吩具有令人不愉快的气味,其燃烧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表示为:X+6O24CO2+SO2+2H2O,则噻吩的化学式为(  )‎ A.CH4 B.C4H4S C.C4H6S D.C4H8S ‎10.(2分)(2019•自贡)人体中一些体液或排泄物的pH范围如下,其中酸性最强的是(  )‎ A.胃液0.9~1.5 B.唾液6.6~7.1 ‎ C.尿液4.7~8.4 D.胰液7.5~8.0‎ ‎11.(2分)(2019•自贡)下列鉴别物质所用的方法,错误的是(  )‎ A.硬水与软水﹣﹣加入肥皂水 ‎ B.氢氧化钠和硝酸铵﹣﹣加水溶解 ‎ C.氯化钾与氯化铵﹣﹣加熟石灰研磨 ‎ D.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直接闻气味 ‎12.(2分)(2019•自贡)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 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 ‎ C.电解水时正极和负极产生气体的体积比为1:2 ‎ D.向石蕊溶液中滴加稀硫酸后,溶液由紫色变成蓝色 ‎13.(2分)(2019•自贡)实验室用氯化钠固体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8%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实验的步骤为计算、称量、量取、溶解 ‎ B.量取水时,用规格为100mL的量筒 ‎ C.若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则配制溶液的质量分数小于8% ‎ D.溶解过程中玻璃棒搅拌的作用是加快氯化钠的溶解 ‎14.(2分)(2019•自贡)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Fe与稀HCl:2Fe+6HCl=2FeCl3+3H2↑ ‎ B.Ba(NO3)2溶液与稀HCl:Ba(NO3)2+2HCl=BaCl2+2HNO3 ‎ C.NaOH溶液通入CO2:2 NaOH+CO2=NaCO3+H2O ‎ D.乙醇燃烧:C2H5OH+3O22CO2+3H2O ‎15.(2分)(2019•自贡)氧化铜与稀盐酸发生反应时,容器中溶液总质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实验是将稀盐酸逐渐加入到盛有氧化铜的容器中 ‎ B.m点表示氧化铜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 C.m点和n点对应溶液中铜元素的质量不相等 ‎ D.m点和n点对应溶液蒸发结晶后得到的固体成分相同 二、非选择题共45分 ‎16.(4分)(2019•自贡)化学用语是最简明、信息丰富、国际通用的语言。请按要求写出化学符号或符号表示的意义。‎ ‎(1)2个氢分子   ;‎ ‎(2)硝酸根离子   ;‎ ‎(3)氨水中氮元素的化合价   ;‎ ‎(4)2P   。‎ ‎17.(4分)(2019•自贡)材料有着广泛的应用,根据下列信息回答问题。‎ 应用 ‎“蛟龙号”深潜器 ‎“神舟”五号宇航员航天服 新型水处理剂 用到的材料 特种钢 高强度涤纶 纳米铁粉 ‎(1)上述材料中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属于合金的是   。‎ ‎(2)纳米铁粉能吸附水中的某些污染物,吸附后经沉降、   (填操作名称)可除去污染物。下列物质也能因吸附而具有净水作用的是   (填字母序号)。‎ a.生石灰 b.活性炭 c.小苏打 ‎18.(5分)(2019•自贡)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下表中列出了部分元素的原子序数,回答下列问题:‎ ⅠA ⅡA ⅢA ⅣA ⅤA ⅥA ⅦA ‎0‎ 第一周期 ‎1‎ ‎2‎ 第二周期 ‎3‎ ‎4‎ ‎5‎ ‎6‎ ‎7‎ ‎8‎ ‎9‎ ‎10‎ 第三周期 ‎11‎ ‎12‎ Al ‎14‎ ‎15‎ ‎16‎ ‎17‎ Ar ‎(1)表中铝元素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   。‎ ‎(2)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 ‎(3)9号和12号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 ‎(4)如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9.(4分)(2019•自贡)某同学将甲、乙固体各32克分别加入100克水中后,进行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2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10℃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甲   乙(填“<”、“>”或“=”)。‎ ‎(2)m的取值范围   <m≤   。‎ ‎(3)40℃时,取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蒸发等量的水后,恢复到40℃,析出晶体的质量:甲   乙(填“<”、“>”或“=”);若再降温到20℃时,溶液的质量:甲   乙(填“<”、“>”或“=”)。‎ ‎20.(5分)(2019•自贡)如图A﹣E分别是铁、硫酸、氢氧化钡、硫酸铜和碳酸钠五种物质之一,横线相连的物质之间能发生化学反应,其中C物质的溶液呈蓝色,A与E作用产生的气体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 ‎(1)A物质的俗称是   ,E物质的用途是   。‎ ‎(2)E与D作用的基本类型是   ,B与C作用的化学方程式为   。‎ ‎21.(3分)(2019•自贡)按如图进行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能产生气泡的是   (填序号)。‎ ‎(2)能证明C中发生了反应的现象是   。‎ ‎(3)有一只烧杯中的物质不与稀盐酸反应,其原因是   。‎ ‎22.(6分)(2019•自贡)结合下列化学实验装置,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图中标有字母的仪器的名称:a   ,b   。‎ ‎(2)实验室用氯酸钾制取氧气时应选择   (填代号)作为发生装置。常温下,下列收集氧气的方法不可行的是   (填字母序号)。‎ a.向上排空气法 b.向下排空气法 c.排水法 ‎(3)用装置E收集实验室制取的二氧化碳,气体应从   (填“①”或“②”)端进入。‎ ‎(4)实验室常用装置C代替装置B制取气体,装置C的优点是   。‎ ‎23.(9分)(2019•自贡)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甲烷燃烧的产物产生了兴趣,设计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甲烷燃烧后生成哪些物质?‎ ‎【查阅资料】①含碳元素的物质完全燃烧生成CO2,不完全燃绕生成CO;②白色无水CuSO4粉末遇水变蓝色;③CO与人体内的血红蛋白结合,会造成人中毒缺氧。‎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CO2、H2O;猜想二:CO、H2O;猜想三:CO2、CO、H2O ‎【实验探究】将甲烷在一定量的纯净氧气中燃烧的产物依次通过如图装置(部分夹持、固定装置省略)进行验证:‎ ‎(1)实验过程中观察到A中白色粉末变为蓝色,B、E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D中红棕色粉末变成黑色,由此推断猜想   成立。‎ ‎(2)实验过程中B装置的作用是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D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4)实验过程中用纯净O2而不用空气的原因是   。‎ ‎(5)实验过程中B、C装置的顺序不能颠倒,原因是   。‎ ‎【反思与交流】日常生活中,使用含碳燃料定要注意通风,防止   中毒。‎ ‎24.(5分)(2019•自贡)实验室用34克过氧化氢溶液和1克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实验的相关数据如图。请回答:‎ ‎(1)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本身的   都没有发生变化。‎ ‎(2)反应生成氧气的质量为   g。‎ ‎(3)计算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此问必须要有计算过程)‎ ‎2019年四川省自贡市中考化学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5题,每小题2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分)(2019•自贡)表示“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标志是(  )‎ A. B. ‎ C. D.‎ ‎【考点】HH:几种常见的与化学有关的图标.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138:公共标志型.‎ ‎【分析】根据图中常见标志的含义及题目的要求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图中所示标志是爆炸品标志,故选项错误。‎ B、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燃放鞭炮标志,故选项正确。‎ C、图中所示标志是节约用水标志,故选项错误。‎ D、图中所示标志是塑料制品回收标志,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各个常见标志所代表的含义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2.(2分)(2019•自贡)下列物质属于氧化物的是(  )‎ A.CaO B.NaOH C.KMnO4 D.H2SO3‎ ‎【考点】A3: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516:物质的分类.‎ ‎【分析】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CaO属于氧化物。‎ ‎【解答】解:A、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CaO属于氧化物;故选项正确;‎ B、NaOH属于化合物,但不是氧化物;故选项错误;‎ C、KMnO4属于化合物,但不是氧化物;故选项错误;‎ D、H2SO3属于化合物,但不是氧化物;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质的分类,要加强记忆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基本概念,并能够区分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3.(2分)(2019•自贡)目前未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监测项目的是(  )‎ A.一氧化碳 B.二氧化氮 ‎ C.稀有气体 D.可吸入颗粒物 ‎【考点】64: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521:空气与水.‎ ‎【分析】空气质量报告的内容有:空气污染指数与质量级别、质量状况等,空气污染指数越大,污染越严重;空气污染指数越小,空气状况越好。空气污染的途径主要有两个:有害气体和粉尘。有害气体主要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气体;粉尘主要指一些固体小颗粒。‎ ‎【解答】解:A、一氧化碳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监测项目,故选项错误;‎ B、二氧化氮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监测项目,故选项错误;‎ C、稀有气体是空气的成分,不属于空气污染物;故选项正确;‎ D、可吸入颗粒物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监测项目,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环保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球的重视,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4.(2分)(2019•自贡)下列各图中〇和●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则其中表示化合物的是(  )‎ A. B. ‎ C. D.‎ ‎【考点】A7: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516:物质的分类.‎ ‎【分析】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图A表示纯净物中的化合物,图B表示两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图C表示纯净物中的单质,图D表示纯净物中的单质。‎ ‎【解答】解:A、图A表示纯净物中的化合物,故选项正确;‎ B、图B表示两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C、图C表示纯净物中的单质,故选项错误;‎ D、图D表示纯净物中的单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质的分类和微观图示的辨别等,要加强记忆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等基本概念,并能够区分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5.(2分)(2019•自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变成水蒸气说明分子可以再分 ‎ B.八月丹桂飘香,说明分子在不停运动 ‎ C.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 D.4000L氧气能压缩在40L的钢瓶中,说明分子的体积变小 ‎【考点】BA: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511: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A、证明分子可以再分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B、根据分子的特点考虑;C、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D、4000L氧气能压缩在40L的钢瓶中,说明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 ‎【解答】解:A、证明分子可以再分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水变成水蒸气,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 B、构成花香的分子在不断运动,所以八月丹桂飘香,故B正确;‎ C、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所以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水分子,故C错;‎ D、4000L氧气能压缩在40L的钢瓶中,说明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故D错。‎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分子的性质和特点。并能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6.(2分)(2019•自贡)下列基本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读出液体体积 B.测溶液的pH ‎ C.加热液体 D.稀释浓硫酸 ‎【考点】42:测量容器﹣量筒;4B: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4D:浓硫酸的性质及浓硫酸的稀释;4U:溶液的酸碱度测定.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137:实验操作型;341:化学学习中的实验思想;531: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A、根据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浓硫酸的稀释方法(酸入水,沿器壁,慢慢倒,不断搅)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量取液体时,视线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仰视刻度,操作错误。‎ B、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取一片pH试纸放在玻璃片或白瓷板上,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滴在干燥的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比来确定pH.不能将pH试纸伸入待测液中,以免污染待测液,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图中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7.(2分)(2019•自贡)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下列属于新能源的是(  )‎ A.天然气 B.石油 C.氢气 D.煤 ‎【考点】HE: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213:化学与能源.‎ ‎【分析】根据新能源包括太阳能、核能、风能、氢能等;煤、石油、天然气是化石燃料解答。‎ ‎【解答】解:新能源包括太阳能、核能、风能、氢能等;而煤、石油、天然气是化石燃料,属于常规能源,‎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新能源,难度不大。只要对绿色能源及新能源的知识有所了解及可解决此题,属识记型基础题。‎ ‎8.(2分)(2019•自贡)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其主要的灭火原理是(  )‎ A.隔绝空气 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 C.清除可燃物 D.升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考点】H4:灭火的原理和方法.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213:化学与能源.‎ ‎【分析】根据灭火的原理:(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2)隔绝氧气或空气,(3)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解答本题。‎ ‎【解答】解:炒菜油锅着火时,用锅盖盖熄,原理是隔绝空气或氧气。‎ 故选:A。‎ ‎【点评】化学来源于生产生活,也必须服务于生产生活,所以与人类生产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也是重要的中考热点之一。‎ ‎9.(2分)(2019•自贡)煤油中含有噻吩(用X表示),噻吩具有令人不愉快的气味,其燃烧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表示为:X+6O24CO2+SO2+2H2O,则噻吩的化学式为(  )‎ A.CH4 B.C4H4S C.C4H6S D.C4H8S ‎【考点】G1: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513: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据此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推断反应物X的化学式。‎ ‎【解答】解: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则每个X分子由4个碳原子、1个硫原子和4个氢原子构成,则物质X的化学式为C4H4S。‎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利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守恒来确定物质的化学式的方法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0.(2分)(2019•自贡)人体中一些体液或排泄物的pH范围如下,其中酸性最强的是(  )‎ A.胃液0.9~1.5 B.唾液6.6~7.1 ‎ C.尿液4.7~8.4 D.胰液7.5~8.0‎ ‎【考点】99: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525:常见的酸 酸的通性.‎ ‎【分析】当溶液的pH等于7时,呈中性;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且pH越小,酸性越强;当溶液的pH大于7时,呈碱性,且pH越大,碱性越强;据此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胃液的pH范围为0.9~1.5,小于7,显酸性。‎ B、唾液的pH范围为6.6~7.1,可能显酸性、中性或碱性。‎ C、尿液的pH范围为4.7~8.4,可能显酸性、中性或碱性。‎ D、胰液的pH范围为7.5~8.0,显碱性。‎ 根据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且pH越小,酸性越强,胃液的pH最小,酸性最强。‎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pH大小之间的关系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11.(2分)(2019•自贡)下列鉴别物质所用的方法,错误的是(  )‎ A.硬水与软水﹣﹣加入肥皂水 ‎ B.氢氧化钠和硝酸铵﹣﹣加水溶解 ‎ C.氯化钾与氯化铵﹣﹣加熟石灰研磨 ‎ D.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直接闻气味 ‎【考点】AE:物质的鉴别、推断.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182:物质的鉴别题;536:物质的检验、鉴别与推断.‎ ‎【分析】鉴别物质时,首先对需要鉴别的物质的性质进行对比分析找出特性,再根据性质的不同,选择适当的试剂,出现不同的现象的才能鉴别。‎ ‎【解答】解:A、硬水和软水的区别在于所含的钙镁离子的多少,可用肥皂水来区分硬水和软水,加入肥皂水,若产生泡沫较多,则是软水,若产生泡沫较少,则是硬水,故选项说法正确。‎ B、氢氧化钠和硝酸铵溶于水分别放热、吸热,使温度升高、降低,可以鉴别,故选项说法正确。‎ C、氯化铵与熟石灰研磨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氯化钾不能,可以鉴别,故选项说法正确。‎ D、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的气味鉴别相同,用直接闻气味的方法不能鉴别,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在解决鉴别物质题时,判断的依据是:所选试剂需要与待鉴别的物质反应并出现明显不同的现象。‎ ‎12.(2分)(2019•自贡)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 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 ‎ C.电解水时正极和负极产生气体的体积比为1:2 ‎ D.向石蕊溶液中滴加稀硫酸后,溶液由紫色变成蓝色 ‎【考点】6A: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71:电解水实验;93:酸的化学性质.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532: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 ‎【分析】A、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电解水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酸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C、电解水时,可观察到: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产生的气体体积少,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内的气体体积多;且两者的体积之比大约是1:2,故选项说法正确。‎ D、向石蕊溶液中滴加稀硫酸后,溶液由紫色变成红色,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酸的化学性质、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等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实验现象时,需要注意物质颜色的变化、实验结论和实验现象的区别。‎ ‎13.(2分)(2019•自贡)实验室用氯化钠固体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8%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实验的步骤为计算、称量、量取、溶解 ‎ B.量取水时,用规格为100mL的量筒 ‎ C.若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则配制溶液的质量分数小于8% ‎ D.溶解过程中玻璃棒搅拌的作用是加快氯化钠的溶解 ‎【考点】4E: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515: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A、根据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的基本步骤,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计算出所需水的质量和体积,进而判断所需量筒的量程。‎ C、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液面,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大,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溶解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8%的氯化钠溶液,首先计算配制溶液所需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再称量所需的氯化钠和量取水,最后进行溶解,故选项说法正确。‎ B、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8%的氯化钠溶液,需氯化钠的质量=100g×8%=8g;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则所需水的质量=100g﹣8g=92g(合92mL),应用规格为100mL的量筒量取水的体积,故选项说法正确。‎ C、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液面,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大,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大,故选项说法错误。‎ D、溶解过程中玻璃棒搅拌的作用是加快氯化钠的溶解速率,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明确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实验步骤(计算、称量、溶解)、注意事项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4.(2分)(2019•自贡)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Fe与稀HCl:2Fe+6HCl=2FeCl3+3H2↑ ‎ B.Ba(NO3)2溶液与稀HCl:Ba(NO3)2+2HCl=BaCl2+2HNO3 ‎ C.NaOH溶液通入CO2:2 NaOH+CO2=NaCO3+H2O ‎ D.乙醇燃烧:C2H5OH+3O22CO2+3H2O ‎【考点】G5: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513: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A.根据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进行分析;‎ B.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需要的条件进行分析;‎ C.根据碳酸钠的化学式进行分析;‎ D.根据乙醇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进行分析。‎ ‎【解答】解:A.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Fe+2HCl=FeCl2+H2↑,故A错误;‎ B.Ba(NO3)2溶液与稀HCl没有水、气体和沉淀生成,故B错误;‎ C.碳酸钠的化学式为:Na2CO3,故C错误;‎ D.乙醇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2H5OH+3O22CO2+3H2O,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应用的原理是否正确,然后再根据方程式的书写规则进行判断,化学方程式正误判断方法是:先看化学式是否正确,再看配平,再看反应条件,再看气体和沉淀,最后短线改成等号。‎ ‎15.(2分)(2019•自贡)氧化铜与稀盐酸发生反应时,容器中溶液总质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实验是将稀盐酸逐渐加入到盛有氧化铜的容器中 ‎ B.m点表示氧化铜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 C.m点和n点对应溶液中铜元素的质量不相等 ‎ D.m点和n点对应溶液蒸发结晶后得到的固体成分相同 ‎【考点】93:酸的化学性质.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525:常见的酸 酸的通性.‎ ‎【分析】根据氧化铜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依据图象中的数据进行分析 ‎【解答】解:A、溶液的总质量从零开始,所以该实验是将盐酸逐渐加入氧化铜中,故正确;‎ B、m点表示氧化铜和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故正确;‎ C、m点表示氧化铜和盐酸恰好完全反应,n点表示加入的盐酸过量,所以n点和m点对应溶液中铜元素质量相等,故错误;‎ D、酸具有挥发性,所以n点和m点对应溶液蒸发结晶后得到的固体成分相同,故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是过程与图象结合题,是对学生识图能力的考查,解题的关键是能正确的分析反应的过程并能结合图象分析问题。‎ 二、非选择题共45分 ‎16.(4分)(2019•自贡)化学用语是最简明、信息丰富、国际通用的语言。请按要求写出化学符号或符号表示的意义。‎ ‎(1)2个氢分子 2H2 ;‎ ‎(2)硝酸根离子 NO3﹣ ;‎ ‎(3)氨水中氮元素的化合价 H3•H2O ;‎ ‎(4)2P 两个磷原子 。‎ ‎【考点】DF: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513: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化学符号周围的数字表示不同的意义: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分子或离子的个数;右上角的数字表示一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右下角的数字表示几个原子构成一个分子;元素正上方的数字表示元素的化合价。2个氢分子表示为2H2,硝酸根离子表示为NO3﹣,氨水中氮元素的化合价表示为H3•H2O,2P表示两个磷原子。‎ ‎【解答】解:(1)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分子或离子的个数;2个氢分子表示为2H2,故答案为:2H2;‎ ‎(2)右上角的数字表示一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硝酸根离子表示为NO3﹣,故答案为:NO3﹣;‎ ‎(3)元素正上方的数字表示元素的化合价,氨水中氮元素的化合价表示为H3•H2O,故答案为:H3•H2O;‎ ‎(4)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分子或离子的个数;2P表示两个磷原子,故答案为:两个磷原子;‎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化学式和离子符号的书写,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的书写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要加强练习,理解应用。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17.(4分)(2019•自贡)材料有着广泛的应用,根据下列信息回答问题。‎ 应用 ‎“蛟龙号”深潜器 ‎“神舟”五号宇航员航天服 新型水处理剂 用到的材料 特种钢 高强度涤纶 纳米铁粉 ‎(1)上述材料中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高强度涤纶 ;属于合金的是 特种钢 。‎ ‎(2)纳米铁粉能吸附水中的某些污染物,吸附后经沉降、 过滤 (填操作名称)可除去污染物。下列物质也能因吸附而具有净水作用的是 b (填字母序号)。‎ a.生石灰 b.活性炭 c.小苏打 ‎【考点】75:水的净化;83:合金与合金的性质;I7: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对人和环境的影响.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528:化学与生活.‎ ‎【分析】(1)有机合成材料简称合成材料,要判断是否属于合成材料,可抓住三个特征:有机物、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合金是指在一种金属中加热熔合其它金属或非金属而形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合金具有以下特点:①一定是混合物;②合金中至少有一种金属等。‎ ‎(2)根据纳米铁粉能吸附水中的某些污染物,结合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高强度涤纶是合成纤维的一种,合成纤维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特种钢是钢的一种,属于合金。‎ ‎(2)纳米铁粉能吸附水中的某些污染物,吸附后经沉降、过滤可除去污染物。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异味和色素,具有净水作用。‎ 故答案为:‎ ‎(1)高强度涤纶;特种钢;‎ ‎(2)过滤;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合成材料与合金的特征、活性炭具有吸附性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8.(5分)(2019•自贡)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下表中列出了部分元素的原子序数,回答下列问题:‎ ⅠA ⅡA ⅢA ⅣA ⅤA ⅥA ⅦA ‎0‎ 第一周期 ‎1‎ ‎2‎ 第二周期 ‎3‎ ‎4‎ ‎5‎ ‎6‎ ‎7‎ ‎8‎ ‎9‎ ‎10‎ 第三周期 ‎11‎ ‎12‎ Al ‎14‎ ‎15‎ ‎16‎ ‎17‎ Ar ‎(1)表中铝元素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 13 。‎ ‎(2)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 ‎(3)9号和12号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MgF2 。‎ ‎(4)如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S+3O22SO2+2H2O 。‎ ‎【考点】B3: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C5: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G5: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513: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元素周期表中,方格中左上角是原子序数,右上角是元素符号,中间是元素名称,下面是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一般情况下,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的,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大于4的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等于4的,既不容易得到电子,也不容易失去电子,因此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元素化学性质相似,最外层电子数是8的是一种稳定结构,第一层也是最外层时,达到2个电子也是一种稳定结构。‎ ‎【解答】解:(1)表中铝元素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13。‎ 故填:13。‎ ‎(2)18号元素是氩元素,氩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故填:。‎ ‎(3)9号(氟元素)和12号(镁元素)形成的化合物是氟化镁,氟化镁中镁元素化合价是+2,氟元素化合价是﹣1,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知,氟化镁的化学式为MgF2。‎ 故填:MgF2。‎ ‎(4)由图中信息可知,硫化氢和氧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硫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S+3O22SO2+2H2O。‎ 故填:2H2S+3O22SO2+2H2O。‎ ‎【点评】元素周期表反映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注意理解和应用。‎ ‎19.(4分)(2019•自贡)某同学将甲、乙固体各32克分别加入100克水中后,进行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2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10℃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甲 < 乙(填“<”、“>”或“=”)。‎ ‎(2)m的取值范围 3 <m≤ 48 。‎ ‎(3)40℃时,取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蒸发等量的水后,恢复到40℃,析出晶体的质量:甲 > 乙(填“<”、“>”或“=”);若再降温到20℃时,溶液的质量:甲 < 乙(填“<”、“>”或“=”)。‎ ‎【考点】7N: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7P: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515: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解答】解:(1)40℃,甲物质的烧杯底部有固体剩余,所以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10℃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甲<乙;‎ ‎(2)4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80g,乙物质的溶解度是35g,所以将甲、乙固体各32克分别加入100克水中后,甲物质有晶体析出,乙物质不会析出晶体,m的取值范围是:3<m≤48;‎ ‎(3)4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所以取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蒸发等量的水后,恢复到40℃,析出晶体的质量:甲>乙,若再降温到20℃时,甲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所以溶液的质量:甲<乙。‎ 故答案为:(1)<;‎ ‎(2)3,48;‎ ‎(3)>,<。‎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0.(5分)(2019•自贡)如图A﹣E分别是铁、硫酸、氢氧化钡、硫酸铜和碳酸钠五种物质之一,横线相连的物质之间能发生化学反应,其中C物质的溶液呈蓝色,A与E作用产生的气体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 ‎(1)A物质的俗称是 纯碱或苏打 ,E物质的用途是 金属除锈 。‎ ‎(2)E与D作用的基本类型是 置换反应 ,B与C作用的化学方程式为 Ba(OH)2+CuSO4=Cu(OH)2↓+BaSO4↓。 。‎ ‎【考点】AE:物质的鉴别、推断;FA:反应类型的判定;G5: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115:框图型推断题.‎ ‎【分析】本题属于推断题,根据题目给出的流程图和信息:其中C物质的溶液呈蓝色,因此C是硫酸铜;A与E反应产生的气体是光合作用的原理之一,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氢氧化钡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硫酸钡白色沉淀,碳酸钠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和二氧化碳,硫酸能与三种物质反应,因此E是硫酸,A是碳酸钠,B是氢氧化钡,D是铁。‎ ‎【解答】解:(1)A是碳酸钠,俗名纯碱或苏打,E是硫酸,E物质的用途是:金属除锈、做化工原料等,故答案为:纯碱或苏打;金属除锈;(合理即可)‎ ‎(2)铁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属于置换反应;氢氧化钡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硫酸钡白色沉淀;故答案为:置换反应;Ba(OH)2+CuSO4=Cu(OH)2↓+BaSO4↓。‎ ‎【点评】本考点属于物质的推断题,是通过对实验方法和过程的探究,在比较鉴别的基础上,得出了正确的实验结论。本考点是中考的重要内容之一,一般有两种类型:一是图框式推断题;二是文字描述型推断题;本题属于第一种类型。不论哪一种类型,都是通过实验现象,从而得出物质的组成。此考点主要出现在填空题和实验题中。‎ ‎21.(3分)(2019•自贡)按如图进行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能产生气泡的是 BD (填序号)。‎ ‎(2)能证明C中发生了反应的现象是 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 ‎(3)有一只烧杯中的物质不与稀盐酸反应,其原因是 铜的金属活动性比氢弱 。‎ ‎【考点】93:酸的化学性质.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525:常见的酸 酸的通性.‎ ‎【分析】根据酸的化学性质(能与酸碱指示剂、活泼金属、金属氧化物、碱、盐等反应),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镁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溶液和氢气,碳酸氢钠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故能产生气泡的是 ‎(2)滴有酚酞溶液的石灰水显红色,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逐滴滴入稀盐酸,至恰好完全反应,溶液显中性,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证明盐酸和石灰水发生了化学反应。‎ ‎(3)有一只烧杯中的物质不与稀盐酸反应,该物质是铜片,其原因是铜的金属活动性比氢弱,不能与稀盐酸反应。‎ 故答案为:‎ ‎(1)BD;‎ ‎(2)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3)铜的金属活动性比氢弱。‎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酸的化学性质(能与酸碱指示剂、活泼金属、金属氧化物、碱、盐等反应)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2.(6分)(2019•自贡)结合下列化学实验装置,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图中标有字母的仪器的名称:a 试管 ,b 锥形瓶 。‎ ‎(2)实验室用氯酸钾制取氧气时应选择 A (填代号)作为发生装置。常温下,下列收集氧气的方法不可行的是 b (填字母序号)。‎ a.向上排空气法 b.向下排空气法 c.排水法 ‎(3)用装置E收集实验室制取的二氧化碳,气体应从 ① (填“①”或“②”)端进入。‎ ‎(4)实验室常用装置C代替装置B制取气体,装置C的优点是 是能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 ‎【考点】4O: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534: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分析】(1)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的名称和用途进行分析;‎ ‎(2)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发生需要的条件、氧气的性质进行分析;‎ ‎(3)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分析;‎ ‎(4)根据装置的特点进行分析。‎ ‎【解答】解:(1)仪器a的名称是试管;仪器b的名称是锥形瓶;‎ ‎(2)氯酸钾制取氧气需要加热,发生装置应选A;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且不易溶于水,可以用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不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3)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用装置E收集实验室制取的二氧化碳,气体应从①端进入;‎ ‎(4)装置C的优点的是能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故答案为:‎ ‎(1)试管 锥形瓶;‎ ‎(2)A b;‎ ‎(3)①;‎ ‎(4)是能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点评】本考点主要考查了仪器的名称、气体的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同时也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气体的性质等,综合性比较强。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 ‎23.(9分)(2019•自贡)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甲烷燃烧的产物产生了兴趣,设计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甲烷燃烧后生成哪些物质?‎ ‎【查阅资料】①含碳元素的物质完全燃烧生成CO2,不完全燃绕生成CO;②白色无水CuSO4粉末遇水变蓝色;③CO与人体内的血红蛋白结合,会造成人中毒缺氧。‎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CO2、H2O;猜想二:CO、H2O;猜想三:CO2、CO、H2O ‎【实验探究】将甲烷在一定量的纯净氧气中燃烧的产物依次通过如图装置(部分夹持、固定装置省略)进行验证:‎ ‎(1)实验过程中观察到A中白色粉末变为蓝色,B、E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D中红棕色粉末变成黑色,由此推断猜想 三 成立。‎ ‎(2)实验过程中B装置的作用是 检验气体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a(OH)2+CO2═CaCO3↓+H2O 。‎ ‎(3)D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Fe2O3+3CO2Fe+3CO2 。‎ ‎(4)实验过程中用纯净O2而不用空气的原因是 ‎ 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影响对产物的检验 。‎ ‎(5)实验过程中B、C装置的顺序不能颠倒,原因是 颠倒后无法检验气体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 。‎ ‎【反思与交流】日常生活中,使用含碳燃料定要注意通风,防止 一氧化碳 中毒。‎ ‎【考点】2G: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4Q: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G5: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537:科学探究.‎ ‎【分析】白色固体无水硫酸铜和水反应生成蓝色固体五水硫酸铜;‎ 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 高温条件下氧化铁和一氧化碳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 ‎【解答】解:【实验探究】‎ ‎(1)实验过程中观察到A中白色粉末变为蓝色,说明气体中含有水蒸气,B、E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D中红棕色粉末变成黑色,说明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由此推断猜想三成立。‎ 故填:三。‎ ‎(2)实验过程中B装置的作用是检验气体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这是因为二氧化碳能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a(OH)2+CO2═CaCO3↓+H2O。‎ 故填:检验气体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Ca(OH)2+CO2═CaCO3↓+H2O。‎ ‎(3)D装置中氧化铁和一氧化碳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Fe2O3+3CO2Fe+3CO2。‎ 故填:Fe2O3+3CO2Fe+3CO2。‎ ‎(4)实验过程中用纯净O2而不用空气的原因是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影响对产物的检验。‎ 故填: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影响对产物的检验。‎ ‎(5)实验过程中B、C装置的顺序不能颠倒,原因是颠倒后无法检验气体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 故填:颠倒后无法检验气体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 ‎【反思与交流】‎ 日常生活中,使用含碳燃料定要注意通风,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故填:一氧化碳。‎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24.(5分)(2019•自贡)实验室用34克过氧化氢溶液和1克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实验的相关数据如图。请回答:‎ ‎(1)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本身的 质量和化学性质 都没有发生变化。‎ ‎(2)反应生成氧气的质量为 1.6 g。‎ ‎(3)计算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此问必须要有计算过程)‎ ‎【考点】7U: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G6: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194:溶质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相结合的计算.‎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过程中质量的减少是因为生成了氧气,所以可以求算氧气的质量,根据氧气的质量和对应的化学方程式求算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解答】解: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本身的 质量和化学性质都没有发生变化。‎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得,反应生成氧气的质量为35g﹣33.4g=1.6g。‎ 设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x ‎2H2O22H2O+O2↑‎ ‎68 32‎ ‎34gx 1.6g ‎=‎ x=10%‎ 故答案为:‎ ‎(1)质量和化学性质。‎ ‎(2)1.6。‎ ‎(3)10%。‎ ‎【点评】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时,第一要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第二要使用正确的数据,第三计算过程要完整。‎ 考点卡片 ‎1.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 ‎【知识点的认识】该探究是为了研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而进行实验探究和计算.具体来说,可分为两块.一块是根据问题情景,结合可能含有的某物质的特性,利用所称取的样品进行实验探究,分析推断出该物质的组成成分,并分析得出用来计算所取样品中某物质质量的气体、沉淀等特殊物质的质量.另一块是根据有关的化学方程式和该物质的组成成分,进行综合计算. ‎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以实验探究兼计算题的形式,给出有关的信息提示和相关数据,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分析推断出该物质的组成成分;然后让学生根据有关的化学方程式和该物质的组成成分,进行综合计算.题型主要是实验探究题兼计算题的综合题型.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通过实验的方法和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来研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能力. ‎ ‎【解题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赏析问题情景,找到实验探究的反应原理,以及计算所要用到的数据;再根据实验的反应原理,利用所称取的样品进行实验探究,分析推断出该物质的组成成分;然后,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出该样品中某一成分的质量;然后,将所求的该成分的质量除以所取样品的质量,再乘以100%,得出所要探究的物质中该成分的含量;进而推算出其它成分的含量.‎ ‎2.测量容器-量筒 ‎【知识点的认识】量筒是用来量度液体体积的一种测量仪器,精确度为0.1ml.其使用注意事项有:‎ ‎1.不能加热和量取热的液体,不能作反应容器,不能在量筒里稀释溶液.‎ ‎2.量液时,可将量筒倾斜,用倾倒的方法把所量液体倒入,边倒边看液面与刻度线,当液面接近所需刻度线时,应将量筒放平,换用胶头滴管向里滴加,边滴边看,直到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与所需刻度线保持水平为止.‎ ‎3.读数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要跟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再读出液体体积. ‎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是通过设置实验情景,考查量筒的选取、读数、精确度和用途等等.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和实验探究题.中考重点是考查量筒的选取、读数及误差分析. ‎ ‎【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与其有关的题目,首先要知道量筒的选取原则、读数方式及其误差和精确度等等.然后,根据“一次,就近”的原则选取量筒,即选取时要注意:一次量完,所量液体体积与量程越近越好;根据“俯大,仰小,平正好”的规律,进行读数及误差分析,即读数时俯视;根据精确度0.1ml,来判断读数是否正确.‎ ‎3.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 ‎【知识点的认识】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是这样的:首先也要给试管进行预热,待试管均匀受热后,再把灯焰固定在放液体的部位加热.需要注意的是:‎ ‎1.试管内液体的体积最好不要超过试管体积的1/3. ‎ ‎2.加热时,应使试管倾斜并与桌面成45°左右,并不时地移动试管. ‎ ‎3.为避免试管里的液体沸腾喷出伤人,加热时切不可将试管口朝着自己和有人的方向.‎ ‎4.试管夹应夹在试管的中上部,手应该拿住试管夹的长柄部分,切不可把大拇指按在短柄上,以免造成试管脱落. ‎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考查学生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的基本操作步骤、方法及注意事项.并且,常以实验操作考试的形式来考查.当然,笔答题中也少不了他的身影,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和实验探究题.中考重点是考查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的操作步骤和方法,特别是上面所列的四条注意事项等. ‎ ‎【解题方法点拨】要想操作或者解答好这方面的题目,就必须熟记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的操作步骤及方法,以及上面所列的四条注意事项等等.对于图文并茂的题目来说,既要阅读并理解好文意,又要仔细观察和分析图示信息;然后,将二者结合起来思考推断,即可得出正确的答案.‎ ‎4.浓硫酸的性质及浓硫酸的稀释 ‎【知识点的认识】浓硫酸的性质主要是指无色、黏稠、油状液体,不挥发,但有酸性、吸水性、脱水性和腐蚀性(或强氧化性),它易溶于水,能以任意比与水混溶,溶于水放热等等.‎ ‎ 而浓硫酸的稀释从理论上来说,是指将浓硫酸加水变成稀硫酸的过程,但由于水的密度较小,浮在浓硫酸上面,而浓硫酸溶于水时会放出大量的热,使水立刻沸腾,造成硫酸液滴向四周飞溅,这是非常危险的.因此,浓硫酸稀释时,一定要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里,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切不可将水倒进浓硫酸里.可以简记为:“‎ 酸入水,沿器壁,慢慢倒,不断搅.”如图所示:.‎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浓硫酸的吸水性、脱水性、溶解性及其放热和浓硫酸的稀释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命题方式是:有时以实验图的形式出现,有时以文字的形式出现,还有时图文并茂等.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和实验探究题.中考的重点是浓硫酸的吸水性及用途(干燥气体)、溶解时放热和浓硫酸的稀释方法.‎ ‎【解题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理解和熟记浓硫酸的性质,特别是其特性和稀释的方法等相关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实验图示信息等各种信息资源,联系起来综合分析,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对症下药,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但要注意如果要表达填空时,切记要准确、简练、无错别字.‎ ‎5.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知识点的认识】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是这样的,所用仪器有托盘天平、药匙、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操作步骤是:计算→称量→溶解→装瓶→贴签→入柜.其注意事项有以下六条:‎ ‎1.计算时,溶质的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质量=溶液体积×溶液密度,溶剂的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由于溶剂一般是水,且密度为1g/cm3,所以溶剂的体积和质量在数值是相等的. ‎ ‎2.称量,称量包括称取溶质的质量和量取溶剂的体积;首先,用托盘天平(配用药匙)称量所需的溶质,倒入烧杯中;然后,用量筒(配用胶头滴管)量取所需的水,倒入盛有溶质的烧杯中. ‎ ‎3.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使溶质加速溶解. ‎ ‎4.把配好的溶液装入细口瓶中,盖好瓶塞. ‎ ‎5.标签上要注明溶液的名称和其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 ‎6.放入试剂柜时,要注意标签向外. ‎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通过设置实验情景,让学生根据所学计算出溶质和溶剂的质量,选用适当的仪器,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或者是对某一配制过程和操作图示进行探究分析,并找出其中的错误、误差等等.并且,常以实验操作考试的形式来考查.当然,笔答题中也少不了他的身影,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和实验探究题.中考的重点主要是考查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的前三步、仪器的选用、实验操作及误差分析等等;另外,有时还会考查到将配好的溶液装入什么容器,所贴的标签上都包含什么信息等等. ‎ ‎【解题方法点拨】要想操作或者解答好这类题目,就必须熟记配制的步骤、所用仪器、有关的误差分析和上面所列的六条注意事项等等.对于图文并茂的题目来说,既要阅读并理解好文意,又要仔细观察和分析图示信息;然后,根据所学的相关知识,将二者结合起来思考推断,即可得出正确的答案.‎ ‎6.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 ‎【知识点的认识】所谓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实际上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第一个层面,是指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第二层面,是指常见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取方法。它们的具体内容分别介绍如下:‎ 第一个层面,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分别又分为两种和三种。前者有“固体加热型”和“固液常温型”两种装置;后者有“排水法”、“向下排空气法”和“向上排空气法”三种装置。具体如图所示:‎ 第二个层面,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取方法,具体来说是这样的:‎ ‎1.常见气体的发生装置的选取的依据是气体制取的反应原理,即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如果是用固体或固体混合物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制取气体,那么就要选择合适的仪器组装成上图中的“固体加热型”的装置(或直接选取该装置),来进行实验制取该气体。如果是用固体和液体混合物在常温的条件下反应制取气体,那么就要选择合适的仪器组装成上图中的“固液常温型”的装置(或直接选取该装置),来进行实验制取该气体。但是,还需要注意的有:(1)在“固体加热型”‎ 的装置中,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铁夹应夹在试管的中上部,应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内的导管不能伸的太长,刚露出橡皮塞即可。(2)在“固液常温型”的装置中,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应浸在液面下,瓶内的导管不能伸的太长,刚露出橡皮塞即可。‎ ‎2.常用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取的依据是气体的溶解性、密度及其是否与水或者空气的成分发生反应等。如果气体是不易溶于水或难溶于水的,并且不与水发生反应,那么该气体可选取上图中的“排水法”的装置来收集。如果气体的密度比空气的小,并且不与空气的成分发生反应,那么上图中的该气体可选取上图中的“向下排空气法”的装置来收集。如果气体的密度比空气的大,并且不与空气的成分发生反应,那么上图中的该气体可选取上图中的“向上排空气法”的装置来收集。但是,还需要注意的是:(1)排水法收集气体时,要先在集气瓶中装满水,倒立于水槽中,瓶底不能有气泡;当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把导管口放在瓶口内开始收集气体;导管口一开始冒气泡时,不宜立即收集,因为此时的气体中混有空气。当收集满气体(瓶内的水全部排净)时,要在水下用毛玻璃片盖好后取出;若收集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大,就将集气瓶正方在桌面上备用;若收集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小,就将集气瓶倒方在桌面上备用。(2)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一定要将导管伸到集气瓶的底部,并且收集的时间要稍微延长一点;以防瓶内的空气排不干净,使收集的气体的纯度不高。若选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还要注意用毛玻璃片盖住一半瓶口,以防密度更大的气体进入瓶内,使收集的气体的纯度不高。‎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是通过设置实验、问题情景,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相关知识,来探究常用气体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组装和选取,以及实验注意事项等。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和实验探究题。中考重点是根据实验、问题情景信息,考查学生分析探究并选择、判断、填写相关的实验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考查学生对氧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的掌握情况,以及对这类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熟记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及其依据,还有氧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方法,有时还需弄清图示信息等等;然后,结合实验、问题情景信息,细致地分析题意和实验图等,并根据气体的制取原理来组装、选配、判断或者选择气体的发生装置;再根据气体的溶解性、密度及其是否与水或者空气发生反应等来判断、选用收集装置;或者评价、改良某一装置等等。当然,有时还会根据给出的装置来推断气体的制取原理、气体的性质、仪器的名称、其中的错误以及实验注意事项等等。‎ ‎7.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 ‎【知识点的认识】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包含有两项内容.其一,是常见气体的检验方法;其二,是常见气体的除杂方法.而所谓的常见气体,主要是指氧气、氢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水蒸气等.具体说来,它们的检验与吸收的方法如下表:‎ 至于常见气体的除杂方法,就是指为了将常见气体中的杂质除去,使其得到净化的科学方法. ‎ 其理论依据是利用杂质所具有的与所需气体不同的物理性质或者化学性质,选用适当的试剂,进行科学地设计实验方案,或者按照给出的实验设计方案,进行分析探究,逐步将气体中的杂质除去,使其得到净化. ‎ 应遵守的基本原则是:“不减、不增、不污、易分”.也就是,除去杂质的同时,要保证不能使所需气体的量减少(即不能“玉石俱焚”,但可以增加),更不能引入新的气体杂质,生成物还不能造成环境污染,并且,生成物、所选试剂与所需气体要容易分离. 常用的气体的除杂方法主要有两种:‎ 一是吸收法;即选用适当的试剂,通过物理变化或化学反应,将杂质吸收后,转变为液体或固体等而除去的一种方法.例如,除去CO中混有的少量的CO2时,可先将混合气通过盛有浓NaOH溶液的洗气瓶中,吸收掉其中的CO2,然后通过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中,再吸收掉其中的水蒸气.而常见气体的吸收剂(即除去的方法)如上表所示. ‎ 二是转化法;即将杂质通过化学反应转化为所需气体而除去的一种方法.例如,除去CO2中混有的少量的CO时,可先将混合气通过灼热的氧化铜中,将其中的CO转化为CO2. ‎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实验、问题情景,让学生经过科学的分析探究后,设计实验方案(或按照给出的实验方案),推断、选择或填写出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和实验探究题.中考重点是根据实验、问题情景信息,考查学生分析探究并选择、推断、填写相关的实验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考查学生对氧气、氢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气体的检验和除杂方法,以及对这类知识的迁移能力. ‎ ‎【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熟记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及理论依据,还有氧气、氢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气体的相关知识,有时还需弄清图示信息,以及有关的注意事项等等;然后,结合实验、问题情景信息,细致地分析题意和实验图等,细心地进行探究解答.当然,有时还会根据给出的实验图来推断气体或所选试剂的性质、仪器的名称、其中的错误以及实验注意事项等等.‎ ‎8.溶液的酸碱度测定 ‎【知识点的认识】溶液的酸碱度是指溶液的酸碱性强弱程度,一般用pH值来表示.溶液的酸碱度测定就是使用pH试纸来测定溶液的酸碱度.具体测定方法是用干燥的玻璃棒蘸取(或胶头滴管吸取)少量的待测溶液,并滴在放在干燥的玻璃皿或白瓷板上的干燥pH试纸上,再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即可得出待测溶液的pH.pH值<7为酸性,pH值=7为中性,pH值>7为碱性. ‎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就是通过设置实验、问题情景(或直接询问出题),来考查学生对使用pH试纸测定溶液酸碱度的掌握情况,或者是解答与之相关的问题(如误差分析等).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和实验探究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实验、问题情景的能力,以及对使用pH试纸测定溶液酸碱度的掌握情况.特别是,对pH试纸的灵活应用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 ‎【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熟记酸碱指示剂的性质及其应用等.然后,根据实验、问题情景信息,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实验图示等,细心地进行探究解答.当然,有时还会根据测定结果(或溶液的酸碱性),来反推断pH试纸的名称、pH值的大小或错误以及实验误差分析等等.值得注意的还有以下两点:‎ ‎1.在测量过程中,如果溶液被稀释了,那么测定的结果就不准确了.此时,如果待测的是酸性溶液,那么测定的结果就会偏大;如果待测的是碱性溶液,那么测定的结果就会偏小.所以,在使用pH试纸测定的溶液酸碱度时,一定要保证测定用品都是干燥的才可.否则,就会产生误差. ‎ ‎2.使用pH试纸测定的溶液酸碱度应该个整数值,而不可能是小数.当然,如果使用pH测量计来测定的话,才有可能会是小数.并且,要注意每次测定过后要用蒸馏水浸洗,晾干备用.由于pH测量计在初中阶段涉及的很少,所以在此就不再深讲了.‎ ‎9.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 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 ‎ ‎【知识点的认识】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是指随着工业的发展,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烟尘等对空气造成了污染.被污染的空气会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并且,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也都与空气污染有关.就空气污染物的来源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1.工业生产是空气污染的一个重要来源.工业生产排放到大气中的污染物种类繁多,有烟尘、硫的氧化物(如二氧化硫等)、氮的氧化物(如二氧化氮等)、有机化合物、卤化物、碳化合物等. ‎ ‎2.人民用生活炉灶和采暖锅炉需要消耗大量煤炭,煤炭在燃烧过程中要释放大量的烟尘、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污染空气.特别是在冬季采暖时,往往使污染地区烟雾弥漫,呛得人咳嗽,这也是一种不容忽视的污染源.‎ ‎ 3.交通运输工具(如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等)燃烧煤或石油产生的废气也是重要的污染物.特别是城市中的汽车,量大而集中,排放的污染物能直接侵袭人的呼吸器官,对城市的空气污染很严重,成为大城市空气的主要污染源之一.汽车排放的废气主要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等,前三种物质危害性很大. ‎ ‎4.森林火灾、意外事故火灾等产生的烟雾和有害气体等. ‎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设置问题情景,让学生阅读、思考后,根据所学的空气污染及其危害的相关知识,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并且,经常将其与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常用燃料的使用与其对环境的影响、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等联系起来考查.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中考重点是考查学生对空气污染的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特别是,对空气污染源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对这一块知识考查重点.其中,有害气体的来源是这块考查的重中之重. ‎ ‎【解题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熟记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尤其是空气的污染及其污染物的来源等;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信息,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联系起来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选择或解答即可.‎ ‎10.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 ‎【知识点的认识】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都含有剧烈燃烧和放出大量的热这两个现象;除此之外,分别是:发出白光,生成无色、无气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即二氧化碳);生成大量的白烟(即五氧化二磷),发出白光(在空气中燃烧产生黄色火焰);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生成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即二氧化硫);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物质(即四氧化三铁). ‎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设置相关的实验、问题情景,来考查学生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的掌握情况.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中考重点是联系着氧气的化学性质来考查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或者是进一步考查学生对其理解、运用和书写相关的文字表达式或化学方程式的能力,以及对相关实验的注意事项的掌握情况,等等. ‎ ‎【解题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熟记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以及它与氧气的化学性质的相互联系等等;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及相关信息,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联系起来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选择或解答即可.做这方面的题时,要特别注意:碳、磷、硫、铁等物质氧气中和空气中的反应现象的不同,切不可将其混为一谈.还有,就是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反应的典型现象常常被作为试题的题眼来用.‎ ‎11.电解水实验 电解水实验 ‎【知识点的认识】电解水实验如图所示:‎ ‎1.实验用品有:水槽、试管、直流电、石墨电极(正极不能用铜等金属或与氧气反应的电极)、12V的直流电源.‎ ‎2.实验过程及现象:按照上面的实物图所示,连接好装置.为增强水的导电性,可在水中加入少量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一般不加氢氧化钠溶液,容易起泡沫).闭合电路后,会看到试管内的电极上出现气泡,过一段时间,与电源正(氧气),负极(氢气)相连的试管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1:2.(氧气的密度为1.429g/mL,氢气的为0.089g/mL;通过计算可得氧气与氢气的质量比为8:1,氢,氧两种分子和原子个数比都是2:1).可简单概括为:“正氧负氢1:2,质量比为8:1”. ‎ ‎3.该实验结论或推论有:(1)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2)水(分子)中,氢、氧两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2:1,两气体的分子个数比为2:1、体积比为2:1.(3)水通电生成氢气、氧气,正极产生的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是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通电¯2H2↑+O2↑.(4)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个数不变,元素种类不变.(5)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6)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或聚集后直接构成物质)(7)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8)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9)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⑽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一个水分子是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一个氢气分子是由二个氢原子构成;一个氧气分子是由二个氧原子构成.⑾水是纯净物中的化合物中的氧化物,氧气和氢气是纯净物中的单质.⑿该实验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4.电解水时的误差分析,即氧气、氢气的体积比小于1:2,其原因主要有如下三个:(1)氧气、氢气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同造成的.由于氧气的溶解度比氢气的稍大些,导致氧气、氢气的体积比小于1:2.(2)电极的氧化造成的.当使用金属电极进行实验时,由于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所以有可能有一部分氧气在电极处与电极发生了反应,使氧气损耗了一部分;导致氧气、氢气的体积比小于1:2.(3)电极产生副反应等造成的.如用稀硫酸溶液作电解液,可能会有下列副反应发生:H2SO4=H++HSO4﹣,在阴极:2H++2e=H2;在阳极:2HSO4﹣﹣2e=H2S2O8(过二硫酸),H2S2O8+H2O=H2SO4+H2SO5(过一硫酸),H2SO5+H2O=H2O2+H2SO4;生成的过氧化氢在酸性溶液中较稳定,不易放出氧气.从而使生成的氢气增多了,导致氧气、氢气的体积比小于1:2.‎ 克服的办法是,在电解液中加入碱比加入酸的误差会小些.或者事先将电解液用氧气饱和,可以消除因溶解度不同而产生的误差,或者电极不能是金属或易与氧气、氢气反应的,等等.‎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设置有关的实验、问题情景,有时还会以如图所示的图示信息的形式呈现,让学生阅读、观察、思考和分析后,来解答该实验的用品、象、结论或推论、误差分析和改进完善措施等,或者是补全其中的部分空白.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中考重点是凭借着电解水这一非常典型的实验情景,来考查学生对具体物质的性质、组成、变化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分析、推断和归纳的能力,和对科学探究方法的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特别是,对电解水实验的有关操作、现象、结论或推论、误差分析、改进完善措施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的重中之重.【解题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熟记电解水实验的有关操作、现象、结论或推论等;并且,还要充分理解所涉及到的物质的组成、构成、分类、性质等,以及有关的理论知识(如分子和原子的定义、区别、联系,化学反应的实质、基本类型,等等).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信息,或者是图示信息,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细心地探究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选择或填写即可.‎ 另外,对电解水实验的结论或推论的总结,如果从化学式的意义,物质的组成、构成、分类、性质和变化,分子和原子的定义、区别、联系,化学反应的实质、基本类型,以及质量守恒定律的方面来考虑、理解的话,就会事半功倍了.对于误差分析来说,一定联系着氧气和氢气的溶解性、氧气的氧化性,以及增强导电性的物质的性质等;来分析探究之.对于改进完善措施,可以从气体溶解性及其饱和溶液,将试管换成带刻度的仪器或专用的水电解器,电极不能是金属或易与氧气、氢气反应的等方面来考虑改进.‎ ‎12.水的净化 水的净化 ‎【知识点的认识】水的净化是指将自然界中含有许多可溶性和不溶性杂质,常呈浑浊状态的水,可通过各种途径净化处理的过程.具体如下表所示:‎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设置实验情景或问题情景,让学生思考、分析后,选择、填写与混合物的分离、水的净化等相关的问题的正确答案.并且,经常与混合物的分离、过滤、蒸馏、木炭或活性炭的吸附作用、明矾的性质等联系起来考查.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操作题和实验探究题.中考重点是根据实验、问题情景,来考查学生对混合物的分离方法、水的净化方法,以及相关实验操作的掌握情况,或者分析探究并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熟记水的净化方法、原理和相关操作等.然后结合实验情景和问题情景,细致地分析题意和实验信息,并根据所学的相关知识,选择好净化的方法,进行净化实验操作,或者是通过细心地思考、探究,来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等.‎ ‎13.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 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 ‎【知识点的认识】所谓固体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就是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用字母S表示,单位为克/g),横坐标表示温度(用字母t表示,单位为℃),根据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不同,画出的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 固体溶解度曲线的作用可从点、线、面和交点四方面来理解.具体如下:‎ ‎1.点,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个点(即饱和点)表示的是某温度下某种物质的溶解度.即曲线上的任意一点都对应有相应的温度和溶解度.温度在横坐标上可以找到,溶解度在纵坐标上可以找到.溶解度曲线上的点有三个方面的作用:(1)根据已知的温度可以查出有关物质的溶解度;(2)根据物质的溶解度也可以查出它所对应的温度;(3)可以判断或比较相同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大小(或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 ‎2.线,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曲线的坡度越大,说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越大;反之,说明受温度影响较小.溶解度曲线也有三个方面的应用:(1)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一般规律是:大部分固体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如硝酸钾;只有少数固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如食盐(氯化钠);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反而减小,如熟石灰.(2)根据溶解度曲线,判断或比较某一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 (3)根据溶解度曲线,选择分离、提纯某些可溶性混合物的方法(即选用蒸发结晶还是降温结晶);并且,还可以判断或比较析出晶体的质量大小(即曲线越陡,析出的晶体就越多).‎ ‎3.面,对于曲线下部面积上的任何点,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不饱和溶液;曲线上部面积上的点,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饱和溶液,且溶质有剩余.如果要使不饱和溶液(曲线下部的一点)变成对应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方法是向该溶液中添加适量的溶质使之到达曲线上;第二种方法是蒸发掉过量的溶剂. ‎ ‎4.交点,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该点所示的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是相同的;并且,此时两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也相同的.‎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设置相关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使用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对固体溶解度的溶概念和意义、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等相关问题的分析、推断、表达的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等.并且,经常将其与“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特点及其相互转变方法”、“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和意义”、“溶质质量分数及其有关计算”、“物质的溶解和结晶方法”等关联起来考查.凸显了命题的能力立意.由于这类题目的信息量大,涉及的知识点多,所以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是重要的中考考点,并且还是中考化学的热点.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中考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使用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 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特别是,对查找某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比较不同物质在相同温度下的溶解度的大小,判断温度对物质溶解度的影响,判断结晶方法及析出晶体的多少,溶质质量分数及其有关计算,以及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其相互转变方法的综合考查,是近几年中考的重中之重.‎ ‎【解题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熟记和理解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使用,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和意义,溶质质量分数及其有关计算,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其相互转变方法,以及物质的溶解和结晶的方法等相关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细致地阅读、分析题意等,联系着生活实际,细心地进行探究、推理,最后,按照题目的要求,认真地进行选择或解答即可.‎ 爱心提示:做这方面的题时,还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1.掌握好溶解度曲线的画法、意义、作用,善于从溶解度曲线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例如,要弄清曲线的横、纵坐标分别表示什么意义,明确曲线的趋势、陡度及其含义,理解曲线上的点和其它位置的点所表示的意义.‎ ‎2.归纳、整合好溶液的相关知识,并能结合溶解度曲线及设置的问题情景来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14.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 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 ‎【知识点的认识】晶体是指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的固体.结晶是指把固态溶质的水溶液加热蒸发(或慢慢挥发),溶液达到饱和后,如果继续蒸发,过剩的溶质就以晶体的形式而析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析出晶体的现象就称为结晶现象.‎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设置相关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对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等相关问题的分析、推断、表达的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等.并且,经常将其与“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变化的规律”等关联起来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中考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和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变化的规律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特别是,对结晶的概念、现象、方法及其选用和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变化的规律的综合考查,是近几年中考的重中之重.‎ ‎【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熟记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结晶的方法、原理等,以及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变化的规律等相关知识;然后,结合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联系溶解度曲线及其变化的规律等,根据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细致地阅读、分析题意等,联系着生活实际,细心地进行探究、推理,最后,按照题目的要求,认真地进行选择或解答即可.‎ ‎15.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知识点的认识】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的公式有如下3种:‎ ‎1.溶质质量分数的一般计算公式是:‎ ‎2.特殊计算公式(使用于饱和溶液)是:‎ ‎3.变形公式有:‎ 值得注意的是:①溶质的质量分数只表示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并不代表具体的溶液质量和溶质质量. ②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比值,没有单位;一般用百分数表示.③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式中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的单位必须统一.④计算式中溶质质量是指被溶解的那部分溶质的质量,没有被溶解的那部分溶质质量不能计算在内.⑤当计算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即该温度下该溶质质量分数的最大值)时,才可以使用特殊计算公式来计算.‎ 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的题型包括以下几种:‎ ‎1.已知溶质和溶液(或溶剂)的质量,求算溶质的质量分数.此时,只要将已知的质量代入相应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即可.‎ ‎2.已知(暗知)某温度下的某物质的溶解度,求算该溶质的质量分数.此时,首先要确认该溶液是饱和溶液,并制定该物质的溶解度(有时从溶解的曲线上或括号内的补充说明中寻找),如果将溶解度代入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特殊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即可.‎ ‎3.已知溶质的质量分数和溶液(或溶质)的质量,求算溶质(或溶液或溶剂)的质量.此时,可将已知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和溶液的质量代入相应的变形公式中,进行计算即可(注意:溶剂的质量是溶液的质量与溶质的质量之差).‎ ‎4.已知某温度时某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求算该溶质在此温度下的溶解度.此时,可以将已知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代入相应的变形公式中,进行计算即可.‎ ‎5.溶液稀释前后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此时,由于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是不变的;若设浓溶液质量为m 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加水稀释成溶质的质量分数为b%的稀溶液n g,则等式m g×a%=ng×b%成立,加入水的质量为ng﹣mg.‎ ‎6.在溶液中发生化学反应时的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综合计算;即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和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的综合性计算.特别是,在计算反应后溶液中某溶质的质量分数时,需要注意的是:①如果某溶质反应前有,反应生成物中也有,并且反应后的溶液为该溶质的不饱和溶液,那么该溶质的质量应该是原来的质量与反应生成的质量(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之和;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可以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来计算,即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反应前各组份的质量之和﹣气体的质量﹣沉淀(或杂质)的质量;然后将所求的两个质量相除,再乘以100%,就可求得反应后溶液中该溶质的质量分数了.②如果反应后的溶液已是某溶质的饱和溶液(此时,会给其溶解度或有关信息),那么判定饱和后,就可根据所给的溶解度来计算该溶质的质量分数了.‎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设置相关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其与溶解度的关系等相关问题的分析、推断、计算的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并且,经常将其与“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意义”、“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使用”、“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质量守恒定律”等关联起来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并且,经常以计算题或计算型的填空题的形式出现.中考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其有关计算,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意义,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使用,质量守恒定律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特别是,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其有关计算,固体溶解度概念、意义,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使用,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和质量守恒定律的综合考查,是近几年中考的重中之重.‎ ‎【解题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熟记和理解溶质的质量分数及其有关计算方法,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意义,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使用,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以及质量守恒定律解等相关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细致地阅读、分析题意等,联系着生活实际,细心地进行探究、推理,最后,按照题目的要求,认真地进行选择或解答即可.‎ 爱心提示:在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和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的综合性计算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1.化学方程式中化学式下面所对应的物质质量不能直接写成溶液质量,一定要写参加化学反应的溶质实际质量.‎ ‎2.若已知溶液的体积或求溶液的体积,要用m=ρV这个公式进行换算.‎ ‎3.计算过程中,单位一定要统一.‎ ‎16.合金与合金的性质 合金与合金的性质 ‎【知识点的认识】合金是在某种金属中加热熔合某些其它金属(或非金属),而形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合金的性质主要是:合金的强度和硬度一般比组成它的纯金属更高,抗腐蚀性能等也比组成它的纯金属更好;但是,大多数合金的熔点比它的纯金属的熔点低,导电、导热性能比它的纯金属差;总之,合金的性能主要决定于合金的成分.具体如下表所示:‎ 其中,青铜是人类历史上使用最早的合金;生铁和钢是人类利用最广泛的合金.另外,钛的合金(如钛镍合金)具有“记忆”能力,可记住某个特定温度下的形状,只要复回这个温度,就会恢复到这个温度下的形状,又被称为“记忆金属”.此外,钛还可制取超导材料,美国生产的超导材料中的90%是用钛铌合金制造的.‎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合金与合金的性质的理解或掌握情况,以及对常见金属的特性及其应用,金属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用途等相关问题的分析、推断、表达的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等;并且,经常将其与“常见金属的特性及其应用”、“金属的性质及用途”等关联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命题方式是根据合金与合金的性质来推断、选择或解答其用途或合金的制备及其组分分析问题,或者是给出常见合金的用途来反推其特性,或者是对所给的有关的表达进行判断,等等.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中考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合金与合金的性质,金属的性质及用途、常见金属的特性及其应用等相关知识的理解或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特别是,对我们身边生活中常用、常见金属及合金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的重中之重.‎ ‎【解题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熟记和理解合金与合金的性质、金属的性质及用途、常见金属的特性及其应用等相关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从生活、电视、网络中了解到的有关金属及合金的信息,细致地阅读、分析题意等,联系着生活实际,细心地进行探究、推理,最后,按照题目的要求,认真地进行选择或解答即可.‎ 爱心提示:要想做好这方面的题目,除了学好教材中的有关金属及合金的知识以外,还要做到以下两点:‎ ‎1.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注意留意、理解、搜集和熟记我们身边经常用到和见到的金属及合金的有关知识,以及最新的有关金属方面的科技前沿信息,等等.‎ ‎2.要特别注意灵活运用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相互联系(即性质用途),根据它们之间的联系来分析、推断和解答,将会是事半功倍的.‎ ‎17.酸的化学性质 酸的化学性质 ‎【知识点的认识】酸的化学性质主要有如下五个:‎ ‎1.酸溶液能跟酸碱指示剂起反应.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无色酚酞试液遇酸不变色.变色情况可以简记为:“石红酚无”. ‎ ‎2.酸能跟多种活泼金属起反应,通常生成盐和氢气.只有位于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氢前面的金属才能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而位于氢后的金属却不能.例如,常见的镁、铝、锌、铁、铜五种金属分别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具体的现象、结论(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如下表所示. ‎ ‎3.酸能跟金属氧化物(即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例如,铁锈(主要成分是氧化铁)分别与盐酸、硫酸反应,具体现象、结论(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如右表所示. ‎ ‎4.酸能跟碱起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例如,NaOH+HCl=NaCl+H2O、2NaOH+H2SO4=Na2SO4+2H2O、Ca(OH)2+2HCl=CaCl2+2H2O、Ca(OH)2+H2SO4=CaSO4+2H2O、H2SO4+Ba(OH)2=BaSO4↓(白色沉淀,不溶于硝酸)+2H2O.‎ ‎5.酸能跟某些盐反应生成新酸和新盐.例如,H2SO4+BaCl2=BaSO4↓+2HCl、HCl+AgNO3=AgCl↓(白色沉淀,不溶于硝酸)+HNO3.有时生成的新酸不稳定,会继续分解;例如,CaCO3+2HCl=CaCl2+CO2↑+H2O、Na2CO3+2HCl=2NaCl+CO2↑+H2O、NaHCO3+HCl=NaCl+CO2↑+H2O.‎ 另外,碳酸不稳定,容易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酸的化学性质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阅读、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并且,经常将其与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金属的化学性质、酸的用途、中和反应、二氧化碳和氢气的实验室制取原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灭火器的反应原理、物质的推断和鉴别、碳酸根离子的检验、复分解反应的条件与实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有关实验操作(或现象、结论)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和计算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酸的化学性质、用途、反应现象和化学方程式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有时还会根据所给的有关的表达,来反推酸的化学性质和用途,或评价表达的正误,或实验注意事项等.特别是,对后四个化学性质(包括反应现象、化学方程式)和用于金属除锈的用途等,以及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并且还是中考考查这块知识的重中之重.‎ ‎【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酸的化学性质、用途、反应现象和化学方程式,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所得,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实验、图表信息)等各种信息资源,联系起来综合分析,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同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六点:‎ ‎1.酸溶液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是不同的酸溶液里都含有相同的氢离子.‎ ‎2.酸与酸碱指示剂反应时,显色的物质是指示剂,而不是酸溶液.‎ ‎3.根据活泼金属与酸反应的快慢和盐酸的挥发性,可以推断出实验室里制取氢气时,应该选用锌和硫酸反应为好.‎ ‎4.根据铁锈(主要成分是氧化铁)能与盐酸、硫酸反应,不难推出可以用稀盐酸或稀硫酸来除铁锈;反过来亦然成立.也就是根据“性质用途”的关系来巧记这类知识,将会是事半功倍的!‎ ‎5.在做中和反应的实验时,一般都要用指示剂酚酞试液来帮助判断反应是否完成.也就是,事先在碱溶液中滴入几滴酚酞试液(使溶液成红色),然后再慢慢地向其中滴入稀酸溶液,边滴边振荡(或搅拌溶液),直到溶液颜色恰好变成无色.‎ ‎6.根据酸能与碳酸盐(即含有碳酸根的盐)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的性质,结合反应速度的快慢(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反应太快,常被用作灭火器的反应原理)和生成物的溶解性(碳酸钙与硫酸反应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会覆盖在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的石灰石或大理石的表面上,使反应慢且不连续,甚至会中断),可以推断出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时,应该选用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的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为好.‎ ‎18.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知识点的认识】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如图所示:‎ 其具体内容是酸性溶液的pH值<7;中性溶液的pH值=7;碱性溶液的pH值>7.可简记:“小酸大碱中7”;其含义是:“pH值<7为酸性,pH值>7为碱性,pH值=7为中性.”并且其中的“小酸大碱”还可暗示:“pH值越小,溶液的酸性越强;pH值越大,溶液的碱性越强.”‎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或者是解答与之相关问题的能力等.命题方式是根据溶液的酸碱性来推断其pH值大小,或者是根据溶液的pH值大小来推断其酸碱性强弱,有时对给出的有关表达进行判断或评价,有时还要求进行误差分析,等等.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和实验探究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以及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的理解和掌握情况.特别是,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的应用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的热点,当然,也是中考考查这块知识的重中之重.‎ ‎【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等相关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实验、图表信息)等各种信息资源,联系起来综合分析,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对症下药,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 ‎19.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 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 ‎【知识点的认识】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就是指氧化物的具体辨析,也就是从氧化物的组成特点上,来分析判断一下某物质是不是氧化物.所谓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物质.根据氧化物的概念,不能看出氧化物的组成特点是含有两种元素,并且其中一种必须是氧元素(如二氧化硫、五氧化二磷和氧化铜等).‎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氧化物的概念及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阅读、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并且,经常将其与物质的微粒性、物质的组成和构成、物质的分类、元素的名称(或分类、元素符号)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氧化物的概念及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有时还会根据所给的有关的表达,进行科学地评价、判断正误等.特别是,对物质的分类、有关概念和氧化物的辨析(或判断)等相关问题的考查,以及对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并且还是中考考查这块知识的重中之重.‎ ‎【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物质的简单分类、有关概念和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自己的生产或生活经验所得,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图表信息)等各种信息资源,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值得一提的是:‎ 在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时,切不可将其和物质的简单分类孤立开来;要注意氧化物的概念是建立在化合物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要判断某物质是不是氧化物,要先看看它是不是纯净物,是不是化合物,然后,再从组成上识别它是不是氧化物.而不能只根据物质的元素组成,不管它是否为纯净物中的化合物,就盲目地来妄加判断;否则将会事倍功半.‎ ‎20.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 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 ‎【知识点的认识】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是根据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以及它们的不同点,来对某纯净物进一步地辨析、推断,看它到底是单质还是化合物.具体的判别方法或技巧是:‎ ‎1.从宏观角度来说,首先,要看它是不是纯净物,只有当它是纯净物时,它才有可能是单质或化合物.千万不能认为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就是单质,也不能认为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化合物.例如,白磷和红磷,虽然都由磷元素组成,但它们不属于一种物质,因此,它们混合后属于混合物,不属于纯净物;更谈不上单质了.又如,空气由氧元素、氢元素、碳元素、氮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等不同种元素组成,但是由于它属于混合物,不属于纯净物,更不是化合物了.然后,在确认它是纯净物的前提下,再看它是由几种元素组成的;由一种元素的是单质;由多种元素的就是化合物.‎ ‎2.从微观角度来说,首先,也要看它是不是纯净物(只含有一种原子或分子);当确认它是纯净物时,再看它其中含有几种原子,含有一种的是单质;含有多种的是化合物.‎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阅读、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并且,经常将其与物质的元素组成、物质及元素的分类和类别辨析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有时还会根据所给的有关的表达,进行科学地评价、判断正误等.特别是,对物质的分类、单质和化合物的类别辨析(或判断)等相关问题的考查,以及对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并且还是中考考查这块知识的重中之重.‎ ‎【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方法或技巧,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自己的生产或生活经验所得,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图表信息)等各种信息资源,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 ‎21.物质的鉴别、推断 物质的鉴别、推断 ‎【知识点的认识】物质的鉴别就是指根据常见的物质的性质或相互关系,尤其是它们的特性或反应时的现象等,通过细致地分析、推断,来鉴别出它们究竟是哪一种具体的物质的复杂过程.这类鉴别的类型和方法有多种,现点两种类型及其原理、方法和典型例题等,以图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一剂鉴别(即限用一种试剂来鉴别多种物质),其原理是选择一种试剂,分别加入到待测物质中,会出现明显不同的现象;然后据此将其逐一鉴别开来.常用的方法如下:(1)若物质间有明显的溶解性差异、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差异以及水溶液的颜色差异时,可用“水”来鉴别(如碳酸钙、氢氧化钠、硫酸铜和氯化钠的鉴别).(2)若物质间有明显的酸碱性差异,可选用紫色石蕊溶液或pH试纸来鉴别(如盐酸、氯化钠和氢氧化钙溶液的鉴别).(3)鉴别一组溶液时,若其中有酸,可选用碳酸钠等可溶性碳酸盐来鉴别(如盐酸、氯化钠和氢氧化钙溶液的鉴别).若其中有碳酸盐,可从酸入手;当同时有含银离子的化合物时,应选用盐酸(如碳酸钠、氯化钠和硝酸银的鉴别);当同时有含 ‎ Ba2+的化合物时,则选用硫酸(如碳酸钠、氯化钡和硝酸钾的鉴别).若阴离子相同而阳离子不同,可用强碱溶液(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钡)来鉴别(如氯化铜、氯化镁、氯化亚铁和氯化铵的鉴别).(4)若被鉴别的物质为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和金属氧化物时,可选用稀盐酸、稀硫酸为试剂来鉴别(如铁粉、碳粉、氧化铜).‎ ‎2.无剂鉴别(即不用任何其它试剂鉴别多种物质),其原理是一般利用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溶解性等)不同,通过感观找到突破口,然后利用已鉴别出来的物质作为试剂将其余物质依次鉴别出来.例如:不用其它试剂,用最简单的方法鉴别下列物质(1)氢氧化钠溶液;(2)氯化镁溶液;(3)硫酸铜溶液;(4)氯化钾溶液.正确鉴别顺序是(  )‎ ‎ A.(1)(2)(3)(4)B.(3)(2)(1)(4)C.(4)(1)(2)(3)D.(3)(1)(2)(4)‎ 通过观察发现,只有硫酸铜溶液为蓝色,其余溶液均为无色.就以硫酸铜溶液为已知试剂,用来鉴别本组另外三种溶液.分别取这三种待测溶液少量于3支试管中,分别滴加硫酸铜溶液,产生蓝色沉淀的原溶液为氢氧化钠溶液;再以氢氧化钠溶液为已知试剂鉴别另外2种溶液,方法同上,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时有白色沉淀产生的是氯化镁溶液,无明显现象的是氯化钾溶液.因此,正确答案为D.‎ 当然,有时也利用物质的化学性质,通过比较它们两两化学反应时的不同现象,来将其鉴别开来.例如,不用其它试剂,将稀盐酸、氯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和氯化钡溶液四种物质鉴别开的顺序是碳酸钠溶液→稀盐酸或氯化钡溶液→氯化钠溶液.方法是将这四种物质,分别取样,然后两两进行反应;既可和其中的一种物质反应生成沉淀,又可和其中的另一种物质反应生成气体(即冒气泡)的是碳酸钠溶液;那么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气体(即冒气泡)的是稀盐酸,而生成沉淀的氯化钡溶液,最后剩余的一种就自然而然的是氯化钠溶液了.‎ 而物质的推断是指根据给出的某种物质的可直接的物理、化学特性,确定部分物质后,再顺藤摸瓜地逐一推断出每一种物质的过程.‎ 这类题的解题方法或思路是:首先,分析好题意,既关注明显信息,又要挖掘出有用的隐含信息;然后,根据所学的掌握的基础知识,抓住关键信息,寻找突破口(即物质的特性或反应时的特殊现象等),细心地全面地思考、推断即可.‎ 这类题的常见类型有如下四种:‎ ‎1.反应式型;例如,‎ ‎2.描述型;例如,‎ ‎3.网络型;例如,‎ ‎4.表格型;例如,‎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物质的鉴别、推断及其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阅读、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由于该考点具有考查知识面广、综合性强等特点,是化学知识在一个较高层次上的巩固和应用,所以经常它倍受命题人的青睐.并且,经常将其与常见酸碱盐的性质、元素单质和化合物知识、物质的特色、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及现象、典型反应及现象、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特例、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表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物质的鉴别、推断及其方法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有时还会根据所给的有关的表达,进行科学地评价、判断正误等.特别是,对常见酸碱盐、典型单质和化合物的鉴别、推断及其相关问题的考查,以及对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并且还是中考考查这块知识的重中之重.‎ ‎【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物质的鉴别、推断及其方法,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自己的生产或生活经验所得,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实验、图表信息)等,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同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解答这类题目时,一定要先找突破口或题眼;然后再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顺藤摸瓜即可.值得一提的是,当被鉴别的是同类物质(即有相同的阳离子或阴离子)时,可以联系着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及现象,从它们所含的不同离子上着手突破.‎ ‎2.所谓的突破口或题眼,就是指物质的特殊颜色、溶解性、气味、反应时的特殊条件或现象和典型的检验方法等.(1)有特殊颜色的物质,重点记住暗紫色的高锰酸钾(其溶液呈紫红色),黑色的二氧化锰、氧化铜、碳、四氧化三铁等,红色的铜和红磷等,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和铜盐溶液,黄色的铁盐溶液和金,浅绿色的亚铁盐溶液,等等;(2)有特殊的溶解性的物质,重点记住白色沉淀碳酸钙、碳酸钡、氯化银、硫酸钡和氢氧化镁等,红褐色沉淀氢氧化铁,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的氯化银和硫酸钡,溶解时放热(升温)的氢氧化钠和浓硫酸(生石灰遇水反应放热)等,溶解时吸热(降温)的硝酸铵(另外,冰和干冰也有降温的作用);(3)有特殊气味的物质,重点记忆有刺激性气味的二氧化硫、氯化氢、氨气和酒精等;(4)有特殊条件或现象的反应主要有:二氧化锰催化的过氧化氢和氯酸钾(还需要加热)的分解反应,通电时的电解水的反应,冒白烟的磷燃烧,火星四射的铁燃烧,黑变红的氧化铜还原,蓝紫色火焰的硫燃烧,蓝色火焰的氢气、一氧化碳和甲烷燃烧,等等;(5)典型的检验方法,例如:氧气、二氧化碳、氢气、氯离子、硫酸根离子、碳酸根离子、铵根离子、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的检验方法;等等.‎ ‎3.利用化学反应来对物质进行鉴别、推断时,一定要抓住反应现象的不同,细心的辨别、推断.‎ ‎22.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微粒观点的应用 ‎【知识点的认识】微粒观点的应用就是从物质的微粒性角度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也就是,运用分子、原子或离子等微观粒子的知识来分析解释实际问题.例如,水受热变成了水蒸气,是由于水受热时,水分子获得的能力大,运动加剧,分子间隔逐渐变大,从而使水由液态变成了气态.‎ 而模型图的应用是指把看不见的、抽象的微观粒子,用能够看到的模型图的形式形象展现出来,以便用来解释抽象的概念、化学反应或实际问题等.例如,分析图1中的模型图可知:(1)A表示的是某种原子(因为原子模型之间没有连接起来);当该原子是能够直接物质的原子(即金属元素的原子、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和能够构成固态非金属的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时,该图还能表示由这种原子直接构成的单质.(2)B表示的是由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因为原子模型之间连接起来了,即原子结合构成了分子),还表示由该分子构成的单质.(3)C表示的是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还表示由该分子构成的化合物.(4)D表示的是两种由同种原子构成的不同的分子,还表示由这两种分子构成的混合物.(5)原子模型之间没有连接起来的表示是原子;原子模型之间连接起来的表示是分子(即原子结合构成了分子).(6)单质是只含有一种原子或分子(指由同种原子构成的)的物质;化合物是只含有一种分子(指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的物质;混合物是含有多种分子的物质.又如,分析图2中的模型图可知:(1)2个甲分子反应生成1个丙分子和3个乙分子.(2)参加反应的甲物质属于化合物,反应生成的丙物质和乙物质都属于单质.(3)该反应中原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4)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推知,1个乙分子中含有2个A原子.(5)甲、乙、丙的化学式分别是BA3(或A3B)、A2和B2.(6)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BA3(或A3B)=B2+3A2(由于不知条件和物质的状态,所以暂时不够全面).(7)该反应的类型是分解反应. ‎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阅读、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尤其是借助微观粒子反应模型图考查分子、原子知识是近年中考的新亮点.此类试题提高了试题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并且,经常将其与物质的组成和构成、物质的分类和类别辨析、分子和原子的辨析、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化学反应类型、质量守恒定律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有时还会根据所给的有关的表达,进行科学地评价、判断正误等.特别是,对运用分子观点来分析解释实际问题和运用模型图分析解答有关物质的组成、构成、分类和化学反应等相关问题的考查,以及对有关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并且还是中考考查这块知识的重中之重.‎ ‎【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自己的生产或生活经验所得,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图表信息)等各种信息资源,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运用微粒观点解释实际问题时,要先看看与哪种粒子有关,然后再联系着该粒子的有关性质进行分析解答之.‎ ‎2.运用模型图来解答有关题目时,要先留意单个原子模型图的说明(即原子模型图所代表的意义和相应的元素符号),然后再逐一分析,综合考虑.尤其是,在解答用模型图来表示化学反应的题目时,一定要特别细心地进行全面思考才行;一般要做到以下“六抓”:(1)抓分子、原子的性质,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2)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成原子,原子不能再分,但原子能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3)抓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4)抓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5)抓反应基本类型及反应物、生成物的类别;(6)抓单个分子的构成情况;等等.‎ ‎23.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知识点的认识】分子的定义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而分子的特性主要有这样4个:“质量小,体积小,总是在不停的运动,彼此间有间隔”.并且,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阅读、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并且,经常将其与物质的组成和构成、物质的分类和类别辨析、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分子与原子的联系和本质区别、溶解现象与溶解的原理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有时还会根据所给的有关的表达,进行科学地评价、判断正误等.特别是,对分子的彼此之间有间隔,总是在不停的运动;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以及它与原子的概念、联系和本质区别等相关问题的考查,以及对有关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并且还是中考考查这块知识的重中之重.‎ ‎【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以及分子与原子的联系和本质区别等相关的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自己的生产或生活经验所得,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图表信息)等各种信息资源,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对分子的定义的理解,不要只局限于它的内涵,要站在全局的立场上,全面地领会.也就是,分子确实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但是反过来说“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就是分子”是不正确的.因为,原子或离子也是能够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从根本上说,物质的化学性质是由构成它的粒子所保持的.可是构成物质的粒子,不仅仅是分子,还有原子或离子等.当然,由分子直接构成的物质的化学性质确实是分子保持的;例如,水的化学性质就是由构成它的水分子保持的,构成水分子的氢原子和氧原子是不能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而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中是没有分子存在的,此时该物质的化学性质就是由构成它的原子所保持的;例如,金属(如铁、铜等)、固态非金属(如碳、硫)、稀有气体(如氦气、氖气等)这三类物质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其中是不含分子的,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也就不是由分子保持的了,而是由构成它的原子保持的.还有,由离子构成的物质中也是没有分子存在的,此时该物质的化学性质就是由构成它的离子所保持的;例如,氯化钠的化学性质就是由构成它的钠离子和氯离子共同保持的.‎ ‎2.分子的主要特性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四个字.在利用它们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时,一定要先看看与分子的哪一个特性有关,然后再根据该特性进行细致地分析解答之.‎ ‎3.在解释有关物质的性质或变化等问题时,一定要联系着分子与原子的概念、联系和本质区别来进行思考、分析.‎ ‎24.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知识点的认识】元素周期表的具体内容,如图所示:‎ ‎。‎ 一、元素周期表的特点是:‎ ‎1.横向共有7个横行,每一横行叫做一个周期;就是把电子层数相同的各种元素按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或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起来;因此,每一周期的特点是:每一周期中元素的原子的电子层数是相同的,而最外层电子数却依次增多一个;还有,元素周期序数等于该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 ‎2.纵向共有18个纵行,每一个纵行叫做一个族(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就是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各种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列起来;因此,每一主族(过渡元素之外的,即除了最外层电子层以外的电子层的电子数都是排满电子的化学元素)的特点是:主族中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而电子层数依次增多一层;还有,族序数等于最外层电子数。‎ ‎3.元素周期表中的每一个单元格的构成及其含义都是一样的,就拿第13个单元格来说吧,如图所示:,该单元格由四部分构成,其中的“13”是原子序数,“Al”是元素符号,“铝”是元素名称,“26.98”是相对原子质量。‎ ‎4.在元素周期表中,金属元素位居左边,非金属元素一般位居右边(只有氢位居左上角),稀有气体元素位居表的最后一列。‎ 二、元素周期表的应用有:‎ ‎1.可以根据其中的单元格的任意一部分信息(如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或相对原子质量等),查找出其余的各个信息或它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2.原子的结构决定了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而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也可以反映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元素的某些性质。所以,我们可以根据位置去推测它的原子结构和某些性质。概言之,原子结构、元素性质和元素在表中的位置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3.科学家在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指导下,对元素的性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为新元素的发现和预测它们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提供线索。‎ ‎4.由于在周期表中位置靠近的元素性质相近,在周期表的一定区域内寻找元素,发现物质的新用途被视为一种有效的方法。例如,通常用来制造农药的元素,如氟、氯、硫、磷等在周期表里占有一定的区域。对这个区域里的元素进行充分的研究,有助于制造出新品种的农药。又如,可以在周期表里金属与非金属的分界处找到半导体材料;在过渡元素中寻找优良的催化剂和耐高温、耐腐蚀的合金材料,等等。‎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阅读、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并且,经常将其与元素周期表的发现者、物质的组成和构成、物质和元素的性质和类别辨析、核外电子的排布、原子与离子的相互转化、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离子结构示意图、常见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化学符号和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原子的有关数量计算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有时还会根据所给的有关的表达,进行科学地评价、判断正误等。特别是,对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元素符号、原子序数(即核电荷数)及其类别辨析,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些规律及其应用等相关问题的考查,以及对有关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并且还是中考考查这块知识的重中之重。‎ ‎【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自己的生产或生活经验所得,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图表信息)等各种信息资源,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在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指导下,利用元素之间的一些规律性知识来分类学习物质的性质,就使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可循了。‎ ‎2.对于元素周期表中的每一个单元格的构成及其含义,一定要牢记在心。‎ ‎3.关于元素周期表,在初中阶段主要了解和识记前三行(即第一至第三周期)即可。其具体内容,如图所示:。‎ ‎25.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知识点的认识】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分别是指元素符号、化学式和离子符号等及其周围的四种数字所表示的含义.具体内容如下:‎ ‎1.元素符号宏观上表示元素,微观上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例如,H既表示氢元素,还表示一个氢原子;等等.另外,还有一种特殊情况;那就是,部分元素符号还能表示由它所组成的物质等;不过,这些物质必须是由原子构成的才行.实际上,此时元素符号所表示的物质意义,其实是该元素符号的兼职身份(即该物质的化学式)所表示的意义.也就是说,由原子构成的物质的化学式就是组成该物质的元素的元素符号,因此,这类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也就不只是那两个基本意义了;它还能表示物质及其组成或构成等.例如,Fe除了表示铁元素和一个铁原子以外,还能表示铁这种物质、铁是由铁元素组成的、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等.‎ ‎2.化学式宏观上表示物质及其组成,微观上表示该物质的构成.如果构成该物质的粒子是原子,那么它还能表示元素和一个该原子;如果构成该物质的粒子是分子,它除了表示一个该分子外,还表示该分子的构成;等等.当然,有时根据物质的化学式,结合所给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还能计算出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其中的元素质量比或某元素的质量分数,等等.具体的表述是这样的:(1)由原子构成的物质的化学式的意义,以铁(Fe)为例,它除了表示铁这种物质、铁由铁元素组成、铁由铁原子构成以外,还能表示铁元素和一个铁原子,等等.(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化学式的意义,以水(H2O)为例,如图所示:.另外,根据水的化学式(H2O)还可以计算出:①水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8;②水中氢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是1:8;③水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是11.11%,氧元素的是88.89%;等等.(3)由离子构成的物质的化学式的意义,以氯化钠(NaCl)为例,它既表示氯化钠这种物质,又表示氯化钠由钠元素和氯元素组成,还表示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等等.‎ ‎3.离子符号整体上表示一个该离子,右上角表示一个该离子带几个单位的正或负电荷.‎ ‎4.四种数字的含义是这样的:(1)化学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微粒的个数.例如,2H2表示2个氢分子;2H表示两个氢原子,2H+表示两个氢离子,等等.(2)化学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该微粒中所含该原子的数目.例如,H2表示一个氢分子中含有二个氢原子;SO4‎ 表示一个硫酸根中含有四个氧原子;等等.(3)化学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一个该离子所带的电荷数.例如,H+表示一个氢离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SO42﹣表示一个硫酸根离子带二个单位的负电荷;等等.(4)化学符号正上方的数字,表示在该化合物里该元素或原子团所显的化合价.例如,H2O﹣2表示在水中氧元素显﹣2价;NaOH﹣1表示在氢氧化钠中氢氧根显﹣1价;等等.‎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阅读、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并且,经常将其与“元素符号的意义、化学式的意义、离子符号的意义、化合价、物质的组成和构成、分子的构成”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有时还会根据所给的有关的表达,进行科学地评价、判断正误等.特别是,对“根据化学符号表述它及其周围四种数字的意义、根据相关的意义来书写其相应的化学符号”等相关问题的考查,以及对有关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考查,一直是多年来中考命题的热点,并且还是中考考查这块知识的重中之重.‎ ‎【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图表信息)等各种信息资源,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化学符号前面的数字跟化学符号中所有元素符号和数字都有关系.并且,此时的化学符号只有微观含义,不能再表示其宏观含义了.但是,化学符号中的数字跟其前面的数字是无关的.例如,在2H2中,前面的2表示2个氢分子(它与右下角的2是有关系的,当没有这个2时,它就表示2个氢原子了);右下角的2表示1个氢分子含有2个氢原子(它与前面的2是无关的).‎ ‎2.在根据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所表示的意义,来书写相应的化学符号时,一定要规范、准确,不可丢三落四.‎ ‎26.反应类型的判定 反应类型的判定 ‎【知识点的认识】反应类型的判定主要是指四大基本反应类型(即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的判定.判定的方法就是结合它们的概念和相应的通式,根据它们各自的特点来细心地判定.当然,有时也对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进行判定.判定方法是从物质得、失氧(即氧元素)的角度来判定的;物质得氧的反应是氧化反应,物质失氧的反应是还原反应.‎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反应类型的判定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阅读、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并且,经常将其与“化合反应及应用、分解反应及应用、置换反应及应用、复分解反应及应用、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文字表达式或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反应类型的判定方法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有时还会根据所给的有关的表达,进行科学地评价、判断正误等.特别是,对文字表达式或化学方程式的反应类型的判别等相关问题的考查,以及对有关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并且还是中考考查这块知识的重中之重.‎ ‎【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反应类型的判定方法,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等.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图表信息)等各种信息资源,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对于四大基本反应类型的判定,一定要分析好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在判定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时还要同时关注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 ‎2.对于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判定,主要看物质是得氧还是失氧,并且,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往往是同时发生在同一个化学反应中,也就是常说的氧化还原反应(这些在高中化学中会进一步地学习).‎ ‎27.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知识点的认识】质量守恒定律是指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从微观来说,该定律成立的原因是:“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三不变”.该定律的含义是:“宏观上的‘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元素的种类、各元素质量’和微观上的‘原子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原子的质量不变’六不变”.‎ 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 ‎1.解释一些实验事实,例如,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后的生成物的质量比原来细铁丝的质量大了.利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为:“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即六不变)中的“‎ 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不变”可知,参加化学反应的铁和氧气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四氧化三铁的质量;所以,生成物四氧化三铁的质量比原来细铁丝的质量大了”.‎ ‎2.推测一些物质的元素组成,例如,生物的呼吸作用可以表示为“有机物+氧气 二氧化碳+水+能量”.以下有关有机物的组成元素推断正确的是(  )‎ A.只含碳元素 B.只含碳元素和氧元素 C.一定含碳、氢、氧三种元素 D.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即六不变)中的“元素的种类不变”可知,生成物所含的碳、氢、氧三种元素中的碳元素和氢元素一定来自于有机物,至于氧元素可能全部来自于氧气,也可能部分来自于氧气,另一部分则来自于有机物;所以,选项D是正确的.‎ ‎3.推断一些物质的化学式,例如,一氧化氮是空气的主要污染物之一.近年来又发现生物体内存在少量一氧化氮,它有扩张血管、增强记忆的功能;这成为当前生命科学的热点.工业上制取一氧化氮的化学方程式为:4X+5O2=4NO+6H2O,则X的化学式为 NH3 .‎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即六不变)中的“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数目不变”可知,X中应该含有氮元素和氢元素,其化学式中应该含有氮原子和氢原子,并且其原子个数分别是1和3;所以,答案应该是“NH3”.‎ ‎4.计算有关物质的质量,例如,现将10gA和足量的B混合加热,使它们发生化学反应,10gA完全反应后,生成15gC,则参加反应B的质量是 5g .‎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即六不变)中的“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不变”可知,反应物B的质量等于生成物C与反应物A的质量之差(即15g﹣10g).‎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阅读、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并且,经常将其与“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反应,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物质的元素组成,元素在化学变化过程中的特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化学反应的实质,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化学方程式的配平、书写、判断对错和有关计算”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有时还会根据所给的有关的表达,进行科学地评价、判断正误等.特别是,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及其成立的原因、含义和4个方面应用等相关问题的考查,以及对有关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并且还是中考考查这块知识的重中之重.‎ ‎【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自己的生产或生活经验所得,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图表信息)等各种信息资源,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对于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要抓住概念中的“参加”、“化学反应”、“质量”、“总和”这样四个关键词.由此可知:(1)没有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不能计算在内;(2)质量守恒定律的使用范围是使用于所有的化学反应(即化学变化),而对物理变化无效;(3)质量守恒定律是指质量守恒,而非体积守恒等;(4)质量守恒定律是指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而非某物质的质量.‎ ‎2.对于定律成立的原因,可以从化学反应的实质上来推断(即“三不变”造成的).‎ ‎3.对于定律的应用,一定要抓住它的含义(即“六不变”),细心地进行套用.‎ ‎28.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知识点的认识】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一般有四步:‎ ‎1.根据实验事实,在式子的左、右两边分别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并在式子的左、右两边之间画一条短线;当反应物或生成物有多种时,中间用加号(即“+”)连接起来.‎ ‎2.配平化学方程式,并检查后,将刚才画的短线改写成等号(表示式子左、右两边每一种元素原子的总数相等).‎ ‎3.标明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因为化学反应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发生);如点燃、加热(常用“△”号表示)、催化剂、通电等.并且,一般都写在等号的上面,若有两个条件,等号上面写一个下面写一个,等等.‎ ‎4.注明生成物中气体或固体的状态符号(即“↑”、“↓”);一般标注在气体或固体生成物的化学式的右边.但是,如果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有气体或固体时,其状态符号就不用标注了.‎ 书写文字表达式的步骤一般分为两步:‎ ‎1.根据实验事实,将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名称分别写在式子的左、右两边,并在式子的左、右两边之间标出一个指向生成物的箭头(即“→”);当反应物或生成物有多种时,中间用加号(即“+”)连接起来.‎ ‎2.标明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因为化学反应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发生);如点燃、加热、催化剂、通电等.并且,一般都写在箭头的上面,若有两个条件,箭头上面写一个下面写一个,等等.‎ 书写电离方程式的步骤一般也分为两步:‎ ‎1.在式子的左、右两边分别写出反应物的化学式和电离产生的阴、阳离子符号,并在式子的左、右两边之间画一条短线;阴、阳离子符号的中间用加号(即“+”)连接起来.‎ ‎2.将阴、阳离子的原形的右下角的个数,分别配在阴、阳离子符号的前面,使阳离子和阴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的总数相等(即溶液不显电性);检查好后,将刚才画的短线改写成等号即可.当然,也可以,根据阴、阳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利用最小公倍数法,在阴、阳离子符号的前面,配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使阴、阳离子所带的电荷总数相等(即溶液不显电性).‎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或电离方程式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阅读、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并且,经常将其与“常见物质的化学性质、元素符号和化学式的书写和意义、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化学方程式的读法和含义、溶解现象和溶解原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的构成、物质的电离、溶液的导电性及其原理分析、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或电离方程式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有时还会根据所给的有关的表达,进行科学地评价、判断正误等.特别是,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相关问题的考查,以及对有关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并且还是中考考查这块知识的重中之重.‎ ‎【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或电离方程式,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等.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图表信息)等各种信息资源,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对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可以联系着质量守恒定律、元素符号和化学式的书写及其意义、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常见物质的状态等相关知识细心地进行书写.并且,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可以简记为“写、配、标、注”四个字.‎ ‎2.在书写电离方程式时,可以联系着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物质的电离、溶液的导电性及其原理分析、化学式和离子符号的书写、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等相关知识,来理解、分析和书写即可.其中,最关键的是从化学式的哪个地方电离开来,产生相应的阴、阳离子;技巧是根据元素或原子团的正、负化合价来将其分离开来,切记原子团要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不可将其划分开来.还要注意,电离出来的阴、阳离子的电荷总数一定是相等的,即整个溶液不显电性.‎ ‎29.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知识点的认识】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的步骤一般分为六步:‎ ‎1.设未知量,即﹣﹣﹣的质量为x.‎ ‎2.书写用到的化学方程式(即写→配→标→注),特别是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是至关重要的.‎ ‎3.将用到的物质的质量关系标注在相应的化学式的正下方;上行是相对质量关系(即利用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乘以相应的化学计量数得来的),下行是纯物质质量(即已知量和未知量x).‎ ‎4.列计算用到比例式,即上行的相对质量比等于下行的实际质量比.‎ ‎5.求算结果,注意一定要有单位.‎ ‎6.写出简明的答案,一般是问什么就答什么.‎ 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的格式,以“工业上,高温煅烧石灰石(主要成分为CaCO3)可制得生石灰(CaO)和二氧化碳.如果制取10t氧化钙,需要碳酸钙多少吨?”为例,介绍如图所示:.‎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步骤和格式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阅读、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并且,经常将其与“书写化学方程式、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元素符号和化学式的意义、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化学方程式的读法和含义、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含杂质物质的化学反应的有关计算”‎ 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和计算题;主要是以计算题为主.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步骤和格式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有时还会根据所给的有关的表达,进行科学地评价、判断正误等.特别是,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化学方程式的读法和含义、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含杂质物质的化学反应的有关计算”等相关问题的考查,以及对有关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并且还是中考考查这块知识的重中之重.‎ ‎【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步骤和格式,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等.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图表信息)等各种信息资源,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的审题是非常关键的,一般是抓住“三找”;即一找化学反应方程式,二找已知量和未知量x,三找用到的相对质量关系.‎ ‎2.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步骤和格式,一般可以简记为:“六步七行”.其中的“六步”,又可以对应着简记为:“设、方、质(分为相对质量和实际质量两行)、比、算、答”.‎ ‎3.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计算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1)设未知量x时,x的后面不要带单位;(2)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时候,切记严格地按照“写→配→标→注”步骤细心书写;(3)找质量关系时,最好先找下一行的实际质量关系(即已知量和未知量),然后再对应着找上一行的相对质量关系.并且,切记将它们都写在相应的化学式的正下方,分居上下两行.(4)列比例式时,要按照“上一行的相对质量比等于下一行的实际质量比”的顺序来列;保证是对应比相等.(5)求算x时,可以参考着化学方程式下面的两行质量关系中的上下或左右的倍数关系来求算.当没有倍数关系时,再按照一般的方法来求算便是.(6)在写答案时,只需要简明扼要地答出关键语句即可.‎ ‎30.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知识点的认识】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主要有如下三种:‎ ‎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如森林失火时,经常砍到一条带树木(即造隔离带).‎ ‎2.隔绝氧气或空气;如油锅着火时,可盖严锅盖.‎ ‎3.使温度降低着火点以下,如用嘴吹灭燃烧的蜡烛.‎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阅读、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并且,经常将其与“燃烧与燃烧的条件、常用物质的性质、几种常用的灭火器”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有时还会根据所给的有关的表达,进行科学地评价、判断正误等.特别是,对“利用灭火的原理和方法来设计灭火的方案,或分析、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等相关问题的考查,以及对有关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并且还是中考考查这块知识的重中之重.‎ ‎【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等.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自己的生产或生活经验所得,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图表信息)等各种信息资源,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所谓灭火,实际上就是破坏燃烧的条件,使燃烧反应停止.因此,可以根据燃烧的条件来分析、推断和理解.值得一提的是:燃烧发生时,燃烧的三个条件需要同时满足才可;但是,灭火时,就没有不要将燃烧的三个条件同时破坏,只要其一被破坏,即可达到灭火之目的.当然,三个条件同时就破坏更能灭火了.‎ ‎2.如果采用第三种原理和方法来灭火,那么在表达时一定要注意是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或降温至着火点以下),而不能说成降低着火点.因为着火点是物质固有的本身的属性,一般是不变的.‎ ‎31.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 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 ‎【知识点的认识】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主要指以下三个方面:‎ ‎1.在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方面:在《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加快新能源开发,推进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完善油气管网,扩大油气战略储备;发展海洋经济,坚持陆海统筹,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科学规划海洋经济发展,发展海洋油气等产业,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保护海岛、海岸带和海洋生态环境;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积极有序发展新一代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等产业,切实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2.在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方面:在《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还提出,要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加强矿产资源综合利用,鼓励产业废物循环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落实节约优先战略,全面实行资源利用总量控制、供需双向调节、差别化管理.‎ ‎3.在新能源开发的方面:现代社会对能量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化学反应提供的能量已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目前,人们正在利用和开发其他新能源,如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能和潮汐能等.这些能源的利用,不但可以部分解决化石能源面临耗尽的问题,还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如图所示:.‎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阅读、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并且,经常将其与“常用燃料的使用与其对环境的影响、化石燃料及其综合利用、海洋中的资源、对海洋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废弃金属对环境的污染、金属的回收利用及其重要性、塑料制品的回收及再生、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工业‘三废’处理的必要性和一般原则、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液的危害、常见污染物的来源、危害及治理”‎ 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有时还会根据所给的有关的表达,进行科学地评价、判断正误等.特别是,对“与环境污染及防治有关的化学知识点、有关回收利用的知识点、新能源的开发”等相关问题的考查,以及对有关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并且还是中考考查这块知识的重中之重.‎ ‎【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自己从生产、生活、电视、报纸或网络中了解到相关信息等,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图表信息)等各种信息资源,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 ‎32.几种常见的与化学有关的图标 几种常见的与化学有关的图标 ‎【知识点的认识】几种常见的与化学有关的图标,是指一些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常用的化学品标志,以及节水、节能、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标志等等.具体如图所示:‎ ‎.‎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几种常见的与化学有关的图标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阅读、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并且,经常将其与“加油站、各种矿坑和公共场所等防范爆炸的措施,易燃物和易爆物安全知识,燃烧、爆炸、缓慢氧化和自燃,燃烧和爆炸实验,氢气的化学性质与燃烧实验,氢气的爆鸣实验,一氧化碳和甲烷的化学性质,氢气、一氧化碳、甲烷等可燃性气体的验纯,节水、节能和可不可回收”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几种常见的与化学有关的图标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有时还会根据所给的有关的表达,进行科学地评价、判断正误等.特别是,对“加油站、各种矿坑和公共场所等防范爆炸的措施,燃烧、爆炸、缓慢氧化和自燃,燃烧和爆炸实验,氢气、一氧化碳和甲烷的化学性质及其验纯,节水、节能和可不可回收”等相关问题的考查,以及对有关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并且还是中考考查这块知识的重中之重.‎ ‎【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几种常见的与化学有关的图标,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自己从生产、生活、电视、报纸或网络中了解到相关信息等,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图表信息)等各种信息资源,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 值得一提的是:化学命题的时候,经常将这些图标与交通图标等混在一起.因此,平时一定要多积累一些相关的图标类信息,以便考试时能够顺利地将这些图标与交通图标等区分开来.‎ ‎33.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对人和环境的影响 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对人和环境的影响 ‎【知识点的认识】合成材料的使用主要是指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这三大合成材料的利用.具体情况分别例谈如下“‎ ‎1.塑料,它的应用十分广泛,目前工业生产的塑料已有几百种,其中常用的也有60多种,使用最多的是聚乙烯塑料和聚氯乙烯塑料.它们的具体应用可谓是不言而喻、举不胜举.下面略举几例,还有塑料制品的应用范围;如图所示:. ‎ ‎2.合成纤维,它的品种不同,各具有某些独特性能和用途也不尽相同.例如,耐高温纤维(如聚苯咪唑纤维等)、耐高温腐蚀纤维(如聚四氟乙烯等,可作不粘锅的内衬)、高强度纤维(如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等)、耐辐射纤维(如聚酰亚胺纤维等).另外,还有阻燃纤维、高分子光导纤维等.我们穿的衣服通常是由纤维织成的.棉和羊毛等属于天然纤维,涤纶(的确良)、锦纶(尼龙)和腈纶等属于合成纤维.合成纤维的强度高、弹性好、耐磨和能耐化学腐蚀,但它的吸水性和透气性较差.因此,合成纤维常常与棉纤维或羊毛纤维混合纺织,使衣服穿起来既舒适又挺括.‎ ‎3.合成橡胶,人们常用的合成橡胶主要有丁苯橡胶、顺丁橡胶和氯丁橡胶等.合成橡胶与天然橡胶相比,具有高弹性、绝缘性、耐油和耐高温等性能,因而广泛应用于工农业、国防、交通及日常生活中.如图所示:‎ ‎.‎ 至于合成材料的使用对人和环境的影响,主要是指合成材料的应用与发展,大大方便了人类的生活.但是,合成材料废弃物的急剧增加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其中废弃塑料带来的“白色污染”尤为严重.这是因为大部分塑料在自燃环境中很难降解(即聚合物在自然环境中被微生物或光照分解为小分子),长期堆积会破坏土壤,污染地下水,危害海洋生物的生存;而且如果焚烧含氯塑料(即代号“03”﹣﹣PVC聚氯乙烯塑料),会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氯化氢气体等,从而引起空气污染.‎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对人和环境的影响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阅读、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并且,经常将其与“三大合成材料及其判别和应用、白色污染、塑料制品的回收利用和降解、空气的污染、目前空气的环境问题、有机高分子材料分类及鉴别、常见污染物的来源及其危害和治理”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对人和环境的影响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有时还会根据所给的有关的表达,进行科学地评价、判断正误等.特别是,对“三大合成材料及其判别和应用、白色污染、塑料制品的回收利用和降解”等相关问题的考查,以及对有关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并且还是中考考查这块知识的重中之重.‎ ‎【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对人和环境的影响,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自己从生产、生活、电视、报纸或网络中了解到相关信息等,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图表信息)等各种信息资源,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日期:2019/6/20 9:20:56;用户:初中化学;邮箱:xmflshbhx@xyh.com;学号:27628524‎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