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浙江省金华市中考数学试卷(全解全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0年浙江省金华市中考数学试卷(全解全析)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30分)‎ ‎1、(2010•金华)在﹣3,﹣‎3‎,﹣1,0这四个实数中,最大的是(  )‎ ‎ A、﹣3 B、﹣‎‎3‎ ‎ C、﹣1 D、0‎ 考点:实数大小比较。‎ 分析:由于正数、0大于所有负数,根据这个法则即可比较四个数的大小.‎ 解答:解:∵|﹣3|=3,|﹣‎3‎|=‎3‎,|﹣1|=1,‎ ‎3>‎3‎>1,‎ ‎∴﹣3<﹣‎3‎<﹣1,‎ 又因为0大于一切负数,‎ 所以﹣3<﹣‎3‎<﹣1<0.‎ 故选D.‎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实数的大小的比较,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可以采用作差法、取近似值法等.‎ 实数大小比较法则:‎ ‎(1)正数大于0,0大于负数,正数大于负数;‎ ‎(2)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2、(2010•金华)据报道,5月28日参观2010上海世博会的人数达35.6万,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数35.6万是(  )‎ ‎ A、3.56×101 B、3.56×104‎ ‎ C、3.56×105 D、35.6×104‎ 考点: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大的数。‎ 专题:应用题。‎ 分析:应先把35.6万整理为用个表示的数,科学记数法的一般形式为:a×10n,在本题中a为3.56,10的指数为整数数位减1.‎ 解答:解:35.6万=356 000=3.56×105.故选C.‎ 点评:将一个绝对值较大的数写成科学记数法a×10n的形式时,其中1≤|a|<10,n为比整数位数少1的数.‎ ‎3、(2010•金华)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P(﹣1,3)位于(  )‎ ‎ A、第一象限 B、第二象限 ‎ C、第三象限 D、第四象限 考点:点的坐标。‎ 分析:应先判断出所求点的横纵坐标的符号,进而判断点所在的象限.‎ 解答:解:因为点P(﹣1,3)的横坐标是负数,纵坐标是正数,所以点P在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第二象限.故选B.‎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好四个象限的点的坐标的符号特征:第一象限正正,第二象限负正,第三象限负负,第四象限正负.‎ ‎4、(2010•金华)图中几何体的主视图是(  )‎ ‎ A、 B、‎ ‎ C、 D、‎ 考点: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 分析:根据实物的形状和主视图的概念判断即可.‎ 解答:解:图中几何体的主视图如选项B所示.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三视图的知识,主视图是从物体的正面看得到的视图,解答时学生易将三种视图混淆而错误的选其它选项.‎ ‎5、(2010•金华)小明的讲义夹里放了大小相同的试卷共12页,其中语文4页、数学2页、英语6页,他随机地从讲义夹中抽出1页,抽出的试卷恰好是数学试卷的概率为(  )‎ ‎ A、‎1‎‎2‎ B、‎‎1‎‎3‎ ‎ C、‎1‎‎6‎ D、‎‎1‎‎12‎ 考点:概率公式。‎ 分析:根据随机事件概率大小的求法,找准两点:‎ ‎①符合条件的情况数目;‎ ‎②全部情况的总数.‎ 二者的比值就是其发生的概率的大小.‎ 解答:解:∵小明的讲义夹里放了大小相同的试卷共12页,数学2页,‎ ‎∴他随机地从讲义夹中抽出1页,抽出的试卷恰好是数学试卷的概率为‎2‎‎12‎=‎1‎‎6‎.‎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概率的求法与运用,一般方法为:如果一个事件有n种可能,而且这些事件的可能性相同,其中事件A出现m种结果,那么事件A的概率P(A)=mn.‎ ‎6、(2010•金华)如图,△ABC内接于⊙O,∠A=40°,则∠BOC的度数为(  )‎ ‎ A、20° B、40°‎ ‎ C、60° D、80°‎ 考点:圆周角定理。‎ 分析:可由同弧所对的圆周角、圆心角的关系求出∠BOC的度数.‎ 解答:解:∵∠BOC、∠A是同弧所对的圆心角和圆周角,‎ ‎∴∠BOC=2∠A=80°;故选D.‎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圆周角定理:同弧所对的圆周角是圆心角的一半.‎ ‎7、(2010•金华)如果a﹣3b=﹣3,那么代数式5﹣a+3b的值是(  )‎ ‎ A、0 B、2‎ ‎ C、5 D、8‎ 考点:代数式求值。‎ 专题:整体思想。‎ 分析:将a﹣3b=﹣3整体代入即可求出所求的结果.‎ 解答:解:∵a﹣3b=﹣3,代入5﹣a+3b,得5﹣a+3b=5﹣(a﹣3b)=5+3=8.‎ 故选D.‎ 点评:代数式中的字母表示的数没有明确告知,而是隐含在题设中,可以利用“整体代入法”求代数式的值.‎ ‎8、(2010•金华)已知抛物线y=ax2+bx+c的开口向下,顶点坐标为(2,﹣3),那么该抛物线有(  )‎ ‎ A、最小值﹣3 B、最大值﹣3‎ ‎ C、最小值2 D、最大值2‎ 考点:二次函数的最值。‎ 分析:根据抛物线开口向下和其顶点坐标为(2,﹣3),可直接做出判断.‎ 解答:解:因为抛物线开口向下和其顶点坐标为(2,﹣3),‎ 所以该抛物线有最大值﹣3.‎ 故选B.‎ 点评:求二次函数的最大(小)值有三种方法:第一种可由图象直接得出,第二种是配方法,第三种是公式法.‎ ‎9、(2010•金华)如图,若A是实数a在数轴上对应的点,则关于a,﹣a,1的大小关系表示正确的是(  )‎ ‎ A、a<1<﹣a B、a<﹣a<1‎ ‎ C、1<﹣a<a D、﹣a<a<1‎ 考点:实数与数轴。‎ 分析:根据数轴可以得到a<1<﹣a,据此即可确定哪个选项正确.‎ 解答:解:∵实数a在数轴上原点的左边,‎ ‎∴a<0,但|a|>1,﹣a>1,‎ 则有a<1<﹣a.‎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实数与数轴的对应关系,数轴上的数右边的数总是大于左边的数 ‎10、(2010•金华)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中,AB∥CD,对角线AC平分∠BAD,∠B=60°,CD=2cm,则梯形ABCD的面积为(  )cm2.‎ ‎ A、3‎3‎ B、6‎ ‎ C、6‎3‎ D、12‎ 考点:等腰梯形的性质。‎ 分析:作CE垂直AB于点E.作CF平行AD交AB于F.此时等腰梯形被分为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等边三角形,由已知可得到AD=DC=BC,从而吉求得CE的长,再根据梯形的面积公式计算即可.‎ 解答:解:如图,作CE垂直AB于点E.作CF平行AD交AB于F.‎ 已知对角线AC平分∠BAD,∠B=∠A=60°⇒∠DAC=∠CAB=30°⇒DA=DC=BC=2‎ 又因为AD∥CF⇒∠CFB=∠B=60°⇒△BCF为等边三角形 根据勾股定理可求出CE=‎2‎‎2‎‎﹣‎‎1‎‎2‎=‎‎3‎ AB=AF+BF=4‎ 故等腰梯形的面积为(2+4)×‎3‎‎×‎‎1‎‎2‎=3‎3‎.‎ 点评:本题需要辅助线的帮助,主要考查的是等腰梯形的性质以及梯形的面积公式.‎ 二、填空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24分)‎ ‎11、(2010•丽水)分解因式:x2﹣9= .‎ 考点:因式分解-运用公式法。‎ 分析:本题中两个平方项的符号相反,直接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解答:解:x2﹣9=(x+3)(x﹣3).‎ 点评:主要考查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熟记能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多项式的特征,即“两项、异号、平方形式”是避免错用平方差公式的有效方法.‎ ‎12、(2010•金华)分式方程‎1‎x﹣2‎=1的解是x= .‎ 考点:解分式方程。‎ 专题:计算题。‎ 分析:观察可得最简公分母是(x﹣2),方程两边乘最简公分母,可以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求解.‎ 解答:解:方程的两边同乘(x﹣2),得 ‎1=x﹣2,‎ 解得x=3,‎ 检验:把x=3代入(x﹣2)=1≠0,‎ 故原方程的解为:x=3.‎ 点评:(1)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想是“转化思想”,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求解.‎ ‎(2)解分式方程一定注意要验根.‎ ‎13、(2010•金华)如果半径为3cm的⊙O1与半径为4cm的⊙O2内切,那么两圆的圆心距O1O2= cm.‎ 考点: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分析:本题直接告诉了两圆的半径及位置关系,根据数量关系与两圆位置关系的对应情况便可直接得出答案.外离,则P>R+r;外切,则P=R+r;相交,则R﹣r<P<R+r;内切,则P=R﹣r;内含,则P<R﹣r.(P表示圆心距,R,r分别表示两圆的半径).‎ 解答:解:根据两圆内切时,圆心距等于两圆半径差,得 圆心距O1O2=4﹣3=1cm.‎ 点评:本题考查了由已知位置关系及两圆半径,求圆心距的方法.‎ ‎14、(2010•金华)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若△ABC与△A1B1C1关于E点成中心对称,则对称中心E点的坐标是 .‎ 考点:坐标与图形变化-旋转;中心对称图形。‎ 分析:连接对应点AA1、CC1,根据对应点的连线经过对称中心,则交点就是对称中心E点,在坐标系内确定出其坐标.‎ 解答:解:连接AA1、CC1,则交点就是对称中心E点.‎ 观察图形知,E(3,﹣1).‎ 点评:此题考查了中心对称的性质:对应点的连线经过对称中心,且被对称中心平分.确定E点位置是关键.‎ ‎15、(2010•金华)已知二次函数y=﹣x2+2x+m的部分图象如图所示,则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2x+m=0的解为 .‎ 考点: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 分析:由二次函数y=﹣x2+2x+m的部分图象可以得到抛物线的对称轴和抛物线与x轴的一个交点坐标,然后可以求出另一个交点坐标,再利用抛物线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与相应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关系即可得到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2x+m=0的解.‎ 解答:解:依题意得二次函数y=﹣x2+2x+m的对称轴为x=1,与x轴的一个交点为(3,0),‎ ‎∴抛物线与x轴的另一个交点横坐标为1﹣(3﹣1)=﹣1,‎ ‎∴交点坐标为(﹣1,0)‎ ‎∴当x=﹣1或x=3时,函数值y=0,‎ 即﹣x2+2x+m=0,‎ ‎∴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2x+m=0的解为x1=﹣1或x2=3.‎ 故填空答案:x1=﹣1或x2=3.‎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二次函数的对称性,以及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横坐标与相应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关系.‎ ‎16、(2010•金华)如图在边长为2的正方形ABCD中,E,F,O分别是AB,CD,AD的中点,以O为圆心,以OE为半径画弧EF.P是EF上的一个动点,连接OP,并延长OP交线段BC于点K,过点P作⊙O的切线,分别交射线AB于点M,交直线BC于点G.若BGBM=3,则BK= .‎ 考点:切线的性质。‎ 专题:动点型。‎ 分析:根据MG与⊙O相切得OK⊥MG.设直线OK交射线AB于点H,易证∠MGB=∠BHK.根据三角函数定义,cot∠MGB=cot∠BHK=BGBM=3,从而有AH=3,BH=3BK.因为AB=2,所以BH=1,可求BK.‎ 解答:解:设直线OK交射线AB于点H.‎ ‎∵MG与⊙O相切,‎ ‎∴OK⊥MG.‎ ‎∵∠BKH=∠PKG,‎ ‎∴∠MGB=∠BHK.‎ ‎∵cot∠MGB=BGBM=3,‎ ‎∴cot∠BHK=3.‎ ‎∴AH=3AO=3×1=3,‎ BH=3BK.‎ ‎∵AB=2,‎ ‎∴BH=1,‎ ‎∴BK=‎1‎‎3‎.‎ 点评:此题考查了切线的性质及三角函数等知识点,综合性强,难度较大.‎ 三、解答题(共8小题,满分66分)‎ ‎17、(2010•金华)计算:‎(‎3‎)‎‎0‎+‎27‎﹣4cos30°‎ 考点: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零指数幂。‎ 分析:本题涉及零指数幂、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二次根式化简四个考点.在计算时,需要针对每个考点分别进行计算,然后根据实数的运算法则求得计算结果.‎ 解答:解:原式﹦1+3‎3‎﹣2‎3‎(5分) (三式化简对1个(2分),对2个(4分),对3个5分)‎ ‎﹦1+‎3‎. (1分)‎ 点评:本题考查实数的综合运算能力,是各地中考题中常见的计算题型.解决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熟练掌握负整数指数幂、零指数幂、二次根式、绝对值等考点的运算.‎ ‎18、(2010•金华)如图,在△ABC中,D是BC边上的点(不与B,C重合),F,E分别是AD及其延长线上的点,CF∥BE.请你添加一个条件,使△BDE≌△CDF(不再添加其它线段,不再标注或使用其他字母),并给出证明.‎ ‎(1)你添加的条件是: ;‎ ‎(2)证明:‎ 考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专题:证明题;开放型。‎ 分析:(1)由已知可证∠FCD﹦∠EBD,又∠FDC﹦∠EDB,因为三角形全等条件中必须是三个元素,并且一定有一组对应边相等.故添加的条件是:BD=DC(或点D是线段BC 的中点)或FD=ED或CF=BE.‎ ‎(2)以BD=DC为例进行证明,由已知可证∠FCD﹦∠EBD,又∠FDC﹦∠EDB,可根据AAS判定 ‎△BDE≌△CDF.‎ 解答:解:(1)BD=DC(或点D是线段BC的中点)或FD=ED或CF=BE中 任选一个即可.‎ ‎(2)以BD=DC为例进行证明:‎ ‎∵CF∥BE,‎ ‎∴∠FCD﹦∠EBD,‎ 又∵BD=DC,∠FDC﹦∠EDB,‎ ‎∴△BDE≌△CDF(AAS)‎ 点评: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是中考的热点,一般以考查三角形全等的方法为主,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先根据已知条件或求证的结论确定三角形,然后再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看缺什么条件,再去证什么条件.‎ ‎19、(2010•金华)在一个阳光明媚、清风徐来的周末,小明和小强一起到郊外放风筝﹒他们把风筝放飞后,将两个风筝的引线一端都固定在地面上的C处(如图).现已知风筝A的引线(线段AC)长20m,风筝B的引线(线段BC)长24m,在C处测得风筝A的仰角为60°,风筝B的仰角为45°.‎ ‎(1)试通过计算,比较风筝A与风筝B谁离地面更高?‎ ‎(2)求风筝A与风筝B的水平距离.(精确到0.01m;参考数据:sin45°≈0.707,cos45°≈0.707,‎ tan45°=1,sin60°≈0.866,cos60°=0.5,tan60°≈1.732)‎ 考点: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仰角俯角问题。‎ 分析:(1)在直角三角形中,运用三角函数定义求解;‎ ‎(2)利用已知角的余弦函数求CE,CD.距离=CE﹣CD.‎ 解答:解:(1)分别过A,B作地面的垂线,垂足分别为D,E.‎ 在Rt△ADC中,‎ ‎∵AC﹦20,∠ACD﹦60°,‎ ‎∴AD﹦20×sin60°﹦10‎3‎≈17.32.‎ 在Rt△BEC中,‎ ‎∵BC﹦24,∠BEC﹦45°,‎ ‎∴BE﹦24×sin45°﹦12‎2‎≈16.97.‎ ‎∵17.32>16.97,‎ ‎∴风筝A比风筝B离地面更高. (3分)‎ ‎(2)在Rt△ADC中,‎ ‎∵AC﹦20,∠ACD﹦60°,‎ ‎∴DC﹦20×cos60°﹦10.‎ 在Rt△BEC中,‎ ‎∵BC﹦24,∠BEC﹦45°,‎ ‎∴EC﹦BC≈16.97.‎ ‎∴EC﹣DC≈16.97﹣10﹦6.97.‎ 即风筝A与风筝B的水平距离约为6.97m. (3分)‎ 点评:考查仰角的定义,要求学生能借助仰角构造直角三角形并解直角三角形.‎ ‎20、(2010•金华)已知二次函数y=ax2+bx﹣3的图象经过点A(2,﹣3),B(﹣1,0).‎ ‎(1)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2)填空:要使该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只有一个交点,应把图象沿y轴向上平移 个单位.‎ 考点: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解析式;二次函数图象与几何变换;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 分析:(1)将A(2,﹣3),B(﹣1,0)代入y=ax2+bx﹣3,用待定系数法即可求得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2)利用顶点坐标公式可求出图象沿y轴向上平移的单位.‎ 解答:解:(1)由已知,有‎&4a+2b﹣3=﹣3‎‎&a﹣b﹣3=0‎,即‎&4a+2b=0‎‎&a﹣b=3‎,解得‎&a=1‎‎&b=﹣2‎ ‎∴所求的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x2﹣2x﹣3.‎ ‎(2)∵﹣b‎2a=1,‎4ac﹣‎b‎2‎‎4a=﹣4.‎ ‎∴顶点坐标为(1,﹣4).‎ ‎∵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只有一个交点,‎ ‎∴应把图象沿y轴向上平移4个单位.‎ 点评:考查利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关系式时,要根据题目给定的条件,选择恰当的方法设出关系式,从而代入数值求解.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只有一个交点,即顶点的纵坐标为0.‎ ‎21、(2010•金华)如图,AB是⊙O的直径,C是BD的中点,CE⊥AB于E,BD交CE于点F.‎ ‎(1)求证:CF﹦BF;‎ ‎(2)若CD﹦6,AC﹦8,则⊙O的半径为 ,CE的长是 .‎ 考点:圆周角定理;勾股定理;垂径定理;圆心角、弧、弦的关系。‎ 专题:计算题。‎ 分析:(1)要证明CF﹦BF,可以证明∠1=∠2;AB是⊙O的直径,则∠ACB﹦90°,又知CE⊥AB,则∠CEB﹦90°,则∠2﹦90°﹣∠A﹦∠1,∠1﹦∠A,则∠1=∠2;‎ ‎(2)在直角三角形ACB中,AB2=AC2+BC2,又知,BC=CD,所以可以求得AB的长,即可求得圆的半径;再根据三角形相似可以求得CE的长.‎ 解答:解:(1)证明:‎ ‎∵AB是⊙O的直径,‎ ‎∴∠ACB﹦90°‎ 又∵CE⊥AB,‎ ‎∴∠CEB﹦90°‎ ‎∴∠2﹦90°﹣∠A﹦∠1‎ 又∵C是弧BD的中点,‎ ‎∴∠1﹦∠A ‎∴∠1﹦∠2,‎ ‎∴CF﹦BF;‎ ‎(2)∵∠ACB﹦90°‎ ‎∴AB2=AC2+BC2‎ 又∵BC=CD,‎ ‎∴AB2=64+36=100‎ ‎∴AB=10,‎ ‎⊙O的半径为5,CE的长是‎24‎‎5‎.‎ 点评:本题考查垂弦定理、圆心角、圆周角的应用能力.‎ ‎22、(2010•金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7.1级强烈地震,给玉树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灾难发生后,实验中学举行了爱心捐款活动,全校同学纷纷拿出自己的零花钱,踊跃捐款支援灾区人民﹒小慧对捐款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抽取了40‎ 名同学的捐款数据,把数据进行分组、列频数分布表后,绘制了频数分布直方图.图中从左到右各长方形高度之比为3:4:5:7:1(如图).‎ ‎(1)捐款20元这一组的频数是 ;‎ ‎(2)40名同学捐款数据的中位数是 ;‎ ‎(3)若该校捐款金额不少于34500元,请估算该校捐款同学的人数至少有多少名?‎ 考点:频数(率)分布直方图;用样本估计总体;中位数。‎ 专题:图表型。‎ 分析:(1)先根据长方形高度之比计算出每一组的人数,从左到右第四组的人数即是第四组的频数;‎ ‎(2)第20位和第21位的平均数是中位数;‎ ‎(3)34500÷捐款的平均数=该校捐款同学的人数 解答:解:(1)40÷(3+4+5+7+1)×7=14,‎ ‎(2)第一组有6人,第二组有8人,第三组有10人,第五组有2人.第20个和第21个数都落在捐15元的这组内,则中位数为15元;‎ 故填14;15.‎ ‎(3)抽出的40名同学的平均数=(6×5+8×10+10×15+14+20+2×30)÷40=15‎ 设该校捐款的同学有x人,由题意得15x≥34500‎ 解得x≥2300‎ 答:该校捐款的同学至少有2300人.‎ 点评:本题考查读频数分布直方图的能力和利用统计图获取信息的能力.利用统计图获取信息时,必须认真观察、分析、研究统计图,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解决问题.注意找中位数的时候一定要先排好顺序,然后再根据奇数和偶数个来确定中位数.如果数据有奇数个,则正中间的数字即为所求;如果是偶数个,则找中间两位数的平均数.‎ ‎23、(2010•金华)已知点P的坐标为(m,0),在x轴上存在点Q(不与P点重合),以PQ为边作正方形PQMN,使点M落在反比例函数y=﹣‎2‎x的图象上.小明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探究,发现不论m取何值,符合上述条件的正方形只有两个,且一个正方形的顶点M在第四象限,另一个正方形的顶点M1在第二象限.‎ ‎(1)如图所示,若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为y=﹣‎2‎x,P点坐标为(1,0),图中已画出一符合条件的一个正方形PQMN,请你在图中画出符合条件的另一个正方形PQ1M1N1,并写出点M1的坐标;M1的坐标是 .‎ ‎(2)请你通过改变P点坐标,对直线M1M的解析式y﹦kx+b进行探究可得k﹦ ,若点P的坐标为(m,0)时,则b﹦ ;‎ ‎(3)依据(2)的规律,如果点P的坐标为(6,0),请你求出点M1和点M的坐标.‎ 考点:反比例函数综合题;正方形的性质。‎ 专题:探究型。‎ 分析:(1)根据要求,画出符合条件的另一个正方形PQ1M1N1,即可写出点M1的坐标;‎ ‎(2)由于四边形PQMN与四边形PQ1M1N1都是正方形,结合图象分析,可得出M1、P、M三点共线,再求得直线M1M的斜率,代入P点坐标,求得b=m;‎ ‎(3)依据(2)的规律,如果点P的坐标为(6,0),则直线M1M的解析式为y=﹣x+6,又点M(x,y)在反比例函数y=﹣‎2‎x的图象上,故x•(﹣x+6)=﹣2,解此方程,求出x的值,进而得出点M1和点M的坐标.‎ 解答:解:(1)如图,画出符合条件的另一个正方形PQ1M1N1,‎ 则容易看出M1的坐标为(﹣1,2);‎ ‎(2)由于四边形PQMN与四边形PQ1M1N1都是正方形,‎ 则∠MPN=∠Q1PM1=45°,∠Q1PN1=90°,∴∠M1PM=180°,‎ ‎∴M1、P、M三点共线,由tan∠Q1PM1=1,‎ 可知不管P点在哪里,k﹦﹣1;‎ 把x=m代入y=﹣x+b,得b=m;‎ ‎(3)由(2)知,直线M1M的解析式为y=﹣x+6,‎ 则M(x,y)满足x•(﹣x+6)=﹣2,‎ 解得x1=3+‎11‎,x2=3﹣‎11‎,‎ ‎∴y1=3+‎11‎,y2=3﹣‎11‎.‎ ‎∴M1,M的坐标分别为(3﹣‎11‎,3+‎11‎),(3+‎11‎,3﹣‎11‎).‎ 点评:此题综合考查了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正方形等多个知识点.此题难度稍大,综合性比较强,注意对各个知识点的灵活应用.‎ ‎24、(2010•金华)如图,把含有30°角的三角板ABO置入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B两点坐标分别为(3,0)和(0,3‎3‎).动点P从A点开始沿折线AO﹣OB﹣BA运动,点P在AO,OB,BA上运动的面四民.数学兴趣小组对捐款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速度分别为1,‎3‎,2(长度单位/秒).一直尺的上边缘l从x轴的位置开始以‎3‎‎3‎(长度单位/秒)的速度向上平行移动(即移动过程中保持l∥x轴),且分别与OB,AB交于E,F两点﹒设动点P与动直线l同时出发,运动时间为t秒,当点P沿折线AO﹣OB﹣BA运动一周时,直线l和动点P同时停止运动.‎ 请解答下列问题:‎ ‎(1)过A,B两点的直线解析式是 ;‎ ‎(2)当t﹦4时,点P的坐标为 ;当t﹦ ,点P与点E重合;‎ ‎(3)①作点P关于直线EF的对称点P′.在运动过程中,若形成的四边形PEP′F为菱形,则t的值是多少?‎ ‎②当t﹦2时,是否存在着点Q,使得△FEQ∽△BEP?若存在,求出点Q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考点: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解析式;坐标与图形性质;菱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专题:综合题;压轴题;分类讨论。‎ 分析:(1)考查了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 ‎(2)此题要掌握点P的运动路线,要掌握点P在不同阶段的运动速度,即可求得;‎ ‎(3)①此题需要分三种情况分析:点P在线段OA上,在线段OB上,在线段AB上;根据菱形的判定可知:在线段EF的垂直平分线上与x轴的交点,可求的一个;当点P在线段OB上时,形成的是三角形,不存在菱形;当点P在线段BA上时,根据对角线互相平分且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菱形求得.‎ ‎②当t﹦2时,可求的点P的坐标,即可确定△BEP,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即可求得点 Q的坐标,解题时要注意答案的不唯一性.‎ 解答:解:(1)y=﹣‎3‎x+3‎3‎;(4分)‎ ‎(2)(0,‎3‎),t=‎9‎‎2‎;(4分)(各2分)‎ ‎(3)①当点P在线段AO上时,过F作FG⊥x轴,G为垂足(如图1)‎ ‎∵OE=FG,EP=FP,∠EOP=∠FGP=90°‎ ‎∴△EOP≌△FGP,∴OP=PG﹒‎ 又∵OE=FG=‎3‎‎3‎t,∠A=60°,∴AG=FGtan60°‎=‎1‎‎3‎t 而AP=t,∴OP=3﹣t,PG=AP﹣AP=‎2‎‎3‎t 由3﹣t=‎2‎‎3‎t得t=‎9‎‎5‎;(1分)‎ 当点P在线段OB上时,形成的是三角形,不存在菱形;‎ 当点P在线段BA上时,‎ 过P作PH⊥EF,PM⊥OB,H、M分别为垂足(如图2)‎ ‎∵OE=‎3‎‎3‎t,∴BE=3‎3‎﹣‎3‎‎3‎t,∴EF=BEtan60°‎=3﹣‎t‎3‎ ‎∴MP=EH=‎1‎‎2‎EF=‎9﹣t‎6‎,又∵BP=2(t﹣6)‎ 在Rt△BMP中,BP•cos60°=MP 即2(t﹣6)•‎1‎‎2‎=‎9﹣t‎6‎,解得t=‎45‎‎7‎.(1分)‎ ‎②存在﹒理由如下:‎ ‎∵t=2,∴OE=‎2‎‎3‎‎3‎,AP=2,OP=1‎ 将△BEP绕点E顺时针方向旋转90°,得到 ‎△B'EC(如图3)‎ ‎∵OB⊥EF,∴点B'在直线EF上,‎ C点坐标为(‎2‎‎3‎‎3‎,‎2‎‎3‎‎3‎﹣1)‎ 过F作FQ∥B'C,交EC于点Q,‎ 则△FEQ∽△B'EC 由BEFE=B'EFE=CEQE=‎3‎,可得Q的坐标为(﹣‎2‎‎3‎,‎3‎‎3‎)(1分)‎ 根据对称性可得,Q关于直线EF的对称点Q'(﹣‎2‎‎3‎,‎3‎)也符合条件.(1分)‎ 点评:此题考查了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还考查了菱形的性质与判定以及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解题的关键要注意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还要注意答案的不唯一性.‎ 参与本试卷答题和审题的老师有:‎ zhangchao;huangling;Linaliu;lanchong;nhx600;CJX;zhangCF;wdxwwzy;张伟东;zcx;lihongfang;zxw;bjy;zhjh;137-hui;mama258;zhxl;zzz0929;ln_86;csiya;MMCH;kaixinyike。(排名不分先后)‎ ‎2011年2月17日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