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上海)数学七年级第二学期-14比较、归纳、提炼、升华 ——从教材例、习题谈《三角形》复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沪教版(上海)数学七年级第二学期-14比较、归纳、提炼、升华 ——从教材例、习题谈《三角形》复习

比较、归纳、提炼、升华 ——从教材例、习题谈《三角形》复习 一、教学目标 1、注重对教材中例、习题的解法和思路的复习,进一步提高认识,优化思维。 2、挖掘例、习题间的联系,学会把知识和技能纳入一定的系统,提高复习效率。 3、通过图形发散形式的演变,经历运动变化的过程,体验知识由“厚”到“薄” 的欣喜,从而培养善于比较归纳、乐于提炼升华的良好学习品质。 二、教学重点 1、巩固有关三角形的基础知识,优化思维过程。 2、提炼基本图形,学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提高分析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 正确辨析问题间的变化与联系,寻找问题解决的方法和规律。 四、教学过程 教学策略方案 教学设计意图与理念 一、 引入 进入全等三角形的学习以来,我们解决了不少问题,认识 了许多形形色色的图形。回头进行整理后发现,许多图形不是孤 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着的,它们可以看作是由一个三角形经过平 移、翻折、旋转得来。例如: A B C D E D E A C B B E D C A 而在这些图形的基础上,适当连结两点间的线段,则又可 以形成另外的图形。例如: D B C A F E D C B A D E A C B B E D C A 这让我们感受到复杂图形都是由一些基本图形形成的,图形 与图形之间会存在着某些共性的东西,而某些共性的东西,会造 成基本解题方法的一致性。如果能够找到某一类问题的基本解 法,那么我们的学习就是事半功倍的。这节课我们结合课本、练 习册上的例、习题来经历、体验这方面的问题。 用运动的观点看待 图形的演变,学会用发 展、变化、联系的眼光认 识图形。 教学策略方案 教学设计意图与理念 二、 问题研究 例 1、(1)(练习部分:P.60/练习 2.) 如图 1,已知 AB=AD,CB=CD.问 AC 和 BD 互相垂直吗?为 什么? D B C A F E D C B A 图 1 图 2 (2)(课本:P. 111/练习 3) 如图 2,已知 AB=AE,∠B=∠E,BC=ED,点 F 是 CD 的中 点,联结 AF。 ①试判断 AF 与 CD 的位置关系 ,并说明理由。 ②在连结 BE 后还能得出哪些结论?请写出 3 个。 例 2、(课本:P.109/1,3) 1. 如图 3,已知射线 AB 是△ACD 的外角平分线,且 AB∥CD, 说明△ACD 是等腰三角形。 E D C B A 图 3 图 4 2. 如图 4,在△ABC 中,BD 平分∠ABC,过点 D 作 BC 的平 行线 DE,交 AB 于 E,说明 DE=BE 的理由。 思考:该两题在条件和结论上有什么共同之处?我们从中 可以提炼出什么结论? 平行线 角平分线 其基本图形是: 3 2 1 E D CB A 2 1 E D B C A 图 5 图 6 感受证明线段相等、 角相等、线段垂直的问 题,有时不仅可以通过全 等三角形来解决。而且可 以用等腰三角形的三线 合一的性质。 合理应用等腰三角 形三线合一的性质,常可 以精炼说理过程、优化思 维。 复习常见问题,巩固 等角对等边的性质。 在图 5、6 中,“角 平分线、平行线、等腰三 角形”这三者中,若有两 条成立,则第三条必成 立.熟悉这个结论,对解 决包含该图形的较复杂 的题目是很有帮助的。 等腰三角形 教学策略方案 教学设计意图与理念 例 2 应用与拓展 在下列图形中,均给出了角平分线和平行线的条件,请指出 各图中的等腰三角形。由此,你还可以得出一些不同形式的结论 吗? O E D C B A 图 7 例 3、(练习册:P.65/5;课本 P.103/2、3.) 5.如图 8,在△ABC 中,已知 AD⊥BC,垂足是点 D,AD=BD,DC=DE。 试说明∠C=∠1 的理由。 2. 如图 9,在△ABC 中,已知 AD⊥BC, 点 D 是垂足,CE=AB,∠1= ∠2,试说明 AD=DC 的理由。 3. 如图 10,在 Rt△ABC 中,已知∠ACB=900,CA=CB,CD=CE。试说 明 AD=BE 的理由。 1 E D C B A F E D C B A 2 1 A B E C F D 图 8 图 9 图 10 思考: 三道题在图形的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特征?解决问题的途径 是什么?你发现三图中的 BE 或 CEF 或 BEF 与相应的 AC 或 AB 或 BD 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吗? 三个图形都是由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或将证明是等腰三角 形)和一个直角三角形两个图形构成,而 BE 或 CEF 或 BEF 则是 从等腰直角三角形(或将证明是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的顶点 过另一腰上的点引出的线段。 当三角形的内角平 分线(或外角平分线)和 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的 直线同时存在时,必定存 在一个等腰三角形。它可 以转移有关角和边的位 置,起到问题解决的桥梁 作用 这种多题一解规律 的掌握,对提高解题能力 也是十分有益的。 复习学生学习中常 感困难的问题,帮助学生 弄清知识间的联系,揭示 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教学策略方案 教学设计意图与理念 都是通过证明直角三角形与等腰三角形(或将证明是等腰三 角形)中的一直角三角形全等解决问题。 它们都是互相垂直的关系。 例 3 的应用与拓展 1.如图 11,正方形ABCD的边CD在正方形ECGF的边C E上,连结BE,DG,问线段BE与DG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为什么? G F E D B C A F E D B CA 图 11 图 12 2.如图 12,已知△ABC中,∠A=900, ∠ABC=450, ∠ABC的平分线交AC于D,过C作BD的垂线交BD的延长 线于F.说明BD=2CE的理由. 分析:在第一题中,如果连结 EG,可分解出图形 13,恰是 例 3 所研究的图形,从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完全相同。这说明 条件背景虽然不同,但问题实质却是一样的。 在第二题中,若把图形绕点 F 逆时针旋转 900,则又转化成 例 3 所研究的图形,问题迎刃而解。 图 13 F E D C B A 2 1 三、 小结 1、 比较异同,发现联系。 2、 归纳共性,总结方法。 3、 提炼规律,举一反三。 4、 思想升华,能力提高。 四、 作业 1、如图 14,已知△ABC和△CDE都是等边三角形,AD边 上的高是CF,BE边上的高是CE. (1)说明CF=CH的理由; (2)BC、CD不断变化时,EB与AD所成的角是否发生变 化,若不变,求出其夹角;若变化,则说明理由。 学习要善于比较、归 纳总结,不断研究方法上 的共性,引导学生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努力实现 知识和能力的迁移。 把解题经验上升到理性 认识,会使学生感到贴 切,认识更深刻,掌握更 牢固,应用更灵活。 复习阶段的练习,如 果认为作一题多解的训 练是使学习内容由“薄” 到“厚”,那么,多题一 解则应是由“厚”到“薄” 的训练形式。 学习数学离不开解 题,但如果陷入茫茫的题 海中,“解题千万道,解 后抛九霄”,是难以达到 提高解题能力、发展思维 的目的的。善于做解题后 的小结,回顾解题过程, 总结解题经验和体会,再 进而作一题多解,一题多 问,一题多变,多题一解 的思考,挖掘题目的深度 和广度,扩大题目的辐射 面,这对提高解题能力是 十分重要的。 教学策略方案 教学设计意图与理念 O HF E D C B A 图 14 图 15 2、两个全等的含300、600角的三角板ADE和三角板AB C如图 15 所示放置,E、A、C三点在一条直线上,连结BD, 取BD的中点M,连结ME、MC。试判断三角形EMC的形状, 并说明理由。 说明:通过下列图形的演变,引出作业 1: E D C B A E D C B A E D C B A E D C B A E D C B A E D C B A E D C B A E C B A 上海市兴陇中学 李丽 2017-5-23 通过图形发散形式 的演变,逐步让学生学会 自觉掌握知识系统的方 法,使他们能把知识和技 能纳入一定的系统。 另一方面,知识系统 化,便于记忆和应用。心 理学中所说的记忆,就是 指建立联系,巩固练习。 工 作 单 例 2 应用与拓展 在下列图形中,均给出了角平分线和平行线的条件,请指出各图中的等腰三角形。由此, 你还可以得出一些不同形式的结论吗? O E D C B A 例 3 的应用与拓展 1.如图 1,正方形ABCD的边CD在正方形ECGF的边CE上,连结BE,DG,问 线段BE与DG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 G F E D B C A F E D B CA 图 1 图 2 2.如图 2,已知△ABC中,∠A=900, ∠ABC=450,∠ABC的平分线交AC 于D,过C作BD的垂线交BD的延长线于F.说明BD=2CE的理由. 作业: 1、如图 3,已知△ABC和△CDE都是等边三角形,AD边上的高是CF,BE边上的 高是CE. (1)说明CF=CH的理由; (2)BC、CD不断变化时,EB与AD所成的角是否发生变化,若不变,求出其夹角; 若变化,则说明理由。 O HF E D C B A 图 3 图 4 2、两个全等的含300、600角的三角板ADE和三角板ABC如图 4 所示放置,E、A、 C三点在一条直线上,连结BD,取BD的中点M,连结ME、MC。试判断三角形EMC 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