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全国中考语文阅读专项训练:散文、小说阅读附参考答案 (7)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全国中考语文阅读专项训练:散文、小说阅读附参考答案 (7)

2020 全国中考语文阅读专项训练:散文、小说阅读 (三)记叙文阅读(13 分) 三个目标之后 余秋雨 很多年前,我收到美国企业家贝林写来的一封信。他邀我做他的顾问。 他是世界级的富豪,主持着一个庞大的慈善机构,专为各国残疾人提供轮椅。 他说,他出身贫苦,逐渐致富,曾为自己提出三个阶段的目标。第一阶段是“多”,即追求钱多、 厂多、房多、车多、雇员多;第二阶段是“好”,即在多的基础上淘汰选择,事事求精,物物求好, 均是名牌,或比名牌还好;第三阶段是“独”,即在好的基础上追求唯一性,不重复别人,也使别人 无法模仿自己。 他很快完成了求多、求好、求独这三个目标。本应满足了,他却深感无聊。当无聊笼罩了生命, 他对自己已经拥有的一切,就不再有一丝骄傲。 他对我说:“当我完成这一切时,还不到六十岁。家里没有人要继承我的产业,我今后的日子就 失去了目标。一度,我甚至不想活下去了。” 他继续告诉我,终于有一天,一个六岁的越南残疾女孩救了他。那天他顺手把专机上的一台轮椅 推给这个无法行走的女孩,女孩很快学会操作后,双眼闪现出一种他从未见过的光亮。贝林先生在那 种光亮中,看到了自己生命的意义。 第二个救了他的是一位津巴布韦青年。那天,这位青年背着一位残疾的中年妇女,用了两天时间 穿越沙漠来到他面前。 贝林先生问:“这是你母亲吗?” 青年回答:“不是。” “是你亲戚吗?” “不是。” “你认识她吗?” “不认识。” “那你怎么把她背来了?” “她听说有人在这里发轮椅,就让我背她过来。”青年回答。 这个青年说,他要回到出发的地方,把这两天耽误的时间补回来,随后,他就转身大步走了。 看着他的背影,贝林先生心头一震。这个津巴布韦青年一看就非常穷困,帮了不认识的人一个大 忙,却不要任何回报。 贝林先生说:“我居然到六十岁才明白,慈善的事,早就可以做了,我也可以早一点摆脱无聊。 慈善,是一种寻找人生意义的自我救赎。” 我为贝林先生自传的中文版定了一个非常中国化的译名——为富之道。 贝林先生与我的对话在报刊上发表之后,中国读者最感兴趣的,是他在六十岁前的三大目标。求 多、求好、求独,几乎概括了中国大多数企业家正在逐步攀缘的三大台阶。多数人还在第一台阶,少 数人已经在第一到第二台阶之间,攀上第三台阶的比较稀少。 攀缘是辛苦的,也是令人兴奋的,因为有目标。我非常欣赏贝林先生说的一句话:“我把梯子搁 错了墙,爬到墙顶才知道搁错了。”我告诉他,这句话已经具有文学价值。 我并不认为所有企业家部必须像他一样最后全然投身慈善事业,但是我希望大家经常想想,爬到 墙项之后要干什么。因为我发现,很多人还没有攀到高处,在半道上就已经感到无聊。 贝林光生告诉我们,需要更换梯子搁置的方向,更换目标。 新的目标会是什么?应该多种多样,但是贝林先生和其他类似人物抬手指了一个,那就是超越个 人功利,为大善、大爱、大美留出更多的地方。 (选自天地出版社《雨夜短文》) 22.文章为什么以“三个目标之后”为题,而不以“三个目标”为题?请说说你的理解。(3 分) 23.贫穷的津巴布韦青年背着一个陌生的残疾妇女,穿越沙漠来到贝林面前,只为了帮助她得到 一张轮椅,并且不需要回报。请你运用心理描写描述贝林目睹青年的背影时“心头一震”的具体感受, 不少于 20 字。(3 分) 24.贝林说,“我把梯子搁错了墙,爬到墙顶才知道搁错了”,这句话中“搁错了墙”指什么? 道出了贝林什么样的感情?(3 分) 25.文章倒数第五段提到“中国读者”与“中国大多数企业家”,这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 么作用?(2 分) 26.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为那些“超越个人功利”,有大善、大爱、大美的人点赞,请用简洁的 语言补充一个类似的事例,要求写出人物的名字和相关优秀事迹。(2 分) 参考答案 22.(1)“三个目标之后”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本文重点讲的是三个目标之后的目标。 (2)“三个目标之后”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告诉人们实现一些目标之后,新的目标应是超越个 人功利,是那些大善、大爱,大美的事情。 (3)“三个目标之后”是文章的线索,文章的端绪,引出全文的内容,使文章浑然一体。 (4)给读者遐想的空间,吸引读者。 23.略。围绕着贝林的震惊来写,达到字数即可。 24.“搁错了墙”是指定错了目标,道出贝林自责、遗憾、懊悔的情绪,自责自己明白“慈善不 需要赚够了钱才可以做,随时都可以做”的道理太晚了。 25.示例: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既衬托出贝林先生投身慈善,付出大爱的高尚,也表现出现在中 国人追逐名利的社会现实,同时希望人们能早日悟出目标应该要超越个人功利对于人生的重要性。(意 对即可) 26.示树:疫情期间,84 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不顾个人安危,奔赴抗击疫情的第一线,为了国家 和人民的生命安全殚精竭虑。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给鸟搬家 刘亮程 ①我们家的院子和老陈家的院子中间隔了一小截篱笆,平常两家借点东西都是从篱笆缝里递来递 去。 ②一天,阿健盯住老陈家榆树说,要是把他家的麻雀赶到我们家树上多好。阿健就挤过篱笆缝, 往老陈家树上扔土块儿,朝树上喊叫。 ③怎么才能让鸟在我们家树上也筑窝呢?阿健说。 ④等你们都长大了,麻雀看见院子里没小孩了,就会来我们家树上筑巢。二伯说。 ⑤我想现在就让麻雀来我们家树上筑巢。阿健说。 ⑥那我们想个办法吧,先在树上给鸟做个窝,到时候我会让那棵树上的鸟搬过来住。二伯说。 ⑦二伯带着张欢、阿健、洋洋和方圆,在院子里做鸟巢。 ⑧二伯从小库房里找出锯子、斧头和钉锤,用木板钉了一个方盒子,找了一些柔软的干草放进做 好的鸟巢。 ⑨然后,二伯让方圆爬上树,用铁丝把鸟巢绑在最高的树杈上。二伯做木盒的时候,中间隔出了 盛放食物的隔档,在里面装了些小米。 ⑩鸟巢安置后,第二天就有鸟在树上叫了,鸟发现巢里的食物,再叫其他鸟过来吃。 ⑪过了两天,树上没鸟叫了。二伯说,可能食物吃完了。他让方圆上去又放了一些小米。鸟又在 树上叫了,可是,鸟把小米吃完又飞了,没有把我们的木盒当窝的意思。 ⑫这咋办呢?阿健说。 ⑬不急,再想办法。二伯说。 ⑭二伯让方圆爬到老陈家输树上,把窝里的鸟蛋放到我们家树上的鸟巢里。 ⑮二伯说,我们把鸟蛋移过来,鸟就会跟着过来。 ⑯可是,鸟没有搬家过来,只是在我们家树上叫了一阵,又回到老陈家树上。二伯只好让方圆把 鸟蛋放回老陈家榆树上的旧窝里。 ⑰二佰的办法失败了。 ⑱怎么办?阿健、张欢都着急了。再等等。二伯说。 ⑲不久以后,老陈家树上的鸟巢孵出了小鸟,在树下都能听到小鸟的叫声。 ⑳二伯又让方圆爬到老陈家树上,把小鸟全拿下来。方圆上树的时候,鸟一阵乱叫。 ㉑方圆把小鸟装在衣兜里拿下来,五只精光的小鸟,张着嫩黄的小嘴直叫。张欢、阿健都围上去 摸小鸟。二伯让方圆赶快把小鸟放到我们家树上的窝里,又放了好多小米进去。然后,我们回到院子。 ㉒鸟看到自己窝里没有了小鸟,扯着嗓子叫,小鸟也在我们家树上的窝里叫。大鸟听到了,就飞 过来,看见自己的小宝宝全搬了家,家里还有好多食物,鸟没办法把小鸟搬回旧巢,只好把我们给它 筑的巢当家了。 ㉓那以后老陈家树上就没鸟了,都落在我们家树上。 ㉔老陈不知道我们干的事,我们干这些时,都是在他出去的时候,有一次他到街上买了个东西, 回来树上的鸟就搬家了,全搬到了我们家树上。老陈望着自己家树上空空的鸟巢,又看看我们家树上 的方木盒子,老陈想不通,不知道树上发生了什么。 ㉕老陈家的两个女儿都出嫁到外地,剩下老陈和媳妇,院子一年四季冷冷清清,只有树上的鸟叫 声,现在连鸟叫声也没有了。 ㉖张欢说,她经常看见老陈朝我们家树上望,还在他们家树下撒小米,招鸟过去。鸟飞过去把小 米吃了,就又回到我们家树上。 ㉗二伯听了,觉得对不住老陈。 ㉘又过了一两个月,小鸟会飞了。 ㉙阿健说,他看见两只大鸟又回到老陈家树上的旧窝里了。我们家树上的窝留给长大的小鸟住了。 ㉚二伯听了说,鸟做得很对呢。 ㉛现在,老陈家和我们家树上,都有鸟叫了。 (选自《一片叶子下生活》,有改动) 19. 请结合文章情节,依据示例,完成填空。 扔土块,赶鸟儿过来→________→移鸟蛋,招鸟儿过来→________ 20. 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②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21. 联系上下文,揣摩第㉖段画线句子,发挥想象,将“老陈”此刻的心理描写出来。(60 字 以内) 22. 文末交代了两家树上都有鸟叫了,作者为什么安排这样的结局?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9. (1). 做鸟巢,诱鸟儿过来 (2). 移小鸟,逼鸟儿过来 20. 运用动作描写,用“挤”“扔”“喊叫”等动词,生动写出了阿健赶鸟儿到自己家树上过 程,表现出阿健的天真可爱,表达出了阿健对鸟儿的喜爱。也为下文想尽办法把鸟儿引过来做了铺 垫。 21. 示例:情感关键词:寂寞、羡慕、惋惜、盼望、不甘、无奈;“鸟儿啊,鸟儿啊,你也离 开我这个没人管的老头子啦,我这也挺好呀,住得好好的,换什么地方呢?也罢,也罢,鸟儿大了, 有小鸟了,要为小鸟考虑呢。” 22. 答案:大圆满结局,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引发读者深入思考,以最后两家都有鸟叫作结局, 表现鸟平衡邻里关系,暗示如老陈一样的空巢老人能够得到关爱,表达作者对鸟儿平衡邻里关系的赞 美。总结全文,照应前文“阿健想把老陈家鸟引到自己树上筑巢”,揭示文章主旨:呼吁大家关注空巢 老人、关注孩童心灵成长。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 20~25 题。(19 分) 拣麦穗 张洁 当我刚刚能够歪歪咧咧地提着一个篮子跑路的时候,我就跟在大姐姐身后拣麦穗了。那篮子显得 太大,总是磕碰着我的腿和地面,闹得我老是跌交。我也很少有拣满一个篮子的时候,我看不见田里 的麦穗,却总是看见蚂蚱和蝴蝶,而当我追赶它们的时候,拣到的麦穗,还会从篮子里重新掉回地里 去。 有一天,二姨看着我那盛着稀稀拉拉几个麦穗的篮子说:“看看,我家大雁也会拣麦穗了。”然 后,她又戏谑地问我:“大雁,告诉二姨,你拣麦穗做哈?”我大言不惭地说:“我要备嫁妆哩!” 二姨贼眉贼眼地笑了,还向围在我们周围的姑娘、婆姨们眨了眨她那双不大的眼睛:“你要嫁谁 嘛!” 是呀,我要嫁谁呢?我忽然想起那个卖灶糖的老汉。我说:“我要嫁那个卖灶糖的老汉!” 她们全都放声大笑,像一群鸭子一样嘎嘎地叫着。笑啥嘛!我生气了。难道做我的男人,他有什 么不体面的地方吗? 卖灶糖的老汉有多大年纪了?我不知道。他脸上的皱纹一道挨着一道,顺着眉毛弯向两个太阳穴, 又顺着腮帮弯向嘴角。那些皱纹,给他的脸上增添了许多慈祥的笑意。当他挑着担子赶路的时候,他 那剃得像半个葫芦样的后脑勺上的长长的白发,便随着颤悠悠的扁担一同忽闪着。 我的话,很快就传进了他的耳朵。 那天,他挑着担子来到我们村,见到我就乐了。说:“娃呀,你要给我做媳妇吗?”“对呀!” 他张着大嘴笑了,露出了一嘴的黄牙。他那长在半个葫芦样的头上的白发,也随着笑声一齐抖动 着。“你为啥要给我做媳妇呢?” “我要天天吃灶糖哩!” 他把旱烟锅子朝鞋底上磕着:“娃呀,你太小哩。” “你等我长大嘛!” 他摸着我的头顶说:“不等你长大,我可该进土啦。” 听了他的话,我着急了。他要是死了,那可咋办呢?我那淡淡的眉毛,在满是金黄色的茸毛的脑 门上,拧成了疙瘩。我的脸也皱巴得像个核桃。 他赶紧拿块灶糖塞进了我的手里。看着那块灶糖,我又咧着嘴笑了:“你别死啊,等着我长大。” 他又乐了。答应着我:“我等你长大。” 这以后,每逢经过我们这个村子,他总是带些小礼物给我。一块灶糖,一个甜瓜,一把红枣…… 还乐呵呵地对我说:“看看我的小媳妇来呀!” 我渐渐地长大了。到了知道认真地拣麦穗的年龄了。懂得了我说过的那些个话,都是让人害臊的 话。卖灶糖的老汉也不再开那玩笑——叫我是他的小媳妇了。不过他还是常带些小礼物给我。我知道, 他真疼我呢。 我不明白为什么,我倒真是越来越依恋他,每逢他经过我们村子,我都会送他好远。我站在土坎 坎上,看着他的背影,渐渐地消失在山坳坳里。 年复一年,我看得出来,他的背更弯了,步履也更加蹒跚了。这时,我真的担心了,担心他早晚 有一天会死去。 有一年,过腊八的前一天,我约摸着卖灶糖的老汉,那一天该会经过我们村。我站在村口上一棵 已经落尽叶子的柿子树下,朝沟底下的那条大路上望着,等着。那棵柿子树的顶梢梢上,还挂着一个 小火柿子。小火柿子让冬日的太阳一照,更是红得透亮。那个柿子多半是因为长在太高的树梢上,才 没有让人摘下来。真怪,可它也没让风刮下来,雨打下来,雪压下。 路上来了一个挑担子的人。走近一看,担子上挑的也是灶糖,人可不是那个卖灶糖的老汉。我向 他打听卖灶糖的老汉,他告诉我,卖灶糖的老汉老去了。 我仍旧站在那棵柿子树下,望着树梢上的那个孤零零的小火柿子。它那红得透亮的色泽,依然给 人一种喜盈盈的感觉。可是我却哭了,哭得很伤心。哭那陌生的、但却疼爱我的卖灶糖的老汉。 后来,我常想,他为什么疼爱我呢?无非我是一个贪吃的,因为生得极其丑陋而又没人疼爱的小 女孩吧? 等我长大以后,我总感到除了母亲以外,再也没有谁能够像他那样朴素地疼爱过我——没有任何 希求,没有任何企望的。 (选自《张洁文集》,有删改) 20.从文章第一段,你读出一个怎样的“我”?(3 分) 21.依据文章内容填写,在“我知道,他真疼我呢”之后,“我”对卖灶糖老汉的情感变化。(2 分) 依恋——( )——期盼——( )——怀念 22.简要概括卖灶糖老汉这个人物形象。(3 分) 23.赏析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4 分) (1)他脸上的皱纹一道挨着一道,顺着眉毛弯向两个太阳穴,又顺着腮帮弯向嘴角。那些皱纹, 给他的脸上增添了许多慈祥的笑意。(从描写角度) (2)我那淡淡的眉毛,在满是金黄色的茸毛的脑门上,拧成了疙瘩。我的脸也皱巴得像个核桃。 (从修辞角度) 24.文中两处提到一个小火柿子,试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3 分) 25.请探究本文作者表现出的情感意蕴。(4 分) (五)(19 分) 20.(3 分) ①穷困。生活贫穷,小小年纪就要跟着姐姐捡麦穗。(1 分) ②幼小。人小篮子大,总是跌跤,拣不了多少。(1 分) ③天真可爱贪玩。看不到麦穗,总是被蚂蚱蝴蝶吸引。(1 分) 21.(2 分)担心 伤心 22.(3 分)①年老丑陋 ②慈祥乐观 ③生活艰辛,饱经风霜 ④内心纯朴善良 ⑤无私关 爱他人(答出三点即可) 23.(4 分) (1)(2 分)运用肖像与神态描写,刻画出了人物的苍老与内心的慈祥。 (2)(2 分)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眉毛拧成疙瘩的皱巴的脸比成核桃,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我” 着急担心的情态。 24.(3 分) ①第一次出现,“红得透亮”的小火柿子暗示“我”对老汉到来的期待。 ②第二次出现,得知老汉去世,以乐景写哀情,“喜盈盈”的小火柿子反衬“我”的悲伤。 ③“红得透亮”的、经风霜不落的小火柿子代表“我”和老汉之间纯净美好的感情。 ④小火柿子象征老汉饱经风霜、孤独寂寞的人生际遇。 ⑤“孤零零”的小火柿子喻示“我”和老汉共有的孤独感。(答出三点即可) 25.(4 分) ①对人与人之间朴素而美好的感情的珍视 ②对给了“我”温情与关爱的卖灶糖老汉的怀念 ③对天真无邪的童年时光的怀念 ④对在贫穷和寂寞中形成的友情的珍视 ⑤对不带任何希求、没有任何企望的无私之爱的歌颂 ⑥对人世间温情的渴望(答出四点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6~20 题。 草原日出 [英]多丽丝·莱辛 ①那年冬天,每晚睡前,他都对着枕头里面大声喊:“四点半!四点半!”直到确信脑袋已抓牢这 三个字,才安然入睡,仿佛一片安眠药突然降临。他脸朝着闹钟的方向,这样醒来后第一眼便能看到 它。 ②早晨四点半,分秒不差,他得意地按下将要响起的闹铃。再躺这最后一秒吧!不,他弹跳而起, 如鱼跃水面。冷啊!真冷啊! ③出门,带上猎枪和狗。天亮前他得赶完四里路。他在疾行,狗在探路。它们没有经过训练,自 由散漫,有时会玩失踪,但却是他最好的同伴。为了几枪射击,他要赶很长的路,有了它们路上就不 枯燥了。 ④他在田埂上跑起来,大步慢跑,扎实前进。这方法是他观察土著人学会的:上身的重量交替落 在两脚上,保持慢速、平衡运动,这样不会疲乏气短。当血液从腿部冲上胳膊,他对身体的得意和骄 傲油然而生,直到他不得不咬紧牙关,关住那股想大声歌唱的强烈欲望。 ⑤草原。第一只鸟在他脚边醒来,接着一群鸟冲向天空,鸣叫着宣布新一天的开始。他终于抑制 不住,发出狂野的喊叫,然后野兽似的狂奔,他在疯狂中忘我地歌唱生命的愉悦和青春的奢华。 ⑥突然,他想起了什么:我 15 岁啦!15 岁啦!这话对他来说很新鲜,他满怀兴奋又若有 所思,开始用手指感受走过的岁月,像数着鹅卵石,每一块既独立又离不开彼此,每一块都闪烁 着奇异的光芒。这就是他:在这片土地上生长了十五年的男孩。陪伴他的有这缓缓的河水,还有这充 满挑战的空气:夏日正午,它闷热难耐;冬天早晨,它凛冽刺骨。 ⑦没有什么他不能做到!他觉得自己将来的生命是伟大而神奇的,完全是他自己的:“世 上所有大人物都曾像我现在这样小,所以我也能成为大人物。只要我愿意,我能把世界变成我想 要的样子。” ⑧他的嗓音充满了紧迫性、真理性和非凡的勇气。他又大声唱起来,歌声沿着河水旁的峡谷回荡, 他停下来等待回声,然后又唱:“歌唱吧!这就是他——只要愿意,他就歌唱,这个世界必须响应他!” ⑨他等待回声。那些新鲜的想法又回来了,如同有人在回应他、鼓励他。峡谷充满了细软的回声, 在小河旁的岩石间来回撞击。突然,传来一种陌生的回声!那声音不是他的,也不是鸟儿的欢唱,也 不是流水的叮咚…… ⑩他从疯狂中清醒了。他呼唤猎狗,狗没有出现。他孤身无援了,不久前他在这里看见一头豹。 ⑪他不由得握紧了枪,四处张望。灌木丛的尽头,那块憔悴的岩石旁,一只受伤的怪兽,遍身黑 毛,黑毛下是片片粗肉……在一团流动的黑压压的东西的围攻下,这些肉正渐渐消失!一头公鹿,喘 着气低声尖叫。 ⑫他朝它跑去。地上全是蚂蚁!又大又壮,对他视而不见,急匆匆地向那公鹿奔去。他屏住呼吸, 怜悯和恐惧攫住了他:那公鹿倒下了,抽搐着…… ⑬他忽然想到可以朝它射击,早点结束它的痛苦。他端起枪,又放下。使他放下枪的是渐渐膨胀 的愤怒、痛苦和抗议:如果我没来,它就会这样死去,我干吗要干涉?这样的事情在灌木丛中随时都 在发生。活着的东西在痛苦中死去,这是生命的演变规律。他把枪夹在膝间,四肢里痛苦翻涌,他喃 喃自语:我阻止不了,我无法阻止,我无能为力。 ⑭事情就这样,无法改变。 ⑮关于命运和未来的认识就这样首次闯进他的生活,“是啊,这就是生命!”生命消逝的那刻, 他无法采取任何仁慈的行动!他明白了:这片他生活了十五年的草地是辽阔无垠、无法变更、残酷无 情的。他感到痛苦、恶心和愤怒,又为坚忍克己的新认识感到几丝满足。他提醒自己:蚂蚁也要吃东 西啊!他泪流满面。 ⑯公鹿越来越小,最后只剩下一堆白骨,在阳光下泛着白光。哦,是的,太阳刚刚升起。为什么! 这短短的几分钟,事情就发生了巨变?他站到骨架前:它趴在矮树丛下。要不是还残留着几小块粉红 的软骨碎片,人们会觉得它已在这里躺了多年。骨架四周,蚂蚁衔着肉,渐渐撤退。有几只蚂蚁竟直 起身子盯着他,眼里泛着贪婪的光。 ⑰“滚开!我可不是你们的早餐,无论如何都不是!” ⑱他弯下腰,触摸着头颅上的孔穴:那原本是鹿的眼睛!他想起活鹿那水汪汪的眼睛,觉得难以 置信。早晨,也许就一小时前,这小生灵还骄傲地踏着大地,抖着犄角,甩着尾巴,嗅着清晨的空气, 像国王那样漫步在充满自由的灌木丛中;每片草叶为它生长,纯净的河水供它饮用。 ⑲但是,谁能意料一头健步如飞的公鹿会被一群蚂蚁困住呢? ⑳他好奇地蹲下去,发现它的后肢关节处断了,断裂的骨头相互徒劳地抵触。可能死前它的后肢 就受伤了,然后一跛一跛地误入了蚂蚁巢。应该是这样!那么是谁伤了它呢?是它摔了一跤?是它与 同类争斗中受了伤?是土著人扔石头伤了它? 21 他想像土著人朝一头公鹿扔石头时,另一幅画面出现了:他看见自己,某个早晨,兴奋地向一 头若隐若现的公鹿射击……他无法面对这画面,他只是个小男孩。他低着头,面带愠色,拒绝承认是 自己射伤了它。 22 他回家了。他累了,脚步沉重。当他看见自己的家时,皱了皱眉。那只小生灵的惨死让他耿耿 于怀,不得安宁。 23 他想:明天早晨,要再去那片灌木丛,好好想一想。 (有删改) 16.小说开头两段写出了小男孩怎样的性格特点?(2 分) 17.小说⑤—⑧段中写小男孩狂奔、歌唱有什么作用?(4 分) 18.第⑩段画线处设置小男孩呼唤猎狗这一情节是否合理?联系上下文简述理由。(3 分) 19.细读小说第⑱段,简要分析小男孩当时的心理感受。(3 分) 20.小说结尾说,小男孩明天早晨要再去那片灌木丛“好好想一想”,他会想些什么?联系全文 回答。(4 分) 16.天真活泼;坚毅执著、自控力强;勇敢自信。(2 分) 17. “狂奔”“歌唱”是小男孩对自己身体得意、骄傲的心理外化,是他相信自己无所不能的表现,这 与下文他面对公鹿之死感到无能为力形成对比,为写他思想认识的变化作铺垫。(4 分) 18. 合理。与第③段写狗“自由散漫,有时玩失踪”的文字相照应;有利于表现小男孩听到陌生 声音后的紧张心理。(3 分。答“不合理”,理由恰当、表述清晰者,正常赋分) 19. 小男孩对公鹿的不幸感到怜悯、伤心,他难以接受这个悲剧。比如弯下腰去触摸公鹿头颅上 的孔穴,称之为“小生灵”,想象公鹿的漂亮外形和骄傲、自由、“君临天下”的生活。(3 分) 20. 公鹿的死因;自己未来的可能性;大自然生命演变的规律。(4 分)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 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7-21 题。(19 分) 人间烟火气 王文一 ①早晨上班,车载音响的随机循环播放突然唱起了《青花瓷》,“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 听到这句的时候正好路过一家早餐店,包子出笼,整个店面都冒着蒸汽,我忽然想起了几十里外那个 小村子里的炊烟。 ②故乡多山,虽不大却也将大地切割得支离破碎,家家户户都藏在山坳里。一条公路沿河而行, 在路过村庄的时候,能看到的都只是片瓦只檐,只有偶尔顺着那条进村的小路往里延伸的时候,你才 会发现原来村庄的内涵如此丰富,小路可以一直延伸到山沟沟的最深处,而村里的家家户户,就在这 小路的两边,挨挨挤挤、泾渭分明地做着邻居。 ③炊烟是不分彼此的。每到亭午日暮,或者晨光熹微,炊烟都会在家家户户的烟囱上轻轻巧巧地 飘出来,这时候无论家宅广阔还是茅檐草舍,无论炊烟出来的渠道是敞亮的琉璃瓦烟囱还是泥坏堆砌 的小筒,都不影响大家彼此温柔地打着招呼,然后炊烟融洽地汇聚到一起,变成一抹轻柔的云,低低 地飘在村庄的上空。炊烟是不记仇的,就像村里的乡亲,虽然彼此偶尔会有一些口角,但是情绪从来 不会隔夜。早晨起来烧火的时侯你招呼我一声,我打趣你一句,情绪很快便随着柴火进了灶膛,一把 火烧过,就随着烟气袅无踪迹了。 ④炊烟是农村最美的一张名片。薄雾轻笼的早晨,一根根或细长或短粗的烟囱里,冒出淡淡蓝蓝 的细腻烟雾,这烟雾一缕一缕地汇聚起来,弥漫在农家小院的房舍屋檐上,萦绕在原野的庄稼树木上, 更笼罩在整个村子的上空,凝结成一片小云,小村仿若仙境。风吹过,这些仿佛蜃气好像雾霭的轻烟 渐淡,最后消散无踪。这时候,村子终于脱去了如纱般的睡衣,彻彻底底清醒了过来。跳脱的鸡,蹒 跚的鸭,稳重的牛,以及乱窜的猪狗,上学的稚子,劳作的大人,都在彰显着村庄的活力,生机盎然 又醉人眼目。而黃昏的炊烟,又有一种别样的艳丽。红形形的夕阳给小村镀了一层金边,这个时候, 从错落有致的房顶袅袅升起丝丝缕缕,在晚霞的照射下,缭绕在炊烟里的小村落,升腾着一种朴实, 一种单纯,这烟就像这越发落寞的村落,古朴、恬静、温暖。在炊烟的呼唤下,人们或者行走,或者 “突突”地开着蹦蹦车,从山间、田里、河畔顺着村道走回来,炊烟的方向,就是家的方向。 ⑤乡亲们或许不会关注司空见惯的炊烟,就像他们可能没有关注家里面那个总是起得很早、睡得 很晚的女人,那个女人是老婆,是母亲。她们默默地见识着村庄最冷清的晨,熬着村庄最深沉的夜, 却从来不会为自己的辛勤和劳累辩驳夸耀。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女人的存在,这些小房子才会按时升腾 起炊烟才会有温暖的被窝和可口的饭菜,那是家的味道。 ⑥难怪中国古代文人无论桀骜还是恬淡,无论身归山野还是向往庙堂,在诗句中总会提及炊烟, 悄悄地织构美好。比如陶渊明有“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范成大有“指点炊烟阁莽苍,午餐应 可寄前庄”,蔡襄有“孤舟横笛向何处,竹外炊烟一两家”……炊烟就是人,就是家。有炊烟的地方, 才是人间。 (选自《中国青年作家报》2019 年 12 月 17 日,有删改) 17.文章第①段引用《青花瓷》的歌词有何作用?(3 分) 18.根据要求回答问题。(6 分) (1)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③段的划线句。(3 分) (2)赏析第④段加点词的表达效果。(3 分) 19.阅读第①段,分别用本段中的一个词概括早晨炊烟和黄昏炊烟的不同特点。(2 分) 20.本文第⑤段与链接材料都写到了妻子(老婆)与母亲,试分析其情感表达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4 分) 【链接】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大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 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莫怀戚《散步》 21.作者为什么说“有炊烟的地方,才是人间”?请联系全文简要作答。(4 分) 17.(1)开篇点题;(2)引出下文对故乡炊烟的回忆;(3)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趣味性和 可读性; 18.(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炊烟拟人化,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炊烟不分彼此,相互融合的情 景,表现故乡乡亲们的淳朴、和睦,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炊烟、乡情的喜爱之情。 (2)运用动作描写,三个动词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故乡鸡、鸭、猪狗的自由状态,彰显了乡村的 活力和生机盎然,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喜爱与怀念。 19.早晨炊烟:生机/活力 黄昏炊烟:朴实/温暖 20.本文通过写妻子、母亲默默的为家辛勤付出,表达了对妻子、母亲的敬爱、赞美。 《散步》通过写妻子、母亲总是听从我的话,体现了妻子、母亲对“我”的信任与依赖,表达了 “我”内心的责任感。 21.(1)炊烟体现了邻里相处的融洽,哪怕邻里之间发生了摩擦,情绪也不会隔夜,很快就消失 了; (2)炊烟体现了农村的美,清晨淡蓝的细腻烟雾,傍晚则有着一种别样的艳丽,体现了乡村的 朴实、单纯; (3)炊烟体现了家的味道,因为家中有了妻子母亲的默默辛勤付出,房子里才会腾起炊烟,才 会有温暖的被窝和可口的饭菜; (4)炊烟就是人,就是家。无论是身归山野还是向往庙堂,均会给人以家的归属感。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