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复习化学习题课件第三部分-第十节 常见的碱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考复习化学习题课件第三部分-第十节 常见的碱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第三部分 身边的化学物质 第10节 常见的碱 1. (2018重庆)氢氧化钠溶液和氨水都能使酚酞溶液 变红,其原因是二者的溶液中均含有一种相同的粒 子,它是( ) A. H+ B. OH- C. H2O D. H 夯实基础 B 2. (2017益阳)如图K3-10-1,当胶头滴管中的液 体滴入锥形瓶中时,会引起气球膨胀的是 ( ) D 选项 A B C D 锥形瓶 MnO2 Zn H2O HCl气体 胶头滴管 H2O2 稀H2SO4 浓H2SO4 石灰水 3. (2018河南)下列溶液在空气中敞口放置后,溶液 质量因发生化学反应而减小的是( ) A. 石灰水 B. 浓硫酸 C. 浓盐酸 D. 烧碱溶液 4. 在含有H2SO4和CuSO4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 NaOH溶液至过量,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生成沉淀的 质量(m1)与加入NaOH溶液的质量(m2)的关系的是 ( ) A B 5. (北京)下列物质的化学式不正确的是( ) A. 干冰——CO2 B. 消石灰——Ca(OH)2 C. 纯碱——NaOH D. 小苏打——NaHCO3 6. (2018广州)下列有关氢氧化钾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氢氧化钾固体露置在空气中易变质 B. 氢氧化钾溶液能使石蕊溶液变红 C. 氢氧化钾溶液与氧化铜反应生成蓝色沉淀 D. 2 mL氢氧化钾溶液与1 mL硫酸溶液恰好完全反应 C A 7. (重庆)向盛有HCl和CuCl2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 NaOH溶液至过量,图K3-10-2所示4个图象中能正确 反应烧杯内的某些物理量变化趋势的是 ( ) A. ①③ B. ①②④ C. ②④ D. ①②③ B 8. (2017眉山)向某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 入某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 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K3-10-3所示。下列说 法正确的是( ) A. a点溶液中含有两种溶质 B. bc段发生反应的类型为置换反应 C. 根据图中数据可计算出氢氧 化钠溶液的浓度 D. d点溶液中主要存在的离子 为Na+、Cu2+、OH-、 C 能力提升 -2 4SO 9. 在用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进行中和反应实验时, 反应过程中溶液的酸碱度变化如图K3-10-4所示。该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 实验操作是将_____________滴加到________中。当 加入溶液的质量为a g时,证明此时溶液呈_____性, 所得溶液中的溶质为___________。当加入溶液的质 量为b g时,向所得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呈 ____色;此时溶液里所含有的溶 质有______________(填写化 学式)。 NaOH+HCl══NaCl+H2O 氢氧化钠溶液 稀盐酸 酸 HCl、NaCl 红 NaCl、NaOH 10. (2018陕西)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按图K3-10-5所 示装置及步骤验证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 【实验步骤】 Ⅰ. 将注射器内的液体注入A中的锥形瓶。 Ⅱ. 打开K1,观察到C中部分红色溶液沿导管倒吸入A, 片刻后回流停止。 Ⅲ. 打开K2,观察到B中溶液倒吸入A、C中,液面稳定 后观察到A中溶液仍为红色,C中溶液变为无色。 同学们对相关问题分组展开如下探究。 探究 环节 甲组的探究 乙组的探究 提出 问题 A中使酚酞变为红色的物质是什么? C中溶液为什么变成无色? 做出 猜想 猜想一:________; 猜想二:________和________ 猜想一:实验过程中酚酞 变质了; 猜想二:溶液中的NaOH反 应完了 实验 验证 小鹏取少量A中溶液于试管中, 向其中滴加过量BaCl2溶液,若观察 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证明猜想二成立。小丽认为用 Ba(OH)2溶液也可证明猜想二成立, 小鹏认为小丽的方案不合理,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取少量C中溶液于试 管中,向其中滴加NaOH 溶液。溶液又变为红色, 证明猜想一不成立。用 pH试纸测定C中溶液的酸 碱度,若pH_______7,证 明猜想二成立 Na2CO3 Na2CO3 NaOH 生成白色沉淀,溶液仍为红色 向溶液中引入了OH-,对 NaOH的检验产生干扰 ≤ 【反思交流】(1)甲、乙两组同学的实验证明了NaOH 能与稀盐酸、CO2发生反应;A中溶液里一定还存在 NaCl。写出NaOH与CO2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步骤】中的现象________(填“能”或 “不能”)证明NaOH与CO2发生了反应。 【拓展迁移】对于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可通过 检验有新物质生成或检验____________________的 方法来证明反应发生了。 2NaOH+CO2══Na2CO3+H2O 不能 某种反应物消失(或减少)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