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 诗词三首 PPT课件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 诗词三首 PPT课件

13. 诗词三首 1. 掌握“金樽”“歧路”等文言字词的音形义; 掌握有关文学常识。 2. 诵读并 默写 课文,理解诗词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3. 学会鉴赏,学习和了解比兴及用典的手法;感受诗词内涵,体会作者情怀,感悟人生之道。 学习目标 行路难(其一)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水调歌头 行路难 (其一) 李白 作者介绍 李白 ( 701 年- 762 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 唐代 伟大的 浪漫主义 诗人,被后人誉为“ 诗仙 ”,与杜甫并称为 “李杜”。 其 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 《 蜀道难 》《 将进酒 》《 行路难 》 等。 天宝元年,李白 42 岁,经朋友举荐,受玄宗皇帝诏聘来到长安,准备大显身手,建立一番功业。但是此时的玄宗已丧失了早年励精图治的精神,朝政已被奸佞把持;而李白那种不能摧眉折腰的嶙峋傲骨,也根本无法见容于近宦权臣。因此,李白逗留宫中近两年,一直没有得到正式官职,最后竟被玄宗找了个借口逐出长安。几十年的功业追求化为泡影, 李白在政治道路上遭到第一次失败,于是写下《行路难》。 “行路难”是 乐府 (能够配乐的歌诗) 古题 ,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本诗是李白《行路难》组诗的第一首, 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 背景资料 金 樽 ( z ū n )     投 箸 ( zh ù)   冰 塞 川( s è)     歧 路( q í) 济 沧海( j ì) 检查预习 1. 掌握重点字音字形 2. 词语释义 金樽: 斗十千: 珍 羞: 投 箸: 歧路: 长风破浪: 云帆: 济沧海: 一斗酒值十千钱。 同“馐”,美味的事物。 筷子。 岔路。 比喻远大抱负得以实现。 像白云一样的帆船。 济,渡过;沧海,大海。 盛酒器。中国古代的盛酒器具。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停顿得当: 金樽清酒 / 斗十千,玉盘珍羞 / 直万钱。 停杯投箸 / 不能食,拔剑四顾 / 心茫然。 欲渡黄河 / 冰塞川,将登太行 / 雪满山。 闲来垂钓 / 碧溪上,忽复乘舟 / 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 / 会有时,直挂云帆 / 济沧海 。 朗读指导 读 过 本诗后,你知道它的主要内容和主旨是什么吗? 整体感知 诗作以行路难来描写人生道路的坎坷、崎岖不平。反映了诗人面对黑暗污浊社会的苦闷、忧郁和不平,表现了一种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对理想执着追求的精神。 1. 从词语运用的工整和夸张修辞的运用的角度分析诗的第一句。 品味赏析 金樽、玉盘——极言饮食器具之精美 清酒、珍馐——极言酒肴之珍奇    斗十千、直万钱——极言酒、菜之珍贵 可见,亲朋好友为诗人设宴饯行,宴席十分豪华。 2. 第二句中有哪些典型动词和感情色彩强烈的词语?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停” “投”“拔”“顾”这四个连续动作,与“金”“清”“玉”“珍”形成鲜明的对比,与“茫然”放在一起,表现了诗人极度愤懑、抑郁难平的心情。 3. 试分析第三句中的想法手法和夸张修辞的运用。 “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了人生道路艰难险阻。李白本是个积极 入 世的人,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历史上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宏大的事业,可是受诏入京后,皇帝却没有重用,而且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像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性格的人,从“拔剑四顾”开始,他就表示 了 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 4. 请说说第四句中典故的出处,并分析它们的表达作用。 垂钓碧溪: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载 , 吕尚 ( 姜太公 ) 曾在渭水边垂钓 , 后来遇到周文王 , 被重用。 乘舟梦日边:传说伊尹在受成汤重用前 , 曾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旁边。 “垂钓碧溪”“乘舟梦日”的典故,表达诗人对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的信心。 5. 请简要赏析,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用“长风破浪”比喻其宏伟抱负,接以“会有时”,肯定这一抱负有施展的时候。其坚定的信念,不屈的精神,表现得何等豪迈、直爽! “直挂云帆济沧海”由乘长风破万里浪推演而来,创造出一个雄浑阔大的意象,融入了诗人“辅弼天下”,大济苍生的宏伟蓝图。 最后的诗句中诗人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 李白毕竟是盛唐的大诗人,他悲而不伤,那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写法探究 运用多种手法抒情 1. 细节描写: “停杯投箸”“拔剑四顾” ,形象地揭示了应熊实意、抑郁悲愤的愁怀。 2. 比兴、象征 : “冰塞川”“雪满山”, 以自然景象象征人世现象,以路途艰险比说世途艰难。 3. 用典 :①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 借用吕尚和伊尹的传说抒发了诗人的抱负,表现他对前景的希望与信念。② “长风破浪会有时” —— 借用南朝名将宗悫( què )的典故,描绘出一个雄姿英发、勇往直前的壮士的形象。 结合赏析过的内容,理解全诗的情感。 鉴赏评价 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回忆在你积累的诗句中关于理想抱负的诗句。 1.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拓展延伸 2.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志在千里。 4.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5.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6.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 行路难 》 这首诗反映了李白被迫离开长安之际的思想痛苦和心理矛盾。一方面,表现了他对黑暗朝廷和艰难仕途满怀悲愤,却又无可奈何,产生了进退失据、茫然无措之感;另一方面,他又对前途充满希望,对自己才能的坚信不移及历史上贤人终得明主赏识之例,使得他对追求理想怀有一种昂扬奋进之志,这是他豪放不羁、自强积极个性的体现。 总 结 李白作诗,以情纬诗,以才赋诗,以神取胜。情饱、才满、神足,富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作品中,诗人合一,天人合一,他那追求自由与理想的执着精神,将永远鼓舞着积极向上的人们昂首前行。 结构图示 美酒佳肴 无心食用, 心中茫然 缅怀先贤, 有所期盼 面对现实, 愤懑迷惘 展望未来, 信念坚定 刘禹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作者介绍 刘禹锡 ( 772 年 -842 年),字梦得,洛阳人,唐代 文学家 。贞元九年进士,曾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被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 世称刘宾客。和柳宗元交谊甚深,人称“刘柳”;与白居易多所唱和,并称“刘白”。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有 《 刘梦得文集 》 。 本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写于敬宗宝历二年( 826 )冬。刘禹锡 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 ,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也回洛阳的白居易相逢。相同的经历遭遇,使两人有了共同的语言。席间,白居易把箸击盘吟诗一首,为刘禹锡的长期被 贬鸣 不平。刘禹锡 回忆往事,感慨万千 ,因此,写了这首诗,以答谢白居易 。 背景资料 检查预习 1. 词语释义 酬 : 巴山楚水 : 弃置身 : 怀旧 : 翻 似: 长 (zh ǎ ng) 精神: 答谢,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 古时四川东部属于巴国,湖南北部和湖北等地属于楚国。刘禹锡曾被贬到这些地方做官,所以用巴山楚水指诗人被贬到之地。 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 怀念故友。 倒好像。翻:副词,反而。 振作精神。长:增长,振作。 课文朗读 点击以下图标即可播放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停顿得当: 巴山楚水 / 凄凉地,二十三年 / 弃置身。   怀旧空吟 / 闻笛赋,到乡翻似 / 烂柯人。   沉舟侧畔 / 千帆过,病树前头 / 万木春。   今日听君 / 歌一曲,暂凭杯酒 / 长精神 。 朗读指导 1. 朗读诗歌,讨论诗歌大意是什么 ? 整体感知 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我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帆驶过,病树的前头却是万木争春。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 2. 本 诗各联各写了什么? 首联:抒情——凄凉、弃置——辛酸愤懑 颔联:用典——向秀作赋、王质烂柯——悲痛感叹 颈联:比喻——沉舟、病树——开朗豁达 尾联:点题——歌一曲、长精神——坚忍不拔 理解课文注释中的典故及其内涵、表达作用。 品味赏析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勾起了对故人的怀念。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旧居,因写此赋追念他。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 23 年的感慨。刘禹锡也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颔联借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以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 2.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本意和比喻义是什么?含有怎样的哲理? 这两句的本意是以“沉舟”“病树”比喻作者自己,用“千帆过”“万木春”喻自己被贬后新贵们的仕途得意,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 这句诗包含了事物新陈代谢的哲理,指新生事物无比美好,社会总是向前发展。显示了诗人开朗的胸怀。也有人认为这句是对比了自己的沉沦与新贵的得势,诗人的愤激之情达到了顶点。 写法探究 这首诗歌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诗中运用了 层层递进 的手法,首联自叙被贬的遭遇,为全诗定下基调,颔联悼念战友,写自己回故乡的情景,使愤激之情更进一步深化,颈联把自己的沉沦和新贵们的得势进行对比,使自己的愤激之情达到了顶点,尾联急转直下,以自勉、自励来结束全诗。全诗言简意深,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堪称刘禹锡的代表作品。 刘禹锡通过这首诗感慨世事沧桑,抒发了被贬的悲愤,又表现了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表现出刘禹锡对未来充满信心,奋发昂扬地重新投入新生活的热情,体现了刘禹锡历经磨难而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 。 总 结 结构图示 首联 凄凉地、弃置身 直抒胸臆 激愤之情 颔联 闻笛赋、烂柯人 运用典故 感叹之情 颈联 沉舟、 病树 千古名句 自比之意 尾联 歌一曲、长精神 点睛之笔 坚忍之慨 水调歌头 苏 轼 作者介绍 苏轼 (1037-1101),字子瞻,号 东坡居士 ,四川眉山人。 北宋 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佑二年( 1057 年)进士及第;元丰三年( 1080 年),他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 他是“ 唐宋八大家 ”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 词开豪放一派 ,和辛弃疾并称“苏辛”;其散文造诣亦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这首词是公元 1076 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代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 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 。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 公元 1074 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 1076 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 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 。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背景资料 知识链接 词 诗歌的一种,源于唐而盛于宋。原为和乐演唱,因此也称曲或曲子词;和诗相比,词的句子大多是长短不齐的,因此也叫长短句。 词有许多不同的调,每种词调各有特定的名称,叫词牌,如 《 水调歌头 》《 西江月 》 等。 检查预习 1. 词语释义 把酒 : 宫阙 : 琼楼玉宇 : 不胜 寒: 弄清影 : 何似 : 朱阁 : 绮户 : 照无眠 : 何事 : 端起酒杯。 宫殿 。 美玉砌成的楼宇 。 指想象中的宫殿。 朱红色的楼阁 。 刻有纹饰的门窗 。 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 经受不住。 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哪里比得上。 为什么。 课文朗读 点击以下图标即可播放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停顿得当;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明月 / 几时有?把酒 / 问青天。不知 / 天上 / 宫阙,今夕 / 是何年。我欲 / 乘风 / 归去,又恐 / 琼楼 / 玉宇,高处 / 不胜寒。起舞 / 弄清影,何似 / 在人间。 转 / 朱阁,低 / 绮户,照 / 无眠。不应 / 有恨,何事 / 长向 / 别时圆?人有 / 悲欢离合,月有 / 阴晴圆缺,此事 / 古难全。但愿 / 人长久,千里 / 共婵娟。 朗读指导 分别概括词的上阕和下阕的内容。 整体感知 上阕:对月饮酒,在天上与人间之间徘徊。 下阕:对月怀人,抒发对离别之人的祝愿。 1. 诗人思念亲人的情感是如何表达出来的? 品味赏析 把酒问月,引出思念。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的“无眠” —— 因思念而难以成眠。 “何事长向别时圆” —— 从月圆想到人圆,再想到分别。 “但愿人长久” —— 渴望团圆。 2. 除了借月表达对弟弟的思念,词人还表达出了怎样的情感? 联系背景:虽然苏轼一心报国,最后还是被贬密州。政治上的失意让他心情十分悲痛。因此,本词除了表达他怀念子由,更传达了他政治上的失意。 3.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几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写:明月你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相形之下,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了。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却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词人毕竟是旷达的,他随即想到月亮也是无辜的。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忧伤呢? 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从语气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从结构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因为,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很有哲理意味。 4. 体会“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所表达的意义。 “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 “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 拓展延伸 月光曾激发过无数文人的才情,留下了许多杰出的诗篇。你还记得有哪些描写月亮或月色的诗句吗?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 这首词通过写作者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旷达的胸襟。 总 结 结构图示 水调歌头 内容 景物 写法 下阙 —— 上阙 —— 对月怀人 (抒写离合之情) 望月问天 (抒发人生感慨) 实写: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 虚写:宫阙、琼楼玉宇 明月 月圆 天上宫阙 琼楼玉宇 人圆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虚实结合 想象 联想 谢谢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