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数学上册第23章图形的相似23-4中位线教案新版华东师大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九年级数学上册第23章图形的相似23-4中位线教案新版华东师大版

‎23.4 中位线 ‎1.经历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定理形成过程.‎ ‎2.掌握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定理,并能利用它解决简单的问题.‎ ‎3.通过命题的教学了解常用的辅助线的作法,并能灵活运用它们解题,进一步训练说理的能力.‎ 重点 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定理.‎ 难点 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定理的应用.‎ 一、情境引入 在前面23.3节中,我们曾解决过如下的问题:如图,在△ABC中,DE∥BC,则△ADE∽△ABC.由此可以进一步推知,当点D是AB的中点时,点E也是AC的中点,现在换一个角度考虑,如果点D,E原来就是AB与AC的中点,那么是否可以推出DE∥BC呢?DE与BC之间存在什么样的数量关系呢?‎ 二、探究新知 教师从课件展示的图片中引导学生进行猜想,证明,归纳得出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定理.‎ ‎1.猜想:从画出的图形看,可以猜想:‎ DE∥BC,且DE=BC.‎ ‎2.证明:如图,在△ABC中,点D,E分别是AB与AC的中点,‎ ‎∴==,‎ 又∵∠A=∠A,‎ ‎∴△ADE∽△ABC(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对应成比例,并且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ADE=∠ABC,=(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 ‎∴DE∥BC,且DE=BC.‎ 思考:本题还有其他的解法吗?‎ 5‎ 已知:如图,在△ABC中, AD=DB,AE=EC.求证:DE∥BC,DE=BC.‎ ‎【分析】要证DE∥BC,DE=BC,可延长DE到F,使EF=DE,于是本题就转化为证明DF=BC,DE∥BC,故只要证明四边形BCFD为平行四边形.‎ 还可以作如下的辅助线.‎ ‎【归纳结论】我们把连结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并且有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教师展示多媒体例1,例2,可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可略作指导,分析.‎ 例1 求证:三角形的一条中位线与第三边上的中线互相平分.‎ 已知:如图,在△ABC中,AD=DB,BE=EC,‎ AF=FC.‎ 求证:AE,DF互相平分.‎ ‎【分析】要证AE,DF互相平分,即要证四边形ADEF为平行四边形.‎ 证明:连结DE、EF.‎ ‎∵AD=DB,BE=EC,‎ ‎∴DE∥AC,‎ 同理可得EF∥BA.‎ ‎∴四边形ADEF是平行四边形.‎ ‎∴AE,DF互相平分.‎ 例2 如图,在△ABC中,点D,E分别是边BC,AB的中点,AD,CE相交于点G,求证:==.‎ ‎【分析】有两边中点易想到连结两边中点构造三角形的中位线.‎ 证明:连结ED.‎ ‎∵点D,E分别是边BC,AB的中点,‎ 5‎ ‎∴DE∥AC,=,‎ ‎∴△ACG∽△DEG,‎ ‎∴===,‎ ‎∴==.‎ 思考:在例2的图中取AC的中点F,假设BF与AD相交于点G′,如图,那么我们同理可得=,即两图中的G与G′是重合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归纳:三角形三条边上的中线交于一点,这个点就是三角形的重心,重心与一边中点的连线的长是对应中线长的.‎ 三、练习巩固 教师课件展示练习题1,2,可由学生自主完成,小组内交流,再由教师点名上台展示,教师点评.‎ ‎1.如图,在▱ABCD中,点E,F分别是AD,BC上的点,且DE=CF,BE和AF的交点为点M,CE和DF的交点为点N.求证:MN∥AD,MN=AD.‎ ‎ 第1题图 ‎      第2题图 ‎2.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对角线AC,BD交于点O,点E,F分别是AB,CD的中点,且AC=BD,求证:OM=ON.‎ ‎【答案】1.解:连结EF,证四边形ABFE和四边形DCFE均为平行四边形,得FM=AM,FN=DN,‎ ‎∴MN∥AD,MN=AD.‎ ‎2.解:取BC的中点G,连结EG,FG,‎ ‎∵BG=CG,BE=AE,‎ ‎∴GE=AC,EG∥AC,‎ 5‎ ‎∴∠ONM=∠GFE,‎ 同理GF=BD,FG∥BD,‎ ‎∴∠OMN=∠GEF,‎ ‎∵AC=BD,‎ ‎∴GE=GF,∴∠GEF=∠GFE,‎ ‎∴∠ONM=∠OMN,‎ ‎∴OM=ON.‎ 四、小结与作业 小结 ‎1.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2.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应用.‎ ‎3.三角形重心的性质.‎ 布置作业 从教材相应练习和“习题23.4”中选取.‎ 本课时从学过的知识入手猜想中位线的性质,并通过动手画图、操作,证明猜想,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证明的过程中举一反三,用多种方法证明三角形中位线定理,通过具体的实例分析,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5‎ 5‎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