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物理九上《比热容》同步练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版物理九上《比热容》同步练习

第 3 节 比热容 基础导练 1. 2013 年 12 月, “玉兔”号月球车成功在月球着陆.如图所示为月球车在月球上的效果 图.月球车有提供电力的太阳能帆板和宽大的“大脚”,在阳光 的照射下月球车在月球表面留下了影子,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 A.太阳能帆板可以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B.探测器的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C.“大脚”的面积较大,可以减小探测器对火星表面的压强 D.火星上的昼夜温差大,是因为火星表面砂石的比热容大 2. 如图所示,冷热空气的流动导致了夏季海岸微风的形成.关于海岸微风形成的解释下列 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白天,在炎热的日光下,暖空气从陆地上升起,海洋上来的冷空气补充,形成 了向陆地的海陆风 B.夜间,暖空气从海洋上升起,陆地上的冷空气补充,形成了向海洋的陆海风 C.形成陆海风和海陆风的主要原因是水的比热容较大 D.形成陆海风和海陆风是由潮汐涌动方向决定的 3. 橘农们从天气预报中得知,晚上将有一场霜冻来临,他们傍晚就开始给橘子树喷水,随 着温度的下降,水结成冰,而橘子并没有被冻坏,这是由于水 的缘故.育秧时, 为了防止秧苗冻坏,晚上往秧田里灌水,早上排水,这是利用了水 的性质. 能力提升 4. 为了比较豆浆和牛奶的吸热能力,小刚在家中进行了如下 的实验:如图甲所示,在两个相同的塑料瓶中分别装入质量相 同、初温都是室温的豆浆和牛奶,两瓶中各装有一支相同的温 度计,然后将两个塑料瓶同时浸入热水中.观察现象发现:加 热相同的时间,豆浆的温度升高较多. (1)要使牛奶和豆浆升高相同的温度,应对 加热的时间长些.这说明它们升高相 同的温度,豆浆吸收的热量比牛奶吸收的热量 . (2)小明利用实验数据大致描绘出豆浆和牛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如图乙所示,则 图线 应代表豆浆. 5. 生态宜居的海岛城市是城市的发展定位之一.某市实验区规划:预留布置大片绿地、湖 面水体等,通过绿廊、水廊来达到冬暖夏凉的效果.请你用所学知识解释修建人工湖和内河 可以调节气温的主要原因. 6.为研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某同学用两个完全相同的电加热器,分别给质量和初温都相 同的甲、乙两种液体同时加热,分别记录加热时间和升高的温度,根据记录的数据作出了两 种液体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 (1)根据图象,某同学认为:“加热相同的时间时,甲升高的温度高一些,这说明甲吸收的 热量多一些.”这位同学的判断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 (2)要使甲、乙升高相同的温度,应给 加热更长的时间,这说明 的吸热能 力强些. (3)如果已知甲的比热容是 1.8×103 J/(kg·℃),则乙的比热容是 J/(kg·℃). 参考答案 基础导练 1.D 2.D 3. 凝固放热 比热容大 能力提升 4. (1)牛奶 少 (2)A 解析:(1)由热量计算公式 Q=cmΔt 可知,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跟物体的质量、温度的变 化量以及物质的比热容有关.实验中控制牛奶和豆浆的质量相同,温度的变化量相同,通过 比较加热时间的长短来判断比热容的大小.加热相同的时间,豆浆的温度升高较多,说明吸 收相同的热量,牛奶升高的温度慢,说明牛奶的比热容大.因此要使牛奶和豆浆升高相同的 温度,应对牛奶加热的时间长些.由于豆浆的比热容小,因此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 少. (2)结合题目和图象可知,加热相同的时间,豆浆的温度升高较多,所以 A 图线代表豆浆. 5. 修建人工湖和内河增加城市水的储蓄量,是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白天,相同质量的水 和沙石比较,吸收相同的热量,水的温度升高的少;夜晚,放出相同的热量,水的温度降低 的少,使得昼夜的温差小,能有效调节周围环境的气温. 6.答案:(1)不正确,因为用完全相同的酒精灯加热,相同时间内放出的热量是相等的,甲、 乙吸收的热量也相等 (2)乙 乙 (3)2.4×103 解析:物体吸热升温的快慢与物质的种类、物体的质量等因素有关,在实验中还要使用相同 的加热器,使物体在相同时间内吸收热量相同.加热相同时间,电加热器放出的热量相等, 物体吸收的热量也相等,不同物体升高的温度不同,主要是因为物质的比热容不同.由图可 知,加热相同时间,甲升高的温度多,说明甲吸热升温较快,要让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甲 所需要加热的时间就短,乙的时间长,说明乙的吸热能力更强.在相同时间内甲、乙两液体 吸收的热量相等,例如同时加热 4min,甲、乙两液体吸收热量相等,即 Q 甲=Q 乙,吸收热量 可以利用 Q=cmΔt 计算.c 甲 m 甲Δt 甲=c 乙 m 乙Δt 乙,它们的质量相等,代入数据得:1.8×103 J/ (kg·℃)×40 ℃=c 乙×30 ℃,c 乙=2.4×103 J/(kg·℃).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