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初三语文上册课时同步练:湖心亭看雪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2021学年初三语文上册课时同步练:湖心亭看雪

2020-2021 学年初三语文上册课时同步练:湖心亭看雪 积累与综合运用 『文言现象』 1.解释文言字词 (1)更定.(完了,结束) (2)湖中人鸟声俱绝.(消失) (3)余拏.一小舟(撑,划) (4)拥毳.衣炉火( 鸟兽的细毛 ) (5)焉得..更有此人(哪能 ) (6)及.下船(等到 ) (7)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罢了 ) 2.一词多义 是日更定矣(代词,这) 是 是金陵人(判断动词,是) 上下一白(全) 一 长堤一痕(数词,一) 是日更定矣(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 更 五更)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 上下一白(白色) 白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酒杯) 3.词类活用 是金陵人,客.此(名词用作动词,客居。) 4.古今异义 余.住西湖(古义:我;今义:多余。) 5.翻译句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大雪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1)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 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 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 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湖里哪能还有这样的人! (4)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不要说相公痴情,还有跟相公一样痴情的人! (5)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我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 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6)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 湖心亭看雪。 这一天五更过后,我划一条小船,穿着毛皮衣,带 着火炉,独自划往湖心亭去看雪。 (7)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冰花一片弥漫,天、云、山、水,上上下下,全是 一片白色。 6.文言名句默写 (1)点明时间地点及当时环境的句子是:崇祯五 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运用白描手法,描写西湖雪景的句子是:雾 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 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 三粒而已。 (2)点明作者偶遇知音的惊喜之情的句子是:余 强饮三大白而别。 (3)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收束全文的句子是:莫说 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综合性学习』 7. 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开展“学 家规 树新风”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 以下任务。 (1)初三(2)班为本次活动办了一期黑板报,下 面是同学们收集的关于家规的三则材料,请分别概 括其主要内容。(每条不超过 10个字) 【材料一】西周时期,周公以《无逸》告诫后 辈子孙不要因贪图享乐而荒废政务;春秋时期,孔 子以“不学礼,无以立”训诫儿子。这两个事例历 来被人们认为是我国家规文化的源头。 【材料二】古代家规虽然来自不同作者的生活 经验和文化追求,但内容都以家庭伦理为主体,重 视齐家善邻和修身养德,如司马光在《温公家范》 中强调“以义方训其子,以礼法齐其家”陆九韶在 《陆氏家制》中主张“人之爱子,当教之以孝悌忠 信”。 【材料三】“一时之语,可以守之百世;一家 之语,可以共之天下”,我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家 规,除对其家族的繁衍发展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外, 还是社会教育的一种独特形式,为社会提供 家庭教育的范本和楷模。 材料一:我国家规历史悠久(我国家规起源早) 材料二:古代家规内容相近(古代家规重视伦理道 德) 材料三:古代家规影响深远(古代家规有积极影响) (2)学校开展“中国好家规”评选活动,下面两 条家规深受师生好评,你更喜欢哪一条?请谈谈你 的理解并说明理由。 ①“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 ———《曾国藩家书》 ②“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朱子 家训》 ① 理解:人一生的成败与所交朋友是否贤德(贤 能)有关,所以不能不谨慎。理由:它告诫我们对 朋友要甄别筛选,谨慎交往。 ② 理解:在没下雨时就应做好准备,不要等到口 渴时再去挖井。理由:它告诫我们做事应早做准备, 避免被动。 (3)右图是学校为配合本次活动开展的“‘不剩饭, 不剩菜’——文明餐桌行动”宣传画,请用简洁的 语言介绍画面内容并写出其寓意。 内容:画面有一双筷子和一个盘子组成,盘中“约” 字的一点是一粒米。 寓意:文明餐桌行动是我们共同的“约定”,节约 应从我做起,从节约一粒米开始。 阅读理解 『课内通关』 8.“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 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写出了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 的意境。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做铺垫。 9.“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 作用? 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 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10.“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 什么景象? 显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混濛一片,举目皆 白的景象。 11.文中结尾舟子说作者痴,你如何理解作者的 “痴”? 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 闲情逸致。 12.文中叙写亭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 现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的喜悦 之情和豪爽之情。 『课外迁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14-16题。 月食 [明]顾炎武 李鲈习西洋之学,述其言曰:“月本无光,借 日之照以为光曜。至望日,与地、日为.一线,月见 地不见日,不得.借光,以是.以无光也。或曰:不然。 曾有一年,月食之时,当在日没后,乃日尚未沉, 而出地之月已食矣。东月初升,西日未没,人两见 之,则地固未尝遮日月也,何以云见地不见日乎? 答曰:子所见者非月也,月之影也,月固未尝出地 也。何以验之?今试以一文钱置虚器 ① 中,前之却 之 ② ,不见钱形矣,却贮水令满而钱见,则知所见 者非钱也,乃钱之影也。日将落时,东方苍苍凉凉, 海气升腾,犹.夫水然,其映而升之亦月影也。如必 以东方之月为真月,则是以水面之钱为真钱也。然 乎?否乎?又如渔者见鱼浮水面而投叉刺之,必稍 下于鱼乃能得鱼,其浮于水面者鱼之影也。舟人刺 篙,其半在水,视之若曲焉。此皆水之能影物也。 然则月之受隔于地,又何疑哉?” (节选自《日知录校释》,岳麓书社 2011年版) 【注释】①虚器:空的器皿。②前之却之:前前后 后地(看)。 14.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⑴与地、日为.一线(成为) ⑵不得.借光( 能 ) ⑶以是.以无光也(这,此) ⑷犹.夫水然(好像) 15.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舟人刺篙,其半在水,视之若曲焉。 船工撑船,篙一半在水里,看它像弯曲的一样。 16.用自己的话解说“月影”形成的原因,并从甲、 乙两图中选一幅辅助说明。 我选甲图,解说:东方海气升腾,把正处于月 食状态的月亮的影子投映在空中。 17.请说说李鲈用问答的方式讲述西洋之学中月食 道理的好处。 用问答的方式既可以增强趣味性,引起读者的注意 与思考,又可以使说明事理的思路更清晰。 【参考译文】 李鲈学习西洋的学问,讲述他的观点说:“月 亮本来没有光亮,借助太阳的照耀反射阳光,以为 月亮发光了。到每月十五,月亮与地球、太阳成为 一条线,月食发生时,地面上能见到月亮,而见不 到太阳,不能借到阳光,所以以为没有光了。”有 人说:“不是这样的。曾经有一年,发生月食的时 候,应当在日落之后,然而太阳还没有落山,出现 在地平线的月亮就已经发生月食了。东方的月亮刚 刚升起,西边的太阳还没有落山,人们见到了日月 两个星球,那么地球这时本来就不曾遮住日月,凭 什么说在地面能见到月亮就看不到太阳呢?”他回 答说:“你看到的不是月亮,而是月亮的影子。真 的月亮本来就不曾出现在地平线上。凭什么来验证 它呢?现在试着拿一文钱放在一个空的器皿中,前 前后后地看,是看不到钱的形体的。然而贮满水之 后钱就出现了。那么我们看到的不是钱,而是钱的 影子。太阳将要落山时,东方空旷冰凉,海上的雾 气升腾,好像器皿中的水一样,它映出上升的也是 月亮的影子。如果一定要认为东方的月亮是真的的 月亮,那么就认为浮在水面的钱是真钱了,对吗? 错吗?再如渔夫看见鱼浮在水面,举叉刺它时,重 心要稍微偏向鱼的下面,才能刺中鱼。那个浮在水 面的鱼其实是它的影子。船工撑船,篙一半在水里, 看它像弯曲的一样。这都是水能倒影事物(产生折射) 的原因。既然这样,那么(真的)月亮被地球隔开, 又有什么怀疑的呢?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