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1-11 发布 |
- 37.5 KB |
- 14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九年级数学全册教学反思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 数学下册全册教案+九年级数学全册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第二十六章 反比例函数 17.1.1 反比例函数的意义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2.能判断一个给定的函数是否为反比例函数,并会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 3.能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体会函数的模型思想 二、重、难点 1.重点: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能根据已知条件写出函数解析式 2.难点: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三、例题的意图分析 教材第 46 页的思考题是为引入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而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从实际问题 出发,探索其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通过观察、讨论、归纳,最后得出反比例函数的概 念,体会函数的模型思想。 教材第 47 页的例 1 是一道用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解析式的题,此题的目的一是要 加深学生对反比例函数概念的理解,掌握求函数解析式的方法;二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函数 所蕴含的“变化与对应”的思想,特别是函数与自变量之间的单值对应关系。 补充例 1、例 2 都是常见的题型,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补充例 3 是一道综合题,此题是用待定系数法确定由两个函数组合而成的新的函数关系式,有一定难 度,但能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引入 1.回忆一下什么是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它们的一般形式是怎样的? 2.体育课上,老师测试了百米赛跑,那么,时间与平均速度的关系是怎样的? 五、例习题分析 例 1.见教材 P47 分析:因为 y 是 x 的反比例函数,所以先设 x ky ,再把 x=2 和 y=6 代入上式求出常 数 k,即利用了待定系数法确定函数解析式。 例 1.(补充)下列等式中,哪些是反比例函数 (1) 3 xy (2) xy 2 (3)xy=21 (4) 2 5 xy (5) xy 2 3 (6) 31 xy (7)y=x-4 分析:根据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关键看上面各式能否改写成 x ky (k 为常数,k≠0) 的形式,这里(1)、(7)是整式,(4)的分母不是只单独含 x,(6)改写后是 x xy 31 , 分子不是常数,只有(2)、(3)、(5)能写成定义的形式 例 2.(补充)当 m 取什么值时,函数 23)2( mxmy 是反比例函数? 分析:反比例函数 x ky (k≠0)的另一种表达式是 1 kxy (k≠0),后一种写法中 x 的次数是-1,因此 m 的取值必须满足两个条件,即 m-2≠0 且 3-m2=-1,特别注意 不要遗漏 k≠0 这一条件,也要防止出现 3-m2=1 的错误。 解得 m=-2 例 3.(补充)已知函数 y=y1+y2,y1 与 x 成正比例,y2 与 x 成反比例,且当 x=1 时, y=4;当 x=2 时,y=5 (1) 求 y 与 x 的函数关系式 (2) 当 x=-2 时,求函数 y 的值 分析:此题函数 y 是由 y1 和 y2 两个函数组成的,要用待定系数法来解答,先根据题意 分别设出 y1、 y2 与 x 的函数关系式,再代入数值,通过解方程或方程组求出比例系数的值。 这里要注意 y1 与 x 和 y2 与 x 的函数关系中的比例系数不一定相同,故不能都设为 k,要用不 同的字母表示。 略解:设 y1=k1x(k1≠0), x ky 2 2 (k2≠0),则 x kxky 2 1 ,代入数值求得 k1=2, k2=2,则 xxy 22 ,当 x=-2 时,y=-5 六、随堂练习 1.苹果每千克 x 元,花 10 元钱可买 y 千克的苹果,则 y 与 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 2.若函数 28)3( mxmy 是反比例函数,则 m 的取值是 3.矩形的面积为 4,一条边的长为 x,另一条边的长为 y,则 y 与 x 的函数解析式为 4.已知 y 与 x 成反比例,且当 x=-2 时,y=3,则 y 与 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是 , 当 x=-3 时,y= 5.函数 2 1 xy 中自变量 x 的取值范围是 七、课后练习 已知函数 y=y1+y2,y1 与 x+1 成正比例,y2 与 x 成反比例,且当 x=1 时,y=0;当 x=4 时,y=9,求当 x=-1 时 y 的值 答案:y=4 课后反思: 17.1.2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1) 一、教学目标 1.会用描点法画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2.结合图象分析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3.体会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领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2.难点:正确画出图象,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出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三、例题的意图分析 教材第 48 页的例 2 是让学生经历用描点法画反比例函数图象的过程,一方面能进一步 熟悉作函数图象的方法,提高基本技能;另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反比例函数图象的认识, 了解函数的变化规律,从而为探究函数的性质作准备。 补充例 1 的目的一是复习巩固反比例函数的定义,二是通过对反比例函数性质的简单应 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特征及性质。 补充例 2 是一道典型题,是关于反比例函数图象与矩形面积的问题,要让学生理解并掌 握反比例函数解析式 x ky (k≠0)中 k 的几何意义。 四、课堂引入 提出问题: 1.一次函数 y=kx+b(k、b 是常数,k≠0)的图象是什么?其性质有哪些?正比例函 数 y=kx(k≠0)呢? 2.画函数图象的方法是什么?其一般步骤有哪些?应注意什么? 3.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什么样呢? 五、例习题分析 例 2.见教材 P48,用描点法画图,注意强调: (1)列表取值时,x≠0,因为 x=0 函数无意义,为了使描出的点具有代表性,可以 “0”为中心,向两边对称式取值,即正、负数各一半,且互为相反数,这样也便于求 y 值 (2)由于函数图象的特征还不清楚,所以要尽量多取一些数值,多描一些点,这样 便于连线,使画出的图象更精确 (3)连线时要用平滑的曲线按照自变量从小到大的顺序连接,切忌画成折线 (4)由于 x≠0,k≠0,所以 y≠0,函数图象永远不会与 x 轴、y 轴相交,只是无限 靠近两坐标轴 例 1.(补充)已知反比例函数 32 )1( mxmy 的图象在第二、四象限,求 m 值,并指 出在每个象限内 y 随 x 的变化情况? 分析:此题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即 1 kxy (k≠0)自变量 x 的 指数是-1,二是根据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当图象位于第二、四象限时,k<0,则 m-1<0, 不要忽视这个条件 略解:∵ 32 )1( mxmy 是反比例函数 ∴m2-3=-1,且 m-1≠0 又∵图象在第二、四象限 ∴m-1<0 解得 2m 且 m<1 则 2m 例 2.(补充)如图,过反比例函数 xy 1 (x>0)的图 象上任意两点 A、B 分别作 x 轴的垂线,垂足分别为 C、D,连 接 OA、OB,设△AOC 和△BOD 的面积分别是 S1、S2,比较它 们的大小,可得( ) (A)S1>S2 (B)S1=S2 (C)S1<S2 (D)大小关系不能确定 分析:从反比例函数 x ky (k≠0)的图象上任一点 P(x,y)向 x 轴、y 轴作垂线段, 与 x 轴、y 轴所围成的矩形面积 kxyS ,由此可得 S1=S2 = 2 1 ,故选 B 六、随堂练习 1.已知反比例函数 x ky 3 ,分别根据下列条件求出字母 k 的取值范围 (1)函数图象位于第一、三象限 (2)在第二象限内,y 随 x 的增大而增大 2.函数 y=-ax+a 与 x ay (a≠0)在同一坐标系中的图象可能是( ) 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过反比例函数 x ky (k>0)的图象上的一点分别作 x 轴、y 轴的垂线段,与 x 轴、y 轴所围成的矩形面积是 6,则函数解析式为 七、课后练习 1.若函数 xmy )12( 与 x my 3 的图象交于第一、三象限,则 m 的取值范围是 2.反比例函数 xy 2 ,当 x=-2 时,y= ;当 x<-2 时;y 的取值范围是 ; 当 x>-2 时;y 的取值范围是 3. 已知反比例函数 y a x a ( )2 2 6 ,当 x 0时,y 随 x 的增大而增大, 求函数关系式 答案:3. xya 25,5 17.1.2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2)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反比例函数及其图象与性质 2.能灵活运用函数图象和性质解决一些较综合的问题 3.深刻领会函数解析式与函数图象之间的联系,体会数形结合及转化的思想方法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并能利用它们解决一些综合问题 2.难点:学会从图象上分析、解决问题 三、例题的意图分析 教材第 51 页的例 3 一是让学生理解点在图象上的含义,掌握如何用待定系数法去求解 析式,复习巩固反比例函数的意义;二是通过函数解析式去分析图象及性质,由“数”到“形”, 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加深学生对反比例函数图象和性质的理解。 教材第 52 页的例 4 是已知函数图象求解析式中的未知系数,并由双曲线的变化趋势分 析函数值 y 随 x 的变化情况,此过程是由“形”到“数”,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从函数图象 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加深对函数图象及性质的理解。 补充例 1 目的是引导学生在解有关函数问题时,要数形结合,另外,在分析反比例函数 的增减性时,一定要注意强调在哪个象限内。 补充例 2 是一道有关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综合题,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并 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较综合的问题。 四、课堂引入 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 1.什么是反比例函数? 2.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什么?有什么性质? 五、例习题分析 例 3.见教材 P51 分析:反比例函数 x ky 的图象位置及 y 随 x 的变化情况取决于常数 k 的符号,因此要 先求常数 k,而题中已知图象经过点 A(2,6),即表明把 A 点坐标代入解析式成立,所以 用待定系数法能求出 k,这样解析式也就确定了。 例 4.见教材 P52 例 1.(补充)若点 A(-2,a)、B(-1,b)、C(3,c)在反比例函数 x ky (k<0) 图象上,则 a、b、c 的大小关系怎样? 分析:由 k<0 可知,双曲线位于第二、四象限,且在每一象限内,y 随 x 的增大而增 大,因为 A、B 在第二象限,且-1>-2,故 b>a>0;又 C 在第四象限,则 c<0,所以 b>a>0>c 说明:由于双曲线的两个分支在两个不同的象限内,因此函数 y 随 x 的增减性就不能连 续的看,一定要强调“在每一象限内”,否则,笼统说 k<0 时 y 随 x 的增大而增大,就会误 认为 3 最大,则 c 最大,出现错误。 此题还可以画草图,比较 a、b、c 的大小,利用图象直观易懂,不易出错,应学会使用。 例 2. (补充)如图, 一次函数 y=kx+b 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 x my 的图象交于 A(-2,1)、B(1,n)两点 (1)求反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2)根据图象写出一次函数的值大于反比例函数的值的 x 的取 值范围 分析:因为 A 点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可先求出反比例函数 的解析式 xy 2 ,又 B 点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代入即可求出 n 的值,最后再由 A、B 两点坐标求出一次函数解析式 y=-x-1,第(2)问根据图象可得 x 的取值范围 x<-2 或 0<x<1,这是因为比较两个不同函数的值的大小时,就是看这两个 函数图象哪个在上方,哪个在下方。 六、随堂练习 1.若直线 y=kx+b 经过第一、二、四象限,则函数 x kby 的图象在( ) (A)第一、三象限 (B)第二、四象限 (C)第三、四象限 (D)第一、二象限 2.已知点(-1,y1)、(2,y2)、(π,y3)在双曲线 x ky 12 上,则下列关系式正 确的是( ) (A)y1>y2>y3 (B)y1>y3>y2 (C)y2>y1>y3 (D)y3>y1>y2 七、课后练习 1.已知反比例函数 x ky 12 的图象在每个象限内函数值 y 随自变量 x 的增大而减小, 且 k 的值还满足 )12(29 k ≥2k-1,若 k 为整数,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2.已知一次函数 bkxy 的图像与反比例函数 xy 8 的图像交于 A、B 两点,且点 A 的横坐标和点 B 的纵坐标都是-2 , 求(1)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2)△AOB 的面积 答案: 1. xy 1 或 xy 3 或 xy 5 2.(1)y=-x+2,(2)面积为 6 课后反思: 17.2 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1) 一、教学目标 1.利用反比例函数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2.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提高学生用函数观点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 1.重点:利用反比例函数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正确写出函数解析式 三、例题的意图分析 教材第 57 页的例 1,数量关系比较简单,学生根据基本公式很容易写出函数关系式, 此题实际上是利用了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同时也是要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 教材第 58 页的例 2 是一道利用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和性质来解决的实际问题,此题的实 际背景较例 1 稍复杂些,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能力,掌握用函 数观点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补充例题一是为了巩固反比例函数的有关知识,二是为了提高学生从图象中读取信息的 能力,掌握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以便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四、课堂引入 寒假到了,小明正与几个同伴在结冰的河面上溜冰,突然发现前面有一处冰出现了裂痕, 小明立即告诉同伴分散趴在冰面上,匍匐离开了危险区。你能解释一下小明这样做的道理 吗? 五、例习题分析 例 1.见教材第 57 页 分析:(1)问首先要弄清此题中各数量间的关系,容积为 104,底面积是 S,深度为 d, 满足基本公式:圆柱的体积 =底面积×高,由题意知 S 是函数,d 是自变量,改写后所得 的函数关系式是反比例函数的形式,(2)问实际上是已知函数 S 的值,求自变量 d 的取值, (3)问则是与(2)相反 例 2.见教材第 58 页 分析:此题类似应用题中的“工程问题”,关系式为工作总量=工作速度×工作时间, 由于题目中货物总量是不变的,两个变量分别是速度 v 和时间 t,因此具有反比关系,(2) 问涉及了反比例函数的增减性,即当自变量 t 取最大值时,函数值 v 取最小值是多少? 例 1.(补充)某气球内充满了一定质量的气体,当温 度不变时,气球内气体的气压 P(千帕)是气体体积 V(立 方米)的反比例函数,其图像如图所示(千帕是一种压强 单位) (1)写出这个函数的解析式; (2)当气球的体积是 0.8 立方米时,气球内的气压是多少 千帕? (3)当气球内的气压大于 144 千帕时,气球将爆炸,为 了安全起见,气球的体积应不小于多少立方米? 分析:题中已知变量 P 与 V 是反比例函数关系,并且图象经过点 A,利用待定系数法可 以求出 P 与 V 的解析式,得 VP 96 ,(3)问中当 P 大于 144 千帕时,气球会爆炸,即当 P 不超过 144 千帕时,是安全范围。根据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P 随 V 的增大而减小,可 先求出气压 P=144 千帕时所对应的气体体积,再分析出最后结果是不小于 3 2 立方米 六、随堂练习 1.京沈高速公路全长 658km,汽车沿京沈高速公路从沈阳驶往北京,则汽车行完全程 所需时间 t(h)与行驶的平均速度 v(km/h)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 2.完成某项任务可获得 500 元报酬,考虑由 x 人完成这项任务,试写出人均报酬 y(元) 与人数 x(人)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3.一定质量的氧气,它的密度 (kg/m3)是它的体积 V(m3)的反比例函数,当 V =10 时, =1.43,(1)求 与 V 的函数关系式;(2)求当 V=2 时氧气的密度 答案: = V 3.14 ,当 V=2 时, =7.15 七、课后练习 1.小林家离工作单位的距离为 3600 米,他每天骑自行车上班时的速度为 v(米/分), 所需时间为 t(分) (1)则速度 v 与时间 t 之间有怎样的函数关系? (2)若小林到单位用 15 分钟,那么他骑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如果小林骑车的速度最快为 300 米/分,那他至少需要几分钟到达单位? 答案: tv 3600 ,v=240,t=12 2.学校锅炉旁建有一个储煤库,开学初购进一批煤,现在知道:按每天用煤 0.6 吨计 算,一学期(按 150 天计算)刚好用完.若每天的耗煤量为 x 吨,那么这批煤能维持 y 天 (1)则 y 与 x 之间有怎样的函数关系? (2)画函数图象 (3)若每天节约 0.1 吨,则这批煤能维持多少天? 课后反思: 17.2 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2) 一、教学目标 1.利用反比例函数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2.渗透数形结合思想,进一步提高学生用函数观点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和认识反比 例函数这一数学模型 二、重点、难点 1.重点:利用反比例函数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正确写出函数解析式,解决实际问题 三、例题的意图分析 教材第 58 页的例 3 和例 4 都需要用到物理知识,教材在例题前已给出了相关的基本公 式,其中的数量关系具有反比例关系,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不但能复习巩固反 比例函数的有关知识,还能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补充例题是一道综合题,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有较强的识图、分析和归纳等方面的能 力,此题既有一次函数的知识,又有反比例函数的知识,能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一次函数和反 比例函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体会数形结合思想的重要作用,同时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函数观 点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引入 1.小明家新买了几桶墙面漆,准备重新粉刷墙壁,请问如何打开这些未开封的墙面漆 桶呢?其原理是什么? 2.台灯的亮度、电风扇的转速都可以调节,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 五、例习题分析 例 3.见教材第 58 页 分析:题中已知阻力与阻力臂不变,即阻力与阻力臂的积为定值,由“杠杆定律”知变 量动力与动力臂成反比关系,写出函数关系式,得到函数动力 F 是自变量动力臂 l 的反比例 函数,当 l =1.5 时,代入解析式中求 F 的值;(2)问要利用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l 越大 F 越小,先求出当 F=200 时,其相应的 l 值的大小,从而得出结果。 例 4.见教材第 59 页 分析:根据物理公式 PR=U2,当电压 U 一定时,输出功率 P 是电阻 R 的反比例函数, 则 RP 2220 ,(2)问中是已知自变量 R 的取值范围,即 110≤R≤220,求函数 P 的取值范 围,根据反比例函数的性质,电阻越大则功率越小, 得 220≤P≤440 例 1.(补充)为了预防疾病,某单位对办公室采用药 熏消毒法进行消毒,已知药物燃烧时,室内每立方米空气中 的含药量 y(毫克)与时间 x(分钟)成为正比例,药物燃烧后,y 与 x 成反比例(如图),现测得药物 8 分钟燃毕,此时室内空 气中每立方米的含药量 6 毫克,请根据题中所提供的信息, 解答下列问题: (1)药物燃烧时,y 关于 x 的函数关系式为 ,自变量 x 的取值范为 ; 药物燃烧后,y 关于 x 的函数关系式为 . (2)研究表明,当空气中每立方米的含药量低于 1.6 毫克时员工方可进办公室,那么从消毒 开始,至少需要经过______分钟后,员工才能回到办公室; (3)研究表明,当空气中每立方米的含药量不低于 3 毫克且持续时间不低于 10 分钟时,才能 有效杀灭空气中的病菌,那么此次消毒是否有效?为什么? 分析:(1)药物燃烧时,由图象可知函数 y 是 x 的正比例函数,设 xky 1 ,将点(8, 6)代人解析式,求得 xy 4 3 ,自变量 0<x≤8;药物燃烧后,由图象看出 y 是 x 的反比例 函数,设 x ky 2 ,用待定系数法求得 xy 48 (2)燃烧时,药含量逐渐增加,燃烧后,药含量逐渐减少,因此,只能在燃烧后的某 一时间进入办公室,先将药含量 y=1.6 代入 xy 48 ,求出 x=30,根据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与性质知药含量 y 随时间 x 的增大而减小,求得时间至少要 30 分钟 (3)药物燃烧过程中,药含量逐渐增加,当 y=3 时,代入 xy 4 3 中,得 x=4,即当 药物燃烧 4 分钟时,药含量达到 3 毫克;药物燃烧后,药含量由最高 6 毫克逐渐减少,其间 还能达到 3 毫克,所以当 y=3 时,代入 xy 48 ,得 x=16,持续时间为 16-4=12>10, 因此消毒有效 六、随堂练习 1.某厂现有 800 吨煤,这些煤能烧的天数 y 与平均每天烧的吨数 x 之间的函数关系是 ( ) (A) xy 300 (x>0) (B) xy 300 (x≥0) (C)y=300x(x≥0) (D)y=300x(x>0) 2.已知甲、乙两地相 s(千米),汽车从甲地匀速行驶到达乙地,如果汽车每小时耗油 量为 a(升),那么从甲地到乙地汽车的总耗油量 y(升)与汽车的行驶速度 v(千米/时)的 函数图象大致是( ) 3.你吃过拉面吗?实际上在做拉面的过程中就渗透着 数学知识,一定体积的面团做成拉面,面条的总长度 y(m)是面条的粗细(横截面积)S(mm2)的反比例 函数,其图象如图所示: (1)写出 y 与 S 的函数关系式; (2)求当面条粗 1.6mm2 时,面条的总长度是多少米? 七.课后练习 一场暴雨过后,一洼地存雨水 20 米 3,如果将雨水全部排完需 t 分钟,排水量为 a 米 3/分, 且排水时间为 5~10 分钟 (1)试写出 t 与 a 的函数关系式,并指出 a 的取值范围; (2)请画出函数图象 (3)根据图象回答:当排水量为 3 米 3/分时,排水的时间需要多长? 课后反思: 第二十七章 相 似 形 图形的相似 教学目标 通过一些相似的实例,让生观察相似图形的特点,感受形状相同的意义,理解相似图形 的概念.能通过观察识别出相似的图形.能根据直觉在格点图中画出已知图形的相似图形. 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识别相似的图形,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及归纳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相似图形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观察课本第 42 页图 24.1.1、图 24.1.2 ,每组图形中的两图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归纳: 每组图形中的两个图形形状相同,大小不同. 具有相同形状的图形叫相似图形. 师可结合实例说明: ⑴相似图形强调图形形状相同,与它们的位置、颜色、大小无关. ⑵相似图形不仅仅指平面图形,也包括立体图形相似的情况. ⑶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相似形: 两个图形相似,其中一个图形可以看作是由另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得到的. ⑷若两个图形形状与大小都相同,这时是相似图形的一种特例——全等形. 三、你还见过哪些相似的图形?请举出一些例子与同学们交流. 四、观察课本第 43页图 24.1.3中的三组图形,它们是否相似形?为什么? 五、想一想: 放大镜下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似吗? 放大镜下的角与原来图形中的角是什么关系? 可让学生动手实验,然后讨论得出结论. 六、观察课本第 43页图 24.1.4 中的三组图形,它们是否相似形?为什么? 让学生通过比较图 24.1.3与图 24.1.4 ,体会相似图形与不相似图形的“形状”特点. 七、课本第 43页“试一试”. 让生各自独立完成作图,再展示评析. 八、巩固: ⒈课本第 43页练习. ⒉课本第 44 页习题 24.1. 对于第 2 题,学生的判断是对相似图形的一种直观认识,最好让学生充分交流彼此的看 法. 九、小结: 你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哪些收获? 十、作业:略. 相似三角形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教学重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教学过程: 一 知识要点: 1、相似形、成比例线段、黄金分割 相似形:形状相同、大小不一定相同的图形。特例:全等形。 相似形的识别:对应边成比例,对应角相等。 成比例线段(简称比例线段):对于四条线段 a、b、c、d,如果其中两条线段的长度的比 与另两条线段的长度的比相等,即 d c b a (或 a:b=c:d),那么,这四条线段叫做成比例 线段,简称比例线段。 黄金分割:将一条线段分割成大小两条线段,若小段与大段的长度之比等于大段与全长之 比,则可得出这一比值等于 0·618…。这种分割称为黄金分割,点 P 叫做线段 AB 的黄金分 割点,较长线段叫做较短线段与全线段的比例中项。 例 1:(1)放大镜下的图形和原来的图形相似吗? (2)哈哈镜中的形象与你本人相似吗? (3)你能举出生活中的一些相似形的例子吗/ 例 2:判断下列各组长度的线段是否成比例: (1)2 厘米,3 厘米,4 厘米,1 厘米 (2)1·5 厘米,2·5 厘米,4·5 厘米,6·5 厘米 (3)1·1 厘米,2·2 厘米,3·3 厘米,4·4 厘米 (4)1 厘米, 2 厘米,2 厘米,4 厘米。 例 3:某人下身长 90 厘米,上身长 70 厘米,要使整个人看上去成黄金分割,需穿多高的高 跟鞋? 例 4:等腰三角形都相似吗? 矩形都相似吗? 正方形都相似吗? 2、相似形三角形的判断: a 两角对应相等 b 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 c 三边对应成比例 3、相似形三角形的性质: a 对应角相等 b 对应边成比例 c 对应线段之比等于相似比 d 周长之比等于相似比 e 面积之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4、相似形三角形的应用: 计算那些不能直接测量的物体的高度或宽度以及等份线段 例题 1:如图所示, ABCD 中,G 是 BC 延长线上一点,AG 交 BD 于点 E,交 DC 于点 F,试找出图中所有的相似三角形 2 如图在正方形网格上有 6 个斜三角形:a :ABC; b: BCD c: BDE d: BFG e: FGH f: EFK,试找出与三角形 a 相似的三角形 3、在 ABC 中,AB=8 厘米,BC=16 厘米,点 P 从点 A 开始沿 AB 边向点 B 以 2 厘米每秒 的速度移动,点 Q 从点 B 开始沿 BC 向点 C 以 4 厘米每秒的速度移动,如果 P、Q 分别从 A、 B 同时出发,经几秒钟 PBQ 与 ABC 相似? B C G D FE A A D M B C F E A ED B C M F F A D B E C M 4、某房地产公司要在一块矩形 ABCD 土地上规划建设一个矩 形 GHCK 小区公园(如图),为了使文物保护区 AEF 不被破 坏,矩形公园的顶点 G 不能在文物保护区内。已知 AB=200 米, AD=160 米,AF=40 米,AE=60 米。 (1)当矩形小区公园的顶点 G 恰是 EF 的中点时,求公园的 面积; (2)当 G 是 EF 上什么位置时,公园面积最大? 同步练习: 1.已知:AB=2,M 是的黄金分割点, (1) 求 AM 的长;(2)求 AM:MB 2.已知:x:y:z=2:3:4, 求: (1) zyx zyx (2) zyx zyx 32 23 (3)若 2x-3y+z=-2 求 x,y,z 的 3.已知: kdba c dca b dcb a cba d ,求 k 的值。 4.已知:△ ABC 中,AD=AE,DE 交 BC 延长线 于 F,求证:BF·CE=CF·BD。 A N E B CKD F M G H 5.如图:已知 CD∥EF∥GH∥AB,AB=16,CD=10,DE∶EG∶GA=1∶2∶3,求 EF+GH。 6.如图,已知:CD∶DA=BE∶ED=2∶1, 求 BF∶FC 及 AE∶EF。 7.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有两点 A(4,0),B(0,2),如果点 C 在 x 轴上,(C 与 A 不重合), 当由点 B,O,C 组成的三角形与三角形 AOB 相似时,求点 C 的坐标? 8.如图,在四边形 ABCD 中,E 是 AB 上一点,EC 平行 AD,DE 平行 BC,若三角形 BEC 的面 积=1,三角形 ADE 的面积=3,求三角形 CDE 的面积 位似图形教案 N D A B C E F M G H A B C DE F A X Y B O D C B E A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位似图形及其有关概念; ②了解位似图形上任意一对对应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之比等于位似比。 2、能力目标: ①利用图形的位似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②在有关的学习和运用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目标: ①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②通过探究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位似图形的定义和性质; 教学难点: 运用定义和性质进行简单的位似图形的证明和计算。 教学方法: 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采用引导、启发、合作、探究等方法,经历观察、 发现、动手操作、归纳、交流等数学活动,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提 高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分析归纳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类指 导,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教学准备: 刻度尺、为每个小组准备好打印的五幅位似图形、多媒体展示课件、 教学手段: 小组合作、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设计说明: 1、为了便于学生理解位似图形的特征,我在设计中特别注意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猜 想、试验等方式获得感性认识,然后通过归纳总结上升到理性认识,将形象与抽象有机结合, 形成对位似图形的认识. 2、探索知识是本节的重点,设计这一环节,通过学生的做、议、读、想、试等环节来 完成,把学习的主动权充分放给学生,每一环节及时归纳总结,使学生学有所获,探索创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知 观察大屏幕有五个图形,每个图形中的四边形 ABCD 和四边形 A1B1C1D1 都是相似图形。 分别观察着五个图形,你发现每个图形中的两个四边形各对应点的连线有什么特征? (学生经过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总结得出:) 特点:(1)两个图形相似: (2)每组对应点所在的直线交于一点。 二、合作交流 探究新知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 58 页,掌握什么叫位似图形、位似中心、位似比? 如果两个相似图形的每组对应点所在的直线交于一点,那么这样的两个图形叫做位似图... 形.,这个交点叫做位似中心....,这时两个相似图形的相似比又叫做它们的位似比...。 议一议 观察上图中的五个图形,回答下列问题: (1) 在各图形中,位似图形的位似中心与这两个图形有什么位置关系? (2) 在各图中,任取一对对应点,度量这两个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它们的比与位 似比有什么关系?再换一对对应点试一试。 (每小组同学拿出准备好的位似图形通过观察、测量试验和计算得出:) 位似图形对应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之比等于相似比。 由此得出: 位似图形的对应点和位似中心在同一条直线上,它们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之比等于相似 比。 三、指导应用 深化理解 (同学们观察大屏幕出示的问题) 例 1 如图 D,E 分别是 AB,AC 上的点。 (1)如果 DE∥BC,那么△ADE 和△ABC 位似图形吗?为什么? (2)如果△ADE 和△ABC 是位似图形,那么 DE∥BC 吗?为什么? 小组讨论如何解这道题:问题 1,证位似图形的根据是什么?需要哪几个 条件? 根据是位似图形的定义。 A B CD B1A1 C1D1 B1 C1D1 A B CD A1 B1 C1D1 A B CD A B CD A1 B1 C1D1 A B CD C1 A1 D1 B1 (1) (2) (3) (4) (5) A B C D E 需要两个条件: !、△ADE 和△ABC 相似; 2、对应点所在的直线交于一点。 问题 2:已知△ADE 和△ABC 是位似图形,我们根据什么又能得出什么结论? 根据位似图形的性质得出: 1、对应点和位似中心在同一条直线上; 2、它们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之比等于相似比。 (一生口述师板书:) 解:(1)△ADE 和△ABC 是位似图形.理由是: ∵DE∥BC ∴∠AED=∠B, ∠AED=∠C. ∵△ADE∽△ABC. 又∵点 A 是△ADE 和△ABC 的公共点,点 D 和点 B 是对应点,点 E 和点 C 是对应点,直 线 BD 与 CE 交于点 A, ∴△ADE 和△ABC 是位似图形。 (2)DE∥BC.理由是: ∵△ADE 和△ABC 是位似图形 ∴△ADE∽△ABC. ∴∠ADE=∠B, ∴DE∥BC. 四、继续观察 拓展提高 (同学们继续观察屏幕展示的图形) 在图(1)——(5)中,位似图形的对应线段 AB 与 A1B1 是否平行?BC 与 B1C1,CD 与 C1D1,AD 与 A1D1 是否平行?为什么? 同桌观察探究并发言:对应边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 (出示课件:展示一组位似图形,动画闪动图形的对应边,直观展示位似图形的对应边 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 五、反馈练习 落实新知 挑战自我: 1、下面每组图形中都有两个图形. (1)哪一组中的每两个图形是位似图形? (2)作出位似图形的位似中心 2、如图 AB,CD 相交于点 E,AC∥DB. △ACE 与△BDE 是 位似图形吗?为什么? (此环节由学生独立完成,第二题让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板 书,以备面对全体矫正) 六、归纳小结 反思提高 请同学们谈一谈本节课的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位似图形,知道了什么叫位似图形,位似图形有什么性质?我们可以 利用定义来证明位似图形,已知位似图形我们可以根据性质得到有关结论。观察并判断位似 图形的方法是,一要看是否相似,二要看对应边是否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 七、自我评价 检测新知 1、如果两个位似图形的每组________所在的直线都_________,那么这样的两个图形叫 做位似图形,这个点叫做________,这时的相似比又叫做________。 2、位似图形的对应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之比等于_____________;位似图形的对应角 __________,对应线段__________(填:“相等”、“平行”、“相交” 、“在一条直线上”等) 3、位似图形的位似中心,有的在对应点连线上,有的在___________的延长线上。 4、如果两个位似图形成中心对称,那么这两个图形__________(填“一定”、“不”或 “可能”等) (1) (2) (3) (4) (5) (6) CA D B E 5、下列每组图形是由两个相似图形组成的,其中_____________中的两个图形是位似图 形。 (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最后公布答案,教师并将发现的问题及时矫正有利于学 生知识的巩固和提高) 八、课后延伸 探索创新 在如图所示的图案中,最外圈的 8 个三角形组成的图形和次外圈 的 8 个红色三角形组成的图形是位似图形吗?如果是,为似比是多 少? 九、板书设计: 十、课后反思: 1、存在问题: (1)学生在动手操作,与探究位似图形的共同特征环节比较顺利,但是归纳性质用语 言表达时则较困难; (2)证明位似图形的思路还需要在老师的提示下找到,没能及时内化; (3)内外位似区别不清楚。 2、改进意见: (1)通过合作交流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课题:位似图形 一、位似图形有关概念和性质:三、随堂练习(学生板演) 1、概念; 2、性质 二、例题 四、拓展思考题答案 (2)注意通过定理公式的逆向运用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 (3)内外位似图形如果能举例说明并让学生自己来鉴别会掌握得更好。 27.1 图形的相似(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相似多边形的定义、表示法,并能根据定义判断两个多边形是否相似. 2.能根据相似比进行计算. 3. 通过与相似多边形有关概念的类比,得出相似三角形的定义, 领会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4.能根据定义判断两个多边形是否相似,训练学生的判断能力. 5.能根据相似比求长度和角度,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 6. 通过与相似多边形有关概念的类比,渗透类比的教学思想,并领会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重点:相似三角形的初步认识. 教学过程 1、观察 共同特征:形状相同,大小不同. 相似图形:我们把这种形状相同的图形说成是相似图形 问题 1:两个图形相似,其中一个图形可以看作由另一个图形 ______或________得到, 问题 2:举出现实生活中的几个相似图形的例子 例如,放映电影时,投在屏幕上的画面就是胶片上的图形的放大; 实际的建筑物和它的模型是相似的; 用复印机把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所所得的图形,也都与原来的图形相似. 问题 3:尝试着画几个相似图形?(多媒体出示) 2、教材“观察” 图中是人们从平面镜及哈哈镜里看到的不同镜像,它们相似吗?(多媒体出示) 相似 不相似 不相似 课堂练习:教材 p37 页 1、2。 教学后记: 27.1 图形的相似(第 2 课时) 教学目标:1.掌握相似多边形的定义、表示法,并能根据定义判断两个多边形是否相似. 2.能根据相似比进行计算. 3.能根据定义判断两个多边形是否相似,训练学生的判断能力. 4.能根据相似比求长度和角度,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 重难点:根据定义求线段长或角的度数。 教学过程: 准备活动: 阅读理解:对于四条线段 a、b、c、d,如果其中两条线段的比(即它们长度的比)与另外 两条线段的比相等,如 (即 ab=cd),我们就说这四条线段是成比例线段,简称比例线段. 一、复习旧知 相似多边形有关概念 二、引入新知 例题.如图(多媒体出示),四边形 ABCD 和 EFGH 相似,求∠1、∠2 的度数和 EF 的长度. 解:四边形 ABCD 和 EFGH 相似,它们的对应角相等。 ∴∠1=∠C=83°, ∠A=∠E=118° 在四边形 ABCD 中, ∠2=360°-(78°+83°+118°)=118° 四边形 ABCD 和 EFGH 相似,它们的对应边成比例。 由此得: ,即 , 解得,x=28(cm). 三巩固练习 ! 27.1 图形的相似(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相似多边形的定义、表示法,并能根据定义判断两个多边形是否相似. 2.能根据相似比进行计算. 3. 通过与相似多边形有关概念的类比,得出相似三角形的定义, 领会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4.能根据定义判断两个多边形是否相似,训练学生的判断能力. 5.能根据相似比求长度和角度,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 6. 通过与相似多边形有关概念的类比,渗透类比的教学思想,并领会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重点:相似三角形的初步认识. 教学过程 1、观察 共同特征:形状相同,大小不同. 相似图形:我们把这种形状相同的图形说成是相似图形 问题 1:两个图形相似,其中一个图形可以看作由另一个图形 ______或________得到, 问题 2:举出现实生活中的几个相似图形的例子 例如,放映电影时,投在屏幕上的画面就是胶片上的图形的放大; 实际的建筑物和它的模型是相似的; 用复印机把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所所得的图形,也都与原来的图形相似. 问题 3:尝试着画几个相似图形?(多媒体出示) 2、教材“观察” 图中是人们从平面镜及哈哈镜里看到的不同镜像,它们相似吗?(多媒体出示) 相似 不相似 不相似 课堂练习:教材 p37 页 1、2。 教学后记: 27.1 图形的相似(第 2 课时) 教学目标:1.掌握相似多边形的定义、表示法,并能根据定义判断两个多边形是否相似. 2.能根据相似比进行计算. 3.能根据定义判断两个多边形是否相似,训练学生的判断能力. 4.能根据相似比求长度和角度,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 重难点:根据定义求线段长或角的度数。 教学过程: H G F E D C B A 2 1 24cm 118 83 78 21cm 18cm 解:四边形 ABCD 和 EFGH 相似,它们的对应角相等。 四边形 ABCD 和 EFGH 相似,它们的对应边成比例。 由此得: AB EF AD EH ,即 18 24 21 X , 如图,有一块呈三角形形状的草坪,其中一边的长是 20 m,在这个草坪的图纸上,这条 边长 5 cm,其他两边的长都是 3.5 cm,求该草坪其他两边的实际长度. 四、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及记法 1、因为相似三角形是相似多边形中的一类,因此,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可仿照相似多边形的 定义给出. 三角对应相等,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 如△ABC 与△DEF 相似,多媒体出示, 记作△ABC ∽△ DEF F E D C B A 其中对应顶点要写在对应位置,如 A 与 D、B 与 E、C 与 F 相对应.AB∶ DE 等于相似比, 相似比为 K. 准备活动: 阅读理解:对于四条线段 a、b、c、d,如果其中两条线段的比(即它们长度的比)与另外 两条线段的比相等,如 d c b a (即 ab=cd),我们就说这四条线段是成比例线段,简称比例 线段. 一、复习旧知 相似多边形有关概念 二、引入新知 例题.如图(多媒体出示),四边形 ABCD 和 EFGH 相似,求∠1、∠2 的度数和 EF 的长度. ∴∠1=∠C=83°, ∠A=∠E=118° 在四边形 ABCD 中, ∠2=360°-(78°+83°+118°)=118° 解得,x=28(cm). 三巩固练习 2、想一想:如果△ABC∽△DEF,那么哪些角是对应角?哪些边是对应边?对应角有什么关 系?对应边呢? 由前面相似多边形的性质可知,对应角应相等,对应边应成比例. 3、议一议: (1)两个全等三角形一定相似吗?为什么? (2)两个直角三角形一定相似吗?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呢?为什么? (3)两个等腰三角形一定相似吗?两个等边三角形呢?为什么? 五、小结: 请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收获以及自己对本节课的体会; 六、作业 1、看书 P39-40 2、教材 P40 复习巩固 1、3 教学后记: 27. 3 位似(一)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位似图形及其有关概念,了解位似与相似的联系和区别,掌握位似图形的性质. 2.掌握位似图形的画法,能够利用作位似图形的方法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 二、重点、难点 1.重点:位似图形的有关概念、性质与作图. 2.难点:利用位似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 3.难点的突破方法 (1)位似图形:如果两个多边形不仅相似,而且对应顶点的连线相交于一点,那么这样的 两个图形叫做位似图形,这个点叫做位似中心,这时的相似比又称为位似比. (2)掌握位似图形概念,需注意:①位似是一种具有位置关系的相似,所以两个图形是位 似图形,必定是相似图形,而相似图形不一定是位似图形;②两个位似图形的位似中心只有 一个;③两个位似图形可能位于位似中心的两侧,也可能位于位似中心的一侧;④位似比就 是相似比.利用位似图形的定义可判断两个图形是否位似. (3)位似图形首先是相似图形,所以它具有相似图形的一切性质.位似图形是一种特殊的 相似图形,它又具有特殊的性质,位似图形上任意一对对应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等于位似比 (相似比). (4)两个位似图形的主要特征是:每对位似对应点与位似中心共线;不经过位似中心的对 应线段平行. (5)利用位似,可以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其步骤见下面例题.作图时要注意:①首先确 定位似中心,位似中心的位置可随意选择;②确定原图形的关键点,如四边形有四个关键点, 即它的四个顶点;③确定位似比,根据位似比的取值,可以判断是将一个图形放大还是缩小; ④符合要求的图形不惟一,因为所作的图形与所确定的位似中心的位置有关(如例 2),并 且同一个位似中心的两侧各有一个符合要求的图形(如例 2 中的图 2 与图 3). 三、例题的意图 本节课安排了两个例题,例 1 是补充的一个例题,通过辨别位似图形,巩固位似图形的 概念,让学生理解位似图形必须满足两个条件:(1)两个图形是相似图形;(2)两个相似图 形每对对应点所在的直线都经过同一点,二者缺一不可.例 2 是教材 P61 例题,通过例 2 的 教学,使学生掌握位似图形的画法,能够利用作位似图形的方法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讲 解例 2 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能够用不同的方法画出所要求作的图形,要让学生通过作图理解 符合要求的图形不惟一,这和所作的图形与所确定的位似中心的位置有关(如位似中心 O 可能选在四边形 ABCD 外,可能选在四边形 ABCD 内,可能选在四边形 ABCD 的一条边上, 可能选在四边形 ABCD 的一个顶点上).并且同一个位似中心的两侧各有一个符合要求的图 形(如例 2 中的图 2 与图 3),因此,位似中心的确定是作出图形的关键.要及时强调注意 的问题(见难点的突破方法④),及时总结作图的步骤(见例 2),并让学生练习找所给图形 的位似中心的题目(如课堂练习 2),以使学生真正掌握位似图形的概念与作图. 四、课堂引入 1.观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下面所给的这样一类相似的图形,它们有什么特征? 2.问:已知:如图,多边形 ABCDE,把它放 大为原来的 2 倍,即新图与原图的相似比为 2.应该怎样做?你能说出画相似图形的一种 方法吗? 五、例题讲解 例 1(补充)如图,指出下列各图中的两个图形是否是位似图形,如果是位似图形,请 指出其位似中心. 分析:位似图形是特殊位置上的相似图形,因此判断两个图形是否为位似图形,首先要 看这两个图形是否相似,再看对应点的连线是否都经过同一点,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 解:图(1)、(2)和(4)三个图形中的两个图形都是位似图形,位似中心分别是图(1) 中的点 A ,图(2)中的点 P 和图(4)中的点 O.(图(3)中的点 O 不是对应点连线的交 点,故图(3)不是位似图形,图(5)也不是位似图形) 例 2(教材 P61 例题)把图 1 中的四边形 ABCD 缩小到原来的 2 1 . 分析:把原图形缩小到原来的 2 1 ,也就是使新图形上各顶点到 位似中心的距离与原图形各对应顶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之比为 1∶2 . 作法一:(1)在四边形 ABCD 外任取一点 O; (2)过点 O 分别作射线 OA,OB,OC,OD; (3)分别在射线 OA,OB,OC,OD 上取点 A′、 B′、C′、D′, 使得 2 1 OD DO OC CO OB BO OA AO ; (4)顺次连接 A′B′、B′C′、C′D′、 D′A′,得到所要画的四边形 A′B′C′D′, 如图 2. 问:此题目还可以如何画出图形? 作法二:(1)在四边形 ABCD 外 任取一点 O; (2)过点 O 分别作射线 OA, OB, OC,OD; (3)分别在射线 OA,OB,OC, OD 的反向延长线上取点 A′、 B′ 、 C′ 、 D′ , 使 得 2 1 OD DO OC CO OB BO OA AO ; (4)顺次连接 A′B′、B′C′、C′D′、D′A′,得到所要画的四边形 A′B′C′D′, 如图 3. 作法三:(1)在四边形 ABCD 内任取一点 O; (2)过点 O 分别作射线 OA,OB,OC,OD; (3)分别在射线 OA,OB,OC,OD 上取点 A′、B′、C′、D′, 使得 2 1 OD DO OC CO OB BO OA AO ; (4)顺次连接 A′B′、B′C′、C′D′、D′A′,得到所要画的四边形 A′B′C′D′, 如图 4. (当点 O 在四边形 ABCD 的一条边上或在四边形 ABCD 的一个顶点上时,作法略——可 以让学生自己完成) 六、课堂练习 1.教材 P61.1、2 2.画出所给图中的位似中心. 1. 把右图中的五边形 ABCDE 扩大到原来的 2 倍. 七、课后练习 1.教材 P65.1、2、4 2.已知:如图,△ABC,画△A′B′C′, 使△A′B′C′∽△ABC,且使相似比为 1.5,要求 (1)位似中心在△ABC 的外部; (2)位似中心在△ABC 的内部; (3)位似中心在△ABC 的一条边上; (4)以点 C 为位似中心. 教学反思 27. 3 位似(二) 一、教学目标 1.巩固位似图形及其有关概念. 2.会用图形的坐标的变化来表示图形的位似变换,掌握把一个图形按一定大小比例放大或 缩小后,点的坐标变化的规律. 3.了解四种变换(平移、轴对称、旋转和位似)的异同,并能在复杂图形中找出这些变换.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用图形的坐标的变化来表示图形的位似变换. 2.难点:把一个图形按一定大小比例放大或缩小后,点的坐标变化的规律. 3.难点的突破方法 (1)相似与轴对称、平移、旋转一样,也是图形之间的一个基本变换,因此一些特殊的相 似(如位似)也可以用图形坐标的变化来表示.. (2)带领学生共同探究出位似变换中对应点的坐标的变化规律: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 果位似变换是以原点..为位似中心,相似比为 k,那么位似图形对应点的坐标的比等于 k 或-k. (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用图形的坐标的变化来表示图形的位似变换的关键是要确定位 似图形各个顶点的坐标,而不同方法得到的图形坐标是不同的.如:已知:△ABC三个顶点 坐标分别为A(1,3),B(2,0),C(6,2),以点O为位似中心,相似比为2,将△ABC放大,根据前 面(2)总结的变化规律,点A的对应点A′的坐标为(1×2,3×2),即A′(2,6),或点A的对 应点A′′的坐标为(1×(-2),3×(-2)),即A′′(-2,-6).类似地,可以确定其他顶点的坐标. (4)本节课的最后要给学生总结(或让学生自己总结)平移、轴对称、旋转和位似四种变 换的异同: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轴对称的变换后,虽然对应位置改变了,但大小和形状没 有改变,即两个图形是全等的;而图形放大或缩小(位似变换)之后是相似的.并让学生练 习在所给的图案中,找出平移、轴对称、旋转和位似这些变换. 三、例题的意图 本节课安排了两个例题,例 1 是教材 P63 的例题,它是在引导学生寻找出位似变换中对 应点的坐标的变化规律后的一个用图形的坐标的变化来表示图形的位似变换的题目,其目的 是巩固新知识,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用图形的坐标的变化来表示图形的位似变换知识,此题目 应让学生用不同方法作出图形.例 2 是教材 P64 的一 个问题,它是“平移、轴对称、旋转和位似”四种变 换的一个综合题目,所给的图案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 答案就会不同,因此应让学生自己来回答,并在顺利 完成这个题目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总结出这四种变换 的异同. 四、课堂引入 1.如图,△ABC 三个顶点坐标分别为 A(2,3),B(2,1), C(6,2),(1)将△ABC 向左平移三个单位得到△A1B1C1, 写出 A1、B1、C1 三点的坐标; (2)写出△ABC 关于 x 轴对称的△A2B2C2 三个顶点 A2、 B2、C2 的坐标; (3)将△ABC 绕点 O 旋转 180°得到△A3B3C3,写出 A3、 B3、C3 三点的坐标. 2.在前面几册教科书中,我们学习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何用坐标表示某些平移、轴 对称、旋转(中心对称)等变换,相似也是一种图形的变换,一些特殊的相似(如位似)也 可以用图形坐标的变化来表示. 3.探究: (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两点 A(6,3),B(6,0).以原点 O 为位似中心,相似比为 3 1 ,把线段 AB 缩小.观察对应点之间坐标的变化,你有什么发现? (2)如图,△ABC 三个顶点坐标分别为 A(2,3),B(2,1),C(6,2), 以点 O 为位似中心,相似比为 2,将△ABC 放大,观察对应 顶点坐标的变化,你有什么发现? 【归纳】 位似变换中对应点的坐标的变化规律:在平 面直角坐标系中,如果位似变换是以原点为位似中心,相似 比为 k,那么位似图形对应点的坐标的比等于 k 或-k. 五、例题讲解 例 1(教材 P63 的例题) 分析:略(见教材 P63 的例题分析) 解:略(见教材 P63 的例题解答) 问:你还可以得到其他图形吗?请你自己试一试! 解法二:点A的对应点A′′的坐标为(-6× )2 1( ,6× )2 1( ),即A′′(3,-3).类似地,可 以确定其他顶点的坐标.(具体解法与作图略) 例2(教材P64)在右图所示的图案中,你能找出平移、轴 对称、旋转和位似这些变换吗? 分析:观察的角度不同,答案就不同.如:它可以看作是 一排鱼顺时针旋转 45°角,连续旋转八次得到的旋转图形;它 还可以看作位似中心是图形的正中心,相似比是 4∶3∶2∶1 的位似图形,……. 解:答案不惟一,略. 六、课堂练习 1. 教材 P64.1、2 2. △ABO 的定点坐标分别为 A(-1,4),B(3,2),O(0,0),试 将△ABO 放大为△EFO,使△EFO 与△ABO 的相似比为 2.5∶1,求点 E 和点 F 的坐标. 3. 如图,△AOB 缩小后得到△COD,观察变化前后的三 角形顶点,坐标发生了什么变化,并求出其相似比和 面积比. 七、课后练习 1.教材 P65.3, P66.5、8 2.请用平移、轴对称、旋转和位似这四种变换设计一种图 案(选择的变换不限). 3.如图,将图中的△ABC 以 A.为位似中心,放大到 1.5 倍, 请画出图形,并指出三个顶点的坐标所发生的变化. 教学反思 第二十八章 锐角三角函数 单元要点分析 内容简介 本章内容分为两节,第一节主要学习正弦、余弦和正切等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第二节 主要研究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和解直角三角形的内容.第一节内容是第二节的基础,第 二节是第一节的应用,并对第一节的学习有巩固和提高的作用. 相似三角形和勾股定理等是学习本章的直接基础. 本章属于三角学中的最基础的部分内容,而高中阶段的三角内容是三角学的主体部分, 无论是从内容上看,还是从思考问题的方法上看,前一部分都是后一部分的重要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例认识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即锐角三角函数(sinA,cosA,tanA),知 道 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 (2)会使用计算器由已知锐角求它的三角函数值,由已知三角函数值会求它的对应的 锐角. (3)运用三角函数解决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4)能综合运用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与边角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贯彻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找出规律,再运用这些 规律于实际生活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解直角三角形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 重点与难点 1.重点 (1)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和直角三角形的解法,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也很重要,应该 牢牢记住. (2)能够运用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并解决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实际问题. 2.难点 (1)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 (2)经历探索 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过程,发展学生观察、分析,解 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在本章,学生首次接触到以角度为自变量的三角函数,初学者不易理解.讲课时应注 意,只有让学生正确理解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才能掌握直角三角形边与角之间的关系,才 能运用这些关系解直角三角形.故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突出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与过程.三角函数的应用尽量和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减 少单纯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 2.在呈现方式上,突出实践性与研究性,三角函数的意义要通过问题经出,再加以探 索认识. 3.对实际问题,注意联系生活实际. 4.适度增加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习题,减少机械操作性习题,增加探索性问题的比重. 课时安排 本章共分 9 课时. 28.1 锐角三角函数 4 课时 28.2 解直角三角形 4 课时 小结 1 课时 28.1 锐角三角函数 内容简介 本节先研究正弦函数,在此基础上给出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的概念.通过两个特殊的直 角三角形,让学生感受到不管直角三角形大小,只要角度不变,那么它们所对的边与斜边的 比分别都是常数,这为引出正弦函数的概念作好铺垫.这样引出正弦函数的概念,能够使学 生充分感受到函数的思想,由于教科书比较详细地讨论了正弦函数的概念,因此对余弦函数 和正切函数概念的讨论采用了直接给出的方式,具体的讨论由学生类比着正弦函数自己完 成.教科书将求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和已知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求角这两个相反方向的问题 安排在一起,目的是体现锐角三角函数中角与函数值之间的对应关系.本节最后介绍了如何 使用计算器求非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以及如何根据三角函数值求对应的角等内容.由于不同 的计算器操作步骤有所不同,教科书只就常见的情况进行介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能够正确应用 sinA、cosA、tanA表示直角三角形中两 边的比;记忆 30°、45°、60°的正弦、余弦和正切的函数值,并会由一个特殊角的三角 函数值说出这个角; (2)能够正确地使用计算器,由已知锐角求出它的三角函数值,由已知三角函数值求 出相应的锐角.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锐角三角函数的学习,进一步认识函数,体会函数的变化与对应的思想,逐步培养 学生会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探索、发现,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与难点 1.重点:正弦、余弦;正切三个三角函数概念及其应用. 2.难点:使学生知道当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这一事 实.用含有几个字母的符号组 sinA、cosA 表示正弦、余弦;正弦、余弦概念. 教学方法 学生很难想到对任意锐角,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事实,关键在于教 师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得出结论.正弦、余弦的概念是全章知识的基础,对学生今后的学 习与工作都十分重要,教学中应十分重视.同时正、余弦概念隐含角度与数之间具有一一对 应的函数思想,又用含几个字母的符号组来表示,在教学中应作为难点处理. 第 1 课时 正弦函数 复习引入 教师讲解:杂志上有过这样的一篇报道:始建于 1350 年的意大利比萨斜塔落成时就已 经倾斜.1972 年比萨发生地震,这座高 54.5m 的斜塔大幅度摇摆 22 分之分,仍巍然屹立.可 是,塔顶中心点偏离垂直中心线的距离已由落成时的 2.1m 增加至 5.2m,而且还以每年倾 斜 1cm的速度继续增加,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为此,意大利当局从 1990 年起对斜塔 进行维修纠偏,2001 年竣工,使顶中心点偏离垂直中心线的距离比纠偏前减少了 43.8cm. 根据上面的这段报道中,“塔顶中心点偏离垂直中心线的距离已由落成时的 2.1m 增 加至 5.2m,”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它能用来描述比萨斜塔的倾斜程度吗? 这个问题涉及到锐角三角函数的知识.学过本章之后,你就可以轻松地解答这个问题了! 探究新知 (1)问题的引入 教师讲解:为了绿化荒山,某地打算从位于山脚下的机井房沿着山坡铺设水管,在山 坡上修建一座扬水站,对坡面的绿地进行喷灌.现测得斜坡与水平面所成角的度数是 30°, 为使出水口的高度为 35m,那么需要准备多长的水管? 教师提出问题:怎样将上述实际问题用数学语言表达,要求学生写在纸上,互相讨论, 看谁写得最合理,然后由教师总结. 教师总结:这个问题可以归纳为,在 Rt△ABC 中,∠C=90°,∠A=30°,BC=35m, 求 AB(课本图 28.1-1). C B A 根据“在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即 A BC AB 的对边 斜边 = 1 2 可得 AB=2BC=70m,也就是说,需要准备 70m 长的水管. 教师更换问题的条件后提出新问题:在上面的问题中,如果使出水口的高度为 50m, 那么需要准备多长的水管?要求学生在解决新问题时寻找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共同点.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上面求 AB(所需水管的长度)的过程中,虽然问题 条件改变了,但我们所用的定理是一样的: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 30°, 那么不管三角形的大小如何,这个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都等于 1 2 .也是说,只要山坡的 坡度是 30°这个条件不变,那么斜边与对边的比值不变. 教师提出第 2 个问题:既然直角三角形中,30°角的斜边与对边的比值不变,那么其他 角度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否也不会变呢?我们再换一个解试一试.如课本图 28.1-2, 在 Rt△ABC 中,∠C=90°,∠A=45°,∠A 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一个定值吗?如果是,是 多少? C B A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计算,得出结论,然后再由教师总结:在 Rt△ABC 中,∠C=90°由 于∠A=45°,所以 Rt△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由勾股定理得 AB2=AC2+BC2=2BC2,AB= 2 BC. 因此 1 2 2 BC BC AB BC = 2 2 , 即在直角三角形中,当一个锐角等于 45°时,不管这个直角三角形的大小如何,这个 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都等于 2 2 . 教师再将问题提升到更高一个层次:从上面这两个问题的结论中可知,在一个 Rt△ ABC 中,∠C=90°,当∠A=30°时,∠A 的对边与斜边的比都等于 1 2 ,是一个固定值; 当∠A=45°时,∠A 的对边与斜边的比都等于 2 2 ,也是一个固定值.这就引发我们产生这 样一个疑问:当∠A 取其他一定度数的锐角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是否也是一个固定值? 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并边板书,边与学生共同探究证明方 法.这为问题可以转化为以下数学语言: 任意画 Rt△ABC 和 Rt△A′B′C′(课本图 28.1-3),使得∠C=∠C′=90°,∠A=∠A′ =a,那么 ' ' ' ' BC B C AB A B 与 有什么关系. B ' A ' C ' www.czsx.com.cn C B A 在课本图 28.1-3 中,由于∠C=∠C′=90°,∠A=∠A′=a,所以 Rt△ABC∽Rt△A′B′ C′, ' ' ' ' BC AB B C A B ,即 ' ' ' ' BC B C AB A B . 这就是说,在直角三角形中,当锐角 A 的度数一定时,不管三角形的大小如何,∠A 的对边与斜边的比都是一个固定值. (二)正弦函数概念的提出 教师讲解:在日常生活中和数学活动中上面所得出的结论是非常有用的.为了引用这个 结论时叙述方便,数学家作出了如下规定: 如课本图 28.1-4,在 Rt△BC 中,∠C=90°,我们把锐角 A 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 的正弦,记作 sinA,即 sinA= = a c . 斜边c 对边a b C B A 在课本图 28.1-4 中,∠A 的对边记作 a,∠B 的对边记作 b,∠C 的对边记作 c. 例如,当∠A=30°时,我们有 sinA=sin30°= 1 2 ; 当∠A=45°时,我们有 sinA=sin45°= 2 2 . (三)正弦函数的简单应用 教师讲解课本第 79 页例题 1. 例 1 如课本图 28.1-5,在 Rt△ABC 中,∠C=90°,求 sinA 和 sinB 的值. (1) 3 4 C B A (2) 13 5 3 C B A 教师对题目进行分析:求 sinA 就是要确定∠A 的对边与斜边的比;求 sinB就是要确定 ∠B 的对边与斜边的比.我们已经知道了∠A 对边的值,所以解题时应先求斜边的高. 解:如课本图 28.5-1(1),在 Rt△ABC 中, AB= 2 2 2 24 3AC BC =5. 因此 sinA= BC AB = 3 5 ,sinB= AC AB = 4 5 . 如课本图 28.5-1(2),在 Rt△ABC 中, sinA= BC AB = 5 13 ,AC= 2 2 2 213 5AB BC =12. 因此,sinB= AC AB =12 13 . 随堂练习 做课本第 79 页练习. 课时总结 在直角三角形中,当锐角 A 的度数一定时,不管三角形的大小如何,∠A的对边与斜 边的比都是一个固定值. 在 Rt△ABC 中,∠C=90°,我们把锐角 A 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的正弦,记作 sinA, 教后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 1 课时作业设计 课本练习 做课本第 85 页习题 28.1 复习巩固第 1 题、第 2 题.(只做与正弦函数有关的部分) 双基与中考 1.如图 1,已知点 P 的坐标是(a,b),则 sinα等于( ) A. a b B. b a C. 2 2 2 2 .a bD a b a b P(a,b) y x www.czsx.com.cn O C B A C B A (1) (2) (3) 2.(2005,南京)如图 2,在△ABC 中,AC=3,BC=4,AB=5,则 tanB 的值是( ) A. 3 4 B. 4 3 C. 3 5 D. 4 5 3.在 Rt△ABC 中,∠C=90°,sinA= 5 13 ,则 sinB 等于( ) A.12 13 B. 13 12 C. 5 12 D. 5 13 4.(2004.辽宁大连)在 Rt△ABC 中,∠C=90°,a=1,c=4,则 sinA 的值是( ). A. 15 1 1 15. . .15 4 3 4B C D 5.如图 3,在 Rt△ABC 中,∠C=90°,AB=10,sinB= 2 5 ,BC 的长是( ). A.2 2121 .4 . 21 . 50B C D 第 1 课时作业设计(答案)1.D 2.A 3.A 4.B 5.B 28.1.2 余弦、正切函数(第 2 课时) 复习引入 教师提问:我们是怎样定义直角三角形中一个锐角的正弦的?为什么可以这样定义它. 学生回答后教师提出新问题:在上一节课中我们知道,如课本图 28.1-6 所示,在 Rt △ABC 中,∠C=90°,当锐角 A 确定时,∠A 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就随之确定了.现在我们 要问:其他边之间的比是否也确定了呢?为什么? ∠A的邻边b ∠A的对边a 斜边c C B A 探究新知 (一)余弦、正切概念的引入 教师引导学生自己作出结论,其证明方法与上一节课证明对边比斜边为定值的方法相 同,都是通过两个三角形相似来证明. 学生证明过后教师进行总结:类似于正弦的情况,在课本图 28.1-6 中,当锐角 A 的大 小确定时,∠A 的斜边与邻边的比、∠A 的对边与邻边的比也分别是确定的.我们把∠A 的 邻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 的余弦,记作 cosA,即 cosA= A 的邻边 斜边 = a c ; 把∠A 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叫做∠A 的正切,记作 tanA,即 tanA= A A 的对边 的邻边 = a b . 教师讲解并板书:锐角 A 的正弦、余弦、正切都叫做∠A 的锐角三角函数. 对于锐角 A 的每一个确定的值,sinA 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所以 sinA 是 A 的函数.同 样地,cosA,tanA 也是 A 的函数. (二)余弦正切概念的应用 教师解释课本第 80 页例 2 题意:如课本图 28.1-7,在 Rt△ABC 中,∠C=90°,BC=6, sinA= 3 5 ,求 cosA、tanB 的值. 6 C B A 教师对解题方法进行分析:我们已经知道了直角三角形中一条边的值,要求余弦,正切 值,就要求斜边与另一个直角边的值.我们可以通过已知角的正弦值与对边值及勾股定理 来求. 教师分析完后要求学生自己解题.学生解后教师总结并板书. 解:sinA= BC AB , ∴AB= sin BC A =6× 5 3 =10, 又∵AC= 2 2 2 210 6AB BC =8, ∴cosA= AC AB = 4 5 ,tanB= AC BC = 4 3 . 随堂练习 学生做课本第 81 页练习 1、2、3 题. 课时总结 在直角三角形中,当锐角 A 的大小确定时,∠A 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 的余弦,记 作 cosA,把∠A 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 的正切,记作 tanA. 教后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 2 课时作业设计 课本练习 做课本第 85 页习题 28.1 复习巩固第 1 题、第 2 题.(只做与余弦、正切函数有关的部 分) 双基与中考 一、选择题. 1.已知 sina+cosa=m,sina·cosa=n,则 m,n 的关系是( ). A.m=n B.m=2n+1 C.m2=2n+1 D.m2=1-2n 2.在直角三角形 ABC 中,∠A 为锐角,且 cosA= 1 4 ,那么( ). A.0°<∠A≤30° B.30°≤∠A≤45° C.45°<∠A≤60° D.60°<∠A<90° 3.如图 1,两条宽度都为 1 的纸条,交叉重叠放在一起,且它们的交角为α,则它们重叠 部分(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 A. 1 1.sin cosBa a C.sina D.1 www.czsx.com.cn D C B A D C B A C B A (1) (2) (3) (4) 4.如图 2,在四边形 ABCD 中,∠BAD=∠BDC=90°,且 AD=3,sin∠ABD= 3 5 ,sin∠DBC= 12 13 , 则 AB,BC,CD 长分别为( ). A.4,12,13 B.4,13,12 C.5,12,13 D.5,13,12 5.如果 a 是锐角,且 cosa= 4 5 ,那么 sin(90°-a)的值等于( ). A. 9 4 3 16. . .25 5 5 25B C D 6.如图 3,菱形 ABCD 中,对角线 AC=6,BD=8,∠ABD=a,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sina= 4 5 B.cosa= 3 5 C.tana= 4 3 D.tana= 3 4 7.如图 4,为测一河两岸相对两电线杆 A、B 间的距离,在距 A 点 17 米的 C 处(AC⊥AB) 测得∠ACB=50°,则 A、B 间的距离应为( ). A.17sin50°米 B.17cos50°米 C.17tan50°米 D.17cot50°米 8.在△ABC 中,∠C=90°,且 AC>BC,CD⊥AB 于 D,DE⊥AC 于 E,EF⊥AB 于 F,若 CD=4, AB=10,则 EF:AF 等于( ). A. 1 2 B. 5 2 C. 5 2 5.5 5D 二、填空题 9.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的比为 25:24,则其中最小角的正切值是________. 10.在 Rt△ABC 中,∠C=90°,a+b=4 3 ,且 S△ABC=2,则 c=_______. 11.已知直角三角形中较长的直角边长为 30,这边所对角的余弦值为 8 17 ,则此三角形的 周长为______,面积为_______. 12.已知 sinα·cosα= 1 3 ,0°<α<45°,则 sinα-cosα=_______. 三、解答题 13.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条腰长为 20cm,底边长为 30cm,求底角的正切值. 14.已知 sinα,cosα是方程 4x2-2(1+ 3 )x+ 3 =0 的两根,求 sin2α+cos2α的值. 第 2 课时作业设计(答案) 一、1.C 2.D 3.A 4.B 5.B 6.D 7.C 8.A 二、9. 7 24 10.2 10 11.80,240 12.- 3 3 三、13.如图,设△ABC 为等腰三角形,AB=AC=20,BC=30,过 A 作 AD⊥BC 于 D, 则 D为 BC 中点. ∴BD=15,在 Rt△ABD 中,AD= 2 2AB BD =5 7 . ∴tanB= 5 15 7 15 3 AD DB . 15 20 20 www.czsx.com.cn D C B A 14.∵sinα+cosα= 1 2 (1+ 3 ),cosα·sinα= 3 4 , ∴sin2α+cos2α=(sinα+cosα)2-2sinα·cosα =[ 1 2 (1+ 3 )] 2- 3 2 =1. 28.1.3 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第 3 课时) 复习引入 教师提问:一个直角三角形中,一个锐角正弦、余弦、正切值是怎么定义的? 在学生回答了这个问题后,教师再复述一遍,提出新问题:两块三角尺中有几个不同的 锐角?是多少度?分别求出这几个锐角的正弦值、余弦值和正切值. 提醒学生:求时可以设每个三角尺较短的边长为 1,利用勾股定理和三角函数的定义 可以求出这些三角函数值. 探究新知 (一)特殊值的三角函数 学生在求完这些角的正弦值、余弦值和正切值后教师加以总结. 30°、45°、60°的正弦值、余弦值和正切值如下表: 30° 45° 60° sinα 1 2 2 2 3 2 cosα 3 2 2 2 1 2 tanα 3 3 1 3 教师讲解上表中数学变化的规律:对于正弦值,分母都是 2,分子按角度增加分别为 1 , 2 与 3 .对于余弦值,分母都是 2,分子按角度增加分别为 3 , 2 与 1 .对于正切, 60度的正切值为 3 ,当角度递减时,分别将上一个正切值除以 3 ,即是下一个角的正切 值. 要求学生记住上述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教师强调:(sin60°)2 用 sin260°表示,即为(sin60°)·(sin60°). (二)特殊角三角函数的应用 1.师生共同完成课本第 82 页例 3:求下列各式的值. (1)cos260°+sin260°. (2) cos45 sin 45 -tan45°. 教师以提问方式一步一步解上面两题.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解:(1)cos260°+sin260°=( 1 2 )2+( 3 2 )2=1 (2) cos45 sin 45 -tan45°= 2 2 ÷ 2 2 -1=0 2.师生共同完成课本第 82 页例 4:教师解答题意: (1)如课本图 28.1-9(1),在 Rt△ABC 中,∠C=90,AB= 6 ,BC= 3 ,求∠A 的度 数. (2)如课本图 28.1-9(2),已知圆锥的高 AO 等于圆锥的底面半径 OB 的 3 倍,求 a. 教师分析解题方法:要求一个直角三角形中一个锐角的度数,可以先求它的某一个三角 函数的值,如果这个值是一个特殊解,那么我们就可以求出这个角的度数. 解:(1)在课本图 28.1-9(1)中, ∵sinA= 3 6 BC AB = 2 2 , ∴∠A=45°. (2)在课本图 28.1-9(2)中, ∵tana= 3AO OB OB OB = 3 , ∴a=60°. 教师提醒学生:当 A、B 为锐角时,若 A≠B,则 sinA≠sinB,cosA≠cosB,tanA≠tanB. 随堂练习 学生做课本第 83 页练习第 1、2 题. 课时总结 学生要牢记下表: 30° 45° 60° sinα 1 2 2 2 3 2 cosα 3 2 2 2 1 2 tanα 3 3 1 3 对于 sina 与 tana,角度越大函数值也越大;对于 cosa,角度越大函数值越小. 教后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 3 课时作业设计 课本练习 做课本第 85 页习题 28.1 复习巩固第 3 题. 双基与中考 (本练习除了作为本课时的课外作业之外,余下的部分作为下一课时(习题课)学生的 课堂作业.学生可以自己根据具体情况划分课内、课外作业的份量). 一、选择题. 1.已知:Rt△ABC 中,∠C=90°,cosA= 3 5 ,AB=15,则 AC 的长是( ). A.3 B.6 C.9 D.12 2.下列各式中不正确的是( ). A.sin260°+cos260°=1 B.sin30°+cos30°=1 C.sin35°=cos55° D.tan45°>sin45° 3.计算 2sin30°-2cos60°+tan45°的结果是( ). A.2 B. 3 C. 2 D.1 4.已知∠A 为锐角,且 cosA≤ 1 2 ,那么( ) A.0°<∠A≤60° B.60°≤∠A<90° C.0°<∠A≤30° D.30°≤∠A<90° 5.在△ABC 中,∠A、∠B 都是锐角,且 sinA= 1 2 ,cosB= 3 2 ,则△ABC 的形状是( ) A.直角三角形 B.钝角三角形 C.锐角三角形 D.不能确定 6.如图 Rt△ABC 中,∠ACB=90°,CD⊥AB 于 D,BC=3, AC=4,设∠BCD=a, 则 tana的值为( ). A. 3 4 B. 4 3 C. 3 5 D. 4 5 7.当锐角 a>60°时,cosa 的值( ). A.小于 1 2 B.大于 1 2 C.大于 3 2 D.大于 1 8.在△ABC 中,三边之比为 a:b:c=1: 3 :2,则 sinA+tanA 等于( ). A. 3 2 3 1 3 3 3 1. 3 . .6 2 2 2B C D 9.已知梯形 ABCD 中,腰 BC 长为 2,梯形对角线 BD 垂直平分 AC,若梯形的高是 3 , 则∠CAB 等于( ) A.30° B.60° C.45° D.以上都不对 10.sin272°+sin218°的值是( ). A.1 B.0 C. 1 2 D. 3 2 11.若( 3 tanA-3)2+│2cosB- 3 │=0,则△ABC( ). A.是直角三角形 B.是等边三角形 C.是含有 60°的任意三角形 D.是顶角为钝角的等腰三角形 二、填空题. 12.设α、β均为锐角,且 sinα-cosβ=0,则α+β=_______. 13. cos45 sin30 1cos60 tan 452 的值是_______. 14.已知,等腰△ABC的腰长为 4 3 ,底为 30°,则底边上的高为______,周长为 ______. 15.在 Rt△ABC 中,∠C=90°,已知 tanB= 5 2 ,则 cosA=________. 16.正方形 ABCD 边长为 1,如果将线段 BD 绕点 B 旋转后,点 D 落在 BC 的延长线上的点 D′ 处,那么 tan∠BAD′=________. 17.在 Rt△ABC 中,∠C=90°,∠CAB=60°,AD 平分∠CAB,得 AB AC CD CD 的值为_______. 三、解答题. 18.求下列各式的值. (1)sin30°·cos45°+cos60°;(2)2sin60°-2cos30°·sin45° (3) 2cos60 2sin30 2 ; (4) sin 45 cos30 3 2cos60 -sin60°(1-sin30°). (5)tan45°·sin60°-4sin30°·cos45°+ 6 ·tan30° (6) sin 45 tan30 tan 60 +cos45°·cos30° 19.在△ABC 中,AD 是 BC 边上的高,∠B=30°,∠C=45°,BD=10,求 AC. 20.如图,∠POQ=90°,边长为 2cm 的正方形 ABCD 的顶点 B 在 OP 上,C 为 CQ上,且 ∠OBC=30°,分别求点 A,D 到 OP 的距离. 30 Q P www.czsx.com.cn O D C B A 21.已知 sinA,sinB 是方程 4x2-2mx+m-1=0 的两个实根,且∠A,∠B 是直角三角形的两个 锐角,求: (1)m 的值;(2)∠A 与∠B 的度数. 22.如图,自卸车车厢的一个侧面是矩形 ABCD,AB=3 米,BC=0.5 米,车厢底部距离地面 1.2 米,卸货时,车厢倾斜的角度=60°,问此时车厢的最高点 A 距离地面是多少米?(精 确到 0.1m) 23.如图,由于水资源缺乏,B、C 两地不得不从黄河上的扬水站 A 处引水,这就需要在 A、 B、C 之间铺设地下输水管道.有人设计了三种铺设方案:如图(1)、(2)、(3),图中实 线表示管道铺设线路,在图(2)中,AD⊥BC 于 D;在图(3)中,OA=OB=OC.为减少渗 漏,节约水资源,并降低工程造价,铺设线路应尽量缩短.已知△ABC恰好是一个边长 是 a 的等边三角形,请你通过计算,判断哪个铺设方案最好. 第 3 课时作业设计(答案) 一、1.C 2.B 3.D 4.B 5.B 6.A 7.A 8.A 9.B 10.A 11.A 二、12.90° 13. 2 1 2 14.2 3 ,12+8 3 15. 5 3 16. 2 17. 3 三、 18.(1) 2 2 2 3 6 2; (2) ; (3) 1; (4) ;4 2 4 (5) 3 2 ; (6)0 19.∵AD 是 BC 边上的高, ∴△ABD 和△ACD 都是直角三角形. ∵ AD BD =tan30°,BD=10, ∴AD=10 3 3 . ∴ AD AC =sinC, ∴AC= 10 3 10 63 sin 32 2 AD C . 20.过点 A、D 分别作 AE⊥OP,DF⊥OP,DG⊥OQ,垂足分别为 E、F、G. 在正方形 ABCD 中,∠ABC=∠BCD=90°. ∵∠OBC=30°,∴∠ABE=60°. 在 Rt△AEB 中,AE=AB·sin60°=2× 3 2 = 3 (cm). ∵四边形 DFOG 是矩形,∴DF=GO. ∵∠OBC=30°,∴∠BCO=60°,∴∠DCG=30°. 在 Rt△DCG 中,CG=CD·cos30°=2× 3 2 = 3 (cm). 在 Rt△BOC 中,OC= 1 2 BC=1. 21.m=2 2 +1 A=45° B=45° 22.A 距地面 4.8m 23.(1)所示方案的线路总长为 AB+BC=2a. (2)在 Rt△ABD 中,AD=ABsin60°= 3 2 a, ∴(2)所示方案的线路总长为 AD+BC=( 3 2 +1)a. (3)延长 AO 交 BC 于 E,∵AB=AC,OB=OC,∴OE⊥BC,BE=EC= 2 a . 在 Rt△OBE 中,∠OBE=30°,OB= cos30 BE = 3 3 a. ∴(3)所示方案的线路总长为 OA+OB+OC=3OB= 3 a. 比较可知, 3 a<( 3 2 +1)a<2a,∴图(3)所示方案最好. 28.1.4 利用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 第 4 课时 复习引入 教师讲解:通过上面几节的学习我们知道,当锐角 A 是 30°、45°或 60°等特殊角 时,可以求得这些特殊角的正弦值、余弦值和正切值;如果锐角 A不是这些特殊角,怎样 得到它的三角函数值呢?我们可以借助计算器来求锐角的三角函数值. 探究新知 (一)已知角度求函数值 教师讲解:例如求 sin18°,利用计算器的 sin 键,并输入角度值 18,得到结果 sin18° =0.309016994. 又如求 tan30°36′,利用 tan键,并输入角的度、分值,就可以得到答案 0.591398351. 利用计算器求锐角的三角函数值,或已知锐角三角函数值求相应的锐角时,不同的计算 器操作步骤有所不同. 因为 30°36′=30.6°,所以也可以利用 tan 键,并输入角度值 30.6,同样得到答案 0.591398351. (二)已知函数值,求锐角 教师讲解:如果已知锐角三角函数值,也可以使用计算器求出相应的锐角.例如,已知 sinA=0.5018;用计算器求锐角 A 可以按照下面方法操作: 依次按键 2ndf sin,然后输入函数值 0.5018,得到∠A=30.11915867°(如果锐角 A 精 确到 1°,则结果为 30°). 还可以利用 2ndf °’”键进一步得到∠A=30°07′08.97″(如果锐角 A精确到 1′, 则结果为 30°8′,精确到 1″的结果为 30°7′9″). 使用锐角三角函数表,也可以查得锐角的三角函数值,或根据锐角三角函数值求相应的 锐角. 教师提出:怎样验算求出的∠A=30°7′9″是否正确?让学生思考后回答,然后教师 总结:可以再用计算器求 30°7′9″的正弦值,如果它等于 0.5018,则我们原先的计算结 果就是正确的. 随堂练习 课本第 84 页练习第 1、2 题. 课时总结 已知角度求正弦值用 sin 键;已知正弦值求小于 90°的锐角用 2ndf sin 键,对于余 弦与正切也有相类似的求法. 教后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 4 课时作业设计 课本练习 做课本第 85 页习题 28.1 复习巩固第 4 题,第 5 题. 双基与中考 (本练习除了作为本课时的课外作业之外,余下的部分作为下一课时(习题课)学生的 课堂作业,学生可以自己根据具体情况划分课内、课外作业的份量) 一、选择题. 1.如图 1,Rt△ABC 中,∠C=90°,D 为 BC 上一点,∠DAC=30°,BD=2,AB=2 3 ,则 AC的长是( ). A. 3 B.2 2 C.3 D. 3 2 3 D C B A D C B A (1) (2) (3) 2.如图 2,从地面上 C、D 两处望山顶 A,仰角分别为 35°、45°,若 C、D两处相距 200 米,那么山高 AB 为( ). A.100( 3 +1)米 B.100 3 米 C.100 2 米 D.200 米 3.如图 3,两建筑物的水平距离为 s 米,从 A 点测得 D 点的俯角为α,测得 C 点的俯角为 β,则较低的建筑物的高为( ). A.s·tanα米 B.s·tan(β-α)米 C.s(tanβ-tanα)米 D. tan tan s 米 4.已知:A、B 两点,若由 A 看 B 的仰角为α,则由 B 看 A 的俯角为( ). A.α B.90°-α C.90°+α D.180°-α 5.如图 4,从山顶 A 望地面 C、D 两点,测得它们的俯角分别是 45°和 30°,已知 CD=100m, 点 C 在 BD 上,则山高 AB 等于( ). A.100m B.50 3 m C.50 2 m D.50( 3 +1)m (4) (5) (6) 6.已知楼房 AB 高 50m,如图 5,铁塔塔基与楼房房基间水平距离 BD 为 50m,塔高 DC为 150 50 3 3 m,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A.由楼顶望塔顶仰角为 60° B.由楼顶望塔基俯角为 60° C.由楼顶望塔顶仰角为 30° D.由楼顶望塔基俯角为 30° 7.如图 6,一台起重机的机身高 AB 为 20m,吊杆 AC 的长为 36m,吊杆对水平线的倾角 可以从 30°转到 80°,则这台起重机工作时吊杆端点 C 离地面的最大高度和离机身的最 远水平距离分别是( ). A.(36+20)m 和 36·tan30°m B.36·sin80°m 和 36·cos30°m C.(36sin30°+20)m 和 36·cos30°m D.(36sin80°+20)m 和 36·cos30°m 8.观察下列各式:(1)sin59°>sin2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