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修改病句的方法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初中语文修改病句的方法

1 初中语文修改病句的方法 修改病句:常见的病句类型 一、病句常见的类型有:(1)语序不当、(2)搭配不当、(3)成分残缺、(4)词语赘余。其 它病句还有关联词语误用、前后矛盾、句式杂糅、语句产生歧义等。 二、辨析及修改病句的基本方法 :(1)辨析 A.语感法 B.紧缩法 C.分解法 D.聚焦法 (2)修改病句的方法有增、删、调、换,即增加字词、删去多余字词、调整字词顺序、更 换字词。无论用那种方法,修改病句都要遵循两条原则;一是保留原句基本意思不变;二是 变动越少越好,不能在修改中出现新的语病。 一、病句类型 (一)语序不当 语序不当常见的情况有: 1、定语和中心语的位置颠倒: 例:我国棉花的生产,长期不能自给。(“棉花的生产”应为“生产的棉花”) 2、把状语放在定语的位置上: 例:应该发挥广大青年的充分的作用。(将“充分”调至“发挥”前,并删掉一个“的”)。 3、多层定语语序不当: 例:展出几千年前刚出土的文物。(应将“几千年前”调至“文物”前) 4、多层状语语序不当。 例:我们再也不是任意被列强欺侮的国家了。(应将“任意”调至“欺侮”之前) 5、关联词语位置不当: 例:他如果不能实事求是,事业就会受到损失。(“他”应移到“如果”的后面) 6、主客颠倒: 例: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对于中国青年是不陌生的。(应改为:中 国青年对奥斯特洛夫斯基的。) 7、分句位置不当: 例:对于自己的路,他们在探索着,他们在判断着,他们在寻找着,他们在思考着。(应 改为:对于自己的路,他们在思考着,他们在判断着,他们在探索着,他们在寻找着。) (二)搭配不当。 1、主谓搭配不当: 例:他的革命精神时刻浮现在我眼前。(“精神”与“浮现”不能构成主谓关系,可将“精 神”改为“形象”) 2、动宾搭配不当: 例:纪念三领先节的到来。(“纪念”的只能是“三八节”,不能是“到来”) 3、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 例:我们严肃地研究了职工们的建议,又虚心地征求了专家们的意见。(“严肃”不能修 饰“研究”,可以改为“认真”、“慎重”等) 4、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 例:做好生产救灾工作决定于干部作风是否深入。(“做好”是一面性的,“是否深入” 是两面性的。此外“作风是否深入”也讲不通,应该是“干部是否深入群众”。这句话有两 种改法:把第一个分句改成两面性的“生产救灾工作做得好不好,决定于干部是否深入群众。” 或将第二分句改成一面性的,不过句子结构要调整为“干部深入群众是做好救灾工作的决定 条件”。) 5、关联词语搭配不当: 例:既然你来了,我也该走了。(“既然”和“也”不能搭配使用,应将“也”改为"就”) 2 (三)成分残缺或赘余 1、成分残缺 (1)缺主语: 例:由于她这样好的成绩,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应改为“由于这样好的成绩, 她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 (2)缺谓语 例:旧社会,劳动人民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或去掉“的生活”,或在“吃”前加“过 着”) (3)缺宾语: 例:他们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大力发扬了敢拼敢搏,终于夺得了冠军。(应在“敢搏” 后加“的精神”) (4)关联词语残缺: 例:这次学术会,收获很大,时间并不长。(应在“时间”前加“尽管”一词) 2、赘余 (1)堆砌 例:现在渔民自己选出了行政组长,负责掌握渔民的生活及生产的管理。(“掌握”应删 去。) (2)重复 例:一年来,妇女工作已打下了相当的工作基础,获得了一定的工作经验。(第二、第 三个“工作”应删去。) (3)可有可无 例:父亲逝世离现在已整整九年了。(应删去“离现在”。) (四)结构混乱 (1)句式杂糅 例:你不认真学习,那怎么可能有好成绩是可想而知。(把反问句和判断句式糅在一起, 破坏了句子结构和语气的完整。如果用反问句,应是“那怎么会有好的成绩呢?”如果用判 断句,应是“成绩不好是可想而知的”。) (2)语句杂糅 例:上海文艺出版社会出版的《生存》,作者是一位蜇居海外二十多年的加拿大籍华裔 作者之手。(去掉句末的“作者之手”) (五)表意不明 1、指代不明: 例:有人主张接受,有人反对,他同意这种主张。 (“这种主张”到底是指“接受”, 还是“反对”,交代不清。) 2、句子歧义: 例:妹妹找不到爸爸妈妈心里很着急。(究竟是“妹妹”心里着急呢?还是“爸爸”“妈 妈”心里着急呢。还是“妈妈”心里着急呢?可在“爸爸”和”妈妈”中间加逗号,也可在 “爸爸”前加逗号) (六)不合逻辑: 1、自相矛盾: 例: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既然“幸免”,自然是没有死,怎么能说是“死 难中的一个呢”?) 2、范围不清: 例:从事业的发展上看,还缺乏各项科学专家和各项人才。(各项人才包括科学家,不 3 宜并列,应说“各学科的专家和其他人才”) 3、强加因果: 例:我两次看见他从这个工厂走出来,我才知道这个热心帮助病人的老人原来是个工人。 (凭两次看见老人从工厂里走出来就断定他是工人,理由不充分。) 4、否定失当: 例:几年来,他无时无刻不忘搜集、整理民歌,积累了大量的资料。(“无时无刻”即“任 何时候都”,句子表述刚好相反,可将“忘”改为“在”)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