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1-11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全国中考现代文阅读教师版
五记叙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老点心铺 肖复兴 ①如今北京的点心铺,基本是稻香村一花独放了。十几年前,起码在超市中还可以看见几家老字号点心铺的专柜,现在很难找到了。北京的点心铺变成这样的格局,令人怅惘。 ②在老北京,起码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仅仅在前门地区,还有老字号正明斋和祥聚公两家可以和稻香村平分秋色。从历史来看,两家老字号的年头都要比稻香村久。稻香村是民国之后开业的,是入京的南方点心铺,可谓新生事物。在老北京,管点心叫作“饽饽”,这是清人入关之后满族人的称谓。“点心”一词,则是从南方传入北京的。 ③正明斋于清同治三年(1864)在煤市街开业,生意做得不错,于是在北桥湾开了第一家分店,在前门大街鲜鱼口西口南边路东,又开了第二家分号。据说,生意红火的时候,正明斋开过七家分号。清末民初,正明斋几乎成了京城饽饽铺的龙头。 ④正明斋生产的是满汉点心,是清人入主京城后的产物。作为京城的点心,它应该最属正宗。也就是说,如果想吃老北京味儿的点心,正明斋是首选。 ⑤它的蜜供在清末时最为出名,新中国成立以后,一直也是它的传统产品。和萨其马一样,这是典型的满族人的点心,也是满族人年节时的供品。正明斋的蜜供超人之处,不仅在于它可以做得小如棋子(便于吃),大如小山(为了供),更在于它在蜂蜜中掺入上好的冰糖,如此不仅色泽光亮、松软轻脆,而且不粘牙,还耐嚼,天再热也不会往下淌蜜。据说,当年老佛爷爱吃这口,正名斋的蜜供因此成为清御膳房采购的点心。 ⑥正名斋的杏仁干粮、盐水火烧、槽子糕、大杠炉、红白月饼,也都是颇受富贵人家和寻常百姓欢迎的点心。民国时期,袁世凯、曹锟诸路军阀,都是正明斋的常客,张学良最爱吃这家的杏仁干粮。名人效应,使得那时候正明斋的生意格外红火。 ⑦祥聚公比正明斋的年头要晚,光绪三十四年(1908),它先在石头胡同开业,取名叫裕盛斋。石头胡同位于八大胡同,客源毕竟有局限性。后来,它移师繁华的前门大街路西,更名为祥聚公,牌匾由晚清名宿戴思溥书写。它几乎和正明斋面对面,没有自家的一点儿绝活,是不敢这样唱对台戏的。 ⑧祥聚公做出的点心讲究货真价实,另外,它是家清真铺,在当时的京城,清真点心铺很少。它生产的桂花板糕、姜丝排叉,是典型的清真点心,回民自然常到它那里买。据说,马连良先生最爱吃这两样点心,有一年到上海演出,春节回不来,馋这一口,便给祥聚公写信,店家赶紧把这两样点心给他寄去。这样的逸闻,坊间流传得特别快,马连良先生无疑给祥聚公做了广告,成了桂花板糕和姜丝排叉的代言人。 ⑨它的应季点心也很出名,春季的鲜花玫瑰饼和鲜花藤萝饼,曾经风靡一时。它的玫瑰是每年四月到妙峰山采摘的,它的藤萝花是从京郊各大寺庙里采集的。这个时节,京城很多家点心铺都会卖鲜花玫瑰饼和鲜花藤萝饼,但卖得最好的,还数祥聚公和对门的正名斋。人们还是信奉老字号。 ⑩老北京在过年的时候讲究大小八件和细八件装盒送礼,每样都是由八种不同的点心组成。虽然都叫八件,但有大、小、细之分。大八件是由印有“福”“禄”“寿”“喜”四字的四种点心和枣花、卷酥、核桃酥、八拉饼这四种点心组成。小八件是枣方、杏仁酥、小桃、小杏、小石榴、小柿子、小苹果、小核桃。细八件是状元饼、太师饼、囊饼、杏仁酥、鸡油饼、硬皮桃、白皮饼、蛋花酥。在老北京,卖大小细八件的有许多家,祥聚公的质量最优,名气最大。 记得小时候,前门大街上没有稻香村,正明斋和祥聚公的老店却是我常去的地方。后来,三年灾害困难时期,买点心要点心票,每月每人半斤,我爸爸让我买点心一定要去前门大街的这两家店。 19 我读中学的时候,天天乘坐23路公交车,在桥湾这一站下车,然后通过北桥湾穿过芦草园和草厂三条回家。那时候,正明斋的生产车间——要不就是仓库,就在北桥湾和南芦草园交叉路口的西边。每一次路过那里,总能闻到点心的香味。 遗憾的是,这样两家曾经在京城声名鼎盛的老字号,如今不仅威风不在,连店家都无处可寻了。记得刚刚粉碎“四人帮”的20世纪80年代,两家老字号都梅开二度,恢复店名,重张旧帜。正明斋先在前门大街旧址开业,然后又在北桥湾它的分号旧址开设了占地面积不小的正明斋食品厂。祥聚公则在鲜鱼口开设新店,请回老师傅重出江湖,又请书法家欧阳中石重新书写店名匾额,记得它的店面是中式老样子,门上的垂檐板和门楣上都是鲜艳的彩绘。想那时候,祥聚公还是信心满满的,却没有想到在新时代的大潮中落伍得如此迅速,2001年老字号祥聚公向法院递交破产申请,是第一批申报破产的北京老字号企业。 想想,大小八件、蜜供、萨其马、自来红、自来白这些典型的老北京点心,曾经是正明斋和祥聚公卖得最红火的,而如今几乎都囊括在稻香村这个南味店里,南北两味,一勺烩了。 如稻香村这样连锁店规模生产的模式,属于现代化的生产;而老北京的点心铺,则属于农商时代的产物,前店后厂,小作坊。二者相比,一个是机器,一个是手工;一个如大锅炒菜,一个如小炒热炒,其区别明显。这或许也是正明斋和祥聚公落伍而稻香村横刀跃马所向无敌的原因之一。然而,如今京城的点心品质不再如前,口味单一,同质化严重而缺少个性。我们当然要发展集团化规模化的稻香村,但也要鼓励并扶持有自己个性的小生产的正明斋和祥聚公。我们不希望京城的点心最后成为肯德基和麦当劳,走遍城市的各个角落,买到的点心,千篇一律,都一个味儿。 (选自2016年11月18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按照时间顺序梳理“祥聚公”兴衰的过程。(题型五 写作顺序)(题型一 概括文章内容) 光绪三十四年(1908),在石头胡同开业,取名叫裕盛斋→①后来移店铺到前门大街路西,更名为祥聚公→②20世纪80年代,祥聚公在鲜鱼口开设新店→③2001年祥聚公申请破产 2.第④段画线句,作者用“正宗”评价“正明斋点心”,结合第③~⑥段,解释“正宗”的含义。(题型七 词语含义及赏析) 答案示例(1)正明斋点心是清进入北京后才有的满汉点心。(2)正明斋是京城饽饽的龙头。(3)正明斋蜜供等点心受到上至宫廷及达官贵人,下至普通百姓的喜爱。 3.文章中,对“正明斋”和“祥聚公”点心的描写十分细腻,请你选择一处进行分析,并说出此处描写带给你的感受。(题型四 提取信息)(题型八 赏析句子) 答案示例(1)文章中对正明斋蜜供描写运用了比喻,“小如棋子,大如小山”写出了小的小巧,大的气派,一大一小对比写出了正明斋点心适合各种需要。还运用了一系列短语“色泽光亮、松软轻脆、不粘牙、耐嚼”等进行描写,视觉与味觉相结合,从用料、色泽和口感等方面突出正明斋蜜供好看、好吃、做工精致的特点。 (2)文章中对北京点心大小细八件组成的详细描写,充分体现了老北京点心口味多样、外形美观、做工精细;不仅好吃,而且好看,更有美好寓意的特点。 4.如今北京老点心铺的格局是怎样的?如何改变这种格局?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和自己的积累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题型四 提取信息)(题型十五 开放拓展) 答案示例格局:基本上只有稻香村一家点心铺,很难找到其他老字号点心铺的专柜。建议:①国家从政策上鼓励、扶持老点心铺。②从老点心铺自己来说可以加大宣传力度。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不让兰花知道 张丽钧 19 ①在一档电视节目中,我邂逅了两个天使般的女童。当她们纯净如叮咚山泉的歌声响起来的时候,她们身后的一头小象开始陶醉地随着节奏跳舞。所有的人都被这美妙的画面征服了。当其中一位评委表示要去她们的家——热带雨林做客时,妹妹含泪提醒他说:“你一定要种一颗种子。”在这个舞台上,太多人的梦想都是去某个大会堂开演唱会,只有这两个小女孩,她们的梦想却是种树,是让小象回到它绿色的家。 ②节目的最后,妈妈也上台了。她黑发如瀑,沉静内敛,浓郁的理想主义气质使她看起来光彩照人。我眼睛一亮——这个女子,我曾在一份画报上见过!我紧张地盯着屏幕,担心她会怆然泪下。然而,她在笑,始终在笑。 ③看到她,就想起了那个德国男人——马悠博士。他是一位“天赋籽权”主义者,带着宝贵的研究课题来到西双版纳,成立了天籽生物多样性发展中心。西双版纳大片大片的人造橡胶林,在马悠博士的眼里无异于“上帝的诅咒”——在热带,物种单一就意味着灾难。这位雨林再造之父开始焦灼地着手热带雨林的修复和再造工作。 ④马悠博士说,世界上有2万种兰花,西双版纳有500种。珍奇罕见的兰花,多长在雨林的枯树上。马悠每天都要去寻找那些从高处跌落下来的兰花,然后,把这些娇贵的植物运回实验室里培植繁衍,两年后,再一株株地绑回到雨林的树上。这样,兰花家族就可以不断壮大。 ⑤马悠在一场晚宴上对一个中国女子一见倾情,便送了她一件独特的见面礼——为她弹奏一首钢琴曲。他俩幸福地走到了一起,并且,他的妻子义无反顾地爱上了他的所爱。 ⑥他们种树。他们兴奋地掐算着,如果能活到120岁,就可以看到自己手植的树苗成林。他们的一双爱女相继降生。两个女孩赤足奔跑在森林般的庭院里,琅琅齐诵《道德经》。她们的玩伴是小狗、小猫,以及林中的昆虫。 ⑦10年的日子,在痴望绿色、勾勒绿色、培植绿色、守护绿色中 (a.缓缓 b.迅跑)而过。然而,在追梦的路上,马悠却猝然倒下,将妻子和两个女儿撇在了雨林中。 ⑧亲密战友的抽身离去,把她的心掏了个永难填满的洞。当被问及是否想退却的时候,她说:“人是有债的,现在,马悠的债在我身上。”现实中,她常面对一个个无奈。比如,有几个年轻人,晚上回家看不清路,就不假思索地把她和马悠种的几十亩林地点着了——他们把马悠夫妇的肋骨拆下,当火把来烧。 ⑨她与荒蛮博弈。 ⑩她与愚氓博弈。 沉静的她,带着两个移植了父亲梦想的女儿住在雨林里。3个人一起唱着马悠生前最喜欢唱的歌,做着马悠生前最喜欢做的事。她们不想让兰花知道,那个常在高高的树下奋然救起坠落的兰花的人已然离去。作为马悠的替身,她们一起在雨林里小心翼翼看护着他那个来不及做完的梦。 1.文章第③~段主要写了三件事:(题型一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1)马悠独自开展热带雨林修复工作; (2)马悠和妻子一起种树,再造热带雨林; (3)马悠的妻子和两个女儿继续着热带雨林的修复和再造工作。 2.第①段作者说自己邂逅的两个女童如天使一般,是因为:(1)她们的歌声纯净如叮咚山泉;(2)她们的梦想是建设绿色家园。(题型四 提取信息) 3.联系语境,第⑦段画线处可填入的词语是“迅跑”,理由是迅跑表明时间过得快,更能体现他们充实的生活和愉快的心情。(题型七 词语赏析) 4.第⑨段和第⑩段独立成段,下列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B)(题型十三 段落作用) A.表现西双版纳原住民的荒蛮与愚昧。 19 B.强调马悠妻子护林时的坚定和勇敢。 C.突出马悠妻子护林时的困难与危险。 D.体现艰难的护林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5.第⑧段画线句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题型八 赏析画线句子) 参考答案作者把雨林比作马悠夫妇的肋骨,表明对他们而言,雨林已是自己生命的组成部分,体现了他们对雨林的热爱;反映了那些年轻人的荒蛮(写出了马悠夫妇护林的艰难);表达了作者对这些年轻人的谴责。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月亮门的概念最早源于我的童年记忆。小时候住在北方乡下,月亮门是无从得见的。但有一年因为要翻修院墙,我父亲打算跟邻居提议,在两家檐下的院墙处修一道月亮门,一为往来方便,二也好看。这个提议最先被我母亲否定了,她觉得这个提议太不靠谱,她说到时候邻居家的猪啊鸡啊在你院子里乱跑你咋办。我父亲天生酷爱整洁,我母亲以为这个理由足以阻止父亲“异想天开”的建议。但我父亲执意要去沟通试试,结果当然是被婉拒。因为多一些院墙建鸡栏鸭舍,比一个好看不实用的月亮门要重要得多。 ②月亮门的概念就这样被植入一个孩童的心中。在大人们为建不建月亮门讨论争执的时刻,我脑海里映现的是我父亲描述的画面,大人孩子从圆拱形的月亮门进进出出,月亮门旁有斜逸的樱桃树的枝条和一丛丛刺玫花的身影,好像画面是挺美的。 ③几年后,我父亲被调到另一所小学任校长,翻修学校院墙的时候,我终于看到了校园里红砖建的圆拱门。月亮门!我眼前一亮。从此,每当我看到那所小学的师生们在绿树花丛中往来穿行于那道红色月亮门的时候,心中便总涌上某种说不清的美好浪漫的感觉。 ④我父亲出生于20世纪30年代末。我一直猜想,也许在红旗下接受教育的他,那道月亮门可能是中国的审美传统留给他的不多的向往之一。多年以后,我带退休的父亲和母亲去苏杭二州游玩。苏州的园林,西湖的胜景,令父亲着迷。他兴奋地拉着母亲四处留影。我只知道他对江南园林、对西湖十景情有独钟,回来翻看照片才发现,他留影最多的竟然是粉墙黛瓦的各式月亮门!哈,又是月亮门! ⑤就这样,不知不觉间,我也被传染上了某种月亮门情结。20世纪90年代初,我刚参加工作,常去单位的家属区看我实习时的指导老师。老师家在几排老式的楼房中,起初我总记不住具体的楼号,很快我就找到了一个重要标志物——楼旁有灰色水泥的月亮门!我观察了一下,别的楼旁也有水泥装饰门,有的是菱形的,有的是方形的,只有这一处是圆形的。如今我在这个大院里已待了二十几年,照理每一栋楼早就应该熟稔于心了,但我发现,每次去看老师,我的路标竟然还是那道灰色的月亮门,我的眼睛总忍不住要去找那道月亮门。月亮门成了一个亲切的符号。 ⑥可是月亮门也记载着一些无奈。那是工作的大院要修小公园。那时集体宿舍与办公楼之间没有明确的办公区与非办公区的界限,中间只隔着一片自然气息浓郁的小树林。我每天上下班多半是雀跃着穿过那片小树林,好不惬意。还有浪漫的同事在树丛中采了野花野草回家,那一束灿烂成就了我对那个年代生动的回忆。后来对办公区域进行美化和规划,那片小树林被改造成一个小公园,有假山石阶,有小桥流水,有树影竹林,当然还修了白墙灰瓦的围墙。这个举措当时有不少人表示不满,认为破坏了自然天成的气韵,把环境搞得太过人为了。我虽则也不甚喜欢,但因暗藏了个人的小心思,几乎没说过建了围墙不好的话。因为自从建了小公园,从宿舍楼一出来,一眼望到的虽不再是小树林,却是新修的围墙上开的那道月亮门!我每天可以进出于这道月亮门上下班了,想想便有几分浪漫呢。可惜这浪漫没来几天,月亮门便彻底被封死了。因为办公区与宿舍区要严格分开,月亮门从此无法通行,它徒有其表地成了长长的白墙灰瓦间一个毫无生气的拱形图样。 ⑦话说到了2008年。那个夏天,全世界都关注着鸟巢,全国人民都热切地向往着在鸟巢获得一个观看比赛的座位,到处都是奥运的巨幅广告,“北京欢迎你”的歌声在大街小巷流淌。为了让城市更美更整洁, 19 许多旧城区、城中村都在突击改造和改建,来不及改造的便突击搭建灰色的影壁墙,这些影壁墙中间,出现了不少月亮门。月亮门外,是整齐的街区,月亮门内是细碎的百姓生活。这个特殊的意象被一个叫白尚仁的法国人捕捉到了。他决定记录下来。这位当时的法国驻华大使馆文化专员,来到中国已经十八年。他是摄影家,对北京的熟稔也远非一般的外国人能比。他的身份帮他得到了一张北京市的特许证,使他得以频频造访灰色影壁墙背后那些镀锡工、洗衣工、理发师、小摊贩……他与那里的人们共度周末,参与他们的夜晚。这位法国老先生与他们交往了两个月后,开始了他的拍摄工作。他的照片都以月亮门作背景,几乎都是摆拍的,但所有的场景和表情又都是他们的日常:修车的手艺人和下象棋的街坊,赤膊打台球的小伙子和卖礼仪庆典用品的店铺,山西面点摊主和他的熟客……他对走进他镜头里的那些年轻人印象深刻。他说,这些面孔青春干净,他们或天真或聪明,好客、热情而狡黠,我对他们充满巨大的感激。当然他也记得有些年龄稍长的有觉悟的中国人,不仅拒绝拍摄,还非常严肃地质问他的中国助手:为什么要陪着一个外国人来拍我们这些乱七八糟的地方,丑化中国? ⑧后来,那个法国老先生办了个摄影展,名字就叫“月亮门”。又一个月亮门。那个奥运之夏,北京不只有繁华的中央商务区,不只有故宫天坛和长安街,不只有槐荫匝地的四合院,不只有热闹兴奋的人流,还有京郊那个叫十八里店的地方。月亮门里,是简单甚至卑微的普通人的生活,那些细碎、平凡、庸常的瞬间,无关虚荣,却黏合着温暖的中国映像,真实而珍贵。 ⑨月亮门,又称月洞门或月门,是中国古典园林、住宅中在院墙上开设的圆弧形洞门,因圆形如月而得名。它既可作为出入的通道,又可透过门洞引入另一侧的景观,兼具实用性与装饰性。小小月亮门,融汇了美学、哲学、建筑学、文学等多重元素,也凝聚了门里门外的诸多张望、盼望与遐想。 1.请简要梳理作者月亮门情结的形成过程。(题型一 概括文章内容)(题型六 写作线索) 参考答案小时候,父亲要在院墙处修月亮门,“我”心中有了月亮门的概念;几年后在小学看到月亮门,“我”心中有种美好浪漫的感觉;多年后,看到父亲留影中的月亮门,“我”对月亮门心生向往,至此“我”也被传染上了月亮门情结。 2.请你谈谈对文章第⑧段画线句子的理解。(题型八 赏析画线句子) 参考答案这句话照应了上文提到的月亮门,还指出了摄影展的名称和内容,透过摄影展和月亮门,我们看到了普通人的细碎、平凡、真实的生活状态。 3.文章最后一段在内容上、表达上有值得讨论的地方,请找出值得讨论的地方,并提出你的问题。(题型十五 开放拓展或题型十三 段落的理解与作用) 答案示例值得讨论的地方:月亮门,又称月洞门或月门,是中国古典园林、住宅中在院墙上开设的圆弧形洞门,因圆形如月而得名。 问题:结尾处出现两句说明性的文字是否合适? 专题检测十五 小说阅读 (时间90分钟,满分6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16分) ①漆黑的夜空,像浸透了墨汁。细雨飘零的云层缝隙中,间或透出点点红色绿色的灯火。那是夜航的运输机从云层中掠过,夜航灯,就像红绿的流星,一纵即逝。 19 ②“还在向台湾盗运!今晚上又飞走了五六十架……”说话的人,似乎发现了什么,声音变成了低声的请求:“江姐,明天写吧!”隆隆的机声没有影响她那和往常一样平静的举动。她写完最后一行,把写好的纸条,连同竹签子笔,一一藏在铺位底下。然后,她整理着地铺上的东西。A稻草清理得平平顺顺的,枕头下面的换洗衣服,也折叠得规规矩矩、整整齐齐,被捕时穿的那件蓝布旗袍和一件红绒线衣,放在最上面。 ③牢门边掠过一个看守员的身影,轻轻的脚步声,引起了静卧着的孙明霞的注意,她一翻身便向门边走去。“江姐!”孙明霞轻快地跑了回来,惊喜地叫了声:“又有信来了。”江姐低头亲了一下李青竹身边睡着的被大家昵称为“监狱之花”的孩子,便迎着满脸含笑的孙明霞,站了起来。 ④许多战友早挤到孙明霞身边。还有几个人,已悄悄守住了牢门和窗口。孙明霞急切地用耳语般的声音念道:“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北京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⑤惊喜的人们,低声欢呼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片欢乐的低呼,像股热流,汹涌澎湃,激荡着牢房,黑暗中,闪烁着一片晶亮的眼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孙明霞的声音,像使人共鸣的琴弦,“是五星红旗,飘扬在天安门。” ⑥“江姐!我们也有一面红旗呀!”“把红旗拿出来,马上做成五星红旗。”火热的目光,都转向江姐。珍藏的红旗拿出来了,在大家眼前闪着夺目的光彩。这面红旗,是那位不知名的同志——“监狱之花”的母亲,留下来的。残留着弹孔,染透斑斑血迹的红旗,被她珍藏在一床旧棉絮里。当红旗在大家眼前出现时,几只拿着针线的手,团团围了上来。“五星红旗!五颗星绣在哪里?” ⑦“一颗金星绣在中央,光芒四射,象征着党。四颗小星摆在四方,祖国大地,一片光明,一齐解放!”不知是谁抢先绣上了第一针,接着,许多灵巧的手,飞快地刺绣起来。你一针,我一线,一针一线织绣出闪亮的金星。红旗正中,闪现了一颗星,接着,又出现了四颗。江姐依偎在李青竹身边,凝望着刺绣中的五星红旗,心境和大家一样。但是她激动而又冷静。也许此刻只有李青竹才能理解她那复杂的心情。她看见了胜利,可也看见了集中营的最后斗争。 ⑧“梆梆梆!梆梆梆!”连续不绝的梆声,惊扰着魔窟中的黎明,在浓雾弥漫的深山野谷中四面回响。接着,是一阵阵急驶的汽车狂鸣。那飞快旋转的车轮,像碾在每个人心上。“要提人?”黑牢中传来一声惊问。 ⑨“江雪琴!李青竹!收拾行李,马上转移。”特务喊道。 ⑩江姐一听见叫她的名字,心里全都明白了。B她站起来,走到墙边,拿起梳子,在微光中,对着墙上的破镜,像平时一样从容地梳理她的头发。江姐放下梳子,换上了蓝色的旗袍,又披起那件红色的绒线衣。她习惯地拍拍身上干净的衣服,再用手拉平旗袍上的一些褶痕,又弯下身去,拭擦鞋上的灰尘。 人们红肿的眼睛,流露着深沉的悲痛,向江姐她们扑了过去。“不要用泪眼告别……”江姐转身扶起哭泣的战友。 李青竹点头微笑着。她把江姐深夜写的纸条,交给身边的一个战友,在她耳边嘱咐道:“这封信,送到楼七室。”李青竹亲了亲酣睡的“监狱之花”。她仰起头来,拖着断腿,迎向江姐。她们在走廊上迈步向前,再也没有回头…… (取材于《红岩》,有删改) 1.本文选自小说《红岩》,作者是罗广斌和杨益言。(2分) 2.选文第①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3分) 参考答案景物描写,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渲染了气氛,暗示了当时的社会背景。 3.赏析第⑧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 那飞快旋转的车轮,像碾在每个人的心上。 参考答案句中的“碾”字,用得准确而生动,表现出了狱中人对听到夜间急驶而来的汽车声,心情沉重而紧张。 4.文中画横线部分A、B是两处细节描写,请任选一处,并简要分析画线句体现了江姐怎样的性格特点。(3分) 19 选 ,分析: 答案示例(1)A处 描写稻草、衣服的整齐,表现了江姐干净整洁爱美的特点,表现出她对生活的热爱。 (2)B处 描写江姐临刑前梳头、整理衣服,表现了江姐从容淡定的特点,表现出她刚毅坚定、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5.歌曲《红梅赞》是《红岩》中英雄群像的生动写照,请根据小说内容,诠释《红梅赞》讴歌了英雄们怎样的精神品质。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昂首怒放花万朵/香飘云天外/唤醒百花齐开放/高歌欢庆新春来 参考答案《红梅赞》的歌词,以“三九严寒”象征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以“红梅”凌寒傲雪象征了革命者虽身处险恶之中,却不畏强暴、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用梅花丹心向阳讴歌英雄们一心向党、热爱祖国的崇高品质;以梅花昂首怒放赞美革命者乐观昂扬的精神(情怀)。(意思对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15分) 【导读】简·爱出生不久便父母双亡,舅舅收养了她,但不久舅舅也亡故了。舅妈一直视简·爱为一家人的沉重负担,并极其讨厌她的一举一动。于是,在舅妈家度过的童年时期,简·爱遭受了巨大的磨难。 ①那天下午,因天气不好不能散步。我于是溜进餐室,里面有一个书架,我很快就找了一本书。于是爬上窗台,缩起双脚,盘腿坐下,将波纹窗帘几乎完全拉拢,把自己加倍隐蔽了起来。 ②在翻书的间隙,我抬头细看冬日下午的景色。远处,只见一片白茫茫云雾,近处,是湿漉漉的草地和受风雨摧打下的树丛。连绵不断的冷雨,在一阵阵凄厉寒风的驱赶下横扫而过。 ③当时,我膝头摊着书,心里乐滋滋的,就怕别人来打扰。但打扰来得很快,餐室的门开了。 ④“嘿!苦恼小姐!”约翰·里德叫唤着,随后又打住了,显然发觉房间里空无一人。 ⑤“幸亏我拉好了窗帘。”我想。我真希望他发现不了我的藏身之地。约翰·里德自己是发现不了的,可惜伊丽莎从门外一探进头来,就说:“她在窗台上,准没错,杰克。” ⑥我立即走了出来,因为一想到要被这个杰克硬拖出去,身子便直打哆嗦。 ⑦“什么事呀?”我问。既尴尬又不安。 ⑧“你到这里来。”约翰·里德说。他在扶手椅上坐下,打了个手势,示意我走过去站到他面前。 ⑨约翰·里德是个十四岁的学生,比我大四岁。他长得又大又胖,但肤色灰暗,一副病态。 ⑩这阵子,他本该呆在学校里,可是他妈妈把他领了回来,住上一两个月,说是因为“身体虚弱”。但他老师却断言,要是家里少送些糕点糖果去,他会什么都很好的,做母亲的却认为约翰是过于用功,或许还因为想家,才弄得那么面色蜡黄的。约翰对母亲和姐妹们没有多少感情,而对我则总是欺负。他经常欺侮我,虐待我。弄得我每根神经都怕他。面对他的恐吓和欺侮,我无处哭诉。佣人们不愿站在我一边去得罪他们的少爷,而里德太太则装聋作哑,儿子打我骂我,她熟视无睹,尽管他动不动当着她的面这样做,而背着她的时候不用说就更多了。 我向来对约翰逆来顺受,因此便走到他椅子跟前。他拼命向我伸出舌头。我明白他会马上下手,一面担心挨打,一面凝视着这人那副令人厌恶的嘴脸。突然他二话没说,狠狠给了我一拳。我一个踉跄,从他椅子跟前倒退了一两步才站稳身子。“这是对你的教训,”他说,“谁叫你鬼鬼祟祟躲到窗帘后面,谁叫你两分钟之前眼光里露出那副鬼样子,你这耗子!”我已经习惯了约翰·里德的谩骂,从来不愿去理睬,一心只想着如何去忍受辱骂之后必然而来的毒打。 “你躲在窗帘后面干什么?”他问。“在看书。”我答道。“把书拿来。”他又说。我走回窗前把书取来。 19 “你没有资格动我们的书。你靠别人养活你,你没有钱,你爸爸什么也没留给你,你应当去讨饭,而不该同像我们这样体面人家的孩子一起过日子,不该同我们吃一样的饭,穿妈妈掏钱给买的衣服。现在我要教训你。这些书都是我的,连整座房子都是,要不过几年就归我了。滚,站到门边去,离镜子和窗子远些。” 我照他的话做了,起初并不知道他的用意。但是他把书举起,拿稳当了,立起身来摆出要扔过来的架势时,我本能地往旁边一闪,可是晚了,那本书己经扔过来,打中了我,我应声倒下,脑袋撞在门上,碰出了血来,疼痛难忍。我的恐惧心理已经越过了极限,另外的心理紧接着占了上风。 “你是个恶毒残暴的孩子!”我说,“你像个杀人犯……你像罗马暴君!”“什么!什么!”他大叫大嚷,“那是她说的吗?伊丽莎、乔治亚娜,我还能不去告诉妈妈吗?不过我先要……”他向我直冲过来,我只觉得他揪住了我的头发和肩膀,我已经跟他肉搏,我发现他真是个暴君,是个杀人犯。我觉得一两滴血从头上顺着脖子淌下来,感到一阵热辣辣的剧痛。这些感觉一时占了上风,我不再畏惧,发疯似地同他对打起来。伊丽莎和乔治亚娜早已跑出去讨救兵,里德太太来到现场,后面跟随着贝茜和女佣艾博特。我们给拉开了,我只听见她们说:“哎呀!这样撒泼,竟敢打约翰少爷来。” 里德太太又补充说:“把她拖到红房子里去关起来。”于是马上就有两双手按住了我,把我拖上楼去。 (节选自《简·爱》,宋兆霖译,有删改) 注杰克:即约翰·里德;伊丽莎、乔治亚娜:约翰·里德的姐妹。 1.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的大意。(3分) 参考答案童年时期的简·爱寄养在舅妈家经历了种种歧视和磨难。 2.请根据提示,补充“我”那天下午发生的情节。(3分) “我” 担心 被打 “我”刚站稳 “我”照他的话做了 “我”发疯似地同约翰·里德 对打起来。 “我”③“我”被拖到红房子里去关起来 约翰·里德 狠狠地打了“我”一拳 ①“我”受到约翰·里德的谩骂 ②“我”被约翰·里德扔过来的书打中并倒下,脑袋碰出了血 3.请结合选文具体内容分析文中“我”前后性格特征,至少列出三点。(3分) 参考答案①喜欢读书、喜欢安静(“把自己加倍隐蔽了起来”“就怕被人打扰”);②软弱,逆来顺受(“便走到他椅子跟前”“我已经习惯了约翰·里德的谩骂,从来不愿去理睬,一心只想着如何去忍受辱骂之后必然而来的毒打”“我走回窗前把书取来”“我照他的话做了”);③勇敢,有反抗精神(“我不再畏惧,发疯似地同他对打起来”)。 4.联系上下文,回答问题。(6分) (1)“远处,只见白茫茫一片云雾,近处,是湿漉漉的草地和受风雨摧打下的树丛。连绵不断的冷雨,在一阵阵凄厉寒风的驱赶下横扫而过。”这一处是什么描写?请简要分析其作用。(3分) 参考答案这里是景物描写,渲染了凄冷、悲凉的气氛,衬托“我”悲凉、不安的心情,为下文写“我”的悲惨遭遇做铺垫。 (2)“约翰对母亲和姐妹们没有多少感情,而对我则总是欺负。”为什么约翰总是欺负“我”?请分两点概括。(3分) 参考答案①约翰受到妈妈的宠爱甚至溺爱,养成自私、霸道的性格。他平时打骂“我”时,里德太太装聋作哑,熟视无睹,这助长了约翰欺负“我”的气焰。②“我”是个孤儿,寄养在约翰家里,爸爸什么也没留下,是个寄人篱下的穷人。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17分) 飞 刀 19 张国平 高大威武的将军大步跨进莫五那低矮的剃头铺时,莫五正躺在太师椅里咿咿呀呀地哼着小曲。莫五那南腔北调的小曲跟远处传来的隆隆炮声极不和谐。 “飞刀,将军要净面!”跟在将军身后的警卫拍一把飞刀的肩,说。莫五猛一回头,瞪着醉眼朦胧的小眼睛就看见了将军那杂草丛生般的脸。莫五一个激灵,身体摇晃着问:“您要刮脸?”将军哈哈大笑:“刮脸!”将军的声音如洪钟。将军说:“听见城外的炮声了吗?老子要跟小日本死拼!刮完脸回到城外老子要跟小日本死拼到底!” 莫五知道城外的形势不妙,听说将军的人死了不少。莫五的敬畏之情蓦然盈满了胸,莫五站起身去取剃刀,腿却软软的不怎么听使唤。莫五喝醉了。莫五是小城有名的剃头匠,那把剃刀在莫五手里玩弄得如魔术师的道具,头剃得又快又舒服,人送外号“飞刀”。莫五手艺高到啥程度,一个葫芦变成俩,莫五的剃刀在葫芦上飞速旋转一圈儿,心是一个葫芦,皮放在那里还是一个葫芦。那天莫五喝醉酒躺太师椅上迷糊,要饭的疤瘌头喊他两声没吭声,以为他睡死了,伸手去捞莫五放条几上的钱,莫五一把剃刀扔过去,不偏不倚正插在疤瘌头手指头缝儿里。吓得疤瘌头连连求饶。莫五没啥爱好,就喜欢小酒,天塌下来莫五也不会躲,只要有酒。城里的年轻人都拎着刀随将军到城外跟日本人血拼了,这几天来剃头的人极少,莫五又饮了几口小酒。 莫五在那块黑乎乎的磨刀布上擦拭着剃刀说:“将军您坐好了,俺要给您好好剃。”莫五摇一下头,驱赶着酒劲儿,但还是感觉自己的小屋在一摇一晃的。莫五知道自己喝得太多了,捏着剃刀不敢下手。 将军瞥一眼莫五说:“莫五你快些剃,城外的炮声在催我呀。”莫五“噗噗”在脸上扑棱几把冷水,觉得清醒了许多,莫五的剃刀就在将军头上行走如飞。莫五看见将军的眉头上拧成了疙瘩,知道将军一定还惦记着城外生死未卜的弟兄。将军说:“莫五你快些,拿出你的看家本领。”莫五说好咧,就转身又取出一把剃刀。莫五有一手绝活,双手使刀,两把剃刀在莫五手里一起一落上下翻飞。剃头兴头使出来,人还没坐稳,只眨眼工夫,头发已经剃了个净光。 莫五想既然将军让他露绝活,就一定让将军满意而去,但今天莫五的手却没有往常那样灵便,剃刀在莫五手里一顿一顿的。警卫看出来了,就说:“飞刀,你小心些啊。”莫五看看警卫紧张的脸,心里便有些长草,手里的剃刀更不听使唤。将军呵呵地笑:“尽管剃,快些就好。” 莫五的心绷得紧紧的,谨小慎微,终于剩下最后一刀了。莫五心里一松,就在将军的脸上留下一道血印。警卫拔出枪,大喊:“莫五,你混蛋!”莫五两腿发软,“噗嗵”跪在将军面前说:“莫五该死。” 将军抹一把血,笑:“算不了什么,男人哪有不流血的。”将军拍着莫五的肩膀说:“男儿膝下有黄金啊。”将军回头对警卫说:“拿二十块银圆来。”莫五惊恐地说:“莫五不敢。”将军呵呵地笑:“钱一定给你。”莫五说:“太多了。”将军说:“我留着啥用,这次返回战场也许就跟小日本同归于尽了。”将军让警卫在每块银圆上拴一线绳说:“也不轻易给你,你拎在手里,我每走二十步放一枪,打不落算奖你的,打落的只当你替我保管着。” 将军弹无虚发。将军的人影变成了小黑点,二十枚银圆也全散落在莫五脚边。将军骑上那匹枣红大马绝尘而去,但将军的笑声还震动着莫五的耳膜。 城外的炮声更响更急了,震落的树枝砸在莫五头上,生疼。摇摇欲坠的夕阳把天际染得一片血红。 莫五的酒一下醒了。莫五蓦然站直了身板,拍拍膝盖上的尘土,转身回屋取出那两把飞快的剃刀,直奔将军去的方向而去。 莫五扯破了嗓子大喊,将军,等我! (原载《百花园》,有删改) 1.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3分) 参考答案小说文章是以莫五的变化为主线叙述故事,记叙了一位将军在战争间隙,来他的理发店理发,将军那舍生忘死的爱国情怀感染了理发师莫五,令其胸中的爱国之情油然而生,莫五也毅然追随将军奔赴国难。 19 2.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小说以“飞刀”为题的作用。(3分) 参考答案①内容上,小说以“飞刀”为题,设置悬疑,引人入胜。“飞刀”是一种特殊暗器,还是一门独门武艺,或者是人的绰号,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②结构上,以“飞刀”为线索,与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上形成照应,起到了贯串全文的作用。 3.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①将军说:“听见城外的炮声了吗?老子要跟小日本死拼!刮完脸回到城外老子要跟小日本死拼到底!” ②那天莫五喝醉酒躺太师椅上迷糊,要饭的疤瘌头喊他两声没吭声,以为他睡死了,伸手去捞莫五放条几上的钱,莫五一把剃刀扔过去,不偏不倚正插在疤瘌头手指头缝儿里。吓得疤瘌头连连求饶。 参考答案①语言描写,重复强调,突出了将军在国难当头,慷慨赴死的坚定决绝;②运用动作描写,“扔”“不偏不倚”“插”等词语展现了莫五的“飞刀”绝技。 4.小说的结局怎样?简要分析小说结尾的特点及艺术效果。(5分) 参考答案①小说结尾写莫五在将军精神的感召下,也毅然追随将军奔赴国难。②特点:既在意料之外,又在人物性格发展的情理之中。③艺术效果:简洁凝练,升华了主旨。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12分) 我们跟着月亮走吧 朱成玉 ①那年我12岁,是家里很不顺的一年,处处弥漫着哀伤的味道。祖父去世后,a姐姐被一个男人欺骗了感情,整日里精神恍惚;b父亲在工作中受伤,中指被车床绞断;c哥哥闯了祸,和几个小混混一起偷铁被派出所抓去,坐了班房还要罚款。这些事情几乎是一起涌过来的,母亲像一个太极高手,四两拨千斤,硬生生用她柔弱之躯扛起了这一切。 ②父亲在医院里并不知晓家里发生的其他变故,母亲刻意提醒我们,因为祖父的去世,父亲心情一直没有缓过来,所以家里的事情必须对他隐瞒,让他安心养伤。 ③母亲把亲戚朋友甚至邻居家趟了个遍,总算凑够了钱交了罚金,毕竟偷盗数额较小,派出所一通教育之后,就把哥哥放了回来。母亲并没有立即打骂,只是让他跪在院子里,让他自己思过。哥哥双膝跪着,心却直挺着,倔强地噘着嘴不肯服软:“我去偷东西,不也是寻思给弟弟妹妹买点儿好吃的吗?” ④“就是饿死,也不能白拿别人东西,何况是偷!”母亲终于爆发,气得脸色惨白如月,“人要清清白白,你就在这月亮地儿好好反省反省吧。” ⑤那晚的月亮白油漆一样泼在哥哥身上,像母亲的目光,一遍遍地洗刷着哥哥身上的污浊之气。 ⑥姐姐遭遇情感变故后,把自己困在屋子里,拉紧窗帘,整天不出来。母亲担心姐姐闷坏了身子,变着法儿的想让姐姐走出忧郁的囚笼。 ⑦母亲为姐姐做了很多好吃的,我去喊姐姐吃饭,却是千呼万唤不出来。母亲实在逼急了,闯进姐姐的屋子,一把扯开窗帘,月光被抖落一地。 ⑧满地都是撕碎的纸片,母亲知道那是负心人曾经写给姐姐的誓言。母亲把它们扫起来,扔进垃圾桶。 ⑨“你还这么小,难免会遇到不好的人。这有啥,以后的路长着呢,难不成你就把自己困在这黑屋子里,一辈子不出去了吗?”母亲轻语安慰,“丫头,你看,那月亮还有缺有圆呢,何况是人。以后你就知道了,你这点儿小事儿啊,咋说呢,喏,看见窗外炉子上那大锅菜了吧,它就像那大锅菜里的一头大瓣儿蒜,菜都算不上,就是借点儿味。” 19 ⑩许是母亲的比喻生动,姐姐竟挤了一个笑窝窝出来,继而嚎啕,母亲把她拥在怀里,“哭吧,哭出来就好了。咱不能闷着,你看月亮多好看,你怎么舍得不去瞅上两眼呢!” 姐姐心里的缺口,慢慢地就被那月亮的银辉注得满满的了。 几天后的一个夜晚,要去医院给父亲送吃的,很远的路,我和母亲走走停停。 歇脚的当口,我看见母亲对着夜空轻叹了一口气,仿佛是在对上苍许着愿望,又仿佛是在向无边的黑夜倾诉着憋闷和委屈。眼角似乎有亮晶晶的东西在闪,母亲毕竟是女人,太多的事让她有些难以承受,可是她坚忍着不让泪水落下。 乌云一层一层压过来,有些让人窒息,母亲也一直沉默着,让人不免担心一个闪电会不会将我们引爆。我想牵个话头出来,可是张开的嘴却被一阵风塞住。 忽然间,天上的乌云裂开一个缝隙,月亮像获得自由的鸟儿,“嗖”一下窜出来!一绺一绺的月光像一把把利剑,霎时间割开夜妖的黑色袍子。母亲终于露出一丝笑容:“‘黑蘑菇’总有散开的时候。”并催促我说,“快,咱就一直跟着月亮走。” 这些年,不知是有意还是巧合,母亲总是喜欢在月亮地里对我们进行说教,母亲的“月光疗法”对我们健康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殊不知,母亲才是最温暖、最贴心的那缕月光,我们一生都栖息在她的光华里。 (选自《作文与考试》,有删改) 1.文章写了母亲的哪几件事情?请简要概括。(3分) 参考答案①母亲教育闯了祸的哥哥要像月亮那样清白做人;②母亲用月亮圆缺来开导遇到情感变故的姐姐;③母亲在去给父亲送吃的路上看到从乌云缝隙中窜出的月亮,一下子变得坚强乐观。 2.第①段中a、b、c三个句子的次序合理吗?为什么?(3分) 参考答案不合理,因为下文的内容依次写父亲、哥哥、姐姐,这里的句子与下文内容不相对应。 3.读文中的画线句,按照括号中的要求结合上下文完成下面题目。(6分) (1)母亲终于露出一丝笑容,“‘黑蘑菇’总有散开的时候。”(句中加点词能去掉吗?为什么?)(3分) 参考答案不能去掉,因为加点词能表现母亲历经磨难后的乐观、自信与坚强。 (2)那晚的月亮白油漆一样泼在哥哥身上,像母亲的目光,一遍遍地洗刷着哥哥身上的污浊之气。(赏析这句话的表达效果)(3分) 参考答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柔和,突出了母亲严而有爱的教育效果。 专题检测十六 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问题。(11分) ①元旦前夕,我接到了女儿班主任发来的短信,我作为家长代表,被幸运地邀请参加第二天举行的欢庆元旦联欢会。 ②第二天下午,我按照约定时间来到女儿的教室,孩子们早就化好妆欢畅地等在那里。不一会儿演出开始了,孩子轮番上台表演自己的才艺绝活,女儿从没有学习过才艺特长,就唱了一首喜欢的英文歌,赢得了好多粉丝送来的棒棒糖。 ③接下来进行的是一个亲子游戏,让蒙住眼睛的孩子通过摸妈妈们的手找到自己的妈妈。 19 ④游戏开始了,我和其他的妈妈站成一排,孩子们用毛巾蒙住眼睛排成一队,挨个从我们的身边走过。渐渐地,有几个孩子很快找到了自己的妈妈,她们扯下蒙住眼睛的毛巾,高兴地搂着妈妈走到台下。 ⑤女儿来到我的身边,她的眼睛被毛巾遮得很严,小手往四周摸索着,抓住了我的大手。我高兴得险些叫出声来,料想女儿一定一把扯下蒙住眼的毛巾,钻进我的怀里。可是,她紧紧地握了一会儿,小脸在我的手背上蹭了一会儿,又松开了。她又慢慢向前摸索着,抓住我身旁另一位陌生妈妈的手……其他的孩子都找到了自己的妈妈,开心地把妈妈领下讲台,只有我自己留在原地,呆呆地一动不动。 ⑥游戏结束了,老师让孩子们各自讲一讲是怎样找到妈妈的。有的说,我闻到妈妈护手霜的香味;有的说,我摸到了结婚时爸爸送给妈妈的戒指;有的说,我摸到妈妈长长的指甲……回家的路上,女儿对我说:“妈妈,我其实刚摸到您的手时,就猜出是你了,因为你的手比别人硬,而且更有力。可是,我没敢说,我不想让她们知道你是家政钟点工,我怕她们瞧不起你。” ⑦我低头注视自己的手,由于长年到别人家里帮忙洗床单和衣服,强碱制作的洗衣粉已经使手背粗糙皴裂,而手心则有一层老茧,每个手指又粗又硬,有些部位已经严重变形,跟今天到场的任何一位妈妈白嫩的手都无法相比,而我根本没想到这可能会给孩子丢脸。 ⑧“妈妈,你感觉到了吗?我在台上把你的手轻轻在我的脸上蹭了一会儿,用嘴亲了一下你的手。” ⑨我把女儿搂在怀中,知道她从没嫌弃过我。 ⑩我没有跟她强调妈妈如何用正当的劳动来换取报酬,因为她也有虚荣心,她也有不想说出的秘密,我有时也需要恰当地维护她的虚荣心。 我跟女儿约定,保守这个共同的秘密。以后生活中的每一天,我会更加努力地工作,她会更加努力地学习。 1.文章结尾写到“我跟女儿约定,保守这个共同的秘密”,这个秘密是什么?(3分) 参考答案女儿不想让其他同学和家长知道妈妈是家政钟点工。 2.结合语境,揣摩第⑤段中画线的两句话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4分) (1)我高兴得险些叫出声来。(2分) 参考答案写出了“我”被孩子辨认出来而激动兴奋的心理。 (2)只有我自己留在原地,呆呆地一动不动。(2分) 参考答案写出了“我”最终没有被孩子认出来的失望和失落的心理。 3.很多父母认为,在这个世界上自己最爱孩子,也最了解孩子。但是,孩子的成长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他们的心理也有着父母所不知道的秘密,在你的学习和生活中难免跟父母发生意见分歧,举例说说你是怎样处理的。(4分) 答案示例比如我喜欢看课外书,妈妈阻止我看课外书。这时候我就会给妈妈讲道理,告诉她适当地看些课外书,可以增长知识,拓宽视野;我会合理安排时间;我不看不健康的课外书籍。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15分) 忘 记 它 ①那天我去乡下采访一个老中医,就随意问了一下自己的病。我老是觉得喉咙里有东西哽着,咽不下,摸摸又没有,在各大医院看了个遍,做了多种检查,诊断结果都一样:慢性咽炎。吃了多家的药,但总是不见彻底好。 ②他是个憨厚的人,胖胖的,行动慢慢的,他笑眯眯地看着我,略带羞涩地说:“忘了它。” ③“忘了它?”我简直有点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这是医生说的话吗? 19 ④“是的,”他坐正了身子,说,“忘了它。它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如果在你的其他部位,比如说皮肤,你挠挠也就算了;要是你忙的话,可能都忘记挠了。有时候我们割草,忙得很,到家洗手时才发现,手腕上给茅草割出了许多条血痕。”他卷起袖子给我看,“你是有学问的,你知道我们生活在细菌包围的世界中,如果人的眼睛是放大镜,恐怕会被自己吓出病来。还有,如果身体各部严格按照标准来说,我们没有谁是全部都合格的。我们都是带着病的人,又在不知不觉中自愈着。” ⑤我直愣愣地看着他。他却不说了,微笑地看着我。我问:“忘了就好了?” ⑥“是的。”他微笑地看着我,一点也不迟疑,“许多病,是靠时间来治愈的,比如说,你听……” ⑦我听到微雨中有悲凉的唢呐声,那是有老人去世了。最亲近的人阴阳两隔,那种凄怆、绝望,是没有任何一个医生可以治疗的,世界上也没有哪一本书上,记载着治疗绝望的药方,只有靠时间的粒子慢慢地愈合伤口,慢慢地淡化、忘记。还有失恋的痛苦,如刀锋般割裂了皮肤,只觉得天地失色,寝食难安,一切都失去了意义。每一个人少年时都经历过吧,可很多年后回望,嘴角却是挂着微笑的。 ⑧小时候我栽过树,但是很少有成活的,原因不是我侍弄得不够,而是太殷勤了。我隔两天就要把它们拔出来看看,是否长了新根;轻轻划开树皮,看它们是不是还绿着。太公说:你要忘记它们,它们才能长得好。我哪里能忘记?结果它们都死掉了。就像创可贴下的伤痕,老是揭开看看,忍不住弄一弄,就很难愈合;就像失恋之后,老是翻看爱情的遗物,哪里能愈合伤口? ⑨生活里也有很多需要忘记的例子。难免有许多不平,太过计较只会让自己钻牛角尖,改变不了现实,却能让自己痛苦;难免有很多误会和伤害,太过关注并不能弥补和消解,却只会让自己受伤;难免会有许多失去,太过珍惜并不能挽回。却只会让自己伤怀。忘记是治疗伤痛的办法。忘记是给伤口自己一个思考的时间,完成生长、愈合和涅槃。所有人事,都像药材浸在时间的溶液里,若有对症的触发,就能自动流向那伤口,在你遗忘的背后。在静静的能滋生青苔的深夜里,完成对伤口的拥抱、抚摸、安慰和缝合。时间的手,柔软而神奇,捏合处,或有痕,或无痕。 ⑩忘记是一个转背的姿态,对于不能改变的、无法挽回的。就不必常常想起,这是对别人的宽容,也是对自己的慈悲。面前曾经是刀锋冰冷、山石嶙峋,转身后便是如秋叶般静美,春夜般馨香。忘记它,就是选择另一个世界、另一种活法,就是把病痛留给时间,因为你会越来越智慧,你会完成自愈。 这位老中医原是中医世家。经历过很多苦难。如今他只有一间旧屋,几卷旧书,一帮文朋诗友。还有一个老伴,他似乎很知足很满意。他温雅宽厚,笑眯眯地对着这个世界,他一定是善于忘记的。 1.请对下面的句子作简要赏析。(3分) 面前曾经是刀锋冰冷、山石嶙峋,转身后便是如秋叶般静美,春夜般馨香。 参考答案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现实的严酷,困境的难捱,以及忘记它后的宁静美好。 2.结合全文,说说题目“忘记它”的好处。(3分) 参考答案语含双关,既指忘记身体上无关大碍的小病痛,又指忘掉生活中的误会伤害和不平等,富有悬念,吸引读者,点明文章的主题。 3.简要分析结尾段在全文中的作用。(3分) 参考答案补充交代老中医的生活经历,点明他“善于忘记”的成因。丰富老中医的形象。突出他达观知足的个性特点。呼应题目,再次点明主题。 4.请简要概括老中医的形象。(3分) 参考答案温雅宽厚,达观知足,充满了生活智慧的老中医。 5.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困难,“忘记”是包治一切的灵丹妙药吗?请说说你的见解。(3分) 19 答案示例不是,对于自己改变不了无法挽回的事情或生活中的猜忌误会等固然可以忘,但直面挫折是一种勇气,积极应对、战胜困难也是人生道路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23分) (一) 认领菜籽沟 刘亮程 ①新疆木垒县英格堡乡的一个村,以前村里人种油菜籽,每年油菜花开时,整个山沟一片金黄,村庄因此得名“菜籽沟”。现在村里人不种菜籽了。可是,不管村民种什么,地里都会密密麻麻长一层油菜籽。我想,这就是土地的厚道,只要你播一次种子,她就会生生不息长下去。 ②我们也想在这个村庄播一次种子。 ③2013年冬天,我们偶然进入菜籽沟村时,一下就被她吸引了。村里全是老房子,整个村庄像一桩突然浮现在眼前的陈年往事。每个院子都像旧时光里的家,有一种久违的亲切和熟悉。正遇上一户人家拆房子,木头一根根拆下来装上汽车,运走。这户人家搬进了城,老房子6000元钱卖给了木头贩子。我们沿路看见许多没有人烟的老宅院,或许迟早也会拆了卖木头。 ④回到县城,我连夜给木垒县起草了一个方案,提议由亮程文化工作室入村,抢救性地收购保护一批村民要卖的老民宅。方案当即得到县领导的肯定和支持。就这样,用一个冬天时间,我们收购了几十个老院子。本来一个院子卖几千元钱,我们一收购,都涨价了,长到几万元。有的人家干脆不卖了,等更高的价格。 ⑤现在,已经有几十位艺术家落户菜籽沟。村委会姚书记在村里威信高,他带头动员村民把房子卖给我们。他给村民说,艺术家来了,会让我们的娃娃变得有文化。村民说,我们都老了,哪会有娃娃。确实,去年菜籽沟所在的英格堡乡,只出生了两个孩子,我听了心里慌慌的,往后多少年,这些乡村只有走的人,没有来的。 ⑥区旅游局的领导来看了菜籽沟,很感慨,说这个老村庄能保留到现在,太难得,要我一定先保护好,慢慢来,别让她变了样子。我说,我们或许没有能力让菜籽沟有多大变化,但肯定有能力让她不变化。 ⑦不变化是我们对这个古村落的承诺。可是,我们已经阻挡不了她的变化。 ⑧第一年我们从县上争取了近1000万元廊坊保护资金,给每户补贴1.8万元,修缮老房子。结果干了件坏事。这些钱的用途上级建设部门有严格规定,必须花在换门窗、换前墙、铺房顶油毛毡上,不然报不了账。好多老式木门窗被拆了,换上廉价又难看的塑钢门窗。还有,给老房子换前墙说是为抗震,一个四面土墙的房子,仅仅把前墙拆了换成砖的,其他三面还是土块的,抗什么震?个别老房子的老脸面也这样毁了。 ⑨乡村是中华文化的厚积之地,懂得乡村方能保护发展好乡村。国学其实就是中国百姓的生活学问,早已被村民们过成日常生活。上面把儒学作为执政策略,知识分子把它当学问,只有农民,老老实实把儒学当家学,用它治家过日子。中华文化所以延续几千年不断,是因为文化根基在乡村,朝代更替只是上面的事,乡村层面是稳定的。 ⑩在菜籽沟,每个农家宅院里,都包含着丰富的中华文化精神,从房屋建筑,到家庭居住安排,都有讲究。内地传统的廊坊建筑,向西传到新疆菜籽沟,一路丢失,简易成一排廊檐土房子,但规矩依旧,正门进去,两厢分开,长者住上房,房顶的木梁也是大头朝东。南北横着担子小头朝南,南是万物生长的方向。不管家人识不识字,儒家文化都统管着家庭,长幼孝悌,这是活的儒学,早已成为村民的生活方式。 还有家畜,也是这个宅院的重要成员。 一个农家院子,其实也是一个人与万物和睦共居的温暖家园。院门对着是狗窝,狗看门。狗窝旁是鸡圈、羊圈、猪圈。我们和它们一起生活了几千年。改造一个老宅院,要知道保留那些古老生活信息,旅游就是回家, 19 一个完整保留着人与万物共居的丰富家园,谁不想住一宿呢。2016年,我们会选20户有条件的村民家做民宿客栈,由书院和艺术家免费帮农民做设计,争取县乡资金扶持。 这个村庄的命运,也许真的被我们改变了。村里商店越来越多,周末游人络绎不绝。我们认领了一个别人的家乡。我们将在这个村庄里没有户口和合法宅基地的情形下居住下去。乡村,或许只是飘浮心中不肯散去的一朵云,那朵云里蓄积着太多我们关于家园的理想,自《诗经》开始,这个家园便被诗意地塑造在地上和云端。怀揣古老的乡村梦想,或许我们到达的只是现实中的一个农村:菜籽沟。不管是我们认领了她,还是她收留了我们,都不妨碍我们在这个村庄里延续自己的乡村之梦。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改) (二) 李雪对话刘亮程:菜籽沟让我与过去相遇 ①刘亮程在菜籽沟打造了艺术家村落,入驻这里的作家、艺术家又能给村庄带来些什么?在谈到这个话题的时候,刘亮程坦言“我不喜欢在城市居住,一年四季感觉不到季节的流动。我们来这里种种菜、散散步,在山坡上看看日出和夕阳,看看四季变化。但是没想到木垒县把我们的行为当成一个旅游文化,他们认为让文学艺术家到这个村庄里面来创造更大的价值,也就是文化的价值。”因为他们的进入,村庄里游客来了,记者来了,省内、疆外的许多文化人来了。虽然没有行政上的名分,但它是一个群体,他们选了我做村长。我想大概会在三个方面影响自己和影响这个村庄。 ②第一是“ a ”。我们都是曾经有家乡,后来又失去家乡的,你小时候生活的那个村庄面目全非,留在心中乡村的记忆无迹可寻,走到哪里都是新的东西。在大地上有家,但是处处迷失,我自己需要认领,需要回过头来,去认领我曾经有过的生活,认领我的祖先,认领曾经的文化精神。无论我的身体还是心灵,都需要回过头来朝着我的祖先生活过的地方,在这样一个古旧村庄,一个叫故乡的地方去认领。我们都读过很多西方的文化、宗教书籍,有时候对自己的祖先创造的文化智慧可能真的是疏远了。但是这些文化作为生活是我们需要的,我们要去认领。 ③第二是“归还”。菜籽沟村原来有山神庙、有土地娘娘庙、还有龙王庙。村子里面的人需要这个东西,他们在冰雪初融的春天,首先要去龙王庙去祭祀,让龙王护佑整个村庄不要被大水所淹,而且还要有充足的雨水,让麦田有所灌溉。家里面要动土,首先要跟土地神烧香,让土地神护佑村民。这样一些习俗就是一种文化体系,是大有用处的。一般的小事,村民们自己就解决了,因为他们有了精神寄托,现在我们把这些东西破坏了以后,村民没地可去了,他们就去乡镇上,去找政府,政府和村民面对面、赤裸裸地直接对峙,出现了村民闹事、上访的情况。假如我们的文化体系完整的话,这种情况也许就不会发生。村民到庙里烧香,念叨念叨,心理上得到了平衡,问题也就解决了。我们目前就打算修建一个供村民祭拜祈祷的地方。村民非常支持,都抢着要捐木头,捐砖,因为他们父辈就是在这样的地方进进出出,他们对这样祭拜的处所是有感情的,他们的灵魂可能还需要这样一个“神”。 ④还有是要“ b ”。因为艺术家的进入,会给村庄带来崭新的文化和生活面貌,艺术家村落建成之后,村民就经常过来看,参观看艺术家怎么在村里面盖房子,我们盖房子的同时也指导村民怎么去盖房子,怎么样把他们破败的家园建造得稍微好一点。把有价值的东西留下,保护下来。他们不知道他们的庭院的价值,我们有些地方只会简单地拆旧建新。一旦有资金和项目下来,首先就是用推土机把原来的地方夷为平地,很快建成新的建筑。所以我们要让他们学会不要动一根草、不要动一棵树,让那个土墙完完整整保留住,把一个庭院里破旧的东西保留下来,然后添加一些合适的东西进去,让人既能看到百年的生活记忆,又能感受到现代生活的变化,我们坚持的是这样的原则。在这种原则下,任何一个老院子,其实都花费不了多少钱就能修建得非常好,非常有价值。你想一个院子里面进去以后,左边是鸡圈、羊圈,右边是菜园,其实他们随手建造的这些东西都是艺术品。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来认识一个家,鸡圈在那边,鸡圈旁边是狗洞,狗要看家,再旁边是羊圈,狗也要照看羊,羊圈旁边是牛圈,过去是人住的房子,这才是中国的家。人和万物共居的家,那么中国人的汉字的“家”就是宝盖头代表屋檐,下面一头猪。宝盖头下面一个人,那是“穴”,家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它还是一头猪、一只猫、一条狗的,还是一只鸡、一只羊的,这才是中国人可以说是万物共处的家。每一个院子都有这样的文化生活信息,看到了破旧的院子就看到了中国人的文化生活。 (摘自“兵团网”) 19 【感知内容】 1.阅读《认领菜籽沟》,概括刘亮程在认领菜籽沟过程中具体做了哪些事情。(3分) 参考答案刘亮程在认领菜籽沟方面所做的事情有:收购老房子;打造艺术家村落;争取保护资金;修缮老房子。 2.阅读《李雪对话刘亮程:菜籽沟让我与过去相遇》,按要求做题。(5分) (1)联系上下文,根据你的阅读理解,在文章第②④段a、b画线处分别填写词语。(2分) a认领 b带来(词义相同亦可) (2)判断下面选项文义不相符的一项(C)(3分) A.刘亮程们最初收购老院子是想在这里种种菜,散散步,在山坡上看看日出和夕阳,看看四季变化。后来的变化是他和他的同伴没有预料到的。 B.有时候,西方的文化、宗教书籍读很多后,可能让我们对自己的祖先创造的文化智慧有所疏远。 C.刘亮程盖房子的同时也指导村民盖房子,指导他们把破败的家园建造得稍微好一点。 D.任何一个老院子,都非常有价值,都是艺术品。 【品读发现】 3.阅读《认领菜籽沟》第③段,结合语境,品味下列句子的妙处。(3分) 每个院子都像旧时光里的家,有一种久违的亲切和熟悉。 参考答案用“旧时光里的家”来比喻院子生动形象写出了老院子的亲切和熟悉,写出了老院子给作者带来的心灵的安慰和感动,也是作者直接收购、保护老院子的情感所系。 4.阅读《李雪对话刘亮程:菜籽沟让我与过去相遇》第③段,结合语境,说说句中的“神”有着怎样的特殊含义。(3分) 因为他们父辈就是在这样的地方进进出出,他们对这样祭拜的处所是有感情的,他们的灵魂可能还需要这样一个“神”。 参考答案这里的“神”是有着特殊含义的。神让乡民得到心理平衡,神是乡民的精神寄托,神可以解决他们之间的问题,是对父辈的一种继承和追念。 【联读探究】 5.刘亮程在《认领菜籽沟》的结尾说:“不管是我们认领了她,还是她收留了我们,都不妨碍我们在这个村庄里延续自己的乡村之梦。”你觉得是刘亮程们“认领”了菜籽沟,还是菜籽沟“收留”了刘亮程们?请结合两篇文章内容说说理由。(4分) 答案示例(1)我认为是刘亮程们“认领”了菜籽沟。因为刘亮程发现了这个正在被一点点摧毁的菜籽沟,并动员各方力量保护它;是刘亮程和志同道合的作家艺术家们把这个即将被抛弃的村庄当成了家园,当成了自己回到过去的家,也是他们发现了这个村庄的精神价值、文化价值,并让这些价值得以彰显;更重要的是作者把它当成了自己的故乡,自己的心灵的栖息之所,当成了自己走进中华的文化的一个通道。 (2)我认为是菜籽沟“收留”了刘亮程们。就像作者所说,“我们都是曾经有家乡,后来又失去家乡的”的人,灵魂无所皈依。当刘亮程和这些作家、艺术家找到这个地方并住进去后,自己的灵魂、思想、文化都找到了栖息之地。菜籽沟是一个灵魂家园,让浪迹天涯的游子有了一个安妥灵魂的地方。所以说,是菜籽沟“收留”了刘亮程们。 6.针对刘亮程在《认领菜籽沟》和《李雪对话刘亮程:菜籽沟让我与过去相遇》对于“家园”的理解,你对于“家园”有怎样的思考?请你结合两文和链接材料进行阐释。(5分) [链接材料] 19 材料一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纵横,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材料二 网友种豆南山@:在现代化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生活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家已经不像原来的家!如何去寻找原来的,逐渐遗失的家园,关键还在于人的精神世界。心存万有,心存大爱,就是一个理想的家园! 答案示例刘亮程在菜籽沟找到了一个家,认领了一个家,其实也是对故乡的认领,这种认领归根到底是精神找到了归宿,正如刘亮程所说,“一个农家院子,其实也是一个人与万物和睦共居的温暖家园。”这才是“中国的家”,也正是汉字“家”的最初的意义。这个家一直被中国人塑,或在现实的土地,或在云端。刘亮程们勤勤恳恳地建造着精神家园,寻找着人类灵魂的栖息地。陶渊明《桃花源记》里找到了精神的家园,在现实的躬耕中也找到了家。我们生活在钢筋水泥的丛林已失去了最初的家的含义!或许正是因为我们没有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刘亮程们才会认领一个无家可归的“家”当成家。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16分) 青苔是大地的衣裳 刘青纯 ①小时候,老家院子的台阶下长着青苔,冒着清爽的绿,短短的,细如毛发。一场雨后,青苔为人带来一片清凉,好一个“雨滋苔藓侵阶绿”。在台阶下养一些青苔,闲暇时,推开窗子,青苔安然的身姿映入眼帘,灵魂的尘埃,仿佛都被那纯真的绿吸附了去。 ②那时候,土坯墙上的青苔将每一个院落连接起来;将整个村子连了起来;将鸡鸣狗吠以及孩子的打闹声连了起来。因了青苔的护卫,哪怕狂风暴雨的袭击,哪怕雷鸣闪电的恐吓,土墙岿然不动,一副曾经沧海的淡定。 ③青苔忠诚地守卫着土墙,守卫着村庄,守卫着淳朴的人心。当一堵堵红色的砖墙在村里拓展蔓延时,人们不时听到土坯墙轰然倒地的声响。“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青苔知道它的使命结束了,坦然地与土坯墙的泥土融为一体。 ④红砖瓦房在村庄里大肆扩张,而青苔也在瓦上繁衍着子孙后代。只要有星点泥土,只要有一滴雨水,青苔就能在瓦上扎根。对于自然,村里最年长的人,都没有瓦上的青苔懂得更多。它最早聆听到第一声鸟鸣,最早觉察日出前的第一缕阳光。它夜观天象,遥望银河,琢磨北斗星四季的变化。瓦上的青苔也很务实,它吸附了过多的热量,荫蔽了屋子里的人们。它纤弱的根触摸到一处漏雨的缝隙,会生长得更密集,修补漏洞,也修复自己的人生。 ⑤一年又一年,青苔在瓦楞上参禅悟道,体悟岁月。在它柔弱的躯体里,隐藏着强大的生存智慧。只是,人们常常忽视它,遗忘它。当人们发现瓦上的青苔郁郁葱葱时,便铲除了它。不久,瓦片上又突兀地冒出了绿。在极度干旱的日子里,好多草都枯死了,青苔也面目焦黄,奄奄一息。可是,只要有一点雨水,它又会施展手脚,将一个个瓦屋妆点上星星点点的绿。 ⑥青苔的骨子里是个儒家,它奉行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达而达人”,它进取、谦和、不霸道,既和野草共生,又能和花木相处。渺小的它,还能和高大的树木亲密无间,长在树的脚下,或者长在树皮的裂缝里,活得踏实而自在。 ⑦青苔是旅行家。它悄无声息地攻城略地,高楼顶上有它,阴暗的墙角有它。没有一种草木比它走得更远。它的身影遍及天涯,只要有土壤有尘埃的地方就会有它的家,就连背着降落伞的蒲公英,也自叹弗如。 ⑧青苔是大地的衣裳。它将那些松散而毫无秩序的大地的子孙——土坷垃,通通归拢到自己宽大的衣襟里,将那些浮躁的尘埃召唤回来,重归泥土。这一身永不衰竭的绿衣,才赋予了大地延绵不尽的生机。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有删改) 1.用原文词语填空。(3分) “小时候”青苔给人带来清凉→“那时候”青苔给村落予以护卫→“一年又一年”青苔与草木共生 2.画线句子“生存智慧”指文中的哪句话所说的内容?(3分) 19 参考答案它进取,谦和,不霸道,既可以和野草共生,又能和花木相处。 3.从文中的哪两个方面,可以看出青苔是大地的“衣裳”的呢?(4分) 参考答案①用自己的身躯护卫着村庄;②吸附过多的热量,荫蔽屋子里的主人。 4.从表现手法上,说说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在极度干旱的日子里,好多草都枯死了,青苔也面目焦黄,奄奄一息。可是,只要有一点雨水,它又会施展手脚,将一个个瓦屋妆点上星星点点的绿。 参考答案运用对比的手法,通过青苔与杂草在极度干旱环境的不同表现,形象生动地刻画了青苔“给点阳光就灿烂”的不屈形象。 5.文中青苔给了你哪些人生启迪?(3分) 参考答案①用自己绵薄之躯为他人遮风挡雨;②不计得失,在艰苦的环境中顽强的生存着;③不霸道,懂得与他人友好相处;④非常务实。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15分) 一窗光影 ①一生中,总有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被我们忽视。可是,忽然有一天,当我们自身也成为那些被忽视的小事里的主角时,才知道这些看似简单的小事里蕴含着的,却是暖融融的深情…… ②记得上小学时的家,父母虽然不辞辛劳地忙碌着,可生活依然模式般地向前运行。母亲的身体本就很差,却像男人一样上班出力干活。有一次,我看见妈妈在剧烈地咳嗽之后,吐了一口鲜红的血,我吓得哇哇大哭担心妈妈会死去,母亲则爱抚着我的小脑袋轻声地说:“没事,孩子,你没有长大,妈妈怎么会死呢。” ③那时,年幼的我们远没有像现在的孩子如小皇帝一般倍受父母长辈们娇宠,上下学都是靠自己的小腿小脚不知疲劳地丈量着家和学校之间的距离,风雨兼程。 ④北方的冬天,是最难挨的。一入冬,淘气的我们总爱往雪深处跑,棉手套、棉鞋里都灌满了雪。当走进燃着火炉的教室后,雪便化成了水,手套、棉鞋都被浸湿。放学后,走在回家的路上一会儿工夫儿它们就被冻得硬邦邦的,完全失去了保温的作用,手脚也冻得生疼,眼泪直往下落。心里又很害怕,担心手脚被冻掉。常常是回到家后,母亲马上用雪为我搓手搓脚,好一阵儿才能缓过来。冬天白昼特别短,家离学校又远,每当到家时天已经擦黑了。推开院门,映入眼帘的总是屋顶上袅袅的炊烟和跳跃不定的一窗烛光。 ⑤那烛光一直陪我度过了不知愁滋味的少年时光…… ⑥还记得,刚参加工作时,区里举行文艺汇演,喜欢唱歌的我被单位推荐参加了厂里的文工团。白天上班,晚上排练。当排练结束走出单位时,朦朦胧胧的月色静谧而安宁,仿佛一切生命都静止了,只听见自己“嚓嚓”的脚步声。此时,月儿羞答答地躲在云层后面,如同来了陌生人就悄悄地藏在自家门后的邻家那个俏丽的小女孩儿一般。走着走着,忽然,远处传来几声犬吠,音色完美,高亢回旋。也许是睡眼惺忪的夜风,惊醒了沉睡中的看家狗。几声完美的亮音之后,一切又归于静寂。此刻,夜风倒是精神了许多,摇摇树,动动草,停一停,跑一跑。它不但在地下闹,还把天上的云彩吹得眉开眼笑。逗得羞涩的月儿拨开云层,露出了圆圆的笑脸。星星也迫不及待地探出头,窥视着夜色中的灯火人间。然而,像这样富有韵味的夜景极少,大都是黑夜遮目,罕见路人,甚至排练时存留的热情也化作一缕微风飘散在夜的帘幕里了。 ⑦归心似箭。 ⑧推开院门,映入眼帘的是泛着黄晕的一窗灯光…… ⑨转眼,已为人父。积劳成疾的母亲最终没有经受住病痛的折磨,撒手人寰。 19 人生对于我来说是一种跨越式的变化,昨天,还拉着女儿稚嫩的小手走在家乡泥土芬芳的小路上,而今,却站在处处洋溢着古朴园林文化气息的苏州目送着女儿踏上求学的征途。 女儿上高中时住校,周五回来。每当坐公交回到家时,夜色早已悄悄地涂满玻璃窗。一次,我做完晚饭等女儿归来,看见客厅的灯亮着,便顺手关掉了。妻子从卧室里出来见客厅黑漆漆的就又把灯打开了。我说:“浪费电,关了吧。”可妻子言语深长:“让灯亮着,孩子看见了知道我们在家等她,安心,上楼时不会着急……” 听了妻子的话,我心怦然,原来,那夜色中的一窗光亮,是妈妈的守候,是母亲的温情,是母爱的释放…… 想起了妈妈…… 想起了妈妈为我亮着的一窗光影…… 1.阅读选文,请把故事情节补充完整。(4分) ①总写看似简单的小事里蕴含着的是暖融融的深情。 ②~⑧母亲为“我”保留一窗光影,“我”不理解。 ⑨~妻子为女儿保留一窗光影,“我”从中领悟到母爱的温馨、伟大。 结尾点题,升华中心。 2.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⑥段画线句子。(3分) 夜风倒是精神了许多,摇摇树,动动草,停一停,跑一跑。它不但在地下闹,还把天上的云彩吹得眉开眼笑。逗得羞涩的月儿拨开云层,露出了圆圆的笑脸。星星也迫不及待地探出头,窥视着夜色中的灯火人间。 参考答案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夜风、星星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夜景的富有韵味和美丽。 3.文中第⑨段有何作用?(2分) 参考答案过渡作用。 4.文章题目“一窗光影”拟得好,请根据你的理解说说好在哪里。(3分) 参考答案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本文的叙事线索;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吸引读者阅读。 5.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何感想?(3分) 参考答案读完这篇文章我深深地感动了,懂得了一些看似简单的小事里蕴含着的是暖融融的深情。为了孩子,母亲甘愿付出一切,母爱是伟大的、无私的。 19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