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创造宣言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 创造宣言

20 创造宣言 泰戈尔曾经说 : “生命是永恒不断的创造,因为在它内部蕴含着过剩的精力,它不断流溢,越出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它不停地追求,以形形色色的自我表现的形式表现出来。” 说说你有哪些具有“创造性”的事 。 新课导入 【 陶行知】 (1891-1946),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1891年10月18日生于安徽歙县。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留学。推行平民教育。“五·四”运动后,从事平民教育运动,创办晓庄师范。1934年7月,正式宣布将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为“行知”。陶行知以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心 ,为人民教育事业,为中国的民族解放和民主斗争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一生著作宏富,论述精当,堪称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 “一代巨人” 。 作者简介 他早年留学美国,归国后,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国人民教育的新路,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他在实践中创立的以“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 本文写于1943年,陶行知先生否定了“不能创造”的种种错误看法,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激励每一个人时时、处处要去创造。 写作背景 驳论文 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 直接批驳(驳论点) ,或 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 ;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驳论是跟立论紧密联系着的,因为反驳对方的错误论点,往往要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论点,以便彻底驳倒错误论点。 驳论文是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文体,在对一些社会丑陋现象的批判与揭露上价值尤为突出,但学生在写作中往往感到不知从何驳起,无从下笔。其实,这类文章写作有一个 思路 ,那就是: 列现象,示弊端,探根源,指出路 。 文本介绍 八大山人 朱耷(1626-约1697),清初画家。南昌(今属江西)人。明宁王朱权后裔。明亡,一度为僧,又当道士,在南昌建青云谱道院。有雪个、个山、人屋、八大山人等别号。擅画水墨花卉禽鸟,笔墨简括凝练,形象夸张;亦写山水,意境冷寂。所画鱼鸟每作“白眼向人”的情态,署款八大山人。他的绘画技法,对后来的写意画影响很大。工书法,行楷学王羲之,纯朴圆润,自成一格。 中 伤 遁 词 懦 夫 豢 养 灌 溉 繁 殖 zhòng dùn nuò huàn zhí gài 预习检测 读准字音 重点词语 中伤: 诬陷或恶意造谣,旨在毁坏人的名誉。 画龙点睛: 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遁词: 指理屈词穷或不愿吐露真意时,用来支吾搪塞的话。 鲁钝: 愚笨,不敏锐。 哑口无言: 像哑巴一样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的样子。哑口,像哑巴一样。 道统: 是儒家传道系统的一种说法。 自暴自弃: 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堕落。暴,糟蹋、损害;弃,鄙弃。 走投无路: 无路可走,已到绝境。比喻处境极困难,找不到出路。投,投奔。 众叛亲离: 众人反对,亲人背离。形容完全孤立。叛,背叛;离,离开。 懦夫: 软弱无所作为的人。 豢养: 喂养。 初读课文,思考本文采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以哪种表达方式为主,明确文体。 议论和叙述 两种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本文是一篇 议论文 。 活动一整体感知 这是一篇驳论文,作者针对五种“不能创造”的借口,运用大量典型的事例与文质兼备的名言警句,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并发出了“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的创造宣言。 1 、 理解标题的含义 2 、 给文章分层,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 (1 — 4)用不同的人创造出不同的崇拜者,引出教育者要创造真善美的活人,要以集体之力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或彼此崇拜的活人,明确何谓“创造”。 第二部分: ( 5— 1 1 )从客观与主观两方面,批评了一些人的错误看法,指出“处处”“天天”“人人”皆可创造。 第三部分: (1 2 -15)有了人人都能创造的信念之后,还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不能像东山樵夫那样,要让创造之神常住心中。 第四部分: (16)引用罗丹的话发出创造宣言,激励人们用自己的“汗”“血”“热情”去创造。 阅读第一部分,思考: 作者是怎样明确“创造”的实质的?请结合第一部分做简要说明。 活动二细读感悟 作者借美术家罗丹创造自己崇拜的石像,明确创造的实质就是“创造出自己的崇拜者”,并以教育者要创造出真善美的活人,创造值得自己崇拜或互相崇拜的人为例说明“创造”的实质。 思想者 与《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相同,通过 驳论 达到立论的目的。 阅读第二部分,思考: 联系本单元前面 3 篇课文,思考课文第二部分的论证方式与哪一篇相同。 【驳论文】 该类文章一般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作者在第二部分中批驳了哪几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 环境太平凡; 生活太单调;  年纪太小; 太无能; 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 作者是怎样进行批驳的?这样批驳有什么好处?最终得出了什么结论? 作者主要运用了典型事例与结合名言警句讲道理来进行反驳。列举的典型事例具有说服力,道理又讲得充分,澄清了人们的错误认识,自然驳倒对方观点。 结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东山樵夫只见茅草,不见树苗,把树苗与茅草一起焚烧,毁掉了原本能长成参天大树的树苗。 阅读第三、四部分,思考: 用一句话概括第三部分的内容。 写东山樵夫的故事有什么作用呢? 这是 比喻论证 ,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从反面论述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这一观点。 文章题为 《 创造宣言 》 ,那么作者的宣言是什么呢? 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1. 本文有许多哲理性句子,请你找出几句,说说你的理解。 ( 1 ) 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 活动三、品味语言 在未有人之前,世界因循一定的规律进行创造,人也是世界的创造物之一,人如今所为同样也是创造。和世界的创造所不同的是,我们的创造虽然必须服从世界创造的规律,但也在某种程度上服从着我们自身的意志。 人是不能离开群体独自成长的,因为每一个人都注定了他的“社会性”本质,正是如此,一个人的塑成,是集体塑造的力量,“活人塑像”的比喻是极度形象恰当的。 ( 2 ) 在一个集体当中,每一个活人之塑像 …… 有时是万刀齐发。 2. 品味文章语言,体会比喻妙用。 ( 1 ) 第 4 自然段“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 …… 则一笔下去,画龙点睛”,这句话怎么理解? “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像”比喻众多教育对象。“画龙点睛”比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 全句的意思是:教育方法不当,可能使众多受教育者被毁,教育方法得当,可以使众多受教育者成才,给人以警示。 ( 2 )第 10 自然段:“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 …… 才能开出一条生路。”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是什么?这句话怎么理解? 作者把勇气比作斧,把智慧比作剑,把信念和意志比作金刚。 意指当一个人陷入绝境,走投无路时,只有勇气、智慧、信念与意志,才能使人绝处逢生,闯出一条生路。 “创造”一词,我们已经在《谈创造性思维》一文中略有涉及,在本文中,你亦对“创造”有了更深的认识,请你结合两篇课文的学习经验,说说“创造”于当今社会的重要性。 课堂练习 创造宣言 1. 教育创造真善美的活人 鼓励教育者学会创造 2. 批驳五种错误观点——每个人都拥有创造能力 3. 东山樵夫扼杀树苗——不懂创造的可怕 4. 引用罗丹的话进一步阐明人人能创造的观点 板书设计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