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上《怀疑与学问》公开课教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版九上《怀疑与学问》公开课教案

1 《怀疑与学问》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提取信息,训练归纳、分析能力,真正读懂课文 2、引导归纳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3、体会论证方法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归纳要点,体会论证方法的作用 2.难点:现实生活中明白“怀疑和创造”之间的关系。 教学课时: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二、自主阅读 1、你读懂了吗?写了什么内容?画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点 2、检测(课件):这些表述与原文是否一致? 三、引导分析 1、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是什么?(记叙?说明?议论?) 2、中心论点是什么? 做学问要有怀疑精神 3、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A 怀疑是辩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B 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4、为什么还要写到“程颐”“张载”“孟子”“戴震”“三皇、五帝”这一 类的内容? 5、你发现作者安排这篇文章的思路了吗? 四、小结 五、教后反思: 2 [附课文原文]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 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 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去视 察。做学问也是一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 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 便是怀疑的精神。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 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 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 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 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 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 我们要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 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 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 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都是从怀 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 《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 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一切学问家,不但对 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 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 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 3 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 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