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1-10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2021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训练:记叙性文体阅读
2020-2021 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训练:记叙性文体阅读 一、①那个暑假,总是天刚擦黑,晚饭吃了一半,我的心就飞出去了。因为我又听到歪儿那尖细的召 唤声:“来玩踢罐电报呀——” ②“踢罐电报”是那时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它的玩法简单:先是在街中央用白粉粗粗画一个圈儿, 将一个空洋铁罐儿摆在圈里,然后大家聚拢一起“手心手背”分批淘汰,最后剩下一个人坐庄。坐庄可不 易,他必须极快地把伙伴们踢得远远的罐儿拾回来,放到原处,再去捉住一个乘机躲藏的孩子顶替他,才 能下庄。他一边要捉人,一边还得防备罐儿再次被踢跑,这真是个苦差事。 ③最苦的还要算是歪儿!他站在街中央,寻着空铁罐左顾右盼,活像一个蒸熟了的小红薯。他细小, 软绵绵,歪歪扭扭;眼睛总像睁不开,薄薄的嘴唇有点斜,更奇怪的是他的耳朵,明显的一大一小。由于 他身子歪,跑起来就打斜,玩踢罐电报便十分吃亏。可是他太热爱这种游戏了,他宁愿坐庄,宁愿徒自奔 跑,宁愿一直累得跌跌撞撞……大家玩的罐儿还是他家的呢!只有他家才有这种装芦笋的长长的铁罐,立 在地上很得踢,如果没有这宝贝罐儿,说不定大家嫌他累赘,不带他玩了呢! ④我家刚搬到这条街上来,我就加入了踢罐电报的行列,很快成了佼佼者。这游戏简直就是为我发明 的——我身高腿长,跑起来真像骑摩托送电报的邮差那样风驰电掣。尤其是我踢罐儿那一脚,“啪”的一 声过后,只能在远处朦胧的暮色里去听它丁零当啷的声音了,要找到它可费点劲呢!这时,最让大家兴奋 的是瞅着歪儿去追罐儿那样子,他一忽儿斜向左,一忽儿斜向右,像个脱了轨而瞎撞的破车,逗得大家捂 着肚子笑。当歪儿正要发现一个藏身的孩子时,我又会闪电般冒出来,一脚把罐儿踢到视线之外,可笑的 场面便再次出现……就这样,我成了当然的英雄,得意非凡;歪儿怕我,见到我总是一脸懊丧。天天黄昏, 这条小街上充满着我的迅猛威风和歪儿的疲于奔命。终于有一天,歪儿一屁股坐在白粉圈里,怏怏无奈地 痛哭不止……他妈妈跑出来,朝他叫着骂着,拉他胳膊回家。这愤怒的声音里似乎含着对我们的谴责。【甲】 我们都感觉自己做了什么不好的事,默默站了一会儿才散。 ⑤歪儿不来玩踢罐电报了。【乙】他不来,罐儿自然也变了,我从家里拿来一种装草莓酱的小铁罐, 短粗,又轻,不但踢不远,有时还踢不上,游戏的快乐便减色许多。那么失去快乐的歪儿呢?我望着他家 二楼那扇黑黑的玻璃窗,心想他正在窗后边眼巴巴瞧着我们玩吧!【丙】这时忽见窗子一点点开启,跟着 一个东西扔下来。这东西掉在地上的声音那么熟悉,那么悦耳,那么刺激,原来正是歪儿那长长的罐儿。 【丁】我迫不及待地朝他招手,叫他来玩。 ⑥歪儿回到了我们中间 ⑦一切都奇妙又美好地发生了变化。大家并没有商定什么,却不约而同、齐心合力地等待着这位小伙 伴了。大家尽力不叫他坐庄;有时他“手心手背”输了,也很快有人情愿被他捉住,好顶替他。大家相互 配合,心领神会,做假成真。一次,我看见歪儿躲在一棵大槐树后边正要被发现,便飞身上去,一脚把罐 儿踢得好远好远,解救了歪儿,又过去拉着他,急忙藏进一家院内的杂物堆里。我俩蜷缩在一张破桌案下 边,紧紧挤在一起,屏住呼吸,却互相能感到对方的胸脯急促起伏,这紧张充满异常的快乐啊!我忽然见 他那双眯缝的小眼睛竟然睁得很大,目光兴奋、亲热、满足,并像晨星一样光亮!原来他有这样一双又美 又动人的眼睛。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一双眼睛,就看我们能不能把它点亮。 (选自《冯骥才散文精选》,有改动) 10.下面的句子出自原文它在文中的位置应该是( ) 我的心被一种内疚深深地刺痛了。 A.【甲】B.【乙】C.【丙】D.【丁】 11.揣摩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品味其表达效果。 (1)那个暑候,天刚擦黑,晚饭吃了一半,我的心就飞.出去了。 (2)他宁愿..坐庄,宁愿..徒自奔跑,宁愿..一直累得跌跌撞撞…… 12.第⑥段独句成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__________,在内容上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13.第⑦段说“一切都奇妙又美好地发生了变化”请联系上下文概括发生了完些变化。 14.请给选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并简述理由。 【答案】10.D11.(1)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逼真的表达了“我”听到歪儿叫唤、去玩游戏的急切 心情。 (2)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语势,体现了歪儿(他)对“玩踢罐电报”这种游戏的喜爱和痴迷。 12.(1)①承上启下(过渡) (2)②承接上文写歪儿沉醉于玩“玩踢罐电报”的经过,引起下 文大家对歪儿的理解与友爱 13.①大家不约而同、齐心合力地等待着这位小伙伴的到来。 ②大家做假成真,情愿被他捉住,尽力不叫他坐庄。 ③我们又像先前一样兴奋、亲热、满足。 14.示例:歪儿。因为本文通过写我们同歪儿一起玩“玩踢罐电报”的游戏,表现了孩童时代天真、 纯洁的友谊与快乐,重点突出了歪儿的形象特点。 【解析】 10.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和体味作者的情感变化。本文记叙男孩们一起玩踢罐电报的游戏,身 12.试题分析:理解语句在表达上的作用。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分析。内容上:在篇首,开篇 点睛:筛选信息有三个原则:①带着题目,通读全文,把握大意。②对照考题,找到答题区,筛选出 相关的语言材料,选好答题的角度,组织好答题的语言。③快速浏览全文,验证答案。 14.试题分析:要给文章取一个合适的标题,不妨从标题的作用入手:以贯穿文章的线索(核心人物 、 核心事物、核心事件、作者情感)为题;以写作对象(即关键的人、物)为题;以文章的主旨为题;以主 要情节为题;也可以到文章中去提炼,抓文章的开头;抓文章的结尾;抓文章的中心句;抓文章中反复出 现的词语或句子。在拟题时一定要注意标题的特点,要紧扣文本,要言简意赅。如本文可以以人物“歪儿” 作题目,也可以用主要事件“玩踢罐电报”等。理由要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二、记叙文阅读 奶奶的第一次合影 ①奶奶一生有两个忌讳:照相,过生日。她认为照相会吸走人的精气,过一次生日就会折寿半年。她 将这一理念坚持了一辈子,于是,我们做晚辈的,都尽量顺着她,不为她庆生,也不为她照相。尽管我曾 偷拍过她几次,但终因怕她知道了不悦,也一直没让她看。她低调对待生命,不想在这个世界上留下她的 任何印记。 ②奶奶很上相。她坐在屋檐下剥玉米,银白色的头发贴在脑后,身材瘦削,穿着一件灰蓝色的长对襟 衣,那模样本身就是一幅水墨画。我一直想给她拍张彩照,等她百年之后使用,毕竟,她已年过九十了。 但她从不配合,我的想法一直未能实行。 ③年过九十的人几乎是风里的一盏灯。 ④入秋的那场雨下过,天气呼啦一下就凉了。奶奶的老毛病气管炎犯得很准时,年年秋后。奶奶尽量 压低喘息,但咳嗽声还是传了过来,一阵一阵的,将她的身子压得越来越低,让她的脚步更加蹒跚。 ⑤门外的那棵油桐树叶黄了,秋雨过后,“啪啪”地往地上落。“叶落归根了!”奶奶嘴里嘀咕一声, 缩了缩身子,弯着腰回屋里了。奶奶怕风吹,就待在黑洞洞的屋子里不出来,有时,看半天没动静,喊她 几声,她才应一声。 ⑥转眼冬天来了。父亲打来电话,声音大得可怕,简直是吼,说:“老房门前被画了白线,有高速公 路要从门口过,这叫人咋活呀?” ⑦这是很多农民当下面临的一个难题,谁也没办法。我还一直为我们家地处偏僻地带,不会被现代化 设施骚扰而得意呢,没想到还是没躲过拆迁这一劫,想着想着,头就大了,跟老板请了假,回去看看。 ⑧院子里依然静悄悄的,只是房阶下三米以外的地方醒目地画了一条白线。那棵高高挺立的油桐树首 当其冲,白线就画在它的根部。 ⑨那条白线就像一道符,在太阳的光里显得阴森而恐怖。耳后,一阵急促的喘息声传来,回头看,是 奶奶。 ⑩奶奶今天显得很精神,她将头发梳得光溜溜的,走出她“宅”了许久的屋子,微笑地看着我说:“二 丫,你知道不,咱家门前的这棵油桐树是你爷爷盖房时栽的,你爹才 7 岁时,你爷爷蹬脚走了,他走时树 才有碗口那么粗。” 我只知道吃从树上掉下来的油桐籽,却从不知道这棵树竟然有这么长的历史。它现在粗得我一抱都搂 不严。 奶奶说后,用手捋了捋头发,又说:“过不了几天,这树就要被砍了,咱们的老屋和 院墙肯定也保不住了。二丫,你给我照张相吧,我要和树连同这老屋在一起,这么多年 了,也该到头了。”我的眼泪竟然“哗”地落了下来,拿相机的手颤抖得厉害。 奶奶端端地站在油桐树下,望着我,脸上透出少有的光。透过被泪水模糊的眼,我看了看镜头里的奶 奶,使劲地摁了快门。奶奶看了看相机里的照片说:“我不敢看了,收起来吧,也不知道你爷爷敢不敢看。” 她颤颤巍巍地走回了屋里。 一年后,奶奶和那棵老油桐以及老屋永远地待在了一起。 23.根据第①段内容,用两个词语概括奶奶的性格特点。 24.小说为什么以“奶奶的第一次合影”为题? 25.小说多处提到油桐树,请说说油桐树在文中有哪些作用。 26.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⑨段中划线的句子。 那条白线就像一道符,在太阳的光里显得阴森而恐怖。 【答案】 23.(1)迷信 (2)固执。 24.①设置悬念,“第一次”合影是什么情况,和谁“合影”,这些悬念吸引读者读下去。②“合影” 二字点出贯穿全文的线索“照相”。③“第一次合影”是全文的核心内容,揭示作品的主旨,表现奶奶对 爷爷和过往生活的深切怀念、对家的热爱。 25.小说四次出现油桐树,作用有以下几点:①贯穿主要情节,②推动情节发展,③表现人物形象, ④升华作品主旨。 26.这里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把那条白线比作一道“阴森恐怖的符”,表现“我”面对拆迁惊慌、无 奈的心态。也说明拆迁给“我”的冲击之大,因为爷爷栽的油桐树即将消失,奶奶即将逝去。 【解析】 23.试题分析: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在阅读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分析概括。第①段写奶奶认为照相 会吸走人的精气,而且这种思想她坚持了一辈子,可见其迷信且固执。据此理解作答。 24.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和主旨的理解。要完成此类题目,必须在把握文章内容、主旨和情感 的基础上,从标题的含义和作用两个方面来答。本文的题目既是文章的线索,也是文章所写的核心内容, 暗示子文章的主旨,能体现标题的作用。据此理解作答。 25.试题分析:考查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的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 的时间、地点、背景等;②渲染……气氛; ③烘托人物的……心情(命运);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⑤ 为下文叙写……做铺垫。结合景物描写出现的位置结合语境分析其作用即可。 点睛:比喻就是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思想感情 (根据语境确定是否写情感)。 三、阅读《西游记》片段,完成下列小题。 海中有一座名山,唤为花果山。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 月华,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五官惧备, 四肢皆全。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 一朝天气炎热,群猴去那山涧洗澡。见那股涧水奔流,众猴都道:“这股水不知是哪里的水。我们顺 涧边往上溜头寻看源流,耍子去耶!”直至源流之处,乃是一股瀑布飞泉。众猴拍手道:“好水,好水! 原来此处远通山脚之下,直接大海之波。”又道:“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 我等即拜他为王。”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 你看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 架桥梁。他定了神,仔细再看,原来是座铁板桥,桥下之水,冲贯于石窍之间,遮闭了桥门。却又欠身上 桥头,再走再看,却似有人家住处一般,真个好所在。 跳过桥中间,只见正当中有一石碣,碣上镌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大字。石猿喜不自胜,急 抽身往外便走,跳出水外,打了两个呵呵道:“大造化,大造化!”众猴把他围住问道:“里面怎么样? 水有多深?”石猴道:“没水,没水!桥那边是一座天造地设的家当。”众猴道:“怎见得是个家当?” 石猴笑道:“桥边有花有树,乃是一座石房。房内有石锅石灶、石床石凳,里面且是宽阔,容得千百口老 小,真个是我们安身之处。“ 众猴欢喜,都道:“你带我们进去!”石猴却又瞑目蹲身,往里一跳,叫道:“都随我进来!”那些 猴也都进去了。……石猿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 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何不拜我 为王?”众猴听说,即拱伏无违,一个个序齿排班,朝上礼拜,都称“千岁大王”。自此,石猿高登王位, 将“石”字儿隐了,遂称美猴王。 (节选自《西游记》第一回,有删改) 13.概括这段故事的主要内容。 14.美猴王后来又叫孙悟空,是谁给取的法名?为何姓孙? 15.按要求赏折文中画线的句子。 (1)你看他暝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从描写角度) (2)打了两个呵呵道:“大造化,大造化!”(从修辞角度) 16.石猴的形象兼有“神、猴、人”三性,结合文段内容,试做分析。 【答案】 13.介绍石猴的出生和他成为美猴王的经过。 14.菩提祖师。“猢狲”的“狲”字去了兽旁,乃是个子系。子者儿男也,系者婴细也,便教姓“孙”。 (答出“猢狲”的“狲”去掉兽旁即可) 15.(1)动作描写,用一系列的动词(蹲、纵、跳、看)写出了石猴的动作连贯,身手高强。或神态 描写,写石猴瞑目、睁睛等神态,刻画了石猴的勇敢机敏,本领高强。 (2)“大造化,大造化”运用反 复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刻画了石猴找到了猴儿们安身之处后的那种自得和激动兴奋之情。 16.神性:本是仙石,受日月精华,渐渐通灵。仙胞迸裂,产石卵,化石猴。猴性:有猴子一样惹人 喜爱的动作、习性和相貌。人性:有人的动作语言和思想,有担当,为他人考虑,有领导才能,看重信用。 【解析】 13.试题分析: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根据主要人物的活动, 15.试题分析:(1)考查对描写手法及其作用的分析。人物描写方法有肖像(外貌)、神态、动作、 语言(对话)、心理等。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又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和细节描写等。其作用是形象生动 地刻画出人物……的性格(情感、心理)特征,或是衬托、突出……的特点,表达作者的……感情。(2) 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句子,具体解答时可表述为:运用了 XX 修 辞手法,(生动传神、具体准确、形象生动等)表现了(写出了)人或事物……的情感、心理、性格等(特 点、特征)。(注意:在写其作用时,一定要结合文章的实质意义来写,否则就会显得内容过于笼统)。 16.试题分析:考查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作答时结合小说的介绍和描写,分别从“神”“猴”“人” 三个角度分析作答即可。“神性”主要体现在是仙石所化。“猴性”体现在其行为、习性方面。“人”体 现在具有人的动作、语言和思想。据此理解作答。 四、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大青衣 胡玲 ①原本宁静的村庄突然热闹了,乡亲们雀跃着欢呼着,纷纷奔走相告:今晚李大户家请柳月如来唱戏。 ②说起柳月如,在当地可谓声名赫赫,她是县剧团的名角,能听她唱戏,一睹她的风采,是很多人的 梦想。 ③日落黄昏,乡亲们潮水般涌向李大户家,青莲好奇地跟在人群后。李大户家院里,灯火通明,高高 的戏台前挤满了人,他们昂着头,瞪着眼,屏住呼吸,焦急地等待柳月如出场。青莲猫起身子,铆着劲儿 朝前钻,像一尾滑溜的小鱼儿,钻到了人群最前面。 ④锣鼓铿锵,乐声四起,柳月如一袭飘逸的青色长裙,款款从幕布后走出来,身姿婀娜,莲步轻移, 宛如踩在云端的仙女。喧闹的人群瞬间寂静。柳月如眼波流转,一跷兰花指,一抖水袖,行云流水,灵动 自如。柳月如轻启朱唇,黄鹂一样清脆婉转的声音脱口而出。人们看呆了,听痴了,像木头人立在当地。 青莲尚小,看不懂剧情,听不懂戏文,可柳月如仿佛带着一股子魔力,深深诱惑着青莲,让青莲的目光无 法从她身上移走。她哭,青莲跟着哭;她笑,青莲也笑。 ⑤戏散,柳月如谢幕退下,乡亲们依依不舍地离去。青莲不走,她悄悄来到后台。 ⑥柳月如对镜卸妆,从镜子里看到了身后的青莲。小丫头,怎么还不回家?青莲紧盯柳月如,紧闭双唇 不语。柳月如回头,上上下下打量着青莲,见青莲面容清秀,身形纤细,眼神里有股子坚毅倔强劲儿,说, 真是个唱青衣的好坯子。可不管柳月如说什么,青莲就是不说话。最后,柳月如问,愿意跟我学戏吗?青莲 终于开口,愿意,我要唱戏,像你一样。 ⑦青莲跟着柳月如学戏,大家都说青莲家祖坟冒青烟了,要知道,柳月如不轻易收徒的。柳月如对青 莲很严,唱念做打,手把手教青莲,青莲学得稍有不佳,必然受罚。名师出高徒,十年勤学苦练,青莲成 了剧团最出色的青衣。她扮相清丽端庄,音色清澈圆润,表演细腻庄重,秦香莲、白素贞、王宝钏,所有 青衣角色被她演绎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⑧不知从何时起,看戏的人少了。台上,青莲卖力表演;台下,看客寥寥无几。青莲的满腔激情,在 日积月累中慢慢消散。 ⑨一天,一个打扮时尚的男人来剧团找青莲。青莲小姐,我们公司正在包装歌星,以你的形象和唱功, 绝对能够火,你可有兴趣?青莲想也没想,说,我没兴趣!男人说,传统戏在本地已经没市场了,现在还有 谁看戏?说着,男人把一张名片放在桌上。青莲小姐,走阳关大道,还是在一棵歪脖树上吊死,由你自己决 定。说完,男人离开了。 ⑩那天,男人的话不断在青莲脑子里回荡,令她坐立难安。她去找柳月如。师傅,有人说我可以做歌 星。柳月如说,咱们是唱戏之人,并非戏子。青莲说,没人爱看戏了,我想另寻出路。柳月如说,即使台 下只有一个观众,我们也要唱下去。青莲脱下戏服,说,不,我再也不唱独角戏了。柳月如说,你出了剧 团,咱们的师徒缘分也就尽了。青莲含着泪,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剧团的大门。 ⑪青莲果然火了,唱歌、商演,她春风得意。热闹精彩的生活,使她早就淡忘了剧团。走穴、和柳月如。 ⑫五年后的一天,青莲和老板在咖啡厅商谈演出事宜,点了杯咖啡喝起来。青莲去得早,不远处,有几 个年轻人望着她窃窃私语。作为明星,她早已习惯了人们对她的关注和议论。看,那不是歌星青莲吗?她唱 歌挺好听的。听说她以前是唱青衣的。她的唱功、动作、神态都有传统戏的影子。原来她以前是唱戏的啊, 怪不得她唱歌有种与众不同的味道。他们的话飘进青莲耳朵里。有个问题我一直想问你。 ⑬老板来了。青莲说,你当初为什么觉得我能唱出来?老板一笑,因为你有戏剧底子,唱得有特色,要 不然,你怎么会红?要知道,现在会唱歌的人一抓一大把。青莲内心如同被投进一块大石头,波涛汹涌。 ⑭晚上,青莲做了一个梦。梦里,柳月如和青莲唱。白蛇传。,柳月如演白蛇,青莲反串法海,两人对 打起来,青莲一剑刺穿了柳月如的胸膛,柳月如倒在戏台上,鲜血染红了她的白衣。青莲从梦中惊醒。 ⑮第二天,青莲取消所有活动,赶到县剧团,却发现大门紧闭,向周围人打听,才知道,剧团生意冷清, 半年前已经倒闭了。 ⑯青莲找到柳月如家里,看到的是柳月如的灵位。守灵的老太太说,我是月如的表姑,你是青莲吧?青 莲一惊,你怎么知道?老太太说,月如说过,你迟早会来的。青莲问,师傅怎么走了?老太太说道:月如是 个戏痴啊,爱戏的人越来越少,懂戏的人越来越少,她整日郁郁寡欢,剧团倒闭后,她大病一场。昨晚, 她走了。临终前,她叮嘱我把一样东西交给你。说着,老太太拿出一个盒子递给青莲。青莲打开,是一套 青衣的戏服,正是她初次看师傅唱戏时穿的那套。 ⑰师傅!青莲怆然泪下,跪倒在柳月如灵前。 ⑱没多久,县剧团重新开张。剧团的老板不是别人,正是青莲。锣鼓铿锵,乐声四起,青莲一袭飘逸的 青色长裙,款款从幕布后走出来。 15.小说围绕青莲写了哪几件事? 16.简析第④段和第⑯段画线句子在塑造柳月如形象中的作用。 17.赏析第⑬段画线句子。 18.简述小说最后一段的作用。 19.小说以“大青衣”为题好在哪里? 20.在戏曲文化进校园的今天,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何感想? 【答案】 15.青莲迷上青衣;青莲拜师学戏,出师成名;青莲弃演青衣;青莲重演青衣。 16.第④段通过神态、动作、声音等正面描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柳月如高超的表演艺术。 第⑯段通过表姑的话表现了柳月如热爱戏曲,坚守信念,至死不渝的高尚品质。侧面描写,淡泊名利。 17.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青莲内心产生了激烈的斗争,明白了戏剧功底对自己的帮助,明白了 师傅对传统戏剧的坚守,推动情节发展。 18.表现了青莲对师傅的愧疚和完成师傅遗愿的决心;表达了青莲对戏曲的热爱;照应前文,反映了 对传统戏剧(传统文化)的继承。 19.柳月如和青莲都是技艺高超的青衣表演者;情节围绕青衣展开,“大青衣”贯穿全文始终;突出 主题,青衣代表传统戏曲,体现出传统艺术的永恒生命力。 20.示例:戏曲文化博大精深,充满魅力,丰富了我们的生活,我们一定要将传统文化继承发展下去。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大伙儿唱得最热闹的叫“金满斗会”。有一次,由村子里人发起,到时候住处院子两楼和那道长长屋 廊下,集合了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六人围坐一桌,足足坐满了三十来张矮方桌,每桌各自轮流低声唱《十 二月花》,和其他本地好听曲子。①声音虽极其轻柔,合起来却如一片松涛在微风荡动中舒卷张弛不定, 有点龙吟凤哕意味。仅是这个唱法就极其有意思。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来会的妇女占多数,和逢 年过节差不多,一身收拾的清洁索利,头上手中到处是银光闪闪,使人不敢认识。我以一个客人身份挨桌 看去,很多人都像面善,可叫不出名字。随后才想起这里是村子口摆小摊卖酸泡梨的,那里有城门边挑水 洗衣的,打铁箍桶的工匠,小杂货商店的管事,乡村土医生和阉鸡匠,更多的自然是赶马女孩子、不同年 龄的农民和四处飘乡赶集卖针线花样的老太婆,原来熟人真不少!集会表面说是避疫免灾,主要作用还是 传歌。由老一代把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全部传给下一辈。反复唱下去,到大家熟习为止。因此 在场年老人格外兴奋活跃,经常每桌轮流走动。主要作用既然是在照规矩传歌,那么不问唱什么都不犯忌 讳。②就中最当行出色的是一个吹鼓手,年纪已过七十,牙齿早光了,却能十分热情整本整套地唱下去。 除爱情故事,此外嘲烟鬼,骂财主,样样在行,真像是一个“歌库”(这种人在我们家乡则叫做歌师傅)。 小时候常听老太婆口头语,“十年难逢金满斗”,意思是盛会难逢,参加后才知道原来如此。 7.下列对选文内容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盛况空前的村寨传歌 B.婉转动听的村寨漫歌 C.以歌会友的村寨聚会 D.避疫免灾的“金满斗会” 8.下列对选文画线句子①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歌声让作者陶醉。 B.表现歌声的舒缓自如,婉转动听。 C.歌声与阵阵松涛和鸣,张弛有度,震撼人心。 D.突出了男女老幼合唱歌声的和谐之美。 9.下列对选文画线句子②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老人虽年过七十,但仍身体健壮、精神矍铄。 B.把老人唱的歌比作“歌库”,表现歌唱内容的丰富。 C.重点表现老人本色当行,吹奏的曲调多样,技艺高超。 D.样样在行热情传歌的老人维系了歌会的世代相传。 10.下列对选文分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从选文看,歌会的“热闹”表现在参加的人多范围广、歌唱的内容丰富、持续时间长等方面。 B.选文所写的云南歌会古老淳朴、场面热烈,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 C.选文重在写人物,尤其是写了参加歌会的妇女光鲜的服饰,以此来衬托她们的歌声之美。 D.选文运用全局描绘和细部刻画相结合的写法,表现作者对云南歌会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答案】7.A8.C9.D10.C 六、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是一盏灯 崔立 儿子与父亲在漫无边际的森林中行走。 原本,他们不该迷路。 看时间差不多了,父亲说:“儿子,咱们回吧。”儿子玩得兴起,说:“爸,我想再玩一会儿。”儿 子 14 岁,正是贪玩的年纪。 直到天微微黑了,他们还是找不到来时的路。 微弱的月光下,只能隐约看见自己的两只手,脚底下一片连黑,远方也看不见一星半点的灯光。儿子 害怕了。往日在电视里看到的一幕幕骇人的场景,都在眼前跳了出来。 儿子想哭,说:“爸,我害怕。 父亲拍了拍儿子的肩说:“别怕,我们一会儿就走出去了。” 父亲说着话,抬起头,激动地说:“快看,前面有灯光——” 儿子顺着父亲说的方向看去,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到。 父亲说:“你个子矮,当然看不真切了。” 儿子其实也就比父亲差半个头的高度。 但既然父亲说着见了点光,儿子心头的恐惧瞬时就淡化了。 父亲在前面走、儿子在后面跟,黑于于的森林里,只听见两个人走路的脚步声。 走了好一会儿,儿子有点了,说:“爸,怎么还没到啊?” 父亲说:“快了,你再坚持坚持,你看,前面就有灯光了。” 儿子顺着父亲指的方向看,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见。 继续走,父亲在前走着,儿子在后面跟着。 走在前面的父亲忽然跟跄了一下,差点儿摔倒。儿子说:“爸,你怎么了?” 父亲说:“没事、被绊了一下,赶紧走吧。” 儿子点点头,两个人继续赶路。 儿子又累又饿,但走在前面的父亲像是有使不完的劲儿。儿子看着父亲的身影,咬咬牙,硬着头皮继 续往前走。 终于,儿子也看到灯光了。 一片树林里,有一间小木屋,屋里亮着灯。 父亲拍打着门,门开了,暖暖的灯光亮亮的,原来是森林管理员,一个老人家。 “你们是不是速路了?快进来吧。” 父亲进门时长舒了一口气,脸上满是汗珠。 儿子看到,父亲走路一瘸一拐的,应该是那次被什么东西绊倒了,扭伤了脚踩。 那是儿子 14 岁时发生的事了。眼下,又有一件天大的事。儿子轻信一个朋友的话,以自己的名义给他 贷款好几十万元。朋友生意失败,整个人消失得无影无踪。 儿子还不起钱。追债的上诉到法院,结果只有两个:儿子要么还钱,要么被判刑。 儿子在家里,像热锅上的蚂蚁走来走去。儿子反复说着:“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 父亲说:“儿子,别怕,总会有办法的。” 有办法!有办法!能有什么办法!”儿子忽然歇斯底里地朝父亲吼起来。 儿子被传唤去了法院。开庭半个小时,原告方突然说欠款已付,提出撤诉。儿子愣了半天,想,是谁 帮自己付的款呢? 直到走出法院,儿子看到了在门口等着的父亲,明白了。 儿子问:“爸,那么多钱你是如何筹集的?” 父亲说:“不管了,咱们回家。” 出租车将儿子带到了另一个地方,一个陌生而狭小的地方。儿子明白了,父亲把他的房子卖了。 儿子的声音哽咽,说:“爸,……” 父亲说:“别想了,一家人住这里也挺好的。” 儿子突然想起了什么,说:“爸,14 岁那年,我们迷路那次,你真的看到灯光了吗?” 父亲没有说话,只拍了拍儿子的肩,像很多年前,在那片森林里一样。 (选自《2017 中国年度小小说》有删改) 20.小说主要写了儿子的两件事,请简要概括。 21.请从描写的角度,分析文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1)微弱的月光下、只能约看见自己的两只手,脚底下一片漆黑,选方也看不见一星半点的灯光。 (2)父亲进门时长舒了一口气,脸上满是汗珠。 22.文章结尾儿子问父亲“14 岁那年,我们迷路那次,你真的看到灯光了吗?”父亲没有回答。你认 为父亲看到灯光了吗?请说明理由。 23.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24.说说小说标题的含义。 【答案】 20.①儿子(14 岁时)贪玩(在森林中)迷路,在父亲带领下走出森林。②儿子无力还贷,父亲卖房 帮助他走出困境。 21.(1)(自然)环境描写。渲染森林的黑暗和恐怖,烘托了儿子害怕的心理。 (2)动作描写。表现了父亲带领儿子走出森林后内心的轻松。(或:外貌描写。形象地表现了父亲带 领儿子走出森林的艰辛。) 22.父亲没有看到灯光。理由:父亲说看到了灯光,不过是对儿子的安慰。①父亲的身高只比儿子高 半个头;②从迷路到小木屋的漫长过程中,儿子多次顺着父亲说的方向看去,都是黑乎乎的;③父亲进小 木屋时,“长舒了一口气”,表明他心里一直没有底。 23.示例:①沉着镇定。面对困境,父亲并没表现出惊慌,而是一直安慰儿子“别怕”“总会有办法 的”。②充满智慧。迷路后,父亲用善意的谎言“前面有灯光”激励着儿子跟着他走出森林。(或:乐观 坚强、有担当、对儿子有着深沉的爱……) 24.符合题意即可 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老木匠桑伯 徐惠林 在陶子树家的东厢房里,桑伯正使劲刨着榆木床腿。沿着锋利的刨刀,木片胶卷般打起卷儿,木屑如 虫豸飞舞,沉香弥漫开来。桑伯眯起眼,不时躬身察看新拉下的墨绳痕迹。 “这榆木是好料,少说有 20 年了。”桑伯接过陶子树递来的香烟,用袖口擦了把满胡碴的汗珠子。 “从山里女婿那里拉来的。桑伯,我就信你的手艺。” “我这手艺,卖给识货的。”桑伯用手摩挲着床腿,“我就不信,我这把式就赶不上城里那一捶就破 的组合家具。”一双紧握刨子四十载的老手,青筋凸起,仍是那样有劲。 陶家的木工活,还是儿子桑果给联系来的。桑果这独苗是桑伯 40 岁时才得的,看看床底下被废弃的各 类木玩具,就可知道他是多么疼爱儿子。娘死得早,桑果能体谅父亲对木工活的感情,甚至能背出父亲当 年拜师求艺的苦经,可就是不肯“接班”。大前年高考落了榜,不肯再念书,在水城撑起了爿家具店。经 营的家具可不是桑伯的“作品”,都是些新潮样式的。为此,桑伯的心闷闷的。那天桑果告知父亲,陶家 二儿子要结婚,他爸主张做套厚实、经久耐用的老式家具。桑伯第二天一早就挑起了木匠担。快一个月没 活了,那斧头快锈了,刨子早就犯了痒。 煦阳从窗外投射进来,桑伯一口气刨好了四条大床木腿,写字台的台面也被刨得锃亮锃亮。 午饭的菜很丰盛,桑伯破例喝了些酒,越喝脸越红,越喝言语越少。陶子树却越喝话越多—— “我说桑伯,这年月真有些不对劲了,就说我这理发的活,村里也只剩下几个老伙计肯请我伺候。现 在那些补锅匠连个影儿都见不着了,我家那口大锅都漏半个月了。听说洪村的箍桶匠张土根上月把担子扔 进了苕溪里,到水城去摆水果摊了……” 桑伯不言语,只是听着。他吃了半碗饭,又马上操起了家伙。借着酒力,刨子、斧头运转飞快。 少顷,开始给木床雕花。深深浅浅,左左右右,时而柔如抚儿头发,时而刚似快刀斩麻。在粗糙的手 里,那小小的雕刀宛如游动的泥鳅。汗水从深蓝的外衣里渗出来。此刻就要雕那朵老梅了,桑伯几乎憋住 了呼吸,眼眸深处闪动着一种异样温和、慈爱的柔情。雕完,抽刀时,刀口划进了手指,一串滚圆的血珠 落下,梅花被染得鲜红。桑伯忘了疼痛,痴迷地盯着血珠在梅蕊上绽开,一行泪水溢出眼眶。 忙完了陶家的活,桑伯回到家里,当晚就病了。一连几天胸闷、喘气,茶饭不思。桑果从水城赶了回 来,隔壁村未过门的儿媳水妹也赶来照料。两人陪父亲到水城医院诊治。体检结果:一切正常。 第二天一早,桑果、水妹陪桑伯回湾。桑果嘀咕着:“爸这阵子太累了。” “让爸别干木工活了,又不缺钱花。”水妹低声说。桑果连忙摇头:“当心爸在后面听见。” “可能是陶子树那二小子给气的。他嫌爸做的太老套,前天又进城买了套组合式的。”桑果靠近水妹 的耳朵说。 今年的春天似乎提前到来,村口的榆树已满枝新芽。生活仍像那门前的溪水,时缓时急地淌着。桑伯 毅然作出了决定,要把那套营生的家伙扔进火灶,被儿子苦苦请求才作罢。 午后的阳光很有点暖意,桑伯细眯着眼睛,稳稳地坐在新楼的后院里。他的头发白了很多。那只贴紧 老人的新靠椅,散发出一种宁静幽香的气息。这只檀木靠椅,是他病愈后,用他藏了 10 多年的木料,打制 的唯一留给自己的作品。 (选自《山西日报》,有改动) 8.分析下列句子反映的人物心理。 ①“我这手艺,卖给识货的。”桑伯用手摩挲着床腿,“我就不信,我这把式就赶不上城里那一捶就 破的组合家具。” ②桑伯忘了疼痛,痴迷地盯着血珠在梅蕊上绽开,一行泪水溢出了眼眶。 9.桑果不肯“接班”,又苦苦请求父亲不要把木匠的工具扔进火灶,为什么? 10.品味下面语句,分析语言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深深浅浅,左左右右,时而柔如抚儿头发,时而刚似快刀斩麻。在粗糙的手里,那小小的雕刀宛如游 动的泥鳅,汗水从深蓝的外衣里渗出来。 11.文章塑造桑伯这一人物有什么意义?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8.①桑伯对自己木工手艺的自信和对新式组合家具的鄙视。 ②桑伯对自己从事了大半辈子的手艺的热爱和不舍,对传统手艺日渐没落而自己又无能为力的失落和 痛心。 9.因为桑果对木工手艺兴趣不大,认识到传统手艺不受市场欢迎,所以不肯“接班”;因为他理解和 尊重父亲对木工手艺的感情,明白父亲烧工具只是一时的情绪发泄,所以他苦苦请求。 10.使用叠词和整齐的句式,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表现桑伯高超的雕花技艺;使用对比和比喻, 生动形象地写出桑伯雕花动作的娴熟和游刃有余;“渗”字形象地表现了桑伯雕花时专注投入的状态。 11.示例:文章通过塑造桑伯这一人物.引导人们关注当今社会传统手艺人的生存状态,思考传统手 艺的命运与价值,进而反思如何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问题。 八、文学类文本阅读 明子出师 曹文轩 夏日将近的一天晚上,三和尚慷慨解囊,请明子和黑罐在一家很不错的酒店吃了一顿饭。回到窝棚后, 三和尚点亮了四五支蜡烛,把小窝棚照得很明亮。接着,他从门外搬进来一个很大的木头墩。他把一把锋 利的斧头稳稳地放在木头墩上,对明子和黑罐说:“我不想再留你们。各人有各人的前程。但谁能出师, 总得有个说法。你们瞧见了,这是一个木头墩,还有一把斧头。你们每人砍三斧头,谁能三斧头砍在一个 印迹里,谁就可以离开我。”他看了看明子和黑罐,“听明白了?” 明子和黑罐点了点头。 烛光静静地照着。 三人沉默着,脸上的表情很严肃很认真,仿佛有人要进天堂或要进地狱,仿佛面对着世界上的一个最 重要的时刻。 三和尚再一次看了明子和黑罐一眼。 明子和黑罐互相对望了一阵,又把目光挪开去望那把斧头和木头墩。 “谁先来?”三和尚问。 “黑罐先来吧。”明子说。 三和尚说:“明子懂规矩。黑罐大,理应让他先来。” 黑罐走近木头墩,手微微颤抖地抓起了斧头。 三和尚掉过头去,“噗噗”几口,将所有蜡烛吹灭。他见黑罐半天没有动静,便叫道:“砍呀!” 黑暗里终于响起“咚”的一声,又一声,再一声。 三和尚又重新点亮蜡烛。 烛光下的木头墩上,是三道清晰的斧痕。 黑罐把斧子搁下,垂头丧气地站到了一边。 三和尚把木头墩掉了一个头,又把斧头稳稳地放在上面。一切停当之后,他看着明子,但不说话。 明子走上前去,一把操起斧头。 三和尚又看了明子一眼。 明子稳稳地站着,只是一脸的平静,没有半点其他表情。 三和尚“噗噗”几口,又将蜡烛吹灭。 小窝棚里满是蜡烛油的气味。 小窝棚里绝对黑暗。只有三个人的喘息声,再无其他声响。 “砍呀。”三和尚催促道。 明子没有反应。 三和尚又等了一会,见仍无动静,便欲要大声地喊“砍”,然而这“砍”字刚吐出一半,只听见“咚” “咚”“咚”连着发出三声斧头砍击木头墩的声音。那声音的节奏告诉人,砍者动作极其坚决,毫不犹豫。 三和尚重将所有蜡烛点亮。 烛光下,光光的木头墩上只有一道有力的斧痕。 明子把斧子靠在木头墩上,退到一旁。 三和尚好半天看着明子,然后说道:“你可以走了。”他坐到床上去,点起一支烟,朝明子说道:“你 只砍了一斧头。” 黑罐忽地抬起头来。 明子很镇定地站着。 三和尚说:“还有两声,是你用斧背敲击木头墩发出的。实际上,手艺再绝的木匠,也不能在黑暗里 把三斧头砍在同一道印迹里。因为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烛光里,明子眼睛最亮。 三和尚对于明子和黑罐倾吐了一番肺腑之言,那也是他半辈子的人生经验:“认真想起来,这个世界 不太好,也不太坏。在这个世界上活着,人就不能太老实了,可又不能太无心肝。”他专门对着明子说: “这个道理,黑罐不懂,你懂。但这分寸怎么掌握着,全靠你自己了。我只把手艺教给了你,但没有把这 分寸教给你,这是我做师傅的罪过。”他充满深情和信赖地看了明子一眼说,“天不早了,你们俩睡觉吧。 明子明天走时,带上我的那套家伙。就算是你师父的一点情义吧。”说完,他整了整假发,走出了窝棚。 (节选自《山羊不吃天堂草》) 7.阅读小说要注意把握情节。通读全文,完成下面的对话。 8.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黑罐走近木头墩,手微微颤抖地抓起了斧头。 明子走上前去,一把操起斧头。 (从黑罐和明子拿斧头的动作,你读出了他们各自怎样的心理?) (2)小窝棚里满是蜡烛油的气味。 小窝棚里绝对黑暗。只有三个人的喘息声,再无其他声响。 (此处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9.作家将三和尚的徒弟分别取名为“明子”和“黑罐”,有什么寓意? 10.如果你来评判,明子和黑罐哪一个应该出师?结合小说内容,联系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阐述你 的观点与理由。 【答案】 7.(1)师傅请客(或“师傅设局”“师傅散徒”等)(2)黑罐斧击(或“黑罐三击”“黑罐砍墩” 等)(3)明子三声斧响却只留下一道斧痕 8.(1)黑罐的胆怯不安,明子的镇定自信。(2)渲染了小窝棚里紧张,严肃的氛围,以环境的凝重 来反衬人物内心的波澜,预示着明子将有不俗的表现。 9.用个名字对比的意味强烈,体现了作家的情感倾向。“明子”有聪明的意思,人情练达,明白事理, 自然胜人一筹;“黑罐”有实诚的意思,纯朴自然,雕琢不精,尚在暗中摸索。 10.(1)应该诗明子出师。 第一层:理解肤浅,只是笼统地说出理由. 示例一:明子砍了三下,只留下一道斧痕,明子很聪明。 第二层,有一定的理解,能结合文本内容简单分析。 示例二:明子按照师傅的要求去做,砍了三下,只留下—道斧痕,得到了师傅的赞许,明子比黑罐聪 明,他知道做人不能太老实,他也知道师傅是在考验他们。 第三层:理解深刻,能联系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全面阐述。 示例三:明子按照师傅的要求去做,得到了师傅的赞许,达到了师傅的预期。在这个过程中,明子不 仅有黑罐所没有的镇定与自信,而且表现出了黑罐不具备的胆识与智慧。明子的表现正契合了师傅半辈子 的人生经验。人要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不能太老实,因为太老实容易受气,但是也不能太没心肝,因为太没 心肝容易作恶。把握好这个分寸,明是非,知进退,才是做人的智慧。 (2)应该是黑罐出师, 第一层:理解肤浅,只是笼统地说出理由, 示例一:黑罐老老实实地按照师博的要求去做了。 第二层,有一定的理解,能结合文本内容适当分析。 示例二,虽然黑罐没有达到师博的预期,也没有得到师传的赞许。但是他老老实实地按照师傳的要求 去做了,这种诚实做人的品质是难能可贵的。相信他今后一定能成功, 九、阅读下面的文章后,完成下列小题 帽子 【波兰】格罗津斯卡 (A)剧院大厅。乐队演奏序曲。 坐在十排的一位先生:对不起,女士!(更大声地)对不起,女士! 坐在九排的女士:干什么?我又不认识你。 十排的先生:您戴着帽子。 九排的女士:我知道自己戴着帽子。 十排的先生:可我一会儿就会什么也看不见了。女士,您能不能把帽子摘了? 九排的女士:很遗憾,不能。 (B)演出开始了。 十排的先生:女士,我可要忍受不了啦,买了票,却什么也看不见。 九排的女士:那你去退票好了。 十排的先生:就因为您不想摘掉这顶高帽子? 九排的女士:现在,除了偏远地区,谁还戴那种趴趴帽。 十排的先生:那么,您能不能把头稍微偏一偏? 九排的女士:好吧! 十排的另一位先生:女士,请您不要歪脑袋,您挡住我了。 九排的女士:是后边的那位先生叫我往这边偏的。他能看见,可你又看不见了,自私自利! 十排的第二位先生:怎么?是你叫这位女士往这边偏的,好让我什么也看不成? 十排的第一位先生:你看不见关我什么事,你站起来不就看见了! 后排的女士:先生,请您坐下!我什么也看不见了。 十排的第二位先生:可坐在我前面的这位女士…… 后排的女士:那位女士跟我有什么相干的,您坐下不就完了! 九排的女士:就是嘛!自己站起来,心满意足了,可把别人都挡住了,自私自利! 后排的女士:可不是!请您坐下。 后排的先生:请安静!台上说什么全听不见。 后排的女士:前面这位先生老是站起来,我什么也看不见。 十排的先生:都是这位女士戴着帽子。 后排的先生:请安静!不然我就叫人把你请出去。 九排的女士:就是的!他谁都妨碍,自私自利! 众人:(C)谁在捣乱? 什么也听不见! 你是第一次进剧院还是怎么的? 你喝醉了还是怎么的? 安静! 请你出去! 十排的先生:可是…… 九排的女士:好了,好了!如果你安静地坐着,还可以留下。(面向众人)请大家允许他留下吧! 十排的先生:谢谢您,女士! (选自《世界微型小说经典》百花洲文艺出版社,有删改) 8.阅读小说,简述“十排的先生”的遭遇。 9.结合小说内容,分析文中(A)(B)两处画波浪线句子的作用。 10.文中(C)处画横线的每个句子都独立成段,你认为作者这样处理有哪些妙处? 11.谁是“自私自利”者?结合小说的内容和主旨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 8.十排的先生在剧场被九排的女士的帽子挡住了视线;十排的先生被剧场其他人(十排的另一位先生、 后排的女士、后排众人)指责;十排的先生陷入尴尬之时,九排的女士为他解围。意思相近即可 9.要点一:交代故事发生的场景。要点二: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要点三:暗示剧场观众的“表演” 即将开始。 10.作者这样安排,能凸显当时你一言我一语,人多嘴杂的情景;一句一段,是呵斥,是指责,展现 了当时群情激愤的场面。 11.【示例】九排的女士反复说别人自私自利,确实是实情,他们都只顾自己,不顾他人,其实九排 的女士更自私自利。小说中所有的人都无名无姓,这种泛指让我们明白,小说中的所有人都是自私自利者, 他们是同一类人:由看戏的观众变成了演戏的演员,演出了一幕自私自利的讽刺剧。 十、文学作品阅读 小偷车夫和老头① 萧红 木柈②车在石路上发着隆隆的重响。出了木柈场,这满车的木柈使老马拉得吃力了!但不能满足我,大 木柈堆对于这一车木柈,真象在牛背上拔了一根毛,我好象嫌这柈子太少。 “丢了两块木柈哩!小偷来抢的,没看见?要好好看着,小偷常偷柈子……十块八块木柈也能丢。” 我被车夫提醒了!觉得一块木柈也不该丢,木柈对我才恢复了它的重要性。小偷眼睛发着光又来抢时, 车夫在招呼我们: “来了啊!又来啦!” 郎华招呼一声,那竖着头发的人跑了! “这些东西顶没有脸,拉两块就得啦吧!贪多不厌,把这一车都送给你好不好?……”打着鞭子的车 夫,反复地在说那个小偷的坏话,说他贪多不厌。 在院心把木柈一块块推下车来,那还没有推完,车夫就不再动手了!把车钱给了他,他才说:“先生, 这两块给我吧!拉家去好烘火,孩子小,屋子又冷。” “好吧!你拉走吧!”我看一看那是五块顶大的他留在车上。 这时候他又弯下腰,去弄一些碎的,把一些木皮扬上车去,而后拉起马来走了。但他对他自己并没说 贪多不厌,别的坏话也没说,跑出大门道去了。 只要有木柈车进院,铁门栏外就有人向院里看着问:“柈子拉(锯)不拉?” 那些人带着锯,有两个老头也扒着门扇。 这些柈子就讲妥归两个老头来锯,老头有了工作在眼前,才对那个伙伴说:“吃点么?” 我去买给他们面包吃。 柈子拉完又送到柈子房去。整个下午我不能安定下来,好象我从未见过木柈,木柈给我这样的大欢喜, 使我坐也坐不定,一会跑出去看看。最后老头子把院子扫得干干净净的了!这时候,我给他工钱。 我先用碎木皮来烘着火。夜晚在三月里也是冷一点,玻璃窗上挂着蒸气。没有点灯,炉火颗颗星星地 发着爆炸,炉门打开着,火光照红我的脸,我感到例外的安宁。 我又到窗外去拾木皮,我吃惊了!老头子的斧子和锯都背好在肩上,另一个背着架柈子的木架,可是 他们还没有走。这许多的时候,为什么不走呢? “太太,多给了钱啦?” “怎么多给的!不多,七角五分不是吗?” “太太,吃面包钱没有扣去!”那几角工钱,老头子并没放入衣袋,仍呈在他的手上,他借着离得很 远的门灯在考察钱数。 我说:“吃面包不要钱,拿着走吧!” “谢谢,太太。”感恩似的,他们转过身走去了,觉得吃面包是我的恩情。 我愧得立刻心上烧起来,望着那两个背影停了好久,羞恨的眼泪就要流出来。已经是祖父的年纪了, 吃块面包还要感恩吗? 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萧红散文集》 【注释】①该篇创作于一九三五年三月至五月间,之前萧红从封建地主家庭出走,在哈尔滨过着饥寒 交迫、漂泊无定的生活。②柈:bàn,大块木柴 8.用下列诗句批注阅读本文的感受,恰当的一项是( ) A.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B.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C.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9.运用表格中提示的方法,结合描写车夫或老头言行的语句,具体分析他们的形象特点。 10.结合全文,赏析下面这段文字,可以从表达方式、行文节奏、画面色调等角度思考。 夜晚在三月里也是冷一点,玻璃窗上挂着蒸汽。没有燃灯,炉火颗颗星星地发着爆炸,炉门打开着, 火光照红我的脸,我感到例外的安宁 11.萧红和杨绛在各自的文章中都写到了“愧”,谁的“愧”打动了你?为什么? 【附】杨絳《老王》结尾:“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 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凡年过去了,我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 不幸者的愧怍。” 【答案】8.A9.示例: (1)“还没有推完,车夫就不再动手了!”“这时候他又弯下限去,弄一些碎的。”从句中的副词“就” “又"可以看出,车夫盘算时机开口讨要木柈的奸猾,以及得寸进尺的贪婪。 (2)“丢了两块木柈哩!”“小偷来抢的,没看见?要好好看看,小偷常偷柈子。”车夫的话中有感 叹句、反问句、祈使向。他从容运用各种句式,显得居高临下,没有把主顾放在眼中,可以看出车夫的世 故、精明。 (3)老头与“我”说话时都是被动应答的,他们以为“我”多给了钱,却不敢贸然来问,一直等到“我” 询问才应答,可见他们的诚实、本分 10.示例,前文的叙述描写非常简洁,这几句的描写却很细腻,使文章节奏紧缓有别。这段话还为下 文事情的继续发展蓄势,让文章起伏有致。火光冲破黑暗与寒冷,让人安心,炉火爆炸的声音欢快喜悦, 窗上的蒸汽朦胧而温馨,“我”的脸被火光映红,是全文唯一的亮色。寥寥数语描绘的画面,表现了“我” 在饥寒交迫的生活中片刻的安宁与摘起,显得格外珍贵,令人感动。 11.示例 1:杨降的“愧”打动了我。杨降在和老王相当长时间的交往中并没有将这个善良不幸的老人 当作自己的朋友,这和老王对她的态度并不对等。当杨降终于明白这一点的时候,她深深地自责,不留情 地剖析自己,在散文中毫不掩饰地写出自己的真实表现,她的愧作,反思令人敬佩。 示例 2:萧红的“愧”“打动了我。萧红虽然自己处捷艰难,但她却竭力帮助其他穷苦人。当善良的老 人为一口食物向她感恩时,她羞愧难当,觉得不该领受如此民重的感恩,为自己无力帮助他们自责羞恨。 当萧红对老无所养发出反问时,我感受到了这伟大的悲悯情怀。 示例 3:两人的 “愧”都打动了我。杨绛对老王施与善意但保持距离,一朝惊醒,深刻自省,是知识 分子坦诚的表现。萧红面对老者,伸出援手却不自诩,受到感恩反而更警醒自责,表现出最朴素真挚的道 义担当。他们两人的“愧"都表现了最为珍贵的良知。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