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4课导学案(人教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4课导学案(人教版)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学习目标 ‎1.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学习本文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2.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论证思路, 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3.切实感受富有实验精神、创造精神的重要性并自觉培养“格物致知”精神。‎ 学习过程 前置作业 ‎1. 给加点字注音。‎ 肇( ) 裔( ) 埋没( ) 彷( ) 徨( ) 儒( )‎ ‎2.解释下列词语 格物: 致知: ‎ 彷徨: 袖手旁观: ‎ 一帆风顺: 修身: ‎ 齐家: 正心: ‎ ‎3.《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 ‎ ‎4. 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关键是什么?‎ ‎ ‎ 课堂探究 ‎1.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 ‎ ‎ ‎ ‎2.试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 ‎ ‎ ‎3.阅读下面课文选段,回答文后问题。‎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 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1.第1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2段主要讲的是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5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当堂检测 一、基础知识 ‎1.填空。‎ ‎ ①儒家经典“四书”是指《 》、《 》、《 》、《 》,“五经”是指《 》、《  》《   》《   》。‎ ‎②《大学》中提出的   、 、 、 、 、 、 、‎ ‎ 八条目,成为南宋以后力学基本纲领的一部分。‎ ‎ 2.“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格物”一词的含义是( )‎ A.合格的事物 B.推究事物的道理 C.探讨自己 D.追求最高理想 二、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烧开一壶水 前两天跟一个领导谈话,领导说现在有太多的人不能够把一壶水烧开,很多人都是烧到六十度就撒手了。还有不少人这壶水没有烧开,又跑去烧别的壶。这些人本来是很有才华、可以有些作为的。人生苦短,看到一个人最终也没有把一壶水烧开,真是令人惋惜。‎ 忽然想起我在采访高希均时,高教授说的一番话。高教授在谈到一个现代人应该具备的几个墓本的经济观念时,说到“核心优势”。所谓“核心优势”‎ ‎,就是一个人跟别人比较起来,他真正的优势到底是什么。然后的问题是,他能不能把自己的资源都集中运用到这个优势上?高教授的这个观念跟“烧开一壶水”的说法是可以两相参照、互相发扬的。‎ 一个人要建立自己的“核心优势”,归结起来大概有这样的四个问题。一是一壶水值不值得烧,二是应该烧哪一壶,三是如何烧,四是烧开之后又怎么办。‎ 就第一个问题来说,社会上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就是所谓“冷门”。考大学,热门的专业报考的人很多。工作,吃香的行业总是门庭若市。其实呢,热门和冷门是相互转换的。社会上只有没有烧开的水,没有不值得烧的水。有句俗话: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所谓状元,无非就是烧开了的水。胡廷武先生有篇文章,说他在深山遇见一个理发师傅,这个师傅不仅能够准确知道顾客头上痒在何处,而且他的剃刀在脸上游走,犹如春风拂面。这样的技艺是不可能冷的。‎ 其次,一个人要建立“核心优势”,首先要定位,看看自己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看自己到底有什么潜能,至少应该看看自己的兴趣何在。常常有这样的情况,一个太过优秀的人,总是认为壶壶水都值得烧,壶壶都可能烧得开。但是,“核心优势”的关键处就是告诉我们只能有一个的优势,多“核心优势”也就降低了优势。有谚语说,不要同时追两只兔子。围棋大师吴清源曾经手书条幅“不博三兔”给聂卫平,委婉批评他精力分散了。‎ 定位明确之后,就要不停地烧水,直至水开。水不开,虽然有核心,但是无优势,烧水的过程大概是最困难的,因为我们不免会有见异思迁的弱点,不免会怀疑乃至动摇,对水是不是可以烧开有深度的疑虑,最后我们甚至认为也许这壶水根本就不值得烧……一个能够把水烧开的人,一定经过了寂寞、艰难和挫折……尤其是烧到六十度之后的难度,常常令无数来者折返。其实任何人在初始阶段有什么大的不同吗?所谓成功人士,无非把一壶水烧开了而已。‎ 水既烧开,还要防止水再变凉。要让水持续在沸点,绝对不是容易的事,甚至比起烧开有过之而无不及。取得“核心优势”的人,社会会给他特别的荣誉,然后也要求他有更多的社会活动,于是“核心”不核,“优势”也不优了。有智慧的人往往能够及时警觉到这一点。像前不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就主动实行“头衔瘦身”,目的当然是要把“核心优势”延续得长久一点。‎ 不过,在我们的社会,“生活在别处”的人太多,想去烧下一壶或者别人那一壶的人太多,哪壶不开提哪壶的人太多。真正能够坐冷板凳,在自己的专业方面能够精进了再精进的人并不多。‎ 当然,要让人静下心来烧开自己这一壶,在社会方面来说,还要一些制度上的保证。在一个理想的社会形态中,一个专业技艺精湛的人应该获得相应的待遇,不应该让人觉得只有做官才是最值得烧的水。只有烧开自己水的人多了,整个国家才会有自己的“核心优势”吧。‎ ‎1.读完全文,请说一下题目“烧开一壶水”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什么是“核心优势”?如何建立“核心优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围绕“核心优势”,作者提出了四个问题,这四个问题实质上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题目是“烧开一壶水”,作者为什么还要分析烧开之后的问题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画线部分具体指的是哪四种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有哪些?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按照作者的说法,你认为自己适合烧哪一壶水,你打算如何把它烧开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 有时,我们需要将脚步放慢一点 ‎ ①几乎所有的人都察觉到,这个世界的节拍越来越快了。不停奔走的现代人已经收不拢脚步,这个世界早就变成了一个匆匆赶路的意象。‎ ‎②快,又快的好处。快速发展的高科技,快速更新的各种信息。宽带网的口号是“极速世界”。据说,现今人们每天的信息量相当于古人一年的所见所闻——这不是多活出几辈子子了吗?‎ ‎③然而,人们很快就发现,一味地加快速度显然是不行的。到处是快餐,以及快餐式的旅游、快餐式的阅读、快餐式的家庭生活……还有那快餐式的心情!草草地掠过生活,往往会把细节当作累赘抛掉,生活便仅仅剩下了梗概。‎ ‎④有时,我们确实需要将脚步放慢一点。‎ ‎⑤将脚步放慢一点,我们才能领略大自然之美。现代人旅行,从海南岛到哈尔滨,波音757只要几个小时。旅行感都还来不及出现,旅客已经从夏季飞尽了冬季。可是,呼啸的飞行既看不见长江,也看不见泰山。古人骑一头毛驴上路,写写停停地走了三个月。他们不在乎那一天抵达目的地,但他们说得出那里草长吗肥,那里逢高雪厚。小桥流水,黄土高坡,只有一程一程地慢慢走过,人们才可能真正认识江山。否则,我们只不过认识一张地图罢了。‎ ‎⑥将脚步放慢一点,我们才能潜心阅读,品尝文学经典的醇香。忙忙碌碌的现代人,在滚滚红尘中,离“心清自得诗书味”‎ 的境界越来越远了。然而,阅读就像与一位慢条斯理的智者交谈,是急躁不得的。读一本巨著是如此,读一篇美文、一手好诗亦是如此。不细细品味,你如何能读出“煮酒论英雄”的那份豪情与智慧?不让心灵带着想像的的翅膀翱翔,你如何领略得到“春风又绿江南岸”的诗韵?‎ ‎⑦将脚步不放慢一点,我们才能听到别人的心声和自我灵魂的独白。没有人会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完全暴露给别人,也没有人能够不让自己的愿望从言语中流露出来。因此,与他人沟通的最好方式就是倾听。然而,倾听是需要一种定力的。“高山流水逢知音”,琴师俞伯牙与樵夫钟子期演绎了千古知音情。倘若钟子期当时步履匆匆,就不可能听清楚,更谈不上欣赏俞伯牙弹奏的“高山流水”了。心浮气躁的人,即无暇听清别人的心声,也很难聆听自我灵魂的独白。孙子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其实,“知彼”难,“知己”更难。因此,我们不妨将脚步放慢一点,多多聆听心灵的激情呼唤或喃喃低语。‎ ‎⑧亲爱的朋友,处在争先恐后的浮嚣尘世里,我们不要只顾手忙脚乱地往前飞奔。“水流心不竞”,有时将脚步放慢一点,温习另一个久违的世界,我们会渐渐的平静,甚至大彻大悟。‎ ‎1.本文标题处即明确提出中心论点。通读全文后,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作者具体是从哪几方面告诉我们“有时,我们需要将脚步放慢一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深入字里行间,细致探究。‎ ‎①第③段提及“快餐式的阅读”。请联系文章内容和生活体验,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什么叫做“快餐式的阅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细读第⑦段,具体说说作者引用“高山流水”的典故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作者认为“一味地加快速度显然是不行的”,“有时,我们确实需要将脚步放慢一点”但也有人认为“现代社会飞速发展,慢就意味着会被时代抛弃,快才是制胜的法宝”。你是怎样看待“快”与“慢”的?请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感悟具体谈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参考答案 作者简介 丁肇中(1936——‎ ‎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祖籍山东,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继杨振宁、李政道之后第三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裔物理学家。‎ ‎1. 肇(zhào) 裔(yì) 埋没(mò) 彷(páng)徨(huáng) 儒(rú)‎ ‎2. 格物:探究事物的道理。格,探究。 致知:使心中已知之“理”,推开拓展,使认识达到无所不知的极限。致:推极。知:认识。 ‎ 彷徨: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 ‎ 齐家:即把自己的家庭整顿好。 正心:心要端正。 ‎ ‎ 诚意: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思想纯正。 ‎ ‎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获得知识。‎ 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的袖手旁观。‎ ‎2. 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关键看他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 ‎1. 明确:之所以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是因为:①这是同于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②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③这是应付今天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我们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精神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2. (1)思路清晰缜密。开头紧扣论题,由“格物致知”的出处,引对其含义的理解以及我国古代对“格物致知”并不真正重视的原因分析,澄清人们的错误认识;接着作者从实验过程的两个特点,中国学生存在问题和作者自己的亲自经验三个方面分析真正“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两个意义,并发出号令。全文思路清晰,说理严密。 ‎ ‎(2)论证说明充分。本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说理方法,论证有力、充分。作者在课文中第4节举了王阳明“格”竹子的事例,证明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在第11节摆了中国学生大都偏向理论轻视实验的事实;第12节又举了自己到美国念物理时吃的苦头,这些事例记述格物致知精神的必要性。在讲道理上,课文第3节结合《大学》中的理论,分析了格物致知真正意义被埋没的原因;第6—‎ ‎10节从理论上记述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第13节记述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也是讲道理。作者还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使论证说理更加鲜明。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内心体验和自我检讨,与科学进展的历史说明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的对比;王阳明“格”竹子,把探究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终因头痛失败的事例,与通过科学实验了解竹子的性质的事例进行了对比,突出知识的获得只能通过实践。所有这些都强有力地证明中心论点。‎ ‎1.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通过消极的观察,而是要积极的动手栽种,研究竹子的生长过程和进行科学的观察。‎ ‎2.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而是需要小心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 ‎3.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这属于举例论证。‎ ‎4.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5.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进行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袖手旁观,而是进行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1. 示例:本文分别从“尽情领略大自然之美”,“潜心阅读”,“倾听别人的心声和自我灵魂的独白”三个方面告诉读者“有时,需要将脚步放慢一点。”‎ ‎2. ①示例:“快餐式的阅读”,指的是时间上用时不多;内容上喜欢浓缩的读物;方法上的速读和浏览为主。‎ ‎②示例:引用这个典故,意在证明倾听需要定力,心浮气躁的人是无法做到的,进而告诉人们慢慢倾听是与他人沟通的最好方式。‎ ‎3. 示例:一味快节奏地生活,人们将没有喘息的机会;一味地慢节奏,将难以跟上时代生活的脚步,因此,生活中,当快则快,当慢则慢,生活会因为有快慢相间的节奏而丰富多彩。‎ 一、1. ⑴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 诗经尚书 礼记 易经 春秋⑵格物 致知 诚意 ‎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2.B 二、 1.选择自己最适合的事业,并最终取得成功。2.“核心优势”就是一个人跟别人比较起来,他最有优势的是什么。建立“核心优势”‎ 首先要正确定位,看自己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到底有什么潜能,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为自己的目标而坚持奋斗,直到最后成功。3.这四个问题实质上是:自己的事业值不值得去做;要建立自己的核心优势;确立优势之后如何实现这一优势;实现优势之后如何保持这一优势。4.烧开水之后,如果不保持的话,水还会变凉,变凉之后,也就失去了自己的优势;而要保持绝对不是容易的事,甚至比烧开水还要难。5.分别是:无所事事,缺乏事业心的人;用心不够专一的人;急功近利的人;一心一意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的人。6.比喻论证和举例论证。如:用烧开水比喻事业成功;举围棋大师吴清源的条幅证明一个人只能有一个核心优势。7.此为开放题。只要答出“自己最适合做的事是什么”、“你应该如何把它完成”等意思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