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课件27-2-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1课时)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九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课件27-2-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1课时)

人教版 数学 九年级 下册 1.相似多边形的特征是什么? 2.怎样判定两个多边形相似? 3.什么叫相似比? 4.相似多边形中,最简单的就是相似三角形.如果∠A =∠A1, ∠B=∠B1,∠C=∠C1, , 那么△ABC与 △A1B1C1相似吗?我们还有其他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吗? 导入新知 111111 CB BC CA AC BA AB  A B C A1 B1 C1 1. 理解相似三角形的概念,并会用以证明和计算. 2.体会用相似符号“∽”表示的相似三角形之间的 边,角对应关系. 素养目标 3. 掌握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及其推论 的应用,会用平行线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并进行证 明和计算. 请分别度量l3 , l4, l5.在l1 上截得的两条线段AB, BC和在l2 上截得 的两条线段DE, EF的长度, AB: BC与DE:EF相等吗?任意平移 l5 , 再量度AB, BC, DE, EF的长度, 它们的比值还相等吗? 猜 想 A B C D E F l2 探究新知 l1 l2 l3 l4 l5 知识点 1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2 3 3 4 3 2  BC AB若 ,那么 ? EF DE 若 , 那么4 3  BC AB ? EF DE 即 AB DE BC EF  事实上,当l3 //l4 // l5时,都可以得到 , 还可以得到 , , 等. A B C D E F l3 l4 l5 l1 l2 EF DE BC AB  DE EF AB BC  DF DE AC AB  DF EF AC BC  通过探究, 你得到了什么规 律呢? 探究新知 一般地,我们有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 两条直线被一组平行线所截,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符号语言: 若a∥b∥ c , 则 , , 1 2 1 2 2 3 2 3 A A B B A A B B  归纳: A1 A2 A3 B1 B2 B3 b c 2 3 2 3 1 2 1 2 A A B B A A B B  1 2 1 2 1 3 1 3 A A B B A A B B  , 2 3 2 3 1 3 1 3 A A B B A A B B  … a 探究新知 1. 如何理解“对应线段”? 2.“对应线段”成比例都有哪些表达形式? 【想一想】 探究新知 如图,已知l1∥l2∥l3,下列比例式中错误的是 ( ) A. B. C. D. DF BD CE AC  BF BD AE AC  C E D F A E B F  AC BD BF AE  D A C E B D F l2 l1 l3 巩固练习 如图,直线l3∥l4∥l5,由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 实,我们可以得出图中对应成比例的线段, A B C D E F l4 l5 l1 l2 l3 把直线 l1向左或向右任意平 移,这些线段依然成比例. 探究新知 知识点 2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推论 【思考】 如果把图1中l1 , l2两条直线相交,交点A刚 好落到l3上,如图2(1),所得的对应线段的比会 相等吗?依据是什么? A B C D E F l3 l4 l5 l1 l2 探究新知 图1 图2(1) A(D) E FC B 【思考】如果把图1中l1 , l2两条直线相交,交点A 刚好落到l4上,如图2(2)所得的对应线段的比会 相等吗?依据是什么? 探究新知 图1 图2(2) A B C D E F l3 l4 l5 l1 l2 B C E A D l1 l2 l3 l4 l5 l2 l3 l1 l3 l l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 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A B C D E l2 A B C DE l1 l l 探究新知 归纳: 巩固练习 如图,l1∥l2∥l3, ,DE=6,求DF的长. AB BC  3 2 解:∵l1∥l2∥l3, ∴ . 又∵ ,DE=6, ∴ , 解得EF=4. ∴DF=DE+EF=6+4=10. AB DE BC EF  AB BC  3 2 EF  6 3 2 l1 l2 l3 例 如图,在△ABC中,DE∥BC,AC=4 ,AB=3, EC=1.求AD和BD. ∴AE=3. 解:∵AC=4,EC=1, ∵ DE∥BC, ∴ ∴AD=2.25, ∴BD=0.75. .AD AE AB AC  探究新知 素养考点 1 利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及推论求线段长度 如图,在△ABC中,EF∥BC,AE=2cm,  BE=6cm,FC=3cm,AF的长为_______. 1cm 巩固练习 如图,在△ABC中,D为AB上任意一点,过点D作BC的 平行线DE,交AC于点E. 问题1 △ADE与△ABC的三个角分别相等吗? 问题2 分别度量△ADE与△ABC的边长,它们的边 长是否对应成比例? B C A D E 探究新知 知识点 3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问题3 你认为△ADE与△ABC之间有什么关系?平行移动DE 的位置,你的结论还成立吗? 通过度量,我们发现△ADE∽△ABC, 且只要DE∥BC,这个结论恒成立. 探究新知 B C A D E 【思考】1.我们通过度量三角形的边长,知道△ADE∽ △ABC,但要用相似的定义去证明它,我们需要证明什么? 2.由前面的结论,我们可以得到什 么?还需证明什么? 探究新知 用相似的定义证明△ADE∽△ABC B C A D E A B C D E 证明:在△ADE与△ABC中,∠A= ∠A. ∵ DE//BC, ∴∠ADE=∠B, ∠AED=∠C, 过E作EF//AB交BC于F, ∵四边形DBFE是平行四边形, F∴DE=BF . ∴△ADE∽△ABC . 探究新知 . AD AE AB AC AE BF AC BC  ∴ .BC DE AC AE  ∴ . AD AE D E AB AC BC   则 已知:如图,在△ABC中,DE//BC,且DE分别交AB , AC 于点D、E. 求证:△ADE∽△ABC . “A”型 “X”型 (图2) D E O B C A B C D E (图1) 探究新知 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相交,所构成 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符号语言: ∵ DE//BC, ∴△ADE∽△ABC. 【讨论】过点D作与AC平行的直线与BC相交,可否证明 △ADE∽△ABC?如果在三角形中出现一边的平行线, 那么你应该联想到什么? 【方法总结】过点D作与AC平行的直线与BC相交, 仍可证明△ADE∽△ABC,这与教材第31页证法 雷同.题目中有平行线,可得相似三角形,然后 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列出比例式. 探究新知 已知:如图,AB∥EF∥CD,图中共有___对相似三角形.3 C D A B E F O 相似具有传递性 巩固练习 连接中考 A 如图,在△ABC中,DE∥BC,DE分别与AB,AC相交于点D,E, 若AD=4,DB=2,则DE:BC的值为(  ) A. B. C. D. 2 3 1 2 3 4 3 5 1. 如图,在 △ABC 中,EF∥BC,AE=2cm, BE=6cm,BC = 4 cm,EF 长( ) A A B C E FA. 1cm B. cm C. 3cm D. 2cm 4 3 课堂检测 基 础 巩 固 题 2 5 A B C E D F G 2.如图,DE∥BC, , ; FG∥BC, ,则 . AD AB AE AC  2 5 AG CG  2 AF AB  2 3 课堂检测 3.如图,在△ABC中, EF∥BC. ( 1 )如果E、F分别是 AB 和 AC 上的点, AE = BE=7, FC = 4 ,那么 AF 的长是多少? A B C E F 解:∵ AE AF BE FC  , ∴ AF  7 7 4 , 解得 AF = 4. 课堂检测 (2) 如果AB = 10,AE=6,AF = 5,那么 FC 的长是多少? 解:∵ AE AF AB AC  , ∴ AC  6 5 10 , 解得 .AC  25 3 .FC AC AF      25 105 3 3 A B C E F 课堂检测 如图所示,如果D,E,F分别在OA,OB,OC上,且 DF∥AC,EF∥BC. 求证:OD∶ OA=OE∶ OB .OD OF OA OC  OF OE OC OB  , .OD OE OA OB     证明: ∵ DF∥AC, ∵ EF∥BC, 课堂检测 能 力 提 升 题 如图,已知菱形 ABCD 内接于△AEF,AE=5cm, AF = 4 cm,求菱形的边长. 解:∵ 四边形 ABCD 为菱形, B C A D E F ∴CD∥AB, ∴ .CD DF AE AF  设菱形的边长为 x cm,则CD = AD = x cm,DF = (4-x )cm, ∴ 解得 ∴菱形的边长为 cm. 4 5 4 x x  , 20 9 课堂检测 拓 广 探 索 题 9 20 x 两条直线被一组平行线所截,所得的对 应线段成比例. 推论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 两边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相似三角形判定的引理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与其他两边相 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基本事实 平 行 线 分 线 段 成 比 例 定 理 及 其 推 论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作业 内容 教 材 作 业 从课后习题中选取 自 主 安 排 配套练习册练习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