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上海)数学七年级第二学期-14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沪教版(上海)数学七年级第二学期-14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4.5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操作、说理等活动,发现并归纳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相等的性质,培养数学 语言归纳能力; 2、 经历用逻辑推理方法推导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相等的性质的过程,体会实验归纳和逻辑 推理这两种研究方法的联系与区别; 3、 掌握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相等及“三线合一”的性质,能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有 关的简单问题,发展基础性的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探究及应用 . 教学难点: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的应用.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等腰三角形的相关概念 1、引入: 问 1:回顾三角形按边分类可以如何 分? 这节课我们将主要研究等腰三角形的 性质. 出示课题:§14.5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2、等腰三角形的相关概念 问 2:什么是等腰三角形? 说明:如图 ABC 是等腰三角形, AB=AC,这时,边 AB 和 AC 是它的腰, BC 是底边, A 是它的顶角, B 和 C 是底角. 二、等腰三角形性质 问 1:观察你手中的等腰三角形,(要 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等腰三角形),它 的六个元素中除了两边相等,还有哪些 答 1: ① 不等边三角形 三角形 ② 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 角形 注:① 三边不相等 2 两条边相等 3 三边都相等 答 2: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 腰三角形. 答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由 已 学 的 三角形的分类 引出课题,体 现从一般到特 殊的研究问题 的方法. 提 出 问 题 引导学生对等 腰三角形两个 底角的大小关 系进行探究. ③ 相等的元素? 问 2:你能否利用手中的等腰三角形, 通过操作说明两个底角相等呢? 说明:若学生不能想到等腰三角形的对 称性,教师可作如下引导: 等腰三角形是一种美观的图形,常 用于绘画建筑等方面,它的美主要是对 称美,你能说说是指那一种对称吗? 问 3:说说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是什 么? 问 4:请按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翻 折,看其左右两边的图形是否完全重 合? 问 5:通过实验操作说说等腰三角形底 角相等的理由. 教师多媒体演示: 画三角形角平分线;沿顶角平分线翻折 C B A 小结: 通过操作我们发现: (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顶角 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它的对称轴; (2)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问 6:如果不进行操作,你能否用几何 说理来说明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 等呢? 问题:已知 ABC 是等腰三角形,且 AB=AC,说明: CB  . C B A 2 1 C D B A 预设答 2: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 形,沿对称轴翻折后,对称轴两 边的部分互相重合. 预设答 3: (1)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 (2)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 (3)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 学生动手操作; 答 4:是的. 预设答 5:(学生回答不完整,教 师补充) (1)将 ABC 沿直线 AD 翻折, 因为 CADBAD  ,所以将 ABC 沿直线 AD 翻折后,射线 AB 与射线 AC 叠合. (2)由于 AB=AC,因此线段 AB 与线段 AC 重合,于是点 B 与点 C 重合,又因为点 D 与点 D 重合所 以线段 BD 与线段 CD 也重合,因 此 CB  . 答 6:学生口述: 解:过点 A 作 BAC 的平分线 AD,AD 与 BC 相交于点 D. AD 平分 BAC (已知),  21  (角的平分线的意 义). 在 ABD 和 ACD 中,       ).(ADAD )(21 )( 公共边 ,已证 ,已知ACAB 实 验 研 究 方法是学生现 阶段几何研究 的主要方法, 将实验操作作 为探究问题的 起点,学生较 易接受. 利 用 等 腰 三角形的对称 性,通过猜测 对称轴、翻折、 利用叠合法说 明的过程中, 确定“顶角平 分线所在的直 线是它的对称 轴”,“对称轴 两边的图形重 合,即全等” 的事实. 此 处 操 作 说明时的语言 很重要,教学 中教师应引导 学生用规范的 语言叙述. 逻 辑 推 理 时所添加的辅 助线,是由“操 作”引出来的. 此 处 还 可 以用等腰三角 形底边上的中 线为辅助线, 推理得出等腰 三 角 形 的 性 质,有学生提 出给予肯定. 问 7:请归纳上面我们所得到的结论? 如何用符号语言表示? 小结:等腰三角形这一性质应用的前提 是:在同一个三角形中. 问 8:由上面的说理过程中还可以得到 哪些结论? 问 9: ADCADB  说明 AD 与 BC 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问 10:通过上述的说理,你还能得到 哪些结论? 小结: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 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简称为 “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 问 11:如何将这个性质用符号语言表 示呢? 如图,如何表示 ○1 AD 为顶角的角 平 分 线 ? ○2 AD 是 底 边 上 的 中 线 ? ○3 AD 为底边上的高? 2 1 C D B A 说明:“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这一 性质指的是以上○1 、○2 、○3 中已知其中 任意一个就可以得出其余两个. 问 12:请用符号语言表是: 由○1 得○2 、○3  ABD ≌ )S.A.S(ACD  CB  (全等三角形的对 应角相等). 答 7:(师生共同完成) 等腰三角形的一个性质: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 称:“等边对等角”). 在 ABC 中, ACAB  (已知), CB  (等边对等角). 答 8:  ABD ≌ )S.A.S(ACD  ADCADB  (全等三角 形的对应角相等). BD=CD(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 相等). 答 9: ADCADB  , 且  180ADCADB ,  90ADCADB , BCAD  . 答 10:AD 不仅是顶角的角平分 线,还是底边的中线和底边上的 高. 答 11: ○1 ∠1 =∠2; ○2 BD=CD; ○3 BCAD  . 将 所 得 性 质用符号语言 表述,提高符 号语言、文字 语言、图形语 言 的 转 化 能 力. 将 所 得 性 质用符号语言 表述,提高符 号语言、文字 语言、图形语 言 的 转 化 能 力. 等 腰 三 角 形的三线合一 性质的符号表 由○2 得○1 、○3 由○1 得○2 、○3 补充:有了这个性质,还可以进一步得 到: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还可认为是底 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或底边上的中线 所在的直线.(大家前面的猜测是正确 的.) 三、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应用 我们通过探究得到了等腰三角形 的三个重要性质,它们如何应用呢? 试一试: (1)如图,已知 AB=AC,  70B , 求 C 和 A 的度数. C B A 问 1:题中有哪些条件?求什么? 问 2:如何求?依据是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解:(1)∵ ACAB  (已知), ∴ CB  (等边对等角), ∵  70B (已知), ∴  70C (等量代换). (2)∵  70CB , 又  180CBA (三角 形内角和等于 180 ), ∴  40A . 小结:在等腰三角形中若已知一个内 角,即可求出其它内角的大小. (2)已知 ABC 是等腰三角形,且有 一个内角为 70 ,那么其它两个内角的 答 12:(师生共同完成) (1)已知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 线: 在三角形 ABC 中,AB=AC , ∵ AD 是角平分线 (已知), ∴ BCAD  ,BD= CD(等腰 三角形的三线合一). (2)已知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 线: 在三角形 ABC 中,AB=AC, ∵AD 是中线(已知) ∴ AD⊥BC , ∠1 =∠2(等腰三 角形的三线合一) (3)已知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 高: 在三角形 ABC 中,AB=AC, ∵AD 是高(已知) ∴ BD=CD, ∠1 =∠2(等腰三 角形的三线合一) 答 1:题中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底 角,求其另一底角和顶角的度数. 答 2:由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 的性质、三角形内角和性质求解. 示的第一种以 教 师 示 范 为 主,后面两种 以填空的形式 让学生练习. 变 式 是 “ 等 边 对 等 度数为_________________. 问:如何思考? 小结: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 3 ) 如 图 , 已 知 AB=AC ,  110BAC ,AD 是 ABC 的中线, 则 1 =_______, 2 =________; 2 1 C D B A 问:如何思考? 小结:若已知等腰三角形及顶角平分 线、底边中线、底边上的高三线之一, 可考虑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 质来说明,而不用三角形的全等,以简 化说理过程. 课堂练习:P107,2、3. 补充例题:如图,已知 AB=AC,AD 是 BC 边 上 的 高 , 且 ACDFABDE  , ,垂足分别是 E、F,试说明 BE=CF. 预设生答: 由于未告知已知角是顶角还是底 角,所以要分两种情况讨论: (1)当已知角为顶角,则另两角 为  5555 和 ; (2)当已知角为底角,则另两角 为  4070 和 . 答:  5555 和 或  4070 和 . 生答: 预 设 1 , 利 用 已 知 条 件 说 明 ABD 和 ACD 全等,从而得出 所求结论. 预设 2, 本题已知等腰三角形顶角,及底 边上的中线,可考虑用“等腰三 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求解. ∵ ACAB  (已知), 又∵AD 是 ABC 的中线(已 知) ∴ BAC 2 121 (等 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  110BAC (已知), ∴  5521 (等式性质). 角”性质的应 用,同时渗透 分类讨论的思 想. (3)为课 本例题 2,是 “等腰三角形 三线合一”这 一性质的简单 应用,此处改 为填空题,有 学生习惯用三 角形的全等说 明问题,应引 导学生学会使 用简捷方法解 决问题. 补 充 例 题 可用三角形的 全等来说明, 但比较繁琐, 引导学生灵活 运用等腰三角 形 的 性 质 解 问:如何说明 BE=CF? 问:如何说明 CDFBDE  ?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解:∵AB=AC, ∴ CB  (等边对等角), ∵AD 是 BC 边上的高(已知), ∴BD=CD (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 ACDFABDE  , (已知), ∴  9021 (垂直的意义), 在 CDFBDE  和 中:       , , ,21 CDBD CB ∴ BDE ≌ CDF (A.A.S). ∴BE=CF(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 等). 补充练习: 如图,四边形 ABCD 的对角线 AC 与 BD 相交于点 O,AB=AD,且 BDAC  , 试说明 21  . 四、课堂练习 A 组: 1. (1)将“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 线平分并且垂直于底边”.在△ABC 中,如果 AB=AC,∠1=∠2,那么 答:可先说明 CDFBDE  ; 答:由 ACDFABDE  , ,可 得 21  ; 由于 AB=AC,由“等边对成角” 可得: CB  ; 又因为 AD 是高,由“等腰三角形 三线合一”的性质可得:BD=CD. 所以, BDE ≌ CDF (A.A.S) 答案: 1(1)BD=DC,AD⊥BC. 题,优化解题 过程. 此 题 还 可 同 过 说 明 AED 和 AFD 全等, 说明 AE=AF, 从 而 得 到 BE=CF. 巩固“等腰三角 形的三线合一” 性 质 . 并 熟 练 ______=______,且_____. (2)“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垂 直于底边,并且平分顶角”,在△ABC 中,如果 AB=AC,____,那么_____, 且_____. (3)“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平分 底边和顶角”.在△ABC 中,如果 AB=AC, ____,那么_____,且_____. 2. 如图,已知 AB=AC,AD=AE,说明 DE∥BC 的理由. B 组: 小明练习册上的一个等腰三角形被墨 迹污染了,只有它的底边 AB 和∠B 还 保留着,请你画出练习册上原来的等腰 三角形形状. (2)BD=DC, AD⊥BC, ∠1=∠2. (3)AD⊥BC,BD=DC, ∠1=∠2. 理由: ∵AB=AC(已知), ∴∠B=∠C(等边对等角). 又∵∠A+∠B+∠C=180°(三角形 内角和等于 180°), ∴∠A+2∠B=180°(等量代换). 得∠B= 2 1 (180°-∠A)(等式性 质). 同理得 ∠1= 2 1 (180°-∠A). ∴∠1=∠B. ∴DE∥BC(同位角相等,两直线 平行). 方法一:画出∠A,使∠A=∠B, ∠A 和∠B 另一边的交点 C 就是等 腰三角形的顶角的顶点. 掌握其几何符 号 语 言 的 表 达. “ 等 边 对 等 角”和“三角 形内角和等于 180°”及平行 线判定的综合 运 用 . 利 用 所 学知识进行简 单说理,发展 基础性的逻辑 推理能力. 此题作法一, 为下节等腰三 角形判定作铺 垫. 作法二,利用 到等腰三角形 的对称性. 五、课堂小结 今天你主要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 获? 六、布置作业 练习册,习题 14.5 方法二:画出线段 AB 的垂直平分 线,与∠B 的另一边的交点 C 就是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顶点. 预设生答: 等腰三角形的三条性质及其应 用. 课后作业 试 题 解 答 设计意图 A 组: 1.填空: (1)如果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为 34°,那么另外两个角的度数分别为 _____、______. (2)如果等腰三角形的底边和一腰长 分别为 12cn、15cm,那么这个三角形 的周长为_______cm.. (3)如果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 12cm、8cm,那么这个三角形的周长为 ______cm.(练习册 p54/1) 答案: (1)34°,112°. (2)42cm. (3) 42cm 或 28cm.(注意等腰三角形的 两边长分别为 12cm、8cm,没说哪一 个是腰,哪一个是底,因此要分类讨论, 两种情况) . 等 腰三 角 形 意义 及 两 底角 相 等 的 运 用 ,注 意 (3)题的 分 类讨 论 思 想, 以 及 利用 三 角 形三 边 关 系定 理 确 定三 角 形 是否 存 在 . 注 意 双 解题 目 学 生易 漏 解出错. 2. 如 图 , 已 知 点 D 在 BC 上 , AB=AC=BD,AD=DC. (1)图中等腰三角形共有____个. (2)∠BDA 是∠C 的几倍? (3)∠BAD 是∠C 的几倍? (4)求∠C 的度数. (练习册 p55/2) 解:(2)在△ADC 中, 因为 AD=DC(已知), 所以_____=_____( ). 因为∠BDA=∠DAC+______( ), 所以∠BDA=_____∠C. (3)在△ABD 中, 因为 AB=BD(已知), 所以______=______( ). 所以∠BAD=______∠C. (4)在△ABC 中, 因为 AB=AC(已知), 所以______=______( ). 又 因 为 ∠ B+ ∠ BDA ∠ BAD=____ ° ( ), 所以______∠C=______°. 所以∠C=______°. 答案: (1) 三个. (2)在△ADC 中, 因为 AD=DC(已知), 所以∠C =∠DAC (等边对等角 ). 因为∠BDA=∠DAC+∠C( 三角形的 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 的和). 因为∠BDA= 2 ∠C. (3)在△ABD 中, 因为 AB=BD(已知), 所以 ∠BAD = ∠BDA (等边对等 角 ). 所以∠BAD= 2 ∠C. (4)在△ABC 中, 因为 AB=AC(已知), 所以 ∠B = ∠C (等边对等角 ). 又因为∠B+∠BDA+∠BAD= 180° (三角形内角和等于 180°), 所以 5 ∠C= 180°. 所以∠C= 36°. “ 等 边 对 等角” 和 三角 形 内 角和 及 外 角性 质 的 综合 运 用 . 强 调 “等 边对 等 角”的 应 用 方 法 . 通 过 填 空和 说 理 ,发 展 学 生基 础 性 的逻 辑 推 理 能 力. 3.如图,已知 AB=AC,BD=CD, ∠B=30°,求∠BAD 的度数. (练习册 p55/3) 解:在△ABC 中,AB=AC(已知), 因为 BD=CD(已知), 所以 AD⊥BC( ) . 得∠ADB=90°( ). 又因为_____________=180° ( ) 所以∠BAD=180°-∠ADB-∠B. 因为∠B=30°(已知), 解:在△ABC 中,AB=AC(已知), 因为 BD=CD(已知), 所以 AD⊥BC( 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 一) . 得∠ADB=90°(垂直的意义). 又因为 ∠B+∠BDA+∠BAD = 180° (三角形内角和等于 180°), 所以∠BAD=180°-∠ADB-∠B. 因为∠B=30°(已知), 所以∠BAD= 60°. “等 腰 三角 形 的 三线 合 一” 和“三 角 形内 角 和 等 于 180°”综 合 运用 , 特 别强 调 “等腰三角 形 的三 线 合一”的运 用 . 通 过 填 空及 说 理 学会 写 说 理 过 所以∠BAD=_______. 程. B 组: 1.如图,已知 AD∥BC,BD=CD, ∠A=120°,∠ABD=30°. (1) 求∠DBC 的度数. (2)求∠BDC 的度数. (练习册 p55/4) 解:(1)∵AD∥BC(已知), ∴∠A+∠ABC=180°(两直线平行,同 旁内角相等). ∵∠A=120°(已知), ∴∠ABC=60°(等式性质). ∵∠1=30°(已知), ∴∠2=∠ABC -∠1 =60°-30°= 30° (等式性质). (2)∵BD=CD(已知), ∴∠2=∠C(等边对等角 ). ∵∠2= 30°(已知), ∴∠C= 30°(等量代换). ∵∠2+∠BDC+∠C = 180°(三角形内 角和等于 180°), ∴∠BDC=180°- 30°- 30° =120°(等式性质). “等 边对 等 角”和 “三 角形 内 角和 等 于 180°” 及 平行 线 性 质的 综 合 运 用 . 特 别强 调 “等 边对 等 角”的 运 用 . 利 用 所学 知 识 进行 简 单 说理 , 发 展基 础 性 的逻 辑 推 理 能 力. 2.如图,在△ABC 中,AB=AC,BD 为边 AC 上的高,试探究∠CBD 与 ∠A 之间有什么数量关系?(练习册 p56/5) (1) 用量角器量出∠CBD 和∠A 的 大小. (2) 再画两个形状、大小不同的等 腰三角形 ABC,其中 AB=AC, BD 为边 AC 上的高,用量角器 分别量出∠CBD 和∠A 的大 小. (3) 根据上面三组数据,猜想∠ CBD 与∠A 之间的数量关系, 并对猜想结果进行说明. 解:(1)∠CBD=25°, ∠A=50°. (2)根据所画图形测量. (3)∠CBD = 2 1 ∠A. 理由: 方法一: ∵BD 为边 AC 上的高(已知), ∴∠BDC=90°(三角形高的意义). ∵∠1+∠BDC+∠C = 180°(三角形内 角和等于 180°), ∴∠1=90°-∠C(等式性质). ∵AB=AC(已知), ∴∠ABC=∠C(等边对等角 ). ∵∠A+∠ABC+∠C = 180°(三角形内 角和等于 180°), ∴∠A+2∠C = 180°(等量代换). ∴∠C = 90°- 2 1 ∠A(等式性质). ∴∠1= 2 1 ∠A(等量代换). ( 1 ) (2)进行 试 验 操 作 ,猜 想 结 论 . 再 通过(3) 进 行说 理 此 结论 正 确 . 注 意 又 特殊 到 一 般的 研 究 问题 的 方法. ( 3 ) 中 “等 边对 等 角”和 “三 角形 内 角和 等 于 180°” 的 运 用 . 利 用所 学 知 识进 行 简 单 说 方法二: 过点 A 作 AE⊥BC,垂足为 E, ∵AB=AC(已知), ∴∠2= 2 1 ∠BAC(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 一). ∠AEC=90°(垂直的意义) ∵∠2+∠AEC+∠C = 180°(三角形内 角和等于 180°), ∴∠2=90°-∠C(等式性质). ∵BD 为边 AC 上的高(已知), ∴∠BDC=90°(三角形高的意义). ∵∠1+∠BDC+∠C = 180°(三角形内 角和等于 180°), ∴∠1=90°-∠C(等式性质). ∴∠1=∠2(等量代换). ∴∠2= 2 1 ∠BAC(等量代换). 理 ,训 练 学 生逻 辑 推 理 能 力.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