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同步练习全套(附解析共2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同步练习全套(附解析共210页)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诗词是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下列著名诗句中只含有物理变化的是( ) A.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B.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答案】C 【解析】 A、燃放烟花爆竹过程中生成二氧化碳等物质,是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B、碳酸钙高温条件下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是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C、梨花开放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符合题意; D、蜡烛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是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故选 C。 2.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 ) A.有颜色变化 B.有气体放出 C.发光、发热 D.有新物质生成 【答案】D 【解析】 A、有颜色变化可以是化学变化引起的,也可以是物理变化引起的,如液态氧是淡蓝色的,错误;B、水变 成水蒸气,是物理变化,错误;C、电灯发光、放热属于物理变化,错误;D、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 质生成,正确。故选 D。 3.下列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答案】C 【解析】 A、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呼气的过程中只是水蒸气的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用 墨汁作画的过程中只是将墨汁画在纸上,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用浓硫酸在纸上画画是利用 了浓硫酸具有脱水性,有新物质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切割玻璃的过程中只是玻璃的形状发生改变, 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 C。 4.北京奥运会祥云火炬的燃料为丙烷,下列关于丙烷性质的描述,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无色气体 B.着火点为 450℃,易燃 C.沸点为-42.1℃,易液化 D.微溶于水,可溶于乙醇 【答案】B 【解析】 A、颜色和状态不需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 A 错误;B、可燃性需通过燃烧这一化 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 B 正确;C、沸点不需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故 C 错误;D、物质的溶解性不需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 D 错误。故选 B。 5.常温下,不宜用物理性质来区分的一组物质是( ) A.石灰石和胆矾 B.氧气和空气 C.铁粉和木炭粉 D.酒精和白醋 【答案】B 【解析】 A、石灰石是白色的,胆矾是蓝色的,根据颜色这一物理性质区分,故 A 不符合题意;B、氧气和空气的物 理性质相似,不宜用物理性质来区分,可通过燃着的木条来区分,助燃性属于化学性质,故 B 符合题意;C、 铁粉能被磁铁吸引,木炭粉不能,二者可通过这一物理性质区别,故 C 不符合题意;D、酒精和白醋气味不 同,可通过气味这一物理性质区别,故 D 不符合题意。故选 B。 6.常用的“灭火弹”里装有液态四氯化碳,使用时,液态四氯化碳迅速转化为气态并覆盖 在火焰上。据 此推测,四氯化碳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是( ) A.气态时密度比空气大 B.沸点较低,容易气化 C.不支持燃烧 D.无色液体 【答案】C 【解析】 A、四氯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属于物理性质,故 A 错误;B、沸点较低,容易气化,属于物理性质,故 B 错误;C、不支持燃烧,不燃烧,属于化学性质,故 C 正确;D、四氯化碳能够用于灭火,说明不支持燃烧, 不燃烧,故 D 错误。故选 C。 7.下列变化中,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铁生锈 B.酒精挥发 C.火药爆炸 D.水果腐烂 【答案】B 【解析】 A、铁生锈过程中有新物质铁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B、酒精挥发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 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正确;C、火药爆炸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 化,故选项错误;D、水果腐烂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故选 B。 8.关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下列认识中,正确的是( ) A.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不存在任何联系 B.物理变化过程中不会伴随着发光、放热等现象 C.化学变化中生成的“新物质”指的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 D.化学变化过程中也不一定伴随发光、放热等现象 【答案】D 【解析】 A、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是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有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B、物理变化过程中也会 伴随着发光、放热等现象,如灯泡发光、放热,故选项错误;C、化学变化中生成的“新物质”指的是与原 物质不同的物质,故选项错误;D、化学变化过程中也不一定伴随发光、放热等现象,如铁生锈,只放热不 发光,故选项正确。故本题选 D。 9.人体中发生的以下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汗水的挥发 B.蛋白质的水解 C.葡萄糖的氧化 D.油脂的消化吸收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物理变化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二者的本质区别是是否 有新物质生成;A.汗水的挥发,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蛋白质的水解,有新物质生成的变 化,属于化学变化;C.葡萄糖的氧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D.油脂的消化吸收,有新 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故答案选择 A 10.下列说法你认为错误的是( ) A.化学变化和化学反应是同一个概念 B.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C.化学变化的特征就是有新物质生成 D.有发光放热等现象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答案】D 【解析】 A、化学变化也叫化学反应;故正确;B、在化学变化中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如石蜡燃烧是化学变化, 在这个化学变化中石蜡熔化又是物理变化;故正确;C、化学变化的特征是生成新物质,故正确;D、有发 光、放热等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电灯在通电时发光、放热,但没有新的物质生成,是物理变 化,故错误。故选 D。 11.下列变化不是化学变化的是( ) A.沼气池中产生甲烷 B.煤和石油的形成 C.石油分馏得到汽油 D.煤干馏得到焦炭 【答案】C 【解析】 A、沼气池中产生甲烷过程中有新物质甲烷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 A 错误;B、煤和石油的形成过程中有 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 B 错误;C、石油分馏得到汽油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 C 正确;D、煤干馏得到焦炭过程中有新物质焦炭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 D 错误。故选 C。 12.下列各组生活中发生的变化,前者属于物理变化,后者属于化学变化是( ) A.酒精燃烧 蜡烛熔化 B.冰雪融化 工业制氧 C.剩饭变馊 高粱酿酒 D.滴水成冰 铁锅生锈 【答案】D 【解析】 A、酒精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蜡烛熔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 A 错误; B、冰雪融化和工业制氧过程中都没有新物质生成,都属于物理变化,故 B 错误; C、剩饭变馊和高粱酿酒过程中都有新物质生成,都属于化学变化,故 C 错误; D、滴水成冰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铁锅生锈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 D 正 确。故选 D。 13.赏中华诗词,品生活之美。下列诗词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B.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C.人间巧艺夺天工,炼药燃灯清昼同 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答案】B 【解析】 A、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中火药爆炸为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新物质,为 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B、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只是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符合题意; C、人间巧艺夺天工,炼药燃灯清昼同,包含着物质燃烧,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包含着物质的燃烧,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故选 B。 14.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 A.氮气用于食品保鲜 B.天然气用作燃料 C.液氮用作冷冻剂 D.氧气用于医疗急救 【答案】C 【解析】 A.氮气用于食品保鲜,利用氮气的稳定性,属于化学性质,故 A 错误; B.天然气作燃料,利用天然气的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故 B 错误; C.液氮作制冷剂,利用了液氮蒸发吸热的性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属于物理性质,故 C 正确; D.氧气用于医疗急救,利用的是氧气的供给呼吸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故 D 错误。 故选 C。 15.化学改变世界的途径是使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冰块制成冰雕 B.利用蒸馏法从海水中获得淡水 C.泥土烧成瓷器 D.工业上从空气中分离出氧气 【答案】C 【解析】 A.冰块制冰雕,未涉及新物质的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 A 错误; B.蒸馏法利用了物质沸点的不同加热时可以先后挥发而分离,没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 B 错 误; C.泥土烧成瓷器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的生成,故属于化学变化,故 C 正确; D.工业上制氧气的过程中是在加热条件下将液态空气分离,只有物质状态的变化,不涉及新物质生成,故 属于物理变化,故 D 错误。故选 C。 16.下列变化中,一定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①固体物质加热后全部变成气体②粮食酿成酒③爆炸④用活性炭除去有毒气体⑤植物的光合作用 A.①②③⑤ B.②⑤ C.②③④⑤ D.⑤ 【答案】B 【解析】 ①固体物质加热后全部变成气体,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碘受热变成碘蒸汽,属于物理变化; ②粮食酿成酒,有酒精生成,一定属于化学变化; ③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锅炉爆炸、轮胎爆炸等属于物理变化; ④用活性炭除去有毒气体,是利用了活性炭的吸附性,属于物理变化; ⑤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中有氧气生成,一定属于化学变化;故②⑤一定属于化学变化。故选 B。 17.下列变化中前者属于物理变化,后者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保险丝熔断 钢铁生锈 B.牛奶变酸 塑料降解 C.酒精挥发 河水结冰 D.光合作用 蜡烛燃烧 【答案】A 【解析】 A、保险丝熔断只是形状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钢铁生锈过程中有新物质铁锈生成, 属于化学变化,选项 A 正确; B、牛奶变酸有酸性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塑料降解是塑料分解的过程,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选项 B 不正确; C、酒精挥发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河水结冰由液态变为固态,只是 状态发生了变化,属于物理变化,选项 C 不正确; D、光合作用是吸入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出氧气和有机物,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蜡烛燃烧过程中 有新物质二氧化碳和水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选项 D 不正确;故选 A。 18.下列实验室中的交流,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锥形瓶:“同学们不爱惜,我被摔碎了” B.铁架台:“好难受!我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了” C.酒精灯:“帽子呢?我的燃料越来越少了” D.干冰:“我一到云层,云朵就化雨了” 【答案】B 【解析】 A、锥形瓶:“同学们不爱惜,我被摔碎了”, 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 A 不正确; B、铁架台:“好难受!我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了”,有新物质氧化铁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 B 正确; C、酒精灯:“帽子呢?我的燃料越来越少了”,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 C 不正确; D、干冰:“我一到云层,云朵就化雨了” ,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 D 不正确。故选 B。 19. 2017 年 12 月 26 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十号 03 组卫星发 射升空。下列发射步骤中,一定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加注燃料 B.火箭点火起飞 C.卫星与火箭分离 D.进入预定轨道 【答案】B 【解析】 A、加注燃料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火箭点火发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C、卫星与火箭分离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D、火箭进入预定轨道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故选 B。 20.以下教材图片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冰山融化 B. 用生铁炼钢 C. 海水晒盐 D. 用墨汁画画 【答案】B 【解析】 A、冰山融化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用生铁炼钢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C、海水晒盐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D、用墨汁画画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故选 B。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1.已知淀粉遇碘变蓝色.小军同学在做唾液淀粉酶实验时,向热的面粉糊中加入碘酒,发现未变蓝色.面 对“异常”现象,他不应该采取的做法是( ) A.向老师请教 B.查找相关资料,探究原因 C.认为自己做错了,继续做其它实验 D.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答案】C 【解析】 A、向老师请教也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间接经验也很重要,故正确;B、也可以查找相关资料,探究原因, 故正确;C、认为自己做错了,不予理睬是错误的,没有探究精神,故错误;D、第一次实验失败了,还要 反复试验,看是不是普遍情况,故正确。故选 C。 2.小红同学在化学实验课上建议用碘水可将淀粉溶液与食盐溶液区别开来,这个环节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 A.提出假设 B.交流评价 C.设计实验 D.作出结论 【答案】C 【解析】 用碘水可将淀粉溶液与食盐溶液区别开来,属于实验阶段所以该过程是设计实验过程,答案选 C。 3.小亮在探究蜡烛燃烧过程中,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你认为他的以下做法不合适的是( ) 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B.认为与本实验目的无关,不予理睬 C.询问老师或同学,讨论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 D.查找资料,了解石蜡的主要成分,探究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 【答案】B 【解析】 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的实验现象,就是进行对比实验,同时避免偶然性,故 A 做法正确,不合 题意; B、认为与本次实验无关,就是没有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探究,故 B 做法错误,符合题意; C、向老师请教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就是咨询老师,进一步探究,故 C 做法正确,不合题意; D、查找蜡烛成分资料,探究黑色物质成分,符合科学探究的过程,故 D 做法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 B。 4.有一次上课时,小明觉得很闷、呼吸不畅。他想“可能是教室里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多的缘故,应该用石 灰水来检验一下”。就“可能是教室里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多的缘故”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实验 B.假设 C.观察 D.做结论 【答案】B 【解析】 A、“可能是教室里的二氧化碳的含量多的缘故”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提出假设,不是实验验 证,故选项错误; B、“可能是教室里的二氧化碳的含量多的缘故”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提出假设,故选项正确; C、“可能是教室里的二氧化碳的含量多的缘故”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提出假设,不是观察现 象,故选项错误; D、“可能是教室里的二氧化碳的含量多的缘故”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提出假设,不是做出结 论,故选项错误。故选 B。 5.不同物体吸收太阳辐射能力不同,小明认为它可能与物质的颜色有关,于是他将几个完全相同的物体涂 上不同的颜色放在太阳底下,测出相同时间内物体升高得温度,就“小明认为它可能与物体的颜色有关” 这一环节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问题 B.进行实验 C.分析论证 D.猜想假设 【答案】D 【解析】 对于不同物体吸收太阳辐射能力的影响因素,小明认为可能与颜色有关,是对影响因素的判断,属于科学 探究的第二环节猜想与假设。故选 D。 6.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只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证明了( ) A.蜡烛中含有水 B.蜡烛燃烧时生成了水 C.可能是空气中的水,不足以证明什么 D.可能都正确,但还要有进一步的实验证明 【答案】B 【解析】 做“蜡烛燃烧”实验时,在火焰上方罩一只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蜡烛燃烧时生成了水蒸 气。故选 B。 7.用酒精灯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存在的错误是( ) A.加热前擦净试管外壁的水 B.用酒精灯的焰心加热 C.试管内的液体不足试管容积的 D.用试管夹夹持试管的中上部 【答案】B 【解析】 A、加热前,擦净试管外壁的水,防止试管受热不均炸裂试管,故 A 说法正确;B、加热时要用酒精灯的外 焰加热,因为外焰温度最高,故 B 说法错误;C、试管内液体不超过试管体积的三分之一,防止液体沸腾飞 溅出来,故 C 说法正确;D、试管夹夹住试管的中上部,防止试管脱落,故 D 说法正确。故本题选 B。 8.吸入的空气比呼出的气体含量较多的成分是( )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水蒸气 【答案】B 【解析】 人进行呼吸作用时是将氧气转化为二氧化碳,氮气不参与呼吸作用;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二氧化 碳、水蒸气的含量增加;氧气的含量减少。故选 B。 9.酒精灯的灯焰可分为____、____、____三部分。如果把一根火柴梗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中,约两秒钟后取 出来。可以看到,处在火焰外层的部分最先变黑,说明____部分温度最高,因此,给物质加热时应该用酒 精灯的______部分。 【答案】外焰 内焰 焰芯 外焰 外焰 【解析】 将酒精灯点燃,可以看出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层,最内的叫焰心,温度最低;中间的叫内焰,最外面的叫 外焰,由于外焰和空气接触,燃烧最旺,温度最高,通常的做法是用一根火柴梗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根 据火柴梗不同部位炭化速度的快慢来判断各层火焰温度的高低,可以看到,处在火焰外层的部分最先变黑, 为了提高加热速度,给物质加热时应该用酒精灯的外焰部分。 10.(1)点燃蜡烛,顶端熔化成液体,形成的火焰分_____层,分别是_____焰、内焰和_____. (2)在烛火上方罩上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会有一薄层_____生成.把烧杯倒过来,向里面倒少 量澄清的石灰水,石灰水变_____.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_____和_____. 【答案】三;外;焰心;水雾;浑浊;二氧化碳;水. 【解析】 (1)根据火焰各部分温度的不同,可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 (2)由实验现象可知,烧杯内壁会出现水雾,说明石蜡燃烧可生成水;由题意可知,向烧杯内倒人少量澄清 的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因为澄清石灰水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说明烧杯 中有二氧化碳气体;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11.在进行“空气与人呼出的气体成分的差异研究”的实验中,下列做法或想法正确的是( ) A.小红提出: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含量比空气中的少 B.取用澄清石灰水时,实验设计中未说明用量,小东取了 1.5 mL C.亮亮认为在人呼出的气体中有一氧化碳 D.小红认为人呼出的气体中只有二氧化碳存在 【答案】B 【解析】 A、人呼吸时把空气中的氧气转化为二氧化碳,同时从体内带出水蒸汽,呼出气体中水蒸气含量较高,小红 提出:呼出的气体水蒸气含量比空气中水蒸气含量少是不正确的,故 A 错误;B、取用液体药品时,未说明 用量,应按最低量取用,液体取 1-2ml;取用石灰水时,实验设计中未说明用量,小东取了 1.5ml,用量取 用正确,故 B 正确;C、人呼吸时把空气中的氧气转化为二氧化碳并不是一氧化碳,亮亮认为在人呼出的气 体中有一氧化碳是不正确的,故 C 错误;D、人呼吸时把空气中的氧气转化为二氧化碳,同时从体内带出水 蒸汽,氮气的含量基本不变,人呼出的气体含有二氧化碳、水蒸气、氮气、氧气等,小红认为人呼出的气 体只有二氧化碳存在是不正确的,故 D 错误。故选 B。 12.科学探究的意义是学习化学的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它包括:①“建立假设”②“交流评价”③“获 得结论”④“提出问题”⑤“收集证据”等基本环节.合理的探究顺序是() A.①②③④⑤ B.④⑤①②③ C.④①⑤③② D.①④⑤②③ 【答案】C 【解析】 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 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 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 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 思。分析题干中所给的几个环节,可以知道正确的顺序为:④①⑤③②。故选 C。 13.下列对于科学探究的认识错误的是( ) A.化学实验室进行化学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 B.实验方案的设计是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 C.科学探究是独立完成的过程,不需要合作 D.科学探究始于问题 【答案】C 【解析】 A、化学实验室进行化学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正确;B、实验方案的设计是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正确;C、 科学探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科学探究中要善于与人合作交流,错误;D、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 题、提出问题开始的,正确。故本题选 C。 14.下列有关蜡烛及其燃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用小刀从蜡烛上切下一块石蜡放入水中,发现它浮在水面 B.在蜡烛火焰上方罩内壁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发现石灰水变浑浊 C.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能被点燃,说明其具有可燃性 D.拿住火柴梗一端迅速平放入蜡烛火焰,约 1s 后取出,处于内焰的部分最先炭化 【答案】D 【解析】 A、石蜡的密度比水的小,所以浮在水面,选项说法正确; B、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选项说法正确; C、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蜡烛蒸汽凝成的石蜡固体,所以能被点燃,选项说法正确; D、外焰温度最高,可以看到处于外焰的部分最先炭化。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 D。 15.观察酒精灯燃烧时,小明描述的下列实验现象中错误的是( ) A.火焰分三层,外层最亮 B.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出现水珠 C.将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用澄清石灰水润湿,石灰水变浑浊 D.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答案】A 【解析】 A、火焰分三层,外焰温度最高,但内焰最亮故,故 A 不正确; B、酒精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则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出现水珠,故 B 正确; C、酒精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则将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用澄清石灰水润湿,石灰水变浑浊,故 C 正确; D、酒精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 D 正确。故选 A。 16.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做了以下测试:点燃酒精灯,用一张滤纸平放在火焰上,约 2S 后取出,纸上留下 一个黑色圆环(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 (1)该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 (2)通过该实验的现象,可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 【答案】探究酒精灯灯焰中哪部分温度最高酒精灯灯焰中外焰的温度最高 【解析】 实验的过程和现象可以看出,实验的目的是要探究酒精灯灯焰中哪部分温度最高;通过实验现象可以看出 最外层的滤纸最先炭化变黑,可知外焰的温度最高,因此,应该用外焰给物质加热,所用的时间才最短。 17.某同学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填写下列空格: (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________ 在水面上(填浮或沉); 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_______;(填大或小) (2)蜡烛火焰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火焰的________温度最高; (3)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的上方,烧杯内壁出现________;取下烧杯 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 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____________;结论:蜡烛燃烧生成了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答案】浮 小 外焰 内焰 焰心 外焰 水雾 变浑浊 水 二氧化碳 【解析】 (1)蜡烛的密度比水小,不能溶于水,所以能够观察到蜡烛浮在水面上; (2)蜡烛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蜡烛火焰的外焰燃烧充分,温度最高; (3)由题意可知,由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了蜡烛燃烧生成了水;由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了蜡烛 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18.某同学欲探究蜡烛燃烧后生成物的成分,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家庭小实验: (1)操作Ⅰ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 (2)操作Ⅱ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 (3)通过以上实验,这位同学得到什么结论?_____。 【答案】烧杯内壁出现水雾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解析】 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蜡烛燃烧生成水,故操作Ⅰ中观察到的现象是烧杯内壁出现水雾。 (2)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操作Ⅱ中观察到的现象是澄清的石 灰水变浑浊。 (3)通过以上实验,得到结论是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19.几位同学对蜡烛燃烧火焰的焰心进行了以下探究,请你完成其中的步骤. 查 阅 资 料 : 一 氧 化 碳 能 燃 烧 生 成 二 氧 化 碳 , 产 生 蓝 色 火 焰 。 (1)点燃一支白色蜡烛,将一根小木条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 1 秒后取出,现象如图 A, 这证明焰心_____ (2)向焰心斜向插入一支细短玻璃管,发现玻璃管中无明显现象(如图 B)在玻璃管的上口 点燃,上口 产生火焰,这说明焰心物质的化学性质_____; (3)猜想和验证:(提供用品:火柴,澄清石灰水,小烧杯) 猜想 操作 现象 结论 假设①:焰心气体 含二氧化碳 在未点燃的短玻璃 管上口处_____ _____ 假设①不成立 假设②:焰心气体 只含一氧化碳 取一较长的细玻璃 管,用湿冷毛巾包 住中 部,将玻璃管 下端插入 焰心,上 端试用火焰点 燃 玻璃管另一端若有蓝色 火焰取下长玻璃管,打 开湿 毛巾观察到玻璃管 内壁无 白色固体。 假设②_____ 假设③:焰心气体 只含石蜡蒸气 取一较长细玻璃 管,用湿冷毛巾包 住中 部,将玻璃管 下端插入 焰心,上 端试用火焰点 燃 玻 璃 管 另 一 端 口_____;取下 长玻璃管, 打开湿毛巾 观 察 _________。 假设③成立; 假设④:焰心气体 有一氧化碳和石蜡 蒸 气 取一较长细玻璃 管,用湿冷毛巾包 住中 部,将玻璃管 下端插入 焰心,上 端试用火焰点 燃 玻 璃 管 另 一 端 口_____;取下 长玻璃管, 打开湿毛巾 观 察 _________。 假设④成立; (4)写出石蜡与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_____ (5)蜡烛火焰向上的原因是_____ 【答案】温度低可燃性罩一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无明显现象成立没有蓝色火焰玻璃管内壁有白色 固体有蓝色火焰玻璃管内壁有白色固体石蜡+氧气 水+二氧化碳火焰使空气受热膨胀而上升,上方氧气 更多 【解析】 (1)根据图中的木条可以知道木条中间未变色,说明焰心温度低; (2)向焰心斜向插入一支细短玻璃管,发现玻璃管中无明显现象(如图 B)在玻璃管的上口点燃,上口产生 火焰,这说明焰心物质的状态为气态,在玻璃管的上口点燃,上口产生火焰,这说明焰心物质的性质具有 可燃性; (3)假设①: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在未点燃的短玻璃管上口罩一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 小烧杯,如果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产生火焰就说明有二氧化碳; 假设②: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在加热的条件下能将黑色氧化铜还原为红色的铜; 假设③:因为石蜡蒸气在用湿冷毛巾包住的中部凝固,上口处没有石蜡蒸气,所以取一较长细玻璃管,用 湿冷毛巾包住中部,将玻璃管下端插入焰心,上端试用火柴点燃,不能燃烧;而拿开湿毛巾后就会在玻璃 管内壁发现有固体附着,说明焰心处的气体含石蜡蒸气; 假设④:由于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燃烧时产生蓝色的火焰,石蜡蒸气遇冷冷凝成石蜡的固体,所以取一 较长的细玻璃管,用湿冷毛巾包住中部,将玻璃管下端插入焰心,上端试用火焰点燃;玻璃管另一端管口 有 蓝色火焰,取下长玻璃管,打开湿毛巾观察 玻璃管内壁有白色固体,所以假设④成立; (4)由上述可知,石蜡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是:石蜡+氧气 二氧 化碳+水; (5)蜡烛的火焰燃烧时,周围气体受热膨胀,气体密度减小而上升,故火焰总是向上的。 走进化学实验室 1.下列化学仪器对应的名称正确的是( ) A. 燃烧匙 B. 分液漏斗 C. 试管夹 D. 烧杯 【答案】A 【解析】 A、该仪器表示的是燃烧匙,正确; B、该仪器表示的是长颈漏斗,错误; C、该仪器表示的坩埚钳,错误; D、该仪器表示的是圆底烧瓶,错误;故选 A。 2.以下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小嘉熄灭酒精灯 B. 玉婷滴加液体 C. 黄露倾倒液体 D. 洋志闻气体气味 【答案】C 【解析】 A、熄灭酒精灯要用灯帽盖,不可用嘴吹灭,以免发生火灾,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时,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 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取用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实验中有的气体是有刺激性或有毒的,所以闻气体的气味时,应用手扇着闻,使少量气体飘进鼻孔,不 能直接在瓶口闻药品的气味,图中所示操作错误。故选 C。 3.正确量取 15mL 液体,应选用的一组仪器是( ) ①5mL 量筒 ②10mL 量筒 ③20mL 量筒 ④胶头滴管 A.③④ B.①④ C.②④ D.①②④ 【答案】A 【解析】 量筒量程选择的依据有两点,一是保证测量一次,二是应选择量程与液体的取用量最接近,所以量取 15mL 液体,应选用 20ml 的量筒,操作时,当液体快接近 15ml 时,改用滴管滴加液体至 20ml,故选 A。 4.取用碱式碳酸铜粉末装入试管时用( ) A.镊子 B.药匙或纸槽 C.玻璃棒 D.直接从瓶中取走 【答案】B 【解析】 取用块状药品一般用镊子,取用粉末状药品,一般用药匙或纸槽,故选 B。 5.下列实验的基本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 A.取液后的胶头滴管,平放在桌面上 B.用滴管滴加液体时,滴管悬空垂直于容器上方 C.倾倒液体药品时,标签对着手心 D.用量筒量取液体时,视线与液体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答案】A 【解析】 A. 取液后的胶头滴管,应保持橡胶胶帽在上,不要平放或倒置,防止液体倒流,此选项错误;B. 用滴管 滴加液体时,滴管悬空垂直于容器上方,以防滴管伸进容器内而被污染,此选项正确;C. 倾倒液体药品时, 标签对着手心,防止液体流下来而腐蚀标签,此选项正确;D. 用量筒量取液体时,视线与液体凹液面最低 处保持水平,此选项正确。故选 A。 6.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 A.A B.B C.C D.D 【答案】D 【解析】 A、取用粉末时要用纸槽把粉末送入试管底部,以免粘在试管口,正确,B、倾倒液体时,细口瓶贴有标签 的一面朝向手心,细口瓶瓶口紧挨试管口,且瓶塞倒放在桌面上,正确;C、取用少量液体药品时,用滴管, 正确;D、把铁钉放入试管时,应该把容器横放,把铁钉放入容器口后,再把容器慢慢的竖立起来,使铁钉 缓缓的滑到容器底部,错误。故选 D。 7.下列滴管使用或放置图示正确的是( ) A.取液时挤入空气 B.将滴管横放在桌面 C.将洗净的滴管放入洁净烧杯中 D.将残留试液的滴管倒持 【答案】C 【解析】 A、使用胶头滴管时先挤压胶头,再伸入溶液中吸取,故 A 错误; B、胶头滴管不能倒置,也不能平放于桌面上,防止残液倒流,腐蚀胶头,故 B 错误; C、洗净后的滴管要放在滴管架上或洁净烧杯里,故 C 正确; D、将残留试液的滴管倒持会污染胶头,故 D 错误。 故选 C。 8.走进化学实验室,你会看到摆放有序的各种实验仪器和化学试剂。做实验时你是否留心观察过固体药品 应保存在下列哪种仪器中( ) A. 广口瓶 B. 细口瓶 C. 烧杯 D. 集气瓶 【答案】A 【解析】根据药品的特点和在实验中的观察会发现广口瓶和细口瓶用于保存药品,根据便于取用和它们的 状态,一般固体保存在广口瓶中,液体保存在细口瓶中。广口瓶保存固体药品,取用方便,故答案应选 A; 细口瓶保存液体药品,便于倾倒;烧杯不用于保存药品,烧杯用于溶解、加热等操作;集气瓶用于收集气 体或储存气体,不用于保存药品。 9.实验室中能直接在酒精灯上加热的玻璃仪器是 ( ) A. 烧杯 B. 试管 C. 蒸发皿 D. 量筒 【答案】B 【解析】烧杯不能直接在酒精灯上加热,必须垫上石棉网;试管是能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的玻璃仪器; 蒸发皿虽然能直接在酒精灯上加热,但不属于玻璃仪器;量筒不属于能加热的仪器。故答案应选 B。 10.下列仪器在进行实验时,不宜用作反应容器的是( ) A. 烧杯 B. 烧瓶 C. 试管 D. 量筒 【答案】D 【解析】烧杯、烧瓶、试管均可以用作反应容器;量筒是量度液体体积的仪器,不能加热且不能作反应容 器。 【提升篇】 11.下列实验项目所选择的仪器错误的是( ) A. 少量试剂的反应——试管 B. 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胶头滴管 C. 较多量液体加热——烧杯 D. 取用粉末状固体——镊子 【答案】D 【解析】少量试剂的反应一般用试管;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用胶头滴管;给较多量液体加热通常用烧杯; 故 A、B、C 的实验项目选择的仪器都是正确的。粉末状的药品的取用可以用药匙或者用纸槽,而镊子的用 途是夹取大的块状或者颗粒状的固体的,不能取用粉末。故答案选D 12.下列仪器,既能做反应器皿又能直接加热的是( ) A. 烧杯 B. 集气瓶 C. 锥形瓶 D. 试管 【答案】D 【解析】烧杯、集气瓶、锥形瓶均可以用作反应容器;只有试管能直接在酒精灯上加热。故答案应选 D。 13.在化学实验中,必须遵守实验规则,下列做法违背实验室规则的是( ) A. 实验前检查仪器和用品是否齐全 B. 取用后剩余的药品要放回原来的试剂瓶中,避免浪费 C. 如实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 D. 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需征得老师同意后再进行操作 【答案】B 【解析】在化学实验中,必须遵守实验规则。违背实验规则就会出现安全事故,实验前要检查仪器用品, 实验后,要如实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需征得老师同意后再进行操作。故 A、C、D 的做法均符合实验室规则;实验中剩余的药品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能随意丢弃,要放到指定的容器中。 故答案应选 B。 14.下列行为中,没有违背实验室规则的是( ) A. 进入实验室就可以随便做实验 B. 把实验剩余的药品带出实验室 C. 把反应后的药品倒入指定的废液缸 D. 实验结束时,未整理仪器就离开实验室 【答案】C 【解析】A.实验开始前,认真听老师讲解,检查仪器,药品是否齐全,避免实验中出现不必要的麻烦,故 错误;B.实验过程中,剩余的药品要放到指定的容器中,带出实验室是错误的;C.把反应后的药品倒入老 师指定的废液缸,是正确的;D.实验结束时,要整理好仪器再离开实验室,而未整理仪器就离开实验室的 做法是违背实验室规则的。故答案应选 C。 15.化学实验室使用的药品,很多是易燃、易爆、有腐蚀性或有毒的,使用时,一定要严格遵守有关规定和 操作规程,图中适合贴在实验室常用的浓酸、浓碱药品柜上的图标是( ) 【答案】C 【解析】浓酸、浓碱大多具有腐蚀性,应选用带腐蚀性标示的图标。故答案应选 C。 16.取用液体药品时,正确的操作是( ) A. 手拿试剂瓶,标签向外 B. 试剂瓶口不要紧贴试管口,以防污染 C. 手持试管,应垂直拿稳 D. 取完药品盖好瓶盖,放回原处,标签向外 【答案】D 【解析】取用液体药品时,手拿试剂瓶,标签应朝向手心,故 A 选项错;试剂瓶口与试管口要紧挨着,以 防倒洒,故 B 错;手持试管,应稍微倾斜,故 C 错;取完药品盖好瓶盖,放回原处,标签向外,所以答案 应选 D。 17.实验时取用液体药品时,液体没有规定用量时,一般取的体积为( ) A. 2mL~3 mL B. 1mL~2mL C. 7mL~8mL D. 10mL~11mL 【答案】B 【解析】为了准确量取 25 ml 液体,应该选用的仪器是 25mL 量筒和胶头滴管,所以答案应选 B。 18.如下图所示是初中化学实验室中常见的几种仪器,请写出对应仪器的名称: A___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____,D___________,E___________,F___________ 【答案】锥形瓶,胶头滴管,烧杯,试管,集气瓶,长颈漏斗 【解析】熟练掌握常见的化学仪器名称和用途,A 为锥形瓶,B 为胶头滴管,C 为烧杯,D 为试管,E 为集气 瓶,F 为长颈漏斗。 19.将下列各仪器的名称写在其用途相应的位置 (1)研磨块状固体的器皿是______ (2)用于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的仪器是______ (3)实验室常用来加热的仪器是______ (4)在做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实验时夹持镁条的仪器是______ 【答案】(1)研钵 (2)药匙 (3)酒精灯 (4)坩埚钳 【解析】(1)研磨块状固体的器皿是研钵;(2)用于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的仪器是药匙; (3)实验室常用来加热的仪器是酒精灯;(4)在做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实验时夹持镁条的仪器是坩埚钳。 20.进入化学实验室做实验时,必须严格遵守实验室的安全规则和操作规程。请仔细观察下图,找出其中存 在的不安全因素(任写两种):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在实验室里打闹;(2)在实验室里吃喝食物。 【解析】仔细观察图中学生的实验情况,有以下错误: 在实验室内打闹;在实验室里吃喝食物(或尝药品的味道);用手直接拿着试管加热;把烧杯直接放在酒精 灯火焰上加热;把废液直接倒入水池中;使用试管夹时,手指不能按在短柄上;用湿手接触电源插座等(任 意写出其中两点即可)。 (二) 1.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下列化学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 ) A.倾倒液体 B.液体的量取 C.点燃酒精灯 D.滴加液体 【答案】D 【解析】 A、图中取用液体时的操作正确,故 A 正确; B、量取液体时,视线没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量取液体时,①俯视:量取的液体实际体积偏大; ②仰视:量取的液体实际体积偏小.操作正确,故 B 正确; C、点燃酒精灯时,用火柴点燃,操作正确,故 C 正确; D、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的位置是否伸入到试管内,会造成药品的污染.操作 错误,故 D 错误. 故选 D. 2.下列实验操作不符合规范要求的是( ) A. 放置洗净的试管 B. 取用液体药品 C. 闻气体气味 D. 加热烧杯中液体 【答案】B 【解析】 A、洗净的试管要倒扣在试管架上,正确;B、取用液体药品时,应先将胶头中的气体赶出,然后伸入液体 中,故错误;C、闻气体气味时,应用手进行扇闻,故正确;D、给烧杯中液体加热时.烧杯下面要垫上石 棉网,可使烧杯均匀受热,故正确。故本题选 B。 3.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进行化学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同时也反映了实验者的化学学科素养,以 下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向试管中倾倒液体 B. 点燃酒精灯 C. 固体物质的称量 D. 加热固体物质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倾倒液体时,瓶塞应倒放,标签要向着手心,A 错误;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这几个方面:一是禁 止向燃着的酒精灯中添加酒精、二是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盏酒精灯,熄灭酒精灯要用灯帽盖灭, B 错误;称量时要“左物右码”,物质和砝码的位置正好放反了,C 正确;加热固体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 D 错误。故选 C。 4.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保证。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 A. 加入固体粉末 B. 读取液体体积 C. 加热液体物质 D. 倾倒液体物质 【答案】B 【解析】A、固体药品的取用:粉末需匙或纸槽,颗粒则用镊子夹。试管横拿送药入,慢慢直立药落底,故 选项 A 正确;B、定量液体的取用(用量筒):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故选 项 B 错误;C、加热液体的量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 1/3,否则加热时液体可能溅出;故选项 C 正确;D、液体 药品的取用:取下瓶盖,倒放在桌上,(以免药品被污染).标签应向着手心,(以免残留液流下而腐蚀标签), 拿起试剂瓶,将瓶口紧靠试管口边缘,缓缓地注入试剂,倾注完毕,盖上瓶盖,标签向外,放回原处,故 选项 D 正确。故选 B。 5.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熄灭酒精灯 B. 倾倒液体 C. 称量固体 D. 检查气密性 【答案】C 【解析】 A、熄灭酒精灯应该用灯帽盖灭,吹灭酒精灯易导致灯内酒精着火,甚至引起酒精灯爆炸;B、倾倒液体时, 试管和试剂瓶要倾斜,试剂瓶口要紧靠试管口,标签要向着手心,瓶盖倒放在桌面上。C、用托盘天平称量 固体物质的质量时,应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D、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组装好仪器后先将导管伸入水中,然 后用手握试管,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证明装置的气密性好;故选 D 6.(2017·上海市玉华中学初三期中)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都正确的是( ) 加热:使用后吹灭, 并盖上灯帽 吸取液体:滴管口向上防止 液体流出 测量液体体积:不能被加 热 称量药品:药品直接放置在 天平上 A B C D 【答案】C 【解析】 A、熄灭酒精灯应该用灯帽盖灭,吹灭酒精灯易导致灯内酒精着火,甚至引起酒精灯爆炸,不正确; B、吸取液体;滴管的胶帽在上防止液体倒流入胶帽内,腐蚀胶帽,不正确; C、量筒只能用于量取一定量液体,加热会导致刻度不准确,正确; D、称量药品时一般先在天平上放一张纸然后将药品放在纸上称量,如果是腐蚀性、易潮解的药品应放在玻 璃器皿中称量,不正确;故选:C。 7.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发现试管破裂,可能的原因是( ) ①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②加热前没有擦干试管外壁的水③加热时试管底部触及灯芯④被加热的液体超 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⑤加热时没有不时地上下移动试管⑥没有进行预热 A. ①③⑤⑥ B. ②④ C. ②③⑥ D. ③④⑤ 【答案】C 【解析】】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发现试管破裂,可能的原因是加热前没有擦干试管外壁的水,加热时试管 底部触及灯芯,没有进行预热。所以答案应选 C。 8.若在试管中加入 2~3 mL 液体再加热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①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 ②在试管中加入 2~3 mL 液体 ③用试管夹夹在试管的中上部 ④将试剂瓶的瓶盖盖好,放回原处 A. ①②③④ B. ③②④① C. ②④③① D. ④③②① 【答案】C 【解析】若在试管中加入 2~3 mL 液体再加热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首先在试管中加入 2~3 mL 液体,将 试剂瓶的瓶盖盖好,放回原处,用试管夹夹在试管的中上部,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所以答案应选 C。 9.下列使用酒精灯的操作方法中,错误的是( ) A. 向酒精灯中添加酒精,不超过酒精灯容积的 2/3 B. 熄灭酒精灯,一般用嘴吹熄 C. 不能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 D. 酒精灯不用时盖上灯帽 【答案】B 【解析】在使用酒精灯的操作方法中,向酒精灯中添加酒精,不超过酒精灯容积的 2/3;不能向燃着的酒 精灯里添加酒精;酒精灯不用时要盖上灯帽;故 A、C、D 的操作方法均正确;所以答案应选 B。 10.把一根火柴梗平插在酒精灯的灯焰内,待约 1 s 后取出来,可以观察到火柴梗最先炭化的部分是在灯焰 的( ) A. 外焰 B. 内焰 C. 焰心 D. 中上部 【答案】A 【解析】酒精灯的灯焰分为焰心、内焰、外焰,外焰温度最高。把一根火柴梗平插在酒精灯的灯焰内,待 约 1 s 后取出来,可以观察到火柴梗最先炭化的部分是在灯焰的外焰。所以答案应选 A。 【基础篇】 11.实验室中不小心将酒精灯打翻着火,应立即用( ) A. 用水冲洗 B. 用扇子扇灭 C. 湿抹布盖灭 D. 撒沙土扑灭 【答案】C 【解析】实验室中不小心将酒精灯打翻着火,最方便的做法就是应立即用湿抹布盖灭,既能隔绝空气,又 能降温。 所以答案应选 C。 12.给试管中的物质加热,试管夹应夹在试管的( ) A. 试管口 B. 中下部 C. 中上部 D. 正中间 【答案】C 【解析】给试管中的物质加热,试管夹应夹在试管的中上部,所以答案应选 C。 13.用酒精灯给物体加热的操作中正确的有( ) ①如果被加热的玻璃容器外壁有水,应在加热前擦拭干净,然后再加热 ②加热时,为防止试管脱滑,应使试管底部放在灯芯上加热 ③烧得过热的玻璃容器,不要立即用冷水冲洗,否则会破裂 ④给试管内的固体加热,应先进行预热,方法是在火焰处上下转动 ⑤待试管均匀受热后,应把灯焰固定在固体部位加热 ⑥给液体物质加热时,试管口切不可朝着自己和有人的方向 A. ①③④⑥ B. ②③④⑥ C. ①③⑤⑥ D. ③④⑤⑥ 【答案】C 【解析】用酒精灯给物体加热,如果被加热的玻璃容器外壁有水,应在加热前擦拭干净,然后再加热 以免 引起玻璃容器的炸裂,故①正确;加热时,试管底部放在灯芯上加热,试管受热不均易引起炸裂,故②错 误;烧得过热的玻璃容器,不要立即用冷水冲洗,否则会破裂,故③正确; 给试管内的固体加热,应先进 行预热,方法是在酒精灯火焰的外焰处左右移动,故④错误;待试管均匀受热后,应把灯焰固定在固体部 位加热 ,故⑤正确;给液体物质加热时,试管口切不可朝着自己和有人的方向,故⑥正确。 所以答案应选 C。 14.下列有关酒精灯的使用方法中正确的是( ) 【答案】A 【解析】酒精灯的使用方法中,绝对禁止用燃烧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个酒精灯;绝对禁止向燃烧的酒精灯 内添加酒精;绝对禁止用口吹灭燃烧的酒精灯,应该用灯帽盖灭;所以答案应选 A。 15.下列使用酒精灯的操作中,为防止引起火灾而进行的是( ) A. 用完酒精灯后,要盖紧灯帽 B. 使用酒精灯时,要先检查灯芯是否平整 C. 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 D. 使用酒精灯时,灯帽拿下后正放在桌面上 【答案】C 【解析】使用酒精灯的操作中,为防止引起火灾,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绝对禁止用燃烧 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个酒精灯。所以答案应选 C。 16.小明给试管里的水加热时,发现试管炸裂了,你认为下列哪些原因会导致试管炸裂( ) ①试管外壁有水 ②用酒精灯的内焰加热 ③没有进行预热直接集中加热试管中的水 ④试管中的水超过了试管容积的 1/3 ⑤试管底部接触到了酒精灯的灯芯 A. ①③⑤ B. ②③④ C. ①④⑤ D. ②③⑤ 【答案】A 【解析】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如果试管外壁有水,应将水擦干再加热,否则会导致试管炸裂;酒精灯 内焰的温度较低,用内焰加热,加热会比较慢,但不会导致试管炸裂;加热时如果不预热,会使试管受热 不均匀而引起炸裂;试管中的水超过了试管容积的 1/3,加热时易导致水溢出而引发危险;试管底部接触到 了酒精灯的灯芯试管受热不均会引起试管炸裂。 17.下列加热试管的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 A. 加热试管时,试管口不对着自己或他人 B. 试管底部要接触灯焰中温度最高的焰心 C. 加热试管时,先使试管均匀受热 D. 加热试管时,试管外壁要干燥 【答案】B 【解析】在加热试管的操作中,试管口不对着自己或他人;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加热试管时,试管外壁要 干燥;酒精灯的灯焰中温度最高的是外焰,不是焰心。所以答案应选 B。 18.如图所示仪器中可以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的是( ) 【答案】C 【解析】坩锅可以直接加热,A、B 项加热时要垫石棉网,D 项不能加热。另外试管也可以直接加热。所以 答案应选 C。 19.化学实验要求严格按照操作要求进行,在横线上填写以下错误操作造成的后果: (1)实验室用剩的药品放回原瓶,______。 (2)用量筒量取 20mL 水仰视读数,量取水的体积会 _____(填“偏大”或“偏小”)。 (3)加热固体药品时,试管口向上倾斜,________。 【答案】(1)会污染原瓶试剂,污染原瓶药品 (2)偏大 (3)冷凝水倒流试管炸裂 【解析】(1)实验室用剩的药品放回原瓶,会污染原瓶试剂,污染原瓶药品。(2)用量筒量取 20mL 水仰视 读数,量取水的体积会偏大。(3)加热固体药品时,试管口向上倾斜,冷凝水倒流试管炸裂 20.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试管口要________________,先将试管________,然后将酒精灯固定在________ 的部位加热。 【答案】略向下倾斜 均匀加热 有药品 【解析】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先将试管均匀加热,然后将酒精灯固定在有药品的 部位加热。 空气 1. 空气中氧气与氮气的体积比约为( ) A. 4:1 B. 1:4 C. 1:5 D. 4:5 【答案】B 【解析】通过实验测定,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氧气 21%,氮气 78%,故空气中氧气与氮气的体积比 约 1:4;故选:B。 2. 下列关于空气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空气中的氧气可以供给人的呼吸 B. 空气的成分按质量计算:氮气占 78%,氧气占 21% C. 最早用定量的方法测定空气成分的是瑞典化学家舍勒 D. 空气中含量最多且性质不活泼的是稀有气体 【答案】A A、空气中的氧气可以供给人的呼吸和支持燃烧,故选项正确;B、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分别是:氮气 大约占空气体积的 78%、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 21%、稀有气体大约占空气体积的 0.94%、二氧化碳大约占 空气体积的 0.03%、水蒸气和其它气体和杂质大约占 0.03%;故选项错误;C、发现空气组成的科学家是拉 瓦锡,不是舍勒;D、空气中含量最多且性质不活泼的是氮气。 3. 空气的主要成分①氧气、②氮气、③稀有气体、④二氧化碳及其他气体杂质,按体积分数由大到小的顺 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③④ C. ①②④③ D. ②①④③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空气中各成分按体积分数来来说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氮气(N2)78%;氧气(O2) 21%;稀有气体 0.94% ;CO2 及其他气体和杂质均为 0.03%。所以 B 项正确。 4. 将足量的红磷放在一个密闭、充满空气的容器中燃烧,燃烧后温度恢复到室温,压强保持不变,则容器 中剩余的气体体积约为原气体体积的( ) A. 78% B. 21% C. 100% D. 无法判断 【答案】A 【解析】将足量的红磷放在一个密闭、充满空气的容器中燃烧,红磷在空气在燃烧,消耗了空气在的氧气, 减少体积就是氧气的体积;剩余的气体主要是氮气,故容器中剩余的气体体积约为原气体体积的 78%;故选: A。 5.利用天平进行定量试验,验证空气主要成分的科学家是( ) A. 居里夫人 B. 侯德榜 C. 诺贝尔 D. 拉瓦锡 【答案】D 【解析】 【详解】二百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以天平作为研究工具,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首先提 出了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结论。舍勒、普利斯特里在空气成分的研究中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并 没有得出空气的成分。故选则 D。 6.小林从冰箱里拿出冰冻的饮料,用干布擦净瓶外壁的水,放置于桌面片刻,发现瓶外壁又挂满水珠,这 说明空气中有( ) A. 氮气 B. 氧气 C. 二氧化碳 D. 水蒸气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为空气中水蒸气遇冷凝结为小水珠,该现象说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7. 下图装置常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下列对该实验的认识中正确的是( ) A. 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色烟雾 B. 燃烧匙中的红磷可以换成细铁丝 C. 该实验可说明氮气难溶于水 D. 红磷的量不足会导致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大于 1/5 【答案】C 学 8. 实验室里可用如下图装置粗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图中注射器内有一可自由滑动的活塞,活塞 左端管内密封有空气,右端跟外界空气相通。实验开始前活塞处在刻度 5 厘米处。实验时,用热水对玻璃 管内足量的白磷微热,反应开始就撤离热水,待反应结束后冷却至室温。整个实验过程观察到活塞移动的 情况是( ) A. 向左移动 4 厘米刻度附近停止 B. 向右移动到 6 厘米刻度附近停止 C. 先向右移动,再向左移动到 5 厘米刻度附近停止 D. 先向右移动,再向左移动到 4 厘米刻度附近停止 【答案】D 【解析】白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装置内气体会受热膨胀,活塞先向右移动;白磷燃烧消耗了装置内的氧 气,剩余气体总体积变为原来的,恢复到室温后,再向左移动,活塞在 4 厘米刻度处停止;故选:D。 点睛:白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装置内气体会受热膨胀,白磷燃烧消耗了装置内的氧气,进行分析解答。 9.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空气本来是纯净物,但被污染后变成了混合物 B. 矿泉水不是一种纯净物 C. 空气中的稀有气体肯定是纯净物 D. 澄清的石灰水是一种纯净物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空气是由氧气、氮气等多种气体组成,属于混合物,A 错;矿泉水中含有很多矿物质, B 对;稀有气体是由氦、氖、氩等气体组成的混合物,C 错;澄清的石灰水是由水和孰石灰组成的混合物, D 错。 【提升篇】 10. 下列物质中,不属于纯净物的是( ) A. 五氧化二磷 B. 可乐 C. 液态氧 D. 冰水混合物 【答案】B 【解析】A、五氧化二磷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B、可乐中含有水、二氧化碳等物质,属于混 合物;C、液态氧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D、冰水混合物是由一种物质水组成的,属于纯净物; 故选 B。 11. 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属于纯净物,后者属于混合物的是( ) A. 二氧化碳 澄清石灰水 B. 冰水混合物 五氧化二磷 C. 矿泉水 河水 D. 净化后的空气 受污染的空气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物质叫混合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纯净物; 考点:物质的分类 12. 生活离不开水。下列各种水,属于纯净物的是( ) A. 矿泉水 B. 蒸馏水 C. 海水 D. 糖水 【答案】B 【解析】A、矿泉水中含有水和溶于水的矿物质,属于混合物,错误;B、蒸馏水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 于纯净物,正确;C、海水中含有水、氯化钠等物质,属于混合物,错误;D、糖水中含有糖和水,属于混 合物,错误;故选 B。 点睛: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13.下列物质中属于混合物的是________________,属于纯净物的是_____________。(均填序号) ①海水 ②铜 ③食盐水 ④空气 ⑤氮气 ⑥泥水 ⑦二氧化碳 ⑧矿泉水 【答案】 (1). ①③④⑥⑧ (2). ②⑤⑦ 【解析】 【详解】①海水中含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②铜由铜元素组成,只含有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③食 盐水由水和氯化钠混合制得,属于混合物;④空气由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及其他气体和杂质 组成,属于混合物;⑤氮气由氮元素组成,只含有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⑥泥水含有多种成分,属于混 合物;⑦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属于纯净物;⑧矿泉水中含有多种矿物质,属于混合物。故属于 混合物的是①③④⑥⑧,属于纯净物的是②⑤⑦ 14. 下列事实说明空气中含有哪些成分: (1)人和动植物的呼吸________; (2)炸脆的食物放置一段时间后变软________; (3)空气是制造氮肥的原料________; (4)长期敞口放置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________; 【答案】 (1). 氧气 (2). 水蒸气 (3). 氮气 (4). 二氧化碳 【解析】:(1) 人和动植物的呼吸,是因为氧气能支持呼吸;(2) 油炸过的食品的空气中放置逐渐变软是因 为水蒸气;(3) 空气是制造氮肥的原料,是因为空气中氮气含量多且氮气是由氮元素组成的;(4)二氧化碳 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绿色植物在空气中且有阳光的条件下能进行光合作用。 故答案为:(1). 氧气 (2). 水蒸气 (3). 氮气 (4). 二氧化碳 15. 某兴趣小组利用下图的实验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在燃烧匙中加入过量的红磷,点燃后迅速插 入玻璃罩内,塞进橡胶塞。试回答下列问题: (1)玻璃罩内发生化学变化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过程中,燃烧匙里为什么要盛放过量的红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红磷燃烧完毕,玻璃罩冷却至室温后,看到玻璃罩内水面的变化是___________,出现该现象的原因 是:红磷燃烧消耗了空气中的___________而生成了固态的____________,从而使罩内气体的体积 _______(“增大”“减小”或“不变”),罩内气体压强小于外界的大气压。 (4)这个实验除了可以测定氧气在空气中的含量,还可得出氮气_______(填“易”或“难”)溶于水和其化 学性质_________(填“活泼”或“不活泼”)的结论。考查目的:测定氧气含量的实验。 【答案】 (1). 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2). 确保能够消耗掉玻璃罐内的全部氧气 (3). 水面 上升,约占原空气体积的 1/5 (4). 氧气 (5). 五氧化二磷 (6). 减小 (7). 难 (8). 不 活泼 【解析】:(1)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故填: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2)燃烧匙里盛放过量的红磷是为 了确保能够消耗掉玻璃罐内的全部氧气,故填:确保能够消耗掉玻璃罐内的全部氧气;(3)红磷燃烧消耗空 气中的氧气,生成固体五氧化二磷,导致钟罩内的气体减少,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由于氧气约占空气体 积的五分之一,故会观察到水面上升,约占原空气体积的 ,故填:水面上升,约占原空气体积的 ; 氧气;五氧化二磷;减小;(4)氧气消耗完,剩余气体是氮气,水面只能上升一部分,说明氮气难溶于水, 红磷过量不能继续燃烧,说明氮气不可燃、不助燃,化学性质不活泼,故填:难;不活泼。 故答案为:(1). 红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 (2). 确保能够消耗掉玻璃罐内的全部氧气 (3). 水面上 升,约占原空气体积的 ,氧气 ,五氧化二磷,(4).难,不活泼。 点睛:做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时、选择的可燃物应具备两个条件:该物质在空气中能燃烧且只与氧气反 应;该物质燃烧后生成物为固态或液态,所占的空间体积忽略不计。 16. 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小华同学打算设计如下方案:选用实际容积为 40 mL 的试管作为反应容器, 将过量的白磷放入试管,用橡胶塞塞紧试管,通过导管与实际容积为 60 mL 且润滑性很好的注射器组成如 下图的实验装置。假设此实验能够按照小华的设想正常进行,且白磷所占体积与导管内的气体体积可忽略 不计,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先夹紧弹簧夹,用酒精灯加热白磷,燃烧结束,等到试管冷却后再松开弹簧夹。可观察到的现象为: 白磷燃烧,产生大量_________,活塞向左移动至_________mL 处停止。 (2)若不使用弹簧夹,用酒精灯加热白磷,充分反应直至燃烧结束,试管冷却。可观察到的现象为:白磷燃 烧,产生大量________,活塞先向_______移动(“左”或“右”),最终稳定在_______mL 处。 【答案】 (1). 白烟 (2). 12 mL (3). 白烟 (4). 右 (5). 8 mL 【解析】(1)若先夹紧弹簧夹,用酒精灯加热白磷,会观察到:白磷燃烧,产生白烟;这时白磷燃烧消耗掉 的只是试管内的氧气为 40mL× =8mL,所以活塞应停在 20mL-8mL=12mL 的刻度处;故填:12mL;(2)若不使 用弹簧夹,用酒精灯加热白磷,白磷实际消耗掉的是试管 40mL 和注射器内 20mL 的氧气为(40mL+20mL) × =12mL,所以活塞应停在 20mL-12mL=8mL 的刻度处;故填:白磷燃烧,产生白烟,活塞先向右移动,最 终稳定在约 8mL 的刻度线上。 故答案为:(1).白烟,12 mL (2).白烟,右,8 mL。 (二) 1. 下列过程不会对空气造成污染的是( ) A. 人和动物呼出的二氧化碳 B. 煤燃烧产生的烟雾 C. 汽车尾气排放的烟雾 D. 石油化工厂排放的废气 【答案】A 【解析】空气的污染途径是工厂废气的任意排放,大量燃烧化石燃料,汽车尾气的排放,可总结为:有害 气体和烟尘,主要的有害气体有: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这些气体主要来自于矿物燃料的燃烧 和工厂的废气. A、人和动物呼吸排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不属于空气污染物,故 A 正确. B、煤燃烧生成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硫等空气污染物,故 B 错误. C、汽车排放的尾气中含有一氧化、一氧化氮等有害气体,污染了空气,故 C 错误; D、石油化工厂排放的废气中含有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故 C 错误; 故选 A. 2. 为了经久耐用,在灯泡中可填充的气体是( ) A. 氧气 B. 氮气 C. 二氧化碳 D. 二氧化硫 【答案】B 【解析】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而且廉价易得.故选:B. 3. 薯片等易碎食品宜采用充气袋包装,下列气体中最不适宜充入的是( ) A. 氧气 B. 氮气 C. 二氧化碳 D. 空气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薯片等易碎食品宜采用充气袋包装,最不适宜充入的是氧气,因为会将食品发生缓慢 氧化,将食品毁掉。故选 A. 4. 下列有关空气各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可燃性 B. 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于食品防腐 C. 空气质量报告中所列的空气质量级别越大,空气质量越好 D. 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气体一定是二氧化碳 【答案】B 【解析】A、氧气具有助燃性,不具有可燃性,故 A 错;B、氮气化学性质稳定,可用于食品防腐,故 B 正 确;C、空气质量报告中所列的空气质量级别越大,空气质量越差,故 C 错;D、氮气也能使燃着的木条熄 灭,故 D 错;故选 B。 5. 在科学研究中,需要用到一些保护气.当焊接金属时,为了隔绝空气,能用作保护气的一组是( ) A. 氧气、氮气 B. 氧气、二氧化碳 C. 氮气、氩气 D. 氧气、氩气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能作为保护气的气体需要具有化学性质很稳定的性质. A、氧气具有助燃性、氧化性,高温易和金属反应,不能用作焊接金属的保护气,故 A 错误; B、氧气具助燃性、氧化性,高温易和金属反应,不能用作焊接金属的保护气,故 B 错误; C、氮气、氩气化学性质稳定,很难和金属物质反应,常用作金属焊接时的保护气,故 C 正确; D、氧气具助燃性、氧化性,高温易和金属反应,不能用作焊接金属的保护气,故 D 错误; 故选:C. 6. 空气里有下列成分,其中属于污染物的一组是( ) A. 氮氧化物、二氧化碳 B. 水蒸汽、氧气 C. 二氧化硫、二氧化碳 D. 碳粉尘、氮氧化合物 【答案】D 【解析】解、A、二氧化碳不是污染物,而氮氧化物属于污染物; B、水蒸气和氧气都不是污染物; C、二氧化硫是污染物,而二氧化碳不是污染物; D、碳粉尘、氮氧化合物都是污染物; 故选 D. 7.为了减少空气污染,下列措施不正确...的是 A. 使用清洁能源 B. 加强大气质量监测 C. 积极植树造林 D. 加高烟囱将工厂废气排放到大气中 【答案】D 【解析】 A、使用清洁能源,能减少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的氧化物等空气污染物的排放,有利于保护大气,防治 空气污染,正确;B、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有利于保护大气,防治空气污染,正确;C、积极植树造林,有 利于保护大气,防治空气污染,正确;D、加高烟囱将工厂废气直接排放,同样会造成空气污染,不利于保 护大气,错误。故选 D。 点睛:造成对空气污染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粉尘和有害气体两大类.从世界范围看,排放到空气中的 有害气体主要有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的氧化物等;根据选项中的说法确定是否在于保护大气。 8. 空气是生命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生产活动的重要资源,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空气中分离出的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作食品保护气 B. 空气主要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的质量约占空气质量的 1/5 C. 空气质量报告中所列的空气质量级别数值越大,说明空气的质量越好 D. 空气中的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很稳定,所以常用于制造多种用途的电光源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空气主要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总质量的 1/5;空气质量报告中所列的 空气质量级别数值越大,说明空气的质量越差;空气中的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很稳定,通电时会发出一定颜 色的光;所以常用于制造多种用途的电光源。 【提升篇】 9.小安整理出了空气成分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其中错误的是( ) A. 氧气支持燃烧,常作宇宙航行中的重要燃料 B. 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作焊接金属的保护气 C. 二氧化碳可供给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D. 稀有气体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作灯泡的填充气体 【答案】A 【解析】 A.氧气具有助燃性,不具有可燃性,不能作燃料,故 A 错误;B.氮气化学性质稳定,能作保护气,故 B 正确;C.二氧化碳能参与植物的光合作用,故 C 正确;D.稀有气体性质稳定,能作保护气,可用作灯泡 的填充气体,故 D 正确;故答案为 A。 10. 加强对空气质量的监测是保护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下表是达州市一年四季空气质量监测的平均数 据.请你据表回答下列问题. 可吸入颗粒物(TSP) 氮氧化合物(NO2 等) 二氧化硫(SO2) 空气质量级别 春季 88 40 44 Ⅱ 夏季 67 33 36 Ⅱ 秋季 90 46 54 Ⅱ 冬季 98 69 60 Ⅱ (1)对我市空气质量影响最大的指标是______. (2)空气质量最差的季节是______. (3)你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______.(答一点即可) (4)可采取的有效防治措施是______.(答一点即可) (5)雾霾天气导致呼吸道病人增多,因为这种天气,空气中______大量增加(填字母序号); A.二氧化碳 B.一氧化碳 C.可吸入颗粒物 D.二氧化硫. 【答案】 (1). TSP (2). 冬季 (3). 取暖燃烧大量的煤炭 (4). 改个体取暖为集体供暖 (5). C 【解析】试题分析:通过图表数值分析出对该城市的空气质量影响最大的指标项目,哪个季节的空气质量 最差,再根据四季特点来分析出原因. 解:(1)由图表中数值可推出可吸入颗粒物数值最大,即对该城市的空气质量影响最大的指标项目是 TSP. (2)由图表中数值可看出空气质量最差的是冬季. (3)冬季没有树叶,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起不到净化空气的作用,并且需要燃烧化石燃料取暖,使空气中 的可吸入颗粒物数值增大,从而使冬季空气质量最差. (4)可采取哪些有效措施加以防治,要从减少排放和加强吸收净化两个方面考虑.可以进一步加强绿化, 增设园林广场;建筑工地常洒水;不允许建筑工地的车辆带泥土上路;改个体取暖为集体供暖. (5)雾霾天气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大量增加,导致呼吸道病人增多. 故答案为:(1)TSP. (2)冬季. (3)取暖燃烧大量的煤炭. (4)改个体取暖为集体供暖. (5)C. 11.下列现象说明空气中存在着某种气体物质,请将物质的名称写在题后的空格内。 (1)小白鼠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可存活一段时间,说明空气中含有_______。 (2)石灰水长期露置在空气中,瓶壁和底部均会出现白色固体物质,说明空气中含有___________。 (3)夏天,盛放冰棒的杯子外壁会附着一层水珠,说明空气中含有___________。 【答案】 (1). 氧气 (2). 二氧化碳 (3). 水蒸气 【解析】 【详解】(1)氧气能供给动植物进行呼吸作用,小白鼠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可存活一段时间,说明空 气中含有氧气; (2)石灰水能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石灰水长期露置在空气中,瓶壁和底部均会出现白色固 体物质,该物质即为碳酸钙,故说明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 (3)夏天气温较高,盛放冰棒的杯子外壁会附着一层水珠,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说明空气中含有 水蒸气。 氧气 1.下列物质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时,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冒出浓烈的黑烟,放出热量,生成黑色粉末 B.红磷在氧气中燃烧,放出热量,产生大量的白雾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D.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 【答案】C 【解析】 A、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冒出白烟,放出热量,生成白色固体,选项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B、红磷在氧气中燃烧,放出热量,产生大量的白烟,选项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选项说法正确;故符合 题意; D、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产生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选项说法 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2.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能产生刺激性气味气体的是( ) A.蜡烛 B.铁丝 C.硫磺 D.红磷 【答案】C 【解析】 A、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无刺激性气味,选项错误;B、铁丝燃烧生成的是四氧化三铁固体, 选项错误;C、硫磺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硫有刺激性气味,选项正确;D、红磷燃烧生成的是五氧化二磷固体, 选项错误。故选 C。 3 下列氧气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氧气能供给呼吸 B.在通常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C.氧气不易溶于水 D.氧气密度比空气大 【答案】A 【解析】 A、氧气能供给呼吸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吗,选项正确;B、在通常状况下, 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选项错误;C、氧气在通常状 况下不易水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选项错误;D、氧气密度比空气大不需要 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选项错误。故选 A。 4.下列关于氧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小 B.氧气不能跟红磷反应 C.氧气不易溶于水 D.氧气能与所有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答案】C 【解析】 A、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选项错误;B、磷与氧气在点燃或加热的条件下能发生反应,在常温下不发生 反应,选项错误;C、氧气不易溶于水,选项正确;D、氧气的化学性质虽然比较活泼,但不能跟所有的物 质发生氧化反应,选项错误。故选 C。 5.重庆实验学校一年一度的秋季运动会 9.30 日在大田湾已经顺利进行,百米赛跑的起点,裁判员高举发 令枪,一声“预备----跑!”,只见发令枪周围一股白烟冒出,产生白烟的物质是( ) A.硫磺 B.铁 C.红磷 D.木炭 【答案】C 【解析】 红磷与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为白色固体;发令枪弹丸中含有红磷,所以产生的白烟主要成分是五氧化 二磷。故选 C。 6.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C.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 D.碳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答案】B 【解析】 A、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的火焰,故错误;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冒出大量的白烟,故正确;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的固体,故错误; D、碳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生成二氧化碳是实验的结论,故错误。故选 B。 7.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时,集气瓶内需要预先加入少量水或细沙的是( ) A.硫磺 B.铁丝 C.木炭 D.红磷 【答案】B 【解析】 硫、木炭等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生成物是气体或水,不要预先在瓶里装少量水或铺一层细沙;铁在氧气中 燃烧的生成物是固体四氧化三铁,并且四氧化三铁的温度很高,溅落到瓶底是容易把集气瓶炸裂,要预先 在瓶里装少量水或铺一层细沙,从而防止炸裂集气瓶。故选 B。 8.如图所示,等体积的甲、乙两密闭集气瓶内充满了空气,燃烧匙内分别盛有过量的红磷和硫,点燃使其 充分反应后,冷却至室温,打开弹簧夹,出现的现象是( ) A.甲瓶中有水流入 B.乙瓶中有水流入 C.甲、乙两瓶中均没有水流入 D.甲、乙两瓶中均有水流入 【答案】D 【解析】 由于红磷燃烧生成了五氧化二磷固体,能使甲瓶内压强减小,硫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硫,二氧化硫的体积占 据了消耗的氧气的体积,乙瓶内的压强几乎无变化,但两瓶是连通的,最终压强相等,都比原先小,所以 打开弹簧夹甲、乙两瓶中均有水流入,故选 D。 9.为方便运输和使用,很多气体都用钢瓶储存,为了方便识别,不同气体的钢瓶漆成不同的颜色,装有氧 气的钢瓶会漆成( ) A.白色 B.蓝色 C.黑色 D.黄色 【答案】B 【解析】 装有氧气的钢瓶是蓝色的。故选 B。 10.证明集气瓶里盛的是氧气,最简便的方法是( ) A.能使蜡烛燃烧的是氧气 B.放入发红的木炭,过一会加入澄清石灰水,可使石灰水变浑浊的一瓶是氧气 C.测定密度,若密度大于 1 的是氧气 D.放入带火星的木条,可使木条复燃的是氧气 【答案】D 【解析】 A、空气也能使蜡烛燃烧,所以能使蜡烛燃烧的不一定是氧气,故 A 错; B、木炭在空气中也可以燃烧放出二氧化碳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 B 错; C、密度大于 1 的气体不一定是氧气,例如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物质密度都大于 1,故 C 错; D、由于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所以放入带火星的木条,可使木条复燃的是氧气,故 D 正确。故选 D。 11.某同学做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方法如下图所示,其中不合理的是( ) A.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B.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C. 碳在氧气中燃烧 D. 蜡烛在氧气中燃烧 【答案】B 【解析】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物对集气瓶无危害,故 A 操作正确;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后有热的溅落物生 成,会炸裂瓶底,要在瓶底盛少量水或细沙,故 B 操作不合理;C、碳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物对集气瓶无危 害,放水或者不防水对集气瓶均无害,故 C 操作正确;D、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物对集气瓶无危害,故 D 操作正确。故本题选 B。 12.下列关于氧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氧气能支持燃烧,有助燃性 B.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可与多种物质发生反应 C.水中的生物能依靠微溶于水中的氧气而生存 D.有氧气参加的反应一定属于化合反应 【答案】D 【解析】 A、氧气可以支持燃烧,说明氧气具有助燃性,故 A 正确;B、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跟多种物质起 反应,故 B 正确;C、氧气不易溶于水,水中的生物能依靠微溶于水中的氧气而生存,故 C 正确;D、有氧 气参加的反应一定是氧化反应,但不一定是化合反应,例如甲烷燃烧就不是化合反应,故 D 错误。故选 D。 【提升篇】 13.下列有关氧气性质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通常情况下,氧气难溶于水 B.氧气能支持燃烧 C.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 D.氧气被压缩为液体时显淡蓝色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A、通常情况下,氧气不易溶解于水,故 A 说法错误;B、氧气具有助燃性,能支持燃烧,故 B 说法正确;C、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故 C 说法正确;D、氧气被压缩成为液体,液氧是一 种淡蓝色的液体,故 D 说法正确; 14.下列关于 的说法不科学的是( ) A.富氧空气可用于潜水、医疗急救 B.氧气能支持燃烧,可做燃料 C.氧气在燃烧的反应中能提供氧,因而具有氧化性 D.氧气在低温、高压时能变为液体或固体 【答案】B 【解析】 A、氧气能供给呼吸,所以 A 的说法正确;B、氧气有助燃性,但不能燃烧,不能作燃料,所以 B 的说法错 误;C、氧气具有氧化性,所以 C 的说法正确;D、物质一般有三态的变化,氧气在低温、高压时能变为淡 蓝色的液体或固体,所以 D 说法正确。故选 B。 15.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没有观察到“火星四射”的现象.造成失败的原因不可能的是 A.收集的氧气太少纯度太低 B.铁丝表面生锈 C.集气瓶底部没有铺一薄层细砂 D.铁丝的温度没达到着火点 【答案】C 【解析】 没有观察到火星四射,说明没有的燃烧现象,也是就没有发生铁丝的燃烧,所以所有分析围绕燃烧来进行, 更确切地说是铁丝的燃烧条件来进行;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有一定的接触,且接触越充分越容易燃烧;A、 收集到的氧气量太少或纯度太低时,铁丝可能不燃烧,故不符合题意;B、铁丝生锈或表面可能含有油漆时, 铁丝可能不燃烧,故不符合题意;C、集气瓶底部预先放入水的目的是为了防止生成物溅落炸裂集气瓶的, 与铁丝是否能够燃烧无关,符合题意;D、铁丝的温度未达到着火点时,铁丝不燃烧,故不符合题意。故选 C。 16.下列关于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镁条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色烟雾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固体四氧化三铁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固体 D.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答案】D 【解析】 A、镁条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雾,选项说法错误。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固体四氧化三铁,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选项说法错误。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选项说法错误。 D、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17.下列物质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的是 A.铁丝 B.红磷 C.硫粉 D.镁条 【答案】A 【解析】 A.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B. 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大量的热; C. 硫粉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有蓝紫色火焰; D. 镁条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白色固体。 故选 A。 18.下列关于氧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氧气能支持燃烧 B.氧气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为 78%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发出黄色火焰 D.鱼类能在水中生存,说明氧气极易溶于水 【答案】A 【解析】 A、氧气能支持燃烧,故选项说法正确。 B、氧气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为 21%,故选项说法错误。 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D、鱼类能在水中生存,说明氧气能溶于水,但是不能确定溶解量,得不出易溶于水的结论,故选项说法错 误。 故选:A。 19.下列有关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红磷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B.木炭燃烧后生成黑色固体 C.镁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白色固体 D.铁丝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剧烈燃烧 【答案】C 【解析】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故选项说法错误; B、木炭燃烧,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C、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D、铁丝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若不点燃,不会剧烈燃烧,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 C。 20.下列有关氧气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能燃烧 B.无色 C.无味 D.能供给呼吸 【答案】A 【解析】 【详解】 A、氧气能支持燃烧,不具有可燃性,不能燃烧,故选项说法错误; B、常温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气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C、常温下氧气是一种无味的气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D、氧气能供给呼吸,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21.下列物质能在纯氧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的是( ) A.铁丝 B.红磷 C.氢气 D.蜡烛 【答案】A 【解析】 A、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故选项正确; B、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故选项错误; C、氢气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故选项错误; D、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故选项错误。 故选:A。 22.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明亮蓝紫色火焰的是 A.硫 B.红磷 C.铁丝 D.氢气 【答案】A 【解析】 A、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的火焰,故 A 正确; B、红磷在氧气中燃烧,冒出大量的白烟,放出热量,故 B 错误; 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的固体,故 C 错误; D、氢气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故错误。故选 A。 23.做氧气的性质实验中常遇到一些问题,请你帮助分析: ①怎样证明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________.你怎样证明这些二氧化碳不是来自空气: ________. ②做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硫在燃烧匙中的状态是________态,实验完毕,盖上玻璃片,一段时间后 发现,玻璃片被吸住,说明瓶内压强减小了,其中的原因之一是温度下降所致,你认为另一个可能的原因 是:________. ③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意外发现铁丝在集气瓶中没有燃烧起来,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只 要回答一种) 【答案】将适量石灰水倒入木炭燃烧之后的集气瓶,振荡,变浑浊 集气瓶用玻璃片盖住 固 由 于 S 燃烧产生的 SO2 被 NaOH 溶液吸收,瓶内气压减小,玻璃片在大气压的作用下被“吸住”从而掉不下来 铁丝没有用火柴引燃 【解析】 ①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变浑浊,所以证明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可以将适量石灰水倒入木炭 燃烧之后的集气瓶,振荡,变浑浊;整个实验过程中都用玻璃片将集气瓶盖住。 ②由于 S 燃烧产生的 SO2 被 NaOH 溶液吸收,瓶内气压减小,玻璃片在大气压的作用下被“吸住”从而掉不 下来; ③使用的铁丝只能在纯氧中燃烧,并且铁丝不能生锈,铁丝也不能太粗,铁丝必须用火柴引燃等等,否则 可能导致实验失败。 24.我们在学习氧气化学性质时做了硫、木炭、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请归纳: (1)硫燃烧的现象:______________。 (2)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集气瓶中盛水目的是_______。 (3)写出木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 (4)三个反应的共同点(任写一点)____________。 【答案】产生淡蓝色火焰,生成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放热(只写产生淡蓝色火焰给全分) 防止反应生 成的熔化物飞溅而炸裂瓶底 碳 + 氧气 二氧化碳(“碳”写成“木炭”不得分) 都是化 合反应(或都是氧化反应或反应条件都是点燃或反应都要放热等) 【解析】 (1)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的火焰,放出热量,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2)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量,为了防止高温熔融物掉落集气瓶底使集气瓶炸裂,故要放少 许的沙子或水。 (3)碳在氧气中点燃生成二氧化碳,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碳 + 氧气 二氧化碳。 (4)三个反应都是多变一的反应,故都是化合反应,三个反应都是与氧气的反应,条件都是点燃。 25.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在铁丝一端系上火柴的作用是______,集气瓶里水的作用是______,铁 丝绕成螺旋状的目的是______。 【答案】引燃铁丝;防止生成物熔化溅落下来炸裂集气瓶;增大铁丝的受热面积,和氧气充分接触 【解析】 做铁丝在氧气里燃烧的实验时:在铁丝一端系上火柴的作用是引燃铁丝;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放出大 量的热量,为了防止生成物熔化溅落下来炸裂集气瓶,故要在集气瓶底预先装少量的水;细铁丝绕成螺旋 状,可以增大铁丝的受热面积和氧气充分接触,利于铁丝持续燃烧; 26.如下图所示是某同学在探究氧气性质的实验中使用的实验装置图,甲装置中的水还可以换成____。 简要回答两个集气瓶中水的作用: 甲:____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沙子 防止生成的高温熔融物溅落,炸裂瓶底 吸收燃烧产物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 【解析】 铁丝燃烧生成的高温熔融物溅落,会炸裂瓶底;硫燃烧生成污染空气的二氧化硫,所以,都需要在集气瓶 中预留少量的水。而做铁丝燃烧的反应时,可以把水换成沙子。故填:沙子; 防止生成的高温熔融物溅落, 炸裂瓶底;吸收燃烧产物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 (二)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有氧气参加的反应都是化合反应 B.化合反应一定是氧化反应 C.化合反应不一定是氧化反应,氧化反应也不一定是化合反应 D.分解反应的特点是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 【答案】C 【解析】 A、有氧气参加的反应不一定都是化合反应,如甲烷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选项说法错误。 B、化合反应不一定是氧化反应,如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故选项说法错误。 C、化合反应不一定是氧化反应,如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氧化反应也不一定是化合反应,如甲烷 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选项说法正确。 D、分解反应的特点是一种物质反应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2.下列反应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 A.酒精+氧气→水+二氧化碳 B.碳酸钙→氧化钙+二氧化碳 C.锌+硫酸→硫酸锌+氢气 D.铜+氧气→氧化铜 【答案】D 【解析】 A、酒精+氧气→水+二氧化碳,该反应的生成物是两种,不符合“多变一”的特征,不属于化合反应,此选 项不符合题意; B、碳酸钙→氧化钙+二氧化碳,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C、锌+硫酸→硫酸锌+氢气,该反应的生成物是两种,不符合“多变一”的特征,不属于化合反应,此选项 不符合题意; D、铜+氧气→氧化铜,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此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 D。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糖与水混合成糖水是化合反应 B.有氧气参加一定是化合反应 C.分离液态空气法属于分解反应 D.分解反应一定是化学变化 【答案】D 【解析】 A、糖与水混合没有新物质生成,不是化学变化,故不是化合反应,故选项错误; B、有氧气参加的反应不一定只生成一种物质,故不一定是化合反应,故选项错误; C、分离液态空气法是物理变化,故不是分解反应,故选项错误; D、分解反应是化学变化的基本反应类型,故正确。故选 D。 4.下列各组物质按单质、氧化物、混合物的顺序排列的是 A.氮气、氧化镁、氢气 B.镁、氧化铜、海水 C.银、空气、澄清的石灰水 D.水、红磷、食盐水 【答案】B 【解析】 A、氮气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氧化镁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有一种是氧元素,属于氧化物; 氢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不符合排列要求,故 A 错误;B、镁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属于单质;氧化铜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有一种是氧元素,属于氧化物;海水中含有水、氯化钠等物质,属 于混合物。符合排列要求,故 B 正确;C、银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空气中含有氮气、氧 气等,属于混合物。不符合排列要求,故 C 错误;D、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 红磷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食盐水中含有水、氯化钠,属于混合物。不符合排列要求,故 D 错误。故选 B。 5.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它可以和许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如: ①硫+氧气 二氧 化硫;②白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③铁+氧气 四氧化三铁.关于上述三个反应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都需要点燃 B.都生成氧化物 C.都属于化合反应 D.都是非金属跟氧气反应 【答案】D 【解析】 A、由题可知,三个反应中的条件都是点燃,故正确. B、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二氧化硫、五氧化二磷、四氧化三铁都 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都有氧元素,故都是氧化物,正确. C、化合反应是指由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以上三个反应都符合化合反应的铁钉,都属于化合反应, 正确. D、铁是金属,故不正确。故选 D。 6.对于蜡烛燃烧与食物腐烂的相同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都发光 B.都剧烈地产生热量 C.都是氧化反应 D.都是化合反应 【答案】C 【解析】 A、蜡烛燃烧时发光,食物腐烂时不发光,错误;B、蜡烛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食物腐烂时放热较慢,错 误;C、蜡烛燃烧、食物腐烂都属于氧化反应,正确;D、蜡烛燃烧、食物腐烂都不属于化合反应,错误。 故选 C。 7.下列关于物质跟氧气反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化合反应 B.都需加热 C.都发生燃烧现象 D.都是氧化反应 【答案】D 【解析】 A、物质与氧气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故错误; B、物质与氧气发生的缓慢氧化反应不需要加热,故错误; C、物质与氧气发生的缓慢氧化反应不需要燃烧,故错误; D、物质与氧气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正确。故选 D。 【提升篇】 8.下列反应中不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 A.硫在氧气中燃烧 B.铁在氧气中燃烧 C.碳在氧气中燃烧 D.石蜡在氧气中燃烧 【答案】D 【解析】 A、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属于化合反应,选项正确;B、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属于 化合反应,选项正确;C、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属于化合反应,选项正确;D、石蜡在氧气中燃 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不属于化合反应,选项错误。故本题选 D。 9.不能正确反应两概念的关系的图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 A、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是交叉关系,故正确; B、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并列关系,故正确; C、氧化反应和缓慢氧化是包含关系,故正确; D、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是并列关系,不是包含关系,故错误。故选 D。 10.下列物质属于氧化物的是( ) A.O3 B.Al2O3 C.AgCl D.Mg(OH)2 【答案】B 【解析】 A、臭氧属于纯净物中的单质,故选项错误; B、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Al2O3 属于氧化物;故选项正确; C、AgCl 属于化合物,但不属于氧化物;故选项错误; D、Mg(OH)2 属于化合物,但不属于氧化物;故选项错误。 故选 B。 11、许多物质都可以跟氧气发生化学反应,这类反应属于_____. 【答案】氧化反应 【解析】 许多物质都可以跟氧气发生化学反应,这类反应属于氧化反应。 12.下列反应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是_____,属于氧化反应的____,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反应的是_____。 A 铜+氧气 点燃 氧化铜 B 氨气+氧气 催化剂 加热 一氧化氮+水 C 氢气+氧气 点燃 水 D 甲烷+氧气 点燃 二氧化碳+水 E 氨气+氯化氢  氯化铵 F 一氧化碳+氧气 点燃 二氧化碳 【答案】ACEF ABCDF ACF 【解析】 ACEF 四个反应,均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均属于化合反应。故填:ACEF ABCDF 五个反应,均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均属于氧化反应。故填:ABCDF ACF 既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又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反应。故填:ACF 13.在化学实验操作台上摆放了如下一些物质: ①红磷 ②蒸馏水 ③澄清石灰水 ④氢气 ⑤食醋 ⑥氧气 ⑦过氧化氢 ⑧空气 ⑨高锰酸钾 现请将这些物质按下列分类摆放 (填序号) 。 【答案】①②④⑥⑦⑨③⑤⑧①④⑥②⑦⑨②⑦ 【解析】 (1)③石灰水是氢氧化钙的水溶液⑤食醋是醋酸的水溶液⑧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多种物质, 以上三种物质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属于混合物,其余①②④⑥⑦⑨则属于纯净物,故纯净物填 ①②④⑥⑦⑨,混合物填③⑤⑧。 (2)①红磷④氢气⑥氧气等物质均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均属于单质;②蒸馏水⑦过氧化氢⑨高锰 酸钾都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均属于化合物,故属于单质的填①④⑥,属于化合物的填②⑦⑨。 (3)②蒸馏水⑦过氧化氢均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有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均属于氧化物,故氧化物填 ②⑦。 14.现有五种变化: 土壤和水混合后得到泥水. 氢气+氧气 水. 乙炔+氧气 水+二氧化碳. 碱式碳酸铜 氧化铜+二氧化碳+水. 盐酸+氨气 氯化铵. 其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是________,属于分解反应的是________,由此你认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各有什么 特点_______________. 【答案】 ; ;化合反应的特点是“多变一”,分解反应的特点是“一变多”. 【解析】 (1)土壤和水混合后得到泥水,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2)(5)均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反应后生 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均属于化合反应;(4)是一种物质反应后生成两种以上的物质的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由此可以看出,化合反应其特点可总结为“多变一”,分解反应其特点可总结为“一变多”。 制取氧气 1.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固体的方法制取氧气,下列仪器中不需要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长颈漏斗一般是添加液体的,而高锰酸钾制氧气反应物是固体,不需要长颈漏斗。故选 C。 2.下列关于催化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加快反应速率 B.二氧化锰在任何反应中都可以作催化剂 C.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D.使用催化剂能增加生成的氧气的质量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催化剂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A、为改变反应速率, 不只是加快,说法错误;B、在过氧化氢分解和氯酸钾分解中二氧化锰符合催化剂的定义,但其它反应不一 定,说法错误;C、符合催化剂定义,说法正确;D、只是改变反应速率,不能增加生成物的量,说法错误。 3.证明集气瓶里盛的是氧气,最简便的方法是( ) A.能使蜡烛燃烧的是氧气 B.放入发红的木炭,过一会加入澄清石灰水,可使石灰水变浑浊的一瓶是氧气 C.测定密度,若密度大于 1 的是氧气 D.放入带火星的木条,可使木条复燃的是氧气 【答案】D 【解析】 A、空气也能使蜡烛燃烧,所以能使蜡烛燃烧的不一定是氧气,故 A 错; B、木炭在空气中也可以燃烧放出二氧化碳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 B 错; C、密度大于 1 的气体不一定是氧气,例如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物质密度都大于 1,故 C 错; D、由于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所以放入带火星的木条,可使木条复燃的是氧气,故 D 正确。故选 D。 4.有关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分解实验中的作用,叙述正确的是( ) A.没有二氧化锰,过氧化氢不能分解产生氧气 B.二氧化锰加快了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 C.二氧化锰是该反应的反应物 D.二氧化锰能增加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的量 【答案】B 【解析】 A、没有二氧化锰,过氧化氢也能分解产生氧气,只是产生氧气的速率较慢,错误;B、二氧化锰起催化作 用,加快了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正确;C、二氧化锰在该反应中既不是反应物,也不是生成物,错误;D、 二氧化锰只改变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的速率,不影响生成氧气的质量,错误。故选 B。 5.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合理的是( ) A.锥形瓶里加入少量二氧化锰粉末,分液漏斗里盛放 6%的过氧化氢溶液 B.锥形瓶里加入高锰酸钾固体,分液漏斗里盛放蒸馏水 C.集满氧气的集气瓶从水槽里取出后倒放在桌面上 D.当发生装置中液体与固体一接触产生了气泡立即收集 【答案】A 【解析】 A、该装置是固液在常温下产生氧气,所以使用的药品是双氧水和二氧化锰,锥形瓶里加入少量 MnO2 粉末, 分液漏斗里盛放 6%双氧水,正确;B、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需要加热的装置,错误;C、因为氧气的密 度比空气大,为了防止氧气逸散,从水槽里盖上玻璃片取出后正放在桌面上,错误;D、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的合适时机是: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收集,以防收集的氧气不纯,错误。故选 A。 6.(题文)某同学在做制取氧气的实验时,发现试管炸裂,造成此结果的原因不可能是( ) A.加热前未将试管外壁擦干 B.用焰心加热,使冷的灯芯接触到热的试管 C.加热时将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D.反应停止时,先熄灭酒精灯 【答案】C 【解析】 A、加热前未将试管外壁擦干,造成试管受热不均,会导致试管炸裂,错误;B、用焰心加热,使冷的灯芯 接触到热的试管,造成试管受热不均,会导致试管炸裂,错误; C、加热时将试管口略向下倾斜,产生的 冷凝水不会回流到试管底部,不会导致试管炸裂,正确;D、反应停止时,先熄灭酒精灯,可能会造成水槽 中倒吸入试管,会导致试管炸裂,错误。故选 C。 7.(题文)下列各装置是有关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发生装置、收集、验满与贮存装置或操作图, 你认为正确的是( ) A.A B.B C.C D.D 【答案】A 【解析】 A、加热干燥的高锰酸钾制氧气时不会产生水蒸气,从而不会产生冷凝水,也就不会造成试管破裂,正确。 B、由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导管伸到集气瓶底部,但该装置中的空气无法排 出,错误;C、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应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错误;D、由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 贮存时集气瓶应正放在桌面上,错误。故选 A。 8.在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时,主要操作有①装药品;②用排水法收集 氧气;③检查装置气密性;④将装有药品的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⑤加热;⑥停止加热;⑦将导管移出水 面。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A.③①④⑤②⑦⑥ B.③①④⑤②⑥⑦ C.①③④⑤②⑦⑥ D.①③④⑤②⑥⑦ 【答案】A 【解析】 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分别是:连(连接仪器、组装实验装置)→查(检查装 置的气密性)→装(装入固体药品)→定(用铁架台固定仪器装置)→点(用火柴点燃酒精灯,给试管加 热)→收(收集氧气)→移(把导管移出水面)→熄(熄灭酒精灯),可得题中正确的操作顺序是:③①④ ⑤②⑦⑥,故选 A。 9.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实验中,不需要使用的一组仪器是( ) A.烧杯、玻璃棒 B.大试管、集气瓶 C.酒精灯、铁架台 D.导管、单孔塞 【答案】A 【解析】 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实验中,反应物为固体药品,且需要加热,所以大试管、集气瓶、酒精灯、铁架台、 导管、单孔胶塞都可以用得着,烧杯、玻璃棒用不上。选 A 10.工业制氧气的原料是( ) A.空气 B.高锰酸钾 C.过氧化氢 D.水 【答案】A 【解析】 由于空气中大约含有 21%的氧气,所以这是工业制取氧气的既廉价又易得的最好原料。故选 A。 1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从液态空气中分离出氮气和氧气,是分解反应 B.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属于化合反应 C.凡是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都是分解反应 D.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答案】D 【解析】 从液态空气中分离氮气和氧气,是利用了液态氮和液态氧沸点的不同,属于物理变化,不是分解反应,A 选 项错误;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生成物是两种,不符合“多变一”的特征,不属于化合反应,B 选项 错误;分解反应是一种物质反应后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的反应,其特点可总结为“一变多”,没有 强调是一种反应物质,C 选项错误;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备氧气,生成氧气的同时生成了锰酸钾、二氧化锰, 符合分解反应“一变多”的性质,D 选项正确。故选 D。 12.如图所示,打开分液漏斗的旋塞,滴下少量双氧水。下列现象正确的是 A.气球涨大,红墨水左移 B.气球缩小,红墨水右移 C.气球涨大,红墨水右移 D.气球缩小,红墨水左移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打开分液漏斗的旋塞,滴下少量双氧水,产生氧气,瓶内压强增大,气球缩小,红墨水左移 13.下列 4 幅图分别是实验室制备、收集、验满、验证性质的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A 【解析】 A、KMnO4 粉末加热制取 O2 时,应在试管口塞棉花,且试管略微向下,正确; B、导管应伸到接近集气瓶底部,利用空气的排出; C、O2 验满时应将带火星的木条放瓶口,而不是伸入瓶中; D、验证 O2 性质时,应在集气瓶底部铺一层细沙或者加少量水,以防炸裂。 故选 A。 14.下列化学反应既不是化合反应,也不是分解反应的是( ) A.氢气+氯气 氯化氢 B.镁+氧气 氧化镁 C.碱式碳酸铜 氧化铜+水+二氧化碳 D.铁+硫酸→硫酸亚铁+氢气 【答案】D 【解析】 A、该反应的反应物为两种,生成物为一种属于化合反应,故 A 错误;B、该反应的反应物为两种,生成物 为一种属于化合反应,故 B 错误;C、该反应的反应物为一种,生成物为三种属于分解反应,故 C 错误;D、 该反应的反应物为两种,生成物也为两种,既不是化合反应,也不是分解反应,属于置换反应,故 D 正确。 故选 D。 15.下列与氧气有关的描述正确的是 A.木炭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黑色固体 B.铁丝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剧烈燃烧 C.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需加催化剂才能反应 D.足量的红磷在密闭容器中充分燃烧,可使空气体积减少约 1/5 【答案】D 【解析】 A、木炭燃烧,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无固体生成,故选项说法错误。 B、铁丝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若不点燃,不会燃烧,故选项说法错误。 C、过氧化氢制氧气中催化剂二氧化锰的作用是加快反应速度,并不是加入催化剂才使反应发生,故选项说 法错误。 D. 空气中氧气体积占 1/5 左右,足量的红磷在密闭容器中充分燃烧,消耗的是氧气,可使空气体积减少约 1/5,说法正确。 故选:D。 16.下列物质不能用于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是( ) A.KMnO4 B.KClO3 C.KCl D.H2O2 【答案】C 【解析】 A.实验室可以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得到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故 A 能; B.实验室可以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氧气,反应原理是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作用下 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故 B 能; C.氯化钾中没有氧元素,不能用于实验室制取氧气,故 C 不能; D.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实验室可以用过氧化氢分解生成物水和氧气的方法制 取氧气,故 D 能。 故选:C。 17.在进行实验室制取和收集 O2 的过程中,有关做法不正确的是 A.选择装置①或②作为 O2 的发生装置 B.选择装置③或④作为 O2 的收集装置 C.装置④有气泡冒出时立即收集气体 D.将装置①中的长颈漏斗下端管口插入液面以下 【答案】C 【解析】 A、当用二氧化锰催化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时,选择装置①作为 O2 的发生装置,当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与 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加热制氧气时,选择装置②作为 O2 的发生装置,做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B、O2 密度比空气稍大,且不易溶于水,选择装置③或④作为 O2 的收集装置,做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C、装置④有连续、均匀气泡冒出时,才可收集气体,做法错误,故符合题意; D、将装置①中的长颈漏斗下端管口插入液面以下,形成液封,防止产生气体从长颈漏斗逸出,做法正确, 故不符合题意。 18.对以下反应归纳正确的是 ①2H2O2 2 MnO 2H2O +O2↑ ②2H2O 通电 2H2↑+O2↑ ③2KMnO4 Δ 2K2MnO4+MnO2+ O2↑ A.都是分解反应 B.生成物中氧元素的化合价都相同 C.都是实验室制取 O2 的常用方法 D.①③中的 MnO2 都是反应的催化剂 【答案】A 【解析】 A.三个化学方程式都符合“一变多”特点是分解反应,故 A 正确; B.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在 H2O、K2MnO4、MnO2 中氧元素的化合价 为﹣2 价;O2 中氧元素的价为 0 价,故 B 错误; C.2H2O 通电 2H2↑+O2↑制取氧气要消耗大量电能,不用于实验制取氧气,故 C 错误; D.在①中二氧化锰是催化剂,③中二氧化锰是生成物,故 D 错误。 故选:A。 二、多选题 19.有关催化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前后质量和性质均不变 B.不增加生成物质量 C.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D.减慢化学反应速率 【答案】BC 【解析】 A、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而不是所有性质)均不变,故 A 错误;B、加入催化剂能改变反应 速率,对生成物的质量无影响,使用催化剂不能增加生成物的质量,故 B 正确;C、根据催化剂的概念可知, 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故 C 正确;D、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可能是加快或减慢化学反应速率, 故 D 错误。故选 C。 20.(1)工业上制氧气是以为______原料,先将其______,然后再______,这个过程是根据各组分的______ 不同加以分离,属于______变化. (2)实验室常用______为原料,通过______的方法来制氧气,这个过程属于______变化. (3)在实验室制取氧气时,常用的收集方法有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两种,如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当出 现______时,证明集气瓶已盛满氧气;如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可用______来检验氧气是否集满。 【答案】空气;液化;慢慢升温分离出氮气,得到液态的氧;沸点;物理氯酸钾或高锰酸钾;加热分解; 化学气体从集气瓶中逸出;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解析】 (1)工业上制取氧气的方法是分离液态空气法,故以空气为原料;该制取方法的原理是先将空气加压、降 温使其液化,然后再慢慢升温,严格的控制温度,根据各组成成分的沸点不同,使液氮气化,将液氮和液 氧分离的过程,该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故是物理变化。 (2)实验室常用氯酸钾或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氧气,该过程中有新物质氧气生成,故是化学 变化。 (3)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当水中有连续均匀的气泡冒出时才能开始收集,当瓶口有气泡向外逸出时说明 集气瓶已盛满氧气;如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当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复燃说明已满。 21.绿色氧化剂”双氧水(H2O2),学名过氧化氢,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液体,在加少量二氧化锰(作催化剂, 不溶于水)的条件下能迅速分解,生成氧气和水,现在实验室常用此法代替氯酸钾制取氧气.试回答下列 问题: (1)双氧水分解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 . (2)欲分离反应后得到的二氧化锰,用到的仪器除烧杯、玻璃棒外,还有________ . (3)实验室用此法代替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共热制取氧气,请你简述其优点:①________;②________ . 【答案】2H2O2 2H2O+O2↑;漏斗;不需加热,节省燃料;操作方便,节约能源且产物只有水,对环境无 污染 【解析】 (1)根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写配注等;双氧水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 2H2O+O2↑;(2)二氧 化锰不溶于水,根据过滤所需的仪器有烧杯、玻璃棒外,漏斗,铁架台;由此可知用到的玻璃仪器除烧杯、 玻璃棒外,还有漏斗;(3)用稀的双氧水加少量二氧化锰与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相比较其优点是:装置简单; 不需加热,节省燃料;操作方便,节约能源且产物只有水,对环境无污染。 分子和原子 1.水果散发出诱人的香味,你能闻到香味的原因是() A.分子的质量很小 B.分子在不断运动 C.分子之间有间隔 D.分子的体积很小 【答案】B 【解析】 由题意可知,水果散发出诱人的香味,你能闻到香味的原因是:分子在不断运动. 故选 B 2.从下列图片中不能获取的信息是 A.分子之间有间隔 B.硅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 C.受热水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D.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和离子 【答案】B 【解析】 A.由苯分子图像可知分子之间有间隔,故 A 不符合题意; B.由图片无法知道硅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故 B 符合题意; C.由水受热蒸发知受热水分子运动速率加快,故 C 不符合题意; D.由前三张图片可知,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故 D 不符合题意;故选 B。 3.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下列生活中的现象,其中错误的是( ) A.“酒香不怕巷子深”,说明分子在不停运动 B.热胀冷缩,说明分子的大小随温度升降而改变 C.10mL 酒精和 10mL 水混合后体积小于 20mL,说明分子间有空隙 D.湿衣服在夏天比冬天容易晾干,说明分子的运动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 【答案】B 【解析】 A“酒香不怕巷子深”,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酒精分子运动到空气中,被人们嗅到,故此项说法正确; B、热胀冷缩,是因为分子的间隔随温度改变而改变,分子本身大小不变,解释错误; C、10mL 酒精和 10mL 水混合体积小于 20mL,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酒精分子和水分子进入彼此的空隙中去 了,解释正确; D、湿衣服在夏天比冬天容易晾干,说明分子的运动随温度升高而加快,解释正确; 故选 B 4.用分子观点解释“干冰升华”,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分子不停地运动 B.分子间间隔变大 C.分子体积急剧增大 D.分子本身不发生改变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酒精挥发发生的是物理变化,在变化过程中分子本身不变,而是酒精分子不停地运动,使得分 子间间隔变大,导致分子体积急剧增大,故选 D 5.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A.碳原子 B.氧原子 C.氧分子 D.二氧化碳分子 【答案】D 【解析】 能直接构成物质的粒子有三种:分子、原子、离子,物质是由什么粒子直接构成的,它的化学性质就是由 谁来保持的,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所以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粒子是二氧化碳分子。故 选 D。 6.下列有关微粒性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氧化汞受热分解,说明分子可分 B.水在煮沸过程中体积变大,说明水分子变大 C.花香四溢,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D.45L 空气被压缩在 9L 钢瓶中,说明分子间有间隔 【答案】B 【解析】 A. 氧化汞受热分解,说明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正确; B. 水在煮沸过程中体积变大,是因为分子间的间 隔变大,错误;C. 花香四溢,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正确; D. 45L 空气被压缩在 9L 钢瓶中,说明分子间 有间隔,压缩时间隔变小,正确。故选 B。 7.下列物质由分子构成的是( ) A.氨气 B.氯化钠 C.铁 D.金刚石 【答案】A 【解析】 氨气是由氨气分子构成,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铁是由铁原子构成,金刚石是由碳原子构成, 故选 A。 8.下列有关微粒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酒精的挥发是由于酒精微粒不断运动而扩散到空气里去的缘故 B.相同体积的冰和水所含的水微粒数相等 C.空气里的氧气和氯酸钾分解得到的氧气的性质相同 D.参加化学反应的二氧化碳微粒是能再分的一种粒子 【答案】B 【解析】 A、酒精的挥发是由于酒精微粒不断运动而扩散到空气里去的缘故, 故 A 正确;B、相同体积的冰和水由于 其分子间的间隔不同,其分子个数是不同的,故 B 错误;C、空气里的氧气和氯酸钾分解得到的氧气,它们 的分子构成及性质是相同的,故 C 正确;D、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是能够再分的,参加化学反应的二氧化碳 微粒是二氧化碳分子可以再分,故 D 正确。故选 B。 9.对于如图所示理解错误的是( ) A.原子可结合成分子,分子聚集成物质 B.可用 表示氢分子的形成过程 C.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D.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答案】C 【解析】 第一步说明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第二步说明分子聚集成物质,A 选项正确;氢分子由两个氢原子结合而成, B 选项正确;物质不一定都是由分子构成的,还可能由原子或离子构成,C 选项错误;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 最小微粒,D 选项正确。故选 C。 10.化学上称“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根据( ) A.原子的质量很小 B.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 C.原子的体积很小 D.原子在化学变化前后种类和数目不发生变化 【答案】D 【解析】 化学变化遵循元素原子守恒定律,称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由于原子在化学变化前后种类和数目 不发生变化。故选 D。 11.下列变化是由于构成物质的微粒本身发生变化而引起的是( ) A.碘加热后变成紫色蒸气 B.冰块融化成水 C.樟脑丸放在衣柜中逐渐消失 D.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 【答案】D 【解析】 A、碘加热后变成紫色蒸气的过程没有生成新的物质是物理变化,构成物质的微粒本身没有发生改变,故选 项错误;B、冰块融化成水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故选项错误; C、樟脑丸放在衣柜中逐渐消失是物质的升华过程,属于物理变化,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故选项错误; D、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属于化学变化;在此过程中氢分子分解成氢原子,氧分子分解为氧原子,氢 原子和氧原子重新结合成水分子;该变化是由于构成物质的分子本身发生变化而引起,故选项正确。故选 D。 12.如图所示,实验不能用“分子在不停地运动”解释的是( ) 【答案】B 【解析】 A.闻到气体的气味是因为分子在不停地运动,气体分子扩散到人体的鼻孔中去了,不符合题意; B.黄铜在铜上刻出划痕是因为合金的硬度比纯金属的硬度大,与分子运动无关,符合题意; C.检查装置气密性是因为加热时气体的分子间隔增大及运动速度加快,气体分子运动到水中去了,不符合 题意; D.酚酞变红是因为滴有浓氨水的棉花中的氨水分子在不停地运动,遇到酚酞试液,使酚酞试液变红了,不 符合题意。故选 B。 13. “生态君山,荷香天下”。荷花盛开,芳香四溢,这一现象说明 A.分子很小 B.分子间有间隔 C.分子总是在不停运动 D.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唯一粒子 【答案】C 【解析】 荷花盛开,芳香四溢因为荷花中含有香味的分子运动了到我们的感觉器官--鼻子之中的缘故.说明了分子 是在不断运动的.故选 C. 14.根据图所示实验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浓盐酸有挥发性 B.分子在不断运动 C.B 烧杯中溶液的颜色会改变 D.B 烧杯中溶液的颜色无变化 【答案】D 【解析】 A、一段时间后 B 烧杯中的紫色石蕊溶液颜色变为红色,而两者没有直接接触,说明浓盐酸有挥发性,故选 项说法正确;B、一段时间后 B 烧杯中的紫色石蕊溶液颜色变为红色,而两者没有直接接触,说明分子是在 不断的运动的,故选项说法正确;C、浓盐酸中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形成盐酸,溶液显酸性,使 紫色石蕊溶液颜色变为红色,故选项说法正确;D、浓盐酸中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形成盐酸,溶 液显酸性,使紫色石蕊溶液颜色变为红色,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 D。 15.压缩气体可使气体液化,气体液化后( ) A.分子的质量变大 B.分子的体积变小 C.分子的数目减少 D.分子的间隙变小 【答案】D 【解析】 压缩气体可使气体液化,气体液化后,分子之间间隔变小,分子的大小、质量、数目都不变。 故选 D。 16.液化石油气(LPG)可压缩存在钢瓶中的原因是( ) A.分子由原子构成 B.分子的质量很小 C.分子在不断运动 D.分子之间有间隔 【答案】D 【解析】 液化石油气(LPG)可压缩存在钢瓶中是因为构成液化石油气的分子之间有间隔,且气态物质分子之间的间 隔较大,在加压后分子之间的间隔减小,体积也就减小;加压后体积减小与分子由原子构成的、分子的质 量很小、分子在不断运动无关。故选 D。 17.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 ) A.水分子 B.氢原子 C.氧原子 D.氢原子和氧原子 【答案】A 【解析】 构成物质的微粒就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水由水分子构成,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水分子。 故选 A。 18.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其中不合理的 是( ) A.水结成冰﹣﹣分子停止运动 B.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分子本身发生变化 C.气体可以压缩储存在钢瓶中﹣﹣分子间有间隔 D.1 滴水中大约有 1.67×1021 个水分子﹣﹣分子很小 【答案】A 【解析】 A、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的,冰中的分子仍是在不断的运动的,故选项解释错误。 B、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属于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变化,故选项解释正确。 C、由于分子之间有间隔,在受压时,间隔变小,所以气体可以压缩储存在钢瓶中。故解释正确; D、一滴水中大约有 1.67×1021 个水分子,是因为水分子很小,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A。 19.根据所学知识完成题目: (1)“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淡淡的梅花香味的原因 是:________. (2)分子与原子的根本区别是________. 【答案】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在化学变化中能否再分 【解析】 (1)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淡淡的梅花香味的原因是具有香味的分子运动到空气中去了,接触到了人的嗅觉细 胞,因此能闻到花的香味。(2)分子与原子的根本区别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能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20.有下列现象:①相同质量的二氧化碳气体体积比干冰体积大;②一氧化碳可以用作燃料,而二氧化碳 可以用作灭火剂;③漫步在花园里可以闻到花香;④1 个氢气分子质量为 3.34×10﹣27kg.请把上述现象的 序号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1)微粒是不断运动的________ . (2)微粒之间有空隙________ . (3)微粒的质量很小________ . (4)不同种物质的微粒性质不同________ . 【答案】③;①;④;② 【解析】 (1)漫步在花园里可以闻到花香是因为具有香味的分子不停地运动,运动到空气中,接触到人的嗅觉细胞 而闻到香味,所以能说明微粒是不断运动的。(2)物质的三态变化实际上是微粒间隔的增大或缩小,相同 质量的二氧化碳气体体积比干冰体积大,能说明微粒之间有空隙。(3)3.34×10﹣27 这个数值很小很小,所 以 1 个氢气分子质量为 3.34×10﹣27kg 能说明微粒的质量很小。(4)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 同,一氧化碳可以用作燃料,而二氧化碳可以用作灭火剂,能说明不同种物质的微粒性质不同。 21.保持氮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_____; 氯气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是_____。 【答案】氮分子 ;氯原子 。 【解析】 氮气是由氮气分子构成的,其化学性质是由氮分子来保持的;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氯气在化学 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氯原子。 22. ___提出原子论,阿伏加德罗提出____.科学家研究得出了一个重要 结论:物质是由____和____构成 的;分子的____和____的重新组合 是化学变化的基础,即在化学变化中_______会破裂,而_______ 不会 破裂,但可 重新组合成新分子,即原子是参加化学变化的最小粒子. 【答案】道尔顿;分子学说;原子;分子;破裂;原子;分子;原子. 【解析】 道尔顿提出的原子论和阿伏加德罗提出的分子学说,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科学家通过大量实验研究得 出了一个重要结论: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开始了从微观角度分析核研究化学的本质;分子的破裂 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即在化学变化中分子会破裂,化学性质改变,而原子不会破裂,但 重新组合成新分子,即原子是参加化学变化的最小粒子。 原子的结构 1. C-12 和 C-14 是碳元素的两种不同的原子,二者的不同点有①原子中的电子数; ②原子核内的中子数; ③原子核内的质子数;④原子的质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D 【解析】 已知:C-12 和 C-14 是碳元素的两种不同的原子,质子数相同;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其相对原子质量不 同,即原子质量不同,又因为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故中子数不同,故选 D.②④ 2.据报道,上海某医院正研究用放射性碘治疗肿瘤,这种碘原子的质子数是 53,相对原子质量是 125,下 列关于这种原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核电荷数是 53 B.核外电子数是 53 C.中子数是 53 D.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是 125 【答案】C 【解析】 A、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电荷数,所以核电荷数是 53,故 A 正确;B、质子数等于核电荷数等于核外电子 数,故电子数是 53,故 B 正确;C、中子数=125﹣53=72,故 C 错误;D、质子数是 53,中子数是 72,两者 之和是 125,故 D 正确。故选 C。 3.与元素化学性质密切相关的是( ) A.电子层数 B.质子数 C.中子数 D.最外层电子数 【答案】D 【解析】 原子是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在发生化学反应时,原子最外层电子 会有得失,但质子数和中子数不变,所以元素化学性质主要取决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如最外层达到相 对稳定结构,则元素性质不活泼,如最外层电子数小于 4 个,一般易失电子,为金属元素,如最外层电子 数多于 4 个,一般易得电子,为非金属元素。故选 D。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核由电子和质子构成 B.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中子数 C.空气里氮气、氧气等分子均匀地混合在一起 D.在化学变化中能够再分的粒子是原子 【答案】C 【解析】 A、原子核是由质子与中子构成的,故 A 错误;B、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故 B 错误;C、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所以空气里氮气、氧气等分子均匀地混合在一起,故 C 正确;D、原子是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以再分,故 D 错误。故选 C。 5.知识梳理有助于我们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如图是某同学学习完第三章后以氧 气为例进行的梳理,下列 选项中与 a、b、c、d 相对应的是( ) A.原子、原子核、分子、核外电子 B.原子、分子、原子核、核外电子 C.分子、原子、核外电子、原子核 D.分子、原子、原子核、核外电子 【答案】D 【解析】 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氧分子是由氧原子构成的,氧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 子和中子构成的,故 a 是分子,b 是原子,c 是原子核,d 是电子。故选 D。 6.某 M 原子的实际质量为 a,碳 12 原子的实际质量为 b,则 M 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A. B. C. D. kg 【答案】B 【解析】 某 M 原子的实际质量为 a,碳 12 原子的实际质量为 b,则 M 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相对原子质量 单位为 1,常省略不写,不是 kg。故选 B。 7.下列关于相对原子质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A.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一般是 g B.是与其他原子质量比较的数值 C.是一个原子的真实的质量 D.是一个原子的质量与一种碳原子质量的 1/12 的比值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没有质量单位;是与碳原子质量的十二分之一比较的数值;不是一个 原子的真实的质量;是一个原子的质量与一种碳原子质量的 1/12 的比值。故选 D. 8.化学上称“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根据( ) A.原子的质量很小 B.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 C.原子的体积很小 D.原子在化学变化前后种类和数目不发生变化 【答案】D 【解析】 化学变化遵循元素原子守恒定律,称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由于原子在化学变化前后种类和数目 不发生变化。故选 D。 9.我国著名科学家张青莲教授主持测定了铟、铱、锑、铕等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其中核电荷数为 63 的 铕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15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铕原子的质子数为 63 B.铕原子的中子数为 63 C.铕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152 D.铕原子的质量为 152 【答案】A 【解析】 A、因为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由题意铕元素的核电荷数为 63,其核内质子数为 63, 故选项正确;B、根据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由题意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152,则中子数 =152-63=79,故选项错误;C、因为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由题意铕元素的核电荷数 为 63,其铕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63,故选项错误;D、由题意,铕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为 152, 而不是铕元素的原子的质量为 152,故选项错误。故选 A。 10.下列有关原子构成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B.原子核一般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C.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原子的化学性质有密切关系 D.原子中的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均相等 【答案】D 【解析】 A、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故 A 正确;B、原子核一般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故 B 正确;C、决定 元素化学性质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故 C 正确;D、原子中的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质子数不一定等 于中子数,故 D 错。故选 D。 11.对构成物质的分子、原子和离子的认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构成分子的原子能保持该物质的化学性质 B.原子得失电子变成离子后,化学性质不会发生改变 C.两种原子的质量之比等于它们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 D.离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分子之间没有相互作用 【答案】C 【解析】 A、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是分子,故 A 错;B、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微粒的化学性质,原子 得失电子变成离子后,化学性质会发生改变,故 B 错;C、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公式可知,两种原子的 质量之比等于它们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故 C 正确;D、微粒之间都有相互作用,故 D 错。故选 C。 12.下列由原子构成的物质是 A.金刚石 B.氯化钠 C.氢气 D.水 【答案】A 【解析】 A.金刚石是由碳原子构成的,故 A 选项正确 B.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故 B 选项错误 C.氢气是由氢气分子构成的,故 C 选项错误 D. 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故 D 选项错误 故选 A 13.影响元素化学性质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原子的质子数 B.原子的电子层数 C.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D.组成某种物质的原子个数 【答案】C 【解析】 A、在化学变化中,质子数不发生变化,不能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故 A 错误确; B、在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电子层数能影响元素的化学性质,但不是最主要因素,故 B 错误; C、在化学变化中,最外层电子数是失去、得到还是不变,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是影响元素化学性质的最 主要因素,故 C 正确; D、组成某种物质的原子个数,不影响元素化学性质,故 D 错误。 故选:C。 14.下列有关分子、原子说法错误的是 A.很小 B.不断运动 C.有间隔 D.不可分 【答案】D 【解析】 分子和原子都很小,都在不断运动,都有间隔,分子和原子都可以再分。 故选:D。 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B.相同的原子无法构成不同的分子 C.温度计内汞柱液面上升说明汞原子体积变大 D.原子呈电中性是因为原子中质子数与中子数相等 【答案】A 【解析】 A、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故 A 正确; B、相同的原子可以构成不同的分子,例如氧分子和臭氧分子,故 B 不正确; C、温度计内汞柱液面上升说明汞原子间隔变大,故 C 不正确; D、原子呈电中性是因为原子中质子数带的正电荷数等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故 D 不正确。故选 A。 16.下列是原子结构的几种描述,其中错误的是( ) A.道尔顿最早提出原子的概念并认为原子是实心球模型 B.发现电子的科学家是汤姆生,它认为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球体内 C.卢瑟福提出的核式结构模型认为,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的全部质量集中在原子核里,且核外电子分 布在不同的层次绕核作高速运动 D.波尔认为电子只能在原子内的一些特定的稳定轨道上运动 【答案】D 【解析】 A、道尔顿最早提出原子的概念并认为原子是实心球模型,故 A 正确,不符合题意; B、发现电子的科学家是汤姆生,它认为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球体内,故 B 正确,不符 合题意; C、卢瑟福提出的核式结构模型认为,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的全部质量集中在原子核里,且核外电子分 布在不同的层次绕核作高速运动,故 C 正确,不符合题意; D、波尔认为电子能在原子内的一些特定的稳定轨道上运动,不是只能,故 D 错误,符合题意。故选 D。 17.某种钠原子原子核中质子数是 11,相对原子质量为 23,则该原子的中子数为____,核外电子数为____,核 电荷数为____。 【答案】12 11 11 【解析】 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所以该原子的中子数为 23-11=12,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11。 18.原子的构成:①原子由居于________和________构成的,原子核由________和________构成的.②在 原子中,核电荷数=________=________。 【答案】原子中心的原子核核外电子质子中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解析】 根据原子结构模型,认为原子是由居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在原 子中,核电荷数(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19.钛是一种金属,它的用途越来越大,钛原子的核电荷数是 22,则它的原子核中质子数为________,电 子数为________,它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48,它的中子数为________。 【答案】22,22,26 【解析】 在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核电荷数,而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故钛原子的核电荷数是 22,则它 的原子核中质子数为 22;电子数为:22;它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48,那么中子数=48-22=26。 20.非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通常_________,在化学反应中容易_________电子; 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 子数通常_____,在化学反应中较容易_____最外层电 子,成为_____离子. 【答案】大于 4、得、少于 4、失、阳. 【解析】 原子都有在化学反应中形成最外电子层达 8 个电子的趋势。由于不同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因而分别通 过得或失电子来实现。非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较多,一般多余四个,在化学反应中容易从其它原子中 获得电子,从而实现稳定结构;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较少,一般少于 3 个,在化学反应中较容易失去 最外层电子,使倒数第二层变为最外层,形成带正电荷阳离子。 21.下面是对微观粒子的一些认识,请判断正误:(在括号内打“√”或“×”) (1)不同种原子也可以构成分子(____) (2)分子的体积一定比原子大(____) (3)在物理变化中分子不会变为其他分子(____) (4)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微粒(____) (5)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____) (6)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____) (7)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____) 【答案】√×√××√× 【解析】 ⑴如 N 原子和 O 原子可以构成 NO 分子,正确; ⑵分子的体积不一定比原子大,体积的大小不仅取决于原子个数,还取决于原子体积的大小,错误; ⑶物理变化中没有新物质生成,从微观角度来说,分子不会变为其他分子,即无新分子产生,正确; ⑷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错误; ⑸原子还可以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错误; ⑹原子在化学变化前后种类和数目不发生变化,故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⑺由不同分子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错误。 (二) 1.下列对分子、原子、离子的认识正确的是( ) A.同种分子排列方式不同,化学性质不同 B.在干冰中,分子因相互作用而静止不动 C.同种原子按不同方式结合,可以构成不同的物质 D.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离子后,原子核发生了变化 【答案】C 【解析】 A、同种分子排列方式不同,但分子的种类不变,化学性质相同,故选项错误; B、在干冰中,分子总是在不断的运动的,故选项错误; C、同种原子按不同方式结合,可以构成不同的物质,如水和过氧化氢,故选项正确; D、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离子,是核外电子的变化,原子核不变,故选项错误。故选 C。 2.下图中①、②分别为锂元素的结构示意图和其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③为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 说正确的是( ) A.③属于非金属元素 B.锂元素和③所属元素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C.锂元素化学反应中均易得电子 D.锂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6.941g 【答案】B 【解析】 A、③是钠离子结构示意图,则③属于金属元素,故 A 不正确; B、锂元素和③所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都为 1,则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故 B 正确。 C、锂元素最外层有 1 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均易失去电子 ,故 C 不正确; D、锂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6.941,单位是“1”,故 D 不正确。故选 B。 3.下列关于 Mg、Mg2+ 两种粒子的判断中,正确的是( ) ①核电荷数相同 ②核外电子数相等 ③ 电子层结构完全相同 ④质量几乎相等 ⑤质子数相等 ⑥、Mg2+ 比 Mg 稳定 A.①④⑤ B.①③⑤⑥ C.①④⑤⑥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①镁原子失去 2 个电子后形成镁离子,所以核电荷数相同,故正确; ②镁原子失去 2 个电子后形成镁离子,所以核外电子数不相等,故错误; ③镁原子失去 2 个电子后形成镁离子,它们电子层结构不相同,故错误; ④镁原子失去 2 个电子后形成镁离子,电子的质量很小,所以质量几乎相等,故正确; ⑤镁原子失去 2 个电子后形成镁离子,所以质子数相等,故正确; ⑥镁原子失去 2 个电子后形成镁离子,镁离子最外层电子数为 8,所以 Mg2+比 Mg 稳定,故正确。 故选:C。 4.根据下列各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A 【解析】 A、氦原子和氩原子,都是惰性气体,化学性质类似; B、最外层电子数也不同所以化学性质不相似; C、前者是稀有气体氦,后者是活泼金属镁原子,化学性质不相似,选项错误; D、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但是一个是原子一个是离子,故化学性质不相同。 5.下列各粒子结构示意图中,表示化学性质最稳定的原子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 通常认为最外层有 8 个电子(最外层是第一电子层时有 2 个电子)的结构是一种稳定结构,根据当核电荷 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当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当核电荷数=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进行解答。 A、由图示可知:核电荷数=质子数=12>核外电子数=10,为阳离子;故 A 不符合题意; B、非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 4,易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由图 B 可知核电荷数=质子数=核 外电子数,为非金属元素原子;故 B 不符合题意; C、由图示可知: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0,为原子,最外层有 8 个电子为稳定结构,故 C 符合 题意; D、由图示可知:核电荷数=质子数=17<核外电子数=18,为阴离子;故 D 不符合题意,故选 C。 6.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阴离子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 A、A 图是原子结构示意图,故 A 错误;B、b 图中核外电子数比核内质子数大 2,是阴离子,故 B 正确;C、 c 图中核内质子数比核外电子数大 2,是阳离子,故 C 错误;D、d 是原子,故 D 错误。故选 B。 7.如图所示为某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原子核内有 17 个质子 B.该粒子是阴离子 C.在化学变化中易得电子 D.该粒子属于非金属元素 【答案】B 【解析】 A、由图可以看出原子核内有 17 个质子,故 A 正确;B、在该粒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7,属于原子,故 B 错误;C、由图可以看出最外层上的电子数是 7 个多于 4 个,在化学变化中易得电子,故 C 正确;D、有质 子数是 17 可知,该粒子属于氯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故 D 正确。故选 B。 8.下列关于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②的化学性质相似 B.②的粒子符号为 Na C.③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D.④中 x 可能为 8 【答案】D 【解析】 在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的数字为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为该层上的电子数。原子 的化学性质主要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当最外层电子数小于 4 时,反应中易失去电子成为阳离子;当最外 层电子数大于 4 时,反应中易得到电子成为阴离子;原子核外只有一个电子层且电子数为 2,或者最外层电 子数为 8 的结构为稳定结构,不易得失电子。最外层电子数小于 4 时,原子易失电子成为阳离子。具有稳 定结构的原子化学性质相似;非稳定结构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样的化学性质相似。同一原子中,质子 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在阳离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在阴离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 A.①、②的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化学性质不相似 ; B.②所示的粒子符号为 Na+; C.③在化学反应中得失去电子 ; D.④为离子时,X 可能为 8。故选 D 9.下列对微粒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A B.B C.C D.D 【答案】C 【解析】 A、最外层电子数为 1,在化学变化中易失去电子,正确;B、最外层电子数为 6,在化学变化中易得到电子 形成阴离子,正确;C、核内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不是阳离子,是阴离子,错误;D、最外层电子数为 8, 化学性质稳定,正确。故选 C。 10.下列关于 Fe、Fe2+、Fe3+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它们是同一种微粒 B.它们的质子数和中子数都不同 C.它们的核外电子数不同 D.它们的化学性质完全相同 【答案】C 【解析】 A、因 Fe、Fe2+、Fe3+三种粒子的核外电子数不同,它们不是同一种粒子,故错误;B、Fe 失去 2 个电子形成 Fe2+,失去 3 个电子形成 Fe3+,但是质子数和中子数不变,所以它们的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同,故错误;C、 它们的核外电子数不同,Fe 的核外电子数等于核内质子数,Fe2+的核外电子数比核内质子数少 2 个,Fe3+的 核外电子数比核内质子数少 3 个,故正确;D、因 Fe、Fe2+、Fe3+三种粒子的核外电子数不同,最外层电子数 也不同,所以化学性质不同,故错误。故选 C。 11.下列结构示意图,表示阴离子的是( ) A.A B.B C.C D.D 【答案】D 【解析】 A、质子数=核外电子数=9,为原子,故选项错误;B、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0,为原子,故选项错误;C、 质子数=13,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故选项错误;D、质子数=16,核外电子数 =18,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故选项正确。故选 D。 12.下列是几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有关它们的叙述,你认为正确的是 A.②表示的是阴离子 B.①②③④表示的是四种不同元素 C.③属于金属元素 D.①③所表示的粒子化学性质相似 【答案】D 【解析】 A、②质子数=11,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错误;B、①②③④的核内质子数分 别为:8、11、16、11,②④属于同种元素,①②③④表示的是三种不同元素,错误;C、由③粒子的结构 示意图可知,核内的质子数是 16,属于硫元素,元素的名称带有“石”字旁,属于非金属元素,错误;D、 ①③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 6,化学性质相似,正确。故选 D。 13.下列结构示意图表示阴离子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 A.该粒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属于原子,故错误; B.该粒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属于阳离子,故错误; C.该粒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属于原子,故错误; D.该粒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属于阴离子,故正确。 故选:D。 14.如图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④表示的粒子属于金属元素 B.①表示的粒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电子 C.①②③④表示四种不同元素 D.②④所表示的粒子化学性质相似 【答案】A 【解析】 A、④是 11 号是钠元素,最外层电子数是 1 小于 4,属于金属元素,选项说法正确;故符合题意; B、①中最外层电子数为 6,大于 4 个,易得到 1 个电子,形成阴离子,选项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C、④和②的质子数相同,所以④和②是同种元素。图中共有三中元素,选项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D、②属于稳定结构,④的最外层电子数为 2,易失去最外层电子,所以化学性质不相似,选项说法错误; 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5.下列粒子可以通过得到电子变成原子的是( ) A.F B.S2- C. D. 【答案】D 【解析】 A、F 表示氟原子,既不需要得电子,也不需要是失电子,故 A 错误; B、S2-需要失去 2 个电子变成原子,故 B 错误; C、该图示表示氧原子,既不需要得电子,也不需要失电子,故 C 错误; D、该图示表示的是镁离子,需要得到 2 个电子变成原子,故 D 正确。故选 D。 16.某粒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若 x=17,则该粒子符号为 Cl- B.若 x=18,则该粒子是原子 C.若 x=19,则该粒子是阳离子 D.若 x=20,则该粒子是由一个原子得到两个电子而形成 【答案】D 【解析】 A、若 x=17,质子数=17,核外电子数=18,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带 1 个单位负电荷的氯离子,其离子符 号为 Cl-,故 A 正确; B、若 x=18,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8,为原子,故 B 正确; C、若 x=19,质子数=19,核外电子数=18,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故 C 正确; D、若 x=20,质子数=20,核外电子数=18,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该粒子是由一个原子失去两个电子而形成 的,故 D 错误。故选 D。 17.下列物质由离子直接构成的是( ) A.铜 B.氧气 C.水 D.氯化钾 【答案】D 【解析】 A、铜是由铜原子构成的,故不符合题意; B、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故不符合题意; C、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故不符合题意; D、氯化钾是由钾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故符合题意。 18.某元素是人体中的常见元素,该元素在人体内 99%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___,原子核外有___个电子层;该元素属于___(填“金属”和“非金属”)元素,该元 素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所形成的离子为___(用离子符号表示). 【答案】20 4 金属 Ca2+ 【解析】 根据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可得:元素的原子序数为:2+8+2+8=20;20 号元素是钙元 素,属于金属元素;从电子结构示意图看出该元素原子核外有 4 个电子层;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 2 个电子, 形成阳离子,所形成的离子为 Ca2+。 19.某微粒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 (1)该微粒有________个电子层。 (2)若该微粒是中性原子,则 x 等于________。 (3)若该微粒带 2 个单位的负电荷,则 x 等于________,该微粒的符号为________。 (4)若该微粒带 1 个单位的正电荷,则 x 等于________,该微粒的符号为________。 【答案】2,10,8,O2-,11,Na+ 【解析】 【分析】 (1)依据粒子的结构示意图的意义分析解答;(2)依据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分析解答;(3)依据 该粒子得到两个电子后核外电子数是 10 分析解答;(4)依据该粒子失去一个电子后带一个单位正电荷分析 解答。 (1)由该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该粒子有 2 个电子层.最外层存在 8 个电子; (2)若该粒子是中性原子,故该粒子是原子,则核外电子数等于核内质子数,故 X=2+8=10; (3)若该粒子带 2 个单位负电荷,则其核外的 2 个电子是该原子得到两个电子后形成的,所以中性原子时 核外的电子数是 8,则其核内质子数也为 8,所以该粒子是氧离子,符号为 O2-; (4)若该粒子带 1 个单位正电荷,即该粒子失去一个电子后带一个单位正电荷可知: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是 11,则核内质子数是 11,该微粒的符号是 Na+。 20.在分子、原子、原子核、质子、离子(阳离子、阴离子)、中子、电子等粒子中; (1)能直接构成物质的粒子有___________;(2)构成分子的微粒__________________; (3)构成原子的微粒____________________(4)带负电荷的粒子___________________; (5)显中性的粒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质量最小的微粒______________ 【答案】分子、原子、离子 原子 原子核、电子或质子、中子、电子 阴离子、电子 分子、 原子、中子 电子 【解析】 (1)分子、原子、离子能直接构成物质; (2)分子由原子构成; (3)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4)电子、阴离子带负电荷; (5)分子、原子、中子不显电性; (6)电子质量最小。 21.根据下图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 1 可知,溴原子的质子数为_____: (2)溴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_____(选填“得到”或“失去”)电子形成溴离子: (3)图 2 中,与溴原子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子是_____(选填字母编号). 【答案】35 得到 C 【解析】 (1)图 1 元素周期表中左上角的数字为原子序数,原子序数=质子数,为 35; (2)最外层电子数大于等于 4 的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容易得到电子; (3)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原子化学性质相似,C 的最外层有 7 个电子 故答案为:35;得到;C 元素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 A.O B.Al C.Si D.Fe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故答案选择 B 考点:地壳中元素的含量 2.稀土有“工业维生素”的美称,是极其重要的战略资源,铈(Ce)是一种常见的稀土元素。下列有关铈 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铈原子中的质子数为 58 B.铈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140.1 C.铈属于非金属元素 D.铈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58 【答案】C 【解析】 A、铈原子中的质子数为 58,该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铈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140.1,该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铈属于金属元素,该选项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 D、铈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58,该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3.下列属于金属元素的是( ) A.氯 B.银 C.碘 D.硅 【答案】B 【解析】 A、氯是气字头,属于非金属元素,不符合题意; B、银是金字旁,属于金属元素,符合题意; C、碘是石字旁,属于非金属元素,不符合题意; D、硅是石字旁,属于非金属元素,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4.如图是地壳中元素质量分数的模型图,其中 代表的元素是( ) A.铝元素 B.氧元素 C.钙元素 D.氢元素 【答案】B 【解析】 根据记忆可知在地壳中元素质量分数排在前四位的元素是:氧、硅、铝、铁,从图中可知 A 是地壳中含量 最多的元素,因此 A 是氧元素. 故选 B。 5.下列符号,既能表示氢元素,又能表示氢原子的是( ) A.2H B.2H+ C.3H2 D.H 【答案】D 【解析】 、表示两个氢原子,不能表示氢元素,不符合题意; 、表示两个氢离子,不符合题意; 、表示三个氢分子,不符合题意; 、元素符号 可表示:①氢元素,②一个氢原子符合题意; 故选 。 6.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 A.质子数不同 B.中子数不同 C.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D.核外电子数不同 【答案】A 【解析】 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因此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 同。故选 A。 7.有五种原子,其质子数、中子数如下表所示,下列选项中哪一组原子属于同一种元素( ) 原子种类 甲 乙 丙 丁 戊 质子数 6 6 8 7 7 中子数 6 7 8 7 8 A.甲和乙 B.乙和丁 C.丙和丁 D.甲和戊 【答案】A 【解析】 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同种元素 的原子质子数相同。甲和乙、丁和戊两种原子的质子数相同,属于同种元素的原子,其余的质子数不同, 属于不同种元素的原子,故选 A。 8.氟元素与硅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 A.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B.中子数不同 C.中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之和不同 D.质子数不同 【答案】D 【解析】 元素就是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元素不同,核电荷数(或核内质子数)不同。故选 D。 9.下列属于非金属元素的是( ) A.Mg B.Zn C.Cl D.Ag 【答案】C 【解析】 A、Mg 的元素名称为镁元素,属于金属元素,故不符合题意; B、Zn 的元素名称为锌元素,属于金属元素,故不符合题意; C、Cl 的元素名称为氯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故符合题意; D、Ag 的元素名称为银元素,属于金属元素,故不符合题意。 10.我国是稀土资源大国。稀土元素镝(Dy)常用于制造硬盘驱动器,下图是镝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 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镝是金属元素 B.镝的核电荷数为 66 C.元素名称为 Dy D.一个镝原子核外有 66 个电子 【答案】C 【解析】 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该元素的名称是镝,带“钅”字旁,属于金 属元素,故 A 正确;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 66,表示原子序数为 66;根据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 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镝的核电荷数为 66,故 B 正确;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该元素名称为镝,故 C 错误;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 66,表示原子序数为 66;根据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 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一个镝原子核外有 66 个电子,故 D 正确。故选 C。 11.我国的北斗导航卫星系统采用铷原子钟,提供精确时间。如图是铷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铷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B.铷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85.47g C.铷原子的质子数等于中子数 D.铷元素的原子序数为 37 【答案】D 【解析】 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该元素的名称是 l,带“钅”字旁,属于金 属元素,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85.47, 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C、铷原子的质子数不等于中子数,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 37 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 37,说法正确。故符合题意; 故选 D 12.今年是元素周期表诞生第 150 周年。下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从表中不能获取的信息是( ) A.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B.原子的质子数 C.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D.原子的中子数 【答案】D 【解析】 A、元素周期表中每一个元素小方格中的汉字就是该元素的名称,该方格就是该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选项正确; B、元素周期表中方格的左上角的数字就是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与原子核内的质子数相同,选项正确; C、元素周期表中方格的元素名称下方的数字就是元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选项正确; D、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需要通过计算才能得出,选项错误,故选 D。 13. “射阳大米”是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大米的营养十分丰富,除了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粗纤维等, 在每百克大米中还含钙 7 毫克,磷 136 毫克,铁 2.3 毫克,这里的“钙、磷、铁”指的 A.分子 B.原子 C.离子 D.元素 【答案】D 【解析】 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射阳大米中含有的磷、钙、铁等是指元素。 故选:D。 14.如图为碘元素在元素周期表的部分信息及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锆误的是( ) A.碘属于非金属元素 B.碘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 53 C.碘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126.9 D.碘属于第 7 周期元素 【答案】D 【解析】 A、由碘元素的汉字名称偏旁“石”字可知,其属于非金属元素,故 A 正确; B、由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碘元素的原子序数为 53,原子序数在数值上等 于质子数,碘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 53,故 B 正确; C、由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碘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126.9,故 C 正确; D、由碘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碘原子的核外有 5 层电子,周期数=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碘元素位于第 5 周 期,故 D 错误。故选 D。 15.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A﹣F 代表六种不同短周期元素.下 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原子序数 E<C B.A、D 同族 C.A、B 同周期 D.C、F 化学性质相似 【答案】A 【解析】 A、由表可知,C 在第二周期,E 在第三周期,第三周期中的元素原子的质子数均大于第二周期中的元素原 子的质子数,因原子的质子数等于原子序数,所以核内质子数即原子序数:E>C,选项错误; B、同一竖列,为同族,而 A、D 是同一列,即同族,选项正确; C、同一横行为同周期,A、B 在同一行中,属于同周期,选项正确; D、同一竖列,为同族,化学性质相似,而 C、F 是同一列,即同族,C、F 化学性质相似,选项正确,故选 A。 16. 2019 年是元素周期律发现 150 周年。如图是氯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氯属于金属元素 B.氯的原子序数是 17 C.氯原子核外有 17 个电子 D.氯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35.45 【答案】A 【解析】 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该元素的名称是氯,带“气”字旁,属于非 金属元素,故 A 错误。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 17,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 17,故 B 正确。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 17,表示原子序数为 17;根据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 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该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17,故 C 正确。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35.45, 故 D 正确。故选 A。 17.下列符号既能表示一种元素,又能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还能表示一种物质的是( ) A.H B.2H C.2N2 D.S 【答案】D 【解析】 A、H 属于气态非金属元素,可表示氢元素,表示一个氢原子,但不能表示一种物质,故不符合题意; B、该符号可表示 2 个氢原子,不是元素符号,故不符合题意; C、该符号可表示 2 个氮分子,不是元素符号,故不符合题意; D、S 属于固态非金属元素,可表示硫元素,表示一个硫原子,还能表示硫这一纯净物,故符合题意; 故选:D。 18.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 ) A.质子数不同 B.核外电子数不同 C.中子数不同 D.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答案】A 【解析】 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故选 A。 19.右图是元素周期表中某元素的信息示意图,对图中信息理解错误的是 ( ) A.质子数为 16 B.中子数为 16 C.属于非金属元素 D.相对原子质量为 32.066g 【答案】BD 【解析】 A、由图中信息可知,硫原子的核内质子数是 16,该选项说法正确; B、由图中信息不能判断硫原子中的中子数,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硫属于非金属元素,该选项说法正确; D、硫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32.066,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BD。 20.海水是重要的资源,每千克海水中约含有钠 10.62g、镁 1.28g、钙 0.40g 等这里的“钠、镁、钙” 指的_____(填原子、分子、元素或单质)) 【答案】元素 【解析】 每千克海水中约含有钠 10.62g、镁 1.28g、钙 0.40g 等.这里的“钠、 镁、钙”通常指的是元素. 21.下图中①、②为氧元素、铝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示意图,A、B、C、D 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1)铝元素的质子数是_____;与氧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是_____。 (2)C 粒子属于_____ (填“原子”、“阴离子”或“阳离子”);若 D 为原子,则 x=_____. (3)A、B、C、D 中属于同种元素的是_____(填序号)。 (4)A 粒子的化学性质与 B、C、D 中哪种粒子的化学性质相似_____(填序号)。 【答案】13 Al2O3 阴离子 8 B 和 C B 【解析】 (1)由铝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示意图可知,铝元素的质子数是 13;易失去三个电子形成铝离子,与 氧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为氧化铝,其化学式是 Al2O3。故填:13;Al2O3 (2)C 粒子中质子数小于电子数,故属于阴离子;若 D 为原子,则质子数和电子数相等,x=18-2-8=8;故 填:阴离子;8 (3)质子数相等的元素属于同种元素,A、B、C、D 中 B 和 C 的质子数相等,故属于同种元素;故填:B 和 C (4)最外层电子数相等,则化学性质相似,A 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 6 个,B 的最外层电子数为 6,故 A 和 B 化学性质相似;故填:B 22.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下表为元素周期表中部分元素的相关信息,请利用下表回答相关 问题: (1)硫元素的原子序数是______,它属于______(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表中氖元素位于元素 周期表中的第______周期。 (2)与元素的化学性质关系最密切的是原子的______。 【答案】16 非金属 二 最外层电子数 【解析】 (1)硫元素的原子序数是 16,它属于非金属元素;表中氖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是 2,位于元素周期表 中的第二周期。 故填:16;非金属;二。 (2)与元素的化学性质关系最密切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故填:最外层电子数。 元素 【基础篇】 1、下列有关物质所含元素质量比的数值正确的是( ) A.水(H2O) m(H):m(O)=1:8 B.乙炔(C2H2) m(C):m(H)=2:1 C.氨气(NH3) m(N):m(H)=14:1 D.二氧化硫(SO2) m(S):m(O)= 1:2 【答案】A 【解析】A.水(H2O)中 m(H):m(O)=(1×2):(16×1)=1:8;此项正确。 B.乙炔(C2H2) m(C):m(H)=(12×2):(1×2)=12:1;此项不正确。 C.氨气(NH3) m(N):m(H)=(14×1):(1×3)=14:3;此项不正确。 D.二氧化硫(SO2) m(S):m(O)=(32×1):(16×2)=1:1;此项不正确。所以应选 A 项。 2、葡萄酒中含有单宁酸,它十分有益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单宁酸的化学式是 C76H52O46,下列有关单宁酸的 说法正确的是( ) A.单宁酸属于氧化物 B.单宁酸由 76 个碳原子、52 个氢原子、46 个氧原子构成 C.单宁酸分子中碳、氢、氧原子个数比为 38:26:23 D.单宁酸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高 【答案】C 【解析】A.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而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而单宁酸由碳、氢、 氧三种元素组成,故不是氧化物,故错误; B.单宁酸是由分子构成的,不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错误; C.每个单宁酸分子由 76 个碳原子、52 个氢原子、46 个氧原子构成,单宁酸分子中碳、氢、 氧原子的个数比为 38:26:23,所以正确; D.单宁酸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可以估算,氢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和最小,故氢元素的质 量分数也最小。故选 C。 3、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小汽车走进了千家万户,车用防冻液“冬天防冻、夏天防沸、全年防 水垢、防腐蚀”的优良性能被爱车族广泛使用,现国际上普遍使用的是乙二醇[(CH2OH)2]水基型防 冻液,请回答: (1)乙二醇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2)乙二醇中 C、H、O 元素的质量比为 。 【答案】(1)62;(2)12:3:16 【解析】(1)乙二醇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1×2+16+1)×2=62; (2)乙二醇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2):(1×3×2):(16×2)=12:3:16。 4、强化练习:计算 O2、H2O、(NH4)2SO4 的相对分子质量。 (1)O2 的相对分子质量=16×2=32 (2)H2O 的相对分子质量=1×2 + 16=18 (3)(NH4)2SO4 的相对分子质量=14+1×4)×2 + 32 + 16 ×4=132 5、强化练习:计算硝酸铵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解:在 NH4NO3 中 m(N):m(H):m(O)=14×2:1×4:16×3=28:4:48=7:1:12 6、强化练习 计算硝酸铵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解:在 NH4NO3 中 N 的质量分数 = = =35% 7、强化练习:如有 1000t 氧化铁,则可生产多少吨铁? 解:1000t× 700t 【提升篇】 8、某化合物分子的质量是碳一 12 原子质量的 4 倍,则此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 A.12 B.3 C.36 D.48 【答案】D 9、瘦西湖工人将赤霉酸(C19H22O6)注入柳树,以减少柳絮,下列关于赤霉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 A.C、H 原子个数比为 12:1 B.相对分子质量为 47g C.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 D.赤霉酸中含 47 种元素 【答案】C 【解析】A.由赤霉酸(C19H22O6)的化学式可知,C、H 原子个数比为 19:22,故错误; B.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不是“g”,而是“1”,通常省略不写,故错误; C.赤霉酸(C19H22O6)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9):(1×22):(16×6)=228:22: 96,可见其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故正确; D.由赤霉酸(C19H22O6)的化学式可知,赤霉素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故错误。 故选 C。 10、苏州东山白沙枇杷是中国“十大”枇杷品牌之一,枇杷中富含的维生素 A1,具有预防夜盲症、抗衰老 和促进骨骼生长等功效,其化学式为 C20H30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维生素 A1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286g B.维生素 A1 是由 20 个碳元素、30 个氢元素和 1 个氧元素组成 C.维生素 A1 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D.维生素 A1 中碳元素,氢元素、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20:30:1 【答案】C 【解析】A.维生素 A1 的相对分子质量=12×20+1×30+16=286,但是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为“1”,而不是 “g”,故错误; B.元素是个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故错误; C.根据维生素 A1 的化学式 C20H30O,维生素 A 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12×20):(1×30):16=240: 30:16,可见其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故正确; D.根据维生素 A 的化学式 C20H30O,维生素 A 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12×20):(1×30):16=240: 30:16,故错误。 11、若 1 个 A 原子的质量为 akg,1 个碳 12 原子(含有 6 个质子和 6 个中子的碳原子)的质量为 bkg。请计 算: (1)A 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2)1 个碳 12 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 【答案】(1) ;(2)6 【解析】(1)若 1 个 A 原子的质量为 akg,1 个碳 12 原子(含有 6 个质子和 6 个中子的碳原子)的质量为 bkg,A 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 (2)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 个碳 12 原子含有 6 个质子,则 1 个碳 12 原子的核外 电子数为 6。 12、乙酸乙酯(化学式为 C4H8O2)常用作食品、饮料的调香剂。请回答下列问题: (1)乙酸乙酯由 种元素组成。 (2)一个乙酸乙酯分子中,碳、氢、氧三种原子的个数比为 (最简整数比)。 (3)乙酸乙酯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计算结果精确到 0.1%)。 【答案】(1)3; (2)2:4:1; (3)54.5% 【解析】(1)乙酸乙酯(化学式为 C4H8O2),可知乙酸乙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故答案:3; (2)乙酸乙酯(化学式为 C4H8O2),可知一个乙酸乙酯分子中含有 4 个碳原子、8 个氢原子、2 个氧原子, 故碳、氢、氧原子个数比为:4:8:2=2:4:1; (3)其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100%≈54.5%; 13、蛋白质是由丙氨酸(C3H7NO2)等多种氨基酸构成的。根据丙氨酸的化学式计算: (1)丙氨酸由________种元素组成(写数值); (2)一个丙氨酸分子中含有________个原子; (3)丙氨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___; (4)丙氨酸中氮、氢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写最简比)。 【答案】 (1)4 (2)13 (3)89 (4)2∶1 【解析】(1)丙氨酸由碳、氢、氮、氧 4 种元素组成;(2)一个丙氨酸分子中含有 3+7+1+2=13 个原子;(3) 丙氨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3+1×7+14+16×2=89;(4)丙氨酸中氮、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4:(1×7) =2:1。 14、尿素〔CO(NH2)2〕是氮肥中最主要的一种,其含氮量高,在土壤中不残留任何有害物质,长期施用没 有不良影响. 计算: (1)CO(NH2)2 中共含有 (写数字)种元素; (2)CO(NH2)2 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 (3)若 CO(NH2)2 中含有 3g 氮元素,则该 CO(NH2)2 的质量为 g(计算结果精确到 0.1)。 【答案】(1)4; (2)60; (3)6.4 【解析】(1)由尿素的化学式 CO(NH2)2 可知,尿素是由碳、氧、氮、氢四种元素组成的; (2)尿素的相对分子质量=12+16+(14+2)×2=60,故填:12+16+(14+2)×2=60; (3)含氮元素 3g 需要尿素的质量为:3g÷ ×100%=6.4g; ·15、莽草酸是我国传统香料,其化学式为:C7H10O5,试计算: (1)莽草酸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 . (2)莽草酸中碳、氢、氧元素质量比为 . (3)34.8g 莽草酸中含有 g 碳元素. 【答案】(1)174;(2)42:5:40;(3)16.8 【解析】 试题分析:(1)莽草酸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2×7+1×10+16×5=174. (2)莽草酸中碳、氢、氧元素质量比为:(12×7):(1×10):(16×5)=42:5:40. (3)34.8g 莽草酸中含有碳元素的质量是:34.8g× ×100%=16.8g; 16、每年 5、6 月是蓝莓丰收的时节,蓝莓中含有丰富的花青素(化学式为 C15H11O6)。花青素是一种水溶性 色素,颜色与细胞液的酸碱性有关,细胞液酸性时呈红色,碱性时呈蓝色。 (1)在白醋中滴加花青素,溶液变____________色。 (2)一个花青素分子中共有_____________个原子。 (3)28.7 克花青素中含有多少克碳元素?(请列式计算) 【答案】(1)红;(2)32;(3)28.7 克花青素中含有 18g 碳元素 【解析】(1)花青素是一种水溶性色素,细胞液酸性时呈红色,碱性时呈蓝色,白醋显酸性,在白醋中滴 加花青素,溶液变红色。 (2)1 个花青素分子是由 15 个碳原子、11 个氢原子和 6 个氧原子构成的,则一个花青素分子中共有 32 个 原子。 (3)28.7 克花青素中含有碳元素的质量为 28.7g× 6×1611×115×12 15×12  ×100%=18g 水的净化 1、区分硬水与软水可用( ) A.蔗糖水 B.肥皂水 C.食盐水 D.食醋 【答案】B 【解析】鉴别硬水和软水使用的是肥皂水,硬水与肥皂水混合有浮渣产生,而软水与肥皂水混合有泡沫产 生。故选 B。 2、过滤时不需要的仪器是( ) A.玻璃棒 B.漏斗 C.烧杯 D.燃烧匙 【答案】D 【解析】过滤是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与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过滤操作的装置由铁架台、烧杯、玻璃棒、 漏斗四种仪器组成; A、过滤时需用玻璃棒引流,该仪器过滤时需用,故选项错误; B、过滤时需用漏斗完成过滤操作,该仪器过滤时需用,故选项错误; C、过滤时需用烧杯盛放液体,该仪器过滤时需用,故选项错误; D、过滤时无需使用燃烧匙,故选项正确。 故选 D。 3、下列措施能使硬水转化为软水的是( ) A.过滤 B.煮沸 C.静置沉淀 D.用活性炭吸附 【答案】B 【解析】A、过滤只能除去水中颗粒较大的不溶性物质,故 A 错误; B、煮沸可以使水中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分解,而降低水的硬度,故 B 正确; C、沉降只能除去水中颗粒较大的不溶性物质,故 C 错误; D、吸附只能吸附色素和异味,而不能改变硬度,故 D 错误。 故选 B。 4、下列净化水的单一操作中,净化程度最高的是( ) A.蒸馏 B.吸附 C.过滤 D.沉降 【答案】A 【解析】A、蒸馏可以将水转化成水蒸气,然后再液化的一种操作,得到纯净的水; B、吸附只会除去水中的异味和色素,不会除去其他可溶性的杂质; C、过滤可以除去不溶性颗粒较小的杂质,不会除去细菌和可溶性的杂质; D、沉降只会除去颗粒较大的杂质,不会除去其他的杂质; 综上所述,净化程度最高的净水方法是蒸馏; 故选 A。 5、关于过滤操作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滤纸的边缘要低于漏斗口 B.玻璃棒要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 C.漏斗内液面不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D.漏斗下端的管口要紧靠烧杯的内壁 【答案】C 【解析】A、过滤液体时,滤纸的边缘要低于漏斗口,故选项说法正确; B、过滤液体时,玻璃棒要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故选项说法正确; C、过滤液体时,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故选项说法错误; D、过滤液体时,漏斗下端的管口要紧靠烧杯内壁,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 C。 6、野外生存训练课上,某同学设计了几种获得饮用水的方法,其中最不合理的是( ) A.融化积雪,煮沸后使用 B.收集雨水,煮沸后使用 C.过滤泥水,煮沸后使用 D.用沙子和木炭处理海水,煮沸后使用 【答案】D 【解析】A、融化积雪,煮沸后使用,可以得到较纯净的软水,故正确; B、收集雨水,煮沸后使用,可以得到较纯净的软水,故正确; C、过滤泥水,煮沸后使用,可以得到较纯净的软水,故正确; D、用沙子和木炭处理海水,不能除去海水中的盐,煮沸后不能使用,故错误。 7、今年漫长的雨期给人们的出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许多农村饮用的地下水浑浊,下列方法能得到纯水的 是( ) A.沉淀 B.过滤 C.蒸馏 D.吸附 【答案】C 【解析】A、沉淀除去的是不溶性固体杂质,还含有可溶性固体杂质,故净化的程度不高,故错误; B、过滤除去的是不溶性固体杂质,还含有可溶性固体杂质,故净化的程度不高,故错误; C、蒸馏得到的是蒸馏水,净化的程度最高,故正确; D、吸附除去的是水中的异味,还含有不溶性固体杂质以及可溶性的杂质,故净化的程度不高,故错误; 故选 C。 8、下列关于水的天然循环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水在天然循环过程中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②水的天然循环是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实现的 ③太阳为水的天然循环提供了能量;④水的天然循环完成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下列关于水的天然循环的说法中:①水在天然循环过程中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②水的天然循环 是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实现的;③太阳为水的天然循环提供了能量;④水的天然循环完成了水资源的重新分 配;都正确,故 D①②③④组合正确。 9、供城市生活用水的自来水厂净水流程如下图所示,请填空: (1)取水口处的水常呈浑浊,是因为水中含有许多 ; (2)加絮凝剂的目的是 ; (3)通过过滤池,可除去 ; (4)通过活性炭吸附池可除去 ; (5)投药的目的是 ; (6)清水池里的水 (填“是”或“不是”)纯净物。 【答案】(1)可溶性和不溶性杂质; (2)利用絮凝剂溶于水后形成胶状物对杂质吸附,使其沉淀出来; (3)不溶性杂质; (4)异味和色素; (5)杀菌消毒; (6)不是。 【解析】(1)天然水常呈浑浊,因为水中含有许多可溶性和不溶性杂质; (2)取水后加入絮凝剂(明矾)的作用是利用絮凝剂溶于水后形成胶状物对杂质吸附,使其沉淀出来; (3)由自来水厂净水流程图可得知,经过过滤池后的水中的不溶性固体杂质已经清除,结合过滤操作的作 用,因此可推测过滤池在净水过程中的作用是除去不溶性杂质; (4)活性炭具有吸附作用,所以通过活性炭吸附池可除去水中的异味和色素; (5)投药的操作在水进入家庭前进行的,因此,可判断此时投入的药物应该是为消灭水中病毒和细菌; (6)通过上述操作分析可知:得到的水虽然看起来比较澄清,仍含有一些可溶性杂质,所以依然是混合物。 10、水在地球上储量很大,分布范围也很广,但可供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却非常少。 (1)自来水厂净水过程中用到活性炭,其作用是 ,由于该过程不能将硬水转化成软水, 所以生活中常用 的方法将硬水软化; (2)远离陆地的海岛可以利用图示的“太阳能海水淡化装置”缓解淡水不足的问题。 ①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中,不发生变化的是 (填序号); A、分子质量 B、分子种类 C、分子间隔 ②利用该装置将一定量的海水暴晒一段时间后,剩余海水中氢化钠的质量分数会 (填“变 大”“变小”或“不变”)。 【答案】(1)吸附色素和异味,煮沸;(2)AB;(3)变大。 【解析】(1)由于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自来水厂净水过程中用到活性炭,其作用是吸附色素和异味,由于 该过程不能将硬水转化成软水,所以生活中常用煮沸的方法将硬水软化; (2)①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中,不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质量、分子种类,分子间隔变大; ②利用“太阳能海水淡化装置”将一定量的海水暴晒一段时间后,由于溶剂的质量减小,所以剩余海水中 氢化钠的质量分数会变大。 【提升篇】 11、下列操作中,与水净化无关的是( ) A.过滤 B.电解 C.吸附 D.蒸馏 【答案】B 【解析】净化水的方法有:沉淀、过滤、吸附、消毒、蒸馏等。 A、过滤,是除去水中不溶性固体杂质,可使浑浊的水变得澄清,是净化水常用的措施。 B、电解,是在通电条件下分解水得到氢气和氧气的过程,该过程并没有净化水,与水的净化过程无关。 C、吸附,利用活性炭具有吸附性除去水中有色、有毒等杂质,是净化水常用的措施。 D、蒸馏,是通过蒸发、冷凝使水变成为纯净的水,是净化水的常用措施中净化程度最高的。 故选 B。 12、自来水厂净化水的处理过程可表示为:取水→沉降→过滤→吸附→消毒→送水.其中一定发生化学变 化的是( ) A.消毒 B.过滤 C.吸附 D.沉降 【答案】A 【解析】取水、沉降、过滤、吸附、消毒、送水等过程中,消毒过程中一定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 A。 13、下列是某同学进行过滤操作时的一些做法,其中错误的是( ) A.让滤纸边缘低于漏斗口 B.直接向漏斗中倾倒待过滤的液体 C.让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 D.让漏斗中液面始终低于滤纸边缘 【答案】B 【解析】A、滤纸的边缘要低于漏斗口,防止液体从漏斗外壁流出,故正确; B、用玻璃棒引流,接向漏斗中倾倒待过滤的液体,可能将滤纸弄破,故错误; C、漏斗下端的管口要紧靠烧杯的内壁,从而加快过滤的速率,故正确; D、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防止液体从滤纸和漏斗间流出,故正确; 故填 B。 14、常见的净化水方法有:①过滤、②用木炭吸附、③煮沸、④用药杀菌消毒.现要将黄色浑浊的河水净 化成生活饮用水,应选用的方法和顺序为( ) A.①②③④ B.④①③② C.③①④② D.①②④③ 【答案】D 【解析】净化河水时,要先加明矾吸附沉降,使水中的悬浮物沉淀下来,再通过过滤把不溶于水的物质除 去,用木炭吸附色素和异味,最后通过消毒杀菌可以将河水净化成生活用水。再用煮沸的方法净化成生活 饮用水。所以 D 正确。 故选 D。 15、下列各组混合物可用过滤法进行分离的是( ) A.酒精和水 B.食盐和泥沙 C.食盐水 D.铁粉和铜粉 【答案】B 【解析】过滤是把不溶于水的固体从水中分离出去的一种方法. A、酒精是可以溶于水的,不可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故 A 错误; B、食盐可溶于水,泥沙不溶于水,可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故 B 正确; C、食盐可溶于水,不能用过滤法进行分离,故 C 错误; D、铁粉和铜粉均不溶于水,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故 D 错误。 故选 B。 16、下列有关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水质浑浊时可加入明矾使悬浮杂质沉降除去 B.水的硬度较大时可用过滤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C.水中有异味时可加入活性炭除味 D.可用蒸馏的方法将自来水进一步净化 【答案】B 【解析】A.水质浑浊可以用明矾来沉降悬浮杂质,A 不符题意; B.过滤只能除去不溶杂质,不能除可溶性杂质,故不能降低水的硬度,B 符合题意; C.活性炭可以色素和异味,故可以除水中异味,C 不符题意; D.蒸馏可以降低水的硬度,故可以进一步净水,D 不符题意; 故 选 B。 17、下列关于水的净化过程描述错误的是( ) A.加入明矾使小颗粒凝聚而沉淀 B.通入氯气杀菌、消毒 C.通过过滤装置除去钙、镁离子 D.通过蒸馏获得蒸馏水 【答案】C 【解析】A、加入明矾,利用明矾溶于水形成的胶状物对杂质吸附,使杂质沉降,故选项说法正确。 B、通入氯气,能杀菌消毒,故选项说法正确。 C、通过过滤可除去不溶性杂质,不能除去可溶性杂质,故选项说法错误。 D、通过蒸馏获得蒸馏水,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 C。 18、如图是活性炭净水器示意图,以下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装置可吸附色素,除去臭味 B.粒状活性炭可长期使用,不用更换 C.水的流向是 a 水口进,b 水口出 D.装置能将硬水软化成软水 【答案】A 【解析】A、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它可以除去水中的不溶性杂质、色素、部分臭味,故正确; B、粒状活性炭不可长期使用,一定时候应该更换,故错误; C、它要求水从下进,从上出是为了使活性炭和某些物质充分接触,故错误; D、硬水变成软水是减少水中所含有的可溶性钙镁离子化合物,活性炭它不能把硬水转化成软水,故错误; 故选 A。 19、下列关于水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用明矾区分硬水和软水 B.海水经过滤后直接饮用 C.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D.未经处理的工业污水可直接排放 【答案】C 【解析】A、明矾能促进水中悬浮杂质的沉降,但不能区分硬水和软水,用肥皂水区分硬水和软水,故错误; B、海水经过滤后主要除去了不可溶性的杂质,还有一些溶于水的杂质,故错误; C、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正确; D、保护水资源要防止水体污染,工业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严重污染水源;故错误; 故选 C。 20、某县自来水的水源地是一个大型水库,某化学兴趣小组开展了一次净化水的实践活动。请回答下列向 题: (1)对所取水样进行过滤,除了滤纸和如图提供的仪器外,还需要的一种玻璃仪器是 。 (2)向滤液中加入活性炭,利用其 性除去异味,再次过滤。 (3)为了检验所得滤液是否为硬水,取样加入 根据产生白色垢状物或泡沫的多少进行判断。 (4)保护水环境,珍爱水资源,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下列做法有利于保护水资源的是 (填序 号)。 A.化肥和农药的过度使用 B.工业废水处理达标后排放 C.实验室的废液不经处理接排放 D.燃煤中加入石灰石作为固硫剂,减少酸雨对水源的污染 【答案】(1)玻璃棒; (2)吸附; (3)肥皂水; (4)BD 【解析】 (1)过滤,除了漏斗、烧杯外,还需要的玻璃仪器是玻璃棒;其作用是引流; (2)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色素和异味,再次过滤。 (3)为了检验所得滤液是否为硬水,取样加入肥皂水根据产生白色垢状物或泡沫的多少进行判断。 (4)A.化肥和农药的过度使用,易造成水污染,故错误; B.工业废水处理达标后排放,可以防止水污染,故正确; C.实验室的废液不经处理接排放,易造成水污染,故错误; D.燃煤中加入石灰石作为固硫剂,减少酸雨对水源的污染,故正确; 21、河水含泥沙、细菌等杂质,需要净化处理成自来水,某市自来水厂的生产过程如图所示。 (1)为了使沉淀池的悬浮物沉降,通常可加入 。 (2)沙滤池可将 过滤除去。 (3)活性炭常用于吸附池中,原因是它具有 的结构。 (4)要鉴别自来水是软水还是硬水,可向自来水样品中加入适量的 ,搅拌,如果观察 到 ,则样品为软水。 【答案】(1)明矾; (2)难溶性杂质; (3)疏松多孔; (4)肥皂水;产生大量泡沫; 【解析】 (1)明矾具有吸附小颗粒泥尘的作用,是常用的絮凝剂; (2)过滤池有过滤作用,能除去不溶性杂质; (3)活性炭常用于吸附池中,原因是它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 (4)要鉴别自来水是软水还是硬水,可向自来水样品中加入适量的肥皂水,搅拌,如果观察到产生大量泡 沫,则样品为软水。 水的组成 1、电解水的反应属于( ) A.物理变化 B.氧化反应 C.分解反应 D.化合反应 【答案】C 【解析】电解水生成了新物质氢气和氧气,是化学变化并且符合一变多,属于分解反应。 2、电解水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之比约为( ) A. 2:1 B. 1:2 C. 1:1 D. 3:1 【答案】A 【解析】电解时负极生成氢气、正极生成氧气,并且体积比是 2:1。故选 A。 3、如图是电解水的简易实验装置。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a、b 分别是电源的正极、负极 B.在水中加入少许烧碱.能增强导电性 C.电解水实验表明,水由 2 个氢原子、1 个氧原子构成 D.目前通过电解水获得氢能,成本高、效率低 【答案】C 【解析】A、由上述分析可知,试管 b 中气体较多,是氢气,a 收集的气体较少是氧气,a、b 分别是电源的 正极、负极,故正确; B、在水中加入少许烧碱,可以增强导电性,故正确; C、电解水实验表明,一个水分子是由 2 个氢原子、1 个氧原子构成,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错 误; D、目前通过电解水获得氢能,成本高、效率低,应寻找合适的催化剂,故正确。 4、分类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物质属于氧化物的是( ) A.O2 B.H2O C.KCl D.H2SO4 【答案】B 【解析】A、O2 是由一种元素组成,属于单质,氧化物属于化合物; B、H2O 是由氧元素和氢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 C、KCl 中没有氧元素,不属于氧化物; D、H2SO4 是由三种元素组成,不属于氧化物。故选 B。 5、水是我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物质,下列有关水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B.生活中可通过煮沸降低水的硬度 C.洗菜、洗衣和淘米的水可用来浇花、拖地或冲厕所 D.水通电分解时正极产生的氢气与负极产生的氧气的体积比约为 2:1 【答案】D 【解析】A、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正确; B、生活中可通过煮沸降低水的硬度,故正确; C、洗菜、洗衣和淘米的水可用来浇花、拖地或冲厕所,可以节约用水,故正确; D、水通电分解时正极产生的氧气与负极产生的氢气的体积比约为 1:2,故错误。 故选 D。 6、关于电解水实验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从现象上判断:正极产生的是氢气 B.从变化上分类:该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C.从宏观上分析: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D.从微观上分析: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答案】D 【解析】电解水时,从现象上判断:正极产生的是氧气;从变化上分类: 该变化属于化学变化;从宏观上 分析: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从微观上分析: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故选 D。 7、下列有关水的组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纯净物 B.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混合物 C.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D.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单质 【答案】C 【解析】水是物质,物质是由元素的原子组成的。元素是宏观概念。 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B.水分子是由氢单质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 C.水是由两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组成的 D.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从宏观和微观角度考查水的组成基本知识。对于水的组成,从宏观角度讲,水是由氢元 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从微观角度讲,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9、关于电解水的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正极产生一种可燃性气体 B.负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是正极的 2 倍 C.负极产生的气体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D.两极产生的气体都比空气轻 【答案】B 【解析】电解水时,正极产生的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是氢气,因此正极产物助燃,负极产物可燃。且氢气 体积是氧气体积的二倍。 10、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 色火焰,该反应的表达式是 。混有一定量空 气或氧气 的氢气遇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因此点燃氢气前一定检验其 。 【答案】淡蓝;氢气+氧气 水;纯度。 【解析】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生成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氢气+氧气 水。 混有一定量空气或氧气 的氢气遇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为防止发生爆炸,因此点燃氢气前一定检验其纯度。 11、生活离不开水,我们可以从组成、结构、性质等角度认识水。 (1)组成:右图所示电解水的实验中,试管 a、b 中产生气体的体积比约为______,该实验证明水是由_____ 组成的。 (2)结构:每个水分子是由________构成的。 【答案】(1)2∶1;(2)氢元素和氧元素;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 【解析】(1)电解水时,正氧负氢,氢二氧一,试管 a、b 中产生的气体分别是氢气、氧气,它们的体积比 约为 2:1,该实验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提升篇】 12、用下列装置进行电解水实验,有以下描述:①向水中加入少量的硫酸,能使水电解产生气体的速度变 快;②甲、乙两试管内收集到的气体的体积比约为 2:1; ③甲试管内产生的气体能燃烧;④乙试管内的气 体具有可燃性。以上描述中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①②③ D.②③ 【答案】C 【解析】电解水中①向水中加入少量的硫酸,能使水电解产生气体的速度变快;甲、乙两试管内收集到的 气体分别是氢气和氧气,体积比约为 2:1,所以甲试管内产生的气体能燃烧;乙试管内的气体具有支持燃烧 的性质。故选 C。 13、电解水的过程可用下列图示表示,粒子运动变化的先后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④③①② D.④①②③ 【答案】C 【解析】由化学反应的实质可知,微粒运动变化的先后顺序是: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和 氢原子结合成氢分子,氧原子和氧原子结合成氧分子。顺序是:④③①②。 故选 C。 14、电解水时水分解的示意图如下( 表示氧原子, 表示氢原子)下列关于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电解水时正极产生氢气,负极产生氧气,且体积比为 2:1 B.电解水的实验说明水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 C.水分子分解后生成氢分子和氧分子的个数比是 2:1 D.反应前后原子和分子的数目都不变 【答案】C 【解析】A、电解水时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且体积比为 1:2,故 A 错误; B、电解水的实验说明水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故 B 错误; C、水分子分解后生成氢分子和氧分子的个数比是 2:1,故 C 正确; D、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分子个数改变,故 D 错误.故选:C。 15、下列各图中“O”、“●”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则其中表示化合物的是( ) 【答案】C 【解析】A 图表示由一种原子构成的一种分子,属于单质;B 图表示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两种分子,属于混 合物;C 图表示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一种分子,属于化合物;D 图表示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三种分子,属于 混合物。故选 C。 16、小兰已经知道,电解水时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 2∶1,但实验所得数据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略大 于 2∶1。针对这一发现,你认为下列做法不可取的是( ) A.反复多次实验查找原因 B.实验所得数据与理论值相差不多,可以认为实验已经成功 C.大胆提出假设:氧气比氢气易溶于水 D.查找实验装置是否漏气 【答案】B 【解析】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重大发现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做实验时一定要严肃、认真, 大胆猜想,勇于创新。 17、下图是水电解实验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正极连接的玻璃管内产生氢气 B.产生两种气体质量比为 2:1 C.水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组成 D.在化学变化中原子重新组合 【答案】D 【解析】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产生的是氧气;与直流电源的正极和负极相连管内产生气体的质量比 为 8:1,体积比为 1:2;水通电分解是化学变化,水通电后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 组成的;在化学变化中,构成物质的的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故选 D。 18、有下列物质:①洁净的空气;②河水;③冰水混合物;④铁粉;⑤高锰酸钾;⑥液态的氧气;⑦二氧 化锰;⑧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后的固体剩余物(填序号) (1)属于混合物的是 ; (2)属于纯净物的是 ; (3)属于化合物的是 ; (4)属于氧化物的是 ; (5)属于单质的是 . 【答案】 (1)①②⑧;(2)③④⑤⑥⑦; (3)③⑤⑦;(4)③⑦;(5)④⑥. 【解析】①洁净的空气中含有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物质,属于混合物;②河水中含有可溶性杂质,属 于混合物;③冰水混合物由水一种物质组成,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祖成,属于化合物,还属于氧化物;④铁 粉是由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由一种元素组成,属于单质;⑤高锰酸钾由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 物,由不同元素组成,属于化合物;⑥液态的氧气由氧元素一种元素组成,属于单质;⑦二氧化锰由锰元 素和氧元素组成,属于化合物,还属于氧化物;⑧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后的固体剩余物中含有锰酸钾和二氧 化锰,属于混合物。 19、下列是水的电解实验中,对得到气体检验的操作。 (1)操作中,盛有氧气的试管口向上,盛有氢气的试管口向下,其中主要原因是 。 (2)检验氢气时,如果发生 声,表明氢气不纯净,声音 ,表示氢气较纯净,混 有空气的氢气,点燃容易发生 ,所以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氢气的 。 【答案】(1)氢气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 (2)爆鸣;声音小;爆炸;纯度; 【解析】(1)由于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在检验氧气时,盛有氧气的试管口向上;由于氢气的密度 小于空气的密度,在检验氢气的纯度时,盛有氢气的试管口向下;故填:氢气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 (2)检验氢气时,如果发生爆鸣声,表明氢气不纯净,声音很小,表示氢气较纯净;混有空气的氢气,点 燃容易发生爆炸,所以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氢气的纯度;故填:爆鸣;声音小;爆炸;纯度; 20、电解水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根据图回答: (1)电源 A 是 极 (2)若收集到 c 气体 11.2mL,则理论上应收集到 d 气体大约 mL (3)该反应的表达式是 . 【答案】 (1)正;(2)22.4;(3)水 氢气+氧气; 【解析】(1)与 A 电极相连的试管中产生的气体少,是氧气,A 是正极; (2)生成氢气的体积是氧气体积的 2 倍,若收集到 c 气体 11.2mL,则理论上应收集到 d 气体大约是 22.4ml; (3)电解水的表达式为:水 氢气+氧气; 化学式与化合价 1、下列物质化学式书写正确的是( ) A.铝:AL B.氯化钾:KCl2 C.硫酸铜:CuSO4 D.四氧化三铁:O4Fe3 【答案】C 【解析】A、铝属于金属单质,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其化学式,其化学式为 Al,故选项化学式书写错误; B、氯化钾中钾元素显+1 价,氯元素显﹣1 价,其化学式为:KCl,故选项化学式书写错误;C、硫酸铜中铁 元素显+3 价,氧元素显﹣2 价,其化学式为:CuSO4,故选项化学式书写正确; D、四氧化三铁的化学式为 Fe3O4,故选项化学式书写错误。 2、水是生命之源,下列物质的化学式可用"H2O"表示的是( ) A.冰 B.可燃冰 C.千冰 D.水银 【答案】A 【解析】B 可燃冰:CH4:8H2O;C 干冰:CO2;DHg;故选择 A。 3、下列符号既表示宏观意义,又表示微观意义的是( ) A.H2 B.2H C.2H+ D.2H2 【答案】A 【解析】A、H2 是一种物质,宏观上表示氢气这种气体;还能表示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的,微观上表示一个 氢气分子,还表示一个氢气分子由两个氢原子构成;故本选项正确; B、2H 仅仅表示两个氢原子;不能表示宏观意义,故本选项错误; C、2H+仅仅表示两个氢离子,故本选项错误; D、2H2 只表示两个氢气分子,故本选项错误; 故选 A. 4、硒元素具有抗衰老、抑制癌细胞生长的功能。在硒的一种化合物硒酸钠(Na2SeO4)中,晒元素的化合价 是( ) A.﹣3 B.+6 C.+4 D.+7 【答案】B 【解析】钠元素显+1 价,氧元素显﹣2 价,设硒元素的化合价是 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可得:(+1)×2+x+(﹣2)×4=0,则 x=+6 价。 故选 B。 5、非金属元素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 ) A.总是显正价 B.总是显负价 C.有时显正价,有时显负价 D.有时显正价,也有时显负价或零价 【答案】C 6、下列化合物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最高的是( ) A.NH3 B.NO C.NO2 D.HNO3 【答案】D 【解析】A、氢元素显+1 价,设氮元素的化合价是 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x+(+1) ×3=0,则 x=﹣3 价。 B、氧元素显﹣2 价,设氮元素的化合价是 y,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y+(﹣2)=0, 则 y=+2 价。 C、氧元素显﹣2 价,设氮元素的化合价是 z,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z+(﹣2) ×2=0,则 z=+4 价。 D、氢元素显+1 价,氧元素显﹣2 价,设氮元素的化合价是 w,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 得:(+1)+w+(﹣2)×3=0,则 w=+5 价。 故氮元素的化合价最高的是 D 选项。 故选 D。 7、隐形眼镜洗液有效成分是过氧化氢(H2O2),有关过氧化氢正确的是( ) A.它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B.它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C.它由 1 个氢分子和 1 个氧分子构成 D.它由 2 个氢原子和 2 个氧原子组成 【答案】B 【解析】A、过氧化氢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但是不含有氢气和氧气,故 A 错误; B、过氧化氢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 B 正确; C、过氧化氢分子中含有氢原子和氧原子,但是不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故 C 错误; D、由化学式的含义可知,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故 D 错误。故选 B。 8、“3H2SO4”中有“1、2、3、4”四个数字,下面叙述其表示的意义错误的是 A、“1”表示硫元素的个数 B、“2”表示每个分子中含有的氢原子个数 C、“3”表示分子个数 D、“4”表示每个分子中含有的氧原子个数 【答案】A 【解析】 “3H2SO4”中有“1、2、3、4”四个数字,其中“1”表示硫原子的个数;“2”表示每个分子中含有的氢原 子个数;“3”表示分子个数;“4”表示每个分子中含有的氧原子个数。故选 A。 9、用化学符号表示: (1)氦元素 ; (2)2 个氢原子 ; (3)3 个五氧化二磷分子 ; (4)天然气的主要成分 . 【答案】(1)He(2)2H(3)3P2O5(4)CH4 【解析】 试题分析:(1)元素符号的书写是:一个字母组成的大写,而个字母组成的要一大二小。故氦元素表示为: He; (2)元素符号前面加数字表示的是原子数目,故 2 个氢原子表示为 2H; (3)化学式前面加数字表示的是分子数目,故 3 个五氧化二磷分子表示为 3P2O5; (4)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一个甲烷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 4 个氢原子构成的,表示为 CH4。 【提升篇】 10、下列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 A.水银﹣﹣Ag B.锌离子﹣﹣Zn2+ C.二氧化氮﹣﹣N2O D.锰酸钾﹣﹣KMnO4 【答案】B 【解析】A、水银是汞的俗称,其化学式为 Hg,错误; B、锌离子带有 2 个单位的正电荷,书写正确; C、二氧化氮的化学式为 NO2,正确: D、锰酸钾的化学式为 K2MnO4,错误; 故选 B。 11、某物质的化学式为 CaWOx ,其中钙元素为+2 价,钨(W)元素为+6 价,氧元素为—2 价,则 x 值是( ) A. 2 B. 3 C. 4 D. 5 【答案】C 【解析】在 CaWOx 中,钙元素为+2 价,钨(W)元素为+6 价,氧元素为-2 价,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 数和为零,可得:(+2)+(+6)+(-2)x=0,则 x=4。故选 C。 12、我国科学家发现,亚硒酸钠能消除加速人体衰老的活性氧,亚硒酸钠中硒元素(Se)为+4 价,氧元素 为﹣2 价,则亚硒酸钠的化学式为( ) A.Na2SeO3 B.Na2SeO4 C.NaSeO3 D.Na2SeO2 【答案】A 【解析】A:(+1)×2+(+4)+(﹣2)×3=0,故 A 对; B:(+1)×2+(+4)+(﹣2)×4=﹣2,故 B 错; C:+1+(+4)+(﹣2)×3=﹣1,故 C 错; D:(+1)×2+(+4)+(﹣2)×2=+2,故 D 错。故选 A。 13、下列符号,既能表示一种元素,又能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还能表示一种单质的是( ) A.S B.C60 C.H D.Fe2O3 【答案】A 【解析】元素符号能表示一种元素,还能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化学式能表示一种物质,当元素符号又 是化学式时,就同时具备了上述三层意义。 A.S 属于固态非金属元素,可表示硫元素,表示一个硫原子,还能表示硫这一单质,故选项符合题意。 B.该符号是 C60 的化学式,不是元素符号,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C.H 属于气态非金属元素,可表示氢元素,表示一个氢原子,但不能表示一种物质,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D.该符号是四氧化三铁的化学式,不是元素符号,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14、已知 A 元素原子最外层有 6 个电子,B 元素原子最外层有 2 个电子,则 A、B 两种元素构成的化合物的 化学式为( ) A.AB B.AB2 C.BA3 D.BA 【答案】 【解析】A 元素原子最外层有 6 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 2 个电子,常显-2 价;B 元素原子最外层有 2 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 2 个电子显+2 价;因为化合物对外不显电性,则 A、B 两种元素构成的化 合物的化学式为 BA。 故选 D。 15、某工厂制取漂白液的化学原理为:Cl2+2NaOH═NaCl+NaClO+H2O,在该反应中,氯元素没有呈现出的化 合价是( ) A.+2 B.+1 C.0 D.﹣1 【答案】A 【解析】单质中元素化合价为零,故 Cl2 中 Cl 的化合价为 0; NaCl 中 Cl 的化合价为﹣1 价; 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钠元素的化合价为+1 价,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 价,设 NaClO 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x,则(+1)+x+(﹣2)=0,解得 x=+1。 故选 A。 16、下列同学对“SO2”的认识中,不正确的是( )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二氧化硫是由二氧化硫分子构成的,二氧化硫分子是由硫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B 错误。故选 B。 17、下列化学符号中的数字“2”表示的意义不正确的是( ) A.2Na:“2”表示两个钠元素 B.NO2:“2”表示一个二氧化氮分子含有两个氧原子 C.2OH﹣:“2”表示两个氢氧根离子 D. O:“+2”表示镁元素的化合价为+2 价 【答案】A 【解析】A、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故 2Na:“2”表示两个钠原子,故选项表示的意义不正 确; B、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的原子个数,故 NO2:“2”表示一个二氧化氮分子含有两个氧原 子,故表示的意义正确; C、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离子的个数,故 2OH﹣:“2”表示两个氢氧根离子,故表示的意义正确; D、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表示元素的化合价,故 O 中的 2 表示镁元素的化合价为+2 价,故表示的意义正 确; 故选 A。 18、某元素氧化物的化学式为 M2O3(M 化合价没有变化),则下列化学式中错误的是( ) A.MCl3 B.MSO4 C.M2(SO4)3 D.M(OH)3 【答案】B 【解析】A、M 的化合价为+3,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可知化学式 MCl3 正确;故 A 选项不符合题意; B、M 的化合价为+3,硫酸根的化合价为-2,可知化学式 MSO4 错误;故 B 选项符合题意; C、M 的化合价为+3,硫酸根的化合价为-2,可知化学式 M2(SO4)3 正确;故 C 选项不符合题意; D、M 的化合价为+3,氢氧根的化合价为-1,可知化学式 M(OH)3 正确;故 D 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19、在横线(1)(2)(3)处用化学用语填空: (1)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 【答案】(1)Mg;(2)Cl-;(3)MgCl2 【解析】(1)由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 相应的数字.1 个镁原子可表示为 Mg。 (2)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 负符号在后,带 1 个电荷时,1 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 1 个氯 离子可表示为:Cl-。 (3)镁元素和氯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为氯化镁,镁元素显+2 价,氯元素显-1 价,其化学式为:MgCl2。 质量守恒定律 1、下列说法中,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 A.蜡烛完全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的质量之和等于蜡烛的质量 B.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比镁带的质量增加了 C.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剩余固体的质量与反应物的质量相等 D.100 水与 100g 酒精混合后总质量为 200g 【答案】B 【解析】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分析问题时,要注意的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 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蜡烛、镁带等固体在空气中燃烧,参加反应的物质除了蜡烛、镁带外,还有氧气;高 锰酸钾分解有氧气生成。 2、在化学变化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原子的种类、元素的种类、分子的种类均不变;②原子的数目、分子的数目均不变 ③原子的质量、元素的质量、物质的总质量均不变;④原子核的种类、数量、质量均不变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C 【解析】①原子的种类、元素的种类均不变,分子的种类改变,错误;②原子的数目不变,分子的数目不 能确定,错误;③原子的质量、元素的质量、物质的总质量均不变,正确;④原子核的种类、数量、质量 均不变,正确。故选 C。 3、在密闭容器中加热蔗糖可产生碳和水,由此可以说明( ) A.蔗糖是由碳和水组成的纯净物 B.蔗糖是由碳和水组成的混合物 C.蔗糖分子是由碳元素和水分子构成的 D.蔗糖是由碳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答案】D 【解析】注意蔗糖是反应产生了“碳和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判定蔗糖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 成的。 4、某种燃料是目前使用较多的“绿色可再生能源”,其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X+3O2 2CO2+3H2O.则 X 物质的化学式为( ) A.CH3COOH B.C2H5OH C.C2H4 D.C2H6 【答案】B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方程式可得,X 的化学式中应含有 C 的个数为:2,应含有 O 的个数为: 2×2+3﹣3×2=1,应含有 H 的个数为:2×3=6.故可推断 X 的化学式为:C2H6O,即 C2H5OH。 故选 B。 5、加热 24.5 g KClO3 和 8.2 g MnO2 的混合物,反应完全后得到 14.9 g KCl。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确定 生成的氧气的质量为( ) A.6.7 g B.39.4 g C.9.6 g D.17.8 g 【答案】C 【解析】质量守恒定律,24.5 g-14.9 g=9.6 g,注意 MnO2 是催化剂。 6、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 X、Y、Z、W 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 则关于此反应的认识错误的是( ) 物质 X Y Z W 反应前的质量 20 5 2 37 反应后的质量 待测 35 2 12 A.物质 Z 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B.待测物质的值为 15 C.物质 Y 一定是单质 D.反应中 Y、W 的质量比为 6:5 【答案】C 【解析】反应后质量增加的是生成物,减少的是反应物,由表格信息可知反应后 Y 质量增加了 30g,Y 是生 成物;W 质量减少了 25g,W 是反应物;Z 的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根 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物还少 5 克,X 是反应物,待测值为 15。 A、根据上述分析可知,Z 的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物质 Z 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正确; B、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待测物质的值为 15,正确; C、根据上述分析可知,X 是反应物,W 是反应物,Y 是生成物,该反应是化合反应,物质 Y 一定不是单质, 错误; D、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反应中 Y、W 的质量比=30g:25g=6:5,正确。故选 C。 7、某有机物与氧气充分反应,产物只有二氧化碳和水,则该有机物一定含有的元素是( ) A.C、O B.H、O C.C、H D.C、H、O 【答案】C 【解析】生成物二氧化碳、水中含有 C,H,O 元素,则反应物中也一定含有这三种元素.物质在空气中燃 烧是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氧气由 O 元素组成,则 C,H 一定是从某物质中来,而某物质中也可能含有 O 元 素.故这种物质中一定含有含 C 和 H,可能含 O。 8、在一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如下表: 请分析该表后,回答下列问题: 反应后甲的质量为 g,反应中甲物质的作用可能是 。 (2)该反应中生成物的质量比为 。 (3)写出符合该反应类型的一个文字表达式 。 【答案】(1)3;催化作用; (2)9:8(或 8:9,9:8 或 8:9); (3)过氧化氢 水 + 氧气;(其余合理答案亦可给分)。 【解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后甲的质量=(3+5+20+4)g-(14+3+12)g=3g;物质甲反应前后质 量不变,可能为该反应的催化剂,在反应中起催化作用; 故答案为:3;催化作用; (2)物质乙、丁反应后质量变大,为反应的生成物,反应中乙、丁的质量比=(14-5)g:(12-4)g=9:8; 故答案为:9:8(或 8:9,9:8 或 8:9); (3)物质丙在反应前后质量减小,为反应的反应物,该反应可表示为丙乙+丁,且生成物质量比为 9:8; 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符合该反应的特点; 故答案为:过氧化氢 水 + 氧气;(其余合理答案亦可给分)。 【提升篇】 9、下列有关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正确的是( ) A.镁条燃烧后质量增加,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B.5g 硫和 5g 氧气完全反应后,生成物质量为 10g,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C.5g 水和 5g 酒精混合后,总质量为 10g,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质量/g 3 5 20 4 反应后质量/g 待测 14 3 12 D.化学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一定不会发生变化 【答案】B 【解析】A、镁条燃烧是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了反应,所以反应后生成物的质量应该等于镁和氧气的质量之 和,所以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故错误; B、根据硫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以知道:硫和氧气在反应中的质量比为 1:1,所以 5g 硫和 5g 氧气完 全反应后,生成物质量为 10g,故正确; C、水和酒精不能发生化学反应,所以虽然混合后质量不变,但是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故错误; D、根据化学变化的实质可以知道,在化学变化中是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在原子重 新组合的过程中,分子的总数可能发生改变,故错误。 故选 B。 10、在化学反应前后,下列各项中肯定没有变化的是( ) ①原子的数目 ②分子的数目 ③元素的种类 ④物质的总质量 ⑤物质的种类 ⑥原子的种类.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①③④⑥ D.①③④⑤⑥ 【答案】C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前后,肯定没有变化的是①原子数目,③元素的种类,④物质总 质量,⑥原子的种类,分析所给的选项可以知道选项 C 正确。 故选 C。 11、纯净物 M 在密闭容器中微热就分解为 NH3、H2O 和 CO2,根据这一实验事实能得出的结论是( ) A.M 由四种元素组成 B.M 的化学性质很稳定 C.M 中有氨气 D.M 可能是碳酸氢钠 【答案】A 【解析】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个数和种类不变,物质 X 在隔绝空气的条 件下稍加热就分解为 NH3、H2O 和 CO2,说明 X 是由 C、N、H、O 四种元素组成的; B、根据题意“微热就能分解”,说明 X 不稳定;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反应物)的原子,重新组合而生成其他 物质的过程,生成物中有氨气,不能证明原物质中就有氨气,且原物质是纯净物,故一定不能含有氨气; D、物质 X 是由 C、N、H、O 四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故 X 不是碳酸氢钠。 故选 A。 12、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 X,Y,Z,W 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相关数 据如下表,下列关于此反应的认识,正确的是( ) 物 质 X Y Z W 反应前的质量/g 10 m 8 7 反应后的质量/g 2 3 30 25 A.若 W 为水,则 X 或 Y 必定为酸或碱 B.若 X 为化合物,Y 为单质,则该反应一定为置换反应 C.m 的数值为 32 D.参加反应的 X 与 Y 的质量比为 1:4 【答案】D 【解析】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反应前后,X 的质量减少了 10g﹣2g=8g,故 X 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 X 的 质量为 8g;同理可以确定 Z 是生成物,生成的 Z 的质量为 30g﹣8g=22g;W 是生成物,生成的 W 的质量为 25g﹣7g=18g;由质量守恒定律,Y 应是反应物,且参加反应的 Y 的质量为 22g+18g﹣8g=32g,故 m 的数值 为 32g+3g=35g.该反应的反应物为 X 和 Y,生成物是 Z 和W。 A、若 W 为水,则 X 或 Y 不一定为酸或碱,如甲烷等有机物燃烧也能生成水,故选项说法错误; B、若 X 为化合物,Y 为单质,无法确定 Z 和 W 的类别,该反应不一定为置换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C、Y 应是反应物,且参加反应的 Y 的质量为 22g+18g﹣8g=32g,故 m 的数值为 32g+3g=35g,故选项说法错 误; D、参加反应的 X 与 Y 的质量比为 8g:32g=1:4,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 D。 13、我国古代典籍中有“银针验毒”的记载,其反应原理之一是 4Ag+2H2S+O2=2X+2H2O。 下列有关该反应的 说法不正确的是( ) A.X 的化学式是 Ag2S B.H2S 中 S 元素为-2 价 C.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D.H2S 是无毒的 【答案】D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判断 X 的化学式是 Ag2S;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 0 计算 H2S 中 S 元 素为-2 价;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H2S 是有刺激性的、有毒的气体。故选 D。 14、在一密闭容器中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运动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测得反应前及 t1、t2 时各 物质质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B.丙可能为该反应的催化剂 C.该反应中,乙、丁的质量变化之比为 7:5 D.该反应中,甲、乙的质量变化之比为 1:4 【答案】D 【解析】A、反应过程中,甲和丁的质量减小,是反应物,乙的质量增加,是生成物,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该选项说法正确; B、丙在反应前后的质量不变,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既不是催化剂,也不是反应物和生成物,该选项说法 正确; C、该反应中,乙、丁的质量变化之比为:(32﹣4):(24﹣4)=7:5,该选项说法正确; D、该反应中,甲、乙的质量变化之比为:(16﹣8):(32﹣4)=2:7,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 D。 15、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不同的球代表不同的原子)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B.反应前后原子数目没有变化 C.反应前后各元素化合价均不变 D.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答案】C 【解析】A、该反应是由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故说法正确;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观察微观示意图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都不变,故说法正确; C、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组成单质的元素在反应后与其他元素组成了化合物,元素的化合价一定发生了变 化,故说法错误; D、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元素的种类也不变,故说法正确; 故选 C。 16、某有机物在 9.6g 氧气中恰好完全燃烧,生成 8.8gCO2 和 5.4g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有机物只含碳、氢两种元素 B.该有机物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C.该有机物中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D.无法确定 【答案】C 【解析】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氧元素。 8.8gCO2 中含有氧元素的质量为:8.8g× ×100%=6.4g,5.4gH2O 中含有氧元素的质量为: 5.4g× ×100%=4.8g,生成物 8.8g 二氧化碳和 5.4g 水中所含氧元素的质量和=6.4g+4.8g=11.2g,11.2g >9.6g;该物质中含氧元素的质量为:11.2g﹣9.6g=1.6g,则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故选 C。 17、如图是某化学反应前后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B.生成的甲、乙分子个数比是 1:4 C.该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 D.该反应的生成物都是单质 【答案】B 【解析】由化学反应前后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各物质反应的微粒数目关系是: A、该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了两种物质,属于分解反应,故 A 正确; B、由上图可知,生成的甲、乙分子个数比是 1:3,故 B 错误; C、由微粒的变化可知,该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故 C 正确; D、由微粒的构成可知,该反应的生成物的分子都是有同种的原子构成的,都是单质,故 D 正确。 故选 B。 18、如右图所示,它是通过测定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变化情况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请回答: (1)白磷燃烧时可以观察到______; (2)左盘锥形瓶在微热前后均要用瓶塞塞紧,原因是______; (3)反应完成后,天平的指针______(选填“偏右”或“在分度盘中央”)。 【答案】(1)生成大量白烟。 (2)防止空气进入锥形瓶,也防止锥形瓶中物质逸出。 (3)在分度盘中央。 【解析】(1)白磷易燃,燃烧后生成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是白色固体,生成时以小颗粒的形式出现, 看上去为“白烟”。 故答案为:生成大量白烟。 (2)反应前若不塞紧,会导致白烟逸出,反应放热使气体膨胀,也会导致一部分空气逸出容器,从而导致 生成物结果偏小.反应后若不塞紧,因为此时瓶内氧气的消耗使气压降低,会导致外界空气进入容器,导 致称量的生成物质量偏大。 故答案为:防止空气进入锥形瓶,也防止锥形瓶中物质逸出。 (3)因为化学变化过程中物质总质量不变,所以反应完成后,天平仍然平衡,指针在分度盘中央。答案为: 在分度盘中央。 19、为了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改变,甲同学和乙同学分别设计了下面两个实验,请根 据图示回答问题: (1)甲同学设计的实验如图 A 所示,反应前,托盘天平的指针指向刻度盘的中间;两种物质反应后,托 盘天平的指针 (选填“向左”、“向右”或“不”)偏转,原因是 。 (2)乙同学设计的实验如图 B 所示,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 。 (3)两位同学通过交流反思得到启示:在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改变时,对于有气体参 加或有气体生成的反应一定要在 装置中进行。 (4)从微观角度分析,在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是 (选填序号)。 ①原子种类 ②分子种类 ③原子数目 ④分子质量 ⑤分子数目 ⑥原子质量 【答案】(1)向右;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的氢气逸出。 (2)不变。 (3)密封。 (4)①③⑥。 【解析】(1)两种物质反应后,托盘天平的指针向右偏转,原因是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的氢气逸出; 故填:向右;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的氢气逸出。 (2)乙同学设计的实验如图 B 所示,硝酸银和氯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钠,反应前后指针不发生 偏转,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故填:不变。 (3)在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改变时,对于有气体参加或有气体生成的反应一定要在密 封装置中进行; 故填:密封。 (4)①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一定不变; ②反应前后分子种类一定改变; ③反应前后原子数目一定不变; ④反应前后分子一定改变,不同的分子质量可能相等,也可能不相等; ⑤反应前后分子数目可能改变,也可能不改变; ⑥原反应前后子质量一定不变; 故填:①③⑥。 (二) 1、根据化学方程式不能获得该反应的信息是( ) A.化学反应的快慢 B.生成物 C.反应条件 D.反应物 【答案】A 【解析】A、由化学方程式,无法确定化学反应的快慢,符合题意; B、由化学方程式,“═”左边的是反应物,右边的是生成物,不符合题意; C、由化学方程式,可以看出反应发生所需要的条件,不符合题意; D、由化学方程式,“═”左边的是反应物,右边的是生成物,不符合题意。故选 A。 2、化学方程式 2H2+O2 2H2O 中等号表示( ) A.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B.参加反应的氢、氧分子数之和等于生成的水的分子数 C.参加反应的氢气、氧气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水的质量 D.参加反应的氢质量等于水中氢气的质量 【答案】C 【解析】水中不含有氢气和氧气,A、D 错误;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以知道参加反应的氢气和氧气的分 子总数与生成的水分子的数目不同,B 错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以得到参加反应的氢气、氧气质量之和等 于生成的水的质量,所以答案选 C。 3、关于 2H2+O2 2H2O 的读法不正确的是( ) A.氢气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 B.每 2 个氢分子与 1 个氧分子完全反应,生成 2 个水分子 C.常温下,每 2 体积的氧气与 l 体积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 2 体积的水 D.每 4 份质量的氧气与 32 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 36 份质量的水 【答案】C 【解析】A、由 2H2+O2 2H2O 可知,氢气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水,正确; B、由 2H2+O2 2H2O 可知,每 2 个氢分子和 1 个氧分子在点燃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 2 个水分子.正 确; C、由 2H2+O2 2H2O 可知,每 1 体积的氧气与 2 体积的氧气完全反应,但是由于水常温下问液体,所 以没法谈体积,错误; D、由 2H2+O2 2H2O 可知:每 4 份质量的氢气跟 32 份质量的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完全反应生成 36 份 质量的水.故选项正确。 故选 C。 4、根据化学方程式:2H2O 2H2↑+O2↑,无法获取的信息是( ) A.反应所需条件 B.生成物的状态 C.生成物的物质的量之比 D.氧气可助燃 【答案】D 【解析】A.根据该化学方程式可知,此反应条件是通电,故不合题意; B.由生成物化学式后的气体符号可知,生成物是气体,故不合题意; C.由化学方程式可知,生成的氢气与氧气的物质的量之比即为化学计量数之比,即 2:1,故不合题意; D.在该反应中,氧气是生成物,所以此方程式不能体现氧气的助燃性,故符合题意。 故选 D。 5、下列关于化学方程式 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碳加氧气生成二氧化碳 B.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C.12 g 碳加 32 g 氧气等于 44 g 二氧化碳 D.在点燃的条件下,24 g 碳能与 32 g 氧气反应生成 56 g 二氧化碳 【答案】B 【解析】化学方程式 e 中“+”表示“和……反应”的意思。 6、下列关于 S+O2 SO2 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表示硫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硫 B.参加反应的硫与氧气的质量比是 2:1 C.反应前后硫原子、氧原子的个数均不变 D.参加反应的氧气与生成的二氧化硫的分子个数比为 1:1 【答案】B 【解析】A、该反应可表示硫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硫,故选项说法正确; B、参加反应的硫与氧气的质量比是 32:(16×2)=1:1,故选项说法错误; C、化学反应前后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硫原子、氧原子的个数均不变,故选项说法正确; D、该反应可表示参加反应的氧气与生成的二氧化硫的分子个数比为 1:1,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 B。 7、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S+O2 SO2,从这个化学方程式获得的信息错误的是( ) A.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B.该反应的生成物中含有氧气 C.该反应的反应物是硫和氧气 D.该反应发生所需要的条件是点燃 【答案】B 【解析】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正确; B、该反应的生成物中含有氧元素,错误; C、该反应的反应物是硫和氧气,正确; D、该反应发生所需要的条件是点燃,正确。 故选 B。 8、在 3Fe+2O2═Fe3O4 反应中, 份质量的铁跟 份质量的氧气反应,生成 份质量的四氧化 三铁. 【答案】168;64;232 【解析】物质的质量比等于相对分子质量和的比. 3Fe+2O2═Fe3O4 168 64 232 则三者的质量比是 168:64:232 【提升篇】 9、关于化学反应 C+O2 CO2,说法错误的是( ) A.反应前后分子种类没变 B.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相等 C.该反应放出热量 D.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答案】A 【解析】A、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分子,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 故选项说法错误; B、任何化学反应均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相等,故选项说法正确; C、碳具有可燃性,在氧气中燃烧放出热量,故选项说法正确; D、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 A。 10、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S+O2 SO2,从这个化学方程式获得的信息错误的是( ) A.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B.该反应的生成物中含有氧气 C.该反应的反应物是硫和氧气 D.该反应发生所需要的条件是点燃 【答案】B 【解析】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正确; B、该反应的生成物中含有氧元素,错误; C、该反应的反应物是硫和氧气,正确; D、该反应发生所需要的条件是点燃,正确。 故选 B。 11、如下图所示,2 个甲分子反应生成 1 个丙分子和 3 个乙 f 分子。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分解反应 B.参加反应的甲物质属于化合物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推知,1 个乙分子中含有 2 个 A 原子 D.该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 【答案】D 【解析】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不会发生改变。 12、 下列关于化学方程式 4P+5O2 2P2O5 的读法,错误的是( ) A.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 B.在点燃的条件下,每 4 体积的磷和 5 体积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 C.在点燃的条件下,每 4 个磷原子和 5 个氧气分子结合生成 2 个五氧化二磷分子 D.在点燃的条件下,每 124 份质量的磷和 160 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 284 份质量的五氧化二磷 【答案】B 【解析】A、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正确; B、化学式前的系数表示参加反应的微粒个数比,错误; C、在点燃的条件下,每 4 个磷原子和 5 个氧气分子结合生成 2 个五氧化二磷分子,正确; D、在点燃的条件下,每 124 份质量的磷和 160 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 284 份质量的五氧化二磷,正 确; 故选 B。 13、“催化转化器”可将汽车尾气中的有毒气体处理为无污染的气体,下图为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中四种物质均为化合物 B、该反应前后原子数目发生改变 C、甲、丁中同种元素化合价相同 D、乙、丙中所含元素种类相同 【答案】D 【解析】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以推知该反应为:2CO+2NO 2NO2+C2。 A、丁为 C2,由同种元素组成,为单质,故 A 错误。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不变,故 B 错误。 C、甲为 CO,碳元素的化合价为+2 价,丁为 C2 单质,碳元素化合价为零,故 C 错误。 D、乙为 NO,含氮元素和氧元素,丙为 NO2 ,含氮元素和氧元素,所含元素种类相同,故 D 正确。 14、氨碱法生产纯碱的反应原理之一是 2NaHCO3 △ Na2CO3 + H2O + CO2↑,某同学从该化学方程式中得出以下 信息:①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都没有发生变化;②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没有发生变化;③反应前后原子 总数、分子总数都没有变化;④反应的速度比较慢;⑤碳酸氢钠受热能分解。其中正确的信息是( ) ①④⑤ B.②③④ C. ③④⑤ D.①②⑤ 【答案】D 【解析】该反应是分解反应,反应前后化合价没有发生改变,故①正确;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 元素的种类、原子的数目没有改变,而分子的数目发生了变化,故②正确,③不正确;根据化学方程式不 能判断反应速率,故④不正确;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碳酸氢钠受热能分解,故⑤正确。 故选 D。 15、化学方程式_____+3CO 2Fe+3CO2 中,所缺物质的化学式为( ) A.FeO B.Fe2O3 C.Fe3O4 D.FeCO3 【答案】B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判断该物质的化学式为 Fe2O3。故选 B。 16、以下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有关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中丙与丁的分子个数比为 4:1 B.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C.该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发生改变 D.该反应没有单质生成 【答案】A 【解析】由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氟气与水反应生成了氟化氢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是:2F2+2H2O=4HF+O2; A、由上述方程式可知,该反应中丙与丁的分子个数比为 4:1,故 A 正确; B、该反应的生成物是两种化合物,不属于化合反应,故 B 错误; C、由微粒的变化可知,该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没有发生改变,故 C 错误; D、由上述方程式可知,该反应有单质氧气生成,故 D 错误。 故选 A。 17、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探索化学世界的奥秘。 质量守恒定律是帮助我们学习的认识化学反应实质的重要理论。 ①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蜡烛燃烧后质量减小,说明质量守恒定律不是普遍规律 B.每 32gS 和 32gO2 完全反应后,生成 64gSO2 C.在化学反应 aA+bB=cC+dD 中一定有:a+b=c+d ②有机化合物 R 与足量氧气置于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生成 CO2 和 H2O,实验测得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R O2 CO2 H2O 反应前质量/g 46 128 0 0 反应后质量/g 0 32 x 54 则 x= ,已知参加反应的物质 R 与氧气的分子个数之比为 1:3,则 R 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 【答案】(3)①B; ②88;46。 【解析】 (3)①A、蜡烛燃烧是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了化学反应,所以遵守质量守恒定律;错误; B、由化学方程式 S+O2 SO2 及其质量关系可知, 32 32 64 硫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硫,硫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每 32g 硫和 32g 氧气反应生成 64g 二氧 化硫;正确; C、参加反应的 AB 的质量总和一定等于生成的 CD 的质量总和,但化学计量数 a 与 b 之和不一定等于 c 与 d 之和;错误;故选 B; ②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以知道 x=46+128﹣32﹣54=88; 设 R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x,x:32×3=46:(128﹣32);x=46;故填:88;46 18、汽车尾气排放的有毒气体可在“催化转化器”中转化为无污染的气体。下图为微观反应示意图,请回 答: (1)该微观反应过程中出现了_______种氧化物; (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3)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均________(选填“减少”、“不变”或“增加”)。 【答案】(1). 3(或三);(2).2NO+2CO 2CO2+N2;(3).不变 【解析】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O+2CO 2CO2+N2;从四种物质的化学式 可知:NO、CO、CO2 三种物质都属于氧化物;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 都不变。 如何正确的书写化学方程式 1、有气体参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不可能出现的符号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A、化学方程式中,+表示和,在有气体参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可能出现,故选项错误; B、化学方程式中,=表示生成,在有气体参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可能出现,故选项错误; C、化学方程式中,△表示反应条件加热,在有气体参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可能出现,故选项错误; D、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反应物中有气体,则即使有气体生成,气体生成物的后面也不需要标注↑,故有气 体参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不可能出现↑,故选项正确。 故选 D。 2、下列有关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和步骤,其中叙述错误的是( ) A.必须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B.一定要注明反应条件 C.不用注明生成物的颜色 D.在方程式配平的过程中,可以改动物质的化学式,这样可以使配平容易些 【答案】D 【解析】A、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必须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故选项说法正确; B、若反应有反应条件,则一定要注明反应条件,故选项说法正确; C、书写化学方程式时,不用注明生成物的颜色,故选项说法正确; D、在方程式配平的过程中,不能改动物质的化学式,否则违背了客观事实,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 D。 3、实验室用氯酸钾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2KClO3 2KCl+3O2↑,该反应属于( )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答案】B 【解析】2KClO3 2KCl+3O2↑属于分解反应。故选 B。 4、下列反应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 A.2Na+2H2O═2NaOH+H2↑ B.Fe2(SO4)3+Fe=3FeSO4 C.CaCO3 CaO+CO2↑ D.2NaCl+2H2O 2NaOH+Cl2↑+H2↑ 【答案】B 【解析】A、2Na+2H2O═2NaOH+H2↑,该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 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故选项错误; B、Fe2(SO4)3+Fe=3FeSO4,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正确; C、CaCO3 CaO+CO2↑,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错误; D、2NaCl+2H2O 2NaOH+Cl2↑+H2↑,该反应的生成物是三种,不符合“多变一”的特征,不属于化合 反应,故选项错误。 故选 B。 5、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3Fe+2O2 Fe3O4 B.Fe+O2 FeO2 C.Fe+O2 Fe3O4 D.4Fe+3O2 2Fe2O3 【答案】A 【解析】在点燃的条件下,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化学方程式为 3Fe+2O2 Fe3O4。 故选 A。 6、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完全正确的是( ) A.C+CO2 2CO B.CO+Fe2O3 2Fe+CO2 C.Ca(OH)2+HCl=CaCl+H2O D.2KMnO4 K2MnO4+MnO2+O2 【答案】A 【解析】B 中没有配平,C 中化学式写错,CaCl 应该写为 CaCl2;D 中氧气后面没有气体产生符号。故选 A。 7、在书写下列两个化学方程式时,违背了什么原则: (1)Al+O 2 Al 2O3 违背了 原则。 (2)Fe+O 2 FeO 2 违背了 原则。 【答案】(1)质量守恒;(2)客观事实。 【解析】化学反应是客观存在的,化学方程式反映了化学反应的客观事实,所以书写化学方程式要注意的 两个原则:一是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绝不能凭空臆想、臆造事实上不存在的物质和化学反应;二是要 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等号两边各原子的种类与数目必须相等。 (1)该化学方程式没有配平,违背了质量守恒定律。 (2)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该化学方程式四氧化三铁的化学式书写错误,违背了客观事实。 8、水在通电条件下会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答案】2H2O 2H2↑+O2↑。 【解析】水在通电条件下会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 2H2↑+O2↑。 9、某学生写了以下化学方程式: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将有错误的化学方程式序号,填入相应的横线上: (1)化学式写错的是 。 (2)未配平的是 。 (3)“↑”或“↓”符号使用不当的是 。 (4)反应条件写错或漏写的是 。 【答案】(1)④⑥;(2)①②;(3)③⑤⑥;(4)①⑤⑥ 【提升篇】 10、氯酸钾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2KClO3 2KCl+O2↑ B.2KClO3 2KCl+3O2 C.2KClO3 2KCl+3O2↑ D.2KClO3 2KCl+3O2↑ 【答案】D 【解析】A、该化学方程式配平错误,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应为 2KClO3 2KCl+3O2↑; B、该化学方程式氧气后面没有标注↑,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应为 2KClO3 2KCl+3O2↑; C、该化学方程式缺少反应条件,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应为:2KClO3 2KCl+3O2↑; D、该化学方程式书写完全正确。 故选 D。 11、甲醇(俗名工业酒精)是一种“绿色能源”。甲醇完全燃烧的反应可表示为:2CH4O+xO2 2CO2+4H2O, 其中 x 的数值和 O2 中氧元素的化合价分别是( ) A.3,-2 B.3,0 C.6,-2 D.4,0 【答案】B 【解析】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生成物中 O:8,生成物中 2+2x,故 X=3; 氧气是单质,单质元素的化合价为 0。故选 B。 12、下列反应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 A.2Na+2H2O═2NaOH+H2↑ B.Fe2(SO4)3+Fe=3FeSO4 C.CaCO3 CaO+CO2↑ D.2NaCl+2H2O 2NaOH+Cl2↑+H2↑ 【答案】B 【解析】A、2Na+2H2O═2NaOH+H2↑,该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 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故选项错误; B、Fe2(SO4)3+Fe=3FeSO4,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正确; C、CaCO3 CaO+CO2↑,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错误; D、2NaCl+2H2O 2NaOH+Cl2↑+H2↑,该反应的生成物是三种,不符合“多变一”的特征,不属于化合 反应,故选项错误。 故选 B。 13、若图中的不同的球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原子的不同组合可以构成不同的分子。能用下图示意的化学 反应是( ) A.2H2O2 2MnO 2H2O+O2↑ B.2HgO 加热 2Hg+O2↑ C.2CO+O2 点燃 2CO2 D.2C2H2+5O2 点燃 4CO2+2H2O 【答案】A 【解析】根据图示可知,反应物为一种排除选项 CD,因为二者的反应物为两种;反应的 1 个分子由四个原子 构成,排除 B,故选择 A。 14、化学方程式是重要的化学用语。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2KMnO4 K2MnO4+MnO2+O2↑ B.Mg+O2═MgO2 C.Cu+FeSO4═CuSO4+Fe D.Na2CO3+HCl═NaCl+H2O+CO2↑ 【答案】A 【解析】A、该化学方程式书写完全正确; B、该化学方程式中缺少反应条件,氧化镁的化学式书写错误,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应为 2Mg+O2 2MgO,故 选项错误; C、铜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弱,不能与硫酸亚铁发生置换反应,故选项错误; D、该化学方程式没有配平,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应为 Na2CO3+2HCl═2NaCl+H2O+CO2↑,故选项错误;故选 A。 15、在化学方程式 aC2H6+bO2 点燃 mCO2+nH2O 中,各化学计量数之间的关系,正确的是 ( ) A、2m=a B、3n=2a C、3m=2n D、2b=2m+n 【答案】C 【解析】化学反应前后,各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各原子在反应前后的关系如下: C 原子:2a=m; H 原子:6a=2n,即 3a=n;故 B 正确; O 原子:2b=2m+n。由 3a=n 和 2a=m 可推出:3m=2n,故 C 正确; 故选 C。 16、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磷与氧气反应 (2)、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________; 【答案】(1)、4P+5O2 2P2O5 ; (2)、C+O2 CO2; 【解析】(1)、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P+5O2 2P2O5 ; (2)、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C+O2 CO2; 17、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 ; (2)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 (3)硫化氢(H2S)气体和二氧化硫气体混合生成硫和水: 。 【答案】(1)2Mg+O2 2MgO;(2)2KMnO4 K2MnO4+MnO2+O2↑; (3)2H2S+SO2=3S+2H2O; 【解析】(1)镁条在空气中在点燃条件下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Mg+O2 2MgO; (2)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KMnO4 K2MnO4+MnO2+O2↑; (3)硫化氢(H2S)气体和二氧化硫气体混合生成硫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S+SO2=3S+2H2O; 18、完成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电解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硫在空气中的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高锰酸钾制氧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水生成的分解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水生成的化合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2 2 22 2H O H O    通电 ; (2) 2 2S O SO  点燃 ; (3) 4 2 4 2 22KMnO K MnO MnO O      ; (4) 2 2 2 2 22 2 MnO H O H O O   ; (5) 2 2 22 2H O H O  点燃 . 【解析】 (1)反应物是水,生成物是氧气和氢气,反应条件是通电,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 2 22 2H O H O    通电 ; (2)反应物是硫和氧气,生成物是二氧化硫,反应条件是点燃,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 2S O SO  点燃 ; (3)反应物是高锰酸钾,生成物是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条件是加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 2 4 2 22KMnO K MnO MnO O      ; (4)反应物是过氧化氢,生成物是水和氧气,反应条件是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 2 2 2 22 2 MnO H O H O O   ; (5)反应物是氧气和氢气,生成物是水,反应条件是点燃,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 2 22 2H O H O  点燃 。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1、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依据是( ) A.化学方程式表示了一种化学反应的过程 B.化学方程式表示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C.化学方程式表示了反应前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关系 D.化学方程式中,各反应物质量比等于各生成物质量比 【答案】C 【解析】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理论依据是化学方程式的量的意义(质量比、粒子数目比)。 2、镁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这个反应中,镁、氧气、氧化镁的质量比是( ) A.24∶32∶56 B.24∶32∶40 C.48∶32∶80 D.18∶32∶64 【答案】C 【解析】2Mg+O2=====点燃2MgO,m(Mg)∶m(O2)∶m(MgO)=(24×2) ∶(32×1)∶(40×2)=48∶32∶80。 3、a 克木炭在 b 克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 ) A.大于(a+b)克 B.小于(a+b)克 C.等于(a+b)克 D.小于或等于(a+b)克 【答案】D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当 a 克木炭和 b 克氧气恰好反应时,则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a+b)克;当 a 克木炭或 b 克氧气有剩余时,则 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小于(a+b)克。 故选 D。 3、用 2g 氢气和 18g 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充分反应,可制得水的质量为( ) A.20g B.18g C.16g D.9g 【答案】B 【解析】因为氢气与氧气的相对质量比为 4:32=2:16,所以氧气过量,水的质量=2g+16g=18g,故选 B。 4、在 A+2B=3C+2D 的反应中,32gA 和适量的 B 恰好完全反应生成 36gC 和 100gD,若 A 的化学式量为 16,则 B 的化学式量是( ) A.26 B.36 C.52 D.104 【答案】A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方程式 A+2B=3C+2D 可知,在此反应中参加 B 的质量为:36g+100g﹣ 32g=104g。 设 B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x A+2B=3C+2D 16 2x 32g 104g 解得:x=26 由上述计算可知,A 正确 故选 A。 5、 在常温下完全电解 90mL 的水,正极与负极产生的气体的体积比为 ,产生氧气的质量为 克(设常温下水的密度为 1g/cm3)。 【答案】(3)1:2;80 【解析】(3)电解水实验中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中产生的气体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与负极相连的 试管产生的气体可以燃烧,其体积比约为 1:2; 90mL 的水合 90g 设得到氧气的质量为 y 2H 2 O 2H 2 ↑+O 2 ↑ 36 32 90g y y=80g 6、计算 12g 碳在足量的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 (1)已知碳的质量是 12g,需要求 的质量。 (2)根据碳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计算已知量(碳)与未知量(二氧化碳)的质量比 。 (3)按照解题步骤,计算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 7、实验室中用石灰石(主要成分是 CaCO3)与稀盐酸制 CO2,发生的反应为:CaCO3+2HCl===CaCl2+H2O+CO2↑ 请你计算,50 g CaCO3 与足量的稀盐酸完全反应,理论上可制得 CO2 多少克? 解:设理论上可制得 CO2 的质量为 x。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44 50 g x 100 44 =50 g x x=44×50 g 100 =22 g 答:理论上可制得 CO2 22 g。 【提升篇】 8、相同质量的下列物质在氧气中完全燃烧消耗氧气最多的是( ) A.P B.H2 C.S D.C 【答案】B 【解析】根据所该物质写出这 4 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按 O2 的化学计量数为 1 进行配平;计算每种物质与 O2 的质量比,然后比较得出答案。 4/5P+5O2 2/5P2O5、2H2+O2 2H2O、S+O2 SO2 、C+O2 2CO2 消耗 32 份质量的 O2 所需 4 种物质的相对质量分别为:24.8、4、32、12,所以相同质量的这 4 种物质消耗 O2 最多的是 H2。 故选:B 9、己知 A+3B=2C+3D 中,已知 2.3gA 跟 4.8gB 恰好完全反应生成 4.4gC.又知 D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18,则 A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A.23 B.46 C.92 D.96 【答案】B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得,生成的 D 的质量为 2.3g+4.8g﹣4.4g=2.7g 设 A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x A+3B=2C+3D x 54 2.3g 2.7g = x=46 故选 B。 10、将 A,B,C 三种物质各 16 克混合加热,充分反应后混合物中有 12 克 A,27 克 C 和一定质量的 D,已知 B 完 全反应.若 A,B,C,D 的式量分别为 16,32,44,18,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 ) A.2A + B == C + 2D B.A + 2B == C + 2D C.2A + B == 2C + D D.A + B == C + D 【答案】B 【解析】根据题目,A 参与反映的质量是 16-12=4,B 完全反应,也就是 16 克全反应了 C 是增重,所以可以判断 它上 A 和 B 的反应生成物,也就是 4 克 A 和 16 克 B 反应生成 27-16=11 克 C 还或许产生了 D 或者 D 参与反应 (但是这不影响解题),先不管 D 列出 A+B--C 设 ABC 前面的系数分别为 x,y,z. 根据质量守恒 A:B:C=x*16:y*32:z*44=4:16:11 前半部分可以划简,提出 4,就边成 4x:8y:11z=4:16:11 现在就可以很明显的看出 xyz 的最简整数比是 x:y:z=1:2:1 就是说,要一分 A 加上两分 B 反应才会产生 1 分 D.符合题目的就只有 B 选项. 故选 B 11、用 1000t 含有氧化铁 80%的赤铁矿石,理论上可以炼出含铁 97%的生铁的质量约是( ) A.560t B.571t C.577t D.583t 【答案】c 【解析】设理论上可炼出含铁 97%的生铁质量为 x Fe2O3+3CO 2Fe+3CO2 160 112 1000t×80% 97%x x≈577t 故选 C。 12、高温煅烧含杂质 10%的石灰石(主要成分为 CaCO3)100 吨,可得生石灰( CaO)多少吨? 解:设可得生石灰质量为 x 答:可得生石灰 50.4 吨。 13、饲养观赏鱼,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增进人们对生活的热爱。空运观赏鱼,必须密封。为了解决鱼的吸 氧问题,可在水中加入过氧化钙(化学式:CaO2)。过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和氧气。 (1)写出过氧化钙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 (2)一养鱼爱好者欲测定所用的过氧化钙样品中过氧化钙的质量分数,做如下实验:称取样品 2.0g,加入 到足量的水中,生成了 224mL 氧气(氧气的密度为 1.43g/L)。试计算所用样品中过氧化钙的质量分数。 【解析】(1) (2)224mL 氧气的质量= 金刚石、石墨和 C60 1、下列选项中的两种物质,组成元素种类不相同的是( ) A.金刚石、石墨 B.水、双氧水 C.氧气、臭氧 D.冰、干冰 【答案】D 【解析】冰是氢氧元素组成;干冰是二氧化碳由碳氧元素组成,故选 D。 2、金刚石、石墨和 C60 的化学性质香色,物理性质却又很大差异,其主要原因是( ) A.构成它们的原子大小不同 B.构成它们的原子数目不同 C.金刚石、石墨和 C60 里由不同种原子构成 D.金刚石、石墨和 C60 里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答案】D 【解析】金刚石、石墨、C60 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它们的性质上存在很大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排列方 式不同。 故选 D。 3、下列关于碳单质用途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金刚石用作钻探机的钻头 B.用活性炭吸附毒气 C.用碳粉和铅可制成铅笔芯 D.用石墨做干电池的电极 【答案】C 【解析】A、金刚石的硬度大,可以用作钻探机的钻头,正确。 B、焦炭具有还原性,可以用焦炭冶炼金属,正确。 C、用碳粉和泥土可制成铅笔芯,不正确。 D、石墨易导电,可以用石墨做干电池的电极,正确。 故选 C。 4、关于金刚石、石墨、C60 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都属于碳单质 B.都由碳原子构成 C.都具有导电性 D.完全燃烧产物不同 【答案】 【解析】A.金刚石、石墨和 C60 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纯净物,都属于单质,故选项说法正确; B.金刚石、石墨由碳原子直接构成,C60 一种由分子(每个分子由 60 个碳原子构成)构成,故不正确; C.金刚石没有导电性,故不正确; D.因为它们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在氧气中充分燃烧时都生成二氧化碳,故不正确; 故选 A。 5、石墨可以作高温电炉的电极,是因为( ) A.能燃烧 B.能传热 C.很软 D.耐高温能导电 【答案】D 6、下列有关碳单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 B.石墨和 C60 是由不同种原子构成 C.金刚石和石墨的化学性质相似 D.活性炭包可放在冰箱中除异味 【答案】B 【解析】A、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故说法正确; B、石墨和 C60 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物质,故说法错误; C、金刚石、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化学性质相似,故说法正确; D、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放在冰箱中除异味,故说法正确。 故选 B。 7、下列关于碳单质用途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金刚石不仅能刻划玻璃,还能装在钻头上钻凿坚硬的岩层 B.干电池里的碳棒是石墨制成的 C.防毒面具用活性炭吸收有毒气体 D.制糖工业用炭黑来吸附有色物质 【答案】D 【解析】A、金刚石的硬度大,金刚石不仅能刻划玻璃,还能装在钻头上钻凿坚硬的岩层;正确; B、由于石墨能够导电,干电池里的电极是石墨制成的;正确; C、由于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结构而具有吸附性,所以防毒面具用活性炭吸收有毒气体;正确; D、由于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结构而具有吸附性,所以制糖工业的脱色剂一般用活性炭,不用炭黑(炭黑较 为细腻,容易进入糖中,很难分离,炭黑一般用于加工墨汁等);错误。 故选 D。 8、下列各物质的用途是利用了该物质的什么性质 (1)石墨常用于电池的电极,是因为___; (2)活性炭可用于防毒面具的滤毒罐里,是因为___; (3)金刚石可以作钻探机钻头,是因为__; (4)木炭可以除去房间里的臭味,是因为__; (5)石墨常用于制造铅笔芯,是因为______。 【答案】 (1)导电性;(2)吸附性;(3)硬度大;(4)吸附性;(5)深灰色,质软。 9、2017 年 4 月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提出了一种独特的锂﹣氮电池(LI﹣N2),结构示意图见左图,该电池 由锂箔作负极,多孔碳布作正极,玻璃纤维作隔板,可以直接利用空气中的氮气,锂﹣氮电池的反应方程 式:6Li+N2=2Li3N.请回答: (5)碳布作为锂﹣氮电池的电极,是利用了碳单质的 (填一种物理性质即可)。 【答案】(5)导电性。 【解析】(5)碳布作为锂﹣氮电池的电极,是利用了碳单质的导电性;故填:导电性。 【提升篇】 10、互为同素异形体的一组物质是( ) A.金刚石和石墨 B.氧气和液氧 C.冰和干冰 D.水和双氧水 【答案】A 【解析】A、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且都是单质,则互为同素异形体,符合题意; B、氧气和液氧是由氧元素组成的一种物质,只是状态不同,不符合题意; C、冰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干冰是由碳、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符合题意; D、水和双氧水的组成相同,都是氢、氧元素组成,但二者都是化合物,则不互为同素异形体,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1、下列关于金刚石和石墨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它们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B.它们都是电的良导体 C.金刚石质硬、石墨质软 D.它们里面的碳原子排列的方式不同 【答案】B 【解析】A、金刚石、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故 A 说法正确; B、金刚石不能够导电,故 B 说法错误; C、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石墨是自然界中最软的物质之一,故 C 说法正确; D、金刚石、石墨里面的碳原子排列的方式,其物理性质有很大的差异,故 D 说法正确。 故选:B。 12、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可能是下列物质中的( ) A.混合物 B.单质 C.化合物 D.纯净物 【答案】C 【解析】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故同种元素不可能组成化合物。 13、下列关于金刚石、石墨和 C60 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它们是同一种物质 B.它们中碳原子的排列方式相同 C.它们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D.它们的物理性质相同 【答案】C 【解析】A、金刚石、石墨和 C60 是同种元素组成的三种不同的物质,故 A 说法错误; B、金刚石、石墨和 C60 结构中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故 B 说法错误; C、金刚石、石墨和 C60 是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故 C 说法正确; D、由于金刚石、石墨和 C60 结构中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它们的物理性质差别很大,故 D 说法错误。 故选 C。 14、 下列关于碳单质的用途及原因分析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用途 原因分析 A 石墨可用作电极 石墨可导电 B 金刚石可用来刻画玻璃 金刚石硬度很大 C 活性炭可用于消毒面具 活性炭具有吸附性 D 焦炭用于冶金工业 碳具有氧化性 A.A B.B C.C D.D 【答案】A 【解析】A.石墨具有导电性,可以用石墨来制电极,故正确; B.金刚石是自然界中硬度最大的矿物,所以可用金刚石来刻画玻璃,故正确; C.活性炭具有很强的吸附性,可用来吸附有毒气体,故正确; D.碳具有还原性,故可用焦炭来冶炼金属,故错误。 故选 D。 15、纳米材料被誉为 21 世纪最有前途的新型材料,其中纳米碳管是一种由碳原子构成的直径为几个纳米(1 纳米=10-9 米)的空心管,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纳米碳管是一种新型的化合物 B.纳米碳管如果完全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 C.纳米碳管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D.纳米碳管属于纯净物 【答案】A 【解析】A、纳米碳管是一种由碳原子构成的,所以属于单质不是化合物,故 A 说法错误; B、纳米碳管是由碳元素组成,碳完全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故 B 说法正确; C、纳米碳管是由碳元素组成,碳的化学性质很稳定,所以纳米碳管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故 C 说法正确; D、纳米碳管是一种由碳原子构成的,所以属于单质,属于纯净物,故 D 说法正确。 故选 A。 16、下列关于碳单质用途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①干电池里的碳棒是石墨制成的 ②电冰箱的除味剂是活性炭 ③防毒面具用焦炭吸收有毒气体 ④制糖 工业用炭黑来吸附有色物质 ⑤金刚石不仅能刻划玻璃,还能装在钻头上钻凿坚硬的岩层.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 D.④⑤ 【答案】C 【解析】①干电池里的碳棒是石墨制成的;正确; ②电冰箱的除味剂是活性炭;正确; ③防毒面具用活性炭吸附有毒气体,不是用焦炭;错误; ④制糖工业用活性炭来吸附有色物质,不是用炭黑;错误; ⑤金刚石的硬度很大,不仅能刻划玻璃,还能装在钻头上钻凿坚硬的岩层;正确。 故选:C。 17、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①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存在差异的原因________ . ②CO 和 CO2 的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________ . 【答案】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分子构成不同 【解析】①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存在差异的原因是二者的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故填:碳原子排列 方式不同; ②CO 和 CO2 的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二者的分子构成不同,故填:分子构成不同. 18、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在一氧化碳、金刚石、二氧化碳、石墨、氮气等物质 中,可 用 于 制 玻 璃 刀的 是________; 可用 作 气 体 肥料 的 是________;可用作干电池电极的是________;焊接金属 时可用作保护气的是________。 【答案】金刚石;二氧化碳;石墨;氮气 【解析】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用于制玻璃刀的是金刚石,金刚石是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可做玻 璃刀,刻划玻璃,切割大理石;可用作气体肥料的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增大二氧化 碳的浓度可以加快光合作用的进程;可用作干电池电极的是石墨,石墨具有导电性;焊接金属时可用作保 护气的是氮气,氮气常温下性质稳定。 故答案为:金刚石;二氧化碳;石墨;氮气 19、石墨烯是从石墨材料中剥离出来的只有一层原子厚度的物质(如下图)。图中每一个小球代表一个原子。 回答下列问题。 (1)石墨烯是由________元素组成的。 (2)石墨烯中每个原子都连接着________个原子。 【答案】(1)碳(或 C);(2)3 【解析】由题中信息知,石墨烯是从石墨材料中剥离出来的只有一层原子厚度的物质(如下图)。图中每一 个小球代表一个原子。回答下列问题。(1)石墨烯是由碳元素组成的。(2)石墨烯中每个原子都连接着 3 个原子。 (二) 【基础篇】 1、2002 年底江苏省考古专家对“泗水王陵”进行保护性挖掘,在考古的过程中发现在棺室外围 的土层中有厚厚的一层一千多年前的木炭,这表明木炭具有( ) A.可燃性 B.还原性 C.稳定性 D.吸附性 【答案】C 【解析】因为木炭在常温下具有稳定性. 2、木炭燃烧的产物是( ) A.一定是.CO B.一定是 CO2 C.可能是 CO,也可能是 CO2 D.一定是 CO 和 CO2 的混合物 【答案】C 【解析】木炭不充分燃烧时生成一氧化碳,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C。 3、在 2Fe2O3+3C高温===== 4Fe+3CO2↑反应中,还原剂是( ) A.C B.CO2 C.Fe2O3 D.Fe 【答案】C 【解析】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可知,氧化铁失去氧生成铁发 生了还原反应,是氧化剂;碳得到氧生成二氧化碳发生了氧化反应,是还原剂. 故答案为 C。 4、下列对一些事实的解释错误的是( ) 事实 解释 A 书写档案规定必须使用碳素墨水 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稳定 B 石墨能够做电池的电极材料 石墨能够导电 C 焦炭可以把铁从它的氧化物矿石里还原出来 焦炭具有氧化性 D 制糖工业中用活性炭来脱色以制白糖 活性炭具有吸附性 【答案】C 【解析】A、使用碳素墨水书写档案,字迹长时间不会变化,是因为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稳定,故 A 正确; B、石墨能够导电,所以能够做电池的电极材料,故 B 正确; C、焦炭具有还原性,所以可用焦炭把铁从它的氧化物矿石里还原出来,故 C 错误; D、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够吸附有色素,所以制糖工业中可用活性炭来脱色以制白糖,故 D 正确; 故选:C. 5、如图为干电池的结构示意图,请利用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干电池中含有较多的碳粉和石墨,依据碳元素组成的物质回答下列问题: 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填序号)。 A.石墨具有导电性 B.碳纳米管是化合物 C.金刚石与 C60 中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②冬天用木炭烤火容易产生 (填化学式)使人中毒。 【答案】(1)①B;②CO; 【解析】 (1)①A、用碳棒做电极主要利用了石墨的导电性,故正确; B、碳纳米管是一种元素组成的单质,故错误; C、金刚石与 C60 中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故正确; 6、金刚石、石墨和 C60 都是由________元素组成的单质.写出 C60 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 。 【答案】碳;C60+60O2 60CO2 【解析】金刚石、石墨、C60 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C60 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化学方程 式为:C60+60O2 60CO2,故答案为:碳元素,C60+60O2 60CO2。 7、煤炉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燃具。煤的主要成分是单质碳。当我们打开炉门,氧气充足时,煤燃烧主 要生成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当我们关小炉门,氧气不充足时,煤 燃烧主要生成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答案】CO2;C+O2===CO2;CO;2C+O2===2CO。 【提升篇】 8、石墨烯是一种革命性材料,具有优异的光学、电学和力学特性。下图为金刚石、石墨和石墨烯的结构模 型图,图中小球代表碳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石墨烯是一种新型化合物 ②三种物质分别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的产物相同 ③金刚石和石墨烯是组成相同但结构不同的两种物质 ④石墨烯有超强的导电性和导热性,说明石墨烯的化学性质和金属相似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①由结构模型图看出,石墨烯是一种单质,错误;②三种物质都是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分别在足 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的产物都是二氧化碳,正确;③金刚石和石墨烯是组成相同但结构不同的两种物质, 正确;④石墨烯有超强的导电性和导热性,说明石墨烯的物理性质和金属相似,错误。 故选 B。 9、北宋黄庭坚用墨书写的字如右图所示,这些字虽年久日深仍不变色,因为墨中的主要成分碳在常温下具 有( ) A.稳定性 B.可燃性 C.还原性 D.氧化性 【答案】A 【解析】用墨书写的字虽年久日深仍不变色,是因为墨中的主要成分碳在常温下具有稳定性. 故选 A 10、某黑色固体粉末放在试管中加强热后,发现有红色固体生成,同时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试管中的黑色粉末可能是( ) A.氧化铜 B.二氧化锰 C.木炭粉 D.氧化铜和木炭粉的混合物 【答案】D 【解析】A、氧化铜是黑色固体,加强热后不会有红色物质生成,也不会生成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 体,故选项错误. B、二氧化锰是黑色固体,加强热后不会有红色物质生成,也不会生成能使澄清的石灰 水变浑浊的气体,故选项错误. C、木炭粉在加强热下,没有红色物质生成,故选项错误. D、木炭粉和氧化铜均为黑色固体,加强热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有红色物质生成,同时生成的气体能 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故选项正确. 故选:D. 11、化学反应 C+H2O H2+CO 中的还原剂是( ) A.C B.H2O C.H2 D.CO 【答案】A 【解析】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失氧的是氧化剂,发生还原反应;得氧的是还原剂,发生氧化反应,在 C+H2O H2+CO 中,C 得氧被氧化是还原剂,水失氧被还原是氧化剂。 12、一定量的木炭和氧化铜固体混合物受热过程中,某变量 Y 随加热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右图,其中纵坐标 Y 表示( ) A.碳的质量 B.氧化铜的质量 C.二氧化碳的质量 D.固体中铜元素质量分数 【答案】D 【解析】A、氧化铜和碳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碳作为反应物,质量逐渐减小,A 不符合题意, B、氧化铜作为反应物,质量逐渐减小,B 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的质量应该从零开始不断增加,C 不符合题意; D、铜元素质量不变,固体质量逐渐减小,所以固体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加,然后不变,D 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3、同学们要做碳和氧化铜反应的实验,图(1)是课本上的装置,图(2)是同学们改进的装 置. 写出碳和氧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该反应中的还原剂是________;装置中澄清的石灰水的作用 是________;为了使氧化铜完全还原常加入过量的碳粉,由此猜测改进装置中气球的作用是________. 【答案】2CuO+C 2Cu+CO2↑;碳;检验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收集有毒的一氧化碳,防止造成空气污染。 【解析】碳还原氧化铜可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化学反应式时:2CuO+C 2Cu+CO2↑;此反应中,碳得到 了氧转化为了二氧化碳,体现了碳的还原性;澄清的石灰水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水, 所以澄清的石灰水是用来检验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的;过量的碳粉会与装置内的氧气、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 氧化碳,所以气球可以将有害的一氧化碳气体收集起来,避免造成空气的污染. 故答案为:2CuO+C 2Cu+CO2↑;碳;检验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收集有毒的一氧化碳,防止造成空气污染. 14、已知 A、B 为两种黑色粉末,D 为红色单质。A、B、C、D 四种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 请回答: (1)C 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2)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反应中被还原物质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CO2 (2)2CuO+C 2Cu+CO2↑;CuO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找题目的突破口。常见的黑色粉末有碳、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氧化铜等,红 色单质是铜。C 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所以 C 是二氧化碳,根据 A 与 B 反应生成 C 与 D 的现象,出现黑色 变红色,可知该反应为氧化铜变成铜,同时还生成了二氧化碳的反应,又因 A、B 是粉末,只能是炭粉与氧化铜 之间的反应,在反应中氧化铜失去氧被还原。 15、物质的性质决定着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的用途,木炭具有还原性,可用于冶炼金属,请根据如图回答 问题. (1)请写出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2)图中酒精灯加网罩的作用是________; (3)装置中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________; (4)该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 【答案】(1)C+2CuO 2Cu+CO2↑ (2)使酒精灯火焰集中,提高温度 (3)验证产生二氧化碳 (4)黑色固体逐渐变成红色,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解析】(1)在高温的条件下,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故填:C+2CuO 2Cu+CO2↑;(2) 酒精灯加灯罩能集中火焰,从而起到提高温度的作用;故填:使酒精灯火焰集中,提高温度;(3)二氧化 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常用来检验二氧化碳,装置中澄清石灰水是用来验证反应是否产生二氧化碳; 故填:验证产生 二氧化碳;(4)碳能与氧化铜在加热时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氧化铜是黑色粉末,铜粉 是红色固体,故能观察到黑色粉末变红的现象,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 水,故答:黑色固体逐渐变成红色,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16、如图是高温下用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图 (1)根据 B 中发生的现象,可以判断反应是否开始发生,则 B 中的试剂为(填名称)________; (2)a 处排出的气体中,除没有排尽的空气和未被完全吸收的带有水蒸气的二氧化碳外,还一定含有少量 的(填化学式)________气体;酒精灯上加罩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 (3)写出 A 中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下表实验数据,求出有________克氧化铜参加了反应. 称量对象 质量/g 试管 12 反应前试管、氧化铜和木炭粉 42 冷却后试管、氧化铜和木炭粉 37.6 【答案】 (1)澄清石灰水 (2)CO;使热量集中,温度更高 (3)C+2CuO 2Cu+CO2↑ (4)16 17、碳及其化合物与人类关系密切,在生活中应用广泛,请填写下列空格: (1)下列含碳元素的物质:①碳酸钠 ②甲烷 ③一氧化碳 ④碳酸,属于有机物的是 (填序号,下 同),汽车中含有的一种酸是 。 (2)木炭可以做燃料,它在空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 (3)倡导“低碳”生活,主要是为了减少 的排放量,请写出一例符合这一主题的做 法 。 【答案】(1)②;④; (2)C+O2 CO2; (3)CO2;骑自行车上学(及时关灯,尽量少开空调等)。 【解析】(1)甲烷是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碳酸属于酸,故填:②;④; (2)碳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 CO2.故答案为:C+O2 CO2; (3)“低碳”生活,主要是为了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例如:骑自行车上学(及时关灯,尽量少开空调等)。 故答案为:CO2;骑自行车上学(及时关灯,尽量少开空调等)。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最合适原料是( ) A.石灰石与浓盐酸 B.石灰石与稀盐酸 C.碳酸钠与稀盐酸 D.石灰石与稀硫酸 【答案】B 【解析】A、浓盐酸具有挥发性,会导致二氧化碳不纯,故选项错误; B、在常温下用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来制取二氧化碳,产生气体的速度适中,好收集.故选项正确; C、碳酸钠是白色粉末,与稀盐酸反应时速度太快,不利于收集二氧化碳气体,故选项错误; D、石灰石与稀硫酸反应时,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阻碍反应的进行,故选项错误; 故选:B. 2、实验室只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CO2 的原因是( ) A.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 B.CO2 能溶于水 C.CO2 密度比空气的大 D.CO2 能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的大 【答案】D 【解析】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并且能溶于水。 3、实验室制取气体选择收集方法时,下列气体性质不需考虑的是( ) A.密度 B.可燃性 C.溶解性 D.能否与水反应 【答案】B 【解析】实验室制取气体收集方法的选择一般考虑气体物理性质中的密度和溶解性,化学性质中看它是否 与水发生化学反应,无需考虑是否具有可燃性。 4、实验室里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CO2,依据的 CO2 性质是( ) A.密度 B.颜色 C.气味 D.熔点 【答案】A 【解析】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因此实验室里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CO2。 故选 A。 5、实验室制取 CO2 有以下步骤:①连接好装置;②向试管中小心地放入几小块石灰石;③向试管中注入适 量稀盐酸;④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⑤收集产生的气体;⑥用燃烧的木条检验集气瓶是否收集满 CO2,以上操 作按由先至后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④②③⑤⑥ C.①③②④⑤⑥ D.③①②④⑤⑥ 【答案】B 【解析】实验室制取 CO2 的步骤为:①连接好装置;④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向试管中小心地放入几小块石 灰石;③向试管中注入适量稀盐酸;⑤收集产生的气体;⑥用燃烧的木条检验集气瓶是否收集满 CO2 , 所 以步骤为①④②③⑤⑥; 故答案为:B。 6、实验室制取干燥的 CO2 气体,不会用到的装置是( ) A B C D 【答案】A 【解析】A、制取二氧化碳要用固体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可知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固液不加 热型,A 是固固加热型,错误; B、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所以可用浓硫酸来对二氧化碳气体进行干燥,正确; C、制取二氧化碳要用固体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可知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固液不加热型,即 C,正确; D、因为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能溶于水,可选 D 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故选 A。 7、下列有关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不合理的是( ) A.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也能与水反应,不可用排水法收集 B.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C.在发生装置中加入块状石灰石和稀硫酸 D.此反应在常温下即可迅速发生,故该气体发生装置不需要加热 【答案】C 【解析】A.排水法适宜收集难溶于水的气体,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也能与水反应,不可用排水法收集,A不 符合题意; B. 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B不符合题意; C. 在发生装置中加入块状石灰石和稀硫酸,因生成微溶于水的硫酸钙会使反应自动停止,C符合题意; D. 此反应在常温下即可迅速发生,故该气体发生装置不需要加热,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8、利用下列装置进行实验室气体制取,有关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 A.装置 A 可用于加热固体制气体 B.装置 B 可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C.装置 C 只能用于收集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 D.装置 D 用于排空气法收集氢气时,气体进入的导气管口是______ 【答案】 (1). A (2). b 【解析】A、装置 A 可用于加热固体制气体正确,正确;B、装置 B 不能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也不可以 控制反应的速率,只能随时向反应容器中添加试剂,错误;C、装置 C 只能用于收集难溶于水或不易溶于水 的气体,错误。故选 A。 D、装置 D 用于排空气法收集氢气时,气体进入的导气管口是 b,因为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 9、工业上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是________ ,方程式是________ 。 【答案】高温分解石灰石;CaCO3 CaO+CO2↑ 【解析】工业上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是石灰石高温下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 CaO+CO2↑. 故答案为:高温分解石灰石;CaCO3 CaO+CO2↑. 10、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标有①的仪器名称__________。 (2)实验室用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 _ __ _(填字母),装入药品前应进 行的操作是__ __ __ _ __ __ __。若要收集干燥的二氧化碳,需将发生装置与装置 E 和装置___ ___(填 字母) 相连,其中装置 E 内的试剂是___________,气体应从导管_____(填“a”或“b”)端通入。 【答案】(1)集气瓶. (2)A;装置气密性检测. E; 浓硫酸,a. 【解析】 (1)图中标有①的仪器名称是集气瓶。 (2)实验室用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是固体和液体常温下反应制取气体,所以发生装置是 A.装 入药品前应进行的操作是 装置气密性检测。若要收集干燥的二氧化碳,由于要制备的是干燥的气体,所以 要用浓硫酸除去水蒸气,然后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所以需将发生装置与装置 E 和装置 D(填字母)相连, 其中装置 E 内的试剂是 浓硫酸,气体应从导管 a 端通入(洗气瓶应该长进短出)。 【提升篇】 11、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实验基本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送入药品 B. 存放二氧化碳 C. 检验二氧化碳 D. 验满二氧化碳 【答案】B 【解析】A、向试管中装大理石时,先将试管横放,用镊子把大理石放在试管口,再慢慢将试管竖立起来, A 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集气瓶应正放,B 符合题意; C、检验二氧化碳应用澄清的石灰水,C 不符合题意; D、验满二氧化碳时,应将燃着木条伸到集气瓶口,D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2、甲、乙两同学在实验室制取 CO2 和 O2 时,无论选择什么药品,他们都能选用的装置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A、制取二氧化碳要用固体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可知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固液不加 热型,即 A,但是若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则用固固加热型,所以错误。 B、制取二氧化碳要用固体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可知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固液不加热型,所 以错误。 C、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故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正确。 D、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故不可以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所以错误。 故选 C 13、【2018 浙江省湖州】如图所示的装置有很多用途,下列使用方法不正确的是( ) A.排水法收集氧气时,由 a 口进气 B.排空气法收集氢气时,由 b 口进气 C.排水法收集氢气时,由 b 口进气 D.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时,由 a 口进气 【答案】A 【解析】A、排水法收集氧气时,由 b 口进气,由 a 口排出水,故方法不正确; B、氢气密度比空气小,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即空气要从下端被排出,所以氢气必须从 b 端进入,使空 气从下方排出,故方法正确; C、排水法收集氢气时,由 b 口进气,由 a 口排出水,故方法正确; D、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即空气要从上端被排出,所以二氧化碳必须从 a 端进 入,使空气从上方排出,故方法正确;。 故选 A。 14、某气体既能用排水法收集又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该气体具备的性质是( ) A.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B.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 C.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 D.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答案】B 【解析】不溶解于水或不易溶解于水,且不能与水反应的气体能用排水法收集,密度比空气大的且不与空 气中的成分反应的气体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A、比空气小,易溶于水的气体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但不能用排水法收集,所以错误. B、比空气重,难溶于水的气体,既能用排水法,又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所以正确. C、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的气体,只能用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所以错误. D、比空气轻,难溶于水的气体,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也能用排水法收集,所以错误. 故选 B. 15、某兴趣小组利用下图装置对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探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B 处现象说明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B.C 处溶液变浑浊,是因为生成了不溶于水的碳酸钙 C.D 处的实验现象是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 D.D 处现象说明二氧化碳不可燃,不助燃,密度比空气大 【答案】A 【解析】A、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但是不能说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变红 色,A 符合题意; B、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会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所以 C 出溶液变浑浊,B 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具有助燃性,所以 D 处的实验现象是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 C 不符合题意; D、通过分析可知,D 处现象说明二氧化碳不可燃,不助燃,密度比空气大,D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6、实验室制取 CO2 的有关操作如下图,不正确的是( ) A. 检查气密性 B. 制气 C. 收集 D. 验满 【答案】B 【解析】 A、检查装置气密性时,拉动注射器时,如果长颈漏斗末端产生气泡,说明装置不漏气,反之则漏气,该选 项正确; B、实验室不能用稀硫酸和大理石制取 CO2,因为产物 CaSO4 是微溶物,会附着在大理石表面,阻止了反应的 进一步进行,该选项不正确; C、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进气导管应该接近集气瓶底部,该选项正确; D、因为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可以用燃烧的木条验满,该选项正确。 故选 B。 17、以下是实验室制取、收集、干燥、存放气体的装置图,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室用双氧水制取氧气,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均可使用装置② B.实验室收集氧气和二氧化碳均可使用装置③,气体从导管 b 进入 C.实验室干燥氧气和二氧化碳均可使用装置④,气体从导管 a 进入 D.实验室收集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均可如图⑤临时存放 【答案】B 【解析】A. 装置②是固液常温反应制取气体的装置,实验室用双氧水制取氧气,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 氧化碳均可使用装置②,正确;B. 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密度都比空气的密度大,均可使用装置③,气体从导 管 a 进入占据下方空间,空气则被赶到上方空间而从 b 排出,错误;C.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能干燥不与其 反应的气体,装置④是洗气装置,导气管是长进短出,实验室干燥氧气和二氧化碳均可使用装置④,气体 从导管 a 进入,正确;D. 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对于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集气瓶正放, 实验室收集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均可如图⑤临时存放,正确。 故选 B。 18、实验室常用块状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 CO2 气体。 (1)写出实验室制取 CO2 的化学方裎式: 。 (2)若用右图所示装置(固定装置省略)制 CO2:连接好装置后,需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具体操作方法是: 先 (填字母,下同),后 若导管口有气泡,放手后导管内上升一段稳定的水柱,则气密性良好。 A.用手捂住试管 B.将导管一端浸入水中 (3)实验窒收集 CO2 可用的方法是 (填字母)。 A.排水法 B.向下排空气法 C.向上排空气法 (4)实验室常用澄清石灰水检验 CO2,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答案】(1)CaCO3+2HCl=CaCl2+H2O+CO2↑; (2)B;A; (3)C; (4)CO2+Ca(OH)2=CaCO3↓+H2O; 【解析】(1)实验室常用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同时生成氯化钙、水,反应的化学 方程式是:CaCO3+2HCl=CaCl2+H2O+CO2↑;故填:CaCO3+2HCl=CaCl2+H2O+CO2↑; (2)在连接好装置后,将导管一端伸入水中,用手捂住试管,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且松手后导管内形成 一段水柱,则气密性良好;故填:B;A; (3)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能溶于水,所以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填:C; (4)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用澄清的石灰水,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 式为:CO2+Ca(OH)2═CaCO3↓+H2O.故填:CO2+Ca(OH)2=CaCO3↓+H2O; 19、小明同学在实验操作考核中,要完成的题目是“二氧化碳的制取、收集和验满”。 (1)上面是实验桌上摆放好的该实验所需的用品,小明同学发现其中缺少了一种实验仪器和一种药品,请 你写出所缺仪器的名称________;所缺药品是________; (2)写出制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3)下图是小明同学实验时的主要主骤,这些步骤的正确顺序是(填字母标号,下同)________,其中操作 有误的是________。 a b c d e 【答案】(1)镊子(或药匙);稀盐酸 (2)CaCO3+2HCl=CaCl2+CO2↑+H2O (3)c a b d e;d 【解析】(1)取用固体药品时要用到药匙或镊子,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要用石灰石和稀盐酸,所以图中缺 少稀盐酸; (2)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反应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CO2↑+H2O; (3)制取二氧化碳时,要先连接好装置,然后检查装置气密性,再装入药品并固定,再收集验满,最后拆 除装置并清洗归位;图中验满操作错误,应在瓶口检验。 20、图甲为制取和收集二氧化碳的家庭实验装置。 (1)写出图乙中 a 仪器的名称________; (2)欲使图甲装置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的反应停止,所做的操作是 ,它和乙图中的 ________(选填字母)装置作用原理相似; (3)该装置虚线框中应选用乙图中的________(选填字母)装置来收集 CO2 气体,要验证 CO2 气体在水中的 溶解性,操作方法是: 。 【答案】(1)长颈漏斗 (2)从白醋中提气眼药水瓶(或用夹子夹紧橡皮管);A (3)C;在充满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中倒入适量水,拧紧瓶盖,振荡。 【解析】(1)图乙中 a 仪器的名称长颈漏斗; (2) 欲使图甲装置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的反应停止,所做的操作是从白醋中提起眼药水瓶,使固体反应物和 液体分离(或用夹子夹紧橡皮管,药水瓶中的气体增多,压强变大,液面下降与固体分离,反应停止);甲 装置与 A 装置的作用原理相似:关闭弹簧夹,气体增多压强增大,试管内液面下降,下降到隔板下方后, 固体和液体分离,反应停止;打开弹簧夹,气体减少,压强变小,漏斗内液面下降,试管内液面上升,当 固体与液体接触时,反应开始; (3)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应选用乙图中的 C 装置来收集 CO2 气体,要验证 CO2 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性, 操作方法是:在充满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中倒入适量水,拧紧瓶盖,振荡,观察塑料瓶变瘪的程度(气体 的溶解性越强,加水后气体减少越多,压强越小,瓶变瘪越严重)。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1、关于二氧化碳性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有毒性 B.可溶于水 C.密度比空气大 D.能与碱溶液反应 【答案】A 【解析】A、二氧化碳没有毒性,故 A 叙述错误; B、二氧化碳可溶于水,故 B 叙述正确; C、二氧化碳气体的密度比相同条件下空气密度大,故 C 叙述正确; D、二氧化碳能与碱溶液反应生成盐和水,故 D 叙述正确。 故选 A。 2、二氧化碳在下列变化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 A.制汽水 B.制干冰 C.被石灰水吸收 D.参与植物的光合作用 【答案】B 【解析】A、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汽水是碳酸资料,所以用二氧化碳制汽水发生了化学变化; B、将二氧化碳降温到一定温度可制得二氧化碳固体即干冰,此变化为物理变化; C、二氧化碳与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生成碳酸钙。是化学变化; D、光合作用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有机物和氧气,所以是化学变化. 故选 B 3、下列不属于二氧化碳用途的是( ) A.供给呼吸 B.用于灭火 C.用作气体肥料 D.生产碳酸饮料 【答案】A 【解析】A、供给呼吸属于氧气的用途,不属于二氧化碳的用途,故选项正确; B、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且密度大于空气,常用于灭火,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C、二氧化碳促进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因此可以做气体肥料,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D、二氧化碳可以做化工原料,如制汽水等,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故选 A。 4、实验室里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CO2,依据的 CO2 性质是( ) A.密度 B.颜色 C.气味 D.熔点 【答案】A 【解析】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因此实验室里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CO2。 故选 A。 5、通常所说的大气“温室效应”,主要是下列哪种气体造成的( ) A.CO B.SO2 C.N2 D.CO2 【答案】D 【解析】形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是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D。 6、通过实验探究可获得较多的化学知识,对右图所示的实验分析错误的是( ) A.两支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 B.二氧化碳不能燃烧 C.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D.二氧化碳支持燃烧 【答案】D 【解析】A、如图所示的实验,可观察到两支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故选项说法正确; B、蜡烛熄灭,说明了二氧化碳不能燃烧,故选项说法正确; C、两支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故选项说法正确; D、蜡烛熄灭,说明了二氧化碳不能支持燃烧,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 D。 7、由图可知,大气中 CO2 浓度大约从 1800 年起急剧增加,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A.大量火山的喷发 B.气候的自然波动 C.浮游生物的光合作用 D.人类大量使用燃料 【答案】D 【解析】A、现在很少有火山喷发,故 A 错; B、气候的自然波动都基本是相同的,所以并不是气候自然波动的结果,故 B 错; C、浮游生物的光合作用是消耗二氧化碳而不产生二氧化碳,故 C 错; D、由于现在人类生活好了,有了轿车,就要燃烧汽油,取暖也要使用煤炭燃烧,关键是由于人类大量的使 用化石燃料造成的,故 D 正确。 故选 D。 8、通过比较,我发现在实验室收集 O2 和 CO2( ) A.都能用排水集气法 B.都不能用排水集气法 C.都能用向下排空气法 D.都能用向上排空气法 【答案】D 【解析】CO2 的密度比空气大,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CO2 可溶于水,一般不能用排水集气法收集。O2 的密 度比空气大且难溶于水,所以既可用向上排空气法,又可用排水法收集。 9、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自述中,你认为不符合事实的是( ) A.我是灭火英雄 B.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离不开我 C.全球气候变暖与我无关 D.固体的我是人工降雨的功臣 【答案】C 【解析】A、二氧化碳具有不燃烧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的性质,常用于灭火,故 A 说法正确, B、光合作用时二氧化碳是主要原料之一,故 B 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是主要气体,故 C 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D、固体二氧化碳俗名干冰,升华时吸收大量的热使环境温度降低,故 D 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10、为了控制温室效应和改善生存环境,下列措施中切实可行的是( ) ①减少煤等燃料的使用;②禁止使用煤等燃料;③禁止乱砍乱伐;④开发氢能源;⑤利用水力发电;⑥种 植花草树木 A.①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③④⑤⑥ D.①②④ 【答案】A 【解析】①煤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会造成温室效应,所以正确; ②目前化石燃料是主要的能量来源,不能禁止使用,所以错误; ③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禁止乱砍乱伐有利于控制温室效应,所以正确; ④开发氢能源,可减少了化石燃料的使用,从而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所以正确; ⑤利用水力发电,可减少了化石燃料的使用,从而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所以正确; ⑥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种植花草树木,有利于控制温室效应,所以正确, 措施中切实可行的是①③④⑤⑥。 11、碳元素是组成许多物质的基本元素,回答下列含碳元素物质的有关问题. (1)倡导“低碳”生活,主要是为了减少 的排放量。 (2)检验 CO2 常用澄清石灰水,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天然气(主要成分是 CH4)作燃料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答案】(1)CO2. (2)CO2+Ca(OH)2═CaCO3↓+H2O; (3)CH4+2O2 CO2+2H2O; 【解析】(1)“低碳生活”倡导低能量、低消耗,主要是为了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2)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 (3)甲烷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表示为:CH4+2O2 CO2+2H2O; 【提升篇】 12、下列实验现象只能..反映二氧化碳物理性质的是( ) 第 2 题 图 A.紫色石蕊变红色 B.石灰水变浑浊 C.蜡烛熄灭 D.杠杆左高有低 【答案】D 【解析】A、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是由于二氧化碳能与水化合生成了碳酸,反映二氧化碳的 化学性质,故 A 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变浑浊,是由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了碳酸钙沉淀和水.反映二氧化碳 的化学性质,故 B 不符合题意; C、蜡烛熄灭,是由于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既反映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又反映了二 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故 C 不符合题意; D、杠杆左高右低,是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只反映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故 D 符合题意。 故选 D。 13、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有毒 B.二氧化碳常用于灭火 C.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 D.光合作用会消耗二氧化碳 【答案】A 【解析】A、二氧化碳不帮助呼吸,能使人致死,但没有毒性,故 A 说法错误; B、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可用于灭火,故 B 说法正确; C、固体二氧化碳叫干冰,干冰升华能吸收大量热量,可用于人工降雨,故 C 说法正确; D、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光合作用会消耗二氧化碳,故 D 说法正确; 故选 A。 14、二氧化碳的下列用途与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都有关的是( ) A.制纯碱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C.灭火 D.光合作用 【答案】C 【解析】制纯碱和光合作用都用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是用了其化学性质,灭火既用 了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的化学性质,又用了密度比空气大的物理性质。 15、鲜蛋呼吸时会排出二氧化碳,下列物质能在蛋壳表面形成难溶性固态保护膜,因而可作为鲜蛋保鲜剂 的是( ) A.稀盐酸 B.氢氧化钠溶液 C.食盐水 D.石灰水 【答案】D 【解析】暴露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可以与澄清的石灰水反应,形成一层白膜。根据这一知识,本题选择 D。 因为二氧化碳与稀盐酸、食盐水不反应,与氢氧化钠溶液虽然反应,但没有难溶性的物质生成。 16、如图,将充满 CO2 的试管倒扣在滴有紫色石蕊的蒸馏水中,一段时间后,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 ①试管内液面上升 ②试管内溶液变红 ③试管内液面不上升 ④试管内溶液变蓝⑤试管内溶液不变色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⑤ 【答案】A 【解析】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的,并且与水反应,大试管内气体减少,压强变小,烧杯中水面上升故①正确。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呈酸性,能使紫色石蕊变红,故而试管内的液体变红。故②正确。 故选 A。 17、走进潼南桂林,一道亮丽的风景__大棚蔬菜,跃入眼帘.菜农在大棚中使用二氧化碳的主要作用是 ( ) A.防止火灾 B.做气体肥料 C.降低大棚里的温度 D.排出大棚里的空气 【答案】B 【解析】在大棚中使用二氧化碳是利用了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所以二氧化碳浓度高了,植物 的光合作用就强,农作物的产量就高。 故选 B 18、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认识中,正确的一组是( ) ①二氧化碳比一氧化碳多一个氧原子 ②二氧化碳可供绿色植物光合作用 ③久未开启的菜窖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中的高 ④二氧化碳能使被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变红. 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①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比一个一氧化碳分子多一个氧原子,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是宏观概念,不能 比较原子个数的多少;故错; ②绿色植物光合作用需消耗二氧化碳同时放出氧气,故对; ③菜进行呼吸作用,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且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故菜窖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比空气 中的高; ④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显酸性,二氧化碳本身不具有酸性,故错; 19、某农村被报道发生以下悲剧:一个男孩将半个没吃完的西瓜放入自家久未开启的菜窖,半个小时没见 男孩出来,其父母又先后进入菜窖查看,结果无一人生还。 (1)菜窖中含有大量的________气体,是由于窖中的蔬菜进行________作用释放出来的。 (2)一家人进入菜窖,因________而死亡。 (3)在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干涸的深井前,必须做________试验。 【答案】(1)二氧化碳;呼吸 (2)缺氧窒息 (3)灯火 【解析】(1)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故在菜窖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高,再加上菜窖中的白菜见 不到光,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反而进行呼吸作用,吸收氧气,释放出二氧化碳,故菜窖中氧气的含量较低; (2)由上分析,菜窖中二氧化碳含量较高,氧气的含量较低,故一家人因缺氧窒息而死亡;(3)在进入久 未开启的菜窖、干涸的深井前,必须做灯火试验,当火把不能正常燃烧,说明氧气含量过低。 20、在化学学习中,我们以“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点来认识物质性质与变化. (1)透过____现象,我们感受到了分子在不断运动着; (2)根据右图实验,分析蜡烛熄灭的原因____; (3)通过对 O2、CO2 气体制取的研究,我们发现气体制取装置的选择是有规律的.如确定气体发生装置时应 考虑的因素是____. 【答案】(1)墙内开花墙外香;(2)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3)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 【解析】(1)举一个能体现分子在不断的运动的事例;如:墙内开花墙外香; (2)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使蜡 烛与氧气隔绝而熄灭 (3)制取氧气、二氧化碳选择相似的发生装置,是因为都是固液常温型,故确定气体发生装置应考虑的因 素是: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 (二) 【基础篇】 1、下列属于有毒气体的是( ) A.CO B.CO2 C.O2 D.N2 【答案】A 【解析】二氧化碳、氧气、氮气都是无毒气体;一氧化碳极易与人体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血红 蛋白不能很好地与氧气结合,失去了携氧能力,造成生物体内缺氧,而发生中毒。 2、工业炼铁中会发生一氧化碳与氧化铁的反应,该反应中发生还原反应的物质是( ) A.CO B.Fe2O3 C.CO2 D.Fe 【答案】A 【解析】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在此反应中一氧化碳得氧发生了氧化反应,是还原剂; 氧化铁失氧发生了还原反应,是氧化剂。 故选 A。 3、节能减排、低碳出行是我们倡导的生活方式.下列有关碳及其氧化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焦炭、一氧化碳、二氧化碳都具有还原性 B.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组成元素相同,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C.二氧化碳通过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为红色,说明二氧化碳具有酸性 D.金刚石、石墨和 C60 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性质相同 【答案】B 【解析】A、二氧化碳不具有还原性,故 A 错误; B、二氧化碳和碳高温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燃烧或还原金属氧化物又生成了二氧化碳.所以 B 正确; C、二氧化碳不具有酸性,而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具有酸性质故 C 错误; D、金刚石、石墨和 C60 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但它们的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物理性质不同,故 D 错误。 4、一定条件下,一氧化碳和木炭都能与氧化铜反应,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反应都有 CO2 气体生成 B.反应都有红色固体生成 C.反应类型都是置换反应 D.一氧化碳和木炭都具有还原性 【答案】C 【解析】A、一定条件下,一氧化碳和木炭都能与氧化铜反应,均能夺取氧化铜中的氧,生成二氧化碳,故 选项说法正确; B、一定条件下,一氧化碳和木炭都能与氧化铜反应,反应都有红色固体生成,故选项说法正确; C、木炭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属于置换反应;但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该 反应的反应物是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D、一定条件下,一氧化碳和木炭都能与氧化铜反应,均能夺取氧化铜中的氧,均具有还原性,故选项说法 正确。 5、有关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说法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性质不同,是因为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B.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溶液变红,是因为二氧化碳显酸性 C.一氧化碳可用于灭火,是因为一氧化碳不支持燃烧 D.一氧化碳可用于工业炼铁,是因为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 【答案】D 【解析】A、分子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化学性质不同,是原因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分 子的构成不同,故选项说法错误. B、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使溶液变红,而不是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故选项说法错误. C、二氧化碳能灭火,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不能用于灭火,故选项说法错误. D、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可用于工业炼铁,故选项说法正确. 6、下列方法或做法不能用来鉴别 CO2 和 CO 的是( ) A.分别闻两种气体的气味 B.将两种气体分别通入紫色石蕊溶液 C.将两种气体分别通入澄清的石灰水 D.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两瓶气体中 【答案】A 【解析】、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都是无以无味的气体; B、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会使石蕊变红,而一氧化碳不能,所以可以用紫色石蕊来鉴别两种气体; C、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与氢氧化钙生成不溶于水的碳酸钙而变浑浊而一氧化碳不能用石灰水来鉴别两 种气体; D、二氧化碳能使燃烧的木条熄灭而一氧化碳不能,所以可以用燃烧的木条来鉴别两种气体. 故选 A. 7、除去混在一氧化碳中少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常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让混合气体通过澄清石灰水 【解析】可利用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而一氧化碳不反应的性质,让混合气体通过澄清石灰水。 8、木炭燃烧时能产生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1)木炭和一氧化碳虽然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物质,但它们的化学性质有很多相似之处,例如:它们都能与 ________反应,请写出一氧化碳与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____,请写出可以鉴别它们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个即可)。 【答案】(1)氧气,2CO+O2 点燃 2CO2;(2)分子结构不同,CO2+Ca(OH)2=CaCO3↓+H2O. 【解析】(1)木炭和一氧化碳们的化学性质有很多相似之处,例如:它们都能与氧气、氧化铜反应.一氧 化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 (2)由于分子构成不同,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化学性质不同,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一氧化 碳不与澄清的石灰水反应,可用澄清的石灰水来鉴别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反应的方程式是:CO2+Ca(OH) 2=CaCO3↓+H2O。 【提升篇】 9、燃气热水器中燃气不充分燃烧易产生 CO 气体,下列关于 CO 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CO 气体有毒,可危害人体健康 B. CO 可用于冶炼金属 C. CO 可以燃烧,可作燃料 D. 在煤炉上放一壶水就能防止 CO 中毒 【答案】D 【解析】A、CO 气体有毒,可危害人体健康,正确;B、CO 具有还原性,可用于冶炼金属,正确;C、CO 可 以燃烧,可作燃料,正确; D、一氧化碳难溶于水,在煤炉上放一壶水不能防止 CO 中毒,错误。故选 D。 10、关于下图的说法错误的是( ) A.A 试管中粉末由黑色变成红色 B.实验中一氧化碳表现了还原性 C.右图装置不够完备 D.B 试管中增重的质量为 A 试管中减轻的质量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和题中信息知,A、A 试管中粉末由黑色变成红色,一氧化碳可以把氧化铜还原为铜, 氧化铜为黑色,铜为红色,故 A 不符合题意; B、实验中一氧化碳表现了还原性,氧化铜表现了氧化性,故 B 符合题意; C、上图装置不够完备,一氧化碳有毒,应有尾气处理装置,故 C 不符合题意; D、B 试管中增重的质量不是为 A 试管中减轻的质量,A 试管中减轻的是氧元素的质量,B 试管中增重的质量 是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故 D 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1、“归纳与比较”是化学学习的主要方法,下列关于 CO2 与 CO 的不同点比较错误的是( ) A.构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比一个一氧化碳分子多一个氧原子 B.性质:CO2 能溶于水,水溶液呈酸性;CO 难溶于水,但能燃烧 C.用途:CO2 可用于光合作用、灭火等;CO 可作气体燃料,还可用于人工降雨 D.危害:CO2 会造成“温室效应”;CO 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 【答案】C 【解析】A、由两种物质的化学式可知两种分子中氧原子个数不同,故此项说法正确. B、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碳酸,一氧化碳能燃烧,故此项说法正确. C、CO2 可用于光合作用、灭火其固体“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等;CO 能燃烧可用作气体燃料,故此项说法 错误. D、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CO 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煤气中毒.故此项说法正确. 故选 C 12、木炭与氧化铁、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在一定条件下均能发生反应。其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这两个反应都属于置换反应 B.两个实验的相关反应中,只有碳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 C.两个实验中都可观察到红色固体变黑 D.两个实验中都可观察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答案】D 【解析】A、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中,没有单质参加反应,故不可能是置换反应,A 不符合题意; B、金属被还原为单质,故金属的化合价也一定发生了改变,B 不符合题意; C、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使用现象是黑色粉末逐渐变为红色,C 不符合题意; D、两个反应中都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故澄清石灰水都有变浑浊,D 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3、有甲、乙、丙三种纯净物,甲为黑色固体,乙、丙为无色气体.点燃时,甲既能生成乙,也能生成丙; 丙点燃也能生成乙.在以下关于这三种物质推断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甲是一种化合物B.乙是一氧化碳 C.丙是一氧化碳 D.丙是二氧化碳 【答案】C 【解析】由黑色固体燃烧可以生成两种气体可推断是碳在氧气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在氧气不充足时产 生一氧化碳,所以黑色固体为单质碳,则乙、丙物质为一氧化碳或二氧化碳,又丙点燃也能生成乙的转化 关系,则丙为一氧化碳气体、乙为二氧化碳气体; 故选 C 14、一氧化碳在工业上有重要作用。 (1)作燃料: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2)作还原剂: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化学方程式 。 【答案】(1)2CO+O2 2CO2;(2)CuO+CO Cu+CO2。 【解析】(1)作燃料: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放出了大量的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CO+O2 2CO2; (2)作还原剂: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生成了铜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uO+CO Cu+CO2。 15、某气体中可能含有 H2、CO、CO2 中的一种或几种,为确定该气体的成分,某同学设计了如下的实验装置: (1)写出编号仪器的名称:①____;②____. (2)若能观察到____,则证明该气体中含有 CO2. (3)若该气体中含有 H2,则 C 处能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 (4)B 中 NaOH 的作用是____. (5)在证明 CO 存在的过程中涉及到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6)按照这位同学的设计进行实验是否一定能判断 H2 的存在?____(填“是”或“否”) 【答案】(1)酒精灯;铁架台; (2)A 处的澄清石灰水变混浊; (3)C 处硬质玻璃管中的黑色固体变为亮红色; (4)充分吸收原气体中的 CO2; (5)CuO+CO 加热 Cu+CO2,Ca(OH)2+CO2═CaCO3↓+H2O; (6)否. 【解析】(1)由化学常用仪器可知两种仪器分别为:酒精灯、铁架台; (2)因为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变浑浊,故若能观察到 A 处的澄清石灰水变混浊,则证明该气体中含有 CO2; (3)氢气具有还原性可把氧化铜还原为铜,故若该气体中含有 H2,则 C 处硬质玻璃管中的黑色固体变为亮 红色; (4)因为氢氧化钠可与二氧化碳反应能肯回法国氧化碳气体,故 B 中 NaOH 的作用是充分吸收原气体中的 CO2; (5)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为区分是其他气体使氧化铜还原需证明有二氧化碳生成,故 证明 CO 存在的过程中涉及到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O+CO 加热 Cu+CO2,Ca(OH)2+CO2═CaCO3↓+H2O; (6)证明氢气的方法是要证明还原氧化铜后有水生成,此装置没有验证水生成的装置,故不一定能判断 H2 的存在. 16、某实验小组探究火锅烟气中 CO2、CO 分别对人体血液供氧能力的影响.设计装置如图所示(试管中均为 稀释的新鲜鸡血): 实验记录: 操作步骤 现象 I. 分别向试管①、②、③中通入氧气 鸡血颜色为鲜红色 II. 向试管①中通入气体 A; 停止通入 A,向试管①中通入氧气 鸡血颜色由鲜红色变为桃红色 鸡血颜色不变 III. 向试管③中通入气体 B; 停止通入 B,向试管③中通入氧气 鸡血颜色由鲜红色变为暗红色 鸡血颜色由暗红色变为鲜红色 (1)向试管①中通入气体时,气体从导管口(填装置图中的序号)____处通入. (2)试管②的作用是____. (3)气体 A 为____.判断的依据是____ (4)从安全和环保的角度来看,本实验需要改进的地方是____ (5)通过实验可以得出结论,火锅烟气中对人体血液供氧量有影响的是(填具体物质)____ 【答案】(1)a (2)作对照实验(答出对比的意思就给分) (3)CO 通入 A 后鸡血颜色由鲜红色变为桃红色,再通入氧气,鸡血颜色不变的现象说明气体 A 使血红蛋白(血液) 不能很好的与氧气结合,体现 CO 的毒性(建议同时答出现象和结论;结论答气体 A 影响血液供氧能力给分) (4)增加 CO 尾气处理装置(不答 CO 不给分;答剩余 CO 直接排放、未处理等给分) (5)CO2 和 CO 【解析】(1)要让气体经过装置排出,应该从长管进短管出; (2)试管②的作用是作对照实验; (3)CO 能与血红蛋白结合使血液颜色改变. (4)由于 CO 有毒,不能直接排放到空气中,所以要增加尾气处理装置. (5)由实验Ⅲ可知该气体通入时鸡血颜色由鲜红色变为暗红色,再通入氧气鸡血颜色由暗红色变为鲜红色, 说明 CO2 对人体供氧也有影响,故答案为 CO2 和 CO. 燃烧和灭火 1、用嘴吹灭燃着的生日蜡烛,利用的主要灭火原理是( ) A、隔绝空气 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清除可燃物 D、使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答案】D 【解析】A、用嘴吹不但没有隔绝蜡烛与空气的接触,反而增大了蜡烛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所以这不是蜡烛 熄灭的原因; B、着火点是物质的一种固有属性,一般不会改变,所以不能降低蜡烛的着火点; C、而嘴吹蜡烛未能移走蜡烛,所以这不是蜡烛熄灭的原因; D、嘴吹蜡烛时空气流通快了,带走了蜡烛周围的热量,从而降低了蜡烛的温度。 2、下列有关灭火原理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清除可燃物 B、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C、隔绝空气 D、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答案】D 【解析】水可以使燃烧的物质熄灭的原理是 降温和隔绝氧气,但是,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的属性,是不可 以改变的,改变的只是可燃物的温度, 故选 D 3、森林火灾时,灭火队员砍伐树木开辟“防火隔离带”,其主要目的是( ) A、隔离空气 B、隔离可燃物 C、降低可燃物的温度 D、促进烟尘的扩散 【答案】B 【解析】根据灭火原理,灭火队员砍伐树木开辟“防火隔离带”的目的是清除或隔离可燃物。故选 B。 4、下列图标与燃烧、爆炸无关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A、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烟火志,与燃烧爆炸有关; B、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放易燃物标志,与燃烧爆炸有关; C、图中所示标志是塑料制品回收标志,与燃烧爆炸无关; D、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堆放易燃物标志,与燃烧爆炸有关。 故选 C。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加油站严禁烟火 B.高层楼房着火乘电梯逃生 C.燃气泄漏关闭阀门打开排气扇 D.灭火要同时破坏燃烧的三个条件 【答案】A 【解析】A.加油站空气中含有燃油蒸汽,遇火易发生爆炸,故正确; B.高层楼房着火时,易发生断电现象,不能乘电梯逃生,故错误; C.煤气具有可燃性,与空气混合后,遇到明火或电火花易发生爆炸,所以不能打开换气扇,而应先关闭阀 门,打开门窗通风,故错误; D.灭火时只需破坏燃烧的一个条件即可,故错误。 故选 A。 6、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 A、油着火,用水浇灭 B、电器着火,用泡沫灭火器浇灭 C、用明火检查液化气罐是否漏气 D、在火场的浓烟中逃生,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低姿势前行 【答案】D 【解析】A、油的密度比水的小,会浮在水面,水起不到灭火的作用,故该做法错误。 B、电器着火,干粉灭火器灭火,故该做法错误。 C、液化气具有可燃性,遇到明火可能发生爆,故该做法错误。 D、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能防止吸入烟尘;生成的有毒的气体受热密度变小,上升聚集在高处,故要匍匐前 进,寻找安全出口,故该做法正确。 故选 D。 7、在野外游玩禁止乱扔烟头,以防发生火灾。你认为烟头引起火灾的主要原因是( ) A、提供氧气 B、改变可燃物的着火点 C、提供可燃物 D、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答案】D 【解析】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物质固有的性质不能改变,烟头引起火灾的主要原因是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 火点。 故选 D 8、某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得到以下实验事实: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 烧;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 磷燃烧。能证明可燃物必须达到一定温度(着火点)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 )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A、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二者都不燃烧,无 法说明任何问题,故不符合题意; B、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说明物质的燃烧需要达到一定温 度,故符合题意; C、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限制的条件不同,不能说明物 质的燃烧需要达到一定温度,故不符合题意; D、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说明物质的燃烧需要空气,而 不是说明物质的燃烧需要达到一定温度,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9、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火善用之为福,不善用之为祸.下面是一些常用的灭火方法: ①熄灭液化气灶火焰时,关闭阀门;②木材着火时,用泡沫灭火器灭火; ③油锅着火时,用锅盖盖灭;④熄灭酒精灯时,用灯帽盖灭; ⑤房屋着火时,用高压水枪灭火;⑥森林着火时,将大火蔓延线路前的一片树木砍掉. 请你从灭火原理角度,选择一种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分类标准(1) ,包括事例(2) (填序号). 【答案】隔绝氧气,②③④ 【解析】关闭液化气阀门和森林着火砍树木都是移走了可燃物;锅盖、灯帽盖都是隔绝了氧气;水警惕性 吸热起到降温作用。 10 、 2011 年 1 月 17 日,某市发生天然气爆炸事故。 ( 1 )从燃烧的条件分析:因为天然气具有 性,所以泄漏后与 接触,遇明火发生爆炸; ( 2 )爆炸引发楼房着火,用高压水枪灭火,其原理是 。 【答案】(1)可燃;氧气。 (2)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解析】(1)可燃性物质分散到空气中,遇火会瞬间燃烧引发爆炸;故填:可燃;氧气。 (2)水蒸发时吸收热量,可以使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故填:使温度降 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提升篇】 11、下列是关于成语包含的化学原理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 A、钻木取火__摩擦生热,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而燃烧 B、煽风点火__使空气流通,为燃烧补充空气或氧气 C、釜底抽薪__取出可燃物,使燃烧更旺 D、百炼成钢__多次提炼,使生铁中碳、硅、锰等杂质的含量调节至钢的标准 【答案】C 【解析】A、摩擦生热,提高了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从而实现了燃烧,故此选项正确; B、扇子扇风,促进空气的流通,使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使燃烧更旺,故此选项正确; C、抽薪就是移去可燃物,控制了物质的燃烧,从而实现灭火,故此选项错误; D、钢比生铁的含碳量低,生铁变成钢是消耗碳的过程,从而达到钢的标准,故此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C 12、采取正确的措施,能够避免火灾发生或减少灾害损失,下列灭火方法不恰当的是( ) A.油锅起火﹣用锅盖盖灭 B.酒精灯着火﹣用湿抹布盖灭 C.森林起火﹣砍伐树木形成隔离带 D.汽车油箱着火﹣用水浇灭 【答案】D 【解析】A、油锅起火,用锅盖盖灭,是利用了隔绝氧气的灭火原理,故选项说法正确; B、酒精灯着火,用湿抹布盖灭,是利用了隔绝氧气、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的灭火原理,故选项 说法正确; C、森林起火,砍伐树木形成隔离带,是利用了清除可燃物的灭火原理,故选项说法正确; D、汽车油箱着火,不能用水浇灭,应为汽油的密度比水小,加少量水后,汽油会漂浮于水面上,与氧气的 接触面积更大,更容易燃烧,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 D。 13、俗话说“人要实心,火要空心”,下列对“火要空心”的目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B.隔绝空气 C.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D.移除木柴使火熄灭 【答案】A 【解析】从燃烧的条件可知,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就越激烈,所以“火要空心”增大可燃 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火烧的更旺。 故选 A。 14、如图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装置,有关该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只有左侧试管中的红磷能燃烧 B.只有右侧试管中的白磷能燃烧 C.磷燃烧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 D.烧碱溶液的作用是吸收燃烧产物,减轻污染 【答案】A 【解析】A.红磷的着火点是 200℃左右,热水的温度达不到其着火点,所以红磷不能燃烧,故错误; B.白磷的着火点较低,热水的温度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且与氧气接触,所以白磷发生了燃烧,故正确; C.磷燃烧是磷与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属于氧化反应,故正确; D.白磷燃烧生成的五氧化二磷是一种有毒物质,可以与氢氧化钠反应,所以烧碱溶液的作用是吸收燃烧产 物,减轻空气污染,故正确。 故选 A。 15、关于燃烧和灭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家用电器着火,应立即用水浇灭 B.厨房天然气泄露,可打开脱排油烟机排气 C.燃着的酒精灯不慎碰倒而着火,应立即用湿抹布扑盖 D.面粉在有限的空间遇到明火会急剧燃烧,但不会发生爆炸 【答案】C 【解析】A、电器着火,首先应切断电源,为防止触电,不能用水扑灭,故选项说法错误; B、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后点燃可能发生爆炸,天然气具有可燃性,打开油烟机会产生电火花,可能发生 爆炸,故选项说法错误; C、燃着的酒精灯不慎碰倒而着火,应立刻用湿抹布扑盖,隔绝空气而灭火,故选项说法正确; D、面粉在有限的空间内遇到明火会急剧燃烧,可能会发生爆炸,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 C。 16、由燃烧的条件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外界条件足够,所有物质都能燃烧 B.燃烧一定会引起爆炸 C.水能灭火主要是因为水蒸发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D.用玻璃杯罩住点燃的蜡烛,火焰熄灭是因为隔绝了空气 【答案】D 【解析】A、只有可燃物在具备了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了着火点才能燃烧,故 A 错误; B、燃烧不一定会引起爆炸,故 B 错误; C、水能灭火主要是因为水蒸发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温度,火点属于物质的属性,一般不能改变,故 C 错 误; D、用玻璃杯罩住点燃的蜡烛,火焰熄灭是因为隔绝了空气,故 D 正确。 故选 D。 17、燃烧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现象。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氢气可以在氯气中燃烧,说明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与 B、碳、硫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剧烈 C、锅里的油着火时可用锅盖盖灭,是因为隔绝了氧气 D。档案室内资料着火,立即用泡沫灭火器灭火 【答案】D 【解析】A、氢气可以在氯气中燃烧没有氧气参加,说明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与,故 A 正确; B、氧气的浓度越大,可燃物燃烧越剧烈,故 B 正确; C、盖上锅盖能隔绝氧气,可以灭火,故 C 正确; D、用泡沫灭火器灭火会对档案资料造成污染,故 D 错误; 18 、某校五楼寝室,学生熄灯就寝后,一同学违规点蜡烛看书,不小心引燃蚊帐,导致火灾.就此事件回 答下列问题: ( 1 )从物质燃烧的条件看,蚊帐是 。 ( 2 )该同学慌忙打开房门,致使火势迅速扩大,其原因是 。 ( 3 )同寝室同学惊醒后,一边拨打 “119” ,一边采取了下列自救措施,其中正确的是 ____ (填序号). A .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迅速逃离 B .跳楼逃生 C .藏在桌子底下等待救援 ( 4 )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喷水将大火扑灭,水灭火的原理是 。 【答案】(1)可燃物; (2)有了充足的空气(或有了充足的氧气或空气流通); (3)A; (4)降低可燃物温度到着火点以下(或降低温度). 【解析】(1)蚊帐可以燃烧是可燃物,蚊帐燃烧具备了燃烧具备的条件; (2)打开门窗,空气流通致使氧气量增加,会导致火势更猛; (3)寝室着火后不要慌张,应及时采取自救措施,如快拨“119”,及时组织同学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迅速 有序逃离,不能等靠,更不能跳楼. (4)水蒸发会带走热量,水灭火的原理是:降低可燃物温度到着火点以下(或降低温度)。 19、如图是教材燃烧条件探究的实验图,请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 X 是 。 (2)铜片上不能成功燃烧的物质是 (填名称)。 (3)要使烧杯底部的白磷燃烧起来,需要将 通过导管通入白磷处。 【答案】(1)水;(2)红磷;(3)氧气 【解析】 (1)图中 X 是水; (2)铜片上的红磷,没有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240℃),不满足燃烧所需条件,故不燃烧图 1 中 铜片的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水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使烧杯底部的白磷燃烧起来,需要将氧气通过导 管通入白磷处。 20、在通常情况下,燃烧需要三个条件: ;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 叫着火点)。 (1)下面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请你根据实验图示和资料信息回答有关问题。 资料信息: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分别是 40℃、240℃。 ①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是因为 。 ②烧杯中水的作用一方面 ,另一方面 。 (2)为了防止失火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害,加油站等场所常贴有图 2 图标,其中表示“禁止吸烟”的是 (填字母序号)。 【答案】可燃物; (1)①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 ②使热水中的白磷隔绝了氧气;给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提供了热量; (2)B。 【解析】在通常情况下,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 火点)。故填:可燃物; (1)铜片上的红磷虽然具有可燃性且与氧气接触,但是其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所以没有发生燃烧; 故填: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 ②烧杯中水的作用一方面是使热水中的白磷隔绝了氧气;另一方面给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提供了热量;故填: 使热水中的白磷隔绝了氧气;给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提供了热量; (2)A.是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标志;B.是禁止吸烟的标志;C.严禁烟火的标志;D.禁止携带火种的标 志;故填:B。 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1、下列物质属于化石燃料的是( ) A.煤 B.酒精 C.木材 D.一氧化碳 【答案】A 【解析】A、煤、石油和天然气属于三大化石燃料,故选项正确; B、酒精属于可再生能源,不是化石燃料,故选项错误; C、木材不是化石燃料,故选项错误; D、一氧化碳是无机燃料,不是化石燃料,故选项错误; 故选 A。 2、下列化工产品中,不属于石油加工产品的是 A. 汽油 B. 石蜡 C. 煤油 D. 煤焦油 【答案】D 【解析】石油属于混合物,它是由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机油、石蜡等沸点不同物质混合而成的, 石油通过分馏即可得到上述物质 将煤隔绝空气加强热,可生成焦炭、煤焦油、煤气、焦炉气等产物,煤气、 煤焦油、焦炉气均属于煤加工的产品。煤焦油不属于石油加工的产品。故选 D。 3、下列属于不可再生能源的是 A. 煤 B. 潮汐能 C. 风能 D. 氢能 【答案】A 【解析】煤属于化石燃料,不能短时期内从自然界得到补充,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潮汐能、风能、氢能、太 阳能、地热能等均属于可再生能源. 故选 A.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石油是一种混合物 B.可燃冰是可再生能源 C.煤燃烧时只生成二氧化碳 D.“西气东输”的“气”是指氢气 【答案】A 【解析】A、石油是混合物,A 正确; B、可燃冰是天然气水合物,是不可再生的,B 错误; C、煤不充分燃烧会生成 CO,C 错误; D、西气东输是运输的天然气,D 错误;故选 A。 5、2017 年 5 月 18 日,我国首次在南海神狐海域试采“可燃冰”(天然气水合物)成功,下列关于“可燃 冰”说法正确的是( ) A.“可燃冰”外形像冰,是天然气冷却后得到的固体 B.“可燃冰”燃烧后几乎不产生残渣和废气,被誉为“绿色能源” C.通常状况下,天然气和水就能结合成“可燃冰” D.“可燃冰”储量巨大,属于可再生能源 【答案】B 【解析】A.可燃冰是天然气水合物,而不是固态的天然气,故错误; B.可燃冰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几乎不产生残渣和废气,被誉为“绿色能源”,故正确; C.可燃冰是在低温、高压的条件下缓慢形成的,故错误; D.可燃冰属不可再生能源,故错误。 故选 B。 6、能源和环境一直受到人们关注。 (1)太阳能和天然气中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 ,属于不可再生能源的是 ,天然气的主要 成分是 CH4,CH4 中 H 的质量分数为 。CH4 燃烧主要是将化学能转化为 能。 (2)造成大气中 CO2 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填序号) a.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b.实验室逸出 CO2 c.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 【答案】(1)太阳能;天然气;25%;热; (2)c; 【解析】(1)天然气在短时间不能形成,属于不可再生能源,太阳能属于可再生能源;甲烷中氢元素的质 量分数为: ;甲烷燃烧主要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故填:太阳能;天然气;25%; 热; (2)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可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是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故填:c。 7、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的倡议,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1)“丝绸之路”把中国的丝绸、茶叶等传入西方,将西方的宝石等传入中国 丝绸裁剪成服饰的过程是 ______ 选填“物理”或“化学” 变化;新鲜茶叶中含维生素 C,其化学式是 由 ______ 种元素组成;宝石的成分复杂,其中所含的 属于 ______ 选填“单质”或“氧化物” ; 中 Al 的化合价是 ______ . (2)能源合作是“一带一路”的重要内容,中缅油气管道将石油和天然气输入中国,石油是由多种化合物 组成的 ______ 选填“混合物”或“纯净物” ;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 中约含有 ______ 个 分子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 ; 完全燃烧生成 和 ______ . 【答案】(1)物理;三;氧化物; 价;(2)混合物; ;水 【解析】(1)丝绸裁剪成服饰的过程是物理变化,因为没有新物质生成;新鲜茶叶中含维生素 C,其化学 式是 由三种元素组成;宝石的成分复杂,其中所含的 属于氧化物, 中 Al 的 化合价是 价;故答案为:物理;三;氧化物; 价; (2)石油是由多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 中约含有 完 全燃烧生成 和水;故答案为:混合物; ;水; 丝绸裁剪成服饰的过程是物理变化;新鲜茶叶中含维生素 C,其化学式是 由三种元素组 成;宝石的成分复杂,其中所含的 属于氧化物, 中 Al 的化合价是 价;煤、石油和天然气属 于三大化石燃料,都属于不可再生的能源 石油是由多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 中约含有 完全燃烧生成 和水. 【提升篇】 8、2017 年我国海域可燃冰开采取得重大突破,下列有关可燃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可燃冰是一种纯净物 B.可燃冰在常温常压下不易长久保存 C.可燃冰的成功开发利用使“水变油”成为可能 D.可燃冰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对环境没有任何危害 【答案】B 【解析】A、“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一水和甲烷晶体(CH4•H2O),还含有其它物质,属于混合物,故 A 错; B、可燃冰存在于低温高压环境下,在常温常压下不能稳定存在,故 B 正确; C、可燃冰中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油中主要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还含有少量的氮元素、硫元素等, 所以可燃冰不可能变成油,故 C 错; D、“可燃冰”完全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过多会造成温室效应,会对环境造成影响,故 D 错。 故选 B。 9、我市拥有丰富的页岩气,它与天然气的主要成分相同。下列关于页岩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它是混合物 B. 它是不可再生能源 C. 它的主要成分是有机物 D. 加压使它液化,其分子间的间距不变 【答案】D 【解析】页岩气与天然气一样,主要成分是甲烷,还含有其他物质,属于混合物;页岩气属于化石能源, 属于不可再生能源;页岩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是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加压使它液化, 其分子间的间距变小。故选 D。 10、家用燃料使用的发展历程(括号内表示燃料主要成分)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燃料燃烧时均放出热量 B.煤、石油、天然气都属于化石燃料 C.管道煤气有毒 D.丁烷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4:10 【答案】D 【解析】A.燃料燃烧时均放出热量,故正确; B.煤、石油、天然气都属于化石燃料,故正确; C.管道煤气中含有有毒的一氧化碳,故正确; D.丁烷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4):(1×10)=24:5,故错误。 故选 D。 11、关于能源和资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化石燃料是可再生能源 B.干电池可将化学能转变成电能 C.作为自然资源的空气是混合物 D.可以利用海洋资源制备金属镁 【答案】A 【解析】A、化石燃料是常规能源,也是不可再生能源,故说法错误; B、干电池工作时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故说法正确; C、空气是混合物;故说法正确; D、海洋中含有大量的镁资源,人们经常利用海洋资源制备金属镁,故说法正确。 故选 A。 12、下列关于燃料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石油是纯净物 B.煤、石油、天然气和酒精都是化石燃料 C.煤和石油的燃烧会造成空气污染 D.只有通过燃料的燃烧才能获得热能 【答案】C 【解析】A.石油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属于混合物,故错误; B.煤、石油、天然气属于化石燃料,酒精不属于化石燃料,故错误; C.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能生成大量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会造成空气污 染,故正确; D.燃烧、摩擦等都可以产生热能,所以说只有通过燃料的燃烧才能得到热能是错误的,故错误。 故选 C。 13、天然气、石油气燃烧的反应是: 、 现有一套以 天然气为燃料的灶具,要改用液化石油气作燃料,应采用的措施是 A.减少空气的进入量,增大液化气的进入量 B.增大两者的进入量 C.增大空气进入量或减少液化气的进入量 D.减少两者的进入量 【答案】C 【解析】相同情况下,气体体积相同所含分子数相同;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相同分子即同体积的天然 气、液化石油气完全燃烧,液化石油气需要更多的氧气;为确保液化石油气完全燃烧所需要的氧气量充分, 需要把以天然气为燃料的灶具的燃料进气量减少或增大空气进入量. 故选 C. 14、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化学与我们的息息相关. 煤是一种常用的化石燃料,家庭用煤经过了从“煤球”到“蜂窝煤”的变化,以前人们把煤粉加工成略 大于乒乓球的球体,后来人们把煤粉加工成圆柱体,并在圆柱体内打上一些孔 如图 请你分析这种变化的 优点是:______; 为了全民的健康,卫生部推广使用强化加铁酱油 这里的“铁”指的是______ 填“单质”“元素”或 “原子” 熟石灰是松散的粉末,将它调成石灰浆抹墙,一段时间后,墙面变得洁白而坚固且会“出汗”请写出有 关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答案】使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增大,燃烧更充分;元素; 【解析】 通过改变对煤粉的加工,使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增大,燃烧更充分 故填:使煤与空气的接触面 积增大,燃烧更充分. 强化铁酱油,这里的“铁”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离子等形式存在,这里所指的“铁”是强调存在 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 故答案为:元素. 用熟石灰沙浆抹墙,一段时间后,墙面变得洁白而坚固且会“出汗”,是氢氧化钙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反 应 生 成 碳 酸 钙 和 水 , 反 应 的 化 学 方 程 式 为 : 故 填 : 15、2017 年 5 月,我国南海海域首次实现“可燃冰”试采成功。“可燃冰”为甲烷的水合物,其化学式为 CH4•8H2O,主要是由甲烷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物质,可燃烧。 (1)目前使用的主要化石燃料有 、石油和天然气等。 (2)甲烷属于 (填“有机物”或“无机物”) (3)可燃冰中元素质量比 C:H:O 为 。 (4)可燃冰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5)与化石燃料相比较,开采可燃冰的积极意义有 (写一条)。 【答案】(1)煤;(2)有机物;(3)3:5:32;(4)CH4•8H2O+2O2 CO2+10H2O; (5)几乎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解析】(1)目前三大化石燃料有煤、石油和天然气;(2)甲烷 CH4 是最简单的有机物;(3)可燃冰中元素 质 量 比 C : H : O=12×1:1×20:16×8=3 : 5 : 32 ;( 4 ) 可 燃 冰 在 空 气 中 燃 烧 的 化 学 方 程 式 : CH4 • 8H2O+2O2 CO2+10H2O;(5)与化石燃料相比较,开采可燃冰可以节能环保,几乎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16、能源、环境与人类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2017 年 5 月 18 日我国宣告可燃冰试采成功,这在世界 上也是首次.可燃冰外观像冰,在地球上的储量大约是已探明其他化石燃料总量的 2 倍;同等条件下,可 燃冰燃烧产生的能力比传统的化石燃料要多出数十倍,而且燃烧后不产生任何的残渣和废气,是公认的地 球上尚未开发的最大新型能源。 (1)目前,人类实验的化石燃料主要包括 。 (2)为减少污染、提高煤的利用率,可在高温条件下将其转化为可燃性气体,此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如下图 所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为方便贮存和运输,天然气通常被压缩到容积很小的钢瓶中,而可燃冰却很难被压缩.试从分子的角 度分析,其中的原因是 。 (4)可燃冰作为新型能源,相比传统化石燃料具有很多优势,主要是 (填序号) A.储量丰富 B.燃烧值大 C.清洁、无污染 D.易于开采 【答案】(1)煤、石油、天然气; (2)C+H2O CO+H2; (3)气态物质分子间隔较大,易被压缩;固态物质分子间隔减小,不易被压缩; (4)ABC。 【解析】(1)化石燃料主要包括煤、石油、天然气,故填:煤、石油、天然气; (2)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物是碳与水蒸气,生成物是一氧化碳与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H2O CO+H2.故填:C+H2O CO+H2; (3)气态物质的分子间隔较大,固态物质分子间隔较小,所以气体易被压缩,而固体较难被压缩;故填: 气态物质分子间隔较大,易被压缩;固态物质分子间隔减小,不易被压缩; (4)已探明可燃冰储量丰富;燃烧值大;可燃冰燃烧的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不污染环境;但是由于在深 海中,开采较困难;故填:ABC。 17、2017 年 5 月 18 日,我国在南海海域试采可燃冰获得成功,我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在海域可燃冰试开采中 获得连续稳定产气的国家。 (1)可燃冰被科学家誉为“21 世纪能源”,可燃冰中,水分子形成一种空间笼状结构,CH4 和少量 N2,CO2 等分子填入笼内的空隙中,无固定的组成,因此可燃冰属于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沼气、天然气的主要成份也是甲烷,充分燃烧 1000g 天然气和煤所产生的 CO2 和 SO2 气体的质量如图 1 所示,请写出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根据图示和已有知识分析,天然气被誉为城 市清洁能源的原因有 (答两条即可) (3)天然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小于空气,天然气泄露后,遇明火或静电易发生爆炸,为防止因 天然气泄露造成危险,可在家中安装报警器,图 2 甲、乙两种情况,安装位置正确的是 。 (4)甲烷不仅是重要的燃料,同时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图 3 是以甲烷为原料,一定条件下制取某液体燃 料的微观过程示意图,由此得出:进程Ⅰ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分子个数比为 ,进程Ⅱ反应的化学方 程式为 。 【答案】(1)混合物; (2)CH4+2O2 CO2+2H2O;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少,减少了空气污染,燃烧充分,产生的有害气体和烟 尘少; (3)甲; (4)1:1;CO+2H2 CH3OH。 【解析】(1)根据题中信息“天然气水合物中,水分子形成一种空间笼状结构,CH4 和少量的 N2、CO2 等分子 填入笼内的空隙中,无固定的组成”可知,天然气水合物中由水、甲烷、氮气、二氧化碳等组成,为一种 混合物; (2)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H4+2O2 CO2+2H2O。天然气被誉为城市清洁能源的原因有: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少,减少了空气污染, 燃烧充分,产生的有害气体和烟尘少; (3)甲烷密度比空气密度小,故报警器应安装在甲位置; (4)由图示可知,该反应是甲烷和水在一定条件下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H4+H2O CO+3H2;进程Ⅰ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分子个数比为 1:1; 由 图 示 可 知 , 该 反 应 的 反 应 物 是 一 氧 化 碳 和 氢 气 , 生 成 物 是 甲 醇 , 反 应 的 化 学 方 程 式 为 : CO+2H2 CH3OH。 (二) 【基础篇】 1、下列燃料中,被认为是最清洁燃料的是( ) A.煤 B.石油 C.乙醇 D.氢气 【答案】D 【解析】A、煤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硫等空气污染物,不属于清洁燃料,A 不符合题意; B、石油燃烧生成一氧化碳等空气污染物,不属于清洁燃料,B 不符合题意; C、乙醇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不是最清洁的燃料,C 不符合题意; D、氢气燃烧的产物只有水,是最清洁燃料,D 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2、下列做法与低碳环保理念一致的是( ) A.生活垃圾分类回收 B.市区尽量开车出行 C.工业废气直接排放 D.化石燃料过度使用 【答案】A 【解析】A、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符合题意; B、市区尽量开车出行,增加化石燃料的使用,加重环境的污染,不符合题意; C、工业废气直接排放,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不符合题意; D、化石燃料过度使用会产生大量的空气污染物,不符合题意。故选 A。 3、煤炭燃烧排出的尾气中,能形成酸雨的是( ) A. N2 B. CO2 C. SO2 D. H2O 【答案】C 【解析】酸雨是指 PH 小于 5.6 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 A、N2 不溶于水,不能形成酸雨,不符合题意; B、CO2 溶于水形成溶液的 pH 不小于 5.6,不能形成酸雨,不符合题意; C、SO2 在空气能形成硫酸,硫酸 pH 小于 5.6,能形成酸雨,符合题意; D、水的 pH=7,不能形成酸雨,不符合题意。故选 C。 4、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下列属于新能源的是( ) A.天然气 B.石油 C. 氢气 D.煤 【答案】C 【解析】天然气、石油、煤属于传统三大化石燃料,故选择 C。 5、下列做法不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及绿色化学理念的是( ) A.对废旧电池进行回收处理 B.用布袋代替塑料购物袋 C.大力开发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能源,尽量控制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使用 D.大量使用一次性筷子 【答案】D 【解析】A.对废旧电池进行回收处理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故 A 正确; B.用布袋代替塑料购物袋,可以减少白色污染,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故 B 正确; C.大力开发太阳能、风能、沼气等能源,尽量控制煤等化石燃料的使用可以减少污染,符合人与自然和谐 相处,故 C 正确; D.大量使用一次性筷子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故 D 错误; 故选 D。 6、(1)现有下列五种物质: A、可燃冰 B、稀盐酸 C、活性炭 D、不锈钢 E、乙醇 请用合适的物质字母代号填空: 2017 年 5 月,我国成功从海底开采的新能源是 。 (2)目前,人类使用的燃料大多来自化石燃料,如煤、 、天然气等,氢气被认为是理想的清洁能 源,因其燃烧产物为水不污染空气,且热值高,但由于氢气的 成本高和运输、储存困难,暂时还未 广泛应用。 【答案】(1)A; (2)石油;生产。 【解析】(1)⑤2017 年 5 月,我国成功从海底开采的新能源是可燃性;故填:A; (2)煤、石油、天然气是化石燃料;氢能目前的生产成本太高,储存运输困难;故填:石油;生产。 7、能源、环境与人类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1)化石燃料中天然气是比较清洁的能源,其主要成分为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__ ________。 (2)在汽油中加入适量乙醇作为汽车燃料,可适当节省石油资源,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汽车尾气对大气的污 染。其中乙醇属于____________(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 【答案】(1).CH4+2O2 CO2+2H2O;(2).可再生 【解析】本题考查了甲烷的性质和能源的分类。 (1)甲烷燃烧时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是 CH4+2O2 CO2+2H2O; 【提升篇】 8、下列做法中,符合“低碳”理念的是( ) A.开发使用新能源汽车 B.“焚烧法”处理垃圾 C.大力发展火力发电 D.使用太阳能热水器 E.大力发展风力发电 【答案】ADE 【解析】A、开发使用新能源汽车,可以节约能源,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选项符合“低碳生活”理念; B、“焚烧法”处理垃圾,易污染空气,故选项不符合“低碳生活”理念; C、大力发展火力发电,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故选项不符合“低碳生活”理念; D、使用太阳能热水器,能节约电能,从而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选项符合“低碳生活”理念; E、大力发展风力发电,能节约电能,从而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选项符合“低碳生活”理念; 故选 ADE。 9、下列关于能源、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常用来炼铁的矿石有赤铁矿、磁铁矿 B.石油炼制可得到汽油、柴油、煤焦油等 C.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储水库,海水中含有的化学元素有 100 多种 D.人们正在利用和开发的其他能源有水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可燃冰等 【答案】A 【解析】A.常用来炼铁的矿石有赤铁矿、磁铁矿,正确; B.石油炼制可得到汽油、柴油、航空煤油等,错误; C.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储水库,海水中含有的化学元素有 80 多种,错误; D.人们正在利用和开发的其他能源有水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可燃冰还没用利用和开发,错误。 故选 A。 10、“绿色化学”有助于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下列做法不符合“绿色化学”理念的是( ) A.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风力发电 B.废旧电池集中回收,并填埋处理 C.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提倡绿色出行 D.使用可降解塑料,减少“白色污染” 【答案】B 【解析】A、发展风力发电将有效减少煤的燃烧,减少有害气体、温室气体的排放,符合绿色化学理念,故 A 不符合题意; B、废电池的深埋处理也会污染土壤,故不符合绿色化学的概念,故 B 符合题意; C、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少开私家车有利于环保,符合绿色化学的理念,故 C 不符合题意; D、使用可降解塑料可减少“白色污染”,符合绿色化学理念,故 D 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11、如图是我国 可再生资源法 倡导的碳资源的转化与循环利用示意图 下列做法与该图体现的理念不符 的是 A. 将秸秆加工转化为酒精燃料 B.二氧化碳作为原料生产尿素 C.过度开采煤、石油作为燃料 D.将石油精炼,制备合成材料 【答案】C 【解析】A.将秸秆加工转化为酒精燃料,既解决了环境问题,又解决了能源问题,不合题意; B.二氧化碳作为原料生产尿素,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有效防治温室效应,不合题意; C.过度开采煤、石油作为燃料,既浪费资源与能源,又有造成环境的污染,符合题意; D.将石油精炼,制备合成材料,加以综合利用,不合题意. 故选 C. 12、目前,人类使用的燃枓大多来自化石燃料。 (1)化石燃料中,比较清洁的是 ,煤油是 加工的产品。 (2)煤主要含有 元素。使用脱硫煤能减少 的排放,减轻酸雨的危害,但仍会产生较多的二 氧化碳.不能减缓日益加剧的 。 【答案】(1)天然气;石油;(2)碳;二氧化硫;地球温室效应 【解析】(1)化石燃料中最清洁的是天然气;石油通过分馏即可得到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机油、 石蜡等产品。 (2)煤中含有的主要元素是碳,使用脱硫煤能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减轻酸雨的危害,但仍会产生较多的 二氧化碳,不能减缓日益加剧的地球温室效应。 13、安徽 实验室常用如图 7-2-7 所示发生装置制备氢气。 图 7-2-7 (1)写出试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仪器 a 的名称是________。实验室可用__________法收集氢气。 (3)氢气作为新能源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点即可,下同)。目前氢能源的大量使用 仍存在一定困难,你认为针对氢能源的研究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Zn+H2SO4===ZnSO4+H2↑ (2)铁架台 向下排空气(或排水) (3)氢气燃烧产物是水,不污染环境(或热值高等) 寻找新的催化剂,利用太阳光分解水制取氢气(或其他 合理答案) 14、能源既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也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柱。我省多地有效调整能源结构,稳步发 展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合理利用如下三种发电方式,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1)与 C 相比,A、B 发电的共同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一条)。 (2)A 的能量转化方式是把______能经过一系列变化转化成电能。 【答案】(1)节约资源(或绿色环保/无废渣废气排放) (2)风 【解析】(1)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可以节能环保;(2)风力发电是将风能转化为电能。 15、建设海南自贸区,要坚持“绿色、循环、低碳”的理念,为此海南省政府采取了系列相 关措施。 (1)写出使用新能源汽车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 (2)列举两种适合海南推广使用的新能源 。 【答案】(1)减少空气污染 (2)风能、核能、太阳能、潮汐能、氢能等 【解析】(1)使用新能源汽车,减少大气污染物,有利于保护环境;(2)新能源有风能、核能、太阳能、潮 汐能、氢能等。 16、能源和环境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请根据下列要求回答问题: (1)海底不仅蕴藏着大量的 、石油、天然气等常规化石燃料,人们还在海底发现了一种新型矿产资 源﹣﹣可燃冰,形成可燃冰的两种物质是 和水。 (2)氢能是未来最理想的能源,从环保角度分析,氢能最突出的优点是 。目 前,氢氧燃料电池已经 被应用,氢氧燃料电池是一种将化学能转化为 能的装置。 (3)汽车尾气是导致酸雨的重要原因.在汽油中加入适量乙醇作为汽车燃料,可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乙 醇汽油是 (填“混合物”或“纯净物”),乙醇属于 (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 能源。 【答案】(1)煤;甲烷; (2)来源广泛,资源丰富;燃烧时产生的热量多;生成物是水,不污染环境;广泛;电; (3)混合物;可再生; 【解析】(1)海底不仅蕴藏着大量的煤、石油和天然气属于三大化石燃料,都属于不可再生的能源.人们 还在海底发现了一种新型矿产资源﹣﹣可燃冰,形成可燃冰的两种物质是甲烷和水;故答案为:煤;甲烷; (2)氢能最突出的优点是:来源广泛,资源丰富;燃烧时产生的热量多;生成物是水,不污染环境;目前, 氢氧燃料电池已经广泛被应用,氢氧燃料电池是一种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故答案为:来源广泛, 资源丰富;燃烧时产生的热量多;生成物是水,不污染环境;广泛;电; (3)乙醇汽油是乙醇和汽油的混合物,乙醇属于可再生能源故答案为:混合物;可再生; 17、近两年北方地区严重雾霾得到有效治理,减少大气污染物需要使用高效清洁燃料。 (1)氢气作为新能源的优点有哪些?(写出一条即可)________。 (2)使燃料充分燃烧,可以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充分燃烧的条件有哪些?(写出一条即可)________。 【答案】(1)产物是水无污染(洁净),热值高等合理即可 (2)和氧气有充分大的接触面积,有足够多的氧气 【解析】(1)氢气燃烧产物是水,不污染环境;氢气的燃烧值高;(2)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有:增大氧气 的浓度;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18、材料、环境、能源跟生活密切相关。 (2)为了减小燃烧化石燃料对环境的影响,人们一方面开发利用清洁高效的新能源,如 (写一种); 另一方面提倡“低碳生活”.下列符合“低碳生活”的做法是 (填数字序号)。 ①人走灯灭 ②少用一次性筷子 ③多使用空调调节温度 (3)目前氢氧燃料电池已经在宇宙飞船等航天器上实际使用,它能把氢气和氧气反应的化学能转化为 能,氢氧燃料电池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答案】(2)①②; (3)电;2H2+O2 2H2O。 【解析】(2)①人走灯灭符合低碳生活的做法; ②少用一次性筷子符合低碳生活的做法; ③多使用空调调节温度不符合低碳生活的做法; 故填:①②; (2)氢氧燃料电池能把氢气和氧气反应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氢气和氧气点燃生成水,故填:电; 2H2+O 22H2O。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