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福建省泉州市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福建省泉州市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

2019-2020 学年福建省泉州市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本卷共 10 题,每题 3 分,共 30 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各题的 选项(A、B、C、D)涂在答题卡上. 1.(3 分)人体缺乏碘元素可能引起的病症是( ) A.甲状腺肿大 B.侏儒症 C.佝偻病 D.贫血 2.(3 分)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 A. 量取液体 B. 滴加液体 C. 蒸发结晶 D.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3.(3 分)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A.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B.铜丝用于制导线 C.氧气用于急救病人 D.酒精用于溶解碘 4.(3 分)某同学在做蜡烛燃烧的探究实验时,用燃着的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的白烟,火焰 会顺着白烟将蜡烛重新点燃,此白烟的主要成分是( ) A.水蒸气 B.二氧化碳 C.炭粒 D.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5.(3 分)下列有关燃烧与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油锅着火应立即向锅里泼水 B.面粉厂、加油站都应严禁烟火 C.用水灭火是为了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D.吹灭燃着蜡烛的灭火原理主要是隔绝氧气 6.(3 分)下列化学用语书写正确的是( ) A.2 个二氧化氮分子:2NO2 B.氯化亚铁:FeCl3 C.铜离子:Cu+2 D.氧化镁:MgO2 7.(3 分)下列对金刚石和石墨的认识错误的是( ) A.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B.金刚石和石墨的燃烧产物一定是二氧化碳 C.石墨在一定条件下转化成金刚石是化学变化 D.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有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8.(3 分)如图是某化学变化的微观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物质的化学式为 CH B.反应前后分子、原子个数不变 C.反应前后各元素的质量都没有改变 D.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置换反应 9.(3 分)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相应目的的是( ) 目的 实验设计 A 区别硬水与软水 取样,加入肥皂水,搅拌 B 除去空气中的氧气 将空气通过足量的灼热铜网 C 检验一块银白色金属片 是铝还是锡 将打磨过的大小、形状相同的金属片跟 铁片分别放到等体积、等浓度的稀盐酸 中 D 配制溶质质量分数 10% 的氯化钠溶液 将溶质质量分数分别为 8%和 2%的氯 化钠溶液混合 A.A B.B C.C D.D 10.(3 分)用如图装置(夹持装置已略去)和药品进行模拟炼铁实验,测得甲中硬质玻璃 管(含药品)在反应前和完全反应后的质量分别为 M1 和 M2.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 A.装置乙中澄清石灰水会变浑浊 B.装置乙能起到收集适量尾气 CO 的作用 C.停止加热需继续通 CO 直至冷却 D.制得铁的质量为(M1﹣M2) 二、非选择题本卷共 8 题,共 70 分 11.(7 分)我国“页岩气”总储量居世界第一。“页岩气”是存在于片层状岩石缝隙中的气 体,主要成分为甲烷,还含有少量的乙烷等。 (1)“页岩气”属于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加压后,25m3 的“页岩气”可以装入 0.024m3 的钢瓶中,用微粒的观点解释: 。 (3)如图为乙烷分子的结构示意图。 ① 乙烷中碳元素与氢元素质量比为 。 ② 乙烷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 (4)“页岩气”作为燃料燃烧产生大量二氧化碳,造成的环境问题是 。 12.(6 分)2019 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在锂离子电池研发领域作出卓越贡献的三名科学家。 (1)图 1 是锂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图 2 为锂原子结构示意图。 ① 图 1 中“6.941”表示 。 ② 图 2 中 X 的数值为 。 ③ 化学反应中,锂原子容易 (填“得”或“失”)电子,形成 (写微粒符 号)。 (2)某锂电池充电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反应条件略去): 2LiCoO2+C6=2Li0.5CoO2+LiC6 ① LiCoO2 中 Co 的化合价为+3,则 Li 的化合价为 。 ② 反应后,含 Co 物质中,Co 的质量分数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3.(8 分)如图所示,I~IV 各步反应是初中化学涉及到的有关化学反应(箭头指向表示物 质转化,部分反应物、生成物或反应条件略去),其中甲、乙、丁均为氧化物,甲、丁为 气体且组成元素相同,乙在常温下是无色液体,丙能支持燃烧。 (1)丁的名称是 。 (2)I 对应的化学方程式: (3)II 有多种转化途径: ① 若 II 为分解反应,对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 若 II 的反应物是甲与乙,该变化存在于自然界物质循环之中,称为 作用。 14.(11 分)人类在大规模应用金属的历史进程中,先后经历了铜、铁、铝和钛(Ti)的使 用。 (1)《淮南万毕术》中记载“曾青得铁则化为铜”,“曾青”指的是可溶性的铜的化合物 (如硫酸铜),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例如: 。 (2)金属材料因锈蚀而报废。铁生锈的条件是 ;把铁制成不锈钢可有效的防止 铁生锈,不锈钢的硬度 (填“大于”或“小于”)纯铁。 (3)铝具有较好的抗腐蚀性能,因为其表面有一层致密的氧化膜,该氧化膜的化学式: 。 (4)金属钛具有许多优良的性能。常温下,钛不溶于水,不和溶质质量分数小于 5%稀 盐酸和稀硫酸反应。工业上常用金红石(含有 TiO2)大规模生产钛,反应流程如下: ① 写出反应Ⅰ的化学方程式: 。 ② 请设计从 Ti 和 Mg 的混合物中获得纯净金属钛的实验方案: 。 15.(10 分)水和水溶液是初中化学的重要知识。 (1)水的净化过程中,利用活性炭的 性,可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 (2)下表是硝酸钾和氯化钠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温度(℃) 0 20 40 60 80 100 硝酸钾 13.3 31.6 63.9 110 169 246 氯化钠 35.7 36.0 36.6 37.3 38.4 39.8 ① 若硝酸钾中混有少量的氯化钠,提纯硝酸钾可以采取的方法是 。 ② 60℃时,将硝酸钾和氯化钠两种固体各 50g 分别加入盛有 100g 水的烧杯中,充分溶解 后能得到饱和溶液的是 (填“硝酸钾”或“氯化钠”),该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 数为 (列计算式即可)。 (3) ① 将一定量的氢氧化钠固体完全溶于适量的水中恰好形成饱和溶液,放置一会儿, 观察到有无色晶体从溶液中析出,经检验,该无色晶体为氢氧化钠。请简述导致氢氧化 钠晶体从溶液中析出的主要原因: 。 ② 用 54g 溶质质量分数为 1%的氢氧化钠溶液进行水的电解实验,当氢氧化钠溶液中的 溶质质量分数变为 3%时停止电解,电解过程中氢氧化钠质量始终不变,则被电解的水的 质量为 g。 16.(8 分)实验室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 (1)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制取氧气。 ①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 图 1 仪器 B 的名称是 ;组装氧气的发生装置,需要的仪器有 (填标号)。 (2)如表所示,往三份等质量的大理石中分别加入足量的等质量的酸,产生二氧化碳体 积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 2 所示。 编号 药品 I 块状大理石、10%硫酸 II 块状大理石、5%盐酸 III 大理石粉末、10%硫酸 已知:常温下碳酸钙难溶于水,硫酸钙微溶于水,氯化钙易溶于水。 ①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药品宜选择 (填编号),不用其他两组药品的原因依次 是 。 ② 用图 3 装置(保持瓶口向上)收集二氧化碳。检验二氧化碳已收集满的操作是 。 17.(14 分)某泳池通过定期添加“84”消毒液进行杀菌消毒,同时抑制藻类生长。某次游 泳比赛之前,工作人员往泳池中加入“84”消毒液,为了增强杀菌效果,又再加入同为 消毒剂的过氧化氢溶液,结果反而造成泳池中藻类生长加快。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对此原 因展开探究。 [资料摘要]“84”消毒液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钠(NaClO)。 [实验一]“84”消毒液稀溶液与 3%的过氧化氢溶液混合。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I.取“84”消毒液稀溶液于 试管中,滴加 3%的过氧化氢 溶液 II. 有大量的气泡产生 “84”消毒液稀溶液与 3%的 过氧化氢溶液混合有氧气产 生 [提出问题]“84”消毒液稀溶液与 3%的过氧化氢溶液混合后,有产生氧气的化学反应发 生,NaClO 是一种反应物还是催化剂? [实验二]如下图所示实验装置,将注射器中 30mL3%的过氧化氢溶液平均分 6 次注入锥形 瓶中。 (1)检査装置气密性的方法:将导管的一端放入水中,将注射器的栓塞缓慢向外拉动至 某一刻度,观察到 ,则装置气密性良好。 (2)每次注入过氧化氢溶液后,待不再产生气泡,记录收集的气体体积如下表:(忽略 其他有关因素对测量结果造成的影响) 实验编号 第 1 次 第 2 次 第 3 次 第 4 次 第 5 次 第 6 次 量筒内气体总体积 (mL) 103 206 257 262 267 X ① 表中的数据 X= 。 ② 通过分析表中的数据,可推知 NaClO (填“是”或“不是”)产生氧气之反应 的一种反应物,理由是 。 (3)根据以上探究,明确了由于工作人员的误操作,反而造成泳池中藻类生长加快的主 要原因是 。 18.(6 分)化学家侯德榜在 1926 年生产出纯度为 99%的“红三角”牌纯碱(Na2CO3),为 世界制碱工业作出突出的贡献。化学小组用氯化钡(BaCl2)溶液测定某纯碱样品纯度, 有关化学反应(杂质不参与反应)原理为 Na2CO3+BaCl2=BaCO3↓+2NaCl.若该纯碱样 品质量 2.15 g,充分反应后产生的 BaCO3 质量为 3.94 g.求: (1)参加反应的 Na2CO3 的质量。 (2)该纯碱样品的纯度为多少?(结果精确到 0.1%) 2019-2020 学年福建省泉州市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卷共 10 题,每题 3 分,共 30 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各题的 选项(A、B、C、D)涂在答题卡上. 1.(3 分)人体缺乏碘元素可能引起的病症是( ) A.甲状腺肿大 B.侏儒症 C.佝偻病 D.贫血 【分析】根据碘的生理功能和缺乏症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主要元素,缺乏会患甲状腺肿大,故选项正确。 B、锌影响人体发育,缺锌会引起食欲不振,生长迟缓,发育不良,可能会患侏儒症,故 选项错误。 C、钙主要存在于骨胳和牙齿中,使骨和牙齿具有坚硬的结构支架,缺乏幼儿和青少年会 患佝偻病,故选项错误。 D、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主要元素,缺乏会患贫血,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是中考考查的热点之一,熟记人体 化学元素的分类、生理功能、食物来源、缺乏症、摄入时的注意事项是正确解答此类题 的关键。 2.(3 分)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 A. 量取液体 B. 滴加液体 C. 蒸发结晶 D.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分析】A、根据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蒸发操作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量取液体时,视线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视线没有与液 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操作错误。 B、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 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蒸发时,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体飞溅,图中所示操作 正确。 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为防止生成物熔化溅落下来使瓶底炸裂,集气瓶的底部应放少 量的水或铺一层细沙,图中集气瓶的底部没有放少量的水或铺一层细沙,所示装置正确。 故选:A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3.(3 分)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A.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B.铜丝用于制导线 C.氧气用于急救病人 D.酒精用于溶解碘 【分析】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是指物质 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而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因此, 判断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的关键就是看表现物质的性质时是否有新物质产生。 【解答】解:A、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是利用干冰升华吸热,使周围的温度降低,水蒸气冷 凝成水滴,没有新物质生成,利用了物理性质,故 A 错; B、铜丝用于制导线是利用铜的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故 B 错; C、氧气用于急救病人是利用氧气供给呼吸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故 C 正确; D、酒精用于溶解碘只是溶解,没有新物质生成,利用了物理性质,故 D 错。 故选:C。 【点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是一对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有密切关系的概念,联系物 理变化、化学变化来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则掌握起来并不困难。 4.(3 分)某同学在做蜡烛燃烧的探究实验时,用燃着的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的白烟,火焰 会顺着白烟将蜡烛重新点燃,此白烟的主要成分是( ) A.水蒸气 B.二氧化碳 C.炭粒 D.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分析】白烟说明生成该物质呈白色,且能够燃烧,利用此知识判断即可解决问题。 【解答】解:由于该物质是白烟,因此它是白色的固体小颗粒,所以 ABC 均不正确,况 且 AB 是不能燃烧的物质,C 是黑色颗粒,只有 D 石蜡的固体小颗粒是白色且可燃。 故选:D。 【点评】此题是一道实验性质的物质考查题,解题的关键是很好的利用信息进行分析探 讨,属基础性物质鉴定题。 5.(3 分)下列有关燃烧与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油锅着火应立即向锅里泼水 B.面粉厂、加油站都应严禁烟火 C.用水灭火是为了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D.吹灭燃着蜡烛的灭火原理主要是隔绝氧气 【分析】根据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① 可燃物、 ② 氧气或空气、 ③ 温度要达到着 火点;灭火原理: ① 清除或隔离可燃物, ② 隔绝氧气或空气, ③ 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 火点以下;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炒菜时油锅着火后不能用水浇灭,错误; B、面粉厂、加油站等场所的空气中弥漫着大量的可燃性气体和可燃性固体小颗粒,应严 禁烟火,以免发生火灾或爆炸,故正确; C、着火点是可燃物的属性,不能随意改变,故错误; D、吹灭燃着蜡烛的灭火原理是降低蜡烛温度低于其着火点而灭火,故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 关键。 6.(3 分)下列化学用语书写正确的是( ) A.2 个二氧化氮分子:2NO2 B.氯化亚铁:FeCl3 C.铜离子:Cu+2 D.氧化镁:MgO2 【分析】A、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分子符 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B、氯化亚铁中铁元素显+2 价,氯元素显﹣1 价,进行分析判断。 C、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 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 1 个电荷时,1 要省略。 D、氧化镁中镁元素显+2 价,氧元素显﹣2 价,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由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 分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则 2 个二氧化氮分子可表示为:2NO2,故选项化学用语书 写正确。 B、氯化亚铁中铁元素显+2 价,氯元素显﹣1 价,其化学式为 FeCl2,故选项化学用语书 写错误。 C、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 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 1 个电荷时,1 要省略。铜离子可表示为 Cu2+,故选项化 学用语书写错误。 D、氧化镁中镁元素显+2 价,氧元素显﹣2 价,其化学式为 MgO,故选项化学用语书写 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化学用语(分子符号、化学式、离子符号等)的书写 方法、离子符号与化合价表示方法的区别等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7.(3 分)下列对金刚石和石墨的认识错误的是( ) A.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B.金刚石和石墨的燃烧产物一定是二氧化碳 C.石墨在一定条件下转化成金刚石是化学变化 D.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有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分析】A、根据碳元素组成的单质,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碳单质具有可燃性,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石墨和金刚石是碳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有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故选项说法正确。 B、碳单质具有可燃性,但金刚石和石墨的燃烧产物不一定是二氧化碳,也可能是一氧化 碳,故选项说法错误。 C、石墨和金刚石是碳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石墨在一定条件下转化成金刚石是化学变化, 故选项说法正确。 D、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有差异,是因为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碳的化学性质、碳元素组成的单质、石墨和金刚石是不同 的单质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8.(3 分)如图是某化学变化的微观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物质的化学式为 CH B.反应前后分子、原子个数不变 C.反应前后各元素的质量都没有改变 D.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置换反应 【分析】观察化学反应过程的微观示意图,根据微粒的变化分析分子、原子的变化,分 析物质的组成、化学方程式以及基本反应类型。 【解答】解:由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由 C2H2 和氧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二 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2C2H2+5O2 4CO2+2H2O。 A.由甲物质的分子结构模型可知,每个甲分子是由 2 个碳原子和 2 个氢原子构成的,其 化学式为 C2H2,说法错误; B.由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反应前后分子个数发生了改变,说法错误; C.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各元素的质量都没有改变,说法正确; D.该反应的生成物是两种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说法错误。 故选:C。 【点评】根据变化微观示意图及粒子构成模拟图,根据分子由原子构成等特点,正确判 断变化中的物质构成,是解答本题的基本方法。 9.(3 分)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相应目的的是( ) 目的 实验设计 A 区别硬水与软水 取样,加入肥皂水,搅拌 B 除去空气中的氧气 将空气通过足量的灼热铜网 C 检验一块银白色金属片 是铝还是锡 将打磨过的大小、形状相同的金属片跟 铁片分别放到等体积、等浓度的稀盐酸 中 D 配制溶质质量分数 10% 的氯化钠溶液 将溶质质量分数分别为 8%和 2%的氯 化钠溶液混合 A.A B.B C.C D.D 【分析】利用肥皂水可以区分硬水和软水; 高温条件下氧气和铜反应生成氧化铜; 铝比铁活泼,铁比锡活泼; 溶质质量分数= ×100%。 【解答】解:A、取样,加入肥皂水,搅拌,产生泡沫的是软水,产生浮渣的是硬水,该 选项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B、高温条件下氧气和铜反应生成氧化铜,该选项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C、将打磨过的大小、形状相同的金属片跟铁片分别放到等体积、等浓度的稀盐酸中,如 果银白色金属片产生气泡的速率比铁片快,说明是铝,如果银白色金属片产生气泡的速 率比铁片慢,说明是锡,该选项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D、将溶质质量分数分别为 8%和 2%的氯化钠溶液混合,得到溶液的质量分数大于 2%, 小于 8%,该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 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0.(3 分)用如图装置(夹持装置已略去)和药品进行模拟炼铁实验,测得甲中硬质玻璃 管(含药品)在反应前和完全反应后的质量分别为 M1 和 M2.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 A.装置乙中澄清石灰水会变浑浊 B.装置乙能起到收集适量尾气 CO 的作用 C.停止加热需继续通 CO 直至冷却 D.制得铁的质量为(M1﹣M2) 【分析】根据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能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据此结合题意 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能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 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选项说法正确。 B、一氧化碳不与石灰水反应,装置乙中能将石灰水排入到烧杯中,能起到收集适量尾气 CO 的作用,故选项说法正确。 C、停止加热需继续通 CO 直至冷却,以防止生成的铁再次被氧化,故选项说法正确。 D、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能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M1﹣M2)为氧化铁中氧 元素的质量,不是制得铁的质量,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可燃性、还原性等)、还原氧化铁的 实验现象等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二、非选择题本卷共 8 题,共 70 分 11.(7 分)我国“页岩气”总储量居世界第一。“页岩气”是存在于片层状岩石缝隙中的气 体,主要成分为甲烷,还含有少量的乙烷等。 (1)“页岩气”属于 混合物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加压后,25m3 的“页岩气”可以装入 0.024m3 的钢瓶中,用微粒的观点解释: 分 子间存在着间隔,压强增大,间隔变小 。 (3)如图为乙烷分子的结构示意图。 ① 乙烷中碳元素与氢元素质量比为 4:1 。 ② 乙烷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2C2H6+7O2 4CO2+6H2O 。 (4)“页岩气”作为燃料燃烧产生大量二氧化碳,造成的环境问题是 温室效应 。 【分析】(1)根据物质的组成来分析; (2)根据分子性质来分析; (3)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比计算方法以及乙烷燃烧的化学反应原理来分析; (4)根据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过高的危害来分析。 【解答】解:(1)“页岩气”是存在于片层状岩石缝隙中的气体,主要成分为甲烷,还含 有少量的乙烷等,所以属于混合物;故填:混合物; (2)天然气分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隔,在加压时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故 25m3 的天然气 加压液化以后,可以装入 0.024m3 的钢瓶中;故填:分子间存在着间隔,压强增大,间 隔变小; (3)由乙烷的分子结构可知,其化学式为 C2H6。 ① 乙烷中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2):(1×6)=4:1,故填:4:1; ② 在 点 燃 的 条 件 下 , 乙 烷 与 氧 气 反 应 生 成 二 氧 化 碳 和 水 ; 故 填 : 2C2H6+7O2 4CO2+6H2O; (4)“页岩气”作为燃料燃烧产生大量二氧化碳,造成温室效应;故填:温室效应。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物质分类的知识、化学式的意义以及有关计算等是解题的 关键。 12.(6 分)2019 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在锂离子电池研发领域作出卓越贡献的三名科学家。 (1)图 1 是锂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图 2 为锂原子结构示意图。 ① 图 1 中“6.941”表示 锂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 ② 图 2 中 X 的数值为 3 。 ③ 化学反应中,锂原子容易 失 (填“得”或“失”)电子,形成 Li+ (写微粒符 号)。 (2)某锂电池充电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反应条件略去): 2LiCoO2+C6=2Li0.5CoO2+LiC6 ① LiCoO2 中 Co 的化合价为+3,则 Li 的化合价为 +1 。 ② 反应后,含 Co 物质中,Co 的质量分数 变大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分析】(1)根据元素周期表中单元格的信息和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 (2)根据化学式计算化合价、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解答。 【解答】解:(1) ① 图 1 中“6.941”表示锂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② 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X=2+1=3。 ③ 锂原子最外层上有 1 个电子,化学反应中,锂原子容易失去电子,形成 带一个单位电 荷的离子。 (2) ① 设 LiCoO2 中 Li 的化合价为 x,(﹣2)×2+3+x=0,x=+1。 ② 比较化学式 LiCoO2 和 Li0.5CoO2,一个分子中后者锂原子个数少,故反应后,含 Co 物 质中,Co 的质量分数变大。 答案为:(1) ① 锂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② 3; ③ 失;Li+;(2) ① +1; ② 变大。 【点评】本题涉及元素周期表中单元格的信息和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认知和离子符号书写; 根据化学式计算化合价、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的计算,难度不大。 13.(8 分)如图所示,I~IV 各步反应是初中化学涉及到的有关化学反应(箭头指向表示物 质转化,部分反应物、生成物或反应条件略去),其中甲、乙、丁均为氧化物,甲、丁为 气体且组成元素相同,乙在常温下是无色液体,丙能支持燃烧。 (1)丁的名称是 一氧化碳 。 (2)I 对应的化学方程式: Ca(OH)2+CO2═CaCO3↓+H2O (3)II 有多种转化途径: ① 若 II 为分解反应,对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O 2H2↑+O2↑ 。 ② 若 II 的反应物是甲与乙,该变化存在于自然界物质循环之中,称为 光合 作用。 【分析】根据题意可知,丙能支持燃烧,为氧气;乙在常温下是无色液,能转为氧气, 乙为水;甲、丁为气体且组成元素相同,应为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碳不充分燃烧生成 了一氧化碳,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则丁为一氧化碳,甲为二氧化碳,二氧化 碳能与氢氧化钙等反应生成了水。据此分析回答有关的问题。 【解答】解:由题意可知,丙能支持燃烧,为氧气;乙在常温下是无色液,能转为氧气, 乙为水;甲、丁为气体且组成元素相同,应为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碳不充分燃烧生成 了一氧化碳,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则丁为一氧化碳,甲为二氧化碳,二氧化 碳能与氢氧化钙等饭应生成了水。 (1)由上述分析可知,丁的名称是一氧化碳。 (2)I 对应的反应可以是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了碳酸钙和水,化学方程式:Ca (OH)2+CO2═CaCO3↓+H2O。 (3)II 有多种转化途径: ① 若 II 为分解反应,对应的反应可以是水通电分解生成了氢气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 2H2O 2H2↑+O2↑。 ② 若 II 的反应物是甲与乙,该变化存在于自然界物质循环之中,称为光合作用。 故答案为:(1)二氧化碳。(2)Ca(OH)2+CO2═CaCO3↓+H2O.(3) ① 2H2O 2H2 ↑+O2↑; ② 光合。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 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14.(11 分)人类在大规模应用金属的历史进程中,先后经历了铜、铁、铝和钛(Ti)的使 用。 (1)《淮南万毕术》中记载“曾青得铁则化为铜”,“曾青”指的是可溶性的铜的化合物 (如硫酸铜),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例如: Fe+CuSO4═FeSO4+Cu 。 (2)金属材料因锈蚀而报废。铁生锈的条件是 与氧气和水同时接触 ;把铁制成不锈 钢可有效的防止铁生锈,不锈钢的硬度 大于 (填“大于”或“小于”)纯铁。 (3)铝具有较好的抗腐蚀性能,因为其表面有一层致密的氧化膜,该氧化膜的化学式: Al2O3 。 (4)金属钛具有许多优良的性能。常温下,钛不溶于水,不和溶质质量分数小于 5%稀 盐酸和稀硫酸反应。工业上常用金红石(含有 TiO2)大规模生产钛,反应流程如下: ① 写出反应Ⅰ的化学方程式: TiO2+2Cl2+2C TiCl4+2CO 。 ② 请设计从 Ti 和 Mg 的混合物中获得纯净金属钛的实验方案: 向混合物中加入足量质 量分数小于 5%的稀硫酸,成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干燥 。 【分析】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和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生成盐和氢 气,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解答】解:(1)“曾青得铁则化为铜”过程中,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反 应的化学方程式:Fe+CuSO4═FeSO4+Cu。 故填:Fe+CuSO4═FeSO4+Cu。 (2)金属材料因锈蚀而报废。铁生锈的条件是与氧气和水同时接触; 把铁制成不锈钢可有效的防止铁生锈,不锈钢的硬度大于纯铁。 故填:与氧气和水同时接触;大于。 (3)铝具有较好的抗腐蚀性能,因为其表面有一层致密的氧化膜,该氧化膜是氧化铝, 氧化铝的化学式是 Al2O3。 故填:Al2O3。 (4) ① 反应Ⅰ中,二氧化钛和氯气、碳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四氯化钛和一氧化碳,反 应的化学方程式:TiO2+2Cl2+2C TiCl4+2CO。 故填:TiO2+2Cl2+2C TiCl4+2CO。 ② 从 Ti 和 Mg 的混合物中获得纯净金属钛的实验方案:向混合物中加入足量质量分数小 于 5%的稀硫酸,成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干燥。 故填:向混合物中加入足量质量分数小于 5%的稀硫酸,成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干燥。 【点评】要会利用金属活动顺序表分析实验,氢前边的金属会与稀硫酸、盐酸反应,但 氢后边的金属不会与稀硫酸、盐酸反应,前边的金属会把后边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 出来。 15.(10 分)水和水溶液是初中化学的重要知识。 (1)水的净化过程中,利用活性炭的 吸附 性,可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 (2)下表是硝酸钾和氯化钠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温度(℃) 0 20 40 60 80 100 硝酸钾 13.3 31.6 63.9 110 169 246 氯化钠 35.7 36.0 36.6 37.3 38.4 39.8 ① 若硝酸钾中混有少量的氯化钠,提纯硝酸钾可以采取的方法是 降温结晶 。 ② 60℃时,将硝酸钾和氯化钠两种固体各 50g 分别加入盛有 100g 水的烧杯中,充分溶解 后能得到饱和溶液的是 氯化钠 (填“硝酸钾”或“氯化钠”),该饱和溶液的溶质质 量分数为 ×100% (列计算式即可)。 (3) ① 将一定量的氢氧化钠固体完全溶于适量的水中恰好形成饱和溶液,放置一会儿, 观察到有无色晶体从溶液中析出,经检验,该无色晶体为氢氧化钠。请简述导致氢氧化 钠晶体从溶液中析出的主要原因: 随温度的降低,氢氧化钠的溶解度减小 。 ② 用 54g 溶质质量分数为 1%的氢氧化钠溶液进行水的电解实验,当氢氧化钠溶液中的 溶质质量分数变为 3%时停止电解,电解过程中氢氧化钠质量始终不变,则被电解的水的 质量为 36 g。 【分析】(1)根据活性炭的吸附性分析; (2)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 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3)根据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解答】解:(1)水的净化过程中,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可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 (2) ① 当硝酸钾中混有少量氯化钠时,提纯硝酸钾所采用的方法为降温结晶,因为硝酸 钾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变化比氯化钠大; ② 60℃时,将硝酸钾和氯化钠两种固体各 50g 分别加入盛有 100g 水的烧杯中,由于 6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 50g,而氯化钠的溶解度小于 50g,充分溶解后能得到饱和溶液 的是氯化钠,该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100%; (3) ① 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热量,随着温度的降低,其溶解度减小,故析出氢氧化钠晶 体; ② 电解水的过程中,氢氧化钠的质量不变,设被电解的水的质量为 x 54g×1%=(54g﹣x)×3%,x=36g。 故答案为:(1)吸附;(2) ① 降温结晶; ② 氯化钠; ×100%;(3) ① 随 温度的降低,氢氧化钠的溶解度减小; ② 36。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活性炭的性质、溶解度及其应用,通过溶解度表格我们可以获得 很多信息;还考查了有关氢氧化钠溶与水放热和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难度较大。 16.(8 分)实验室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 (1)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制取氧气。 ①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KClO3 2KCl+3O2↑ 。 ② 图 1 仪器 B 的名称是 长颈漏斗 ;组装氧气的发生装置,需要的仪器有 ACDF (填 标号)。 (2)如表所示,往三份等质量的大理石中分别加入足量的等质量的酸,产生二氧化碳体 积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 2 所示。 编号 药品 I 块状大理石、10%硫酸 II 块状大理石、5%盐酸 III 大理石粉末、10%硫酸 已知:常温下碳酸钙难溶于水,硫酸钙微溶于水,氯化钙易溶于水。 ①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药品宜选择 II (填编号),不用其他两组药品的原因依次是 I 反应速率过慢;III 反应速率过快 。 ② 用图 3 装置(保持瓶口向上)收集二氧化碳。检验二氧化碳已收集满的操作是 将燃 着的木条放在 b 导管口处,若木条熄灭,证明二氧化碳已满 。 【分析】(1) ① 根据化学反应的原理来分析; ② 熟记仪器的名称、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来分析; (2)根据实验室中制备二氧化碳的原理、二氧化碳的验满方法来分析。 【解答】解:(1) ① 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加热氯酸钾分解为氯化钾和氧气;故填: 2KClO3 2KCl+3O2↑; ② 图 1 仪器 B 的名称是长颈漏斗,该反应属于固体加热制取气体,选择仪器 ACDF 来组 装气体发生装置;故填:ACDF; (2) ① 大理石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钙微溶于水,覆盖在块状大理石表面而阻止了反应 的进一步发生,不适宜用来制取二氧化碳;而粉末状的大理石与 10%的硫酸反应速率太 快,不便于控制反应的速率,不适宜用来制取二氧化碳;块状大理石与 5%盐酸反应生成 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反应快慢适中,适用于在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故填:Ⅱ;I 反应速率过慢;III 反应速率过快 ② 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收集时从长管进入,因此验满时可将燃着的木条放在 b 导 管口处,若木条熄灭,证明二氧化碳已满;故填:将燃着的木条放在 b 导管口处,若木 条熄灭,证明二氧化碳已满。 【点评】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 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17.(14 分)某泳池通过定期添加“84”消毒液进行杀菌消毒,同时抑制藻类生长。某次游 泳比赛之前,工作人员往泳池中加入“84”消毒液,为了增强杀菌效果,又再加入同为 消毒剂的过氧化氢溶液,结果反而造成泳池中藻类生长加快。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对此原 因展开探究。 [资料摘要]“84”消毒液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钠(NaClO)。 [实验一]“84”消毒液稀溶液与 3%的过氧化氢溶液混合。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I.取“84”消毒液稀溶液于 试管中,滴加 3%的过氧化氢 溶液 II. 把带火星的木条伸放在 试管口 有大量的气泡产生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84”消毒液稀溶液与 3%的 过氧化氢溶液混合有氧气产 生 [提出问题]“84”消毒液稀溶液与 3%的过氧化氢溶液混合后,有产生氧气的化学反应发 生,NaClO 是一种反应物还是催化剂? [实验二]如下图所示实验装置,将注射器中 30mL3%的过氧化氢溶液平均分 6 次注入锥形 瓶中。 (1)检査装置气密性的方法:将导管的一端放入水中,将注射器的栓塞缓慢向外拉动至 某一刻度,观察到 水进入导管形成一段液柱,一段时间后液柱长度不变 ,则装置气 密性良好。 (2)每次注入过氧化氢溶液后,待不再产生气泡,记录收集的气体体积如下表:(忽略 其他有关因素对测量结果造成的影响) 实验编号 第 1 次 第 2 次 第 3 次 第 4 次 第 5 次 第 6 次 量筒内气体总体积 (mL) 103 206 257 262 267 X ① 表中的数据 X= 272 。 ② 通过分析表中的数据,可推知 NaClO 是 (填“是”或“不是”)产生氧气之反应 的一种反应物,理由是 如果次氯酸钠是催化剂,则每次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后产生气体 体积应该相等 。 (3)根据以上探究,明确了由于工作人员的误操作,反而造成泳池中藻类生长加快的主 要原因是 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后,抑制藻类生长的次氯酸钠和过氧化氢反应而消耗,同 时生成了氧气 。 【分析】凡是有气体参加或产生的实验,实验前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以防装置漏气影 响实验结果; 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氧气能够支持燃烧,能够供给呼吸。 【解答】解:[实验一] I.取“84”消毒液稀溶液于试管中,滴加 3%的过氧化氢溶液,II.把带火星的木条伸放 在试管口,有大量的气泡产生,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反应生成了氧气,实验过程如 下所示: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I.取“84”消毒液稀溶液于 试管中,滴加 3%的过氧化氢 溶液 II.把带火星的木条伸放在试 管口 有大量的气泡产生,带火星 的木条复燃 “84”消毒液稀溶液与 3%的 过氧化氢溶液混合有氧气产 生 [实验二] (1)检査装置气密性的方法:将导管的一端放入水中,将注射器的栓塞缓慢向外拉动至 某一刻度,观察到水进入导管形成一段液柱,一段时间后液柱长度不变,则装置气密性 良好。 故填:水进入导管形成一段液柱,一段时间后液柱长度不变。 (2) ① 由表中数据变化规律可知,第、3、4、5 次生成气体体积差是 5,表中的数据 X =267+5=272, 故填:272。 ② 通过分析表中的数据,可推知 NaClO 是产生氧气之反应的一种反应物,理由:如果次 氯酸钠是催化剂,则每次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后产生气体体积应该相等。 故填:是;如果次氯酸钠是催化剂,则每次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后产生气体体积应该相等。 (3)根据以上探究,明确了由于工作人员的误操作,反而造成泳池中藻类生长加快的主 要原因: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后,抑制藻类生长的次氯酸钠和过氧化氢反应而消耗,同时 生成了氧气。 故填: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后,抑制藻类生长的次氯酸钠和过氧化氢反应而消耗,同时生 成了氧气。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 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8.(6 分)化学家侯德榜在 1926 年生产出纯度为 99%的“红三角”牌纯碱(Na2CO3),为 世界制碱工业作出突出的贡献。化学小组用氯化钡(BaCl2)溶液测定某纯碱样品纯度, 有关化学反应(杂质不参与反应)原理为 Na2CO3+BaCl2=BaCO3↓+2NaCl.若该纯碱样 品质量 2.15 g,充分反应后产生的 BaCO3 质量为 3.94 g.求: (1)参加反应的 Na2CO3 的质量。 (2)该纯碱样品的纯度为多少?(结果精确到 0.1%) 【分析】(1)根据化学方程式已知碳酸钡质量求出碳酸钠质量; (2)根据纯度的计算公式分析; 【解答】解:(1)设参加反应的碳酸钠的质量为 x Na2CO3+BaCl2=BaCO3↓+2NaCl。 106 197 x 3.94g x=2.12g (2)纯碱样品的纯度= =98.6% 答:(1)参加反应的碳酸钠为 2.12g; (2)该纯碱样品的纯度为 98.6%。 故答案为:(1)2.12g; (2)98.6% 【点评】明确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是解答本题关键。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