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部编九上道德与法治知识点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年部编九上道德与法治知识点

‎2020年部编九上道德与法治知识点 第一单元 富强与创新 ‎1.改革开放是如何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1)我国逐步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形成了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2)我国逐步建立、完善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3)改革开放使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劳动、创造社会财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空前高涨。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已成为社会共识。‎ ‎2.改革开放40年的成就 ‎(1)对国家:40年来,改革开放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中国人民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充分显示了中国力量。‎ ‎(2)对人民:中国人民通过改革开放过上了幸福生活。‎ ‎(3)对世界:改革开放是中国和世界共同发展进步的伟大历程,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着世界。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中国已成为影响世界的重要力量。‎ ‎3.改革开放的地位与评价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4.为什么要开启全面深化改革?‎ ‎(1)我国过去40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开放。(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 ‎(2)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3)进入新时代,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需要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进行新的伟大斗争,向顽瘴痼疾开刀,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将改革进行到底,开启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 ‎5.如何进行全面深化改革?(挑战和对策)‎ ‎(1)挑战: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对策:坚定不移地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2)挑战: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不高、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现实挑战。‎ 对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坚持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3)总之,只有全社会不断弘扬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的改革创新精神,继续自强不息、自我革新,才能持续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进程,才能奏响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最强音。‎ ‎6.为什么要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1)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仅要看经济发展,而且要看发展成果是否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切实保障。‎ ‎(2)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增进民生福祉。‎ ‎(3)只有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才能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实保障。‎ ‎7.如何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1)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引领全体人民携手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2)党和政府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8.创新对我们的影响有哪些?(对个人)‎ ‎(1)创新给我们带来惊喜,让我们获得成就感。创新点燃激情,让我们的生命充满活力。创新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让我们勇敢面对挑战,激发潜能,超越自我。‎ ‎(2)创新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9.创新对国家与社会发展的影响有哪些?(对社会与国家的作用)‎ ‎(1)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2)时代发展呼唤创新。创新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心。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 ‎(3)创新驱动是国家命运所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让创新成为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是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现实需要。‎ ‎(4)我国改革开放事业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更加呼唤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10.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原因 ‎(1)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2)我国科技创新的现状:目前,虽然我国在尖端技术的掌握和创新方面打下了坚实基础,在一些重要领域走在世界前列,但是,从整体上看,我国仍然面临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等问题。‎ ‎11.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 ‎(1)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将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把经济建设重心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2)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3)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治理格局和协同机制,搭建有利于创新的活动平台和融资平台,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舆论氛围和法治环境。‎ ‎12.教育的重要作用有哪些?‎ ‎(1)一个民族创新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创新人才的培养。‎ ‎(2)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13.推进万众创新 ‎(1)每个人都是创新者,都向往在创新中实现自我价值。每个人都是创业者,都可以通过辛勤劳动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个人)‎ ‎(2)企业是社会创新的重要力量。提升创新能力是企业持续发展之基、市场制胜之道。核心技术不是别人赐予的,必须自强奋斗、敢于突破。(企业)‎ ‎(3)时代需要弘扬创新精神。创新精神,表现为敢为人先、敢于冒险的勇气和自信,表现为探索新知的好奇心和挑战权威的批判精神,表现为承受挫折的坚强意志和沟通合作的团队精神,表现为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和造福人类的济世情怀。(精神)‎ ‎(4)创新的时代,既要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又要学会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就是尊重创造、保护创新。当知识产权受到侵犯时,我们要善于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知识产权保护)‎ ‎1.对改革开放的认识:①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②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③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④改革开放是决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2.改善民生的依据、理由: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②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增进民生福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③改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保障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④走共同富裕的道路。⑤党和政府坚持共享发展理念。‎ ‎3.改善民生的意义:①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②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增强广大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4.重视创新的原因、创新的重要性方面:①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②创新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心。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③创新驱动是国家命运所系。④创新是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是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现实需要。⑤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5.与创新相关的方针、政策、理念与战略: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四个“尊重”)。②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③坚持创新发展理念。④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 ‎6.教育的重要性:①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②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1.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主席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在近代以来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经历了太多太多的磨难,付出了太多太多的牺牲,进行了太多太多的拼搏。现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在历史进程中积累的强大能量已经充分爆发出来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势不可挡的磅礴力量。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新时代创造中华民族新的更大奇迹,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2.2019年1月8日,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召开。国家主席习近平向获得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刘永坦院士和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钱七虎院士颁奖。‎ ‎3.习近平主席发表2019年新年贺词时指出:‎ 这一年,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国建造共同发力,继续改变着中国的面貌。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发射,第二艘航母出海试航,国产大型水陆两栖飞机水上首飞,北斗导航向全球组网迈出坚实一步。在此,我要向每一位科学家、每一位工程师、每一位“大国工匠”、每一位建设者和参与者致敬!‎ 这一年,脱贫攻坚传来很多好消息。全国又有125个贫困县通过验收脱贫,1 000万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17种抗癌药降价并纳入医保目录,因病致贫问题正在进一步得到解决。我时常牵挂着奋战在脱贫一线的同志们,280多万驻村干部、第一书记,工作很投入、很给力,一定要保重身体。‎ ‎ ‎ ‎ ‎ ‎ ‎ 第二单元 民主与法治 ‎1.中国人民追求民主道路的历程证明了什么道理?‎ 实践证明,通过法治体现、保障的民主,才是人民自由幸福、国家繁荣发展、生活稳定有序、制度充满活力、社会长治久安的根基。‎ ‎2.社会主义民主有何特征?‎ ‎(1)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一种新型的民主,它从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出来,在实践中不断得到验证,具有强大生命力。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 ‎(2)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3.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意义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有助于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国家繁荣富强。‎ ‎4.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有哪两种重要形式?‎ ‎(1)选举民主。‎ ‎(2)协商民主。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5.在我国,人民当家作主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是如何体现的?‎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掌握国家政权、行使权力的根本途径。‎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项制度强调通过充分协商,求同存异,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一项独具中国特色的实现民族平等、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利的基本政治制度。‎ ‎(4)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展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 ‎6.公民行使民主权利有哪些形式?‎ 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 ‎7.实行民主监督有何意义?‎ ‎(1)实行民主监督,有利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改进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克服官僚主义,防止滥用权力,预防腐败。‎ ‎(2)实行民主监督,有助于增强公民的参与意识,激发公民的参与热情。‎ ‎8.参与民主生活的要求 公民参与民主生活,要有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以理性、公正、客观的态度全面、深刻、辩证地看问题,立场明确、逻辑清晰的表达观点和意见,逐步提高依法有序参与民主生活的能力。‎ ‎9.公民应怎样增强民主意识?‎ ‎(1)自觉遵守宪法,始终按照宪法原则和精神参与民主生活。‎ ‎(2)不断积累民主知识,形成尊重、宽容、批判和协商的民主态度。‎ ‎(3)通过依法参与公共事务,在实践中逐步增强民主意识。‎ ‎10.法治的作用有哪些?(为什么选择走法治道路)‎ ‎(1)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能够建立起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 ‎(2)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 ‎11.法治的要求是什么?‎ ‎(1)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良法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发展的规律,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符合公平正义要求,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2)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法治建立在民主政治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1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新方针是什么?‎ ‎(1)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新方针: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13.怎样建设法治国家?‎ ‎(1)建设法治中国,要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2)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14.如何建设法治政府?‎ ‎(1)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时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权,并且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正确行使权力。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规范政府的行政权。‎ ‎(2)全面推行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公民也要积极参与,献计献策,主动监督,促进政府依法行政。‎ ‎(3)必须依法行政,防范行政权力的滥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提高政府公信力,从而推进民主法治建设进程。‎ ‎15.厉行法治,对全体社会成员有什么要求?‎ ‎(1)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2)现代社会的公民,要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强化规则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 ‎(3)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率先做尊法守法的榜样,带动全体公民共同守法。‎ ‎(4)需要加强法治宣传,弘扬法治精神,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在全社会鲜明地树立起“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法治文化导向,实现社会的有序、公平、正义。‎ ‎1.关于民主的观点:①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②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是人民民主的两种形式。③公民参与是社会主义民主的要求。④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是公民参与民主生活的三种形式。⑤民主应该成为公民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 ‎2.关于法治的观点:①法治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②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③法治要求实行良法善治。④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方略。⑤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⑥坚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⑦政府坚持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⑧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⑨厉行法治是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要求。‎ ‎1.2018年5月,全国政协办公厅启动建设全国政协委员移动履职平台。经过紧锣密鼓的调研筹备,该平台于2018年8月底正式上线。这是本届政协工作的一个创新点,也是全国政协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开拓协商民主渠道和平台的一项重要举措。目前,全国政协委员移动履职平台初步形成了三大功能,分别是以联络联系、主题议政、群组交流为主的履职议政功能,以建言资政、提案提交、大会发言提交和社情民意提交为主的服务委员履职功能,以通知公告、文件材料和委员学习为主的信息发布功能。‎ 据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新闻发言人2019年3月2日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全国政协委员移动履职平台开通以来,一共推出16个议题的讨论,千余名委员参加,发言4 000多次。‎ ‎2.李克强总理在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9年要坚持依法全面履职。深入贯彻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严格遵守宪法法律,把政府活动全面纳入法治轨道。各级政府要依法接受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自觉接受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政府干的,都应是人民盼的。要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认真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意见,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意见,听取社会公众和企业意见,使各项政策符合基本国情和客观实际,更接地气、更合民意。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更好发挥作用。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问责制,对一切违法违规的行为都要坚决查处,对一切执法不公正不文明的现象都要坚决整治,对所有行政不作为的人员都要坚决追责。‎ ‎ ‎ 第三单元 文明与家园 ‎1.中华文化的特点和组成部分 ‎(1)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组成部分: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等。‎ ‎2.中华文化的价值 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3.中华文化能薪火相传的原因 具有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 ‎4.新时代如何传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5.为什么要增强文化自信?‎ ‎(1)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2)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 ‎6.如何增强文化自信?‎ 增强文化自信,既要夯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薪火相传,代代守护;又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中与时俱进,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还要跨越时空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 ‎7.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性 ‎(1)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熔铸了中华民族坚定的民族志向、高尚的民族品格和远大的民族理想,是世代相传的民族智慧,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力量。‎ ‎(2)中华传统美德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成为一种文化基因,也是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精华所在。‎ ‎8.践行中华民族美德 ‎(1)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 ‎(2)倡导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 ‎9.为什么要高扬民族精神?‎ ‎(1)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魄”,一个民族要生存与发展,就要有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 ‎(2)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柱,是维系我国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团结奋斗的牢固精神纽带,是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不竭精神动力。‎ ‎10.伟大民族精神的内涵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11.传承与弘扬民族精神的表现有哪些?‎ ‎(1)在紧要关头挺身而出、舍生忘死、前仆后继。‎ ‎(2)在关键时刻见义勇为、无私奉献。‎ ‎(3)在日常学习工作中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敬业创优。‎ ‎1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1)它不仅是中国人民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价值共识,而且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2)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引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 ‎1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公民个人层面)。‎ ‎14.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做到落细、落小、落实;要勤于学习、敏于思考,注重修养、勇于实践,明辨是非、善于选择,认真做事、踏实做人。‎ ‎15.我国人口现状的特点有哪些?‎ ‎(1)基本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偏低。‎ ‎(2)新的特点:增速趋缓、出生率低、老龄化加剧、男女性别比失衡、城乡分布不均衡、“独生子女”社会问题凸显等。‎ ‎16.我国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原因(人口问题的重要性) ‎ ‎(1)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 ‎(2)国家推行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有效地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17.为什么实施“全面二孩”政策?(人口政策调整的原因)‎ ‎(1)生育政策要随着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不断完善。‎ ‎(2)我国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就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使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18.我国的资源现状与危机 ‎(1)现状:①我国自然资源丰富,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总体上资源紧缺。(特点)②长期以来,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依靠消耗大量资源换取经济发展的现象突出,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污染和破坏都很严重。‎ ‎(2)危机:严重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9.我国的环境形势与危机 ‎(1)形势: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使得我国环境问题愈加严重,各类环境污染问题呈高发态势。‎ ‎(2)危机:环境恶化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20.解决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出路 通过转变发展方式,坚持绿色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1.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因 ‎(1)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做出的智慧选择。‎ ‎(2)人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有责任避免自然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同时要为开发和利用自然做出必要的补偿和修复。‎ ‎(3)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 ‎(4)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22.怎样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 ‎(1)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 ‎(2)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3)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23.怎样坚持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 ‎(1)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2)坚持绿色富国,坚持绿色惠民。‎ ‎(3)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4)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实行严格的制度、严密的法治。‎ ‎(5)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 ‎1.关于中华文化的观点: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③中华文化具有强大包容力和创造力。④增强文化自信,夯实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根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 ‎2.关于民族精神的观点: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②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柱,是维系我国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团结奋斗的牢固精神纽带,是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不竭精神动力。‎ ‎3.关于生态文明的观点:①我国面临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形势。②严重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影响和制约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③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好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坚持绿色富国,坚持绿色惠民;坚持和落实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1.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2.2018年7月7日,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8年年会在贵阳开幕。本届论坛年会的主题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 ‎3.2018年6月27日,国务院印发《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打赢蓝天保卫战,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事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 ‎4.北京时间2018年8月14日,在加拿大萨斯卡通举行的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第69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会议上,中国灵渠被确认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并授牌。‎ ‎ ‎ 第四单元 和谐与梦想 ‎1.为什么要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 ‎(1)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 ‎(2)我国各民族在数千年的交往中孕育了团结友爱的宝贵传统。‎ ‎(3)我国各民族始终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克服种种困难和艰险,顶住压力,直面挑战,追求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 ‎(4)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义务。各族人民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齐心奋斗,伟大的祖国才能繁荣发展。‎ ‎2.为什么要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 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逐步缩小发展差距,促进民族地区共同繁荣,是增进民族团结、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由之路。‎ ‎3.反对分裂,我们应该怎样做?‎ ‎(1)维护国家统一、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2)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分裂活动,尤其要坚决反对借民族和宗教之名搞暴力恐怖活动。‎ ‎(3)维护国家安全。‎ ‎4.为什么要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 ‎(1)分裂会导致社会动荡、经济发展停滞不前,各族人民就会遭殃。‎ ‎(2)任何企图搞民族分裂的人都是历史罪人,一切破坏民族团结、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3)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5.怎样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 必须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严格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完善与基本法实施相关的制度和机制。‎ ‎6.为什么祖国完全统一必定会实现?‎ ‎(1)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2)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圣领土的一部分。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 ‎(3)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是命运与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 ‎7.怎样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 ‎(2)—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必须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 ‎(3)两岸同胞多走动、多交流、多沟通,增进理解、信任,有助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8.怎样正确认识中国梦?‎ ‎(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 ‎(2)中国梦反映了近代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美好夙愿,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走向,指明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 ‎9.“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1)到建党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10.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意义 ‎(1)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2)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3)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12.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3.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我国两个阶段的奋斗目标分别是什么?‎ ‎(1)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2)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14.怎样实现中国梦?‎ ‎(1)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2)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3)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4)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中国力量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15.中国自信、民族自信的底气来源 ‎(1)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是中国自信、民族自信的根本所在。‎ ‎(2)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让中国人更加自信。‎ ‎16.自信的中国人有何表现?‎ ‎(1)自信的中国人对国家有认同。‎ ‎(2)自信的中国人对文化有底气。‎ ‎(3)自信的中国人对发展有信心。‎ ‎17.怎样做自信的中国人?‎ ‎(1)自信不是妄自尊大,也不是故步自封。我们需要培育理性平和、不卑不亢、开放包容的心态。‎ ‎(2)自信的中国人既是梦想家又是实干家,既要胸怀理想又要求真务实,既要满怀激情又要锲而不舍。‎ ‎(3)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1.关于民族团结的观点:①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②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义务。③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是增进民族团结、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由之路。④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⑤我国形成了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 ‎2.关于中国梦的观点: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②中国梦反映了近代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美好夙愿,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走向,指明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 ‎1.2019年1月2日,《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纪念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强调,历史不能选择,现在可以把握,未来可以开创。新时代是中华民族大发展大作为的时代,也是两岸同胞大发展大作为的时代。前进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但只要我们和衷共济、共同奋斗,就一定能够共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美好未来,就一定能够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2.2018年12月10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纪念大会在南宁举行。60年前,在党中央亲切关怀和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广西壮族自治区宣告成立,成为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区,八桂大地从此开启壮美华章。60‎ 年来,全区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守望相助、亲如一家,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创造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八桂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区各族人民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广西的“三大定位”新使命和提出的“五个扎实”新要求,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埋头苦干,推动富民兴桂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昔日“老、少、边、山、穷”的广西,实现了由低收入阶段向总体中等收入阶段、由全国交通末梢向区域性交通枢纽、由相对封闭的边陲地区向面向东盟开放的前沿、由人民生活温饱不足向全面小康迈进的历史性转变,谱写了祖国南疆繁荣发展的新篇章。‎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