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1-10 发布 |
- 37.5 KB |
- 3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18篇 A 教师版
记叙文阅读篇 (一)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和青年在一起 林贤治 ①鲁迅变得越来越孤独。他简直不愿意接触任何陌生的客人,尤其是青年。他存在戒心。几年来,与他缠斗不已的,不是全是青年么?然而,就在他深居简出的时候,又有两个年轻人前来缠斗他了。他命中注定要同青年厮混在一起,无论是好是坏。因为对于一个死气沉沉的世界,青年是唯一的生机。 ②这是一对青年男女:一个叫萧军,一个叫萧红。1933年10月,他们合印了第一个小说散文集《跋涉》,署名悄吟。然而集子问世之初,却立即遭到了禁止的厄运。接着两人不得不像众多的东北流亡青年一样,漂流到关内来。青岛是第一个停泊点。 ③他们具备了作为作家的最可贵的素质,对于命运的痛苦的皈依。但对于创作的前途,却缺乏足够的自信:《八月的乡村》《生死场》这样的题材是合适的么?所表现的主题是否有积极的意义?……恰好萧军从书店得到了鲁迅的通讯地址,便鼓足勇气,以个人名义给倾慕已久的导师发出第一封信。 ④鲁迅在收信的当天作了回复,针对信中提及的两个问题给予了简要的回答。恍如一只孤舟,在茫茫夜海上寻见了灯塔的光芒!两个青年贪婪地读着来信,一遍又一遍,显得那么兴奋。萧军写了信,并把《生死场》文稿和《跋涉》一起给鲁迅寄出。这时,萧军所在报社所有的工作即将结束。萧军闻讯,马上给鲁迅发了一封信,然后同萧红一起来到上海。 ⑤刚刚安顿下来,他们就迫切地想见到鲁迅。这里固然有着一种感情的牵系,也有着文稿的悬挂,但同严峻的生活本身是不无关系的。茫然之际,唯觉鲁迅是唯一的依靠。萧军直接提出了见面的要求。 ⑥但是,收到的复信却使他们陷于深深的困惑。“见面的事,我以为可以从缓,因为布置约会的种种事,颇为麻烦,待到有必要时再说罢。”这种拖延,会不会是委婉的拒绝? ⑦又过了两天,来信重提了见面的事,说:“你们如在上海日子多,就想我们是有看见的机会的。”在这举目无亲的冰原般的世界,现在,可以取暖了。信里还提醒说:“上海有一批‘文学家’,阴险得很,非小心不可。”只是这种用心,他们暂时还不可能理解。青年毕竟是单纯而傲岸的。 ⑧在接连的几次通信中,他们知道鲁迅是深爱着稚气而不安定的青年的。但是对于他们流露的稚气,他又很不放心。他一直告诉他们:稚气能找到真朋友,但也容易上当,受害。上海不是好地方,固然不必把人们看成虎狼,但也不可一下子就推心置腹。…… ⑨充满长者温情的信,常常使萧红想起故去的老祖父。她的心头,乃一次又一次浮起一张有着幽默的微笑的,慈祥而又充满战斗激情的面容…… ⑩一个月后,渴盼的时刻终于到来了。按照约定的时间和地点,两个东北青年急急地来到内山书店。这时柜台里面,有一个瘦小的老人正在检点这摊放在桌子上的信件和书刊,同两个日本人模样的人谈说着什么…… ⑾“你是刘先生么?”老人瞥见萧军他们,立刻走了出来,问。 ⑿“是。”萧军点了点头,低声答道。“那么我们走罢——”老人说了一声。 ⒀这就是鲁迅先生么?这就是鲁迅先生! ⒁萧军和萧红默默地跟在后面。寒风里,没有帽子,没有围巾;袍子,裤子,网球鞋,几乎全作深黑色。望着老人瘦削的背影,两个人的眼里都涨满了泪水,萧红差点要哭了出来。 ⒂鲁迅走路很快。不一会,他们便来到了一家咖啡馆里。鲁迅招呼两个青年坐下,介绍说,这咖啡馆主要靠后面的舞场赚钱,白天这里很僻静,所以他常常把这里当成和陌生人接头的地方。过了一会,许广平和海婴也来了。 (根据花城出版社《人间鲁迅》改编) 1.第①段在文中有何作用?(3分) 34 2.赏析选文⒀段中画线的句子。(4分) 3.选文塑造了一个怎样的鲁迅?(3分) 4.概括鲁迅和陌生青年的交往艺术,并说说它对于你和陌生人交往有什么启示。(4分) 1.【参考答案】①总领全文,交待了鲁迅对待青年的态度:既谨慎对待,又寄予希望。②为下文鲁迅在和萧军萧红交往过程中的种种行为作铺垫。③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考点】理解文章段落之间的关系,掌握重点段落的作用 【解析】选文所述的内容都在第一段所总结的“鲁迅对待青年的态度”这一框架下展开的,鲁迅对萧军和萧红做出的反应都是以这一态度为指导思想。比如对于萧军的唐突求见,鲁迅采取拖延的方式,这是因为他对陌生的青年存在戒心;而嘱咐他们初到上海要小心,又体现了鲁迅对这对青年的关怀。 鲁迅对待青年所持的态度,为下文萧军萧红想见鲁迅的波折埋下伏笔。比如,萧军萧红来到上海后想见鲁迅,鲁迅却说要“从缓”,由于有了第一段的铺垫,鲁迅这种“从缓”的态度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2.【参考答案】画线句子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方法(1分),强调了萧军萧红首次见到鲁迅后的深刻印象(1分),传神地表现了与萧军萧红预期反差之大的心理过程(2分),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考点】体味和推敲重要句子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语句的能力。尽管两个句子的文字几乎完全一样,区别仅在于前一句多了一个字和不同的标点符号,但却蕴含了无穷的含意。它恰当地表明了萧军和萧红初见鲁迅的心理状态,鲁迅问萧军是不是“刘先生”,萧军回答“是”,这说明鲁迅印证了自己要见的人,但鲁迅并没有说自己是鲁迅,这对于萧军和萧红来说,自然产生了疑问:这位老人“就是鲁迅先生么”的疑问。但从这位老人的回答“那么我们走罢——”又分明感觉到“这就是鲁迅先生”。 3.【参考答案】文章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令人敬重、谨慎、平易近人、待人慈祥的鲁迅。(3分,答案要含有“令人敬重”“谨慎”“平易近人”或与这三方面意思接近的关键词) 【考点】把握人物形象 【解析】困惑中的萧军首先想到的是向鲁迅请教,将素未谋面的鲁迅视为自己的导师,这说明在萧军心中鲁迅是一个令人敬重、值得信赖的长者;鲁迅对待萧红萧军这两位陌生青年的态度,先是拖延,过了一个月之后才同意见面,而且还有一个专门和陌生人“接头”的地方,显示了他在当时的时局下不得不有的谨慎;文章通过在几次通信中,鲁迅给萧红留下的印象,侧面表现了鲁迅是一个平易近人,和蔼慈祥的人。 4.【参考答案与示例】鲁迅的“交往艺术”是:①恰当掌握尺度,既能设法拖延,又能主动联系;②谨慎对待陌生人,有了初步了解之后再进一步接触;③对待后辈不摆谱,即便是对陌生人也可提供恰当的帮助。(2分,答出两点即可) 启示示例:我们在和陌生人交往时,要学习鲁迅先生这种交往艺术。不熟悉的人,要经过适当的了解;对于主动要求和自己交往的人,即使感觉对方很唐突,也不要一口回绝,要留下回旋的余地;与人为善,学会关心别人。(2分,此部分言之成理即可) 【考点】概括要点能力、开放探究能力 【解析】鲁迅面对两位陌生青年的困惑,及时地作出回答,这体现了他作为一个名人,从不轻看后辈的修养;但对于他们的不请自来,甚至唐突地要求见面,鲁迅很本能地产生抗拒心理,但他并不直接拒绝,而是设法拖延见面,这样既能敷衍对方,又不至于因直接拒绝而伤害人;托词只不过是缓兵之计,为了不使这对年轻人尴尬、伤心,认为自己不想见他们,鲁迅又很主动地在两天之后再次来信,告诉他们会有见面的一天;经过一个月的交往和了解,鲁迅认为时机成熟了,便约定见面时间,选择在一个专门和陌生人“接头”的咖啡厅完成了见面。这一过程体现了鲁迅高超的交往艺术。 (二)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我也怕你一人害怕 刘诚龙 34 这是一个发生在民国的故事。 人家都没饭吃了,在吃观音土,贼却将人家红薯种给偷了;然而,就在贼登堂入室行窃时,被人抓了个正着,于是,拳头含义愤,棍棒生敌忾,众人合起来,多将贼打个半死。 吕振羽家里,也曾进过一个贼,半夜三更,这贼摸进屋来,挑了竹篮子,装了满篮子红薯,正拟翻墙过去,不料碰倒了一块砖,砸在月光如水之深夜里,响声格外凄厉,有人被响声弄醒,打一声哦呵,村子里的人便都醒来,汉子们都纵身从床上跃起,追贼追了里把路远。这贼据说很瘦小,鸡肋不足以安尊拳,谁叫他是贼呢?也被吃了好几顿拳脚。 ④天气尚黑,觉还没睡足,众人捉了贼,又练了手,便将贼一根绳子捆了,捆到吕家屋背后那棵苦楝树上,绑起来,便都回屋再睡回笼觉去,撂下话来:明天再理会。 ⑤哦呵声,打骂声,还是贼的惨叫声,惊醒了一位少年,他叫吕振羽。待众人散去,他一人悄悄爬了起来,星光下,但见这贼被五花大绑,身上黑一条几条,黑条绑了身子;红一条几条,红条也绑了身子;黑的是真绳子,真绑身子;红条是血印子,如绑身子。 ⑥这个贼,身子比吕振羽高多了,以年龄论,吕振羽怕也喊他叔叔吧。 ⑦吕振羽家不算寒苦,但也非富室。这贼比他家可穷多了,到他家来偷红薯之类食物,也是生活所逼。既然已被人们练了几顿拳脚,受到应有的惩罚,也算了吧。想到这,吕振羽走到其面前,摆摆手,叫贼别做声,将绳子给松了,对他说:你走吧,别回头,赶紧走。 ⑧今夜过去了,吃了点皮肉之苦;明天呢?明天来的,会是什么?这贼拔腿走了。自然,走得快,有人若赶上来了,逃不掉二遍苦嘛。走着,走着,不对劲。这贼,总感觉脚后有脚,脚步后面有脚步,一回头,看到后面丈多远处,那个少年跟在后边。 ⑨“我怕你怕”,那个少年说。一个贼夜半走在村头,若是有人起早,见了贼,那不再一声哦呵一声喊,将贼再捉了?吕振羽跟在贼后面,送贼一程,护贼一路,便是想让贼一路走远,一路走好。 ⑩江南多山,很多年前,江南之山,树高树密,魅影重重。一个人夜半走在野外,也是吓死人。吕振羽送贼,送到村头,送到村外,送到了赶不上见不到之远处,他往回头走了。 (11)他走,却听到脚步有重声,回过头来看,那贼在他后面丈把远,一直跟着他走。吕振羽朝他喊:你怎么还不回去?不怕再被捉了?贼回他话说:我也怕你一人害怕。 (12)吕振羽是我们湖南邵阳人,著名历史学家,出版过很有影响力的《史前中国社会研究》与《中国政治思想史》等名著,与郭沫若、范文澜、侯外庐、翦伯赞,合称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五大家。 (13)不管生活再苦,这贼也是人品欠佳。如果饥寒都是起盗心之理由,那世界上就没人品可言,谁都可以借种种客观,干鸡鸣狗盗事。这贼后来据说再不偷鸡摸狗,他再穷也不穷人品,源起那回少年吕振羽,一路陪送他,一路护卫他,让他感觉到了人间的温暖,让他感受到了人心的力量——因为人心有力量,所以其人品在这力量之作用下,也提升了。 (14)吕振羽对这个贼真诚护卫,其人心有如地热,发散温暖,这种温暖传导到了贼身上,让其人心也温热起来,反过来又传导过来,热量与热量可以互相传递,人心与人心可以互相传导,人世间便多了温情吧。 (15)改变一个贼,改变一个不入品的人品,吕振羽用的是其带热度的人心,有质量的人心。 (选自《羊城晚报》) 1.阅读全文,梳理文章情节。 众人捉贼→ → → →贼重新做人 2.结合上下文,为第段空格处选择最恰当的选项,并说明理由。 A. 贼没良心?也是吧。 B. 贼没良心!是真的! 选项 。 34 理由 。 3.阅读第⑨段,揣测贼听到“我怕你怕”时的心理。请用第一人称,写出贼的心理活动(50字左右)。 4.文章中第⑩段写江南的环境有何目的? 5.第(12)段所写内容看起来与本文故事无关,能否去掉?为什么?结合文章,说说你的理由。 6.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14)段画线句子“带热度的人心,有质量的人心”的理解。 1.【答案】吕振羽放贼→吕振羽送贼→贼送吕振羽 【解析】情节填空题是小说的常考题型。做这类考题的时候首先要对情节进行定位,也就是分段,之后概括每一层的层意。提示,在概括层意时,要注意提示性答案的规律,根据规律完成填空。 2.【答案】A。“贼没良心?”是反问句,引人思考,强调贼也有良心,发人深省。“也是吧”指人家都没饭吃了,在吃观音土,贼却偷了人家的白薯种,确实没良心。但是后文中的贼被振羽感动,送振羽往回走,并且以后再不偷鸡摸狗,体现了他有良心。B选项情绪激烈,态度肯定,强调贼一定没良心,体现了对贼的痛恨,无法与后文呼应。 【解析】本题本质是鉴赏类,考查词句表达效果。需要比较两个句子,找到区别点,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这两个选项区别在于态度和语气。 3. 【答案示例】他竟然在保护我,担心我害怕,担心我再被抓。我是偷他家红薯的贼啊!他太宽容了,我对不起他。他一个孩子,回去的时候不怕吗? 【解析】揣摩人物心理必须结合上下文情节。提示:写出贼的震惊、感激、悔恨自己的做法、决心洗心革面、担心振羽回去不安全等心理即可。 4.【答案】写了江南多山、树高树密、魅影重重,一个人夜半走在野外,也是吓死人。交代了吕振羽送贼的原因,也是贼送吕振羽的原因,衬托出吕振羽的善良、细心、考虑周全,也能表现贼懂得了感恩、回报。 【解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不能局限在环境本身分析,还要考虑对人物形象的影响。本文的环境描写,对吕振羽和贼的性格都有衬托作用。 5.【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参考示例一,不能去掉。这段写了吕振羽的身份、成就、影响、代表作,使吕振羽的特点更全面,让读者对他有了更全面的理解。参考示例二,应该去掉。这段介绍与本文故事无关,且和下文的议论无法衔接,所以应该去掉。 【解析】这道题考的是段在文中的作用。需要分析这段与中心的关系,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 6. 【答案】这句话指吕振羽觉得这贼比他家可穷多了,到他家来偷红薯之类食物,也是生活所逼。既然已被人们练了几顿拳脚,受到应有的惩罚也就算了,就把贼放了;而且担心贼走夜路害怕,或者再被人发现,于是亲自护送他,吕振羽的善良是“带热度的人心”。贼被感动,又反过来护送吕振羽,后来再不偷鸡摸狗,再穷也不穷人品,体现了他的感动和醒悟。吕振羽对这个贼的真诚护卫,发散温暖,这种温暖传导到了贼身上,让其人心也温热起来,反过来又传导过来。吕振羽的做法改变了贼的人品,人世间多了温情,他的真心是“有质量的人心”。体现了作者对吕振羽的赞美。 【解析】理解句子含义是记叙类文章考查的重点题型,抓句子中的关键词是理解句子含义的第一步。本句中“热度”和“有质量”两个词是关键词,揭示清楚它们的含义,整个句子的意思就一目了然了。 (三)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最会讲故事的人 秦俑 有土地的地方,就有讲故事的人。正是这些讲故事的人,塑造了王国的历史、文化和精神。有一天,国王心血来潮,他想知道在他统治的王国里,谁最会讲故事。于是,我谋到了一份差事,我将踏遍这个国家每一寸土地,去寻找那个最会讲故事的人。 我翻过很多座山,蹚过很多条河,穿过很多个村镇。我听过不计其数的故事,但最会讲故事的那个人一直没有出现。 第二年春天,在白巴哈镇,我见到了“无人不知的扎玛”。扎玛是一个画匠,他一生只画一个人。 34 扎玛画的是他的救命恩人。九岁那年冬天,他不小心掉进河里,一个长着一头卷发的帅小伙救了他。他冻傻了,等到他想起要向那个救他的哥哥说一声谢谢,却只看到他消失在人海中的背影。“从那天起,我就一直在寻找他。”扎玛说起六十多年前的那些往事,好像它们就发生在昨天。 在扎玛的画室里,我见到了那个帅小伙的画像。刚开始的时候,扎玛三个月画一幅他恩人的画像,后来改为一年一幅。扎玛一年一年地长大,他恋爱了,结婚了,有了孩子。他脸上的皱纹一天比一天多,头上的白发一天比一天稠。画像上的帅小伙,也随着扎玛一起长大变老。那天的阳光有些忧郁,在那间小小的画室里,我看到时间像河水一样缓缓流淌,像最动听的音乐。 “每一年,我都会抽出时间,带着画像,去寻找我的恩人。我走访过白巴哈镇的每一条街道,问过住在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没有找到他。”这么多年过去,扎玛的脸上还会流露出失落的表情。他后来去过很多相邻的城镇,那个卷发的帅小伙已经长成了白头发白胡子的老人,他们还是未能相见。 我用很长的时间才从扎玛的故事里走出来。我说:“我好奇的是,这么多年来,你做了那么多的善事。我一路在走,一路在听你的故事。你花六十年时间去寻找你的恩人,你的恩人没有找到,你却成了很多人的恩人。” “四十岁那年,我感觉自己找不到他了,但我并没放弃希望。有一次,我遇到一个轻生投河的少年,我救了他,就像当年他救我一样。那一天,我的世界豁然开朗,与其盲目无助地寻找,不如在旅途上做一些善事,用这些善事去感念他。于是,我一路寻找,一路做善事,大家都叫我‘无人不知的扎玛’。” 那个下午,扎玛给我讲了许多故事。最后,在画板面前,七十岁的扎玛又画了一幅恩人的画像。画中的老人还是帅帅的,一头卷发全白了,连胡子也是白白的,卷卷的。我看了看画中卷白胡子的老人,又看了看面前卷白胡子的扎玛,惊讶地说:“扎玛,你看看,你画中的恩人,越来越像你自己了。” 扎玛好像没有听到。或许他听到了,却不知道要怎么回应我。 告别扎玛后,我继续上路。我又翻过很多座山,蹚过很多条河,穿过很多个村镇。在一个秋天的傍晚,我到达黑木河镇,找到了“彩虹爷爷的老院子”。这一路上,在不同的城镇,我遇到过十多家“彩虹爷爷的老院子”,每一家都说,是跟“黑木河的洛伊娜”学的。 在“彩虹爷爷的老院子”里,我见到了洛伊娜。黑夜将临,她和一群老人在与另一位即将离世的老人告别。老人已经没法说话,他安详地闭上眼睛,就像进入了一个没有尽头的梦境。“这几年,我告别了二十多位‘老爸爸’,他们有的被亲人接走,有的永远离开了。每次有人告别,老院子都会安静好几天,一直等到有新的老人住进来。”说这些的时候,洛伊娜的脸上写满了忧伤。 [A]十年前,洛伊娜的父亲走失了。他患有严重的阿尔茨海默病。为此,洛伊娜十分自责,这些年她一直在寻找父亲,但没有找到,倒是遇到了很多流离失所的老人。父亲走后,给她留下了一笔丰厚的财产。为表达对父亲的愧疚,她开办了“彩虹爷爷的老院子”,专门收留无家可归的老人。十年间,这里共收留过九十九位老人。对每位老人,无论男女,洛伊娜都亲切地称呼他们为“老爸爸”。 洛伊娜现在是七个孩子的母亲,她只有七个孩子,却有九十九位父亲。“我还清楚地记得父亲出走那天,刚好下着太阳雨,天边有一道绚丽的彩虹。”洛伊娜说,“直到现在,我仍然相信我父亲还活着。在接下来的旅途中,如果你遇到他,你一定能认出他来。他的左下巴长着一个瘊子。他已经失去记忆,只会说一个词语:麦片。” 我静静地听着洛伊娜的故事,内心却难以名状。就在一周前,在另一个镇子的“彩虹爷爷的老院子”,我跟一群老人一起,向一位垂死的老人告别。他真的太老了,弥留之际只会重复说一个词:麦片,麦片,麦片……他的左下巴处,就长着一个刺眼的瘊子。 “我也相信,他一定还活着。我还会去很多地方,见很多人,我会帮你寻找他。”和洛伊娜告别时,我不敢看她的眼睛。 前面还有很多的山,很多的河,很多的村镇。我还会听到不计其数的故事,我依然在寻找那个最会讲故事的人。 如果你恰好遇到他,请你告诉我。 (选自《小小说选刊》) 1.文章围绕“我”寻找“最会讲故事的人”主要写了哪两件亊?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槪括。(4分) 2.“扎玛,你看看,你画中的恩人,越来越像你自己了。”为什么说“画中的恩人”越来越像扎玛自己?(2分) 34 3.A段运用了怎样的叙述顺序?有何作用?(4分) 4. “我静静地听着洛伊娜的故事,内心却难以名状。”试揣摩此时“我”的心理。(4分) 5.本文的结构很有特点,请选择一个角度简要叙述。(3分) 6.文中两则故事,告诉人们什么道理?(3分) 1.【答案】第一件:扎玛花六十年时间去寻找自己的恩人,恩人没有找到,自己却成了很多人的恩人。(2分)第二件:黑木河的洛伊娜为走失的父亲而感到愧疚,开办了“彩虹爷爷的老院子”,专门收留无家可归的老人。(2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内容的概括。解答本题,要找到文章对应的要素,比如人物、时间、地点以及事件等,再进行概括。答题范式:什么人+什么事。 2.【答案】因为扎玛六十年来一直没有见过恩人,他感念着恩人,以恩人为榜样,一路寻找,一路做善事,于是自己也像恩人一样,成了做善事的人。 (2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意的理解。解答本题,抓住“你花六十年时间去寻找你的恩人,你的恩人没有找到,你却成了很多人的恩人”“那一天,我的世界豁然开朗,与其盲目无助地寻找,不如在旅途上做一些善事,用这些善事去感念他。于是,我一路寻找,一路做善事,大家都叫我‘无人不知的扎玛’”等句,不难回答。 3.【答案】插叙(1分),交代了洛伊娜开办“彩虹爷爷的老院子”的原因(1分),以及十年间收留过老人的数量,丰富了人物形象,使故事情节更为合理(1分),也为下文写洛伊娜牵挂着父亲,“我”隐瞒他父亲已去世的真相作铺垫。(1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叙述的顺序。叙述顺序通常有顺叙、倒叙、插叙等几种。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找出叙事主线,再根据选段内容,明确记叙的顺序。插叙的作用一般有补充情节,烘托人物,丰富形象,为下文作铺垫等。第二则故事的叙述先从“彩虹爷爷的老院子”写起,再写到拜访“黑木河的洛伊娜”,再写洛伊娜的回忆,最后写跟洛伊娜的告别,显然这里是插叙。“十年前,洛伊娜的父亲走失了……专门收留无家可归的老人”这里交代了洛伊娜开办“彩虹爷爷的老院子”的原因,“十年间,这里共收留过九十九位老人。对每位老人,无论男女,洛伊娜都亲切地称呼他们为‘老爸爸’”,这一句交代她收养的老人之多,洛伊娜对待老人之善,突出表现了洛伊娜的美好品质。结构上也为下文写洛伊娜牵挂着父亲,“我”隐瞒他父亲已去世的真相作铺垫。 4.【答案】示例:“麦片”“瘊子”?难道一周前死去的老人就是洛伊娜的父亲?我要将知道的事告诉她吗?不行,洛伊娜是多么善良啊,她一直坚信父亲还活着,如果让她知道她的父亲已经去世,那对她的打击是多么残酷啊,看来只能向她撒谎了(2分)。洛伊娜收留着其他老人,其他人也收留了她的父亲,帮助他人,也就帮助自己,我今后也要多做善事。 (2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揣摩人物的心理。解答本题,要结合上下文,上文写“我仍然相信我父亲还活着。在接下来的旅途中……麦片”,下文写“就在一周前……就长着一个刺眼的瘊子”,洛伊娜怀着对父亲的深情,苦苦寻找父亲,而现实却是残酷的,她的父亲已经去世,此时“我”的心理应该是为洛伊娜的故事所感动、难过,为要不要告诉她真相而矛盾的。 5.【答案】示例一:本文以“最会讲故事的人”为题,虚构了一个故事:“我”为国王寻找最会讲故事的人,在不计其数的故事中,重点讲述了“我”听到的两则爱的故事。以“讲故事”为线索,故事中有故事,构思巧妙,条理清晰。(3分)示例二:开头写“我翻过很多座山,蹚过很多条河,穿过很多个村镇。我听过不计其数的故事,但最会讲故事的那个人一直没有出现”,结尾“前面还有很多的山,很多的河,很多的村镇。我还会听到不计其数的故事,我依然在寻找那个最会讲故事的人。如果你恰好遇到他,请你告诉我。”首尾呼应,结构严谨。(3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章的结构特点的把握。解答本题,要了解结构的组成部分:开头与结尾、过渡与照应、段落与层次、线索与脉络。然后再从这些角度一一探究文章结构特点。 6.【答案】示例:帮助他人,也就帮助自己,一个人要多存善念,多做益事,让爱的链条传承下去。(3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章的主旨把握。解答本题,可以抓住两则故事的内容来归纳分析。扎玛花六十年时间去寻找自己的恩人,一路寻找,一路做善事,自己却成了很多人的恩人。黑木河的洛伊娜为走失的父亲而感到愧疚,开办了“彩虹爷爷的老院子”,专门收留无家可归的老人。人们学着洛伊娜,也收留别的老人,正好也收留了洛伊娜的父亲。从这两件事不难归纳出主题。 (四)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34 渔家小孩的泪 [爱尔兰]贡纳尔·贡纳尔逊 大、小斯尼奥里富生活在一个渔村附近,他们是父子俩。大斯尼奥里富已年过半百,小斯尼奥里富则刚满12岁。 小斯尼奥里富无论什么天气,他都形影不离地跟在父亲后面。他们很少说话,有时一天的对话不超过三句。父亲经常教导孩子说,欠债是世界上最大的耻辱。去咖啡店赊账喝咖啡,还不如在家挨饿。生活困难时他们用麻袋缝制衣服,从不接受别人的施舍。虽然生活拮据,他们很自豪没有外债,他们也坚信上帝有一天会眷顾他们,给他俩带来无尽的幸福。 现实和他们开了个大玩笑。初春的一天,渔村后面的大山里爆发了雪崩,将父子俩的小屋压了个粉碎。数小时后,小斯尼奥里富奄奄一息地从废墟中爬了出来。他试图把父亲从废墟中拉出来,可一切已晚。 大斯尼奥里富的尸体被平放在一块大石头上,准备运往城里火化。小斯尼奥里富站在父亲旁边细语说着什么。他没有流一滴泪。来帮忙的人们纷纷议论说,这孩子怎么会如此冷漠? 小斯尼奥里富站在海边看了看自己的房子,已是一片废墟。他跑到海边去看渔船,昨天的暴风雪中渔船也散了架。小斯尼奥里富皱着眉头在那里站了许久,却没有哭。 父亲在世的时候经常说,我死后可以用房子和渔船做抵押来丧葬我。父亲还说过,为了丧葬向别人借钱是一件耻辱的事情。现在房子没了,渔船也没了,什么都没有了。小斯尼奥里富去雪堆里抽出几条木板,给父亲的尸体搭了个简易棚,然后独自向城里跑去。路人们都说,这孩子为什么会如此冷漠? 他跑到商店附近徘徊了一阵,然后用大人的口吻对门卫说:“我可以见你们的老板吗?” 门卫用惊讶的眼神看了看眼前的孩子,进屋禀报。老板挺着大肚子走了出来,看了看门外站着的小孩,示意让他进来。 “孩子,你能告诉我你来这里做什么吗?”老板问。 小孩扭捏了一会儿说:“你应该知道我们的渔场比你们的好吧?” 老板被孩子大人般的口吻逗乐了。孩子却接着说:“如果我夏天把渔场租给你,你能付我多少钱?” 老板收住笑容说:“那你还不如直接卖给我。” “不,卖给你我就无处生存了。”孩子说。 “我们可以允许你留在那里。” “夏天我要在那里盖房子。刚才搭了个茅舍。估计您已经知道我父亲去世和渔船坏了的消息了。我可以用夏天打来的鱼给您还债。去年夏天打鱼的时候你们的收成总是比我们少。父亲说那是因为你们的渔场不好。” “那你需要多少钱?” “只要能给我父亲买一口棺材,够安葬他用就可以。” 老板凝神关注着眼前这个只有12岁的孩子,想知道他还需要些什么。 “你们商店需要童工吗?就跟去年夏天的那个童工一样大的孩子。” “我们是需要,只是需要比你大一些的孩子。”老板微笑着说。 “你能跟我出来一下吗?”孩子说,俨然一副大人的口吻。 老板应允了。 小斯尼奥里富领着商店老板来到前面的土坡上。小斯尼奥里富摘掉手套举起一块大石头后放下,说:“你去年雇用的童工连这块石头都搬不动,而我能,这样说来我应该能胜任这份工作吧?” 老板依然微笑着说:“既然你力气这么大,就雇用你好了。” 34 “那你得负责我的食宿,还得付我零花钱。” 老板欣然答应。 “我答应过我父亲不欠外债,食宿问题解决了就不会有外债了。”小斯尼奥里富说。他学着父亲脱帽向老板致意,说:“那我后天来见你好了,再见!” 老板带小斯尼奥里富进了厨房,想给他一些吃的。小斯尼奥里富拒绝了。 “怎么?你不吃饭吗?”老板和蔼地问。 “吃是可以吃。”他说,看到餐桌上的美餐,他的胃有了强烈的反应,“但是我不希望吃别人的施舍。” “你没见过你家来客人时你父亲用酒或者咖啡招待他们吗?你现在就是我的客人,如果你不接受我的招待,那我们刚才的话也不能付诸行动了。” “那我就吃一点吧,重要的是一个人一定要干好属于自己的那份工作,而且不能有外债,这样生活慢慢就好了。”小斯尼奥里富说。 “你的这句话值千金。”老板说。他拿出手绢悄悄擦去脸上的泪水。 小斯尼奥里富看了看老板说:“我父亲从来没哭过。”片刻后又接着说:“我从小到大也没哭过,父亲死了我也没哭过,其实我好想哭,但我又怕父亲看不起我……”说完他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悲痛,倒在老板怀里大哭起来,肩膀一抖一抖的。 (选自《世界经典小小说》) 1.这篇小说的线索是什么?小说叙述了一件怎样的事情?(3分) 2.父亲死后,小斯尼奥里富是怎样解决父亲的丧葬费和自己的生活问题的?(2分) 3.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 小斯尼奥里富皱着眉头在那里站了许久,却没有哭。 4.文中的小斯尼奥里富是一个怎样的孩子?(3分) 5.小说开始写父亲死后,小斯尼奥里富一直不哭,但结尾处却写他放声大哭,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6. “一个人一定要干好属于自己的那份工作,而且不能有外债,这样生活慢慢就好了。”这句话感动了老板,联系实际谈谈你读了这句话的体会。(4分) 1.【答案】线索是小斯尼奥里富的眼泪(1分);小斯尼奥里富遵循父亲不欠外债的教导,说服商店老板解决了安葬父亲和自己的生活问题(2分)。 【解析】本题有两问,第1问考查对线索的掌握情况,第2问考查整体感知小说内容的能力。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从文章标题以及文中忽隐忽现的“眼泪”,可以判断为“小斯尼奥里富的眼泪”。阅读全文,找出主要人物小斯尼奥里富,事情是他处理父亲的安葬和自己的生活问题的过程,用“人物+事情”的形式就可以概括出来。 2.【答案】他说服老板租用他的渔场并付给够安葬父亲的费用(1分),同时到老板店里做童工,解决了自己的食宿和零花钱的问题(1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小说内容的理解能力。将目光锁定他找到商店老板处,仔细分析他与老板的对话,从中可以筛选出相关信息,再用简洁的语言归纳出来即可。 3.【答案】“皱着眉头”是神态描写(1分),准确生动地写出了小斯尼奥里富看到房子变成废墟,渔船散架,自己无法安葬父亲的焦急不安(1分),表现了他的坚强(1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品析词语的能力。答题时先写出其表达方式,再结合小说的内容,分析小斯尼奥里富这样的原因,最后点出其性格特点。 4.【答案】小斯尼奥里富是一个谨遵父亲教诲(1分),有主见,善于思考(1分),自尊自强(1分)的孩子。 34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结合文中小斯尼奥里富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他所做的事情可以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5.【答案】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写(1分),小斯尼奥里富一直不是因为他要像父亲一样坚强,怕父亲看不起自己,后来再哭是他实在抑制不住丧父之痛,符合孩子的特点(1分),更能突出他的坚强(1分),更能感动读者(1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文章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先指出表现手法,不哭与哭形成了对比,再结合原文分析他哭与不哭的原因,写出其在突出人物性格方面的作用,最后写出对读者的影响。 6.【答案】示例: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人的最基本的准则,干好工作,不欠外债,对生活要充满希望(2分)。我们现在的工作是学习,我们应该努力学好知识,安排好自己的一切,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2分)。 【解析】本题是开放性试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感悟能力。解答时先分析这句话的含义,再联系实际来写,围绕“干好工作,不欠外债、生活要好”这三个关键词来谈。 (五)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泥泞天使 冯骥才 ①去往乌菲齐美术馆参观时,我碰到了一个奇怪的场面,市政广场的老宫前聚着一些人,打着一些有黄有蓝的旗子,上边写着一些看不懂的意大利文。还有些人站在宫墙上边头戴帽盔,不知在做什么。从现场看,人们的脸上大都带着一种激动的情绪。待问方知,这是在纪念五十年前的“泥泞天使”。谁是“泥泞天使”?为什么叫作“泥泞天使”? ②待问方知,那是1966年11月4日,连日的大雨使穿过佛罗伦萨的阿诺河暴涨, A 。可怕的是 B 。更糟糕的是, C 。对于艺术品与图书,泥沙和油污更是灾难性的。无数无比珍贵的文明遗产面临毁灭。两天后洪水退去,佛罗伦萨一片狼藉。单是阿诺河边的国家国书馆就有几万册书籍以及大量地图和文献埋在污浊的泥泞里。但丁的手稿和多纳泰罗的油画也在里边! ③当文明受损时,被唤起的一定是文明本身。 ④几天之内,从意大利全国各地和世界各地赶来许许多多支援者,他们都是志愿者;许多佛罗伦萨市民也把淹在水里的个人财物扔在一边,和外来的支援者联合一起展开一场感天动地的文明大救援。从各个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以及教堂里的淤泥里抢救受难的历史文物与艺术遗产。来自欧美各国的专家以及专家团队保证了清理工作的科学性。各国不少名人政要也纷纷伸以援手,增强了这个行动的号召力。身在法国的绘画大师毕加索也卖画捐助,因为他更知道这些濒危的艺术品的价值! ⑤今天,乌菲齐美术馆为了纪念半个世纪前世界性文明大救援的义举,特意开辟了一个展厅,展出当年来自世界各地的支援者现场抢救的照片。这些都是乌菲齐美术馆的摄影师当时拍摄的,记录着志愿者们抢救乌菲齐美术馆的种种实况。从这些照片中可以看到,当时洪水冲入了乌菲齐美术馆的门廊,毁坏大量文艺复兴时期的家具、挂毯、雕塑和绘画及修复室里的壁画的惨状。这些都是价值无可估量的艺术珍品。一些照片还记录着人们在用木板清除污水,从坍塌的困境中搬取雕塑,由泥泞里细心清理古籍的种种情景。乌菲齐美术馆的资料里这样记载他们救援时的情景——“他们食物短缺,水也很少,在最初几天,几乎没有任何设备,他们不得不在泥浆和污秽中工作,但也没能阻止和放慢他们的工作速度。从黎明到黑夜,没有任何休息……” ⑥他们大多是年轻人。谁也没有统计到底有多少人参与了这场文明大救援,谁也不知道这些年轻的救援者的姓名与国度。不久前,在一个国际美术馆的会议上,一位美国民间美术博物馆的馆长安妮在演讲中提到自己的一件往事,就是佛罗伦萨发生洪水这件事。那年她18岁,正在学校念书。在她父亲建议下,她跑到意大利参加这场文明的救援。她说这次拯救人类文明的义举使她受用终生,从而使她懂得什么是“责任”,并把“保护”一类的工作看得分外重要。由此人们才知道这位名叫安妮的人是这次大救援的志愿者中间的一员。 ⑦当时(1966年11月10日)意大利记者乔万尼在《新邮报》的一篇题为《行动在黑暗与泥泞之中》的文章中,对这些来自他们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志愿者,用了一个美称,叫作“泥泞天使”。天使是从天上飞来的,天使带着爱意——对人间的爱和对美好的文明的爱。而爱文明本身就是文明,不爱文明的一定是野蛮。难道不应该想想1966年我们对自己的文明做了什么吗? 34 ⑧从这一次,“泥泞天使”这个称号在意大利被留下来了。凡是在洪水发生时有一些自愿的救援者挺身而出,这一个称号都会再一次被响亮地用起来。 (节选自《北京文学》) 1.本文第①段写了什么内容?起到了哪些作用? 2.阅读第②段,将甲、乙、丙三项分别填入对应的空格处。 A. B. C. 。 (甲)洪水还冲进各个博物馆和图书馆,连伟大的乌菲齐美术馆中许多艺术珍藏也被吞没。 (乙)洪水从遍布葡萄园的丘陵地带冲过来时,裹挟着大量的泥沙,进入城市后又摧毁了储油罐和输油管,黑色的原油混入滔滔洪水。 (丙)洪流漫过堤岸迅疾地涌入城市,顷刻间淹没了所有房屋的底层,街道成河,吞噬了这座历史名城随处可见的艺术品。 3.结合全文,说说文中画线句子“当文明受损时,被唤起的一定是文明本身”的含义。 4. “泥泞天使”具有哪些特点?(至少列出五个) 5.第⑥段写安妮18岁时曾经参加佛罗伦萨救援事件,有什么作用? 1.【答案】这段首先写“我”去往乌菲齐美术馆参观时碰到的奇怪场面,原来是人们情绪很激动地在纪念五十年前的“泥泞天使”。接着提出两个问题,引出下文对“泥泞天使”名字来历的介绍,吸引读者思考。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开头的内容和作用。本文第①段内容比较散,注意不要丢点,更重要的不要忽略最后的两个问题。开头作用多为:概括全文,点明中心,交代要素,引出下文,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2.【答案】丙、甲、乙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语句衔接,上下文的意思、关联词语、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判断的主要依据。(丙)句中的“漫过堤岸”是上文“阿诺河暴涨”的结果,(甲)句中“还冲进各个博物馆和图书馆”这句话与(丙)句“吞噬了这座历史名城随处可见的艺术品”衔接,(乙)句中“泥沙”“原油”与后文“泥沙和油污”相呼应。 3.【答案】“当文明受损时”,指的是1966年11月4日,阿诺河的洪水裹挟着泥沙和原油,吞噬了佛罗伦萨随处可见的艺术品,连伟大的乌菲齐美术馆中许多艺术珍藏也被吞没,无数无比珍贵的文明遗产面临毁灭。“被唤起的一定是文明本身”指的是几天之内,从意大利全国各地和世界各地赶来许许多多支援者,他们都是志愿者;许多佛罗伦萨市民也把淹在水里的个人财物扔在一边,和外来的支援者联合一起,从各个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以及教堂里的淤泥里抢救受难的历史文物与艺术遗产。来自欧美各国的专家以及专家团队保证了清理工作的科学性,各国不少名人政要也纷纷伸以援手,身在法国的绘画大师毕加索也卖画捐助。各国人们都在努力地挽救这些濒危的艺术品,是“文明”的表现,体现了人们对艺术品的珍视和挚爱。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含义。这个句子是个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在分析句子含义时,需要联系上下文。 4.【答案】到来的速度快,不分国界,不顾个人利益,重视艺术品的价值,细心,不辞辛苦、不怕困难,年轻,不留姓名。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检索有效信息的能力。“泥泞天使”的特点分布在文章的4-7段中,需要仔细寻找。 5.【答案】这是一段插叙。写了安妮18岁时,在父亲的建议下来到意大利参加这场文明救援,这次义举使她受用终生,懂得了“责任”,并把“保护”一类的工作看得分外重要,后来成为美国民间美术博物馆的馆长,体现了这次拯救文明的活动意义重大。通过安妮的介绍,人们才知道她是大救援志愿者中间的一员,表现了志愿者们不在意名利,一心拯救文明的宝贵精神。 【解析】本题考查插叙的作用。不仅要写出事件本身的作用,还要结合全文分析作用。 (六)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守着花一样的芬芳 徐伟军 34 ①我在一个雨天走近它。墙角处,它红得清纯、干净而又安静。小小的,饱满的头颅昂扬在细细的草茎上,风一吹,沾着的雨水轻轻滑落,花骨朵柔韧地颤动几下。它的好看,不是惊鸿一瞥,也不是富贵斗艳,它的好看是淡淡的,不求人看到,却如大地的篱笆、乡村的炊烟,默默地、自然地,却又生命力非凡地在那平凡世界里盛开。 ②这花儿,倒让我想起那个常来我们小区收废品的人。她娇小、瘦削,五十多岁的样子,声音倒很洪亮,常骑着三轮车来我们小区转悠吆喝。那天,我把车库里堆放的水果箱、牛奶箱之类杂物一股脑儿往外扔,她说六毛钱一斤,我说你收去吧。我的本意是你拿走好了,她却很细心地把纸箱都拆了折叠好,找来一条尼龙绳四角缚住,杆秤钩子拉起这叠纸板。女人已经把脚踮得很高了,她的手臂拼命地往上提,脖子跟着吊起来,伸着头去看像是很遥远的“秤花”,等整个身子稳住了,似乎看到她为了平衡屏了一会气,本来不大的眼睛眯得更细了,很快,她响亮地说出“七块八”,紧接着,她又说:“给你八块钱吧!”我忖度了一下,估计钱是一定要给我的,我便说那就七元吧!她迅疾地补了一句:“都已经是七块八了”,似乎觉得把八毛钱省去了很不好意思,又一边说“你人真好”,一边从三轮车的底座下取出钱来。我接过钱的一刹那,突然有一种异样的滋味从心头生起,是温暖,是感动,是敬意,抑或是生活的朴质?手掌上,棱角坚挺的五元纸币和两个锃亮的硬币静躺着,此时传递着我的手温,我显得笨拙极了,不知道该安放何处。 ③我迟疑的片刻,她又与我聊起我妈。我妈七十多岁了,隔三岔五要来屋边的一片菜畦里耕种,也不知是什么时候,她们就聊上了,很熟络的样子,有时,我在书房里,就传来两个女人絮絮叨叨、家长里短的腔音,一个是吴越老媪,一个是河南妇人,语言的交流上却一点没有沟壑。我突然想起“醉里吴音相媚好”的诗句,感觉那么温馨,那么投缘。她们究竟聊了啥,我没听清,但我听得出,每一次与我妈聊,她都很爽朗开心。在别处的城市、陌生的人群里,女人知道,除了三轮车上自己的吆喝声,她大多数时间是寂寞的,只是一个人穿行在城市的小区,在别家的灯火中念想着自己的家人,念想着幸福团聚的日子。所以,女人见我妈的身影没有在菜园里晃动,她就惦记起我妈来了。她说我妈身骨子真健,很善良,人好。在她眼里,我妈是她恩人似的,她说这话时,满心的喜悦写在脸上,仿佛有一阵又一阵的幸福掠过来。我莫名被眼前这样一个直性子女人感染,转眼又瞥见那朵墙角的无名花,灿灿然,润湿,光洁,红晕在娇小的花瓣上荡漾着,那么透亮。 ④夜色渐渐笼罩过来,女人已经把一天的收获都高高地堆向三轮车,她习惯地环顾一下“营地”,俯下身,拾捡起草缝和石隙间的断绳、纸屑和破塑料瓶,甚至不是她扔的一个烟蒂……日暮苍山下,一个早已被纸板淹没的女人渐行渐远。 ⑤我想,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梦,大多数人都在为自己的梦竭尽全力。尽管有时候并不招人注意,但坚守着花一样的芬芳和情操,不迷失不低落,自有生动摇曳之美。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2分)文章第一段有什么作用? 2.(3分)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②③④段所写事件。 3.(2分)阅读全文,请概括收废品的女人的形象特征。 4.(2分)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②③段画线句子。 ①她却很细心地把纸箱都拆了折叠好,找来一条尼龙绳四角缚住,杆秤钩子拉起这叠纸板。 ②她说我妈身骨子真健,很善良,人好。 5.(4分)“花一样的芬芳”在文中有着丰富的内涵,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1.【答案】文章第一段对墙角的无名花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引出下文来小区收废品的女人,(1分)用花的平凡却美丽象征女人花一样的芬芳和情操。(1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结构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需从两个方面考虑,即在内容上的作用及在结构上的作用。内容上即写了什么,表达什么情感,结构上即与下面人物之间的关系。本段是景物描写,是关于无名花的,联系全文来看,作者显然是用花来比人,引出下文对人的描写。 2.【答案】第②段:女人收废品时坚持按货给钱,还多付给两毛钱;(1分)第③段:女人关注“我妈”,在“我妈”那里她觉得快乐。(1分)第④段:女人将收垃圾的场地打扫干净。(1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的概括和归纳能力。解答时,先分析选段的内容,再按照谁+做什么的模式简单概括即可。文段的主要人物是女人,第②段主要是写女人坚持付钱,第③段主要写女人与“我妈”的关系,第④段主要写女人主动打扫卫生的细节。 34 3.【答案】她是一个乐观、善良、勤劳、热情、诚实、文明、懂得感恩的人。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解答时,要抓住人物性格特点,从语言、动作及神态等描写中把握人物,对人物进行客观的评价,注意主旨对人物形象的限制性。从她的主动付钱可以看出其诚实,从她跟我妈的交流可以看出其热情、善良、乐观,从她的打扫卫生可以看出其文明素质等。 4.【答案】①动作描写,写出了女人动作麻利和做事认真。(1分)②语言描写,朴实的语言表现了女人对愿意跟自己聊天老人的感激。(1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描写方法。人物描写方法一般分为:外貌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①句从许多动词的使用可以看出是动作描写,可以看出劳动妇女的能干;②句从“她说”可以看出是语言描写,从语言内容可以看出其感恩。人物描写方法作用(依次分析,有一个答一个):(1)生动形象地写出……(特点)(2)表现了人物(要结合文章具体化)……(精神/品质/ 心理)(3)表达作者(有时是“我”)……(情感)(4)为下文……作铺垫(5)如果是侧面描写,应回答:从侧面烘托…… 5.【答案】“花一样的芬芳”表面是指那朵墙角的无名花给人润湿、光洁、透亮的感觉;深层喻指收垃圾的女人身上那种阳光向上精神的品质;同时也喻指大多数人在为自己的梦竭尽全力的坚守。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标题的含义。析标题字词。就是从理解文章标题的关键词的本义、字面义入手,联系文章内容,得出标题的深层含义或作用。本文标题表面含义是指无名花,深层含义是比喻女人的精神。析标题修辞。就是从理解文章标题的修辞手法入手,联系文章的人物形象及隐含的情感来理解标题的含义或作用。析内容主旨。就是从文章的写作内容、作者情感、主题意思入手,分析标题揭示的思想内容。析背景、线索。有些文章,我们需要通过了解文章背景或梳理出文章的线索才能深层次地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这样的文章,在理解文章标题时可以通过分析文章背景或线索来分析标题揭示的思想内容。本文还以花比喻大多数坚守的人,从文中“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梦,大多数人都在为自己的梦竭尽全力”可以看出。 (七)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山果 黄兴蓉 我常抱怨日子过得不称心。我知道这么想没有什么可指责之处,人朝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嘛。但是怎么算过得好?应该和谁比?我不能说不模糊。前些日子我出了一趟远门,对这个问题好像有了一点感悟。 我从北京出发到云南元谋县,进入川滇边界,车窗外目之所及都是荒山野岭。火车在沙窝站只停两分钟,窗外一群约十二三岁破衣烂衫的男孩和女孩,都背着背篓拼命朝车上挤,身上那巨大的背篓妨碍着他们。 我所在的车厢里挤上来一个女孩,很瘦,背篓里是满满一篓核桃。她好不容易地把背篓放下来,然后满巴掌擦着脸上的汗水,把散乱的头发抹到后面,露出俊俏的脸蛋儿,却带着菜色。半袖的土布小褂前后都是补丁,破裤子裤脚一长一短,也满是补丁,显然是山里的一个穷苦女娃。 车上人很多,女孩不好意思挤着我,一只手扶住椅背,努力支开自己的身子。我想让她坐下,但三个人的座位再挤上一个人是不可能的,我便使劲让让身子,想让她站得舒服些,帮她拉了拉背篓,以免影响人们过路。她向我表露着感激的笑容,打开背篓的盖,一把一把抓起核桃朝我的口袋里装,我使劲拒绝,可是没用,她很执拗。 慢慢地小姑娘对我已不太拘束了。从她那很难懂的话里我终于听明白,小姑娘十四了,家离刚才的沙窝站还有几十里,家里的核桃树收了很多核桃,但汽车进不了山,要卖就得背到很远的地方,现在妈妈病着,要钱治病,爸爸才叫她出来卖核桃。她是半夜起身,一直走到天黑才赶到这里的,在一个山洞里住了一夜,天不亮就背起篓子走,才赶上了这趟车。卖完核桃赶回来还要走一天一夜才能回到家。 “出这么远门你不害怕吗?”我问。“我有伴儿,一上车都挤散了,下车就见到了。”她很有信心地说。“走出这么远卖一筐核桃能赚多少钱?”“刨除来回车票钱,能剩下十五六块吧。”小姑娘微微一笑,显然这个数字给她以鼓舞。“还不够路上吃顿饭的呢!”我身边一位乘客插话说。小姑娘马上说:“我们带的有干粮。”那位乘客真有点多话,“你带的什么干粮?”“我已经吃过一次了,还有一包在核桃底下,爸爸要我卖完核桃再吃那些。”“你带的什么干粮?”那位乘客追问。“红薯面饼子。”周围的旅客闻之一时凄然。 就在这时,车厢广播要晚点半小时,火车停在了半道中间。我赶忙利用这个机会,对车厢里的旅客说:“这个女孩带来的山核桃挺好吃的,希望大家都能买一点。” 34 有人问:“多少钱一斤?”女孩说:“阿妈告诉我,十个核桃卖两角五分钱,不能再少了。”我跟着说:“真够便宜的,我们那里卖八块钱一斤呢。”旅客纷纷来买了,我帮着小姑娘数着核桃,她收钱。那种核桃是薄皮核桃,把两个攥在手里一挤就破了,生着吃也很香。一会儿,那一篓核桃就卖去了多半篓。那女孩儿仔细地把收到的零碎钱打理好,一脸的欣喜。 很快到了站,姑娘要下车了,我帮她把背篓背在肩上。然后取出一套红豆色的衣裤,放进她的背篓。对她说:“这是我买来要送我侄女的衣服,送你一套,回家穿。” 她高兴地侧身看那身衣服,笑容中对我表示着谢意。此时一直在旁边玩扑克的4个农民工也急忙站起来,一人捏着五十元钱,远远伸着手把钱塞给小姑娘:“小妹妹,我们因为实在带不了,没法买你的核桃,这点钱拿回去给你妈妈买点药。”姑娘哭了,她很着急自己不会表达心里的感谢,脸憋得通红。 小姑娘在拥挤中下车了,却没有走,转回来站到高高的车窗跟前对那几位给她钱的农民工大声喊着:“大爷!大爷们!”感激的泪水纷挂在小脸上,不知道说什么好。那几位农民工都很年轻,大爷这称呼显然是不合适的。她又走到我的车窗前喊:“阿婆啊,你送我的衣服我先不穿,我要留着嫁人时穿,阿婆……”声音是哽咽的。“阿婆,我叫山果,山——果——”…… 灿烂阳光下的这个车站很快移出了我们的视线。我心里久久回荡着这名字:山果!眼里也有泪水流出来。车上一阵混乱之后又平静了,车窗外那一簇簇漫山遍野的野百合,静静地从灌木丛中探出素白的倩影倏尔而过,连同那个小小的沙窝站,那个瘦弱的面容姣好的山果姑娘,那些衣衫不整的农民工,那份心灵深处的慈爱消隐在莽莽群山中…… 1. (2分)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故事内容。 2. (3分)请品析第③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3. (3分)第⑤段属于什么记叙顺序,联系上下文说说它有什么作用? 4. (3分)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小姑娘的性格特点。 5. (3分)请谈谈文章结尾段的作用。 1. [答案]本文主要讲述了我在火车上遇见一个贫困的卖核桃的小女孩,了解了她的家境后,号召大家帮助小女孩,小女孩非常感动。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概括故事内容。对于简单的事件,可直接概括为:人物+事件(或谁做了什么),对于复杂的事件,分别概括起因、经过、结果并串连起来即可。 本题考查是对全文的概括,全文来看比较得复杂,我们就采取起因+经过+结果的方法来概括。1-4是起因部分,讲的是我在火车上遇到了一个卖核桃的小女孩,5-11段是经过部分,可概括为人们纷纷为小女孩伸出援助之手;12段为结果,讲了我的感受。 2. [答案]第3段划线句对女孩进行了动作和外貌描写,反映出小女孩家境的贫苦,为下文写小女孩通过卖核桃贴补家用作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重在考查外貌描写,要知道通过人物的外貌反映人物的经历、家庭情况等。文中划线句提到的“背篓”“散乱的头发”“带着菜色”“补丁”无一不揭示出小女孩家庭的贫困。正是因为贫困,所以小小年纪出来卖核桃帮忙贴补家用也就合理,所以也起到了为下文作铺垫的作用。 3. [答案]第5段属于插叙,补充交待了小女孩家庭的贫困以及卖核桃过程的艰难,也侧面表现了小女孩成熟懂事的一面,为下文写小女孩赢得人们同情,并纷纷对她伸出援手作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的插叙的作用。插叙是在叙述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原来的记叙,插入一段与原文相关的内容,插入结束后,再接着原线叙述。作用1、结合本段内容回答,交代……内容。2、联系上文回答,揭示……原因。3、联系下文回答,推动……情节往下发展。4、联系全文回答,对情节起补充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情节更曲折,使中心更突出。本题中,首先要概括概括插叙了什么内容,即小女孩出来卖核桃的原因,然后再从人物形象上入手,这么小的孩子就帮家里干活,可见他成熟懂事,孝顺父母的一面,正因为这样才能博得人们的同情,才有后面人们纷纷向他伸出援手的情节。 4. [答案]小女孩家境贫寒,帮助家里卖核桃,说明她懂事孝顺;小女孩面对大家的帮助非常感动,说明她懂得感恩,纯朴善良。 34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人物形象分析。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有:1、从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入手,赏析人物形象。2、从分析人物活动的环境入手,探究人物命运与思想性格形成的原因。3、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4、从人物间的关系入手,分析人物性格。5、从分析小说的主题入手,揣摩作者的评价。就本题而言,可以通过小女孩的具体事例来分析人物形象。第5段写道:“现在妈妈病着,要钱治病,爸爸才叫她出来卖核桃。她是半夜起身,一直走到天黑才赶到这里的,在一个山洞里住了一夜,天不亮就背起篓子走,才赶上了这趟车。卖完核桃赶回来还要走一天一夜才能回到家。”说明她的孝顺,懂事。第10段“姑娘哭了,她很着急自己不会表达心里的感谢,脸憋得通红。”第11段“感激的泪水纷挂在小脸上”可见小姑娘纯朴,善良,懂得感恩的一面。 5. [答案]文章结尾段自然收束,表达了我的感动之情;又通过景物描写间接地表达了对小女孩的赞美与祝福;最后的省略号余味无穷,给人无限的遐想。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结尾段的作用。结尾段的作用一般有:结构上:1、总结上文2、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3、照应题目、照应开头、前文。内容上:1、画龙点睛、点明事件的意义,点明中心。2、深化文章中心,抒发作者什么感悟或者情感。3、写出了人物怎样的品质、精神或性格。4、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想象的空间,增强感染力。5、引起读者的注意、思考。本题的分析点比较多,如涉及到了景物描写,心理描写,还有省略号。景物描写可以说是寄情于景,作者将对小女孩的祝福寄托在景物中,又通过自已的心理描写表达自己的感动,最后的省略号可以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八)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最怕 最爱 ①父亲大病了一场,手术后卧床一个月,身上插满大大小小的管子。 ②因为插着胃管,父亲只能吃流质的食物,母亲把青菜洗干净,加上炖熟的牛肉,一起放到料理机里面打碎,然后加热,盛到碗里,把这些汤汤汁汁,吸到又粗又大的针管里,再把它对准胃管的接口,一下又一下,缓缓推动针管,反复重复这样的动作,直到父亲摆摆手表示吃饱了,母亲这才坐下来,将父亲剩下的饭吃掉。 ③因为做手术时气管受损,父亲暂时不能说话。他要表达自己的想法,有时用简单的手势,更多的时候,需要有人把他扶起来,半坐到床上,戴上老花镜,握着笔在纸上慢慢写。因为手术后身体恢复较慢,父亲的手很无力,握笔的手总是颤抖,往往花费了很长时间,仍然写不了几个字,而且字体重叠,模糊,我们几个女儿团团围在一起,反复辨认,像猜谜语一样。因为屡次猜不中,父亲失去耐心,变得很生气,他情绪激动就会咳嗽,咳起来身上大大小小的管子都跟着摇晃,很危险。母亲赶快戴上自己的老花镜,举起父亲写字的那张纸,费力地猜上半天,有的能猜中,有的不能,父亲这时反倒平静下来,慢慢就睡着了。 ④因为无法下床,大小便无法自理,这让爱清洁的父亲很尴尬。每当有了便意,他便挥手,让孩子们都离开,还要把病房的门扣上,屋子里只剩下母亲时,他才会彻底放松下来。 ⑤随着时间的推移,父亲的病情逐渐好转,身体却仍然很虚弱,事事都需要依赖母亲。那天,母亲让父亲下床活动。父亲很不情愿,母亲再三哄劝,他终于尝试着慢慢挪动身体,刚走了两步,就变得气喘吁吁,他想放弃,母亲却蹲下身子,拍着手鼓励他:“来,再走一步,别怕,不会摔倒,再试试!”显然,母亲把父亲当成了一个蹒跚学步的小孩。我不忍父亲太累,想扶他回到床上,不料,父亲却坚持站在原地,眼睛直直地瞅着母亲,直到母亲叹了一口气说:“好吧,不练了!”父亲这才松了一口气,乖乖地回到床上,他用手势悄悄告诉我,如果不听母亲的话,怕她不高兴。 ⑥有时,母亲回家取日常用品,她离开病房时,会再三叮嘱父亲,让他好好休息,自己一会儿就回来。可是,母亲的身影刚刚从病房里消失,父亲就不停地看时间,反复从窗口张望,后来甚至每隔10分钟,就让我们给母亲打一个电话,问问她走到哪儿了。母亲终于气喘吁吁地赶回来,父亲竟然像小孩子一样高兴,他在纸上写:“我怕你不回来了。”母亲就嗔怪他:“不回来?谁来伺候你这个老头子!” ⑦父亲终于可以出院回家了,经过这场病,他的性情大变,永远像个小孩子一样缠着母亲。母亲让他吃药,他便吃药,母亲让他休息,他便躺到床上去,母亲说下楼散步,他又乖乖地跟在后面。有时,父亲也会表现得不太听话,比如没有吃完母亲准备的水果,没有喝下足够的水,母亲不高兴,就说:“你再不听话,我不管你了。”父亲就会表现得有些害怕,赶快去吃水果,去喝水。我看了不忍心,埋怨母亲对父亲管束太严,父亲反而对我说:“你妈最辛苦,我要听话。” ⑧有一次,亲戚家的孩子结婚,我带父亲和母亲同去赴婚宴。母亲因为和别人说话,落后了几步,父亲坚持不肯坐下来,目光穿越嘈杂的人群,反复问我:“你妈去哪儿了?”神情十分紧张,直到母亲走过来,他的脸上忽然露出了孩子般的笑容。 ⑨经历了一场人生的劫难之后,对于暮年的父亲来说,母亲是他的最怕,更是他的最爱,他唯恐一不留神,就失散了彼此。 34 ⑩父亲不知道的是,那天,他的笑容,让我感觉那么心酸。那天回家的路上,我紧紧牵着他们的手,我多么害怕,有一天会失散了这两个世界上最亲爱的人。 1.(3分)本文围绕“父亲自大病后离不开母亲”的几件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三件。 2.(2分)结合语境,说说第⑥段中加点词“嗔怪”的含义? 3.(2分)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文中第⑥段画线的句子。 4.(2分)选文第⑩段写道“父亲不知道的是,那天,他的笑容,让我感觉那么心酸。”我心酸的原因是什么? 5.(3分)选文以“最爱,最怕”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1.【解析】概括文章内容是记叙文常考题型,它可能是概括全文,也可能是概括一段,本题则是概括文中的几件事,主要方法是要素归纳法,最关键的要素是人物加事件,找出后尽量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即可。本文围绕“父亲自大病后离不开母亲”写了几件事情,从文章第二段到第八段每一段都能概括一件小事情,每一件事情概括是需要突出“依赖”二字,且要简洁。 【答案】 母亲将食物打碎然后用针管喂父亲;母亲猜中父亲费力写下的字后,父亲才慢慢平静睡去;父亲大小便不能自理,只有母亲在他才能放松;母亲回家取日常用品,父亲焦急等待她回来。(概括三点即可,3分) 2.【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理解词的语境义。这种题要把词放在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通过文字的表面意思进行推敲并揣摩出句子所蕴含的深层含义。这个“嗔怪”在这里应先解释其本意,再结合人物性格和文章主旨理解其含义。 【答案】 “嗔怪”本意是对别人的言语和行动表示不满和责怪,在文中是母亲对于父亲对她依赖的一种幸福的责备,表现了老夫妻之间相濡以沫的感情。 3.【解析】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赏析句子有几个考虑的角度:人物赏析、句式赏析、修辞赏析、遣词赏析。本题运用的是人物赏析法,即判断句子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结合内容回答其表达效果。本题确定是对父亲的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后,再结合句子的具体内容准确形象的表达,最后再结合文章的主旨即父亲对母亲的依赖来作答。 【答案】 这是人物的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写出父亲等待母亲的焦急心理,表现出大病后的父亲对母亲的依赖以及深爱。 4.【解析】本题是考查对句子含义的理解。一般对句子含义的考查,较多考查的是对蕴含着某些深层意义的句子、能体现人物性格和感情的句子、表达观点和看法的句子,能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等。题干中这句话首先抓住“心酸”二字,结合文章的内容分析;其次考虑到它的位置处于文章结尾处,需结合文章主旨分析。 【答案】 我因父亲大病之后变得害怕失去母亲,父亲变得像个小孩子而心酸,也因他们二老逐渐老去而害怕失去他们而感到心酸。 5.【解析】分析题目的作用一般从这几方面分析:交代文章的主要内容;交代行文的线索;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揭示或暗示文章的主旨、一语双关、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本题用“最爱,最怕”这样简洁的语言把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了,同时这一对词构成对比,起到突出强调“爱”的效果,从而彰显了文章的主旨。 【答案】标题用简洁的语言点明文章的主要内容,而且使用对比的手法点出文章的主旨,同时也突出了父亲大病后对母亲的依赖以及母亲给父亲无微不至的关怀,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九)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爱是不能复制的 她出生在一个农民的家庭,父亲是位木匠,手艺在五里八村是出了名的,谁家置办桌凳家具都请他去,精湛的做工常常令主人赞不绝口,家住在广袤的平原上,养了一群羊,生性活泼好动的她遂成了羊倌,每天甩着皮鞭赶着羊奔跑在那片草地上,天上飘过几朵悠悠的白云,那份惬意与自在常常令她陶醉其中,那股子野性就是在那时练就的。 辛劳勤苦的一家,日子过得还算殷实,平静的生活由于父亲的变化而激起了一层层的浪花,由于外出干活常常夜不归宿,后来母亲才知道他在外面赌博,大吵大闹中,受伤的总是她和母亲。年幼的她从此对父亲产生了痛恨与埋怨,父亲对她还是一如既往,隔三差五从外面干活回来,总会给她带回许多果脯和糖果吃,而她总是一幅不以为然,童年的记忆伴随着她踏入了学校。 34 在学校内她是活跃分子,尤其喜爱体育,强项是跑步,只要她参加的比赛没有人能超过,短跑、长跑样样拿手。带着这份骄傲,她进入了体校接受专业而又系统的训练,成绩更是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在省市级的比赛中取得了骄人的战绩,每次比赛完她总是先把好消息告诉母亲,父亲多半是通过母亲才得以知道。 后来在一次训练中,刚下完雨的跑道显得有些湿滑,在弯道加速时脚下一滑,摔在了地上,脸蹭着跑道滑到了一边,当她站起身时,发现眼前尤如黑夜般一片漆黑,到医院一检查,医生诊断为由于受外力撞击角膜形成瘢痕致失明,万念俱灰的她意味到自己这辈子将在黑暗在度过,一个花儿般的年纪,从此将变得一片黯淡,无边的落莫如疾风般划过她的心间,留下的是一缕缕刺痛的伤痕。 她太热爱奔跑了,就像小时候在草地上,甩着皮鞭赶着羊群疯跑一样,悠悠的白云自在飘在她的心头,自己也像只羊一样尽情地奔跑着,而现在她只有想象的份了,父亲知道后赶到了医院,看着病床上的她,心中焦急万分,他找到医生问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医治,医生告诉他除非进行角膜移植,可一般人谁会愿意捐献自己的角膜呢? 回家后他与老伴进行了商量,做出了一个大胆而无私的决定,把自己的角膜捐献给女儿,老伴一脸泪水地对他说,孩子她爹,你可要想清楚,以后你就是瞎子了。知道他要捐献角膜给自己后,显得异常平静,她仿佛看到了那缕闪着希望的光芒,再次升腾在她的心头,两人被同时推进了手术室,手术进行的十分顺利,当两人被推出手术室,当母亲慢慢拆掉她脸上缠着的绷带时,她的心中充满着欣喜当然也有感激,因为他的举动着实令她感动不已。 没多久,她又重返赛场了,明晰的赛道是那么地亲切,奔腾的激情使她信心焕发。后来她改练马拉松,并在多次的国际大赛中夺得冠军,强劲的实力使她成为奥运会的种子选手,在强手如林的赛场上,她用心地奔跑着,在你追我赶的势头中,如一只奔跑的羊儿,以顽强的意志战胜了对手,登上了最高领奖台,看着自己脖子上金灿灿的奖牌,心中充满着对教练的感恩,还有对母亲及他的想念。 一堆的庆功宴及采访,使她疲于应付,直到接到母亲的电话,她才猛然意识到,该回家了,那个电话是母亲打来的,说父亲走了,心脏病突发,她有些悲伤,因为原本打算这次比赛完就回去和他好好聊聊的,因为自己他失去了后半身的光明。 她推掉了所有的活动,坐着飞机回到了家,看着他静静地躺在那儿像睡着了似的,突然间有一种想哭的感觉,母亲一把将她揽入怀中,向她诉说了一个令她惊讶的秘密,原来他不是自己的亲爹,因为他的恶习一直都没娶上媳妇,丧夫不久的母亲,带着不满两岁的她,改嫁到了他家,那一刻她心中所有的怨恨都消散了,泣不成声。 后来,她每夺一块金牌,都会做两块复制品带回家,一块给他,一块给母亲。 1.(4分)通读全文,说说你对题目“爱是不能复制的”的理解。 2.(3分)结合第段和第段的内容,指出所运用的写作手法,并谈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2分)请分析第段划线句子包含了“她”怎样的思想感情。 4.(3分)文章直到结尾才揭示父亲的真实身份,这样安排情节有何妙处? 1. [答案] “爱是不能复制的”这一标题浅层含义:她能给父亲复制一块金牌,却不能复制一份爱给父亲,从深层含义来看,表明父亲对女儿的爱深沉而伟大,女儿没有办法复制相同的一份回报给父亲,同时也在提醒人们应善待自己的父母,珍惜他们对自己的爱。 【解析】第12题考查的是文章标题的含义。分析标题的含义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意义,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本文标题从浅层含义来看要联系结尾,结尾她给父亲复制一块金牌,那也就是说金牌是能复制的,爱却是不能复制的,再联第本文的内容,父亲为她捐献了角膜,献出了自已最伟大而无私的爱,而这份爱是女儿永远也无法复制的,这就是深层含义。 2. [答案]第2段和第6段运用了对比手法,将年幼的女儿对父亲的痛恨与埋怨与父亲给她捐献视网膜的大胆而无私形成对比,从而有力地突出父爱的无私与伟大。 【解析】本题考查的写作手法中对比手法的作用。本题中第2段讲述了少不更事的她“对父亲产生了痛恨与埋怨”“总是一幅不以为然”是她对父亲的情感,而第6段中父亲“做出了一个大胆而无私的决定,把自己的角膜捐献给女儿”“他要捐献角膜给自己后,显得异常平静”可见父亲对女儿是多么的无私,这样,父女之间的情感就形成对比,通过这样的对比,更凸显了父爱的伟大。 3. [答案]划线句表现了她失明给她内心带来的巨大伤痛,对前途的迷失,对生活的万念俱灰。 34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分析人物心理。分析人物必须要结合上下文也就是语境,上文写道她因意外失明,这么年轻就失明对一个人来说是多少沉重的打击,她还热爱跑步,失明了,这份爱好将失去。所以这时她的心理一定是非常痛苦的,那自已的前途也将断送,对生活也将失去希望。 4. [答案]为读者解开悬念,增添了文章的可读性,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更加突出了一位“继父”父爱的伟大 。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情节安排的作用。文章一直没有揭示他并不是她的亲生父亲而是继父,而是到结尾才揭晓答案,这样就让剧情陡然翻转,情节也变得曲折,从而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十)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弄堂里的春光 ◎陈丹燕 ①要是一个人到了上海而没有去上海的弄堂走一走,应该会觉得很遗憾。下午,趁上班、上学的人都还没有回来,随意从上海的商业大街上走进小马路,马上就可以看到梧桐树下有一个个宽敞的入口,弄堂写着什么里,有的在骑楼下面写着1902,里面是一排排两三层楼的房子,毗邻的小阳台里暖暖的全是阳光。深处人家的玻璃窗反射着马路上过往的车子,这就是上海的弄堂了。整个上海,有超过一半的住地是弄堂。大多数上海人,是住在各种各样的弄堂里。 ②常常在弄堂的出口,开着一家小烟纸店,在小得让人难以置信的店面里,陈放着各种日用品——小孩子吃的零食、老太太用的针线、寄信用的邮票,各种居家日子里容易突然告缺的东西应有尽有。人们穿着家常的衣服鞋子,就可以跑出来买。常常有穿着花睡衣来买一包零食的女人,脚趾紧紧夹着踩塌了跟的红拖鞋,这在弄堂里,人们是见怪不怪的。小店店主,常常很警惕,也很热心。他开着一个收音机,整天听主持人说话,也希望来个什么人,听他说说。他日日望着小街上来往的人、弄堂里进出的人,只要有一点点想象力,就算得上阅人多矣。 ③走进上海人的弄堂,才算得上是开始看上海的生活——商业大街、灯红酒绿、人人体面背后的生活。上海人爱面子,走进商店、饭店、酒吧、公园,个个看上去丰衣足食,可弄堂里就不一样了。 ④平静舒缓的音乐开着;后门的公共厨房里飘来炖鸡的香气;有阳光的地方,底楼人家拉出了麻绳,把一家人的被褥统统拿出来晒着,新洗的衣服散发着香气,花花绿绿的在风里飘,如果你仔细地看,就能认出来这是今年流行的式样。头发如瀑的美女,穿了一件缩了水的旧毛衣,正在后门的水斗上洗头发,太阳下面,那湿湿的头发冒出热气来;还有修鞋师傅,坐在弄堂口,乒乓地敲着一个高跟鞋的细跟,补上一块新胶皮。旁边的小凳子上坐着一个穿得挺周正的女人,光着一只脚等着,他们一起骂如今鞋子的质量和那卖伪劣鞋子的奸商。还有弄堂里的老人,在有太阳的地方坐着说话。老太太总是比较沉默,老先生喜欢有人和他搭话,听他说说从前这里发生的事情。 ⑤弄堂里总是有一种日常生活的安详实用,被上海人重视以及喜爱着。这就是上海人的生活底色。自从19世纪在外滩附近有了第一条叫“兴仁里”的上海弄堂,那种不卑不亢,不过分地崇尚新派的生活就出现了。 ⑥19世纪50年代,由于上海小刀会在老城厢起义,上海人开始往租界逃,在租界的外国人为了挣中国难民的钱,按照伦敦工业区工人住宅的样子,一栋栋、一排排地造了800栋房子,那就是租界弄堂的发端。到1872年,玛意巴建起上海兴仁里,从此,上海人开始了弄堂里的生活。 ⑦从早先的难民木屋,到石库门里弄,再到后来的新式里弄房子,像血管一样分布在全上海的9000多处弄堂,洋溢着较为相同的气息。 ⑧上海的弄堂总是不会有绝望的情绪的。小小的阳台上晒着家制干菜、刚买来的黄豆,背阴的北面亭子间窗下,挂着自家用上好的鲜肉腌的咸肉,放了花椒,上面还盖了一张油纸,防止下雨,油纸在风里哗哗地响。窗沿上有人用破脸盆种了不怕冷的宝石花。就是在最动乱的年代,弄堂里的生活还是有序地进行着。这里像世故的老人,遵循着市井的道德观,不激进,也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只是中规中矩地过自己的日子。 ⑨晚上,家家的后门开着,烧饭,香气扑鼻。人们回到自己的家里,乡下姑娘样子的钟点工匆匆进出后门,那是一天最忙的时候。外地来上海的女孩子,大都很快地胖起来,因为有更多美食可吃,和上海当地女孩子比起来,好像肿了似的。她们默默地飞快地在后门的公共厨房里干着活,现在的保姆不像从前在这里出入的保姆那样喜欢说话,喜欢搬弄是非了。可她们也不那么会伺候上海人,所以,厨房里精细的事还是主人自己做:切白切肉,调吃大闸蟹用的姜醋蘸料,温绍兴黄酒,然后,女主人用一张大托盘子,送到自家房间里。 ⑩去过上海的弄堂,再到上海的别处去,会看懂更多的东西。因为上海的弄堂是整个上海最真实和开放的空间,人们在这里实实在在地生活着。就是上海的美女,也是家常打扮,不在意把家里正穿着的塌跟拖鞋穿出来取信。 34 (选自《读者》,有改动) 1.梳理文章内容,完成填空。(3分) 本文的行文思路为:(第1段) ;(2—5段)叙述描写弄堂里“安详实用”的日常生活; (6—7段) ;(8—9段)议论描写上海弄堂里的人中规中矩的生活;(10段) 。 2.文章按照什么顺序写“弄堂里的春光“的?你从文中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的?(4分) 3.作者为什么要写“买零食的女人脚上夹着的踩塌了跟的红拖鞋”和“头发如瀑的美女穿着的缩了水的旧毛衣”这两个细节?(3分) 4.第④自然段的画线句从哪些角度描写了弄堂生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2分) 从早先的难民木屋,到石库门里弄,再到后来的新式里弄房子,像血管一样分布在全上海的9000多处弄堂,洋溢着较为相同的气息。 6. 你从文章字里行间读出了作者对上海弄堂的什么感情?(3分) 1.【答案】写上海的弄堂很多,描写弄堂概貌;介绍上海弄堂的形成;揭示弄堂生活的特点。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思路和内容的把握。解答此类题,一般情况下,先要在已有内容的提示下找准要填内容的准确起止,再概括文段内容。本题中已告诉了段落起止,直接概括就行。第1段,先写了走进小马路看到的弄堂的样子,再说了弄堂很多;6—7段,抓关键句“租界弄堂的发端”“从……到……,再到……”,,将之综合可知写了它的形成和发展;第10段,从“因为”“最真实和开放的空间”“实实在在地生活着”可知是在生发议论、概括弄堂的特点。 2.【答案】空间顺序;文中词句:表地点及行踪的词:走进小马路……宽敞的入口;在弄堂的出口……小烟纸店;走进上海人的弄堂。 【解析】此题考查写作顺序。写作顺序是文章的层次,内容的条理,作者的思路。常见写作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事情发展顺序、逻辑顺序。本文是空间顺序,从“走进;在弄堂的出口;走进上海人的弄堂”等可见。 3.【答案】因为本文的写作对象是人人光鲜体面背后的上海生活——弄堂生活,这种生活的特点是真实、安详实用,作者写“踩塌了跟的红拖鞋”和“缩了水的旧毛衣”这两个细节能为表现和突出弄堂生活的特点服务,使文章更加细腻丰富和有表现力。 【解析】此题考查材料的选择。材料的选择要为写作目标的达成服务。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介绍弄堂生活“真实”“安详实用”的特点,这两个细节恰好能体现;另外从文末的“不在意把家里正穿着的塌跟拖鞋穿出来取信”也能看出。 4.【答案】画线句从听觉、嗅觉、视觉的角度描写了弄堂的生活。这样写的好处是能立体地表现弄堂生活的特点,使描写的弄堂生活的场景和画面活灵活现,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解析】此处是考查描写的技巧及作用。描写角度是指视觉、嗅觉、听觉、味觉、触觉,散文写作中常常用到,它能使描写更生动丰富和逼真。从文中的“音乐”“炖鸡的香气”“散发着香气”“花花绿绿……仔细地看”等词可见运用耳朵、鼻子、眼睛等感官进行了观察感受,这样写,使读者仿佛置身上海的弄堂,对声、色、味都有了体会。 5. 【答案】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弄堂比作血管,写出了上海的弄堂分布之广、数量之多,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解析】此题是考查修辞手法赏析。赏析时要写出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表达效果。从文中的比喻词“像”和本体“9000多处弄堂”、喻体“血管”可见用了比喻修辞,从“9000多处”“分布在全上海”又可见数量之多、分布之广。 6.【答案】读出了作者对弄堂生活的重视和喜爱,对弄堂情趣所代表的那种文化的赞赏之情。 【解析】此题考查作者情感态度。解答此类题方法有二:一是找文中抒情句,直接分析感情;如果没有直接抒情句,则分析文章中的记叙、描写,体味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态度。本文中有揭示感情的抒情句“弄堂里总是有一种日常生活的安详实用,被上海人重视以及喜爱着”,所以抓关键词直接分析即可。因作者也是上海人,所以,文中的其中的“喜爱”一词也能代表作者的感情。 (十一)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34 密密的针脚 ◎赵宜辅 ①母亲愈发衰老了,习惯在脑后随意绾一个髻,花白的头发已失去了原先的光泽,干枯发黄。这些年地里家务的劳累,使得母亲患有腰椎间盘突出,走路时腰老伸不直,稍微负重,腰就疼得站不起来,可即便是这样,母亲还坚持种了一亩地的棉花。她说:女儿家的棉被该换新了。 ②我给母亲去过电话,说市场上的羽绒被真空棉被因其轻盈美观又不失暖和早已走入千家万户了,不愿意母亲再劳累。母亲坚持说棉被才更暖和贴心。 ③十年前,母亲也是这般,选了绒长一点的棉花请人加工成棉絮,买来崭新的被里、被面,她要为心爱的女儿缝制嫁妆。 ④秋日的午后,阳光透过窗棂倾泻进来,洒下一片暖。那时母亲尚且年轻,眼神好,眯着眼穿针引线,在右手中指戴上顶针后就开始纫针了。母亲动作娴熟,不时地把针在头发上擦一下,加点润滑,遇上厚的地方,针穿不过去,就把针尾在顶针上顶,母亲神情很专注,似乎在刺一幅精美的苏绣。我知道,她是在把那份浓浓的爱一针一线缝在这棉被上。 ⑤母亲做这些的时候,我除了默默看,什么也帮不上。索性将脸贴在棉被上,喜欢闻着棉花散出的那种淡淡的清香,还残留着阳光的味道,有一种暖意在心底蔓延开来。 ⑥静静的时光里流淌着岁月静好。 ⑦转眼间春去秋来,这期间繁琐的育苗、除草、打药直至棉花收获,不敢想象母亲是如何在地里劳作的。仿佛看见那些寒露沾衣的清晨,我那单薄的母亲围着自家做的蛇皮袋穿行在高出她许多的棉花垄里拾捡棉花,而露水悄没声息打湿了她的衣衫,仿佛看见母亲在堂屋里剥棉花,黑乎乎皴裂的指头掏开一朵朵的洁白。而做着这些,支撑她的只是一个信念,只是那份念念的牵挂。 ⑧待到缝制好了四床厚实的崭新棉被,母亲便要亲自给我送来。因为晕车只好坐了三轮车一路颠簸来到小城。我接过棉被的那刻,鼻子发酸泪水忍不住就落下来。轻轻地抚摸着这些光滑的被面,抚摸着这些密密麻麻的针脚。这针脚里有我熟悉的气息,属于母亲的气息。 ⑨抬眼望见母亲,她正开心地笑着,眼角的皱褶堆积得更深了,这笑,是那般慈爱,是那般暖心暖肺。 ⑩母亲一边说我是傻丫头,一边替我拭擦泪水。她的手指关节粗大,粗糙得像失去了水分的树皮。却很轻柔,生怕弄疼我似的。我把头埋进母亲的胸前,母亲用双臂抱着我,就仿佛又回到了那些旧时光里,那些郁郁葱葱的日子里,开心了受委屈了也是这般依恋母亲的。而不管岁月的脚步走过多远,我知道,母亲始终是永远给我温暖的那个人,无论我飞多高,母亲的牵挂始终在。 有时候,大爱就是无言的,一如这密密的针脚。 (选自《思维与智慧·上半月》) 1.请简要分析第①段在全文中的作用。(2分)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③—⑤段的主要内容。(2分) 3.按要求赏析语言。(6分) (1)她的手指关节粗大,粗糙得像失去了水分的树皮。(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2)母亲动作娴熟,不时地把针在头发上擦一下,加点润滑,遇上厚的地方,针穿不过去,就把针尾在顶针上顶,母亲神情很专注,似乎在刺一幅精美的苏绣。(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 (3)秋日的午后,阳光透过窗棂倾泻进来,洒下一片暖。(品味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4.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中母亲的形象。(3分) 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选文的主题。(2分) 34 6.文章以“密密的针脚”为题有何妙处?(3分) 1.【答案】内容上:写出了母亲的衰老病痛和对种棉花的坚持;病老的母亲本不宜再劳累,为了给女儿换新棉被却不辞劳苦;结构上:为后文表现母爱的温暖和伟大做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分析句、段作用,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内容上主要看句、段写了什么,结构上主要看在文章行文、主题表达方面有何效果。本文第1自然段共3句话,第1句从头发的角度写母亲的衰老,第2句写母亲腰疼但还坚持种棉花,第3句用母亲的话交代种棉花的原因;文章的开头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总起、铺垫。 2.【答案】10年前,母亲为女儿缝制出嫁的棉被。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段内容。概括内容的方法为:有中心句找中心句;无中心句的先分析各段的内容,然后用“某人做某事”的格式概括主要内容。3—5段叙事的主体是母亲,第3段叙述10年前母亲缝棉被,4段描写缝制的情景,第5段写我的感受;第3自然段概括了3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抓住本段,可提取出内容要素“母亲”“缝棉被”,又因为这几段是插叙,所以把时间词带上。 3.(1)【答案】这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母亲的手比作失去了水分的树皮,写出了在繁琐的种棉过程中劳作后的母亲手的粗糙和变形,表现了母亲种棉的辛苦和为了女儿的不辞劳苦,表达了女儿对母亲的疼惜和感激之情,语言生动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品味。赏析修辞手法类句子格式:修辞方法+描写内容(写作对象特点;人物形象;表达感情)+语言特点。此句的描写对象是手,抓关键词“粗大”“粗糙”就可知这“手”的特点,为了突出这一特点,用了比喻,比喻词是“像”,比喻的运用可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而母亲的手之所以会变成这样,是为了给所爱的女儿做新棉被从春到冬不辞劳苦种棉花的结果;站在女儿的角度看母亲的手,其感情是感激和心疼的。 (2)【答案】这个句子运用动作和神态的细节描写,写出了母亲缝制棉被动作的娴熟和神情的专注,表现了母亲对女儿深深的爱。描写细致传神,语言生动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品味。赏析描写方法类句子格式:描写方法+描写内容(写作对象特点;人物形象;表达感情)+语言特点。从句中的“神情很专注”可以看出运用了神态描写,从“擦、顶”等动词可以看出运用了动作描写,而这两种描写都抓住了动作和神情的细微之处,又运用了细节描写。要分析动作和神态的特点抓句中的关键词“娴熟”和“专注”即可,母亲缝制新棉被如此专注和用心是因为对女儿的一腔爱意。 (3)【答案】“倾泻”一词本是指液体从高处倾倒或流泻,用在句中句义是大片阳光从窗棂投射进屋子,这个词写出了秋日午后阳光的充足和温暖,烘托了出嫁前夕母亲为我缝制棉被时我内心的喜悦温暖,语言生动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品味。品味词语格式为“词义+句义+写出的内容+语言特点”。结合上下文可知这句话所写的景物,是晴朗的秋日午后,结合生活经验可知那时的光线是很暖和的,也是很充足的,就像瀑布从高处的窗口流入屋内;而文中的“我”即将做幸福的新娘,心里满是温暖和喜悦,所以这个词不仅写出了光线的充足,还可见作者心中的喜悦温暖。 4.【答案】勤劳,能干,慈爱,不辞劳苦,爱女如命。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方法为:(1)摘录出文中揭示人物性格、品质的词语; (2) 分析文中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的语句,提炼性格、精神、品质。文中的“那份浓浓的爱、那般慈爱、大爱就是无言的”的等短语直接揭示了母亲的慈爱和爱女如命,母亲坚持种棉花的行为可见其勤劳和不辞劳苦,缝被子时的娴熟可见其能干。 5.【答案】本文表现了母亲对女儿深深的牵挂、浓浓的爱;抒发了女儿对温暖母爱的珍重和感激,歌颂了母爱的伟大。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概括。写人记事类散文概括主题的方法为找文中议论抒情句和含义深刻丰富句,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暖”“爱”“牵挂”等词,就找到了揭示主题的关键所在。 6.【答案】“密密的针脚”是指母亲为“我”缝制的被子上的针线走过的痕迹很绵密,这个标题运用细节描写写出了母亲为“我”手工缝制被子时的细致用心和劳苦,用缝制被子这件小事和被子上的针脚这个细节,以小见大,表现了母爱的伟大。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标题的分析与品味。分析标题的妙处,要从标题本身的含义、标题表现的内容、标题在文中的作用等方面思考作答。标题中“密密”一词揭示了针脚的特点,再结合文中点题的句子“抚摸着这些密密麻麻的针脚”可知标题的含义是说母亲缝制的被子针脚绵密。母亲为什么缝制得这么密?结实好用;缝制得越密所要时间越长,越辛苦。这一切都体现了母亲的爱之伟大。 (十二)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34 父亲的针线活儿 周莹 父亲年轻的时候,脾气不太好,总是和母亲闹别扭,不懂得关心爱护母亲。后来,父亲和母亲因为感情不和离婚了。那年,我12岁,弟弟10岁。离婚后,父亲不让母亲带走我们其中任何一个。母亲只好去外地打工,父亲留在家里照顾我和弟弟。自从母亲走后,我就对父亲有了深深的成见。 父亲作为男人,最擅长的不是吸烟喝酒,也不是打牌赌博,而是女人做的针线活儿。 我一直怪父亲心狠,让我们像飞离鸟巢的幼雀,失去了母爱的庇护。母亲离开后的那些凄风苦雨的岁月中,父亲既当爹又当妈,辛苦地照顾着我们。大多数时候,为了惩罚父亲,我和弟弟商量好了在外疯狂地玩耍,故意隔三岔五地把衣服和裤子的线缝扯脱。我和弟弟都变成了调皮捣蛋的主儿,父亲虽然脾气很大,却从不打骂我们。那个时候,他忽然之间就学会了针线活儿。 最初,父亲那些蹩脚的针线活儿,并没有引起我们的注意。 16岁那年的一个冬夜,我半夜醒来,发现父亲的屋子里还亮着灯。我就蹑手蹑脚地走近门边,透过缝隙,看见了令我终生难忘的情景。父亲坐在椅子上,正为我缝补衣袖。傍晚时分,我和弟弟比赛爬树,结果我把衣袖剐破了。晚饭时,我掖着藏着,生怕父亲知道骂我。睡觉前,我把衣服藏在枕头下。半夜起来,却找不到外衣了,只好穿着棉袄起来,却意外看见外衣在父亲手中。 如豆的灯光下,父亲的头微微地低着,目不转睛地盯着袖口,不紧不慢地穿一针,拉一下,再穿一针,再拉一下,一针又一针,反反复复,来来回回。他全神贯注的样子,让我心生愧疚。 父亲在门里,我在门外,隔着一扇虚掩的门,我清楚地看见他缝补时笨拙的动作,像极了拐角耕地的老黄牛,慢腾腾的。再抬头看一眼,在那忽闪忽闪的灯光中,父亲脸上沧桑的皱纹,像小豆豆一样一跳一跳的格外显眼。 寒冷的冬夜,屋外冷风呼啸,哗啦啦地刮过屋顶,贴在窗户外的那层塑料纸,呼啦啦作响。父亲缝补一会儿,手指冻僵了。他捧着手,哈一口气,再继续缝补。我站在门外,感到一股冷飕飕的风,从土墙的屋檐下鱼贯而入。虽然我浑身冷得直打寒战,但心里却是倍感温暖。那是爱的阳光,穿透了童年的叛逆和幼稚,直抵被寒冷包围的心灵。爱的温度,融化了那块久居心扉的坚冰。 我想惩罚父亲的心理和那份坚硬的情感,一起融化在寒夜的温暖中。那晚,我心里充满了感动和心酸。感动的是从父亲那笨拙的缝补动作中折射出来的细心和爱心,心酸的是母亲不在身边的岁月,父亲粗犷的心思慢慢变得细腻了,我终于体会到他尽量不让我们受到委屈的心思。可惜,以前小小年纪并不理解父亲的苦楚,也不懂得父亲的疼爱,甚至看不出父亲为我们所做的改变。 我暗暗自责:对不起,父亲,我曾经对您有过深深的成见。为了不让父亲尴尬,我悄悄地退回到里屋,躺在床上时,泪水还是忍不住溢了出来。 从此,我变了,弟弟也变了。我变得乖巧懂事了,弟弟变得不再调皮捣蛋了。我们在父亲慈爱的阳光中,健康成长。 大学毕业那年,因为工作上的事情不尽如人意,我得了失眠症。父亲为我找医生,我也吃了一些药物,均不见效。我依然夜夜失眠,白天头晕目眩。 那年秋天,父亲到很远的山上摘回很多金黄灿烂的银杏叶,一片片洗净灰尘,摊在门外的竹架上晒干,收藏。然后,他到镇上的商店买回很多橘子,把橘子一瓣瓣掰出来,用白糖腌制在瓦罐内,封存。弟弟好奇,就问他腌制那么多橘瓤干啥。父亲慢言慢语地说:“我要用橘子皮,那些橘瓤也不能糟蹋吧。腌制后啥时间想吃都可以。”弟弟再问父亲:“你要橘皮有什么用?”父亲一边忙着将晒干的橘子皮细心地掰碎,一边回答说:“我要缝银杏陈皮枕头。”弟弟疑惑地看着父亲。父亲用掰碎的橘子皮和银杏叶做了一个枕头。当我抱着那个散发着清香味的枕头时,百感交集。我枕着父亲缝制的“银杏陈皮枕头”,一如枕着一腔爱的暖流,安然入睡。没过多久,我的失眠症就痊愈了。 搬家多次,我都没有舍得丢弃父亲缝制的枕头,枕头上面保留着父亲的指纹和爱的香味。枕头上那些细细密密的针脚,就像一束束明媚的阳光,照耀着我没有母爱的天空,温暖着我失眠的神经,滋润着我忧伤的心灵。 1. (2分)请分析文中第①段的作用。 2. (3分)请品析第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4 3. (3分)第段划线句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4.(2分)有人说文章到第段记叙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以后的内容完全可以删去,请谈谈你的看法。 5.(3分)在你的记忆中,你的父亲为你做了哪些令你感动的事,写一段文字把它记述下来(50字左右)。 1. [答案]第一段交待了父亲和母亲离婚,点明了父亲独自照顾我和弟弟的原因,为下文写父亲的针线活作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本题中,首先要概括交待了什么,然后再考虑下文情节。第一段首先交待了父母亲离婚了,也交待了父亲独自照顾我们兄弟俩,我对父亲有了成见,那下文写我故意弄破衣服也就顺理成章,也就引出父亲做针线活一事。这都是有联系性的。 2. [答案]第6段划线句运用动作和神态描写,生动传神细腻地刻画出父亲做针线活的情形,饱含了父亲对我浓浓的爱,也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愧疚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品析句子,这是一句对人物的描写,我们就要从人物的描写手法上入手。“头微微地低着,目不转睛地盯着”“穿”“拉”“全神贯注”这些句子或词语表明这里运用了神态和动作描写。我们还要答出表现了什么情形,这里表现了父亲全神贯注为我缝补衣服的情形。最后我们上升到人物的情感,一方面能表现父亲对我浓浓的爱,另一方面也我对父亲的愧疚之情。 3. [答案]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突出了天气的寒冷,父亲在寒冷的冬夜为我缝补衣服,反衬了我内心感受到父爱时的温暖。 [解析]本题考查环境描写及作用。答这类题首先要答出突出了环境什么特点,再给全内容从表现人物,推动情节等角度作答。本句“屋外冷风呼啸,哗啦啦地刮过屋顶,贴在窗户外的那层塑料纸,呼啦啦作响。”都是突出了冬夜的寒冷,下文写到父亲在这样寒冷的冬夜缝补衣物,也就突出了父爱的伟大,和我内心感受到的温暖形成对比。 4. [答案]12-14段讲叙了父亲为我缝制药枕的故事,依然和针线活有关,而且这些内容也能很好的表现父爱,这与本文的主题也很密切,所以不能删去。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情节的作用。12-14段讲述了父亲为我缝制花枕的内容,之前的11段“从此,我变了,弟弟也变了。我变得乖巧懂事了,弟弟变得不再调皮捣蛋了。我们在父亲慈爱的阳光中,健康成长。”从故事性的角度看,前而把内容已经很完整,但是,前面的内容写父亲对纪年的我的关怀,后面的写父亲对成年的我也充满关爱,主题上是一致的,而且后面的内容“缝枕头”也和针线活有关,基于以上理由,我们认为,这么段落是不能删去的。 5. [答案]略。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读完记叙文谈感悟类型的题。答题的步骤为:1、引:引出阅读中印象最深、感受最切的部分 (像主题、人物、情节、背景等),也可简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中心思想)。2、感:就是写出自己由此而引发的认识变化或心理变化(即感想)。3、联: 联系社会和个人的实际。答这道题一定联系文章内容,父亲为“我”做过的令我感动的事,而且一定要有过程,有细节,有感悟。 (十三)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有一种爱相互成全 当福利院的米格尔院长把胖乎乎的小约翰带到海莉太太面前时,海莉太太一下子瞪大了眼睛,眼前的小约翰多像自己的女儿呀!金黄卷曲的短发,小而明亮的眼睛,微微凹进去的眼眶,尤其是厚厚的上嘴唇,简直和儿子一模一样。海莉太太几乎是迫不及待地抓住了小约翰的双手仔细看了看。“孩子……我亲爱的孩子,终于找到你了。”海莉太太抱住小约翰,激动得泣不成声。 12年前,海莉太太的女儿——一个单身妈妈,把她刚出生的孩子交给海莉太太后,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既自责又难过的海莉太太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到了孩子身上,并且给孩子取了一个名字叫“埃玛”。是的,那是女儿的小名。海莉太太和埃玛相依为命,埃玛乖巧、可爱,给海莉太太带来了很多欢乐,也在无形中弥补了她的丧女之痛。可以说,埃玛是海莉太太全部的支撑。 可是,在埃玛五岁那年,海莉太太带着他去海滨游玩时,竟然把他弄丢了!海莉太太几乎要发疯了,她找了很多地方、求助了很多人,只要有一点点线索,海莉太太都会不顾一切地去寻找。可是一晃七年过去了,埃玛就像掉入大海的一滴水,竟然再也找寻不到。 34 去年,海莉太太被查出得了绝症。海莉太太对此并不惧怕,但从得知病情的那一刻起,海莉太太对找到埃玛的欲望却越来越强烈,她想起了女儿临走时的嘱托,想起了与埃玛朝夕相处的快乐时光。海莉太太告诉自己,在仅剩的不多的生命里,一定要找到埃玛。 跑遍了许多个福利院,米格尔院长带来的这个叫约翰的男孩子最符合埃玛的条件。米格尔院长说,约翰已经记不清楚他是怎样沦为流浪儿的,但在他的记忆深处,有一个很宠爱他的奶奶。也因此,约翰一直想要找到自己的奶奶,想要再在奶奶的怀抱里撒一次娇。 “太好了!七年后祖孙再重逢,这可真是一个完美的结局!”米格尔院长开心地说。站在一旁的小约翰听了海莉太太的故事,张开嘴巴想说什么,却被米格尔的话打断了。他看了看兴奋的米格尔院长和激动的海莉太太,停顿了一下,最后怯生生地叫了一声:“奶奶。” 对海莉太太和小约翰来说,接下来的时光是那么幸福那么快乐,海莉太太用尽所有的方法对小约翰好,小约翰也小大人似地对海莉太太照顾有加,他们似乎都想要努力弥补那些缺失了的时光。 一年后,海莉太太的生命终于走到了尽头。海莉太太把提前写好的遗嘱交给了律师,并叮嘱这份遗嘱谁都不可以看,包括小约翰,只需要按照遗嘱把海莉太太的遗产继承给小约翰就行了。因为这份遗嘱里有一个秘密:小约翰并不是埃玛!因为埃玛的右手心里有一个硬币大小的胎记,而小约翰没有。但海莉太太深知希望落空的绝望和无助,她不忍心让小约翰失望,就认下了小约翰。 不过,当律师对小约翰宣读海莉太太的决定时,小约翰笑着摇摇头说:“我不能继承海莉太太的遗产,因为我不是埃玛。虽然我不太记得儿时的事情,但我清楚地知道,我小时候有爸爸媽妈还有爷爷奶奶,我们是幸福的一家人。海莉太太得了重病,我不忍心她再失望,我愿意陪她开心满足地度过生命中最后的日子。” 当小约翰以海莉太太的名义把这份遗产捐给慈善机构时,人们都感动不已。正如当地的一家报纸评价的那样:海莉太太奉献出的是一份来自祖母的爱,小约翰回应的也是一份浓浓的晚辈的爱,而这两种爱,因为互相理解而互相成全! (选自《特别文摘》) 1.请简要品析第一段划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2.请指出文中插叙的段落,并说说这些段落有什么作用。(3分) 3.第六段“小约翰听了海莉太太的故事,张开嘴巴想说什么”请你联系上下文并挥想象,说说小约翰心里想些什么?并补写小约翰想说什么?(2分) 4.请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谈谈第段划横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 5.读完本文,哪一点最令你感动,请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文章表达你的感受。(3分) 1. 第段划线句运用外貌描写,生动的刻画了小约翰的外貌,从而突出了小约翰的长相和海莉太太的外孙一样,为下文海莉太太就把小约翰当成自己的外孙作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人物描写方法的识别及作用。首先要了解人物描写的方法有: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和心理描写,然后要知道人物描写的作用在于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形传神,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解答本题时还要考虑其在情节发展上的作用。本文中,当小约翰出现在海莉太太的面前时,海莉太太瞪大了眼睛,接下来对小约翰的外貌进行了细致的刻画,这样的刻画,一方面为了突出小约翰与自已的外孙长得非常像,也为海莉太太认他为外孙作了铺垫。 2. 文章2-4段是插叙的内容,补充交代了海莉太太与埃玛相依为命以及不慎丢失埃玛的往事,点明了海莉太太一定要在临终前找到埃玛的原国。 【解析】本题考查的记叙顺序的识别及作用分析。本题用了插叙的顺序。插叙是在叙述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原来的记叙,插入一段与原文相关的内容,插入结束后,再接着原线叙述。【作用】1、结合本段内容回答,交代……内容。2、联系上文回答,揭示……原因。3、联系下文回答,推动……情节往下发展。4、联系全文回答,对情节起补充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情节更曲折,使中心更突出。本题所涉及的插叙部分,一方面有补充交待的作用,也就是让考生概括插叙了什么内容,另一方面还要结合文章的内容,为什么海莉太太要这么迫切的找到自己的外孙。 3. 小约翰听了奶奶的故事,一方面为奶奶与埃玛的故事表示吃惊,另一方面为奶奶讲的故事和自己的经历不符表示遗憾。他想说:“奶奶,非常抱歉,您讲的故事并不是所经历的,您不是我的奶奶,我也不是您的外孙。” 34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人物心理揣摩。揣摩人物心理先要明确人物此时所处的情境和此时应有的、合理的心理内容,还要注意语言表述时要注意人称,很多题目暗含要求用第一人称:要用“我”,写人物的内心独白。如用第三人称,则是在陈述人物心理。答题要求:符合身份、表现性格、结合环境、扣住主题。本题当小约翰听完海莉太太的讲述后,他心里已经知道她不是自已奶奶,他是想要说出真相的,可是被米格尔的话打断,所以没有说出口。所以,在答题时,要扣小约翰心里的真实感受,还要注意人称——第一人称,说的内容要扣小约翰揭出真相来谈。 4. 第段划线句属于议论,作用是:收束全文,画龙点睛,升华主题。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句段作用。在文章结尾表议论的句子一般作用有:结构方面的作用: 1、总结上文2、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 3、照应题目、照应开头、前文。内容方面的作用: 1、画龙点睛、点明事件的意义,点明中心。2、深化文章中心,抒发作者什么感悟或者情感。3、写出了人物怎样的品质、精神或性格。4、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想象的空间,增强感染力。5、引起读者的注意、思考。 5. 文中小约翰成全奶奶的遗愿最令我感动。当他听了海莉奶奶的故事后,并没有揭出真相,而是叫了声声:“奶奶”,成全了奶奶想在临终前找到孙女的心愿,并陪奶奶度过了最后的时光,而小约翰拒绝奶奶的遗嘱更令人感动,因为他深知自己并不是奶奶的孙子,不能接受本不属于自己的财物。小约翰身上种种美好的品德令人钦佩。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读完记叙文谈感悟类型的题。答题的步骤为:1、引:引出阅读中印象最深、感受最切的部分 (如主题、人物、情节、背景等),也可简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中心思想)。2、感:就是写出自己由此而引发的认识变化或心理变化(即感想)。 3、联:联系社会和个人的实际。 (十四)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怎样才能成为很酷的姑娘 曲玮玮 我一直想成为那种酷的姑娘,可小时候的行为总是跟这个词不搭界。 那时候成绩一直在年级前几名,从一年级开始做班长做到高三,就像传说中“别人家的孩子”,小马尾一甩一甩,腰板挺得巨直,也从不热衷打扮,写完作业就把书包一扔,钻进书房看书,通读了西方名著。绝对适合出演学校宣传片的女主角。 但那时候藏着逆反心理,觉得根正苗红的小姑娘一点都不酷,考试考第一越是被表扬越是羞愧。有天午间休息带着全班唱歌大闹,被罚站写检讨,觉得自己酷得要命,有古时候带领一方百姓起义的霸气,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思想慢慢就跑偏了,每天想着怎么让自己酷起来。 酷的人应该都会打游戏。于是初一开始接触了一款网游,开始没日没夜地玩,把好几个号打到当时六十级满级。每天做完功课,跟我妈谎称看书,钻进书房锁上门开始厮杀,打到凌晨,眯着眼睛扑到床上去。 后来账号竟然被盗,也没有了重新开疆拓土的勇气,突然元气尽失。 随后小镇风靡了“非主流”和“杀马特”,初三时大家也开始分化,有人过得越来越符合主流价值观,有人越来越肆无忌惮。我放学后脱了校服偶尔也跟他们玩。 老师拿我没办法,毕竟我学习成绩依然好,每个月还在各种杂志上发表小作文儿。 那时候天真,觉得这样的生活才叫酷,一半海水一半火焰,一部分凛冽如风,一部分暖煦如光。 后面不知怎么玩大了,那天我在外地,一个女同学打电话告诉我,有男生因为我打架了。还好没人受伤,不过周一升旗大家都耷拉着脑袋挨了大处分。 我依然疯狂迷恋这种反差感。不想做惨淡的白开水,让人瞬间读懂;要做就做那种藏在大铁壶里的烈酒,神秘,炽烈。 大一有段时间很喜欢化浓妆。坐上出租车,司机懒洋洋问我在哪工作,我一本正经地说在复旦上学,司机惊掉了下巴,说“就你这样还是学霸”,我非但不生气,反而一阵暗爽…… 我在两种世界里颠倒,自以为乐此不疲,但最后生活应了那句歌词所说:我不是真正的快乐。经历越来越多事,我发现我做不成藏在铁壶的烈酒,我就是寡淡的白开水。 而且我发现,我喜欢真心交往的姑娘,都是些白开水女孩。我享受的交往方式,就是普普通通,找个敞亮的餐厅或者书店,跟她们聊聊走心的话,没有那些耍宝和搞怪。 34 我也不喜欢那么妖艳的口红色,不喜欢身上戴太多首饰,我青睐的就只有基本款。 我有时候甚至连有趣都谈不上。跟人聊天时从不会冷不丁天马行空冒出几句话,只是规规矩矩,该抒情抒情,该一本正经聊生意就聊生意,该尴尬还是要尴尬。我骨子里就是个向往节制生活的普通青年,不爱热闹,不怎么经常社交,每天十几个小时用来读书写作。 有几个读者吐槽说,我公众号下面那张头像太“网红脸”了,说没想到一个这么锥子脸的姑娘,是写这样文字的,太反差了。 在此之前,我听到这些话还挺得意的,有种人不可貌相的快感。但慢慢发现,我明明生活中不是那种“网红”形象,干嘛为了制造反差感来给自己那样的定位呢。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那些有两副面孔的人很酷。 我有个朋友白天在学校做历史学老师,晚上在小酒馆驻唱。还有人白天在工地做工头,晚上写小说。从前我迫切想成为那样的人,但慢慢地,我终于可以云淡风轻地摇摇头,对全世界说,我就是个单调的姑娘。 承认这一点也没什么大不了。 我突然开始迷恋那些纯粹又简单的姑娘。她们虽然没有神秘的纹身,没有割裂的身份,不是那种穿得稀奇古怪或者思想不断挑战常规价值观的人。 但或许,一个认认真真做自己的人,也一样可以很酷。 你觉得呢。 (选自《青年文摘》,有删节) 1.阅读全文,补充表格内容 时间 做过的自认为“酷”的事情 感受 小时候 ① 觉得自己酷得要命,有古时候带领一方百姓起义的霸气,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初一 ② ③ 初三 放学后脱了校服,玩“非主流”和“杀马特” 疯狂迷恋这种反差感。感觉一半海水一半火焰,一部分凛冽如风,一部分暖煦如光 大学 ④ 割裂的生活才是酷 2.通观全文,你认为文中的“我”做哪件事才算是真的“酷”?为什么? 3.文中画线句子写道“一直以来,我都觉得那些有两副面孔的人很酷”,请用自己的话总结一下,“两幅面孔”指的是什么。 4.结合上下文,分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1)不想做惨淡的白开水,让人瞬间读懂;要做就做那种藏在大铁壶里的烈酒,神秘,炽烈。 (2)但慢慢地,我终于可以云淡风轻地摇摇头,对全世界说,我就是个单调的姑娘。 5.作者写“我就是个单调的姑娘”,“单调”表现在哪些方面? 6.阅读链接材料,结合文章,谈谈阿米尔汗是不是一个很酷的人,并说明理由。 【链接材料】“拍电影不是用来迎合谁的。其实当你拍摄了一部对自己国家有一定批判意义的电影时,这对国家就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电影《摔跤吧,爸爸》的主演阿米尔汗这样说。他曾公开反对印度古吉拉特修建水坝的计划,声援抗议活动,导致主演的几部电影被迫提前下线或者遭到封杀,损失高达5亿卢比。但阿米尔拒绝道歉,一再重申:“即使职业和商业利益受损,我仍坚持自己的观点。最终也许被撞得粉碎,但我不会退缩。” 34 1.【答案】①午间休息带着全班唱歌大闹,被罚站写检讨。②没日没夜地玩游戏,把多个QQ号打到满级。跟我妈谎称看书,钻进书房锁上门厮杀到凌晨。③觉得酷的人应该都会打游戏。④化浓妆。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和搜索能力。答题前要按照时间划分层次,在对应的时间段内找事件和感受。注意②中不能丢掉“跟我妈谎称看书”的细节;③不能写成“没有了重新开疆拓土的勇气,突然元气尽失”,这种感受对应的是“后来账号竟然被盗”是事,没有对应自认为“酷”的事情。④不能丢掉“化浓妆”这个细节。 2.【答案】没有装酷,没有伪装,坦诚地面对别人和自己,在朋友面前展示了纯粹又单调的自己,这才是真的“酷”。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能力和筛选事件能力。根据题目中的限定词“真的‘酷’”,首先找到作者议论抒情的句子,确定“我”的态度。 3.【答案】“两幅面孔”指表里不一的表现,一副面孔是在别人面前时,表面上追逐流行,自以为是地跟风装“酷”,是伪装的自己;另一幅面孔指的是真实的自己。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和主旨的理解。文章写了自己曾经叛逆的种种表现,自以为“酷”;经历的事情越来越多,才发现自己真正喜欢的是什么。 4.【答案】(1)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不想把自己真实的特点直接地呈现出来,而是希望装得像藏在大铁壶里的烈酒那样神秘、炽烈,表达了 “我”对“酷”的渴望。(2)“云淡风轻”本意是天气晴好,形容在经历苦难后表现出对世事的洒脱态度,在文中的意思是“我”在多年追求“酷”之后,终于明白自己并不喜欢这种生活,终于可以很洒脱地承认自己单调,这个形容词体现了“我”的醒悟和豁达。 【解析】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是鉴赏类考题。鉴赏句子时,要重点看句子的修辞方法好和有表现力的词语。句(1)有明显的修辞方法,句(2)中“云淡风轻”这个词具有表现力。 5.【答案】交往对象方面,都是些白开水女孩;交往方式方面,享受普普通通的交往方式;装饰方面,不喜欢妖艳的口红色,不喜欢戴太多首饰,青睐基本款;社交方面,向往节制生活,不爱热闹,不经常社交;生活安排方面,每天十几个小时用来读书写作。 【解析】本题是难度比较高的搜索类考题。首先需要找到表现“我”“单调”的内容,根据内容进行适当地总结和提炼。 6.【答案】阿米尔汗是个很酷的人。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是“认认真真做自己的人,也可以很酷”。阿米尔汗坚持自己的理想,拍对国家有意义的电影,坚持正义活动。尽管他被质疑,受到了巨大经济的损失,但是他不屈服,不迎合别人,认认真真地做正确的事,所以他是个很酷的人。 【解析】这道题考查链接材料中人物的形象,但是需要“结合文章”,也就是说根据文章中的观点判断阿米尔汗是不是“酷”。因此,不能脱离文章。 (十五)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妈妈,学校里有人欺负我 花揪太太 周末的一天,花太载着队长去苏州,打算去逛一逛“中国最美书店”。那天高速公路一路畅通,天空的云美得不近情理。队长一路没太说话,快到目的地时,他忽然声音压抑地说:“妈妈,学校里有人欺负我。” 世上所有的妈妈听到这句话时的反应大概都差不多:眼前一黑,心跳加速,从后背到脑袋都有点发烫发蒙。那一瞬间花太想起了三件事: 一是令国人震动的美国高中生霸凌案,情节残忍,数名华人留学生被判重刑;二是专注于研究人性的东野圭吾涉及校园霸凌的小说不只一本,而他的结论是大人对此其实无能为力;三是在美剧《傲骨贤妻》里,黑社会老大Bishop心狠手辣,出场自带高压恐怖气场,可是当他得知自己的儿子被同学欺负时,思虑再三也只不过强压怒火,给那个小屁孩的家长打了个温和而无力的电话。 34 队长被欺负的起因是几次数学考试得了第一,曾经拿过奥数大奖的男生Kaden心里不爽,开始在课后找他的碴儿。最初只是拍拍打打、扔扔东西,现在已经发展成了习惯。 花太努力压抑住心里的不安,也忍住了第一反应“打回去”——把对方彻底打趴,从此再不敢嚣张,大概是小说或想象中才有的情节。花太说:“你能多团结几个朋友来帮你吗?” “我也试过,但我的朋友们战斗力不强,反而会被他们围攻。”队长又追加一句,“你也不要跟Miss Gloria商量,我判断老师也没什么办法。” “好,我相信你的判断。”花太郑重地答应,她知道这是孩子最需要父母信任的时刻,“我估计找他的家长告状也不一定有用,他完全可能阳奉阴违,再把气加倍撒在你身上。” 后视镜里队长重重点头。“肯定会的,”他停了一下又说,“我一直没告诉你,就是怕你急着找老师和他的家长。” “我知道这种事情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处理好的,”花太一边安抚他一边找位置停车,“我们先好好玩,妈妈一定会帮助你彻底解决这个问题的,我保证。” 在书店的几个小时,队长专注于挑书,而花太一直在走神,她慢慢地找到了一些思路。回程时,花太已经有了几分解决问题的信心:“这件事情,最理想的解决办法是你跟他成为朋友。” “这怎么可能?”队长的声音又沉闷又悲愤。 “确实是非常困难,但是你已经知道了他为什么要找你的麻烦,如果你遇到数学难题的时候能主动去问他,很有可能会跟他成为朋友。把对手变成朋友最好的办法,就是请他帮你一个忙。” 他认真考虑了一会儿,说:“这也有可能,我可以试试。” “如果这一招不行,我们就启动B计划:包括他在内,我们约上两三个家庭一起出来玩玩,就是玩,不提这件事,你们很可能也会成为朋友。如果还不行,我就找他父母非常严肃地谈一下这件事,一起商量解决的办法——你想想,为什么Kaden要警告你不准告诉父母呢?他其实也害怕,对不对?” “有可能。”队长的声音轻快了几分,也开始积极思考了,“我们能不能报警?” “当然能,”花太赞同,“警察来了之后,学校和家长就会高度重视这个问题,Kaden自己也会害怕,这是个很好的办法。如果你在学校非常紧张和不开心,我还会带你去看心理医生。看心理医生费用很贵,那我就把账单定期发给Kaden的妈妈,请她帮忙分担费用。不管困难有多大,妈妈们只要看到了账单,就肯定会马上想出办法来的!” 队长和花太哈哈大笑。车里乌云压顶的气氛消失了,而车外已是满天绚丽的晚霞。一周之后,队长一上车就迫不及待地告诉花太:“我跟Kaden已经是朋友了,我就问了他一道奥数题!而且我才知道,班上绝大多数同学都很讨厌他,以前我太苦恼了,竟然没发现,本来我可以团结很多人去对付他的!” “那现在呢,你还想对付他吗?” “不,”他一脸明快,“我们已经是朋友了。” (选自《读者·校园版》) 1.花太处理队长被人欺负的事情经历了几个阶段,阅读文章,完成下面表格。 阶段 花太的心理和反应 队长的反应 一 听说队长在校被人欺负,努力压抑住心里的不安,也忍住了第一反应“打回去” 声音压抑 二 建议队长多团结几个朋友来帮忙 ① 三 ② 肯定花太的判断 四 在书店整理思路,提议让队长和Kaden成为朋友 觉得不可思议,队长的声音又沉闷又悲愤 五 ③ 34 提出B计划:包括他在内,约上两三个家庭一起出来玩玩。如果还不行,就找他父母一起商量解决的办法 六 ④ 哈哈大笑 2.阅读全文,下面表述中有误的一项是( ) A.听说队长被欺负,花太认为“打回去”——把对方彻底打趴,从此再不敢嚣张,这样的情节在现实中发生的可能性不大。 B.听到花太建议队长和Kaden成为朋友,队长的声音“又沉闷又悲愤”,表明队长觉得被欺负的事情得不到解决,心情已经很沉重了;花太竟然提出让他和Kaden成为朋友,原谅欺负自己的人,这样的建议让他悲哀、愤慨、不满、意外。 C.队长问了Kaden一道奥数题,就跟Kaden成为朋友了,而且才知道,班上绝大多数同学都很讨厌Kaden。这下,队长就可以团结很多人去对付他了。 D.本文的人称设置别具匠心,行文中并没有用“妈妈”和“儿子”,而是用“花太”和“队长”,表现出母子关系很和谐,也更吸引读者。 3.在听到队长说在学校被人欺负时,花太一瞬间想起三件事。作者用很多文字写这三件事,有何用意? 4.第四段是 (顺叙、倒叙、插叙、补叙),作用是: 。 5.联系上下文,分析结尾的画线句子的作用。 6.结合全文,说说花太是个怎样的妈妈。 7.阅读链接材料,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花太提议“跟他成为朋友”的看法。 【链接材料】美国南北战争后期,南方败局已定,北方领袖林肯总统突然要与叛军谈判。林肯对政敌的友好态度曾引起了一位同僚的不满,这位将军大怒,拍着桌子叫:“敌人一定要被消灭!”林肯十分温和地回应道:“当他们变成我的朋友时,难道我不是在消灭敌人吗?” 1.【答案】①觉得朋友们战斗力不强,反而会被他们围攻。并要求花太不要跟Miss Gloria商量。②郑重答应不告诉老师,估计找家长也没用。③声音轻快了几分,也开始积极思考。④赞同队长报警的提议,提出让Kaden妈妈一起承担看心理医生的费用。 【解析】本题是典型的搜索信息考题,为历年来的“必考题型”。检索有效信息,是考生必备的基本能力。本题只需要找到所给信息的位置,在附近找到相关信息,简单整合即可。提示:①处不能丢掉队长对花太的嘱咐,③中还有“积极思考”这个点。 2.【答案】C 【解析】本题是综合考题,选项通常涉及内容、主旨、手法等方面,需要仔细阅读原文和选项,细心甄别。选项C最后一个句子表意和原文不符,结尾花太询问他时,队长明确表示不会去对付Kaden,因为他们已经是朋友了。 3.【答案】听队长讲述被欺负的事情,花太瞬间想到了美国校园霸凌事件和小说作者的看法、电影中的内容,校园霸凌事件情节恶劣,解决结果不尽人意,体现了这类事情的棘手,解释了上文她“眼前一黑,心跳加速”的原因,引出下文她想各种方法为孩子解决问题。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某一部分内容的作用,本质上是段在文中的作用。做这种题首先要概括内容,看看这部分内容表达了什么。段不离篇,还要看看这部分内容与其他内容的关系。这三件事和队长遇到的事性质一样,花太因此极度不安。 4.【答案】插叙。交代了Kaden欺负队长的原因,是队长几次数学考试得了第一,招致Kaden嫉妒;还写了Kaden欺负队长的方式以及现在的情况;为下文写队长通过问Kaden一道奥数题就解决了问题做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写作顺序及作用,需要准确掌握各种写作顺序的概念和特点。第四段是队长向花太提起被欺负之后引出的回忆,属于插叙。分析作用时先要写出内容,再联系上下文作答。 5.【答案】这句话是环境描写。花太说“不管困难有多大,妈妈们只要看到了账单,就肯定会马上想出办法来的”,这个玩笑让队长开心,感觉“车里乌云压顶的气氛消失了”,看到“车外已是满天绚丽的晚霞”,渲染了美好的气氛,烘托了母子俩看到解决问题的希望之后的快乐,为后文写队长和Kaden成为朋友做铺垫;与开头“那天高速公路一路畅通,天空的云美得不近情理”的环境描写相呼应,使结构更加完整。 【解析】题目中出现“作用”二字时,都是鉴赏类考题。做鉴赏题一定要找准切入点。画线句子写车内“气氛”和车外“绚丽的晚霞”,考查的是环境描写作用,需要从六点作用中选择:渲染气氛,烘托心情,交代背景,推动情节,衬托人物形象,突出中心。 34 6.【答案】花太关爱孩子,她一直在为解决孩子们的问题想办法;她很理智,仔细想了很多策略;她尊重孩子,和队长商量;她很智慧,最终想到了最好的方法。 【解析】这道题是人物形象分析考题,是记叙类文章的重点考题。描写和事件,最能表现人物性格。本文围绕着花太帮助队长解决问题展开,看看花太做了哪些事情,就可以全面地理解她的特点了。 7.【参考答案】材料写了林肯在占据优势的情况下和叛军谈判,把敌人变成了朋友。文中的花太在队长被Kaden欺负的情况下,认为队长最理想的解决办法是“跟他成为朋友”。队长问了Kaden一道题,两个人就真得成为了朋友。我认为,宽容和友谊具有强大的力量,可以化解很多问题,让敌人变成朋友。 【解析】题干中有“看法”二字,标志着这道题是发散类考题,需要说出自己的看法。但是发散类考题不能天马行空地任意作答,需要结合文章的中心。本文中队长和Kaden看起来很麻烦的矛盾因为一道题就化解了,体现了友谊的力量。 (十六)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街巷之味 ◎qin zi ①从出生到上高中的十几年里,我都住在市中心的老城区内。那时候城市尚未迅速扩张,出门几乎全靠步行。同学大多住在附近,在那个娱乐相对匮乏的年代,我们就在家和学校之间的往返路线上开发乐趣。放学路上和同学玩耍喧闹,再在街边买点小吃垫垫肚子,一天就完满地过去了。 ②小学三四年级开始,放学不径直回家,而是跟着一帮人从反方向走上环城路,绕到公园里。彼时太阳尚未落山,光影斑驳之下,我们沿着水边的小径走走停停,一路嬉笑。天热的时候,就在路边买一根雪糕或是一根甜筒,花去几角钱。那些冷饮单调粗糙,但又甜又冰的感觉足够勾人了。 ③大概到五年级左右,“和路雪”进驻了我们市,各式各样充满设计感的造型印在大纸板上,透着甜美又昂贵的诱惑。我们大多只看看广告忍住口水,因为吃一支要攒好几天的零花钱。大部分的日子里,我们仍然满足于那几角钱的开心,或是在玩累的时候,到公园的小广场旁吃一碗凉粉。 ④我至今都记得那位卖凉粉的阿姨,脸上虽挂着笑,却没有和蔼可亲的意思。我们有些怯地走过去,她招呼我们坐下,给每人做了一碗端来。凉粉是当场用刨子刨碎的,加上海带丝和黄瓜丝,再撒上调料,拌匀入口,清爽入味。不知道是不是快要收工回家的缘故,我们每次去吃,碗内还未见底,阿姨就又加了食材进去,也不问我们能不能吃下。那一块钱一碗的凉粉,被她单方面续碗了两三次,好不容易快吃完,她还要加,赶紧被我们挡了下来。再这么吃,肚子饱了,回家就吃不下饭了,被我妈看出来在外面乱吃,免不了挨一顿训斥。 ⑤进入初中后,班级里大多还是那些熟悉的面容。我和小伙伴们探索了新的路线,指引我们的是更加隐藏于小街小弄中的浓郁香气。我们喜欢从学校后门拐到菜场一侧,再遛进灯光尚未亮起的夜市里。小板车或是三轮车支起的摊位已经摆好,小炉子上咕嘟着一个个小巧的砂锅,揭开盖子,里面是红油牛肉汤,揪一把粉丝青菜进去,白气和香味顺着砂锅盖的边缘冒了出来;或是滚着热油的铁锅,等待着摊主扔进去串好的蔬菜鱼肉鸡腿豆干;还有扁平的煎锅,用两只锅铲将鱿鱼条翻来覆去地炒,在弥漫的烟雾中毫不吝惜地倒入酱料,撒上孜然胡椒……即使什么都不吃,和朋友在这条小道上遛一遛,也似乎从长大的困扰中透了口气,那是充满市井烟火味的放松,是无比真实的世界。 ⑥到了高中,同学换了一大拨,学校的路程也远了5分钟,学业日渐繁重,很少再去夜市了。放学饿了,就在回家途中觅食。有一对年轻的夫妻,在我家大院门口摆摊卖折中了本地口味的肉夹馍。将烀得软糯的酱色的五花肉混了香菜青椒剁成小丁,用菜刀一盛一刮,就满满地塞进了刚出锅的馍里,在开口处浇一勺汤,捧在手里有些烫手,咬在嘴里,馍是外脆内软的,馅料则仿佛爆了浆。晚自习或补课之后,同学喊饿,我带他们去吃肉夹馍。晚上九点多钟的样子,小路上没什么车也没什么人,但肉夹馍的摊子还在,远远就看得到冒出的热气,像是个温暖的招呼。我们就聚在一旁站着吃。天有些冷了,课后的疲惫袭来,这一口便颇有些雪中送炭的意思。一个同学边吃边说,冲着这个肉夹馍,以后也一定要把这段学习间隙中的吃喝故事写出来。 34 ⑦高中毕业后,我搬了家,后来又离开了家。老街巷的味道被我迅速抛弃在了记忆里无暇翻阅。在异乡的某一个夜晚,我突然梦见了老城里曾经生活的地方,许久未见的场景在迷糊的睡眠里忽地一下清晰起来。我走在窄窄的路上,一侧是一溜店铺,一侧是几栋老宅。不远处,昔日朝夕相处的同学还是儿时的模样,他们聚在一口喷香的热锅旁,欢快地叫着我的名字。 ⑧然而醒来那一刻,只剩失落。我以为,跟老城区里边边角角的摊点说再见,就像那些年的放学路上,轻松自如地跟同学说再见一样,是毫不在意的分别,因为明天或明年又是重复。然而生活早就猝不及防地变了一个样,当我意识到的时候,那结伴漫步嬉戏的小路和拾起回忆的平常味道,想再拥有却是不可能了。 (选自《三联生活周刊》期,有改动) 1.根据文章内容,补全表格。(4分) 时间 地点 事件 心情 小学三四年级时 公园里 我们买雪糕甜筒吃 开心 五年级左右 ① 我们吃凉粉 满足 ② 夜市小道 我们吃夜市小吃 放松 高中 回家途中的大院门口 ③ 温暖 高中毕业后 异乡 我梦见老城里老街巷的生活场景 ④ 2.选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线索作者是按照什么记叙顺序写作的?(4分) 3.请分析第⑧段运用的表达方式及作用。(3分) 4.本文题目为“街巷之味”,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街巷里有哪些“味”?(4分) 5.本文语言既充满生活气息,又很有表现力。请自选一个句子体味语言特点。(3分) 6.在你的成长历程中,最记忆犹新的是什么“味”?它曾带给你怎样的情感体验?(3分) 1.【答案】①公园的小广场旁;②进入初中后;③我们吃肉夹馍;④失落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和记叙要素的把握。解题时先找准要填的空所对应的段落,分析时间和地点分别从文中找表示时间和地点的词语;概括事件用“某人做某事”的格式,找准人物后,看文中描写人物动作行为的词句即可概括出所做的事;分析心情找表示心理感受的词语。空格①对应的段落是③④自然段,从第③段最后一句可找到表示地点的词“公园的小广场旁”;空格②的上一栏所填的地点是“五年级左右”,下一栏是“高中”,由此可找到其对应段落为第⑤自然段,段中表示时间的词为段首的“进入初中后”;空格③对应的段落为第⑥自然段,要填事件,事件涉及的人仍然是我们——我和高中同学,做的事是放学后吃肉夹馍,所以可概括为“我们吃肉夹馍”;空格④对应段落为第⑦⑧段,从第⑧段段首的“然而醒来那一刻,只剩失落”可以找出表示心理感受的词“失落”。 2.【答案】线索:街巷之味;记叙顺序:顺叙。 【解析】分析“线索”,要注意寻找那些贯穿全文的词句。记叙顺序包括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文中贯穿全文的词、句如下:标题中的“街巷之味”,第1段中的“市中心的老城区内”“在家和学校之间的往返路线上开发乐趣”,第2段中的“又甜又冰”,第4段的“清爽入味”,第5段的“浓郁香气”,“市井烟火味”,第7段“老街巷的味道”,第8段的“平常的生活的味道”。从文中“小学三四年级时、五年级左右、进入初中后、高中、高中毕业后”等词,可见本文按照从小学到高中的时间先后叙事,所以是顺叙。 3.【答案】议论、抒情;抒发了抛弃老街巷的味道、与老城区的边边角角说再见后的失落之情,表达了对过往生活的留恋和不舍,点明文章主题。 【解析】本题考查表达方式的辨别和作用。常见表达方式有5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记叙文写人、记事、写景时用记叙描写,抒发感情、发表看法用议论。第8段没再回忆当年的生活,而是在抒发“跟老城区边边角角的摊点说再见后的失落之情”和分析失落的原因,所以表达方式是抒情、议论,记叙文中的议论抒情作用为画龙点睛,所以它点明主题,表达了多年后回忆起街巷之味时的留恋和不舍。 4.【答案】雪糕和甜筒又甜又冰的味道,凉粉的清爽入味,夜市及小街小弄的浓郁香味、市井烟火味,肉夹馍的温暖美味,平常的生活的味道。 34 【解析】本题考查提取信息。解题方法为细读文本,围绕题目要求中“味”这个关键词认真思考筛选符合要求的语素。通过筛选可发现:第1段中的“市中心的老城区内”“在家和学校之间的往返路线上开发乐趣”,第2段中的“又甜又冰”,第4段的“清爽入味”,第5段的“浓郁香气”“市井烟火味”,第7段“老街巷的味道”,第8段的“平常的生活的味道”都诠释了街巷之味的内涵。 5.【答案】(示例)我选的句子是“将烀得软糯的酱色的五花肉混了香菜青椒剁成小丁,用菜刀一盛一刮,就满满地塞进了刚出锅的馍里,在开口处浇一勺汤,捧在手里有些烫手,咬在嘴里,馍是外脆内软的,馅料则仿佛爆了浆”,这个句子详细描写了肉夹馍的制作过程,写出了肉夹馍的美味诱人、极具口感,让人如闻其香,几至垂涎。写作内容和语言都充满生活气息,语言也十分具有表现力。 【解析】这一题考查文章语言。所选句子要具有提示中的语言特点,还要结合特点做点儿分析。例如“将烀得软糯的酱色的五花肉混了香菜青椒剁成小丁,用菜刀一盛一刮,就满满地塞进了刚出锅的馍里,在开口处浇一勺汤,捧在手里有些烫手,咬在嘴里,馍是外脆内软的,馅料则仿佛爆了浆”一句,让肉夹馍的色香味俱现,生活的气息浓,“烀、剁、一盛一刮、塞、浇”等动词很有表现力。 6.【答案】(示例)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苦”味,那是在得知亲人突遇意外命悬一线时内心的苦涩。它曾让我极度惊痛,忧心如焚,彻夜难眠。 【解析】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考查对“味”的理解和对生活经历的表达。答题时需看清题目要求,写清是什么“味”,这种“味”带来的情感体验。例如,是酸、甜、苦、辣、咸中的哪种要写清;还要写清自己当时的感情是高兴,是悲伤、还是担心等。 (十七)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如果我能吞得下鳄鱼 张军霞 他出生在新奥尔良贫民区,在他还是婴儿的时候,父亲忽然离家出走。母亲带着他艰难度日,他们只能挤在又脏又乱的贫民窟里。他很小就十分懂事,为了帮助母亲养家糊口,曾经千方百计给别人家里送煤,只为赚取一点儿可怜的差价,或者从大旅馆的垃圾桶里翻找出废品拿去卖钱。 由于家里极度贫困,为了赚钱,他还曾经跟小伙伴一起上街卖唱,当他们穿着褴褛的衣服,哼着蹩脚的歌词,站在路边摇头晃脑时,招来的往往是路人嫌恶的目光,一天下来,他们又累又饿,只能得到极少的施舍,别的小伙伴都叫苦连天,只有从小就喜欢唱歌的他从来都不厌倦。 有一年的元旦,他站在街头用放枪的方式迎接新年,被强行送到了黑人流浪儿童教养院。这里的教员发现他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就开始教他学吹号。当时,因为他天生有一张大嘴,教养院的小伙伴都嘲笑他,说他的嘴巴比书包还大,并给他起了一个夸张的外号“书包嘴”。这个绰号像一片阴影,让他变得自卑起来。 有一个名字叫彼得的男孩,是他在教养院里唯一的好朋友。有一天,彼得带他来到一处僻静的地方,递给他一把弹弓,指着高墙上的一只小鸟说:“你来试试看,是否能打中它?”他努力瞄准,使出浑身力气将石头射了出去,小鸟却扑棱着翅膀飞走了,连一根羽毛都没被打中。不一会儿,又有一只小鸟飞来了,只见彼得拿起弹弓,非常轻松地把石头弹出去,小鸟应声而落……他禁不住为彼得鼓掌,羡慕他的独家本领。 彼得却摘下自己的眼镜说:“其实,我在很小的时候,左眼就因为一次意外的伤害失明了。那时,也有许多人嘲笑我,叫我独眼怪兽。我的爷爷却告诉我,独眼并不可怕,反而更容易凝聚注意力,于是,我学会了射击,还在多次比赛中拿过大奖,这里没有抢,我只能用弹弓给你演示一下。我真正想告诉你的是,喜欢音乐就不要放弃,当别人嘲笑你嘴大时,你可以大声告诉他:‘你相信吗?我能吞得下鳄鱼!’,不要怕……” 彼得的一番劝导,让他豁然开朗。从此,他开始认真学习演奏短号,遇到喜欢嘲笑他大嘴的小伙伴,他干脆反问他们:“敢打赌吗?我能吞得下鳄鱼!”小伙伴感觉无趣,反而会远远地逃开。克服自卑心理之后,因为杰出的天赋,他很快成了教养院里优秀的小号手,从此和音乐结下了不解之。两年后,他走出教养院,开始参加新奥尔良各种爵士乐队,他非凡的才华引来了一个重要人物的注意,此人是著名的爵士乐演奏家金·奥里佛。在恩师奥里佛的帮助下,他逐渐成长为一位优秀的短号演奏家。 他的名字叫路易斯·阿姆斯特朗。综观作为一位爵士乐手的他,后来不仅拥有成功的乐队、受欢迎的唱片,并曾多次和世界知名顶尖歌手合作,受到爵士乐界极度地推崇,他的歌唱才华与极具辨识度的独特嗓音,在歌坛上亦是无人能仿效,因而跨界成为流行音乐的巨星。 34 成为巨星的阿姆斯特朗,从来都没有忘记童年时被嘲笑的经历,他一直把“书包嘴”当成自己的外号,后来又让这三个字成为他第二本自传的书名,从那时开始,“书包嘴”就成了代表路易斯·阿姆斯特朗的正宗商标。面对别人的好奇,阿姆斯特朗却在一本自传里写道:“没有谁的命运会永远一帆风顺,每当我遭遇低谷感觉绝望时,总会想起当年彼得教我说的那句话,如果我都能吞得下鳄鱼,天下还有什么困难是不能克服的?” (选自《思维与智慧》)) 1.文章前三段主要叙述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2.选文标题拟写得很有意思,请作简要赏析。 3.阿姆斯特朗的好友彼得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请概括回答。 4.阅读全文,说说阿姆斯特朗能从一个贫穷的孩子成长为一名流行音乐的巨星的因素是什么? 5.文章一直到倒数第二段才交代主人公的名字,“他的名字叫路易斯·阿姆斯特朗”,这是为什么? 6.文章以阿姆斯特朗在一本自传里的话作结,有什么好处? 1. 【答案】主要叙述了阿姆斯特朗小时家境的贫穷和因小伙伴们的嘲笑而产生了自卑心理。与下文写他走出自卑的心理阴影,成为一名流行音乐的巨星形成对比,突显文章的主题。 【解析】此题考查对段落内容的概括及作用的理解。概括段落内容,可按照“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的模式作答。对其作用,可联系下文,从结构和主题等方面考虑。 2. 【答案】以好友彼得劝导阿姆斯特朗树立信心的话语作为文章标题,不禁暗含了文章的主题,而且具有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作用的理解。文章标题的作用一般有:是文章的线索,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点明文章的主题,具有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等。本文以好友彼得劝导阿姆斯特朗树立信心的话语作为文章标题,形象生动,既突出了文章的主题,又能起到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的目的。 3. 【答案】彼得是一个身残志坚、射击技术高超、劝人有方的孩子。 【解析】此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根据人物在故事情节中的言行表现,概括人物的形象特点。 4. 【答案】①好朋友彼得的劝导,使他克服了自卑的心理。②自身具有杰出的音乐天赋和非凡的才华。③著名演奏家金·奥里佛的帮助。 【解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文章的能力。在细读文章的基础上,把握题干要求,分点作答。如好朋友彼得的劝导,使阿姆斯特朗克服了自卑的心理等,才促使他走上成功的道路等。 5. 【答案】这是作者给读者设置的一个悬念,目的是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吸引读者。 【解析】此题考查对结构内容的理解。倒数第二段才交代主人公的名字,自然是吊起读者的阅读口味,吸引读者。 6. 【答案】点明阿姆斯特朗成功的动力源泉,升华文章主旨;照应标题,使文章结构完整严谨。 【解析】此题考查对语段作用的理解。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作答。这里以阿姆斯特朗在一本自传里的话作结,内容上自然是借此总结阿姆斯特朗成功的缘由,结构上与文题相照应。 (十八)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笨海鸥的精神 ◎[美国]爱德华·威尔森 译文/李克红 ①我小的时候,是在阿拉巴马州的祖父家度过的,我在默尔比小城的一所教堂小学里读书。 ②我读书非常用功,但很奇怪,我的学习成绩总是很差,可我的同学们读书似乎很轻松,有些甚至很不用功,但每次考试他们都能得到“A”,而我却只能得到那个令人沮丧的“C”。后来有一次,我非常意外地得到了一个“B”,这让我的老师非常惊喜,她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我说:“人的智力确实是有差异的,同样的事情,有些人很轻易就能做好,而有些人再怎么努力也做不好,这是没有办法的,因为他们的智力起点存在差异,所以爱德华能取得今天的成绩非常不容易,让我们一起为他的进步而鼓掌!”然后,全班同学都为我鼓掌,每个人都用微笑面对我,但是我一点也不开心,我甚至流泪了,因为他们的掌声对我来说无疑就是一个答案的确认,那就是——我确实比别人笨。 34 ③他们的掌声一直留在我的脑中,并且使我觉得悲伤和沮丧。有一个周末,祖父带着我去海边钓鱼,我一声不吭地坐在祖父身边的礁石上看大海,看蓝天,看小鸟。有的鸟在空中飞,还有很多鸟停在海边的礁石上,有小灰雀也有大海鸥。每次有浪打过来,小灰雀总能一张翅膀就迅速蹿上天空,而那些大海鸥,它们起飞总是要花更多的时间,每次都要张开翅膀扑腾好几下才能缓缓地升入天空。 ④和灵活的灰雀相比,海鸥显得非常的笨拙。我突然想起了我自己,我觉得我就是一只海鸥,一只笨笨的海鸥。“祖父,海鸥真可怜,它无论怎么努力,都没有小灰雀那么灵活。”我叹着气对祖父说。 ⑤“哦?就因为这样,所以你觉得它们可怜?其实你搞错了,海鸥起飞虽然没有小灰雀那么灵活,但真正能飞过海洋的其实是它们,而不是那些灵活的小灰雀。”祖父有些漫不经心地说,“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海鸥懂得努力和坚持,它们起飞虽然慢,但飞上天空后就会一直坚持下去,不断地飞,所以海鸥反而能飞到大海的彼岸,但灵活的小灰雀们反而做不到。” ⑥祖父之所以这么漫不经心,或许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只是在说一个很简单的常识,但是他说到的“努力和坚持”却在我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在那以后,我经常会这样告诉自己:不聪明没有关系,只要自己懂得努力和坚持,每天进步一点点,总有一天会成为飞过海洋的海鸥! ⑦就在我的努力和坚持中,我的成绩确实发生了变化。19岁时,我考入了哈佛大学,直到后来成为别人口中的“著名生物学家”。我想,如果不是祖父告诉我笨海鸥的精神,我是一定不会有信心去努力读书的,更不会拥有后来的成就和人生。 (选自《思维与智慧·上半月》,有改动) 1. 请用简要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2分) 2. “笨海鸥的精神”是指什么精神?这种精神对文中的“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文章第③段画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4.“老师表扬了我,全班同学都为我鼓掌、给我微笑”,为什么“我”并不开心,甚至流泪了?(2分) 6.读了本文后,你准备在以后的学习或生活中怎样做?(3分) 1. 【答案】小时候,虽很用功成绩却很差的“我”在笨海鸥和祖父的启发下,坚持不懈努力,19岁考入哈佛大学,后来成了一位著名的生物学家。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概括全文内容,要交代清楚什么人做什么事,事情的经过及结果。文中的主要人物是“我”,故事的起因或是虽努力却成绩很差的我被老师同学用表扬鼓励的方式确认比别人笨;经过是看到了大海鸥和小灰雀飞翔的情景后,和祖父的谈话让我明白了要坚持和努力;结果是,在我的努力和坚持下,考入哈佛,成了“著名生物学家”。 2. 【答案】是指努力和坚持的精神;这种精神让我成绩发生了变化,在19岁时考取了哈佛大学,最终成了别人口中的“著名生物学家”。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提取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通读全文、读懂大意的基础上,找到问题对应的段落,从段落中找关键词句作答。揭示海鸥精神的关键词,如第⑤段中的“都得努力和坚持”,第⑥段中的“‘努力和坚持’却在我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第⑦段中的“在我的努力和坚持中”;交代产生影响是文章最后一段,“成绩发生了变化”“考入了哈佛大学”“著名生物学家”。 3.【答案】环境描写,对比写出了小灰雀的灵活和大海鸥的笨拙;作用是推动情节发展,引出下文“我”的联想和类比及祖孙俩关于“灵活”与“笨拙”的对话,这一处描写是后文对话的原因和人物转变的关键。 【解析】此题考查环境描写的辨识及作用。解题方法为在熟知环境描写各种方法的前提下,结合文章上下文具体分析。第④段中的“和灵活的灰雀相比,海鸥显得非常的笨拙”交代了写作对象的特点;下文中我对自己是“一只笨海鸥”的联想、我和祖父的一番对话、我的转变,都是由此而生发的。 4.【答案】因为老师虽然表扬了“我”的进步,实际却表达了认为“我”的智力比别人差的意思,同学们的掌声和微笑进一步确认了“我比别人笨”这一说法。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类题,要读懂文章和善于从原文中找答案。抓住文中“因为”“他们的掌声对我来说无疑就是一个答案的确认,那就是——我确实比别人笨”等关键语句,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5.【答案】有上进心,勤奋努力,自尊心强,有坚持的毅力。 34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方法为:1、摘录出文中揭示人物性格、品质的词语;2、分析文中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提炼性格、精神、品质。从文中的“ 我的努力和坚持中”可直接摘录出“有坚持的毅力”“努力”,从 “流泪了”可见我自尊心强,从“非常用功”“ 悲伤和沮丧“可概括出我勤奋、有上进心。 6.【答案】(示例1)我准备在以后学习自己薄弱的英语学科时,坚持记单词、练听力,不断努力学习,每天进步一点点,相信一定能学好这门学科。 (示例2)我的生活自理能力差,我准备从这个暑假开始学习收拾自己的房间、洗自己的衣服等,坚持去做,努力提高自理能力。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揭示的哲理的理解和运用。解答时先要弄准文章揭示的哲理是什么,再结合实际作答。此文揭示的哲理是“要想成功,就必须坚持和努力”,扣住这一哲理,列举生活中相应的事例即可。 34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