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考点梳理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初中化学考点梳理

1 / 20 中考化学考点梳理 ★考点 1 空气的主要成分 1、空气的主要成分(体积分数) 氮气占 78%,氧气占 21%,稀有气体(氦气等)占 0.94%,二氧化碳占 0.03%,其 他气体和杂质占 0.03%。 2、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测定(红磷燃烧)实验 (1)实验装置:如图。 (2)反应原理:4P+5O2 = 2P2O5 (3)实验现象:产生大量白烟,待燃烧停止,整个装置冷却 至室温后,将 c 处的止水夹打开,会观察到烧杯中的水进入广口 瓶,大约占剩余体积的 1/5。 (4)注意事项:①广口瓶中加入少量水可防止集气瓶底炸裂。②检查整个装置的 气密性后,将 c 处的止水夹夹紧。③红磷要足量,以利于将氧气耗尽。④点燃红磷后, 迅速插入左边的广口瓶中并把塞紧橡皮塞,防止红磷在集气瓶外损耗,导致红磷量不足, 同时也防止瓶中气体散逸到空气中去。 (5)实验成败的关键因素: ①装置气密性要好;②可燃物易在空气中燃烧,且生成物不为气体;③可燃物要 稍过量;④操作要迅速;⑤反应后气体要冷却。 ★考点 2 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 1、氮气 ①性质:氮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小的气体,沸 点比氧气要低(工业上利用该性质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液氧);常温下稳定,氮气不支持 燃烧也不供给呼吸,氮气不参与人体的新陈代谢。②用途:用作保护气(焊接、食品、 白炽灯泡)等。 2、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 ①性质: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通常情况下,稀有气 体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稀有气体在通电时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②用途:保护气(焊 接、灯泡)(体现化学性质),多用途电光源(体现物理性质)等。 ★考点 3 氧气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1、物理性质 在通常状况下为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 密度比空气略大(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液氧为淡蓝色,固态氧为淡蓝色雪花状。 2、化学性质 较活泼,能与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具有氧化性、助燃性。 3、氧气的用途 ①支持呼吸——登山、潜水、航空、航天、医疗等; ②支持燃烧——炼钢、气焊、气割、航天等。 点燃 2 / 20 ★考点 4 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类别 具体物质 实验现象 金 属 单 质 Mg 在空气中燃烧 剧烈燃烧,发出耀眼强光,产物为白色粉末状固体 Fe 丝在氧气中燃 烧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物质。(集气 瓶预留少量水,是为了防止溅落的熔融物使集气瓶 底炸裂。) Cu 在空气中加热 红色固体逐渐变为黑色 非 金 属 单 质 C 在氧气中燃烧 发出白光(在空气中发出红光),放出大量的热, 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S 在氧气中燃烧 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在空气中发出微弱的淡蓝 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放出大量的 热。(集气瓶可预留少量水,是为了吸收 SO2,防 止空气污染。) P 在空气中燃烧 产生大量白烟,放出大量的热 H2 在空气中燃烧 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在火焰上方放置 冷而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有无色液滴产生 化 合 物 CO 在空气中燃烧 发出蓝色火焰,放热,在火焰上方放置冷而干燥的 烧杯,烧杯内壁无液滴产生,迅速倒转烧杯,倒入 澄清石灰水并振荡,石灰水变浑浊 CH4 在空气中燃烧 发出蓝色火焰,放热,在火焰上方放置冷而干燥的 烧杯,烧杯内壁有无色液滴产生,迅速倒转烧杯, 倒入澄清石灰水并振荡,石灰水变浑浊 C2H5OH(酒精) 在空气中燃烧 发出淡蓝色火焰,放热,在火焰上方放置冷而干燥 的烧杯,烧杯内壁有无色液滴产生,迅速倒转烧杯, 倒入澄清石灰水并振荡,石灰水变浑浊 ★考点 5 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1、碳的单质 ①金刚石: a.物理性质:纯净的金刚石是无色、透明的正八面体形状的固体,是天然存在的最 硬物质,不导电,导热,无润滑性。 b.用途:用于划玻璃、切割金属、钻探机钻头、制装饰品等。 ②石墨: a.物理性质:石墨是深灰色、有金属光泽、不透明的细鳞片状固体,质软,导电性 优良,导热性良好,有润滑性。 3 / 20 b.用途:用于电极、铅笔芯、润滑剂等。 ③活性炭、木炭:有吸附作用 ④C60 分子:是一种由 60 个碳原子构成的分子,它形似足球,这种足球结构的碳分 子很稳定。 2、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①在常温下,具有稳定性。 ②碳跟氧气反应(可燃性):a. C+O2 = CO2(氧气充足); b. 2C+O2 = 2CO(氧气不充足)。 ③碳跟某些氧化物的反应(还原性): a.常见的反应:C+2CuO = 2Cu+CO2↑; C + CO2 = 2CO。 b.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现象:导出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黑色粉末中有红色 固体生成。 3、二氧化碳的性质 ①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可溶 于水,干冰易升华。 ②化学性质: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一般情况下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二氧 化碳与水反应能生成碳酸,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4、二氧化碳的用途 ①灭火:因为二氧化碳既不可燃又不助燃,同时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②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可用作制冷剂和人工降雨。 ③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作气体肥料,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5、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二氧化碳含量增大会导致温室效应 防止温室效应的措施:减少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更多的利用太阳能、 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 6、一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 ①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小。 ②化学性质: a.可燃性:2CO+O2 = 2CO2; b.还原性:CO+CuO Cu+CO2;3CO +Fe2O3 2Fe+3CO2; c.毒性:煤气中毒由一氧化碳引起。 ③用途:用作气体燃料;冶炼金属。 ★考点 6 实验室制取氧气 1、实验步骤 ①连接仪器,检查装置气密性;②添加药 品;③预热并用酒精灯外焰加热;④收集气体;⑤(用排水法 收集时)先取出导管,再停止加热。 2、注意事项 ①要用酒精灯外焰加热;②试管口要略微 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导致试管炸裂;③导管口不能伸入 点燃 点燃 高温高温 点燃 4 / 20 试管内过长,防止气体不易导出;④试管外壁要保持干燥;⑤加热前要先预热;⑥待气 泡均匀连续地冒出时才能收集,防止收集到的气体不纯(空气无法排尽);⑦实验结束 应先取出导管,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至试管,导致试管炸裂。 ★考点 7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1、反应药品: 稀盐酸跟大理石或石灰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反应。 2、反应原理: CaCO3+2HCl=CaCl2+H2O+CO2↑ 3、发生装置: 由于反应物是块状的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 盐酸反应,且反应不需要加热,生成的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因 此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与实验室用双氧水制氧气的装置相似。 一般情况下,由于制取二氧化碳时所需反应物的量较多,反应 容器常用锥形瓶、广口瓶、平底烧瓶等。 4、收集装置:收集二氧化碳可根据它的性质考虑:因为二氧化碳可溶于水,并且 部分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故不宜用排水法。又因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故可用向 上排空气法收集。 5、实验步骤: 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装块状药品大理石或石灰石;③塞紧双 孔胶塞;④由长颈漏斗加液体至下端管口浸入液面中;⑤收集气体。 6、注意事项: ①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应伸入到接近锥形瓶底部,以便形成液封, 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口逸散;②反应器内的导管稍露出胶塞即可,不宜太长,否 则不利于气体导出;③不加热;④集气瓶内的导管应伸入到接近集气瓶底部,以利于排 净空气。 7、验满、检验: ①验满:把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火焰熄灭,证明瓶 内已充满二氧化碳。②检验:把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如果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是 二氧化碳气体。 8、二氧化碳的工业制法 ①原理:高温煅烧石灰石,生成生石灰,副产品是二氧化碳。 ②化学方程式:CaCO3 CaO+CO2↑ ★考点 8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1、氧循环 ①氧气的消耗:生物的呼吸作用与生物圈中的各种燃烧、腐败现象都会消耗氧气。 ②氧气的来源: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氧气,释放到大气中 2、碳循环 ①二氧化碳的产生: a、生物的呼吸作用及腐败现象; b、化石燃料及其制品的燃烧与火山爆发。 ②二氧化碳的消耗: a、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5 / 20 b、海洋中碳酸钙沉积形成新的岩石,从而使一部分碳元素较长时间贮藏在地层中; c、二氧化碳溶解在水中。 ★考点 9 水的组成 1、水的组成实验探究(水的电解实验) ①实验现象: 连接正极一端的玻璃管中有气泡缓慢产生,连 接负极一端的玻璃管中有气泡较快产生;一段时间后正负两极产生 的气体的体积比为 1:2,质量比为 8:1。 ②气体检验(正氧负氢):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连接正极一端 产生的气体中,发现木条复燃,则说明气体是氧气;将连接负极一端产生的气体移近火 焰,气体能燃烧,火焰呈淡蓝色,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有水珠 出现,则说明气体是氢气。 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解反应):2H2O 通电 2H2↑+ O2↑。 2、实验结论 ①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两种元素组成的; ②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③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的破裂,原子的重新组合; ④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考点 10 吸附、沉淀、过滤等净化水的常用方法 1、沉淀(除去水中不溶性的杂质):利用某些物质(如明矾)溶于水后生成的胶 状物对杂质的吸附,使杂质凝聚沉降下来。这种方法能沉降水中的不溶性杂质。 2、过滤(除去水中不溶性的杂质) ①适用范围: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与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它适用于分离固—液 型的混合物。 ②过滤所需仪器:漏斗、滤纸、铁架台(带铁圈)、烧杯、玻璃棒。 ③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滤纸边缘略低于漏斗口;漏斗内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倾倒液体的烧杯口紧靠玻璃棒中下部,玻璃棒的一端轻轻靠在三层滤纸的 一边,漏斗下端管口紧靠承接滤液的烧杯内壁。 ④过滤后滤液仍浑浊的可能原因: a、滤纸破损; b、漏斗内液面高过滤纸边缘; c、仪器不洁净。 3、吸附(除去水中一些可溶性杂质,如异味,色素等) ① 常用吸附剂:活性炭 4、净化程度 由低到高依次是静置沉淀、吸附沉淀、过滤、吸附、蒸馏。 5、自来水厂水净化处理过程分析 ①加絮凝剂:如加入明矾等,吸附水中悬浮的 杂质,使杂质沉降;②反应沉淀池:沉淀水中不溶性杂质;③过滤池:除去水中不溶性 6 / 20 杂质;④活性炭吸附池:吸附可溶性的杂质,除去异味、色素等;⑤投药消毒:如氯气, 杀灭残存的病毒、细菌。 ★考点 11 溶解现象 1、溶液 ①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透明的混合 物。 ②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注意: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 为蓝色;Fe2(SO4)3 溶液为黄色】; 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c、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溶 剂的体积; 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③乳浊液:不溶性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如油水混合物 ④悬浊液:不溶性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悬浊液。如泥水 2、溶液的组成 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溶质可以有多种,溶剂只能有一种。 3、影响溶解速率的因素 ①温度:一般固体物质,溶剂温度越高,溶解速率越快。 ②溶质颗粒大小:溶质颗粒越小,与溶剂接触面积越大,扩散到溶剂中的速率越快, 溶解速率也越快。 ③搅拌:搅拌或振荡能加速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速率。 4、溶解时的放热现象 NaOH 固体、浓 H2SO4 溶解放热;NaCl 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 ★考点 12 饱和溶液的含义 1、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 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 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能否继续溶解同种溶质。 2、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判断方法 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继续溶解。能继 续溶解的是不饱和溶液,不能继续溶解的是饱和溶液。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添加溶质、降低温度、减少溶剂 添加溶剂、升高温度、减少溶质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注:①改变温度时 Ca(OH)2 和气体的转化方法与上述转化关系相反,因为它们的溶 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②最可靠的转化方法是添加溶质和添加溶剂。 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 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 Ca(OH)2 溶液是稀溶液。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 7 / 20 和溶液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考点 13 溶解度的含义 1、固体溶解度 ①溶解度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 100g 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 的质量。四要素:a.条件:一定温度;b.标准:100g 溶剂;c.状态:达到饱和;d.溶解度 的单位:g/100g 水。 ②溶解度含义:20℃时 NaCl 的溶液度为 36g100g 水,其含义为—20℃时,在 100g 水中最多能溶解 36gNaCl 或在 20℃时,NaCl 在 100g 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 NaCl 质量为 36 克。 ③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 a、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 b、温度:大多数固态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 KNO3;少数固体物质的 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 NaCl;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如 Ca(OH)2。 ④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表示的含义: a、t3℃时 A 的溶解度为 Sg; b、P 点的的含义是在该温度时,A 和 C 的溶解度相 同; c、N 点为 t3℃时 A 的不饱和溶液,可通过加入 A 物质、 降温、蒸发溶剂的方法使它变为饱和溶液; d、t1℃时 A、B、C 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 C>B>A; e、t2℃ 时 A、B、C 的饱和溶液各 W 克,降温到 t1℃会析出晶体的是 A 和 B,无晶 体析出的是 C,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小到大依次为 A<C<B; f、从 A 的溶液中获取 A 晶体,可采用冷却 A 的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分离 A 与 B(B 含量少,要得到 A)的混合物,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从 B 的溶液中获取 B 晶体, 可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分离 A 与 B(A 含量少,要得到 B)的混合物,用蒸发结晶的 方法。 ⑤固体溶解度的计算: 饱和溶液中溶剂的质量 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100 S (S 表示溶解度) 2、气体溶解度 影响因素:a.溶质的性质; b.温度: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 c.压强: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 C 0 · · B A t1 t2 t3 S P T N 8 / 20 ★考点 14 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1、 %100 溶液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 。 2、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3、饱和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 %100 100 S  S 。 ★考点 15 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1、用固体配制:①步骤:计算,称取和量取,溶解; ②仪器:电子天平、药匙、量筒、滴管、烧杯、玻璃棒。 2、用浓溶液稀释(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①步骤:计算,量取,稀释; ②仪器:量筒、滴管、烧杯、玻璃棒。 ★考点 16 结晶 1、定义 形成晶体的过程叫结晶。 2、结晶的两种方法(分离几种可溶性物质) ①蒸发溶剂(主要用于溶解度变化受温度影响较小的物质),如 NaCl(夏天晒盐); ②降低温度,即冷却热的饱和溶液(主要用于溶解度变化受温度影响较大的物质), 如 Na2CO3(冬天捞碱)。 ★考点 16 常见酸(盐酸、硫酸)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1、概念 酸是指氢元素和酸根组成的化合物。从化学式上判断的方法:第一个字 母是 H(除水和过氧化氢)。如:硫酸(H2SO4)、盐酸(HCl)等。 2、浓盐酸、浓硫酸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浓盐酸(HCl) 浓硫酸(H2SO4) 色态 无色液体,工业盐酸略带黄色(含 Fe3+) 无色粘稠状液体 气味 有刺激性气味 无 密度 36%的浓盐酸密度为 1.82g/cm3 98%的浓硫酸密度为 1.84g/cm3 特性 挥发性(敞口置于空气中,瓶口有白雾) 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腐蚀性 用途 金属除锈;胃液中含少量盐酸,助消化 金属除锈;浓硫酸作干燥剂; 3、酸的化学性质 酸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酸的组成中都含有氢元素(或酸类物质在水溶液中都 能电离出氢离子) ①与酸碱指示剂反应: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 ②与活泼金属反应:金属 + 酸 → 盐 + 氢气(置换反应); 9 / 20 ③与碱性氧化物反应:酸 + 碱性氧化物 → 盐 + 水(复分解反应); ④与碱反应:酸 + 碱 → 盐 + 水(复分解反应); ⑤与盐反应:酸 + 盐 → 另一种盐 + 另一种酸(复分解反应)。 ★考点 17 常见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1、概念 碱是由金属元素与 OH 组成的化合物。简单的判断方法:一般化学式的 最后是 OH 的就是碱。如:NaOH、Ca(OH)2、氨水(NH3·H2O)等。 2、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用途 氢氧化钠(NaOH) 氢氧化钙【Ca(OH)2】 颜色状态 白色固体,极易溶于水(溶解放热) 白色粉末,微溶于水 俗名 烧碱、火碱、苛性钠 熟石灰、消石灰 制法 Ca(OH)2+Na2CO3=CaCO3↓+2NaOH CaO+H2O=Ca(OH)2 特性 具有强腐蚀性,易潮解; 具有腐蚀性 用途 水溶液可用于除去二氧化碳;固体用作干 燥剂;制肥皂、造纸;去除油污 水溶液可用于检验二氧化碳; 工业制烧碱;农业改良酸性土 壤、配波尔多液;建筑材料 3、碱的化学性质 碱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是:碱的组成中都有 OH(或碱类物质在水溶液中都能 电离出氢氧根离子)。 ①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②与酸性氧化物反应:碱 + 酸性氧化物 → 盐 + 水; ③与酸反应:碱 + 酸 → 盐 + 水(复分解反应); ④与盐反应:碱 + 盐 → 另一种盐 + 另一种碱(复分解反应)。 ★考点 18 酸碱指示剂的使用 石蕊和酚酞溶液是常见的酸碱指示剂,它们能跟酸或碱的溶液起作用而显示不同的 颜色。石蕊溶液遇酸溶液变成红色,遇碱溶液变成蓝色;酚酞溶液遇酸溶液不变色,遇 碱溶液变成红色。 ★考点 19 pH 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1、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pH pH 值通常在 0~14 之间,pH>7 为碱性,pH=7 为中性,pH<7 为酸性。 2、pH 的测定 最简单的方法是使用 pH 试纸。将 pH 试纸置于玻璃片上,用玻璃 棒(或滴管)蘸取待测试液少许滴在 pH 试纸上,显色后与标准比色卡对照,读出溶液 的 pH(读数为整数)。 3、酸雨 正常雨水的 pH 约为 5.6(因为溶有 CO2),pH<5.6(因溶有 SO2、NO2 等气体)的雨水为酸雨。 10 / 20 4 4、在农业生产中,农作物一般适宜在 pH 为 7 或接近 7 的土壤中生长。 ★考点 20 食盐、纯碱、碳酸钙、胆矾等盐的主要性质及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1、常见盐类物质的比较 物质 NaCl Na2CO3 CaCO3 CuSO4·5H2O 俗称 食盐 苏 打 / 纯 碱 是大理石/石灰石 的主要成分 胆矾 物理 性质 固体颜色 白色晶体 白色粉末 白色粉末 蓝色晶体 溶液颜色 无 无 — 蓝 溶解性 易溶 易溶 不溶 易溶 用途 烹饪、调味、 消毒 化工原料 补钙剂 建筑材料 配制农药波尔 多液 2、盐的化学性质 ①与金属反应: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前面的金属可以将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 盐溶液中置换出来(置换反应); ②与酸反应:盐 + 酸 → 另一种盐 + 另一种酸(复分解反应); ③与碱反应:盐 + 碱 → 另一种盐 + 另一种碱(复分解反应); ④与盐反应:盐 + 盐 → 另一种盐 + 另一种盐(复分解反应)。 3、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 常见沉淀有:AgCl 和 BaSO4(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Cu(OH)2(蓝色沉淀)、 Fe(OH)3(红褐色沉淀)、Mg(OH)2 和 CaCO3(白色沉淀,也是水垢的主要成分)、BaCO3 等。初中阶段除了有颜色的几种沉淀外,其余常见沉淀一般是白色。 ★考点 21 化学与生活 1、化学肥料: 种类: 氮肥、磷肥、钾肥 复合肥:含 N、P、K 元素中的两种或三种。如 KNO3、NH4H2PO4 等。 对环境的影响:引起水体污染:N、P 过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赤潮、水华等现 象;长期使用化肥会导致土壤板结。 2、焰色反应:灼烧钠元素---黄色 灼烧钾元素---紫色(通过蓝色钴玻璃片观察) 3、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 燃料充分燃烧可以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使燃料充分燃烧通常考虑两点: ①燃烧时要有足够多的空气(或氧气);, ②燃料和空气(或氧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如把煤制成蜂窝煤)。如果空气 (或氧气)不足或跟燃料接触面积太小,燃料就会不完全燃烧,不仅放出的热量减少, 11 / 20 浪费燃料,且产生的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还会污染空气。 (1)氢气:通常状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极易燃烧,燃烧放出大量热量。 氢气是最清洁的燃料,但由于制取成本高和贮存困难,目前还没有广泛使用。 三大优点:制备原料来源广;燃烧产物无污染;热值高。 实验室制法:Zn+H2SO4=ZnSO4+H2↑,用实验室制取 CO2 的发生装置,可以采用 向下排空气法或排水法收集。 (2)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CH4) ①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可用向下排空气法 收集),极难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 ② 化 学 性 质 : 具 有 可 燃 性 , 点 燃 前 要 先 验 纯 , 完 全 燃 烧 的 化 学 方 程 式 : CH4+2O2 CO2+2H2O。现象:发出蓝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用冷而干燥的烧杯罩 在火焰上方可以看到烧杯内壁有水珠生成(说明生成了水),迅速反转烧杯,倒入澄清 的石灰水并振荡,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碳)。 ★考点 23 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 从微观的角度来看,物质的三态变化主要是构成物质的粒子间的间隙发生了改变。 ★考点 24 氧化物的组成特点 1、概念 由两种元素组成,并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 2、要点 ①是化合物;②由两种元素组成;③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 ★考点 25 从组成上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 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纯净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纯净物组成的物质叫混合物。 组成混合物的各种成分之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它们各自保持着原来的性质。纯净物和 混合物最根本的区别在于组成物质的种类:纯净物为一种或同种,混合物为多种或不同 种。纯净物可以用唯一的化学式表示,混合物一般不能用一个化学式表示。 从微观上看,由同种分子(或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由多种分子(或原 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根本区别在于分子(或直接构成该物质的原子)种类的 多少。 ★考点 26 从组成上区分单质和化合物 由同种(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不同种(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 化合物。单质和化合物的根本区别在于组成元素的种类:单质为一种或同种,化合物为 多种或不同种。注意:单质和化合物的前提是它们都属于纯净物。 从微观上看,单质由同种原子构成,化合物由不同种原子构成。 ★考点 27 从组成上区分有机物和无机物 1、有机物 一般含碳的化合物是有机化合物(不包括 CO、CO2、H2CO3 和 Na2CO3、 12 / 20 CaCO3 等碳酸盐),简称有机物。常见的有机物(甲烷、酒精、葡萄糖、淀粉、蔗糖)。 2、无机物 一般不含碳的化合物是无机化合物(但包括 CO、CO2、H2CO3 和 Na2CO3、 CaCO3 等碳酸盐),简称无机物。 3、区别 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根本区别在于含不含碳元素。 ★考点 28 物质的分类 物质 单质 金属单质——如 Fe、Cu、Ag 化合物 无机化合物 纯净物 混合物——如溶液、空气、化石燃料、铁矿石等 非金属单质——如 H2、He、S 氧化物 酸 盐 碱 有机化合物——如 CH4、C2H5OH ★考点 29 物质的微粒 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能够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 分子、原子共性:①质量和体积都很小;②粒子间有间隔;③总在不断地运动;④同种物质的 粒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粒子性质不同。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考点 30 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1、物质的分类 由同种微粒(指能直接构成物质的分子和原子)构成的物质是纯 净物,由多种微粒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 2、能闻到气味、湿衣服晾干 微粒在不断运动。 3、物理变化 粒子本身没有发生改变,改变的是粒子之间的距离或粒子的运动状 态。如热胀冷缩就是因为受热时粒子间的间隔增大,降温时粒子间的间隔减小。 4、化学变化 其微观实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即分子被分割成原子,原子又重新 组合成新的分子。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没有发生改变。 ★考点 30 元素 1、根据元素周期表,可以把元素简单的分为二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包括 稀有气体元素)。 2、自然界中元素的含量 地壳中含量(质量分数)最多的元素前三位依次是:氧、硅、铝;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前两位依次是:氮、氧; 13 / 20 人体中中含量(质量分数)最多的元素前三位依次是:氧、碳、氢; 宇宙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氢。 3、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名称 元素 原子 区别 宏观概念,只论种类,不论个数 微观概念,既表示种类,又可表示个数 化学变化中,元素的种类不变 化学变化中,原子种类、数量不变, 联系 元素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原子是构成元素的基本单元。 ★考点 31 几种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1、常用化合价规律 ①在单质中元素化合价为零;②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 和为零,金属元素通常显正价,非金属元素通常显负价,氧元素通常显-2 价,氢元素通 常显+1 价; 4、常见元素、原子团化合价 +1 价 钾、钠、银、氢 +2 价 钙、镁、钡、锌、铜 +3 价 铝 -2 价 氧 铁 +2,+3 碳 +2,+4 -2 价 硫酸根(SO4)、、碳酸根(CO3 -1 价 氢氧根(OH)、硝酸根(NO3)、 +1 铵根(NH4+) ★考点 32 用化学式表示常见物质的组成 1、化学式的概念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叫化学式。每种物质都有一定 的组成,因此只能用一个化学式来表示。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组成,故没有固定的化学式。 2、化学式的涵义 化学式的涵义 以 H2O 为例 由 分 子 构 成 的 物 质 宏 观 ①表示某种物质 表示水这种物质 ②表示该物质由哪些元素组成 表示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微 观 ③表示该物质的 1 个分子 表示 1 个水分子 ④表示该物质 1 个分子中所含原 子的个数 表示 1 个水分子中含有 1 个氧原 子和 2 个氢原子 化学式的涵义 以 Fe 为例 由 原 子 构 成 的 物 质 宏 观 ①表示某种元素 表示铁元素 ②表示某种物质 表示铁这种物质 ③表示该物质由哪种元素组成 表示铁由铁元素组成 微 观 ④表示该物质的 1 个原子 表示 1 个铁原子 ⑤表示构成物质的微观构成 表示铁由铁原子构成 ★考点 33 利用相对原子质量、式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 14 / 20 1、计算组成物质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各元素的质量比等于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乘以原子个数之比。 2、计算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式量 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分子中原子的个数 ×100% ★考点 34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变化 性质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概念 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 化。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 化,又叫做化学反 应。 不需要发生化 学变化就表现 出来的性质。 在化学变化中 表现出来的性 质。 基本 特征 宏观上没有生成新物 质,微观上构成物质的 微粒种类没有发生改 变,改变的是微粒间的 间隔或聚集状态。 宏观上有新的物质 生成,微观上构成物 质的微粒发生了改 变。 常见物理性质: 颜色、气味、状 态、味道、熔点、 沸点、密度、硬 度、导电性、导 热性、挥发性、 溶解性、潮解性 等。 常见化学性质: 氧化性、还原 性、可燃性、助 燃性、腐蚀性、 金属活动性、易 分解、稳定性 等。常见 情况 主要包括物质的状态、 形状、大小、位置等的 改变。 常伴随着颜色的改 变、放出气体、生成 沉淀、吸热、放热、 发光等现象。 本质 区别 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 出来。 联系 化学变化发生的同时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但 物理变化发生的同时却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是物质固有的属性。 ★考点 35 催化剂的重要作用 1、催化剂的概念 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 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2、催化剂的三要素 ①改变化学反应速率;②自身质量不变;③自身化学性质不 变。 3、催化作用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考点 36 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特点、判断反应类型、解释 相关现象) 1、化合反应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反应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A+B+C→ ABC。 2、分解反应 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ABC→A+B+C。 3、置换反应 ①概念: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A +BC→B+AC。 15 / 20 ②:常见置换反应:氢气还原金属氧化物;碳还原金属氧化物或非金属氧化物;金 属与酸反应;金属与盐反应。 4、复分解反应 ①概念: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份,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叫复分解反应,AB +CD→AD+CB。 ②常见复分解反应:酸碱中和反应;酸与盐反应;碱与盐反应;盐与盐反应。 ③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反应物溶于水(或溶于酸也可); 生成物中有水、气体或沉淀。 ④中和反应:指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应用:改变土壤的酸碱性;处理工厂的废水;用于医药(如中和胃酸过多)。 ★考点 37 金属活动性顺序 (顺序表、判断置换反应、解释相关现象) 1、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 2、判断置换反应 ①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②位于氢前面的金 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③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 液中置换出来。 3、解释相关现象 根据反应能否发生判断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考点 38 质量守恒定律 1、概念: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 总和,这个规律就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2、实质: 化学反应过程的微观实质是反应物的分子被分割成原子,原子又重新 组合成新分子的过程。而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数目没有 增减,质量也没有变化。所以,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 3、应用: 求某个反应中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推断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组成(即 推断化学式);判断反应物是否全部参加了反应。 4、注意的问题: ①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化学变化,但不适用于物理变化; ②质量守恒定律说的是“质量守恒”,不是其他任何守恒; ③化学反应中,各反应物间要按一定的质量比(或物质的量之比)相互作用,因 此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就不是任意比例的反应物质量的简单加和。 注意:A、反应物的质量总和=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B、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的量之比=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 5、拓展:化学变化中一些量的变化: ①六个不变——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同种元素的总质量不变、元素的种类不变、原 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数目不变、每个原子的质量不变; 16 / 20 ②两个一定变——物质的种类、分子的种类; ③一个可能变——分子的数目。 ★考点 39 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1、概念: 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做化学方程式。 2、涵义: ①表明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②表明各物质间反应时的微粒个数 比;③表明各物质间反应时的质量比。 3、书写原则: ①必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②必须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4、书写步骤: 第一步:根据实验事实,在式子的左、右两边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标 明化学反应的条件,并在式子左、右两边之间画一条短线; 第二步:配平--在化学式前填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使式子左、右两边的每一种 元素的原子个数都相等; 第三部:标注向上(反应物中没有气体,生成物中的气体要加向上的箭头)或向 下(反应物中没有固体,生成物中的固体要加向下的箭头)的箭头,把短线改成等号。 5、常见化学方程式(略) ★考点 40 有关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物质的量的简单计算 1、步骤 ①解设未知量;②正确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③根据化学方程式写出 各物质的物质的量(化学式前系数),标在化学式正下方;④把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待 求未知量写在相应物质的物质的量下面;⑤列比例式求解;⑥简明写出答案。 2、注意事项 ①化学方程式要配平;②关系式中的数据与物质的化学式要对齐 ③步骤要完整; ★考点 40 燃烧、缓慢氧化和爆炸的条件 1、燃烧 ①定义:一般指可燃物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②燃烧的条件(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缺一不可):要有可燃物;可燃物要 与氧气接触;可燃物要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③燃烧的剧烈程度相关因素:可燃物自身的性质;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可燃 物的颗粒大小);氧气的浓度。 2、缓慢氧化 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很慢的氧化反应,不易被察觉,放热但不发光。 缓慢氧化放出的热量如不能及时散失,聚集使温度升高会导致自燃。 3、爆炸 可燃物在有限空间内急剧地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的热,使气 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爆炸可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引起的爆炸。 ★考点 41 防火灭火、防范爆炸的措施 1、灭火原理 破坏燃烧的条件之一,就可以灭火。 2、灭火途径 ①将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隔绝;②将可燃物周围的温度降到着 17 / 20 火点以下(可燃物的着火点通常不会改变,因此不能说降低着火点);③清除可燃物或 使可燃物与火场隔离。 3、灭火方法 用大量的水、沙、二氧化碳、泡沫灭火器等均可灭火。 常见实验仪器及实验基本操作 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1、容器 用于化学反应的主要仪器 ①可直接加热的仪器 蒸发皿、燃烧匙、试管。 导致试管破损的原因有:用焰心加热;加热时试管外壁有水;加热固体时试管口没 有向下;制取氧气(用排水法收集)结束时,没有先将导管移出水槽再熄灭酒精灯;没 有预热;试管本身的质量问题;连接仪器时放在桌子上按、压等外力损坏;加热熔点较 低的物质。 ②可间接加热的仪器 烧杯、烧瓶、锥形瓶(需加垫石棉网,使受热均匀,防止仪 器受热不均炸裂)。 ③不可加热的仪器 量筒、漏斗、集气瓶。 ★2、量筒 用于量取液体体积(精确度为 0.1 毫升),使用注意事项如下: ①量取液体时,量筒必须放在水平桌面上,先倾倒,再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至所需刻 度; ②视线要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俯视会导致实际值偏 小,仰视会导致实际值偏大。 ★3、电子天平 精确度为 0.1 克,使用注意事项如下: 易潮解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 中称量。 ★4、酒精灯 加热仪器,使用注意事项如下: ①酒精灯使用前要检查酒精的量以及灯芯是否平整或是否烧焦,使用后要及时盖上 灯帽,防止酒精挥发或灯芯受潮。 ②不可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酒精不足时应使用漏斗添加。 ③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盏酒精灯。 ④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熄,不可吹熄,要盖两次,防止下次使用时灯帽无法打开。 ⑤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可超过酒精灯容积的 2/3 也不应少于 1/4。 ⑥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外焰温度最高,所以要用酒精灯的 外焰加热物体。 ⑦酒精灯在燃烧时若不慎翻倒,酒精在实验台上燃烧,应及时用沙子盖灭或湿抹布 盖灭。 ★5、夹持器 铁夹、试管夹,使用注意事项如下: ①夹持试管时应靠近试管口中上部; 18 / 20 ②试管夹使用时不要把拇指按在短柄上; ③夹持试管时,应将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 ★6、分离物质及加液的仪器 漏斗、长颈漏斗、胶头滴管,使用注意事项如下: ①漏斗在用于过滤时,应使其下端管口与承接烧杯内壁紧靠,以免滤液飞溅。 ②长颈漏斗的下端要插入液面以下(形成液封),防止气体从长颈漏斗口逸出。 ③胶头滴管使用时要竖直放置,不能平放或倒放,防止药液腐蚀胶头;要悬在容器 口的上方,不能伸入容器内接触容器内壁,防止胶头滴管受到污染,从而污染试剂。一 般胶头滴管每次使用后要及时清洗,与滴瓶配套的胶头滴管不需清洗,直接放回滴瓶。 ★7、玻璃棒 作用如下: ①搅拌。加速溶解;蒸发操作中使受热均匀,防止液滴飞溅; ②引流。用于过滤操作; ③转移固体药品。蒸发结束后用玻璃棒将蒸发皿中的固体转移到试剂瓶中。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一)药品的取用 1、药品的存放 一般固体药品放在广口瓶(广口瓶瓶颈内壁磨砂,集气瓶是瓶口 磨砂)中,液体药品放在细口瓶中(少量的液体药品可放在滴瓶中),金属钠存放在煤 油中,白磷存放在水中。 2、药品取用原则 ①“三不”原则:不能用手拿、舌尝、或直接闻药品气味(如 需闻气体的气味,应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进入鼻孔)。②取用量:按 实验所需取用药品。如没有说明用量,应取最少量,固体以盖满试管底部为宜,液体以 1~2mL 为宜。多取的试剂不可放回原瓶,也不可乱丢,更不能带出实验室,应放在指 定容器内。 3、固体药品的取用 ①粉末状及小颗粒状药品用药匙或 V 形纸槽取用。②块状及 条状药品用镊子夹取。 4、液体药品的取用 ①倾注法:取用大量液体药品时采用直接倾注的方法。取下 瓶盖,倒放在桌上(以免药品被污染),标签应向着手心(以免残留液流下而腐蚀标签), 将瓶口紧靠试管口边缘,缓缓地注入试剂,倾注完毕,盖上瓶盖,标签向外,放回原处。 ②滴加法:取用少量液体药品时应使用胶头滴管滴加。 ★(二)连接仪器装置及装置气密性检查 1、连接仪器的顺序 从下向上,从左向右。 2、装置气密性检查 先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中,用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 气泡冒出,且松开手掌后导管口有水柱上升,就说明装置不漏气。 ★(三)物质的加热 1、加热固体 试管口应略下倾斜,要先预热,再集中加热。 2、加热液体 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 1/3,试管与桌面约成 45°角。要先预热, 再给试管里液体的中下部集中加热,加热时要不时地上下移动试管,切不可将试管口对 19 / 20 着自己或他人。 ★(四)过滤(用于分离固体和液体) 1、操作注意事项 “一贴二低三靠”。“一贴”:滤纸紧贴漏斗的内壁。“二低”:滤 纸的边缘低于漏斗口;漏斗内的液面低于滤纸的边缘。“三靠”:漏斗下端的管口紧靠烧 杯内壁;玻璃棒下端轻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烧杯尖嘴紧靠玻璃棒中部。 2、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的原因 ①承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②倾倒液体时液面 高于滤纸边缘;③滤纸破损。滤液仍浑浊时要再次过滤,再次过滤后仍然浑浊则要检查 装置。 ★(五)蒸发(用于从溶液中获取晶体的操作) 1、加热过程 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防止局部受热,液滴飞溅。 2、停止加热 当液体接近蒸干(或出现较多量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将剩 余水分蒸干,以避免固体因受热而迸溅出来。 3、实验结束 蒸发皿要用坩埚钳夹取,如需立即放在实验台上,要垫石棉网。 ★(六)仪器的洗涤 1、废渣、废液的处理 废弃物倒入废物缸中,仍可利用的物质倒入指定容器中。 2、玻璃仪器洗净的标准 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常见物质的颜色 颜色 物质 黑色固体 木炭、铁粉、CuO、Fe3O4、MnO2 红色固体 Cu(紫红色)、Fe2O3(红色)、红磷、Fe(OH)3(红褐色) 白色固体 CaCO3、CaO、Ca(OH)2 、AgCl、BaSO4、P2O5、无水 CuSO4、Na2CO3、 NaOH、NaCl、BaCO3、 黄色固体 硫粉(淡黄色) 蓝色固体 Cu(OH)2、CuSO4·5H2O 蓝色液体 CuSO4 溶液、CuCl2 溶液 黄色溶液 FeCl3、Fe2(SO4)3溶液 20 / 20 重要实验现象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镁与氧气反应 在空气中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发出耀眼的白光, 生成白色粉末状物质。 木炭与氧气反应 在空气中发出红光,在氧气中发出白光,两种情况 均无火焰,都放出热量,都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 浑浊的无色气体。 铁与氧气反应 在空气中缓慢氧化,生成红褐色物质;在氧气中剧 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出大量的热, 两种情况均无火焰。 硫与氧气反应 在空气中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燃烧得 更旺,发出蓝紫色火焰。两种情况均放出热量,产 生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磷与氧气反应 在空气中有大量白烟生成,并放出热。 氢气与氧气反应 在空气中安静地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有水珠 生成,并放出大量的热。与氧气混合点燃会爆炸。 电解水 连接正级的一端玻璃管中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 燃的气体(为氧气)。连接负级的一端玻璃管中气体 能燃烧,并发出淡蓝色火焰(为氢气)。负、正气体 体积比为 2︰1,质量比为 1︰8。 氢气还原氧化铜 黑色粉末逐渐变为光亮的红色,管口有水珠生成。 碳还原氧化铜 黑色粉末里有红色固体生成,生成的气体使澄清石 灰水变浑浊。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 黑色粉末逐渐变为光亮的红色,生成的气体使澄清 石灰水变浑浊。 甲烷燃烧 发出明亮的蓝色火焰,并有水珠生成,生成的气体 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O2 和水反应 (CO2 通入紫色石蕊)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 CO2 和澄清石灰水反应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生石灰(CaO)和水反应 块状固体变成粉末,放出大量的热。 锌粒和稀硫酸反应 锌粒逐渐溶解,有气泡产生。 铁粉和稀硫酸反应 黑色固体逐渐溶解,有气泡产生 铁钉和硫酸铜反应 铁的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