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2008-2019年中考数学分类汇编新定义pdf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北京市2008-2019年中考数学分类汇编新定义pdf含解析

第 1页(共 26页) 2008~2019 北京中考数学分类(新定义) 一.解答题(共 9 小题) 1.在△ABC 中,D,E 分别是△ABC 两边的中点,如果 上的所有点都在△ABC 的内部或 边上,则称 为△ABC 的中内弧.例如,图 1 中 是△ABC 的一条中内弧. (1)如图 2,在 Rt△ABC 中,AB=AC= ,D,E 分别是 AB,AC 的中点,画出△ ABC 的最长的中内弧 ,并直接写出此时 的长;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 A(0,2),B(0,0),C(4t,0)(t>0),在△ABC 中,D,E 分别是 AB,AC 的中点. ① 若 t= ,求△ABC 的中内弧 所在圆的圆心 P 的纵坐标的取值范围; ② 若在△ABC 中存在一条中内弧 ,使得 所在圆的圆心 P 在△ABC 的内部或边上, 直接写出 t 的取值范围. 2.对于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的图形 M,N,给出如下定义:P 为图形 M 上任意一点,Q 为图形 N 上任意一点,如果 P,Q 两点间的距离有最小值,那么称这个最小值为图形 M, N 间的“闭距离“,记作 d(M,N). 已知点 A(﹣2,6),B(﹣2,﹣2),C(6,﹣2). (1)求 d(点 O,△ABC); (2)记函数 y=kx(﹣1≤x≤1,k≠0)的图象为图形 G.若 d(G,△ABC)=1,直接 写出 k 的取值范围; (3) ⊙ T 的圆心为 T(t,0),半径为 1.若 d( ⊙ T,△ABC)=1,直接写出 t 的取值范 围. 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的点 P 和图形 M,给出如下的定义:若在图形 M 上存在一点 Q, 使得 P、Q 两点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 1,则称 P 为图形 M 的关联点. (1)当 ⊙ O 的半径为 2 时, 第 2页(共 26页) ① 在点 P1( ,0),P2( , ),P3( ,0)中, ⊙ O 的关联点是 . ② 点 P 在直线 y=﹣x 上,若 P 为 ⊙ O 的关联点,求点 P 的横坐标的取值范围. (2) ⊙ C 的圆心在 x 轴上,半径为 2,直线 y=﹣x+1 与 x 轴、y 轴交于点 A、B.若线段 AB 上的所有点都是 ⊙ C 的关联点,直接写出圆心 C 的横坐标的取值范围. 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点 P 的坐标为(x1,y1),点 Q 的坐标为(x2,y2),且 x1≠ x2,y1≠y2,若 P,Q 为某个矩形的两个顶点,且该矩形的边均与某条坐标轴垂直,则称 该矩形为点 P,Q 的“相关矩形”,如图为点 P,Q 的“相关矩形”示意图. (1)已知点 A 的坐标为(1,0), ① 若点 B 的坐标为(3,1),求点 A,B 的“相关矩形”的面积; ② 点 C 在直线 x=3 上,若点 A,C 的“相关矩形”为正方形,求直线 AC 的表达式; (2) ⊙ O 的半径为 ,点 M 的坐标为(m,3),若在 ⊙ O 上存在一点 N,使得点 M,N 的“相关矩形”为正方形,求 m 的取值范围. 5.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 ⊙ C 的半径为 r,P 是与圆心 C 不重合的点,点 P 关于 ⊙ C 的反称点的定义如下:若在射线 CP 上存在一点 P′,满足 CP+CP′=2r,则称 P′为 点 P 关于 ⊙ C 的反称点,如图为点 P 及其关于 ⊙ C 的反称点 P′的示意图. 特别地,当点 P′与圆心 C 重合时,规定 CP′=0. (1)当 ⊙ O 的半径为 1 时. ① 分别判断点 M(2,1),N( ,0),T(1, )关于 ⊙ O 的反称点是否存在?若存 在,求其坐标; ② 点 P 在直线 y=﹣x+2 上,若点 P 关于 ⊙ O 的反称点 P′存在,且点 P′不在 x 轴上, 求点 P 的横坐标的取值范围; (2) ⊙ C 的圆心在 x 轴上,半径为 1,直线 y=﹣ x+2 与 x 轴、y 轴分别交于点 A, B,若线段 AB 上存在点 P,使得点 P 关于 ⊙ C 的反称点 P′在 ⊙ C 的内部,求圆心 C 的 第 3页(共 26页) 横坐标的取值范围. 6.对某一个函数给出如下定义:若存在实数 M>0,对于任意的函数值 y,都满足﹣M≤y ≤M,则称这个函数是有界函数,在所有满足条件的 M 中,其最小值称为这个函数的边 界值.例如,如图中的函数是有界函数,其边界值是 1. (1)分别判断函数 y= (x>0)和 y=x+1(﹣4<x≤2)是不是有界函数?若是有界 函数,求其边界值; (2)若函数 y=﹣x+1(a≤x≤b,b>a)的边界值是 2,且这个函数的最大值也是 2,求 b 的取值范围; (3)将函数 y=x2(﹣1≤x≤m,m≥0)的图象向下平移 m 个单位,得到的函数的边界 值是 t,当 m 在什么范围时,满足 ≤t≤1? 7.对于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的点 P 和 ⊙ C,给出如下的定义:若 ⊙ C 上存在两个点 A、B, 使得∠APB=60°,则称 P 为 ⊙ C 的关联点.已知点 D( , ),E(0,﹣2),F(2 , 0). (1)当 ⊙ O 的半径为 1 时, ① 在点 D、E、F 中, ⊙ O 的关联点是 . ② 过点 F 作直线 l 交 y 轴正半轴于点 G,使∠GFO=30°,若直线 l 上的点 P(m,n) 是 ⊙ O 的关联点,求 m 的取值范围; (2)若线段 EF 上的所有点都是某个圆的关联点,求这个圆的半径 r 的取值范围. 第 4页(共 26页) 8.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对于任意两点 P1(x1,y1)与 P2(x2,y2)的“非常距离”, 给出如下定义: 若|x1﹣x2|≥|y1﹣y2|,则点 P1 与点 P2 的“非常距离”为|x1﹣x2|; 若|x1﹣x2|<|y1﹣y2|,则点 P1 与点 P2 的“非常距离”为|y1﹣y2|. 例如:点 P1(1,2),点 P2(3,5),因为|1﹣3|<|2﹣5|,所以点 P1 与点 P2 的“非常距 离”为|2﹣5|=3,也就是图 1 中线段 P1Q 与线段 P2Q 长度的较大值(点 Q 为垂直于 y 轴 的直线 P1Q 与垂直于 x 轴的直线 P2Q 交点). (1)已知点 A(﹣ ,0),B 为 y 轴上的一个动点, ① 若点 A 与点 B 的“非常距离”为 2,写出一个满足条件的点 B 的坐标; ② 直接写出点 A 与点 B 的“非常距离”的最小值; (2)已知 C 是直线 y= x+3 上的一个动点, ① 如图 2,点 D 的坐标是(0,1),求点 C 与点 D 的“非常距离”的最小值及相应的点 C 的坐标; ② 如图 3,E 是以原点 O 为圆心,1 为半径的圆上的一个动点,求点 C 与点 E 的“非常 距离”的最小值及相应的点 E 与点 C 的坐标. 9.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我们把由两条射线 AE,BF 和以 AB 为直径的半圆所 第 5页(共 26页) 组成的图形叫作图形 C(注:不含 AB 线段).已知 A(﹣1,0),B(1,0),AE∥BF, 且半圆与 y 轴的交点 D 在射线 AE 的反向延长线上. (1)求两条射线 AE,BF 所在直线的距离; (2)当一次函数 y=x+b 的图象与图形 C 恰好只有一个公共点时,写出 b 的取值范围; 当一次函数 y=x+b 的图象与图形 C 恰好只有两个公共点时,写出 b 的取值范围; (3)已知▱ AMPQ(四个顶点 A,M,P,Q 按顺时针方向排列)的各顶点都在图形 C 上,且不都在两条射线上,求点 M 的横坐标 x 的取值范围. 第 6页(共 26页) 2008~2019 北京中考数学分类(新定义)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解答题(共 9 小题) 1.在△ABC 中,D,E 分别是△ABC 两边的中点,如果 上的所有点都在△ABC 的内部或 边上,则称 为△ABC 的中内弧.例如,图 1 中 是△ABC 的一条中内弧. (1)如图 2,在 Rt△ABC 中,AB=AC= ,D,E 分别是 AB,AC 的中点,画出△ ABC 的最长的中内弧 ,并直接写出此时 的长;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 A(0,2),B(0,0),C(4t,0)(t>0),在△ABC 中,D,E 分别是 AB,AC 的中点. ① 若 t= ,求△ABC 的中内弧 所在圆的圆心 P 的纵坐标的取值范围; ② 若在△ABC 中存在一条中内弧 ,使得 所在圆的圆心 P 在△ABC 的内部或边上, 直接写出 t 的取值范围. 【解答】解:(1)如图 2,以 DE 为直径的半圆弧 ,就是△ABC 的最长的中内弧 , 连接 DE,∵∠A=90°,AB=AC= ,D,E 分别是 AB,AC 的中点, ∴BC= = =4,DE= BC= ×4=2, ∴弧 = ×2 π = π ; (2)如图 3,由垂径定理可知,圆心一定在线段 DE 的垂直平分线上,连接 DE,作 DE 垂直平分线 FP,作 EG⊥AC 交 FP 于 G, ① 当 t= 时,C(2,0),∴D(0,1),E(1,1),F( ,1), 设 P( ,m)由三角形中内弧定义可知,圆心在线段 DE 上方射线 FP 上均可,∴m≥1, ∵OA=OC,∠AOC=90° 第 7页(共 26页) ∴∠ACO=45°, ∵DE∥OC ∴∠AED=∠ACO=45° 作 EG⊥AC 交直线 FP 于 G,FG=EF= 根据三角形中内弧的定义可知,圆心在点 G 的下方(含点 G)直线 FP 上时也符合要求; ∴m≤ 综上所述,m≤ 或 m≥1. ② 如图 4,设圆心 P 在 AC 上, ∵P 在 DE 中垂线上, ∴P 为 AE 中点,作 PM⊥OC 于 M,则 PM= , ∴P(t, ), ∵DE∥BC ∴∠ADE=∠AOB=90° ∴AE= = = , ∵PD=PE, ∴∠AED=∠PDE ∵∠AED+∠DAE=∠PDE+∠ADP=90°, ∴∠DAE=∠ADP ∴AP=PD=PE= AE 由三角形中内弧定义知,PD≤PM ∴ AE≤ ,AE≤3,即 ≤3,解得:t≤ , ∵t>0 ∴0<t≤ . 如图 5,设圆心 P 在 BC 上,则 P(t,0) PD=PE= = , PC=3t,CE= AC= = 第 8页(共 26页) 由三角形中内弧定义知,∠PEC<90°, ∴PE2+CE2≥PC2 即 + ≥(3t)2,∵t>0 ∴0<t≤ ; 综上所述,t 的取值范围为:0<t≤ . 2.对于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的图形 M,N,给出如下定义:P 为图形 M 上任意一点,Q 为图形 N 上任意一点,如果 P,Q 两点间的距离有最小值,那么称这个最小值为图形 M, N 间的“闭距离“,记作 d(M,N). 第 9页(共 26页) 已知点 A(﹣2,6),B(﹣2,﹣2),C(6,﹣2). (1)求 d(点 O,△ABC); (2)记函数 y=kx(﹣1≤x≤1,k≠0)的图象为图形 G.若 d(G,△ABC)=1,直接 写出 k 的取值范围; (3) ⊙ T 的圆心为 T(t,0),半径为 1.若 d( ⊙ T,△ABC)=1,直接写出 t 的取值范 围. 【解答】解:(1)如图所示,点 O 到△ABC 的距离的最小值为 2, ∴d(点 O,△ABC)=2; (2)y=kx(k≠0)经过原点,在﹣1≤x≤1 范围内,函数图象为线段, 当 y=kx(﹣1≤x≤1,k≠0)经过(1,﹣1)时,k=﹣1,此时 d(G,△ABC)=1; 当 y=kx(﹣1≤x≤1,k≠0)经过(﹣1,﹣1)时,k=1,此时 d(G,△ABC)=1; ∴﹣1≤k≤1, ∵k≠0, ∴﹣1≤k≤1 且 k≠0; (3) ⊙ T 与△ABC 的位置关系分三种情况: ① 当 ⊙ T 在△ABC 的左侧时,由 d( ⊙ T,△ABC)=1 知此时 t=﹣4; ② 当 ⊙ T 在△ABC 内部时, 当点 T 与原点重合时,d( ⊙ T,△ABC)=1,知此时 t=0; 当点 T 位于 T3 位置时,由 d( ⊙ T,△ABC)=1 知 T3M=2, ∵AB=BC=8、∠ABC=90°, 第 10页(共 26页) ∴∠C=∠T3DM=45°, 则 T3D= = =2 , ∴t=4﹣2 , 故此时 0≤t≤4﹣2 ; ③ 当 ⊙ T 在△ABC 右边时,由 d( ⊙ T,△ABC)=1 知 T4N=2, ∵∠T4DC=∠C=45°, ∴T4D= = =2 , ∴t=4+2 ; 综上,t=﹣4 或 0≤t≤4﹣2 或 t=4+2 . 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的点 P 和图形 M,给出如下的定义:若在图形 M 上存在一点 Q, 使得 P、Q 两点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 1,则称 P 为图形 M 的关联点. (1)当 ⊙ O 的半径为 2 时, ① 在点 P1( ,0),P2( , ),P3( ,0)中, ⊙ O 的关联点是 P2,P3 . ② 点 P 在直线 y=﹣x 上,若 P 为 ⊙ O 的关联点,求点 P 的横坐标的取值范围. (2) ⊙ C 的圆心在 x 轴上,半径为 2,直线 y=﹣x+1 与 x 轴、y 轴交于点 A、B.若线段 AB 上的所有点都是 ⊙ C 的关联点,直接写出圆心 C 的横坐标的取值范围. 【解答】解:(1) ① ∵点 P1( ,0),P2( , ),P3( ,0), ∴OP1= ,OP2=1,OP3= , ∴P1 与 ⊙ O 的最小距离为 ,P2 与 ⊙ O 的最小距离为 1,OP3 与 ⊙ O 的最小距离为 , ∴ ⊙ O, ⊙ O 的关联点是 P2,P3; 故答案为:P2,P3; ② 根据定义分析,可得当最小 y=﹣x 上的点 P 到原点的距离在 1 到 3 之间时符合题意, ∴设 P(x,﹣x),当 OP=1 时, 由距离公式得,OP= =1, ∴x= , 第 11页(共 26页) 当 OP=3 时,OP= =3, 解得:x=± ; ∴点 P 的横坐标的取值范围为:﹣ ≤x≤﹣ ,或 ≤x≤ ; (2)∵直线 y=﹣x+1 与 x 轴、y 轴交于点 A、B, ∴A(1,0),B(0,1), 如图 1, 当圆过点 A 时,此时,CA=3, ∴C(﹣2,0), 如图 2, 当直线 AB 与小圆相切时,切点为 D, ∴CD=1, ∵直线 AB 的解析式为 y=﹣x+1, ∴直线 AB 与 x 轴的夹角=45°, 第 12页(共 26页) ∴AC= , ∴C(1﹣ ,0), ∴圆心 C 的横坐标的取值范围为:﹣2≤xC≤1﹣ ; 如图 3, 当圆过点 O,则 AC=1,∴C(2,0), 如图 4, 当圆过点 B,连接 BC,此时,BC=3, ∴OC= =2 , ∴C(2 ,0). ∴圆心 C 的横坐标的取值范围为:2≤xC≤2 ; 综上所述;圆心 C 的横坐标的取值范围为:﹣2≤xC≤1﹣ 或 2≤xC≤2 . 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点 P 的坐标为(x1,y1),点 Q 的坐标为(x2,y2),且 x1≠ 第 13页(共 26页) x2,y1≠y2,若 P,Q 为某个矩形的两个顶点,且该矩形的边均与某条坐标轴垂直,则称 该矩形为点 P,Q 的“相关矩形”,如图为点 P,Q 的“相关矩形”示意图. (1)已知点 A 的坐标为(1,0), ① 若点 B 的坐标为(3,1),求点 A,B 的“相关矩形”的面积; ② 点 C 在直线 x=3 上,若点 A,C 的“相关矩形”为正方形,求直线 AC 的表达式; (2) ⊙ O 的半径为 ,点 M 的坐标为(m,3),若在 ⊙ O 上存在一点 N,使得点 M,N 的“相关矩形”为正方形,求 m 的取值范围. 【解答】解:(1) ① ∵A(1,0),B(3,1) 由定义可知:点 A,B 的“相关矩形”的底与高分别为 2 和 1, ∴点 A,B 的“相关矩形”的面积为 2×1=2; ② 由定义可知:AC 是点 A,C 的“相关矩形”的对角线, 又∵点 A,C 的“相关矩形”为正方形 ∴直线 AC 与 x 轴的夹角为 45°, 设直线 AC 的解析为:y=x+m 或 y=﹣x+n 把(1,0)分别 y=x+m, ∴m=﹣1, ∴直线 AC 的解析为:y=x﹣1, 把(1,0)代入 y=﹣x+n, ∴n=1, ∴y=﹣x+1, 综上所述,若点 A,C 的“相关矩形”为正方形,直线 AC 的表达式为 y=x﹣1 或 y=﹣ x+1; (2)设直线 MN 的解析式为 y=kx+b, ∵点 M,N 的“相关矩形”为正方形, 第 14页(共 26页) ∴由定义可知:直线 MN 与 x 轴的夹角为 45°, ∴k=±1, ∵点 N 在 ⊙ O 上, ∴当直线 MN 与 ⊙ O 有交点时,点 M,N 的“相关矩形”为正方形, 当 k=1 时, 作 ⊙ O 的切线 AD 和 BC,且与直线 MN 平行, 其中 A、C 为 ⊙ O 的切点,直线 AD 与 y 轴交于点 D,直线 BC 与 y 轴交于点 B, 连接 OA,OC, 把 M(m,3)代入 y=x+b, ∴b=3﹣m, ∴直线 MN 的解析式为:y=x+3﹣m ∵∠ADO=45°,∠OAD=90°, ∴OD= OA=2, ∴D(0,2) 同理可得:B(0,﹣2), ∴令 x=0 代入 y=x+3﹣m, ∴y=3﹣m, ∴﹣2≤3﹣m≤2, ∴1≤m≤5, 当 k=﹣1 时,把 M(m,3)代入 y=﹣x+b, ∴b=3+m, ∴直线 MN 的解析式为:y=﹣x+3+m, 同理可得:﹣2≤3+m≤2, ∴﹣5≤m≤﹣1; 综上所述,当点 M,N 的“相关矩形”为正方形时,m 的取值范围是:1≤m≤5 或﹣5≤ m≤﹣1 第 15页(共 26页) 5.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 ⊙ C 的半径为 r,P 是与圆心 C 不重合的点,点 P 关于 ⊙ C 的反称点的定义如下:若在射线 CP 上存在一点 P′,满足 CP+CP′=2r,则称 P′为 点 P 关于 ⊙ C 的反称点,如图为点 P 及其关于 ⊙ C 的反称点 P′的示意图. 特别地,当点 P′与圆心 C 重合时,规定 CP′=0. (1)当 ⊙ O 的半径为 1 时. ① 分别判断点 M(2,1),N( ,0),T(1, )关于 ⊙ O 的反称点是否存在?若存 在,求其坐标; ② 点 P 在直线 y=﹣x+2 上,若点 P 关于 ⊙ O 的反称点 P′存在,且点 P′不在 x 轴上, 求点 P 的横坐标的取值范围; (2) ⊙ C 的圆心在 x 轴上,半径为 1,直线 y=﹣ x+2 与 x 轴、y 轴分别交于点 A, B,若线段 AB 上存在点 P,使得点 P 关于 ⊙ C 的反称点 P′在 ⊙ C 的内部,求圆心 C 的 横坐标的取值范围. 【解答】解:(1)当 ⊙ O 的半径为 1 时. ① 点 M(2,1)关于 ⊙ O 的反称点不存在; N( ,0)关于 ⊙ O 的反称点存在,反称点 N′( ,0); T(1, )关于 ⊙ O 的反称点存在,反称点 T′(0,0); 第 16页(共 26页) ② ∵OP≤2r=2,OP2≤4,设 P(x,﹣x+2), ∴OP2=x2+(﹣x+2)2=2x2﹣4x+4≤4, ∴2x2﹣4x≤0, x(x﹣2)≤0, ∴0≤x≤2. 当 x=2 时,P(2,0),P′(0,0)不符合题意; 当 x=0 时,P(0,2),P′(0,0)不符合题意; ∴0<x<2; (2)∵直线 y=﹣ x+2 与 x 轴、y 轴分别交于点 A,B, ∴A(6,0),B(0,2 ), ∴ = , ∴∠OBA=60°,∠OAB=30°. 设 C(x,0). ① 当 C 在 OA 上时,作 CH⊥AB 于 H,则 CH≤CP≤2r=2, 所以 AC≤4, C 点横坐标 x≥2(当 x=2 时,C 点坐标(2,0),H 点的反称点 H′(2,0)在圆的内 部); ② 当 C 在 A 点右侧时,AC 最大值为 2, 所以 C 点横坐标 x≤8. 综上所述,圆心 C 的横坐标的取值范围是 2≤x≤8. 第 17页(共 26页) 6.对某一个函数给出如下定义:若存在实数 M>0,对于任意的函数值 y,都满足﹣M≤y ≤M,则称这个函数是有界函数,在所有满足条件的 M 中,其最小值称为这个函数的边 界值.例如,如图中的函数是有界函数,其边界值是 1. (1)分别判断函数 y= (x>0)和 y=x+1(﹣4<x≤2)是不是有界函数?若是有界 函数,求其边界值; (2)若函数 y=﹣x+1(a≤x≤b,b>a)的边界值是 2,且这个函数的最大值也是 2,求 b 的取值范围; (3)将函数 y=x2(﹣1≤x≤m,m≥0)的图象向下平移 m 个单位,得到的函数的边界 值是 t,当 m 在什么范围时,满足 ≤t≤1? 【解答】解:(1)根据有界函数的定义知,函数 y= (x>0)不是有界函数. y=x+1(﹣4≤x≤2)是有界函数.边界值为:2+1=3; (2)∵函数 y=﹣x+1 的图象是 y 随 x 的增大而减小, ∴当 x=a 时,y=﹣a+1=2,则 a=﹣1 第 18页(共 26页) 当 x=b 时,y=﹣b+1.则 , ∴﹣1<b≤3; (3)若 m>1,函数向下平移 m 个单位后,x=0 时,函数值小于﹣1,此时函数的边界 t >1,与题意不符,故 m≤1. 当 x=﹣1 时,y=1 即过点(﹣1,1) 当 x=0 时,y 最小=0,即过点(0,0), 都向下平移 m 个单位,则 (﹣1,1﹣m)、(0,﹣m) ≤1﹣m≤1 或﹣1≤﹣m≤﹣ , ∴0≤m≤ 或 ≤m≤1. 7.对于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的点 P 和 ⊙ C,给出如下的定义:若 ⊙ C 上存在两个点 A、B, 使得∠APB=60°,则称 P 为 ⊙ C 的关联点.已知点 D( , ),E(0,﹣2),F(2 , 0). (1)当 ⊙ O 的半径为 1 时, ① 在点 D、E、F 中, ⊙ O 的关联点是 D,E . ② 过点 F 作直线 l 交 y 轴正半轴于点 G,使∠GFO=30°,若直线 l 上的点 P(m,n) 是 ⊙ O 的关联点,求 m 的取值范围; (2)若线段 EF 上的所有点都是某个圆的关联点,求这个圆的半径 r 的取值范围. 【解答】解:(1) ① 如图 1 所示,过点 E 作 ⊙ O 的切线设切点为 R, 第 19页(共 26页) ∵ ⊙ O 的半径为 1,∴RO=1, ∵EO=2, ∴∠OER=30°, 根据切线长定理得出 ⊙ O 的左侧还有一个切点,使得组成的角等于 30°, ∴E 点是 ⊙ O 的关联点, ∵D( , ),E(0,﹣2),F(2 ,0), ∴OF>EO,DO<EO, ∴D 点一定是 ⊙ O 的关联点,而在 ⊙ O 上不可能找到两点与点 F 的连线的夹角等于 60°, 故在点 D、E、F 中, ⊙ O 的关联点是 D,E; 故答案为:D,E; ② 如图 2,由题意可知,若 P 要刚好是 ⊙ C 的关联点, 需要点 P 到 ⊙ C 的两条切线 PA 和 PB 之间所夹的角为 60°, 由图 2 可知∠APB=60°,则∠CPB=30°, 连接 BC,则 PC= =2BC=2r, ∴若 P 点为 ⊙ C 的关联点,则需点 P 到圆心的距离 d 满足 0≤d≤2r; 由上述证明可知,考虑临界点位置的 P 点, 如图 3,点 P1 到原点的距离 OP1=2×1=2, 过点 O 作直线 l 的垂线 OH,垂足为 H,tan∠OGF= = = , ∴∠OGF=60°, ∴OH=OGsin60°= ; sin∠OP1H= = , ∴∠OP1H=60°, 可得点 P1 与点 G 重合, 过点 P2 作 P2M⊥x 轴于点 M, 可得∠P2OM=30°, ∴OM=OP2cos30°= , 从而若点 P 为 ⊙ O 的关联点,则 P 点必在线段 P1P2 上, 第 20页(共 26页) ∴0≤m≤ ; (2)若线段 EF 上的所有点都是某个圆的关联点,欲使这个圆的半径最小,则这个圆的 圆心应在线段 EF 的中点; 考虑临界情况,如图 4, 即恰好 E、F 点为 ⊙ K 的关联时,则 KF=2KN= EF=2, 此时,r=1, 故若线段 EF 上的所有点都是某个圆的关联点,这个圆的半径 r 的取值范围为 r≥1. 第 21页(共 26页) 8.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对于任意两点 P1(x1,y1)与 P2(x2,y2)的“非常距离”, 给出如下定义: 若|x1﹣x2|≥|y1﹣y2|,则点 P1 与点 P2 的“非常距离”为|x1﹣x2|; 若|x1﹣x2|<|y1﹣y2|,则点 P1 与点 P2 的“非常距离”为|y1﹣y2|. 例如:点 P1(1,2),点 P2(3,5),因为|1﹣3|<|2﹣5|,所以点 P1 与点 P2 的“非常距 离”为|2﹣5|=3,也就是图 1 中线段 P1Q 与线段 P2Q 长度的较大值(点 Q 为垂直于 y 轴 的直线 P1Q 与垂直于 x 轴的直线 P2Q 交点). (1)已知点 A(﹣ ,0),B 为 y 轴上的一个动点, ① 若点 A 与点 B 的“非常距离”为 2,写出一个满足条件的点 B 的坐标; ② 直接写出点 A 与点 B 的“非常距离”的最小值; (2)已知 C 是直线 y= x+3 上的一个动点, ① 如图 2,点 D 的坐标是(0,1),求点 C 与点 D 的“非常距离”的最小值及相应的点 C 的坐标; ② 如图 3,E 是以原点 O 为圆心,1 为半径的圆上的一个动点,求点 C 与点 E 的“非常 距离”的最小值及相应的点 E 与点 C 的坐标. 第 22页(共 26页) 【解答】解:(1) ① ∵B 为 y 轴上的一个动点, ∴设点 B 的坐标为(0,y). ∵|﹣ ﹣0|= ≠2, ∴|0﹣y|=2, 解得,y=2 或 y=﹣2; ∴点 B 的坐标是(0,2)或(0,﹣2); ② 点 A 与点 B 的“非常距离”的最小值为 (2) ① 如图 2,取点 C 与点 D 的“非常距离”的最小值时,需要根据运算定义“若|x1 ﹣x2|≥|y1﹣y2|,则点 P1 与点 P2 的“非常距离”为|x1﹣x2|”解答,此时|x1﹣x2|=|y1﹣y2|.即 AC=AD, ∵C 是直线 y= x+3 上的一个动点,点 D 的坐标是(0,1), ∴设点 C 的坐标为(x0, x0+3), ∴﹣x0= x0+2, 此时,x0=﹣ , 第 23页(共 26页) ∴点 C 与点 D 的“非常距离”的最小值为:|x0|= , 此时 C(﹣ , ); ② 当点 E 在过原点且与直线 y= x+3 垂直的直线上时,点 C 与点 E 的“非常距离”最 小,设 E(x,y)(点 E 位于第二象限).则 , 解得, , 故 E(﹣ , ). ﹣ ﹣x0= x0+3﹣ , 解得,x0=﹣ , 则点 C 的坐标为(﹣ , ), 最小值为 1. 9.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我们把由两条射线 AE,BF 和以 AB 为直径的半圆所 组成的图形叫作图形 C(注:不含 AB 线段).已知 A(﹣1,0),B(1,0),AE∥BF, 且半圆与 y 轴的交点 D 在射线 AE 的反向延长线上. (1)求两条射线 AE,BF 所在直线的距离; (2)当一次函数 y=x+b 的图象与图形 C 恰好只有一个公共点时,写出 b 的取值范围; 当一次函数 y=x+b 的图象与图形 C 恰好只有两个公共点时,写出 b 的取值范围; (3)已知▱ AMPQ(四个顶点 A,M,P,Q 按顺时针方向排列)的各顶点都在图形 C 上,且不都在两条射线上,求点 M 的横坐标 x 的取值范围. 第 24页(共 26页) 【解答】解:(1)如图 1,分别连接 AD、DB,则点 D 在直线 AE 上, ∵点 D 在以 AB 为直径的半圆上, ∴∠ADB=90°, ∴BD⊥AD, 在 Rt△DOB 中,由勾股定理得,BD= , ∵AE∥BF, ∴两条射线 AE、BF 所在直线的距离为 . (2)当一次函数 y=x+b 的图象与图形 C 恰好只有一个公共点时,b 的取值范围是 b= 或﹣1<b<1; 当一次函数 y=x+b 的图象与图形 C 恰好只有两个公共点时,b 的取值范围是 1<b< (3)假设存在满足题意的平行四边形 AMPQ,根据点 M 的位置,分以下四种情况讨论: ① 当点 M 在射线 AE 上时,如图 2 ∵AMPQ 四点按顺时针方向排列, ∴直线 PQ 必在直线 AM 的上方, ∴PQ 两点都在弧 AD 上,且不与点 A、D 重合, ∴0<PQ< . ∵AM∥PQ 且 AM=PQ, ∴0<AM< ∴﹣2<x<﹣1, ② 当点 M 在弧 AD 上时,如图 3 ∵点 A、M、P、Q 四点按顺时针方向排列, ∴直线 PQ 必在直线 AM 的下方, 此时,不存在满足题意的平行四边形. ③ 当点 M 在弧 BD 上时, 设弧 DB 的中点为 R,则 OR∥BF, 当点 M 在弧 DB 上时,如图 4, 第 25页(共 26页) 过点 M 作 OR 的垂线交弧 DB 于点 Q,垂足为点 S,可得 S 是 MQ 的中点. ∴四边形 AMPQ 为满足题意的平行四边形, ∴0≤x< . 当点 M 在弧 RB 上时,如图 5, 直线 PQ 必在直线 AM 的下方, 此时不存在满足题意的平行四边形. ④ 当点 M 在射线 BF 上时,如图 6, 直线 PQ 必在直线 AM 的下方, 此时,不存在满足题意的平行四边形. 综上,点 M 的横坐标 x 的取值范围是﹣2<x<﹣1 或 0≤x< . 第 26页(共 26页) 声明:试 题解析著作权 属菁优网所有 ,未经书面同 意,不得复制 发布 日期:2020/1/19 9:39:10 ;用户: 金雨教育;邮 箱:309593466@qq.com ;学号: 335385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